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機械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有什麼區別舉個例子
沒有區別。
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即機械唯物主義。比如說動和靜,辯證法認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而形而上學則認為靜就是靜,動就是動。
機械唯物主義就是過於肯定物質的作用而否認思維的作用它承認世界的物質性,但卻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解釋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現象之間的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或者只是承認機械的聯系和機械的運動,因而表現出機械的、形而上學的特徵。
十八世紀中葉,自然科學主要是處於搜集材料的階段,對自然界的各種事物進行分門別類的靜態的研究,形成了一種孤立的、靜止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被哲學家提升為世界觀和方法論,就使這一時期的唯物主義具有了形而上學的性質。
在馬哲中,機械唯物主義就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與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家族的三個成員.近代機械唯物主義即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以德國古典哲學家費爾巴哈為代表,在本體論上也認為物質決定意識,但看不到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在狀態論上看不到事物的普遍聯系與發展,否認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用孤立,靜止,片面的方法看問題。
機械唯物主義派的哲學來源是本土的笛卡爾哲學。在笛卡爾哲學中,物質的本性是廣延,運動的特徵是位移。笛卡爾正是依靠這種抽象的物質和抽象的運動「構造出整個物理世界」,並一直主張用機械論的術語去解釋自然現象。實際上,笛卡爾是以力學運動規律為基礎,把由地上獲得的力學原則應用於天體現象以至整個世界,從而構造了一個具有反宗教神學意義的機械唯物主義世界圖景。
⑵ 機械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機械唯物主義就是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又稱為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
機械唯物主義(或稱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雖然也認為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但否認物質與精神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否認物質與精神的聯系和轉化,否認人的精神的能動性、創造性。
機械唯物主義是指以機械的觀點解釋自然界和和認識論問題的一種唯物主義哲學。主要代表人物有17世紀英國的霍布斯,荷蘭的斯賓諾莎,18世紀法國的拉美特利、狄德羅、愛爾維修、霍爾巴哈等。它告訴我們物質的一切變化發展的原因都在物質本身內部可以找到。它認為世界上物質的變化在根本上只有兩種:就是位置的變化和數量的變化。世界上的千變萬化的現象。歸根到底,都可以看作各種不同的位置變化和數量變化。根據這種說法,世界上永遠不會有新的東西出現,因變來變去,只不過是一套「化零為整」,「化整為零」的戰法而已。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具有四個特性,亦是局限性:第一:機械性,它把一切運動歸結為機械運動,企圖用力學的觀點解釋一切現象,甚至把人和動物都看成受力學規律支配的機器,因此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也稱機械唯物主義;第二:形而上學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質上是不發展變化的;第三:直觀性,它對待世界、認識,都缺乏實踐的觀點;第四:不徹底性:它只在自然觀上堅持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則陷入唯心主義,把精神看成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