導航:首頁 > 機械知識 > 機械化時期的軍事變革用了多少年

機械化時期的軍事變革用了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3-10-14 08:35:13

⑴ 第三次軍事變革浪潮大約經歷了400年嗎

第三次軍事變革浪潮並不是大約經歷了400年。

至今為止,第三次軍事變革浪潮大約經歷了29年。第三次軍事變革浪潮起止時間為變革開始從1990年至今。

新軍事變革的實質是工業時代以來建立起來的現行的機械化軍事體系,向未來信息化軍事體系的整體轉型,即機械化基礎上的信息化。第三次軍事變革浪潮大約是在20世紀70年代到八十年代開始醞釀的的,而真正開始的時間是1990年。

其革新了軍事技術,推進武器裝備的信息化;革新了體制編制,重新編組軍隊的結構;革新了作戰方法,以發揮信息化裝備的優勢;革新了軍事思想,以新的理念謀劃作戰與軍隊建設。

(1)機械化時期的軍事變革用了多少年擴展閱讀:

第三次軍事變革浪潮,即新軍事變革,是在信息技術、精確制導技術、航天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以及隱形技術的推動下發生的,其本質是更新武器裝備、革新軍隊體制、創新軍事理論、刷新戰爭形態。

第三次軍事變革浪潮的變革特徵為高技術群的推動;持續周期短;發展失衡加劇;戰爭形態轉型等眾多方面。

其變革內涵為信息優勢是新軍事變革的核心;創新的軍事理論是新軍事變革的靈魂;智能化的武器系統是新軍事變革的支點;變革的體制編制是新軍事變革的重點。

未來信息化戰爭中,由於軍隊的作戰能力將成指數增長,小規模的高度一體化和智能化的軍隊,即可完成過去由數量龐大的軍隊才能完成的戰略使命,繼續擁有大規模的軍隊和編制兵員眾多的作戰部隊已經沒有必要,故軍隊的規模將加速小型化。

軍隊的總體規模將大幅度縮小。隨著軍隊的信息化程度和作戰能力的不斷提升,縮減軍隊規模將是必然的趨勢。擁有龐大的常備軍將成為歷史。

作戰部隊的建制規模將更加小型靈巧。未來軍和師的編制將可能最終消亡,旅、營或更低級別的戰術單位將成為主要的作戰建制,並可能出現按作戰職能編成的小型作戰群或能夠同時在陸、海、空等多維空間作戰的一體化的小型聯合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軍事變革

⑵ 軍事變革的歷程

軍事變革讓未來軍事換新顏

軍事變革初露面

當今社會的經濟形態正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技術形態正在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人類社會的經濟形態和技術形態的轉變必然會促使軍事形態發生改變,加速知識軍事的到來。可以說,知識經濟和知識軍事是經濟領域和軍事領域在信息社會表現出的一對孿生兄弟。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資源,腦力勞動為生產形式的經濟形態。知識軍事是以知識為資源、以智能化的信息對抗為主要作戰形式的軍事形態。

未來武器裝備系統的先進科技知識含量將越來越高。知識在軍事上的作用並非始於今日,但知識在軍事中所佔的比重以及所發揮的作用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大。軍事領域作為高新技術的先入領域,廣泛地吸納著當今高新科技成果,使信息在戰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高技術武器裝備作為人類科學技術知識的高度集成品,其開發和運用都凝聚著各種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對軍事活動產生著重大影響。比如,感測技術的發展使戰術導彈具備了超視距制導能力,使飛機、艦艇、坦克、火炮等作戰單元的性能指標成倍地提高。這些高技術含量非常密集的武器裝備是知識化了(信息化就是知識化的一種)的軍事斗爭工具。軍事知識化是高新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

軍官整體素質將進一步提高。培育高素質的軍官無疑是打贏未來高技術戰爭的先決條件,因為人是知識的生命載體,是一切知識最終轉化為物質成果的根本依託。不同的時代對軍人素質的要求也不一樣。冷兵器時代要求軍人身強體壯、弓馬嫻熟,與之對應的就是體能型軍隊。機械化時代要求軍人能熟練操作和使用各種兵器,與之對應的是技能型軍隊。在信息化時代,與之對應的就是智能型軍隊。因此,注重軍隊「知識化」建設將成為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現在,世界各國都把培養高級軍事人才、提高軍官的科學文化素質作為建軍的重點,使軍事力量構成中的知識、技能型軍官的數量明顯增多。

「知識士兵」將大量走進士兵隊伍。在未來的戰爭中,由於實現了「人—機 」一體化,每個士兵將不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復雜戰場系統的一個子系統。這種將知識和技能綜合集成於一體的士兵系統將使未來戰爭以嶄新的面貌出現。近年來,世界各國的大學生士兵正在不斷走進士兵隊伍,已經使士兵隊伍的知識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為此,一些發達國家已相繼推出「士兵現代化計劃」,大力開發未來士兵綜合作戰系統,其目的就是為造就未來的「知識士兵」作準備。可以預見,在未來的戰爭中,「知識士兵」是軍隊力量組成中的重要成分,對戰爭勝負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未來軍事對抗表現為以知識為主要內容的「信息對抗」。「信息對抗」是信息化戰爭所表現出的新的對抗形式和特點。它是與傳統戰爭中的「體能對抗」、 「物能對抗」相對而言的。在傳統戰爭中,戰場對抗是以作戰雙方的體能、技能(含武器性能)的優勢來決定勝負。而在現代戰爭中,無論是單兵對抗、小規模對抗還是集團大規模對抗,不再是作戰力量單元之間的較量,而是以網路為紐帶、以整體對抗為表現形式的系統與系統之間的對抗。信息爭奪已成為系統對抗的核心要素。在信息網路系統的對抗中,軍人並不像過去那樣完全依賴作戰平台。每個軍人面對的是己方和敵方兩大網路化的信息平台,「信息成為整個軍隊的心臟」。一切作戰資源都必須依賴信息才能發揮作用。在兩軍交戰的過程中,誰獲取信息最快、佔有信息最多、處理信息能力最強、利用信息能力最好,誰就可以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進而誰就能夠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因此,爭奪制信息權的斗爭將滲透於未來戰爭的各個領域,並將貫穿於整個作戰的全過程,直接影響戰爭的成敗。需要說明的是,「信息對抗」並不排斥電子對抗、火力對抗和機動對抗等傳統對抗形式,而是寓於各種具體對抗形式之中,並成為其他各種對抗的「 靈魂」。

信息化軍隊上戰場

作為軍事斗爭的主體,在軍事變革的演變過程中,軍隊明顯地表現為由機械化軍隊轉變為信息化軍隊。

這里首先表現為武器裝備的信息化程度更高。21世紀軍隊的武器裝備系統將是高度信息化的系統。這種高度信息化的武器裝備系統具有綜合一體化、智能化和高效能的特點。所謂綜合一體化,主要是指各種主戰武器與C4ISR系統緊密結合起來,使作戰人員、作戰平台和打擊火器等都納入統一的網路系統。所謂智能化,是指高度信息化的武器裝備,使越來越多的武器系統能自動偵測和識別目標,掌握最佳攻擊時機,准確打擊目標,表現出較高的智能化水平。所謂高效能,是指綜合作戰效能高。以精確制導武器、新型軍用衛星、指揮自動化系統、電子戰裝備和反導彈系統等為代表的高技術武器殺傷力成倍增加,打擊精度空前提高,綜合作戰能力大大增強。這種信息化的武器裝備系統將使得未來戰場高度透明。

軍事力量的指揮控制網路化。軍隊的指揮控制系統將利用先進的數字通信、計算機和網路等高新技術,不斷向外層空間擴展,向戰斗單元、火力單元延伸,把各級指揮部門和戰場的各種武器系統、各參戰部隊乃至單兵都有機地編織在統一的網路之內,形成覆蓋全維的作戰空間,使軍隊信息系統的抗毀性和穩定性顯著增強,信息傳輸速率加快、資源共享程度提高、指揮層次減少,使諸軍兵種作戰力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聯合作戰。

軍事訓練模擬化。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可實現模擬部隊、模擬戰場、模擬攻擊、模擬作戰、模擬指揮控制等模擬化的軍事訓練活動。隨著虛擬現實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各種軍事訓練活動已開始從實物轉為虛擬化,不必親身到現場就可以完成各種軍事訓練活動。這種在作戰實驗室中就能完成的軍事訓練活動使部隊不必動用實兵就可達到軍事訓練、研討戰法和驗證作戰理論的目的。在海灣戰爭中,盡管美軍缺乏沙漠地區的作戰經驗,但是卻打敗了伊拉克軍隊。這主要是由於美軍在參戰前憑借計算機模擬技術演習了在相同戰場環境下的各種作戰。

軍隊行動智能化。以智能武器和指揮自動化為主的高技術武器裝備使傳統的作戰方法發生深刻的變革,迫使軍隊徹底實現由體能、技能型向智能轉變,人類戰爭因而也從「力量」的搏擊進入「智戰」時代。武器裝備的信息化使越來越多的武器系統能自動偵測和識別目標,並可在最佳時機准確攻擊目標。21世紀將會有大量遙控和「自控」的機器人湧入戰場。它們有可能會取代現在的有人駕駛坦克,成為未來戰場的核心武器。此外,由感測器、信息處理器和制導裝置組成的具有一定智能化的靈巧彈葯不需人工控制就可以有選擇地攻擊目標。這種高度智能化的軍隊將具有全維感知、全球打擊、精確作戰和全方位防護的能力。

作戰保障精確化。隨著軍隊武器裝備系統向信息化、智能化和一體化方向發展,要求作戰保障要實現精確化。比如,現已出現的「集中保障」、「精確保障 」以及「聚焦後勤」等保障理論都要求能夠及時跟蹤並轉移包括在運物資在內的各種資產,以便作出快速反應,為軍事行動提供適時、適地的精確物質保障,特別強調將信息、保障及運輸技術融為一體,實現精幹高效的精確化作戰保障。 (李大光)

新軍事變革緣何而來?

當前,最熱衷這場軍事變革的國家主要是那些軍事強國,尤其是美國等西方軍事大國。然而,首先洞察軍事變革的並不是美國人,而是前蘇聯的將軍們。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當時以蘇軍總參謀長奧加爾科夫為代表的一批軍事家就預言:信息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必將引發一場新的革命。他們將這種時代性的革命稱為「軍事技術革命」,並認為這種「軍事技術革命」正在使發展著的新技術武器裝備發生深刻變化,並將從根本上打破陳舊的軍事理論,極可能出現比核武器更有效的殺傷性兵器,從而影響到軍事領域的各個方面。20世紀90年代初,海灣戰爭正式拉開了這場世界性軍事革命的序幕。在這場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軍事效益,使戰爭向著以信息處理能力為基礎,以隱形、遠程精確打擊為重要手段的新形態轉變。到了1993年,當時任美國國防部基本評估辦公室主任的馬歇爾認為,技術革命不足以反映這場軍事革命的全部內涵,提出用「新軍事革命」取代「軍事技術革命」。1998年,美國前國防部長佩里在該年度國防報告中專門就新軍事革命定義作了說明。他認為,當今這場世界性軍事革命是採用新技術的軍事系統同創新的作戰理論與變革的軍隊組織體制相結合,從根本上改變軍事行動特點和進行戰爭的方式,簡單地說,就是 「三新兩變」。

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當今這場軍事革命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社會由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轉變的必然產物,是國際政治斗爭需要與科學技術進步共同推動的必然結果,是世界軍事領域矛盾運動規律的必然反映,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和內在的歷史動因。

社會是孕育軍事革命的母體。軍事活動作為人類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領域,其變革總是隨著社會變革的深度不同而不同。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的產生、交換、傳遞、控制和利用等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當前這場軍事變革已深深地打上了信息時代的烙印。比如,信息作為一種戰略資源,就成為戰鬥力構成要素中的一個新的重要成分;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成果物化到武器裝備中去,就形成了高技術武器裝備,對於提高軍事實力、奪取戰爭勝利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信息時代新的生活觀念和生產方式影響到軍事理論,使得戰爭形態、作戰理論、作戰方法和作戰樣式等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如在工業社會中,機械化導致成批生產,而在信息社會中,信息化使許多經濟部門的成批生產結束,生產是以「精確」生產模式為其基本生產模式。這種思想導致當今的精確作戰理論的產生,並最終導致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的轉變。同樣信息時代的高效集約型勞動力結構也相應地影響到軍隊的組織結構和體制編制。建立一支信息化、智能化的高度合成型軍隊已成為信息時代各國軍隊建設普遍追求的目標。可以說,實現軍事系統的高度信息化,是這場軍事變革的核心內容。

軍事需求特別是戰爭需要始終是軍事革命產生和發展的內在動因。沒有一定的需求,軍事發展和變革就會失去了方向和動力。軍事革命不是簡單自然發生的客觀物質運動,而是對抗主體的能動行為,是戰略需求驅動和戰略主體選擇的必然結果。這場軍事變革是在世界安全形勢發生了重大改變的情況下在新的軍事需求作用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冷戰結束以後新的軍事需求使軍事斗爭的形式和手段發生新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局部戰爭和地區性武裝沖突已經取代以往的那種大規模戰爭,成為軍事斗爭的主要形式;二是常規高技術武器裝備取代以往的大規模殺傷核武器,成為軍事斗爭的主要手段;三是精確、區別、有限地使用軍事力量取代了「不加限制地使用軍事力量」,成為軍事斗爭的重要方式。而近些年來發生的局部戰爭,特別是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對這場軍事變革具有內在的推動作用。

軍事革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種面臨風險的創新活動,因此,需要有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來進行周密的戰略籌劃,需要大量的經費和物資來保障軍隊進行各種試驗,同時這種試驗還不能承擔戰時的風險。因此,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是軍事革命產生的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歷史證明,深刻的軍事革命往往都是發生在相對穩定的和平時期,而不是被慘烈的戰爭實踐所催生。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有利於各國集中精力思考和規劃軍事革命,利用經濟、科技的發展成果推進軍隊建設,為軍事變革的發生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證。

閱讀全文

與機械化時期的軍事變革用了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連續重整裝置汽提塔的作用 瀏覽:96
寶來用的什麼製冷劑 瀏覽:948
大型拖拉機前橋軸承怎麼拆卸 瀏覽:674
朗逸儀表盤右邊的燈是什麼 瀏覽:669
使用手持電動工具必須絕緣可靠 瀏覽:53
供液閥叫什麼閥門 瀏覽:249
河科大機械什麼時候選專業 瀏覽:826
黑石鑄造廠怎麼擊殺爆裂熔爐 瀏覽:743
不可思議的機械裝置 瀏覽:428
五菱s1工具箱 瀏覽:357
九強生化儀器顯示加樣停止怎麼辦 瀏覽:274
圖示是皮帶傳動裝置 瀏覽:508
切除鑄件澆冒口用什麼設備 瀏覽:829
沒閥門的水管怎麼接 瀏覽:259
壓下裝置的作用和安裝 瀏覽:970
換機械瓣膜要注意什麼 瀏覽:33
鑄造沙芯用什麼塗料好清理 瀏覽:715
塑鋼電動工具 瀏覽:750
取消自動啟停裝置 瀏覽:81
戴森吹風機電機軸承怎麼拆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