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目前農業機械化水平如何
報道稱,中國領導人報告提出「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回重中之重」「實施鄉村答振興戰略」,為新時代「三農」發展指明了方向,目前農業機械化達到較高水平。

同時玉米機耕、機播和機收的比重分別為73.7%、69.9%和61.7%;稻穀機耕、機播和機收的比重分別為83.3%、29.0%和80.1%。
希望農業機械化水平可以持續增高!
『貳』 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
新華網杭州2月26日電(記者 王政)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9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穩步提高,2012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7%。
據記者從26日在杭州召開的全國農機購置補貼工作會議上了解,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自2004年實施以來,全國補貼購置各類農機具2272.6萬台(套),農機總動力已達10億千瓦,農機化發展水平加快。全國小麥基本實現全過程機械化,水稻機械種植水平由2005年的7.1%提高到30%以上,玉米機收水平從4%提高到40%,農業生產方式快速轉變。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表示,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有力促進了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逐步緩解了青壯年勞動力短缺的突出矛盾,保障了糧食增產和農業穩定,推動了農業技術集成、節本增效和規模經營,真正使農民得實惠、農業得發展、企業得效益。
不過,我國農機化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尤其是經濟作物機收率較低,花生不到20%,油菜、棉花不到10%。張桃林表示,今後一個時期仍要大力提升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改善農業裝備結構、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優先發展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逐步推進全程和全面機械化
『叄』 目前中國農村機械化水平的狀況
我國農機化水平已達61%
61%的農機化率意味著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已實現由人力畜力為主向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然而,農機化發展的結構不平衡、農機運用基礎設施條件差等問題依然存在。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確保農民「買得起、用得好、有效益」
1、10年跑贏35年
61%的農機化率意味著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已實現由人力畜力為主向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2004年底,我國農機化發展史上第一部法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正式實施。此後農機化發展迎來了黃金十年,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10年累計投入超過1200億元,補貼農機具超過3500萬台(套)。農機化水平增幅超過法律實施之前35年的總和,農機工業總產值從854億元增加到3571億元。目前,我國農機產業集群初步形成,主要農機產品已能滿足國內九成以上需要。中國農機市場不但沒有被洋品牌壟斷,還培養出一批競爭能力較強的龍頭企業。
2、結構不平衡突出
不過,農機化發展的結構尚不平衡。就地區而言,目前全國只有9個省份的機械化水平在70%以上,還有4個省份低於40%,貴州不到20%;就作物而言,三大主糧中小麥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雙季稻地區機插秧水平、甘蔗主產區、棉花產區、油菜產區機械化提高比較緩慢,經濟作物機械化許多環節還是空白。烘乾、高效植保、初加工環節機械化也剛起步。
3、產業升級是關鍵
目前國內農機產品以中低端為主,依靠企業自主開發模式難以在短期內突破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建議國家將農業機械自主化工程列為國家重大專項,給予專項資金支持。重點支持行業基礎共性技術研發,支持自主品牌農機企業提高高端產品開發和產業化能力。同時支持有能力的自主品牌農機企業實施海外並購。
農機研發具有長周期性,對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如果投入不足,將成為制約我國農業裝備水平進步的短板,就難以擺脫高端產品和核心部件受制於人的局面。
『肆』 1. 墾區的農業機械化率是多少
我國最大的國有農場群黑龍江墾區擁有農機總動力564.3萬kW.農業機械化率高達95%.可實現衛星定位,自動導航,精密播種和變數施肥.基本實現了農業生產機械化.黑龍江墾區先進農機裝備的應用.轉變了傳統小農業的生產方式.促進了土地規模經營和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