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加工中可通過哪些方法保證工件的尺寸精度、形狀精度和位置精度
可以使用模具精度。
模具精度的內容包括四個方面:尺寸精度、形狀精度、位置回精度、表面精度。答由於模具在工作時分上模、下模兩部分,故在四種精度中以上、下模間相互位置精度最為重要。
模具精度為製品精度服務的,高精度的製品必須由更高精度的模具來保證,模具精度一般須高於製件精度2級或者2級以上。

任何加工方法所得到的實際參數都不會絕對准確,從零件的功能看,只要加工誤差在零件圖要求的公差范圍內,就認為保證了加工精度。
機器的質量取決於零件的加工質量和機器的裝配質量,零件加工質量包含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質量兩大部分。
機械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加工後的實際幾何參數(尺寸、形狀和位置)與理想幾何參數相符合的程度。它們之間的差異稱為加工誤差。加工誤差的大小反映了加工精度的高低。誤差越大加工精度越低,誤差越小加工精度越高。
❷ 加工精度的測量方法
加工精度根據不同的加工精度內容以及精度要求,採用不同的測量方法。一般來說有以下幾類方法:
1、按是否直接測量被測參數,可分為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
直接測量:直接測量被測參數來獲得被測尺寸。例如用卡尺、比較儀測量。間接測量:測量與被測尺寸有關的幾何參數,經過計算獲得被測尺寸。
顯然,直接測量比較直觀,間接測量比較繁瑣。一般當被測尺寸或用直接測量達不到精度要求時,就不得不採用間接測量。
2、按量具量儀的讀數值是否直接表示被測尺寸的數值,可分為絕對測量和相對測量。
絕對測量:讀數值直接表示被測尺寸的大小、如用游標卡尺測量。
相對測量:讀數值只表示被測尺寸相對於標准量的偏差。如用比較儀測量軸的直徑,需先用量塊調整好儀器的零位,然後進行測量,測得值是被側軸的直徑相對於量塊尺寸的差值,這就是相對測量。一般說來相對測量的精度比較高些,但測量比較麻煩。
3、按被測表面與量具量儀的測量頭是否接觸,分為接觸測量和非接觸測量。
接觸測量:測量頭與被接觸表面接觸,並有機械作用的測量力存在。如用千分尺測量零件。
非接觸測量:測量頭不與被測零件表面相接觸,非接觸測量可避免測量力對測量結果的影響。如利用投影法、光波干涉法測量等。
4、按一次測量參數的多少,分為單項測量和綜合測量。
單項測量;對被測零件的每個參數分別單獨測量。
綜合測量:測量反映零件有關參數的綜合指標。如用工具顯微鏡測量螺紋時,可分別測量出螺紋實際中徑、牙型半形誤差和螺距累積誤差等。
綜合測量一般效率比較高,對保證零件的互換性更為可靠,常用於完工零件的檢驗。單項測量能分別確定每一參數的誤差,一般用於工藝分析、工序檢驗及被指定參數的測量。
5、按測量在加工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分為主動測量和被動測量。
主動測量:工件在加工過程中進行測量,其結果直接用來控制零件的加工過程,從而及時防治廢品的產生。
被動測量:工件加工後進行的測量。此種測量只能判別加工件是否合格,僅限於發現並剔除廢品。
6、按被測零件在測量過程中所處的狀態,分為靜態測量和動態測量。
靜態測量;測量相對靜止。如千分尺測量直徑。
動態測量;測量時被測表面與測量頭模擬工作狀態中作相對運動。
動態測量方法能反映出零件接近使用狀態下的情況,是測量技術的發展方向。

❸ 保證和提高機床加工精度的方法有哪些
在機械加工過程中,往往有很多因素影響工件的最終加工質量。如何使工件的加工達到質量要求,如何減少各種因素對加工精度的影響,就成為加工前必須考慮的事情。在機械加工中,誤差是不可避免的,但誤差必須在允許的范圍內。通過誤差分析,掌握其變化的基本規律,從而採取相應的措施減少加工誤差,提高加工精度。
保證和提高加工精度的方法,大致可概括為以下幾種:
1、減少原始誤差 提高零件加工所使用機床的幾何精度,提高夾具、量具及工具本身精度,控制工藝系統受力、受熱變形、刀具磨損、內應力引起的變形、測量誤差等均屬於直接減少原始誤差。為了提高機械加工精度,需對產生加工誤差的各項原始誤差進行分析,根據不同情況對造成加工誤差的主要原始誤差採取不同的措施解決。對於精密零件的加工應盡可能提高所使用精密機床的幾何精度、剛度和控制加工熱變形;對具有成形表面的零件加工,則主要是如何減少成形刀具形狀誤差和刀具的安裝誤差。這種方法是生產中應用較廣的一種基本方法。它是在查明產生加工誤差的主要因素之後,設法消除或減少這些因素。例如細長軸的車削,現在採用了大走刀反向車削法,基本消除了軸向切削力引起的彎曲變形。若輔之以彈簧頂尖,則可進一步消除熱變形引起的熱伸長的影響。
2、補償原始誤差
誤差補償法,是人為地造出一種新的誤差,去抵消原來工藝系統中的原始誤差。當原始誤差是負值時人為的誤差就取正值,反之,取負值,並盡量使兩者大小相等;或者利用一種原始誤差去抵消另一種原始誤差,也是盡量使兩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從而達到減少加工誤差,提高加工精度的目的。
3、轉移原始誤差
誤差轉移法實質上是轉移工藝系統的幾何誤差、受力變形和熱變形等。誤差轉移法的實例很多。如當機床精度達不到零件加工要求時,常常不是一味提高機床精度,而是從工藝上或夾具上想辦法,創造條件,使機床的幾何誤差轉移到不影響加工精度的方面去。如磨削主軸錐孔保證其和軸頸的同軸度,不是靠機床主軸的回轉精度來保證,而是靠夾具保證。當機床主軸與工件之間用浮動聯接以後,機床主軸的原始誤差就被轉移掉了。
4、均分原始誤差
在加工中,由於毛坯或上道工序誤差的存在,往往造成本工序的加工誤差,或者由於工件材料性能改變,或者上道工序的工藝改變(如毛坯精化後,把原來的切削加工工序取消),引起原始誤差發生較大的變化。解決這個問題,最好是採用分組調整均分誤差的辦法。這種辦法的實質就是把原始誤差按其大小均分為n
組,每組毛坯誤差范圍就縮小為原來的1/n,然後按各組分別調整加工。
5、均化原始誤差
對配合精度要求很高的軸和孔,常採用研磨工藝。研具本身並不要求具有高精度,但它能在和工件做相對運動過程中對工件進行微量切削,高點逐漸被磨掉(當然,模具也被工件磨去一部分),最終使工件達到很高的精度。這種表面間的摩擦和磨損的過程,就是誤差不斷減少的過程,這就是誤差均化法。它的實質就是利用有密切聯系的表面相互比較,相互檢查從對比中找出差異,然後進行相互修正或互為基準加工,使工件被加工表面的誤差不斷縮小和均化。在生產中,許多精密基準件(如平板、直尺等)都是利用誤差均化法加工出來的。
6、就地加工法
在加工和裝配中,有些精度問題牽涉到零件或部件間的相互關系,相當復雜,如果一味地提高零、部件本身精度,有時不僅困難,甚至不可能,若採用就地加工法(也稱自身加工修配法),就可能很方便地解決看起來非常困難的精度問題。就地加工法在機械零件加工中常用來作為保證零件加工精度的有效措施。
❹ 機械製造中如何保證加工精度
1、基準先行
先把基準面加工出來,再以基準面定位來加工其他表面,以保證加工質量。
2、先粗後精
粗加工在前,精加工團羨在後,粗、精分開。
3、先主後次
先加工主要面再加工次要面,如主要表面是指裝配表面、工作表面,次要表面是指鍵槽、連接用的光孔等。
4、先面後孔
對於箱體、支架和連桿等工件,應先加工平面後加工孔,這是因為平面輪廓尺寸較大,平面定位安裝配盯穩定,通常均以平面定位來加工孔,以便於保證平面和孔的位置精度。

生產類型通常分為三類:
1、單件生產:單個地生產不同結構和不同尺寸的產品,並且很少重復。
2、批量生產:一年中分批地製造相同的產品,製造過程有一定的重復性。批量生產的零件
3、大批量生產:產品的製造數量很大,大多數工塌賣拍作地點經常是重復進行某一個零件的某一道工序的加工。
❺ 機械加工中獲得工件尺寸精度的常用方法!
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加工後的實際幾何參數(尺寸、形狀和位置)與圖紙規定的理想幾何參數符合的程度。這種相符合的程度越高,加工精度也越高。
在加工中,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實際上不可能將零件的每一個幾何參數加工得與理想幾何參數完全相符,總會產生一些偏離。這種偏離,就是加工誤差。
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講:
1.獲得零件尺寸精度的方法
2.獲得形狀精度的方法
3.獲得位置精度方法
1.獲得零件尺寸精度的方法
(1) 試切法
即先試切出很小部分加工表面,測量試切所得的尺寸,按照加工要求適當調刀具切削刃相對工件的位置,再試切,再測量,如此經過兩三次試切和測量,當被加工尺寸達到要求後,再切削整個待加工表面。
試切法通過「試切-測量-調整-再試切」,反復進行直到達到要求的尺寸精度為止。例如,箱體孔系的試鏜加工。
試切法達到的精度可能很高,它不需要復雜的裝置,但這種方法費時(需作多次調整、試切、測量、計算),效率低,依賴工人的技術水平和計量器具的精度,質量不穩定,所以只用於單件小批生產。
作為試切法的一種類型——配作,它是以已加工件為基準,加工與其相配的另—工件,或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工件組合在一起進行加工的方法。配作中最終被加工尺寸達到的要求是以與已加工件的配合要求為準的。
(2) 調整法
預先用樣件或標准件調整好機床、夾具、刀具和工件的准確相對位置,用以保證工件的尺寸精度。因為尺寸事先調整到位,所以加工時,不用再試切,尺寸自動獲得,並在一批零件加工過程中保持不變,這就是調整法。例如,採用銑床夾具時,刀具的位置靠對刀塊確定。調整法的實質是利用機床上的定程裝置或對刀裝置或預先整好的刀架,使刀具相對於機床或夾具達到一定的位置精度,然後加工一批工件。
在機床上按照刻度盤進刀然後切削,也是調整法的一種。這種方法需要先按試切法決定刻度盤上的刻度。大批量生產中,多用定程擋塊、樣件、樣板等對刀裝置進行調整。
調整法比試切法的加工精度穩定性好,有較高的生產率,對機床操作工的要求不高,但對機床調整工的要求高,常用於成批生產和大量生產。
(3) 定尺寸法
用刀具的相應尺寸來保證工件被加工部位尺寸的方法稱為定尺寸法。它是利用標准尺寸的刀具加工,加工面的尺寸由刀具尺寸決定。即用具有一定的尺寸精度的刀具(如鉸刀、擴孔鑽、鑽頭等)來保證工件被加工部位(如孔)的精度。
定尺寸法操作方便,生產率較高,加工精度比較穩定,幾乎與工人的技術水平無關,生產率較高,在各種類型的生產中廣泛應用。例如鑽孔、鉸孔等。
(4) 主動測量法
在加工過程中,邊加工邊測量加工尺寸,並將所測結果與設計要求的尺寸比較後,或使機床繼續工作,或使機床停止工作,這就是主動測量法。
目前,主動測量中的數值已可用數字顯示。主動測量法把測量裝置加入工藝系統(即機床、刀具、夾具和工件組成的統一體)中,成為其第五個因素。
主動測量法質量穩定、生產率高,是發展方向。
(5) 自動控製法
這種方法是由測量裝置、進給裝置和控制系統等組成。它是把測量、進給裝置和控制系統組成一個自動加工系統,加工過程依靠系統自動完成。
尺寸測量、刀具補償調整和切削加工以及機床停車等一系列工作自動完成,自動達到所要求的尺寸精度。例如在數控機床上加工時,零件就是通過程序的各種指令控制加工順序和加工精度。
自動控制的具體方法有兩種:
①自動測量即機床上有自動測量工件尺寸的裝置,在工件達到要求的尺寸時,測量裝置即發出指令使機床自動退刀並停止工作。
②數字控制即機床中有控制刀架或工作台精確移動的伺服電動機、滾動絲杠螺母副及整套數字控制裝置,尺寸的獲得(刀架的移動或工作台的移動)由預先編制好的程序通過計算機數字控制裝置自動控制。
初期的自動控製法是利用主動測量和機械或液壓等控制系統完成的。目前已廣泛採用按加工要求預先編排的程序,由控制系統發出指令進行工作的程序控制機床或由控制系統發出數字信息指令進行工作的數字控制機床,以及能適應加工過程中加工條件的變化,自動調整加工用量,按規定條件實現加工過程最佳化的適應控制機床進行自動控制加工。
自動控製法加工的質量穩定、生產率高、加工柔性好、能適應多品種生產,是目前機械製造的發展方向和計算機輔助製造(CAM)的基礎。
2.獲得形狀精度的方法
(1)軌跡法
這種加工方法是利用刀尖運動的軌跡來形成被加工表面的形狀的。普通的車削、銑削、刨削和磨削等均屬於刀尖軌跡法。用這種方法得到的形狀精度主要取決於成形運動的精度。
(2)成形法
利用成形刀具的幾何形狀來代替機床的某些成形運動而獲得加工表面形狀的。如成形車削、銑削、磨削等。成形法所獲得的形狀精度主要取決於刀刃的形狀。
(3)展成法
利用刀具和工件作展成運動所形成的包絡面來得到加工表面的形狀,如滾齒、插齒、磨齒、滾花鍵等均屬展成法。這種方法所獲得的形狀精度主要取決於刀刃的形狀精度和展成運動精度等。
3.獲得位置精度方法
機械加工中,被加工表面對其他表面位置精度的獲得,主要取決工件的裝夾。
(1)直接找正裝夾
此法是用百分表、劃線盤或目測直接在機床上找正工件位置的裝夾方法。
(2)劃線找正裝夾
此法是先在毛坯上按照零件圖劃出中心線、對稱線和各待加工表面的加工線,然後將工件裝上機床,按照劃好的線找正工件在機床上的裝夾位置。
這種裝夾方法生產率低,精度低,且對工人技術水平要求高,一般用於單件小批生產中加工復雜而笨重的零件,或毛坯尺寸公差大而無法直接用夾具裝夾的場合。
(3)用夾具裝夾
夾具是按照被加工工序要求專門設計的,夾具上的定位元件能使工件相對於機床與刀具迅速佔有正確 位置 ,不需找正就能保證工件的裝夾定位精度,用夾具裝夾生產率高,定位精度高,但需要設計、製造專用夾具,廣泛用於成批及大量生產。
覺得不錯,就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吧!
讓機器人應用技術變成常規技能,我們一直在路上……
❻ 機械加工中如何提高細長孔工件的加工精度
細長孔加工方法:打中心孔—鑽孔—擴孔—鉸孔。
鉸孔及注意事項
1浮動鉸刀的設計
擴孔有糾正位置精度的能力,實踐證明。而鉸刀鉸孔只能保證尺寸、形狀精度和減少孔的外表粗糙度,但不能有時,糾正孔的位置精度。由於機床的振動,甚至鉸出的孔會變橢圓。當孔的尺寸精度、形狀精度要求比較高往往還要再按排一次手鉸加工。圖1中,外表粗糙度要求又比較小時。定位孔的圓柱度要求很高,為避免常規可預先設計具有自動定心功能的浮動鉸刀,機用鉸孔容易鉸出橢圓孔的現象。如圖3所示。選用 直柄機用鉸為讓鉸刀起到浮動的作用,刀。再設計一輔助夾具,輔助夾具的裝置孔要比鉸刀的夾持柄部大2~3mm然後將鉸用4~5mm鑽頭將裝置孔連鉸刀柄一起鑽出一個定位孔,刀套在輔助夾具的裝置孔上。然後用圓柱銷將鉸刀安裝的浮動鉸刀的輔助裝置最好採用莫輔助夾具上即可得到簡易的浮動鉸刀。為提高的鉸刀鉸削時的剛性和夾緊力。氏5鑽夾頭裝夾。
2鉸刀的選用和保護
因此,鉸孔的精度主要決定於鉸刀的尺寸。鉸刀最好選擇被加工孔公差帶中間1/3左右的尺寸。如圖1零件要鉸 則鉸刀尺寸最好選擇 mm尺寸的鉸刀。選用時,mm孔。鉸刀刃口必須鋒利,沒有崩刃和毛刺。不用時,工作(刃不允許碰毛。一般選用規范的高速鋼機用鉸刀,口)局部用塑料套和軟麻布保護。若採用硬質合金鉸刀,因硬容易使鉸出的孔變大,質合金刀頭的切削刃沒有高速鋼的鋒利。故一般要事先對鉸刀進行試鉸,再根據鉸出孔修正鉸刀的直徑,實際尺寸對鉸刀進行研磨。直至鉸出合適的孔。
3調整尾座軸線
必需先調整尾座套筒軸線,鉸孔前。使之與主軸軸線重合,同軸度最好找正在0.02mm之內,以提高鉸孔時孔的位置精度。
4選擇合理的鉸削用量
為了得到較小的外表粗糙度值,用鉸刀時。防止發生刀瘤,減少切削熱及變形,宜採用較小的切削速度,一般因尺寸精度要求較高,最好小於5m/mm進給量取0.2~1mm/r對圖1鉸削 mm孔。故鉸削時車床轉數要選得取n=30~50r/min最好不超過100r/min較低些。
5選擇合理的切削液
切削液對孔的擴脹量和孔的外表粗糙度有一定的關系。實踐證明,鉸孔時。干切削和非水溶性切削液的鉸削鉸出的孔徑比鉸刀的實際直徑稍微大一些,情況下。干切削最大。而用水溶性切削液(如乳化液)鉸出的孔當使用新鉸刀鉸削鋼料時,稍微小一些。因此。可選用10%~20%乳化液作切削液,這樣鉸出的孔不容易擴大;宜採用30%菜油加70%肥皂水;當鉸孔要求更高時,當鉸孔要求較高時。可茶油、柴油、豬油等。對圖1鉸削 尺寸要求較高,mm孔。實驗證明,用97%柴油加3%機油作切削液,鉸出的孔尺寸精度及外表粗糙度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