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機械發生自鎖是由於 A、機械效率小於零 B、阻力太大 C、約束反力太大
是由於:B,阻力太大。因為機械效率小於0,不存在,故不選A。約束反力太大,只能說明安全系數太大,沒有必要產生自鎖,故不選C。只有阻力太大,機械容易產生損壞,所以需要自鎖,故選B。
B. 從機械效率的觀點看,機械自鎖的條件是什麼
你好,從機械效率來看,機械自鎖的條件是機械效率小於或者等於零。
C. 如何確定機械的自鎖條件
蝸輪蝸桿傳動中發生自鎖的條件是蝸桿的展開螺旋角小於蝸輪蝸桿接觸的摩擦角。即β<Φ,β為蝸桿的展開螺旋角,Φ為摩擦角;tgΦ=μ,μ為摩擦系數。
這個道理跟斜面上的物體不下滑是一樣的,就是要求G*sinα<G*cosα*μ,α為斜面斜角,μ為摩擦系數,G為重力。整理得:tgα<μ,即:α<arctanμ=Φ。
因為蝸桿的螺旋角一般很小,小於摩擦角,能自鎖。一般單線蝸桿都會自鎖,所以不能反轉.。不過也有多線蝸桿,它對螺旋角很大,不能自鎖,可以反轉,在有些場合是要加防反轉的裝置的。

(3)機械自鎖條件是什麼擴展閱讀:
桿傳動相當於螺旋傳動,為多齒嚙合傳動,故傳動平穩、噪音很小。具有自鎖性。當蝸桿的導程角小於嚙合輪齒間的當量摩擦角時,機構具有自鎖性,可實現反向自鎖,即只能蝸桿帶動蝸輪,而不能由蝸輪帶動蝸桿。如在起重機械中使用的自鎖蝸桿機構,其反向自鎖性可起安全保護作用。
傳動效率較低,磨損較嚴重。蝸輪蝸桿嚙合傳動時,嚙合輪齒間的相對滑動速度大,故摩擦損耗大、效率低。另一方面,相對滑動速度大使齒面磨損嚴重、發熱嚴重,為了散熱和減小磨損,常採用價格較為昂貴的減摩性與抗磨性較好的材料及良好的潤滑裝置,因而成本較高。
D. 自鎖現象是如何出現的
由於摩擦力的存在以及驅動力方向問題,有時無論驅動力如何增大也無法使機械運動的現象稱為機械的自鎖。
研究自鎖現象的意義
設計機械時必須避免機械在所需的運動方向發生自鎖;
有一些機械在設計時需要保證其具有自鎖特性。
發生自鎖的條件:
1. 移動副自鎖
圖示移動副,驅動力P使滑塊產生運動的有效分力為水平分力Pt,即
Pt=Psinb=Pntgb
垂直分力Pn使滑塊1所受的最大摩擦阻力為
Fmax=Pntgf
當b≤f時,則有Pt≤Fmax,即不管驅動力P如何增大,驅動力的有效分力總是小於驅動力P本身所可能引起的最大摩擦力,因而滑塊1總不會發生運動,即發生了自鎖現象。
移動副自鎖條件:驅動力作用在摩擦角內必發生自鎖。
2. 轉動副自鎖
作用在軸頸上的外載荷為P,則當力P的作用線在摩擦圓之內時,即a<ρ, 因驅動力矩M=Pa=Qa,始終小於它本身所能引起的最大摩擦力矩Mf=R21ρ=ρQ。所以力P任意增大,也不能驅使軸頸轉動。亦即發生了自鎖現象。
轉動副自鎖條件:驅動力作用在摩擦圓內必發生自鎖。
3. 根據效率確定自鎖條件:
在機械發生自鎖時,是因為驅動力所能作的功總是小於由其可能引起的最大摩擦阻力所需要的功。 即當機械發生自鎖時,其機械效率將恆小於或等於零,即h≤0。
當η=0時機械處於臨界自鎖狀態;若η<0,則其絕對值越大,表明自鎖越可靠。所以可通過機械效率的計算公式來判斷機械是否發生自鎖和分析自鎖的條件。但一定要注意:此時η已沒有通常效率的意義。
4. 根據所求阻抗力確定自鎖條件
在機械發生自鎖時,機械已不能運動,這時所求得的生產阻力Q將等於或小於零,即Q≤0。
此時,只有阻抗力反向變為驅動力後機械才能運動。於是可驅動力任意增大時,Q≤0是否成立判定是否自鎖並確定自鎖條件。
5. 結論
所謂機械具有自鎖性,只是說當它所受的驅動力作用於其某處或按某方向作用時是自鎖的,而在另外的情況下卻是能夠運動的。
判定機構是否會自鎖和在什麼條件下發生自鎖,可根據具體情況,視方便運用分析驅動力是否作用於摩擦角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