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九十年代海灣戰爭是機械戰爭向什麼戰爭的轉變
第一,海灣戰爭概述。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局部戰爭。主要戰斗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
第二,戰爭的起因、經過。主要原因一:經濟利益。佔領科威特後伊拉克將擁有全球1/5的石油儲量,通過提高油價償還兩伊戰爭所欠下的債務。主要原因二:統治者因素。薩達姆的專政,希望通過當時國際局勢的動盪佔領吞並科威特,從而實現重建「巴比倫帝國」的夢想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在空軍、海軍、兩棲作戰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三個師越過科威特邊境,向科威特發起了突然進攻。在350餘輛坦克的引導下,主攻部隊首先向南攻佔賈赫臘山口,然後折向東進攻科威特市。助攻部隊,在主攻部隊西側向南進攻,在賈赫臘山口與主攻部隊會合後,繼續南下,在通往沙特邊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擊陣地。經過約14小時的城市戰斗,下午7時,伊軍完全佔領了科威特首都。8月3日中午,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至8月6日,進入科威特的伊軍達到約20萬人,坦克2,000餘輛。8月8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吞並科威特,將其劃為伊拉克的「第19個省」,並稱它「永遠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於伊拉克的侵略行為,國際社會立即作出了強烈反應,要求伊拉克從科威特無條件撤軍。經過五個半月緊張的軍事調遣、部署和對峙以及頻繁的外交斡旋,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最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678號決議,授權聯合國成員國在伊拉克於1991年1月15日之前仍拒不執行有關決議的情況下,使用一切必要手段,維護、執行有關決議,恢復海灣地區的和平與安全。然而,伊拉克仍表示拒絕接受決議。1991年1月17日,巴格達時間2時40分左右,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向伊拉克發起了代號為「沙漠風暴」的大規模空襲,海灣戰爭由此爆發。首先由停泊在海灣水域的美國「密蘇里」號和「威斯康星」號戰列艦向伊拉克的防空陣地和雷達基地等目標發射了一百多枚「戰斧」式巡航導彈,隨即從沙特、巴林等國的空軍基地和停泊在海灣的美國航空母艦上出動了數百架轟炸機,對伊拉克境內的軍事目標進行了輪番轟炸。此後,法國、義大利、荷蘭等國的飛機也參加了戰斗。到2月中旬,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共出動作戰飛機7.6萬架次,從海上發射「戰斧」式巡航導彈280餘枚,嚴重打擊了伊軍的士氣,並使伊拉克處於癱瘓狀態。2月24日,多國部隊在海空攻勢配合下,向伊拉克發動了代號為「沙漠軍刀」的大規模地面進攻。以美軍為中堅的進攻分4路把侵科伊軍包圍在科威特境內,並切斷了伊拉克共和國衛隊與後方的聯系。潰退的伊軍只進行了「輕微的抵抗」,而後點燃了科威特近600口油井。與此同時,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遭到自海岩沖灣開戰以來最猛烈的連日空襲。迫於多國部隊的軍事壓力,2月28日伊拉克重新回到談判桌上來,高圓宣布無條件從科威特撤軍,放棄對科威特的領土要求,同意向科威特支付戰爭賠款。一場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由此宣告結束。此戰,伊拉克海陸空三軍受到重創,付出傷亡10萬人的代價,伊拉戚棗塌克的軍隊主力基本被消滅,主要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均被炸毀,伊拉克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多億美元,經濟體系面臨崩塌。這次戰爭中,軍用衛星、全球定位系統、精確制導彈葯、夜視器材、新型坦克、隱型飛機、巡航導彈、防空導彈系統、電子戰武器、軍用計算機、C3I系統等等都第一次用於戰爭,當然為此美軍付出了600多億美元的代價。
綜上,可以發現通過海灣戰爭,機械戰爭已經向高科技戰爭轉變。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武器裝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2.打擊方式基本已不再是過去戰爭所追求的那種大規模毀傷,而是在破壞力相對降低的基礎上突出打擊的精確性;3.整個戰爭的范圍與過程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
㈡ 3.機械化戰爭的主要形態是什麼
機械化戰爭主要使用坦克、飛機等機械化武器裝備進行的戰爭,工業時代戰爭專的基本形態。
第二次世屬界大戰期間,坦克、裝甲戰車、自行火炮及其他機械化裝備不斷涌現並大量裝備部隊,使裝甲兵成為陸軍的主要突擊力量;步兵也大量發展為機械(摩托)化部隊。
海軍裝備了航空母艦和潛艇,成為能在水下、水面、空中進行立體作戰的合成軍種。空軍的發展極為迅速,許多國家陸續建立了空軍聯隊、師、軍和集團軍。
各主要軍事強國將現代化的陸海空軍及其具有高度機動力、突擊力的機械化作戰平台大量運用於戰爭,徒步步兵、騎兵和其他兵種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作戰方式逐步由線式作戰向縱深作戰發展。

(2)機械化軍事戰爭產生什麼戰爭擴展閱讀:
戰爭中軍隊的進攻能力大大增強,打破了防禦的優勢。由於坦克等裝備的使用,使得依靠戰壕進行堅守防禦的優勢不復存在,極大地改變了軍隊的作戰方式。
戰場范圍擴大,情況變化急劇。機械化裝備的大量運用,軍隊的火力、突擊力、機動力和整體作戰能力空前增強,導致作戰行動由陸地、海洋向空中擴展,前方與後方的界限模糊,戰場情況瞬息萬變,力量對比轉化迅速,攻防轉換頻繁。
㈢ 1991年的什麼,是人類由機械化戰爭像信息化戰爭過渡或轉折的戰爭
海灣戰爭顯示出高技術武器的巨大威力,標志著高技術局部戰爭已經作為現代戰爭的基本樣式登上了世界軍事舞台。由於高技術武器的使用,使現代戰爭的作戰思想、作戰樣式、作戰方法、指揮方式、作戰部隊組織結構以及戰爭進程與結局等方面都出現了重大變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形成的傳統戰爭觀念產生以強烈震撼,促使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研究未來新型戰爭的熱潮,從而引發了一場以機械化戰爭向信息戰爭轉變為基本特徵的世界性新軍事革命!
㈣ 機械化作戰特點是合圍作戰,反擊作戰還有什麼作戰
1、立體作戰、縱深作戰成為重要作戰方式。
2、協同作戰、聯合作戰發展迅速,破壞力強且消耗巨大。
機械化戰爭對參戰人員人員的素質要求不斷提高,戰場上保障人員大量增加具有高速機動能力的飛機、坦克、軍艦成為作戰的主要裝備。
機械化戰爭是指主要以坦克等機械化武器裝備進行的戰爭,是工業時代戰爭的基本形態。其理論是主張陸軍實行機械化和依靠機械化軍隊取勝的軍事理論,亦稱坦克制勝論。

(4)機械化軍事戰爭產生什麼戰爭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裝甲戰車、自行火炮及其他機械化裝備不斷涌現並大量裝備部隊,使裝甲兵成為陸軍的主要突擊力量;步兵也大量發展為機械(摩托)化部隊。海軍裝備了航空母艦和潛艇,成為能在水下、水面、空中進行立體作戰的合成軍種。
空軍的發展極為迅速,許多國家陸續建立了空軍聯隊、師、軍和集團軍。各主要軍事強國將現代化的陸海空軍及其具有高度機動力、突擊力的機械化作戰平台大量運用於戰爭,徒步步兵、騎兵和其他兵種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作戰方式逐步由線式作戰向縱深作戰發展。
在作戰理論上,出現了G.杜黑的「空軍制勝論」、富勒的「機械化戰爭論」、E.魯登道夫的「總體戰」等著名的機械化戰爭理論,特別是德國的「閃擊戰」理論,提出了以裝甲部隊在飛機和空降兵的協同下遠程奔襲,實施高速進攻的新的作戰觀念,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作戰的理論基礎。
與之相對應的蘇聯「大縱深戰役」理論,首次提出實施方面軍、集團軍戰役的觀點,強調以殺傷兵器同時壓制敵整個防禦縱深,在選定方向上突破,爾後使用機械化部隊迅速擴張戰果,將戰術勝利發展為戰役勝利,達成預定目的。這些理論均在戰爭中得到充分運用,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㈤ 什麼叫機械化戰爭
主要使用坦克、飛機等機械化武器裝備進行的戰爭。工業時代戰爭的基本形態。
機械化戰爭是在內燃機出現以後,在科學技術和經濟迅速發展的基礎上,機械化戰爭逐漸興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打破長期以來對立雙方在陣地戰中的僵局,自1916年以來,英軍先後在索姆河戰役和坎布雷戰役中使用具有攻擊能力的坦克,並取得了初步成果。
1918年,英國出現了裝甲車,並組建了機械化部隊。隨後,歐洲其他國家的軍隊也相繼建立了機械化步兵團、師、軍。
機械化武器裝備的大量使用,對軍事行動和軍事院校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1918年5月,英國的J.F.C.富勒提出了陸軍以坦克為主體並輔之以飛機即可奪取戰爭勝利的思想。

(5)機械化軍事戰爭產生什麼戰爭擴展閱讀:
機械化戰爭的特點:
1、具有高速機動能力的飛機、坦克、軍艦成為作戰的主要裝備。
2、戰爭中軍隊的進攻能力大大增強,打破了防禦的優勢。由於坦克等裝備的使用,使得依靠戰壕進行堅守防禦的優勢不復存在,極大地改變了軍隊的作戰方式。
3、戰場范圍擴大,情況變化急劇。機械化裝備的大量運用,軍隊的火力、突擊力、機動力和整體作戰能力空前增強,導致作戰行動由陸地、海洋向空中擴展,前方與後方的界限模糊,戰場情況瞬息萬變,力量對比轉化迅速,攻防轉換頻繁。
4、立體作戰、縱深作戰成為重要作戰方式。作戰行動在多層次、全方位展開。陸空聯合對戰役布勢全縱深的火力突擊、大縱深迂迴穿插和奔襲作戰增多。
㈥ 機械化戰爭是指主要使用什麼武器裝備和相應作戰方法進行的戰爭
機械化戰爭是指主要使用機械性武器裝備和相應作戰方法進行的戰爭。根據相關的調查,機械化戰爭是指主要使用坦克、飛機等機械化武器裝備進行的戰爭,工業時代戰爭的基本形態,所以機械化戰爭也就是指主要使用機械性武器裝備和相應作戰方法進行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