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主要糧油作物生產機械化包括哪些內容
主要糧油作物(水稻、玉米、小麥、大豆、油菜等)生產機械化有廣義回和狹義之分。廣義包答括這些作物產前、產中、產後的機械化,狹義僅指產中的機械化。主要糧油作物生產機械化是指狹義的范圍,一般包括耕地、耙地、種植(播種或移栽)、施肥、灌溉、植保、收獲、秸稈處理等環節的機械化。
❷ 什麼是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農業機械及其自動化裝備的構造原理內、性能設計研究、使用管理容及現代生物學知識,能在農業機械設計、機械化生產管理及服務部門從事農業機械及相關裝備性能設計、農業機械化規劃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營銷與服務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❸ .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哪些需要人手工參與的哪些可以機械化的
理論上講水稻生產基本上可以全程機械化:
1、耕、耙田:使用拖拉機配套水田犁和水田耙或旋耕機進行耕作;
2、施肥:插秧前可使用化肥深施機械進行施肥;
3、催芽:可採用催芽機,控溫催芽;
4、播種:可使用播種機進行稻種直播或在秧田播種,育秧工廠可用播種線將稻種播到育秧盤上,再置育秧房控溫育秧;
5、插秧有插秧機,採用拋秧的有拋秧機;
6、耘田(中耕、除草)有耘田機,單人使用的半機械化機具,不過現在這道工序大都不做了;
7、植保:既有半機械化的噴霧器,也有機械化的彌霧噴粉機;
8、收獲、脫粒:有割曬機、割捆機、脫粒機、聯合收割機;
9、運輸:農用汽車和拖拉機;
此外收獲脫粒後的稻穀可用烘乾機進行烘乾。
不過實際上在上述的各道工序中所使用的機械,不是所有的機械都很成熟,同時每道工序也需要人工輔助,施用農家肥、追肥肥乃需人工作業,這就是水稻生產機械化的現狀。
❹ 種植花生能機械化嗎
能
花生又名落花生、雙子葉植物,葉脈為網狀脈,種子有花生果皮包被。歷史上曾叫長生果、地豆、落花參、落地松、成壽果、番豆、無花果、地果、唐人豆。花生長於滋養補益,有助於延年益壽,所以民間又稱「長生果」,並且和黃豆一樣被譽為「植物肉」、「素中之葷」。
花生又名落花生,屬蝶形花科落花生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南美洲一帶,世界上栽培花生的國家有100多個,亞洲最為普遍,次為非洲,據中國有關花生的文獻記載栽培史約早於歐洲100多年。花生被人們譽為「植物肉」,含油量高達50%,品質優良,氣味清香。除供食用外,還用於印染、造紙工業,花生也是一味中葯,適用營養不良、脾胃失調、咳嗽痰喘、乳汁缺少等症。花生的栽培管理技術性也相對較強。
花生是經濟價值較高的油料作物,在北方省份採用地膜覆蓋栽培技術,能很好地抵禦低溫和春旱,促進花生生長發育、改善花生品質和大幅度提高早產,是實現花生種植增產增效的一條好途徑。
本指導意見針對我國花生主產區生產特點和自然條件制定,旨在促進農機與農藝融合,提高花生機械化生產的技術水平,推進花生標准化種植、輕簡化作業、規模化生產,推動花生產業發展。
一、播前准備
(一)品種選擇
根據當地生產和種源條件,選擇結果集中、結果深度淺、適收期長、不易落果、莢果外形規則的優質、高產、抗逆性強,適合機械化生產的直立型抗倒伏品種。
(二)土壤條件與地塊選擇
土壤條件要求理化性狀好、土質疏鬆、土層深厚。地塊規整、地勢平坦,集中連片,排灌條件良好,適宜機械化作業。
(三)土地耕整
春播花生在前茬作物收後,及時進行機械耕整地,耕翻深度一般在22~25cm左右,要求深淺一致,無漏耕,覆蓋嚴密。在冬耕基礎上,播前精細整地,保證土壤表層疏鬆細碎,平整沉實,上虛下實,揀出大於5cm石塊、殘膜等雜物。夏播花生在前茬作物收獲後,及時耕整地,達到土壤細碎、無根茬。
結合土地耕整,同時進行底肥施用和土壤處理。
(四)種子准備
種粒大小一致,種子純度96%以上,種子凈度99%以上,籽仁發芽率95%以上。播種前,按農藝要求選用適宜的種衣劑,對花生種子進行包衣(拌種)處理,處理後的種子,應保證排種通暢,必要時需進行機械化播種試驗。
(五)地膜選擇
選用寬度適宜、不破損、抗拉強度高的優質地膜,寬度以800~900mm、厚度不小於0.008mm為宜,要求斷裂伸長率(縱/橫)100%,伸展性好,以利於機械化覆膜及機械化回收。
二、播種
(一)播期選擇
花生的播期要與當地自然條件、栽培制度和品種特性緊密結合,根據地溫、墒情、種植品種、土壤條件及栽培方法等全面考慮,靈活掌握。播種前5天5cm日平均地溫達15℃以上為適宜播期,播期選擇注意收獲期避開雨季。堅持足墒播種,播種時5~10cm土層土壤含水量不能低於15%,如果墒情不足,應提前澆水造墒。
(二)播種
1.播種深度。要根據墒情、土質、氣溫靈活掌握,一般機械播種以5cm左右為宜。沙壤土、墒情差的地塊可適當深播,但不能深於7cm;土質粘重、墒情好的地塊可適當淺播,但不能淺於3cm。
2.播種密度。花生機械播種為穴播,大花生每畝8000~10000穴,小花生每畝10000~12000穴為宜,每穴2粒。一般情況下,播種早、土壤肥力高、降雨多、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或播種中晚熟品種,播種密度要小;播種晚、土壤瘠薄、中後期雨量少、氣候乾燥、無水利條件的地方,或播種早熟品種,播種密度宜大。
3.播種要求。花生播種一般採用一壟雙行(覆膜)播種和寬窄(大小)行平作播種。
(1)一壟雙行壟距控制在80~90cm,壟上小行距28~33cm,壟高10~12cm之間,穴距14~20cm。同一區域壟距、壟面寬、播種行距應盡可能規范一致。覆膜播種苗帶覆土厚度應達到4~5cm,利於花生幼苗自動破膜出土。
易澇地宜採用一壟雙行(覆膜)高壟模式播種,壟高15~20cm,以便機械化標准種植和配套收獲。
(2)平作播種。等行平作模式應改為寬窄行平作播種,以便機械化收獲。寬行距45~55cm,窄行距25~30cm。在播種機具的選擇上,應盡量選擇一次完成施肥、播種、鎮壓等多道工序的復式播種機。其中,夏播花生可採用全秸稈覆蓋碎秸清秸花生免耕播種機進行播種。
(3)播種作業質量要求。機播要求雙粒率在75%以上,穴粒合格率在95%以上,空穴率不大於2%,破碎率小於1.5%。所選膜寬應適合機寬要求。作業時盡量將膜拉直、拉緊,覆土應完全,並同時放下鎮壓輪進行鎮壓,使膜盡量貼緊地面。
三、田間管理
(一)中耕施肥
在始花期前完成中耕追肥作業。可選用帶施肥裝置的中耕機一次完成中耕除草、深施追肥和培土等工序。
(二)病蟲害防治
根據植保部門的預測預報,選擇適宜的葯劑和施葯時間。在植保機具選擇上,可採用機動噴霧機、背負式噴霧噴粉機、電動噴霧機、農業航空植保等機具。機械化植保作業應符合噴霧機(器)作業質量、噴霧器安全施葯技術規范等方面的要求。
(三)化控調節,防徒長倒伏
花生盛花到結莢期,株高超過35cm,有徒長趨勢的地塊,須採用化學葯劑進行控制,防止徒長倒伏。噴灑器械應選擇液力霧化噴霧方式。如採用半喂入花生聯合收獲,還應確保花生秧蔓到收獲期保持直立。
(四)排灌
花生生育期間乾旱無雨,應及時灌溉;如雨水較多、田間積水,應及時排水防澇以免爛果,確保產量和質量。
四、收獲
(一)收獲期
一般當花生植株表現衰老,頂端停止生長,上部葉和莖稈變黃,大部分莢果果殼硬化,網紋清晰,種皮變薄,種仁呈現品種特徵時即可收獲。收獲期要避開雨季。
(二)收獲條件
土壤含水率在10%~18%,手搓土壤較鬆散時,適合花生收獲機械作業。土壤含水率過高,無法進行機械化收獲;含水率過低且土壤板結時,可適度灌溉補墒,調節土壤含水率後機械化收獲。
(三)收獲方式選擇
應根據當地土壤條件、經濟條件和種植模式,選擇適宜的機械化收獲方式和相應的收獲機械。
1.分段式收獲。提倡採用花生收獲機挖掘、抖土和鋪放,撿拾摘果機完成撿拾摘果清選,或人工撿拾、機械摘果清選。在丘陵坡地,可採用花生挖掘機起花生,人工撿拾,機械摘果清選。
花生收獲機作業質量要求:總損失率5%以下,埋果率2%以下,挖掘深度合格率98%以上,破碎果率1%以下,含土率2%以下;無漏油污染,作業後地表較平整、無漏收、無機組對作物碾壓、無莢果撒漏。
花生挖掘機作業質量要求:挖掘深度合格率98%以上,破碎果率1%以下,無漏油污染,作業後地表較平整、無漏收、無機組對作物碾壓、無莢果撒漏。
2.聯合收獲。採用聯合收獲機一次性完成花生挖掘、輸送、清土、摘果、清選、集果作業。聯合收獲機的選擇應與播種機匹配。
半喂入花生聯合收獲機作業質量要求:總損失率3.5%以下,破碎率1%以下,未摘凈率1%以下,裂莢率1.5%以下,含雜率3%以下;無漏油污染,作業後地表較平整、無漏收、無機組對作物碾壓、無莢果撒漏。
全喂入花生聯合收獲機作業質量要求:總損失率5.5%以下,破碎率2%以下,未摘凈率2%以下,裂莢率2.5%以下,含雜率5%以下;無漏油污染,作業後地表較平整、無漏收、無機組對作物碾壓、無莢果撒漏。
(四)秧蔓處理
半喂入聯合收獲機收獲後的花生秧蔓,應規則鋪放,便於機械化撿拾回收。全喂入聯合收獲機收獲後的花生秧蔓,如做飼料使用,應規則鋪放,便於機械化撿拾回收;如還田,應切碎均勻拋灑地表。
五、機械脫殼
機械脫殼時,應根據花生品種的大小,選擇合適的凹版篩孔,合理調整脫粒滾筒與凹版篩的工作間隙,並注意避免喂入量過大,防止花生仁在機器內停留時間過長和擠壓強度過大而導致破損。脫殼時花生果不能太濕或太干,太潮濕降低效率,太干則易破碎。冬季脫殼,花生果含水率低於6%時,應均勻噴灑溫水,用塑料薄膜覆蓋10小時左右,然後在陽光下晾曬1小時左右即可進行脫殼。其他季節用塑料薄膜覆蓋6小時左右即可。機械脫殼要求脫凈率達98%以上,破碎率不超過5%,清潔度達98%以上,吹出損失率不超過0.2%。
❺ 什麼是農業機械化,農業設備發展的趨勢是什麼
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狀
建國以後,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農業機械化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如今,農業機械化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農業機械化程度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主要農作物的生產和加工,正在向實現全程農業機械化的方向邁進,林業、畜牧業和養殖業機械化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第一階段:建國初期至文革前
我國主要靠引進、吸收、仿製農機裝備和國外援助,在國營農場搞農業機械化試點,依託大型農業機械,進行大規模農業機械作業。而廣大農村生產力還很薄弱,主要是原始的手工農業,很少有農業機械的身影。
第二階段:文革時期
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國家對農業機械化的重視,特別是毛主席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的重要論斷以後,農業機械化得到了政府和廣大幹部群眾的重視,縣鄉兩級先後建立拖拉機站,柴油機、電動機、拖拉機、脫粒機、插秧機、粉碎機等農業機械也逐步走進農村。農村的農業機械化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起來,部分農業生產過程開始逐步由農業機械作業取代手工勞動。
第三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壯大,農村的農業機械化由弱到強,逐步發展壯大,農業機械也逐步向大型化、高端型方向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如今,主要農作物生產過程正在向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方向邁進,農機作業逐步向產前產後和農副產品深加工方面延伸,覆蓋的領域正在由農業領域,逐步向林業、畜牧業和養殖業等領域擴展。
二、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地區之間農業機械化水平不平衡。我國幅員遼闊,受歷史、地理和自然等客觀條件的影響,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比較大,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的差異也比較大。經濟發展快、經濟條件好的地區,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快;經濟發展落後的地區,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少,農業機械化水平低。根據2014年國家統計部門數據分析,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耕地面積不足三分之一,農機保有量佔比卻超過了一半以上;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耕地面積佔四分之一,農機保有量卻不足兩成。東西部農機保有量佔比的較大差異,反映了東西部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的不平衡。
2、農業機械結構構成不合理,勞動生產率低。我國農村是以農戶承包經營為主。農戶承包的農田數量有限,造成大塊地小型化。糧食種植形成插花形態,一塊地種植多種農作物,即使種植相同的農作物,也可能是幾個農戶分別所擁有。大型農業機械作業不能成塊連片作業,提高了農機作業的成本,降低了農機作業的勞動生產率。農戶自己購置的農業機械也主要是滿足自用為主,基本都是小型農業機械,小型農業機械保有量很大,小型農業機械重復購置現象嚴重,農業機械結構構成不合理。
3、農業種植結構多變,農業機械化難以適應。以一家一戶為基礎的農業種植結構靈活多變,什麼農作物值錢,農民就種什麼,前幾年的成片糧田現在可能變成成片的果園。然而,農業機械化卻難以適應這樣的快速變化。原有的農業機械快速被淘汰,新的農業機械卻難以被農民接受,難以推廣,或者難以找到適合農民需要的農業機械。過幾年,有了農民需要的農業機械,可能許多農民又改種糧食了。後一種情況在一些果品種植區已經出現,許多年紀大的果農因為無力種植果品,已經開始砍伐果樹,種植糧食作物,這種趨勢還將繼續進行下去。
4、農業機械研發滯後,農業機械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農業機械研發投入少,研發科技力量分散,農業機械的研發主要還是依靠農業機械生產企業自身。研發的農業機械產品的科技含量不高,質優價廉的少,相當一部分的農業機械產品屬於粗製濫造,部分特色農業機械的研發還是空白。農業機械研發與國外的交流還比較少,農業機械產品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5、對農業機械化的資金投入不足。近年來,各級政府開始逐步認識到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地位和作用,加大對農業機械化的財政投入。然而,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相比,這些財政投入還很小。社會資本對農業的投入不足,工業返哺農業的程度還很低。
三、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對策
1、縮小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達到共同富裕。促進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國家持續增加對東西部的財政投入,加大對中西部經濟發展的投資,促進中西部經濟的快速發展,效果已經開始顯現。近幾年來,中西部經濟發展迅猛,GDP的增長率持續名列前茅,東西部經濟差距逐步縮小。中西部對農業機械的投入也快速增加,中西部農機保有量快速增加。只要繼續維持加大對中西部經濟的政策支持力度,中西部經濟也會跟上來,達到東西部共同富裕,齊奔小康。
2、鼓勵土地流轉,實行農業規模經營,提高農業機械使用效率。鼓勵農民進行土地流轉,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開展適度的農業規模經營,也是現階段我國的一項重要政策。我們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鼓勵農民加快進行農村的土地流轉,實行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農村集體經濟實力雄厚的地方,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支持農業的發展。土地可以流轉到村集體,由村集體統一實行農業規模經營,村集體以雄厚的財力支持農業的快速發展;也可以流轉到某一經濟組織,由該經濟組織實行農業規模經營。其他地方也應當鼓勵農民加快土地流轉,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到第三產業或者城鎮,從事非農產業。土地流轉到其他經濟組織,實行農業規模經營。目前,一些發達地區勞動力轉移趨勢明顯加快,這些地方農村的年輕人都在城裡工作和生活。在家務農的人基本都是歲數上了年紀的人,在這些務農的人當中,中年人都是年輕的,數量也不多。許多人歲數大了,做不了農活,乾脆就把土地撂荒了。現在已經出現撂荒的現象,以後撂荒的土地會越來越多。農民之間零星自發出現的土地流轉,也是零費用的無償土地流轉。這些現象要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應當合理引導、鼓勵、規范農村土地流轉行為,引導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向有能力進行農業規模經營的其他經濟組織集中。
實行農業規模經營以後,才能更好的對農田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安排農業種植計劃,購置大型性能先進的農業機械裝備,進行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作業,從根本上改變農業機械結構構成不合理的現象,提高農業機械作業的勞動生產率,降低農業生產的作業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是我們的農業生產走向現代農業生產的方向。
3、農業機械研發體系需要重新整合,與國外的技術交流需要加強。通過重新合理整合農業機械的研發體系,充分發揮農機研發科學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增加農業機械裝備研發的資金投入,加強與國外農業機械行業的交流和合作,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的辦法,提高農業機械裝備的創新能力,提高農業機械裝備的研發水平,提高農業機械裝備的高科技含量,縮小農業機械裝備與國外的差距,生產適合農民需要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性能先進的農業機械裝備。
4、建立農業機械化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改變現在農業機械化的落後局面,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增加對農業機械化的資金投入力度,健全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通過財政扶持、金融支持,吸引社會各界資本投資農業機械化,形成多元化的長效投入機制;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惠民政策」等各項扶持政策的力度,讓農民能買得起、用得起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性能先進的農業機械裝備。
小農經濟必將被歷史淘汰,目前的農業經營方式必將被現代農業的經營方式所取代。合理引導、鼓勵、規范土地流轉,發展農業規模經營,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❻ 植保機械的二植物保護方法
1.農業技術防治 利用相應的農業技術,通過作物品種選育、施用化肥、改進栽培方法、實行合理輪作、改良土壤等手段消滅病蟲害的方法。
2.生物防治法.
利用生物的天敵消滅病蟲害的方法。如:瓢蟲、赤眼蜂等
3.物理防治法
利用,植保機械,防治,例如:牽引式噴葯機,懸掛式噴葯機
⑴噴霧法——通過高壓泵和噴頭將葯液霧化成100~300微米的方法。有手動和機動之分。
⑵彌霧法——利用風機產生的高速氣流將粗霧滴進一步破碎霧化成75~100微米的霧滴,並吹送到遠方。特點是霧滴細小、飄散性好、分布均勻、覆蓋面積大、可大大提高生產率和噴灑濃度。
⑶超低量法——利用高速旋轉的齒盤將葯液甩出,形成15~75微米的霧滴,可不加任何稀釋水,故又稱超低容量噴霧。
⑷噴煙法——利用高溫氣流使預熱後的煙劑發生熱裂變,形成1~50微米的煙霧,再隨高速氣流吹送到遠方。
⑸噴粉法——利用風機產生的高速氣流將葯粉噴灑到作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