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掛鍾機械原理
振動機構主要由擺輪、擺軸、游絲、快慢針等組成。擺輪受外力會偏離其平衡位置開始擺動,這時游絲便被扭轉而產生恢復力矩,這就是機械掛鍾在運轉時重復循環工作的原理。
動力機構是儲存和傳遞工作能量的機構,一般包括發條盒輪、發條盒蓋、發條軸、發條和發條外鉤。發條是一個螺旋形或S形的彈簧,可以通過上條撥針系使發條旋緊,旋緊後的發條具備的彈性能量可以驅動傳動機構。
傳動機構將能量傳至擒縱調速機構的一組齒輪,一般由二輪(中心輪)、三輪(過輪)、四輪(秒輪)和擒縱輪齒軸組成。
擒縱調速機構由擒縱機構和振動機構兩部分組成,它依靠振動系統的周期性震動,使擒縱機構保持精確和規律性的間歇運動,從而取得調速作用。叉瓦式擒縱機構是應用最廣的一種擒縱機構。擒縱調速機構能把能量傳遞給振動系統。

(1)機械鍾傳動機構是什麼輪系擴展閱讀
創意掛鍾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時尚和藝術創意,創意掛鍾的問世,主要源於兩個方面,第一是掛鍾的實際應用功能逐漸下降,使得裝飾功能大大提高,所以在掛鍾的選擇上能夠點綴裝飾也能體現出主人的ID格調。
人們對創意和時尚品味不斷提高,傳統形狀和色彩的掛鍾已經滿足不了大眾的需求,所以創意掛鍾的問世讓很多追求時尚品味的人們倍加喜愛,以其獨特的創意和極具感染力色彩圖案、以及優良的品質深受人們的喜愛。
掛鍾有三大類:
1、指針式石英掛鍾。
2、機械式掛鍾
3、數字式掛鍾。有的門廳及房間掛鍾是必須的,特別是綜合辦公室,更應該掛時鍾。
B. 鍾表的知識
[編輯本段]鍾表概述
鍾和表的統稱。鍾和表都是計量和指示時間的精密儀器。
鍾和表通常是以內機的大小來區別的。按國際慣例,機心直徑超過50毫米、厚度超過12毫米的為鍾;直徑37~50毫米、厚度4~6毫米者,稱為懷表;直徑37毫米以下為手錶;直徑不大於20毫米或機心面積不大於314平方毫米的,稱為女表。手錶是人類所發明的最小、最堅固、最精密的機械之一。
現代鍾表的原動力有機械力和電力兩種。機械鍾表是一種用重錘或彈簧的釋放能量為動力,推動一系列齒輪運轉,借擒縱調速器調節輪系轉速,以指針指示時刻和計量時間的計時器;電子鍾表是一種用電能為動力,液晶顯示數字式和石英指針式的計時器。
[編輯本段]鍾表歷史
原始人憑天空顏色的變化、太陽的光度來判斷時間。古埃及發現影子長度會隨時間改變,發明日晷在早上計時,他們亦發現水的流動需要的時間是固定的,因此發明了水鍾。古代中國人亦有以水來計時的工具——銅壺滴漏,他們亦會用燒香計時。將香橫放,上面放上連有鋼珠的繩子,有報時功能。
1283年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鍾。
13世紀義大利北部的僧侶開始建立鍾塔(或稱鍾樓),其目的是提醒人禱告的時間。
16世紀中在德國開始有桌上的鍾。那些鍾只有一支針,鍾面分成四部分,使時間准確至最近的15分鍾。
1657年,惠更斯發現擺的頻率可以計算時間,造出了第一個擺鍾。1670年英國人威廉·克萊門特(William Clement)發明錨形擒縱器。
1797年,美國人伊萊·特里(Eli Terry)獲得一個鍾的專利權。他被視為美國鍾表業的始祖。
[編輯本段]鍾表發展
公元1300年以前,人類主要是利用天文現象和流動物質的連續運動來計時。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計時;漏壺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計時。
東漢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北宋元祜三年(1088)蘇頌和韓公廉等創制水運儀象台,已運用了擒縱機構。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鍾表上;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鍾中。
1695年,英國的湯姆平發明工字輪擒縱機構;1715年,英國的格雷厄姆又發明了靜止式擒縱機構,彌補了後退式擒縱機構的不足,為發展精密機械鍾表打下了基礎;1765年,英國的馬奇發明自由錨式擒縱機構,即現代叉瓦式擒縱機構的前身;1728~1759年,英國的哈里森製造出高精度的標准航海鍾;1775~1780年,英國的阿諾德創造出精密表用擒縱機構。
18~19世紀,鍾表製造業已逐步實現工業化生產,並達到相當高的水平。20世紀,隨著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電池驅動鍾、交流電鍾、電機械表、指針式石英電子鍾表、數字式石英電子鍾表相繼問世,鍾表的日差已小於0.5秒,鍾表進入了微電子技術與精密機械相結合的石英化新時期
[編輯本段]有關鍾表的演變
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演變階段,那就是:
一、從大型鍾向小型鍾演變。
二、從小型鍾向袋錶過渡。
三、從袋錶向腕錶發展。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和當時的技術發明分不開的。
1088年,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七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雖然幾十年後毀於戰亂,但它在世界鍾表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此,中國著名的鍾表大師、古鍾表收藏家矯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國人開創鍾表史」的觀點。
14世紀在歐洲的英、法等國的高大建築物上出現了報時鍾,鍾的動力來源於用繩索懸掛重錘,利用地心引力產生的重力作用。15世紀末、16世紀初出現了鐵制發條,使鍾有了新的動力來源,也為鍾的小型化創造了條件。1583年,義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時性理論,也就是鍾擺的理論基礎。
1656 年,荷蘭的科學家惠更斯應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鍾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鍾匠S.Coster製造成功了第一個擺鍾。1675年,他又用游絲取代了原始的鍾擺,這樣就形成了以發條為動力、以游絲為調速機構的小型鍾,同時也為製造便於攜帶的袋錶提供了條件。
18世紀期間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擒縱機構,為袋錶的進一步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人George Graham在1726年完善了工字輪擒縱機構,它和之前發明的垂直放置的機軸擒縱機構不同,所以使得袋錶機芯相對變薄。另外,
1757年左右英國人 Thomas Mudge發明了叉式擒縱機構,進一步提高了袋錶計時的精確度。這期間一直到19世紀產生了一大批鍾表生產廠家,為袋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世紀後半葉,在一些女性的手鐲上裝上了小袋錶,作為裝飾品。那時人們只是把它看成是一件首飾,還沒有完全認識到它的實用價值。直到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隨著鍾表製作工藝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和文明的巨大變革,才使得腕錶地位的確立有了可能。
20世紀初,護士為了掌握時間就把小袋錶掛在胸前,人們已經很注重它的實用性,要求方便、准確、耐用。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袋錶已經不能適應作戰軍人的需要,腕錶的生產成為大勢所趨。1926年,勞力士表廠製成了完全防水的手錶表殼,獲得專利並命名為oyster,第二年,一位勇敢的英國女性Mercedes Gleitze佩帶著這種表完成了個人游泳橫渡英倫海峽的壯舉。這一事件也成為鍾表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從那以後,許多新的設計和技術也被應用在腕錶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帶在手腕上的計時工具。緊接著的二戰使腕錶的生產量大幅度增加,價格也隨之下降,使普通大眾也可以擁有它。腕錶的年代到來了!
從中國水運儀像台的發明到現在各國都在研製的原子鍾這幾百年的鍾表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個不同時期的科學家和鍾表工匠用他們的聰明的智慧和不斷的實踐融合成了一座時間的隧道,同時也為我們勾勒了一條鍾表文化和科技發展的軌跡。 關於中國的鍾表史,得從三干多年前說起,中國祖先最早發明了用土和石片刻製成的「土圭」與「日規」兩種計時器,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之一。到了銅器時代,計時器又有了新的發展,用青銅制的「漏壺」取代了「土圭」與「日規」。東漢元初四年張衡發明了世界第一架「水運渾象」,此後唐高僧一行等人又在此基礎上借鑒改進發明了「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台」。至元明之時,計時器擺脫了天文儀器的結構形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新發展。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創制了「大明燈漏」與「五輪沙漏」,採用機機械結構,並增添盤、針來指示時間,其機械的先進性便明顯地顯示出來,時間性電益見准確。
十九世紀末期,中國造鍾工藝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1875年由上海「美利華」作坊製造的南京鍾,屏風式樣,鍾面鍍金,鐫刻花紋,以造型古樸典雅、民族風格鮮明和報時清脆、走時准確而聞名於海內外,曾於1903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特別獎。中國手錶是1955年由天津、上海先後試制出來的。現較為出名的有東風、上海、寶石花、海鷗等牌號。
[編輯本段]鍾表原理
鍾表的應用范圍很廣,品種甚多,可按振動原理、結構和用途特點分類。按振動原理可分為利用頻率較低的機械振動的鍾表,如擺鍾、擺輪鍾等;利用頻率較高的電磁振盪和石英振盪的鍾表,如同步電鍾、石英鍾表等;按結構特點可分為機械式的,如機械鬧鍾、自動、日歷、雙歷、打簧等機械手錶;電機械式的,如電擺鍾、電擺輪鍾表等;電子式的,如擺輪電子鍾表、音叉電子鍾表、指針式和數字顯示式石英電子鍾表 等。
機械鍾表有多種結構形式,但其工作原理基本相同,都是由原動系、傳動系、擒縱調速器、指針系和上條撥針系等部分組成。
機械鍾表利用發條作為動力的原動系 ,經過一組齒輪組成的傳動系來推動擒縱調速器工作;再由擒縱調速器反過來控制傳動系的轉速;傳動系在推動擒縱調速器的同時還帶動指針機構,傳動系的轉速受控於擒縱調速器,所以指針能按一定的規律在表盤上指示時刻 ;上條撥針系是上緊發條或撥動指針的機件。
此外,還有一些附加機構,可增加鍾表的功能,如自動上條機構、日歷(雙歷)機構、鬧時裝置、月相指示和測量時段機構等。
原動系是儲存和傳遞工作能量的機構,通常由條盒輪、條盒蓋、條軸、發條和發條外鉤組成。發條在自由狀態時是一個螺旋形或 S形的彈簧,它的內端有一個小孔,套在條軸的鉤上。它的外端通過發條外鉤,鉤在條盒輪的內壁上。上條時,通過上條撥針系使條軸旋轉將發條卷緊在條軸上。發條的彈性作用使條盒輪轉動,從而驅動傳動系。
傳動系是將原動系的能量傳至擒縱調速器的一組傳動齒輪,它是由二輪(中心輪)、三輪(過輪)、四輪(秒輪)和擒縱輪齒軸組成,其中 輪片是主動齒輪,齒軸是從動齒輪。鍾表傳動系的齒形絕大部分是根據理論擺線的原理,經過修正而製作的修正擺線齒形。
擒縱調速器是由擒縱機構和振動系統兩部分組成,它依靠振動系統的周期性震動,使擒縱機構保持精確和規律性的間歇運動,從而取得調速作用。叉瓦式擒縱機構是應用最廣的一種擒縱機構。它由擒縱輪、擒縱叉、雙圓盤和限位釘等組成。它的作用是把原動系的能量傳遞給振動系統,以便維持振動系統作等幅振動,並把振動系統的振動次數傳遞給指示機構,達到計量時間的目的。
振動系統主要由擺輪、擺軸、游絲、活動外樁環、快慢針等組成。游絲的內外端分別固定在擺軸和擺夾板上;擺輪受外力偏離其平衡位置開始擺動時,游絲便被扭轉而產生位能,稱為恢復力矩。擒縱機構完成前述兩動作的過程 ,振動系在游絲位能作用下,進行反方向擺動而完成另半個振動周期,這就是機械鍾表在運轉時擒縱調速器不斷和重復循環工作的原理。
上條撥針系的作用是上條和撥針。它由柄頭、柄軸、 立輪、離合輪、離合桿、離合桿簧、拉檔、壓簧、撥針輪、跨輪、時輪、分輪、大鋼輪、小鋼輪、棘爪、棘爪簧等組成。
上條和撥針都是通過柄頭部件來實現的。上條時,立輪和離合輪處於嚙合狀態,當轉動柄頭時,離合輪帶動立輪,立輪又經小鋼輪和大鋼輪,使條軸卷緊發條。棘爪則阻止大鋼輪逆轉。撥針時,拉出柄頭,拉檔在拉檔軸上旋轉並推動離合桿,使離合輪與立輪脫開,與撥針輪嚙合。此時轉動柄頭便撥針輪通過跨輪帶動時輪和分輪,達到校正時針和分針的目的。
鍾表要求走時准確,穩定可靠。但一些內部因素和外界環境條件都會影響鍾表的走時精度。內部因素包括各組成系統的結構設計、工作性能、選用材料、加工工藝和裝配質量等。例如,發條力矩的穩定性,傳動系工作的平穩性,擒縱調速器的准確性等都影響走時精度。
外界環境條件包括溫度、磁場、濕度、氣壓、震動、碰撞、使用位置等。例如,溫度變化會引起鍾表內潤滑油和擺輪游絲性能的變化,從而引起走時性能的變化;環境的磁場強度大於60奧斯特時,會引起部分零件磁化而走慢;濕度大會引起部分零件氧化和腐蝕 等等。
[編輯本段]影響機械鍾表計時精度的八大因素
機械手錶的走時精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一般來說,主要是以下8大因素:
外部影響
就是來自鍾表外部的各種影響,取決於鍾表的工作環境。常採用的措施有:防震設計、防水設計、防磁設計、附加保護外殼等。精密航海鍾上常採用萬向節,使航海鍾在顛簸中能夠保持水平。
摩擦力
摩擦力通常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它有積極的一方面,如摩擦分輪、自動表發條與條盒間的摩擦、螺釘自鎖等;另一方面,摩擦會導致傳動效率的降低和零件的摩損,從而影響計時。常用的解決方法:改善潤滑條件,根據不同的要求,選用不同的潤滑油;採用寶石軸承或墊片;改善齒輪的齒面條件,包括採用科學的共軛齒形和提高表面光潔度等,但一般齒面無潤滑(在這種情況下,潤滑油粘性所產生的阻力可能高於摩擦力)。
快慢針
快慢針是一種便於校時的經濟結構,但理論和實踐都證實它會影響系統的等時性,也可能產生位差,這些計時誤差隨機性比較大,無法補償或抵消。解決方法有:盡量減少內外快慢針間距;但最好的辦法是沒有快慢針,通過調節擺輪的慣量來調節快慢,如勞力士公司的Mircro stella調節系統。
擒縱機構
擒縱機構的影響主要是能量傳遞過程中對擺輪游絲系統產生的影響,擺輪游絲系統只有在自由震盪的情況下,才能維持固定的震盪頻率,顯然,擒縱機構的能量傳遞過程會影響震盪頻率。理論表明,傳遞過程接近擺輪平衡點時,這種影響會減小。解決方法有:採用精密擒縱機構,如爪式擒縱機構,它的能量傳遞過程發生在平衡點附近,傳沖的角度也非常小,影響也比較小,而且,它的單向傳沖使擺輪游絲系統有更多的自由震盪空間(就這一點,其相對誤差可減小一半!)。當然,瑞士杠桿式擒縱機構有工藝性好、易於調整的優點,是目前國際機械表的主流擒縱機構,但在設計中,應盡量減小傳沖的角度。瑞士歐米茄公司為減小擒縱機構對計時基準的影響,推出了同軸擒縱機構,這是英國喬治·丹尼爾博士的發明,但從工作原理來看,它是杠桿式擒縱機構和爪式擒縱機構的混合物。
溫度影響
溫度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溫度變化會游絲的工作長度,同時改變擺輪的慣量,可直接影響到計時精度;其次,溫度變化會影響潤滑油的粘度,影響傳動效率,從而影響計時。對此可以採取以下方法:採用開口雙金屬溫度補償擺輪游絲系統;採用特殊合金材料製作游絲和擺輪,使之在工作溫度區(8°-38°)有一定的溫度補償;採用移動快慢針溫度補償。採用標準的潤滑油,對於極限溫度情況,如歐米茄的登月表,採用無潤滑或固體潤滑。
磁場
磁場影響最大的游絲,可改變其彈性模量,也使游絲在磁場的作用下變形,產生附加應力,嚴重時,磁場可導致游絲粘連,嚴重影響走時。解決方法是:採用防磁材料。
游絲平衡
一般的盪框游絲,其重心隨擺輪擺角的變化而變化,在重力作用下,它會產生位置誤差。解決方法是:採用寶璣游絲,中心收縮,重心不隨擺角改變;採用菲利普末端曲線的圓柱游絲並上下對稱使用;採用直線游絲;歷史上有人用過球形游絲,性能優越,但工藝性很差,很少實際應用。
擺輪平衡
擺輪元件的平衡問題直接影響位元差,擺輪元件的靜平衡是一個基本要求。
如果在上述因素都比較理想,手錶的走時又比較穩定,通過手錶的動平衡,可綜合改善走時性能。有一種非常特別的方法:原理是當擺輪擺幅達220度時,各種傳遞到擺輪上的沖力對頻率無影響,曾有人採用安裝在擒縱輪上的衡力機構,來控制擺幅在220附近,這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編輯本段]世界名表
百達翡麗:貴族的標志
鍾表愛好者貴族的標志是擁有一塊百達翡麗表,高貴的藝術境界與昂貴的製作材料塑造百達翡麗經久不衰的品牌效應。
寶璣:現代製表之父
世界歷史名人如法王路易十六,法國王後瑪麗·安東尼,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英國首相邱吉爾...雖然彼此並不處於同一時期,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聯系,那就是都為寶璣表的鍾愛者。
萬國:機械製造 品質超凡
美國波士頓工程師佛羅倫汀·瓊斯實現了他的新穎構想━以機械取代部份人工製造出更精確的零件,而後由一流的表師裝配成品質超凡的表:萬國表。
愛彼:堅持百年傳統
愛彼表在每一隻表後刻上製造者的名字,以示負責保證。為維持瑞士作為鍾錶王國的美譽不墜,並堅持以"老師傅的一雙手"來打造手錶的傳統,百年如一日!
卡地亞:上流社會的寵物
卡地亞家族在19世紀中葉已是聞名遐爾的法國珠寶金銀首飾製造名家,自從1904年為老朋友山度士而製造的金錶一跑打響後,一直是上流社會的寵物,歷久不衰。
勞力士:手錶領域中的霸主
勞力士表最初的標志為一隻伸開五指的手掌,它表示該品牌的手錶完全是靠手工精雕細琢的。以後才逐漸演變為皇冠的注冊商標,以示其在手錶領域中的霸主地位。
江詩丹頓:貴族的藝術品
江詩丹頓每年僅僅生產2萬多隻表,是貴族的藝術品。不管在過去在今天,江詩丹頓始終在瑞士製表業史上擔當關鍵的角色。
伯爵:值得欣賞的至尊之寶
伯爵表為表中後起之秀,是今天無數望族富婆趨之若鶩的頂級表。發展至今的伯爵表無論造型,色彩均洋溢著現代派的主流氣息。
積家:創造"吉尼斯紀錄"
積家公司創始人是一位能工巧匠,他發明了能夠將測量的准確度精確到1/1000毫米的"微米儀",使鍾表零件的加工精度大大提高。
歐米茄:成就與完美的代表
配戴歐米茄手錶代表成就與完美,歐米茄這個鍾表業與廣告業都聞名的名字源於希臘字母(omega),始於1848年,深受品味人士喜愛。
ARMANI:突破陽剛與陰柔的界線
在兩性性別越趨混淆的年代,服裝不再是絕對的男女有別,GIORGIO ARMANI即是打破陽剛與陰柔的界線,引領女裝邁向中性風格的設計師之一
C. 鍾表的齒輪傳動比是多少 傳動比定義等等 關於鍾表的都要!
傳動比和齒輪怎樣帶動分針秒針的 2009-03-28 11:24
D. 鬧鍾工作原理及機械結構
工作原理:
機械鍾表中,利用帶簧(發條)恢復變形所放出的能量或利用重物下降的重力作能源,以機械振動系統為時間基準,實現計量時間和時段的機械機構。機械鍾表機構有多種類型,但一般都由原動系、傳動系、擒縱調速系、上條撥針系和指針系組成,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此外,日歷手錶中還包括日歷(或雙歷)機構,自動手錶中還包括自動上條機構。
原動系儲存和傳遞工作能量的機構。分為重錘原動系和彈簧原動系兩類。
重錘原動系利用重錘的重力作能源。多用於簡易掛鍾和落地擺鍾。重錘原動系結構簡單,力矩穩定,但當上升重錘時,傳動系與原動系脫開,鍾表機構停止工作。
彈簧原動系利用捲成螺線形的帶簧(發條)恢復變形所放出的能量作能源。帶簧一端與軸連接,另一端與一個不動的零件或發條盒的殼體連接。彈簧原動系用作攜帶式鍾表的能源,也用於擺鍾上。彈簧原動系有帶固定條盒式、不帶條盒式和帶活動條盒式等3種類型。
傳動系將原動系的能量傳給擒縱調速系的一組傳動齒輪。通常由一系列輪片和齒軸組成(圖3),在主傳動中輪片是主動齒輪,齒軸是從動齒輪。傳動比按照以下公式進行計算:i=Z1/Z2式中Z1為主動齒輪齒數,Z2為從動齒輪齒數。對於有秒針裝置的鍾表,其中心輪的輪片到秒輪的齒軸的傳動比必須等於60。鍾表傳動系的齒形絕大多數是專門設計的。
傳動系可按「二輪」(時輪和分輪)在表機芯的平面配置分為兩類:①中心二輪式,二輪在表機芯的中央。它又包括直接傳動式、秒簧式、短秒針和無秒針式、雙三輪式。②偏二輪式,二輪不在表機芯中央。它又包括頭輪傳出式、二輪傳出式、三輪傳出式。
直接傳動式是經常採用的傳動系之一。在這種傳動方式中,分輪上部有一凹槽,分輪依靠摩擦與中心輪管相配合;走針機構的運動由中心輪來帶動。
擒縱調速系由擒縱機構和振動系統構成。按振動系統的特點可分為兩類:①有固有振動周期擒縱調速系。它具有可以獨立進行振動的、有穩定周期的振動系統。手錶、鬧鍾中的走時系統的擒縱調速系屬於此類。②無固有振動周期擒縱調速系。它沒有能夠獨立進行振動的振動系統。這種調速系中的所謂振動系統的往復振動,完全依靠擒縱機構的往復運動。機械鬧鍾中的鬧時系統的擒縱調速系屬於此類。這種調速系精度要求不高,結構簡單,工作可靠,抗外界干擾能力強,在機械式定時器和鍾表引信中大量採用。
擒縱機構聯系傳動系和振動系統的一種機構。其作用是把原動系的能量傳遞給振動系統,以維持振動系統的等幅振動;並把振動系統的振動次數傳給指針機構,達到計量時間之目的。擒縱機構種類很多,按其與振動系統聯系的程度可分為兩類。①非自由式擒縱機構:擒縱機構和振動系統經常保持運動上的聯系。它包括直進式、後退式和工字輪式擒縱機構等。②自由式擒縱機構:只有在釋放和傳沖階段,擒縱機構和振動系統才保持運動上的聯系,其餘階段振動系統處於自由運動狀態。它包括有銷釘式、叉瓦式和天文鍾式擒縱機構等。
①後退式擒縱機構:廣泛用於低精度擺鍾。它的叉瓦鎖面和沖面是同一平面(工作面);進瓦的工作面是一圓柱面,其圓心與擒縱叉的轉動中心不重合;出瓦的工作面是一平面。叉瓦和擒縱叉作成一體。傳沖後,叉瓦工作面將迫使擒縱輪後退一個角度。
②叉瓦式擒縱機構:應用最廣的擒縱機構之一。工作時,擒縱輪由傳動系取得能量,通過擒縱輪齒和叉瓦(進瓦或出瓦)的作用轉變為沖量傳送給擒縱叉;通過擒縱叉的叉口和雙圓盤的沖擊圓盤上的擺釘的相互作用,再將沖量傳給振動系統。雙圓盤的保險圓盤和叉頭釘,擺釘和擒縱叉的喇叭口是保證機構正常工作的保險裝置。
③銷釘式擒縱機構:與叉瓦式擒縱機構的不同之處是,在擒縱叉上用兩根圓柱銷釘代替叉瓦,沖量只沿擒縱輪齒沖面傳遞。這種擒縱機構結構簡單,精度要求低,製造方便,多在鬧鍾和低精度表中採用,俗稱粗馬結構。振動系統作為時間基準的機構。振動系統的振動周期乘以被測過程內的振動次數,即為該過程經歷的時間。機械鍾表常用的振動系統有擺、扭轉擺和擺輪游絲振動系統。
機械結構:
鬧鍾是用發條儲存能量,是一種高錳鋼材料;經過許多級別齒輪增加角速度,注意齒形不是漸開線,是擺線,為了減少摩擦力,適合在小力矩下高效率傳動;經過往復擺動的擒縱機構,一種有固有振動周期的結構實現定時要求,就是恆角速度;擒縱機構用的像發條的游絲是恆彈合金,是一種彈性元件,其機械特性受溫度影響比較小。
E. 機械鍾的計時原理
機械鍾表一般由動力機構、傳動機構、擒縱機構、指針機構等組成。動力機構為機械鍾表提供動力 ,並經過經過傳動機構來推動擒縱機構工作,再由擒縱機構反過來控制傳動機構的轉速,然後由傳動機構帶動指針機構指示時刻 。
此外,增加鍾表的功能的附加機構,如自動上條、日歷(雙歷)、鬧時、月相指示等等。
動力機構是儲存和傳遞工作能量的機構,一般包括發條盒輪、發條盒蓋、發條軸、發條和發條外鉤。發條是一個螺旋形或S形的彈簧,可以通過上條撥針系使發條旋緊,旋緊後的發條具備的彈性能量可以驅動傳動機構。
傳動機構是將能量傳至擒縱調速機構的一組齒輪,一般由二輪(中心輪)、三輪(過輪)、四輪(秒輪)和擒縱輪齒軸組成。
擒縱調速機構是由擒縱機構和振動機構兩部分組成,它依靠振動系統的周期性震動,使擒縱機構保持精確和規律性的間歇運動,從而取得調速作用。叉瓦式擒縱機構是應用最廣的一種擒縱機構。擒縱調速機構能把能量傳遞給振動系統。
振動機構主要由擺輪、擺軸、游絲、快慢針等組成。擺輪受外力會偏離其平衡位置開始擺動,這時游絲便被扭轉而產生恢復力矩,這就是機械鍾表在運轉時重復循環工作的原理。
此外還有上條撥針機構,作用是上條和撥針。
下面是一個機械鍾表的結構圖,比較形象的展現了機械鍾表的結構。
該圖片由注冊用戶"中華小當家"提供,版權聲明反饋
鍾和表是精密的計時儀器。現代鍾表的原動力有機械力和電力兩種。機械鍾表是一種用重錘或彈簧的釋放能量為動力,推動一系列齒輪運轉,借擒縱調速器調節輪系轉速,以指針指示時刻和計量時間的計時器。鍾和表通常是以內機的大小來區別的。按國際傳統區分,機心直徑超過50毫米、厚度超過12毫米的為鍾;直徑37~50毫米、厚度4~6毫米者,稱為懷表;直徑37毫米以下者,則為手錶。直徑不大於20毫米或機心面積不大於314平方毫米者,稱為女表。手錶是人類所發明的最小、最堅固、最精密的機械之一。
F. 擺鍾基礎知識與工作原理
擺鍾發明於1657年,是時鍾的一種,用擺錘控制 其它 機件,使鍾走的快慢均勻,一般能報點。它是根據單擺定律製造的。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擺鍾基本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擺鍾的簡介
擺動的鍾擺是靠重力勢能和動能相互轉化來擺動的,簡單的說,如果你把鍾擺拉高,由於重力影響它會往下擺,而到達最低位置後它具有一個速度,不可能直接停在那(就好象剎車不能一下子停一樣),它會繼續沖過最低位置,而擺至最高位置就往回擺是因為重力使它減速直到0,然後向回擺(就象往天上仍東西,它會在上升中減速到0,然後落下)。如此往復,就不停的擺動了。
按照上述,鍾擺可以永遠擺下去,但由於阻力存在,它會擺動逐漸減小,最後停止.所以要用發條來提供能量使其擺動。
擺鍾的結構擺鍾的結構大體上可分為走時部分、打點部分、指針部分以及打點控制部分。
1、走時部分
走時部分由頭輪(即條盒輪,內裝發條)、二輪、三輪(中心輪)、四輪、擒縱輪、擒縱叉、擺錘等組成。
條盒輪是機芯中最大的輪子,發條裝在輪片下面的盒裡(以前生產的擺鍾大多不帶條盒),它是走時部分的能源。二輪、三輪、四輪都是傳動輪,其結構由輪軸、輪片,銷輪等組成。擒縱輪的結構與上述各輪相同,但它的輪片齒形是斜三角形的尖齒。擒縱叉也叫卡子,它的作用就是把擒縱輪齒接過來,送出去。
擺錘組件包括擺錘、擺桿及掛擺裝置。擺錘中間有透孔,擺桿從中通過,下面旋有螺母固定。此裝置可以將擺錘升高或降低,從而調節鍾的快慢。
2、打點部分
打點部分由打點條盒輪、打點二輪、打點三輪、打點四輪,打點五輪及風輪組成。在打點三輪上有一個星角輪,當輪系轉動時,它使打點軸上的抬止桿不斷地抬起落下,打點軸的一端固定著兩個打錘,錘頭敲擊一長一短兩根音簧,就發出悅耳的聲音。風輪主要是起調節輪系轉動速度的作用,使打點聲音有一個合適的時間間隔。
3、指針部分
指針部分由分輪、跨輪和時輪組成。結構原理與鬧鍾基本相同。
4、打點控制部分
擺鍾每隔半小時打點一次,整點敲擊的次數必須與時針指示的時刻相同,因此,它的打點必須由走時來控制。在走時和打點之間有一個具有控制打點次數的機構,它由二角凸輪、十二角凸輪、扇形齒、抬閘杠桿、開關杠桿、撥齒凸輪等組成。
二角凸輪緊緊固定在走時部分的中心輪軸上,每小時隨中心輪轉一圈。二角凸輪齒尖半徑一長一短,長的打整點用,短的打半點用。十二角凸輪套在時輪管上,每十二個小時轉一圈,每小時轉過十二角凸輪的一個角。平時抬閘杠桿擋住打點五輪上止釘,使打點機構不能運轉。當二角凸輪順時針方向旋轉時,慢慢將抬閘杠桿頂起,抬閘杠桿上端最後將止釘釋放(這個過程也叫抬閘),但打點五輪的止釘轉過一個角度後,又被開關杠桿的折角擋住,打點機構又停止運轉。由於抬閘杠桿抬起的同時,頂起了開關杠桿,開關杠桿原來末端托住扇形齒板現在釋放,扇形齒板落下,齒板中段折角落在十二角凸輪的一個角的中部。當二角凸輪將抬閘杠桿推到最高點落下時,開關杠桿擋住打點五輪的止釘部位也同時脫離,打點機構便開始轉動。打點三輪上的星角輪撥動抬止桿,帶動打錘敲擊音簧。緊固在四輪軸上的撥齒凸輪也隨著轉動,凸輪上的撥銷撥動扇形齒板向上運動,直至開關杠桿末端重新托住扇形鹵板,抬閘杠桿擋住打點五輪上的止釘,打點工作完畢。
擺鍾的工作原理擺鍾是利用擺錘的周期性振動(擺動)過程來計量時間,時間=擺的振動周期×振動次數。而擺的振動周期 t=2π(L/g)^0、5
一般來說,擺的重量是確定的,調節擺的引用長度(l)即可調整擺的振動周期。擺的引用長度減短,時鍾變快;反之則變慢。對精密擺鍾,也有用附加重物法來微調擺的振動周期。擺鍾放置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地球緯度和海拔高度)中,擺錘的重力加速度會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其振動周期。擺鍾放置在不同溫度和氣壓的環境中,也會引起振動周期的變化。溫度變化會引起擺的各部分尺寸包括擺的引用長度的變化。一般是溫度升高,擺脹長而鍾變慢;反之則擺縮短而鍾變快。因此,精密擺鍾常用不同的線脹系數的材料製成溫度補償管,以補償溫度影響。氣壓的變化會引起空氣阻力和空氣密度的變化,從而引起振動周期的變化。因此,精密的擺鍾常將擺安裝在恆壓的殼體中,以消除氣壓影響。
擺的振動幅度影響到鍾的等時性。振幅愈小,振幅變化所造成的日差(見鍾表日差)變化愈小,即等時性愈好,因而精密擺鍾常採用長擺桿小擺幅。但是,小擺幅對外界來的震動和撞擊很敏感,因而對安裝環境要求很高。擺鍾的走時日差一般可以達到20秒/天以內,精密擺鍾達千分之幾秒。
擺鍾是機械鍾。有的石英電子鍾雖然也裝有擺錘或扭擺,但只起裝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