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個新手如何看懂機械圖紙
簡單說:
1、從三視圖學起,了解點、線、面、體的概念。學習投影的知識。
2、找一本機械制圖練習冊認真練一下。
3、認真學習機械制圖這門課程。
4、認真學習機械制圖國家標准。
5、再就是多畫實物、多實踐就行了。
無論怎麼繁雜的圖紙,都得遵循三視圖的原理。弄懂了基本原理,再看繁雜的圖紙也就簡單了,所以,看圖紙要從簡單地圖紙學起,一步一步,由簡到繁,積累經驗。常規圖紙分為主視圖、俯視圖、側視圖和一些常規符號以及技術要求。模具種類繁復、用途不同、結構復雜。
(1)機械制圖什麼是線面分析法擴展閱讀:
主視圖在圖紙的左上方,左視圖在主視圖的右方,俯視圖在主視圖的下方,主視圖與俯視圖長應對正主視圖,與左視圖高度保持平齊,左視圖與俯視圖寬度應相等若不按上述順序放置,則應註明三個視圖名稱。
首先明確一下,物體的三視圖和物體上、下、左、右、前、後六個方位的對應關系。主視圖的輪廓線表示上、下、左、右、四個方位;左視圖的輪廓線表示上、下、前、後四個方位;俯視圖的輪廓線表示前、後、左、右四個方位。規定左右為長,
2. 為什麼我學機械制圖學不懂到底是什麼原因
學機械制圖學不懂原因很多,統計數據顯示,最關鍵原因是空間想像能力不足。
提供空間想像能力是學習機械制圖重中之重,不妨從下面幾個方面悟出空間想像能力:
一、在教師的徒手畫圖中「悟」
制圖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當在黑板上,將一個形狀復雜的軸測圖畫出來時,學生就從驚奇到欽佩,究其原因,就是老師的空間想像力能力強,教師的基本功扎實。作為制圖老師,不具備豐富的空間想像力能力,那麼他在教學中就會身處被動。空間想像力就是人們對各種圖形的敏感程度。在學生的腦海里形成的一種判斷圖的能力,即空間想像力。也就是,形象感和空間感。所謂形象感,就是在讀圖的時,把特徵比較特殊的圖與感知過的表象作形象聯系。學生感知過的表象,對它並不陌生,所以,腦海里能很快形成具體的形象;所謂空間感,就是在讀圖時,通過已知圖形在腦海里形成的如見其物的立體畫面。在學習補圖初期,教師畫出兩視圖,讓學生對給定視圖進行觀察,判斷視圖起源於什麼形狀,在形體上出現了什麼情況,然後閉上眼睛,在腦海里形成立體,教師同時在黑板上畫出相應的軸測圖,再指導補圖。如果說形象感在讀圖過程中是感性階段,那麼,空間感則是理性階段,即空間想像力先經過圖形表象感覺,然後進入腦海形成空間感知,因此,二者緊密聯系的。空間想像力。說穿了就是一種中「悟」性。「讀」出圖內在的東西,就要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悟」出圖性。
二、在軸測圖中「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不同的內容,相應的穿插講授軸測圖,一方面提高學生學習制圖的興趣,另一方面有目的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使學生靈活運用軸測圖,提高作圖速度及識圖技能。怎樣在全書中貫穿軸測圖的教學呢?我認為,可以從基本幾何體開始,一直貫穿到零件圖。不僅在點、線、面投影中,去判斷它們的特性,而且還要穿插大量的軸測圖,讓學生在軸測圖上直接判斷點、線、面的投影特性,為以後識圖打下基礎。另外,教師在組合體補圖、補線、及剖視、斷面教學中,不僅要學生補畫識圖,而且,還要畫出軸測圖,以增強學生的空間想像力意識。在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加強討論式教學。因為教學對象是一群沒有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生,教師在教學中如果不顧學生的情況,盲目按照教學計劃和教學模式按部就班的開展教學,學生在上課時必然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三、在學生的練習過程中「悟」
在練習由兩視圖補畫第三視圖,及補畫視圖缺線練習中,可讓學生根據已給視圖特徵,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蘿卜,進行模型的切制,以增強直觀性,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空間想像力。如此反復地進行空間形狀和平面圖形的相互轉換,學生在思維中儲存的立體信息多了,空間思維能力也隨之提高,悟性也就提高了。
為使學生建立較強的空間概念,在教學中應注意精選例題、一題多解、舉一反三,以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其創新學習能力。在講組合視圖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在不違背主視圖選擇原則的前提下,從幾個方面選擇主視方向,畫出同一物體的三視圖,使學生從表面看起來相差甚遠的三視圖表達的卻是同一物體的過程中得到啟示、思考、培養其空間想像力。或是從相同的主俯視圖想像出多個物體的形狀;或是從相同的主左視圖想像出多個物體的形狀。經過這樣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訓練,可以開闊學生的思維,強化鍛煉學生的空間想像力。
四、在讀圖的過程中「悟」
第一、點、線、面識圖階段。講這部分內容時,如:把教室(指普通教室)三面牆看成是正面、側面、水平面,讓學生把自己的橡皮想像為點,把鉛筆想像為線,書本想像為面,在三面牆進行正投影。每個同學切身參與,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大腦的空間建立起來了。手腦並用。即提高了空間想像力,又鍛煉了思維能力。
第二、組合體識圖階段。這部分內容的讀圖方法有兩種,形體分析法和線面分析法。這部分的教學重點可放在形體分析法上,講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教學,運用各種cad軟體,進行幾何建模,把實體做出來,讓學生有了感性認識。多媒體教學課件的三維動畫可以清晰、直觀地表達出每個形體的形成過程及其形狀和投影的關系。而autocad等制圖軟體在制圖過程中更能給學生帶來空間感受,二維圖形與三維立體間的轉化關系更為直觀、生動。這些技術的應用,可大大激發學生追求高新知識的興趣,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在二維和三維空間反復思索加深印象,非常有助於培養空間想像力。
第三、零件圖、裝配圖階段。學習這部分內容時,要讓學生在掌握各種視圖、剖視圖、斷面圖、局部放大圖的畫法的基礎上,重點領會,識讀各種剖視圖、斷面圖的特徵,學生在思維空間中構成了基本幾何體及與之相關的概念後,即我們頭腦中的圖形信息庫。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隨意改變對模型的觀察視角,這樣在教學中可用生動的畫面形象直觀的表述現實中的各種零件及裝配體,調動學生的空間想像力。使抽象的空間立體投影與平面圖形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清晰的影像,建立起良好的空間立體信息庫。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空間認識。
總之,學生要想 「悟」好空間想像力,就必須勤動手、勤動腦,多徒手畫軸測圖,多讀圖。在從空間到平面與從平面到立體的反復過程中,不斷的提高對機械制圖的空間想像力。
3. 形體的組合 機械制圖中的
(1)堆疊 構成組合體各基本體相互堆積。
(2)挖切 從基本形體中切去較小的基本形體。
(3)綜合 既有堆疊又有挖切。
4. 機械制圖的讀畫組合體的基本方法有幾種
主要有兩種方法:形體分析法和線面分析法。
形體分析法兩種方法:疊加法和切割法。就是假想把基本幾何體切割或相互疊加成組合體。
線面分析法是在形體分析法的基礎上個別線條看不明白時根據三等關系找到三個投影,然後再具體分析其具體形狀和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