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機械製造發展簡史是什麼
機械製造工藝的發展,可以作為人類社會生產水平發展的標志。機械製造工藝是研究機械工程發展史的一個重要的基本問題。機械製造工藝的發展水平,對各行業所用工具、設備的技術水平有重大影響。本節著重介紹中國古代製造機械或工具時使用的技術、設備和方法,重點研究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機械加工方法。
按加工方法分,古代常用的機械加工工藝和相關技術包括:
①熱加工工藝,指被加工材料要加熱到高於再結晶溫度,使其機械性質有較大變化(如金屬材料在高溫下變軟,甚至變為液體),以便成型,如鑄、鍛、焊、熱處理及多種表面處理工藝。
②冷加工工藝,指古代機械加工工藝中,在常溫下的加工方法。古代冷加工從打制石器開始,逐漸發展到對石、木、骨、金屬的切割、鑽孔、磨、研等工藝。
③測量方法,包括測量工具和測量管理的發展,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機械製造工藝發展的規模和水平。
(2)使用的材料。
機械加工使用的材料反映了當時的工藝水平,並對產品性能有較大影響。古代加工對象由石、木、骨等非金屬材料逐漸發展為各種金屬材料。
(3)使用的動力。
古代機械加工主要使用人力、畜力作為動力,後來逐漸發展為以水力、風力、熱力和彈力等作為動力。
(4)加工的產品。
古代機械加工首先是為了滿足生活和生產需求,產品多為生活和生產中使用的器械及工具,但這些器具多為木製,未能流傳下來。根據發掘出來的大量古代工藝晶(許多為禮器)和武器,可以領略到當時機械工藝發展的水平。
(5)加工設備和發展規模。
機械加工工藝大多需要一定的設計才能實現,因此,研究古代的機械加工設備及其發展規模,對了解古代工藝的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在古代機械加工工藝發展過程中,以上幾個方面是互相聯系又互相促進的。充分掌握有關古代機械加工工藝方面的資料,並加以綜合比較和分析,才能較確切地了解古代機械製造工藝的發展情況。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為了生存和抵禦自然界其他猛獸的侵襲,首先學會了製作和使用工具。史前時期的加工對象基本上為非金屬,用於製造工具的材料為石、木、骨、蚌殼等,採用的動力為人力。據分析,一個原始的切削加工過程已經具備了三個基本要素:即刀具(帶刃口的工具)、被加工的對象(木、骨等)和切削運動(人用手握住刀具和被加工對象,並使它們之間有一定的作用力和相對運動)。刀具的發明和切削加工的應用在人類發展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刀和火的發現與應用是人類的兩大重要發明。人類對刀的認識重點在於刀刃,由圖2-3可以看出刀刃的鋒利和光滑程度不斷提高,表明了人類認識的提高和製造工藝的發展。在舊石器時代主要用石料做切削工具,而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隨著農業的發展,要求更多數量和品種的工具,因而進一步發展了以骨、玉等為材料製造的工具。
圖2-3石器時代的工具當時石制刀具的製造方法有打制和磨製兩種。打制刀具是將天然礫石不加修整即行打制,除刃口部分外,其他部分很少加工。在舊石器時代一般都沒有精加工步驟。磨製刀具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加工步驟:(1)毛坯製造,從礫石上打下石片,或用木板加砂蘸水磨擦切削,使刀具初步成形;(2)磨削,可以分為粗磨和細磨兩個步驟,分別用粗砂或細砂蘸水進行磨削,許多出土石刀上有磨製的痕跡;(3)精製刃部,可將刀刃的一面或兩面磨成斜刃;(4)鑽孔,用木棒加砂蘸水用手轉動,有些孔形特別整齊,可能是在棒上加了弓形物,使轉動加速。為了磨製方便,可由兩面對鑽,鑽孔前劃線溝,以保證兩面的孔對准。
圖2-3(e)是幾種由不同材料製成的組合式結構刀具。有用繩索將石鏃固定在木製箭桿上的木桿石鏃,為固定牢固,在箭桿上開出夾持槽,把箭頭放人槽內。其餘為鑲嵌在骨制刀柄上的石刃骨柄匕首和石刃骨柄刀。
⑵ 機械工程發展簡史是什麼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發生了五次決定人類命運的大革命。第一次革命發生在大約二百萬年前,人類學會了使用最簡單的機械——天然工具;第二次革命發生在大約五十萬年前,人類發現並使用了火;第三次革命發生在大約一萬五千年前,人類開始了農耕和畜牧,並大量使用簡單的機械如圖2-1所示;第四次革命發生在1750年到1850年之間,蒸汽機的發明導致了一場工業革命,在此期間,奠定了現代工業的基礎;計算機的發明導致了一場現代工業革命,也就是第五次革命。計算機正在改變人類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人類的生存、生活、工作與機械密切相關。衣服是由紡織機織成布,然後用縫紉機製成的;糧食是用機械播種、收割、加工的;樓房是用機械蓋的;電是用機械發出的;汽車、火車、飛機是機械,同時也是由機械製造的。
圖2-1早期工具為了更好地了解現代機械,發明創造出新機械,了解機械的發明創造史是有必要的。古代由於自然條件的突然變化,生活在樹上的類人猿被迫到陸地上覓食,為了和各種野獸抗爭,他們學會了用天然的木棍和石塊保衛自己,並用之獵取食物。通過使用天然工具,鍛煉了他們的大腦和手指,並逐步通過敲擊石塊和磨製,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簡單的木製、石制工具,從事各種勞動。可以這樣認為,發明並使用這些最簡單工具的創舉,是類人猿進化為人類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在以後漫長的歲月里,人類發現了火,並學會了鑽木取火,使人類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學會了把磨尖的石塊安裝在木棍上等更進一步的工具製造,加速了人類的進化過程。公元前四千年左右,人類又發現了金屬,學會了冶煉技術,各類工具的使用得到了迅速發展。
⑶ 不同的專業對應古代不同的職位,你的專業在古代叫什麼
在大學裡面都會分專業學習,很多現代的專業和古代專業對比稱呼也有很大的區別。比如公立醫院的醫生,在古代那可是太醫級別。現在的物流運輸司機,在古代也可以稱之為鏢師。現在在一些工廠的打鐵師傅,在古代也是一個鐵匠。老師在古代也被稱為先生,如果是在宮中給太子上課,那就是一位太傅,價格特別高。下面小編來說說我的專業在古代叫做什麼。
但是現在的職業和古代的職業相比還是存在很大區別。比如之前的鏢師,他們要有武功才能從事這個職業。之前的老師門檻也是很高,但是古代的教書先生並沒有享受一些國家的待遇,古代教書還是比較辛苦的一件事!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化,各行各業的稱呼也在變,但是本質還是沒有變化的!那你們的職業在古代稱為什麼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⑷ 古代做工程的人叫什麼名字
古代叫工匠或匠人。
⑸ 古時候搞器械研究的人叫什麼
工匠,只是負責做,而並不研究什麼,真正研究機械的叫做技師
⑹ 機械發展簡史是怎樣的
在人類歷來史的長河中,類人猿因源為要應對自然條件的變化,為了獲得食物,為了與野獸抗爭並生存下來,他們學會了使用木棍和石塊等天然工具,由於對工具的熟練應用,他們的大腦和雙手得到了鍛煉,由此開始能製造和使用簡單的木製和石制的工具,並開始逐步從事各種勞動。這種使用工具、發明工具以獲得生存的創舉是人類進化的重要標志和決定性因素。大約50萬年前,古人類學會了鑽木取火,利用火燒烤和煮熟食物,進而食物來源不斷豐富,使人類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大約15000年前,古人類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開始了農耕和畜牧,並大量使用簡單機械,使勞動生產率得到不斷提高。在1750年到1850年之間,蒸汽機的發明導致了一場工業革命,人們靠人力或畜力進行的手工生產逐步被以蒸汽為動力的機械化生產所取代,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發展的進程。後來,隨著人們對電力的廣泛應用,以及計算機的發明,使人類生活發生了革命性改變。而今,機械作為推動人類歷史進步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提高生活質量。
⑺ 中國古代機械發明創造史是什麼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機械工程領域中的發明創造尤為突出。絕大部分的發明創造是源於生存、生活以及生產的需要,一些發明創造是戰爭的需要,還有一些發明創造是為了探索科學技術的需要。五十萬年前,中國猿人學會了製作尖劈狀石器。在我國的周口店古猿人遺址處,發現了60°~75°刃角的用作砍伐的石器。二十萬年前,生活在我國四川資陽地區的古猿人學會了製作骨針、骨錐等骨器。一萬五千年前,古人類學會了用骨、角、牙、蚌殼等製作形狀復雜的器械,並學會了磨製技術。五千年前,古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在西安的半坡遺址中,發現了大量製造技術較高的各種重要的骨器。四千年前,古人類發現了金屬,並學會了冶煉技術。我國進入了金屬時代。不久,又發明了由銅錫合金組成的青銅器。金屬器械逐步取代了石制和骨制器械。兩千年前,又發現了鐵金屬,並掌握了冶煉技術和製造技術。早在春秋時代我國就已進入了鐵器時代。各種復雜的工具和簡單機械相繼發明出來,機械工程在我國迅速發展。
從我國古代發明創造的演變過程,可以知道:任何一種機械的發明都經歷了由粗到精、逐步完善與發展的過程。例如,加工穀粒的機械(圖2-2),最初是把穀粒放在一塊大石上,用手拿一塊較小的石塊往復搓動,再吹去糠皮以得到米;第二步發明了杵臼;第三步發明了腳踏碓,利用人體的一部分重力工作;第四步發明了利用人力和畜力工作的磨和碾;第五步發明了利用風力和水力工作的磨和碾,這不但實現了連續的工作,節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而且學會了使用自然力,完成了由工具到機械的演變過程。

圖2-2加工穀粒工具的演變在兵器領域中,由彈弓發展為弓箭,又發展為弩箭;發明火葯後,由人力的弓箭發展為火箭,直到發展為皺形的飛彈和皺形的兩級火箭。這些在我國古代戰爭中,有大量的實戰記載。
我國古代的機械發明、使用與發展,遠遠領先於世界水平。但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限制了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最近四五百年中,我國在機械工程領域的發展已落後於西方強國。新中國成立後,在短短的十幾年裡,我國人民把只能做小量修理和裝配工作的機械工業發展為能夠生產汽車、火車、輪船、金屬切削機床、大型發電機等許多機械設備的機械工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機械工業的發展更為迅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縮小,有些產品已領先世界水平。
過去的幾千年中,中華民族在機械工程領域中的發明創造有著極其輝煌的成就。不但發明的數量多,質量也高,發明的時間也早。我們過去的歷史是光榮的。為使中華民族再度輝煌,我們的任務也是艱巨的。在過去的年代裡,機械的發明與使用繁榮了人類社會,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在高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機械的種類更加繁多,性能更加先進。機械手,機器人,機、光、電、液一體化的智能型機械,辦公自動化機械等大量先進的、科技含量高的機械正在改變人類的生活與工作。希望有志於機械工程專業的青年,繼承我們祖先的光榮傳統,發明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新機械,為把我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斗。
除了眾所周知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葯這四大發明之外,中國古代在機械工程領域的發明與創造也是非常輝煌的。由於古代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狀態,科學技術的發展比較緩慢。秦漢以前,對各種發明創造比較重視,這期間的成果較多。據《周禮考工》記載:智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但也有不同意見。《老子》上說: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自秦漢以後,除對農業生產有利的發明創造之外,其他發明一般都會受到輕視,甚至因發明創造而獲罪。據《明史》卷二十五記載:明太祖平元,司天監進水晶刻漏,中設二木偶人,能按時自擊錚鼓。太祖以其無益而碎之。由於統治者的偏見,極大影響了古代勞動人民創造能力的發展。
另外,我國古代不重視對所發明器械的繪圖工作,有不少發明創造因為沒有繪圖的幫助,很難看明白。而真正有所發明創造的人或自己不會用文字記載,或由於社會的不重視而沒有記載,這些都影響了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盡管如此,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仍然領先於世界,無愧於一個偉大的文明古國的稱號。以下對我國在各時期的典型發明進行簡要說明。
⑻ 古代有哪些機械化
古代有的機械很簡單,如水磨,風車,最有名的是圓明園里的水力鍾,12獸首就是它的部件
⑼ 我國古代有哪些簡單機械說說他們的原理。
一、漢唐以來的耕犁
我國很早就發明了耒耜,用耒耜來翻整土地,播種莊稼,進行農業生產。隨著生產的發展,耒耜發展成犁。不過在戰國時期以前,人們使用的只是石制、木製、骨制和少量的銅制整地工具。後來由於牛耕的出現和冶鐵業的興起,戰國時期便出現了鐵制的耕犁,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和河南輝縣都出土過戰國時期的鐵犁鏵。鐵犁鏵的發明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它標志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新時期,也標志著人類改造自然的斗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漢代大力推廣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耕作方法,耕犁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在全國各地廣泛使用。解放後出土的一百多件漢代的鐵犁中,有鐵口犁鏵、尖鋒雙翼犁鏵、舌狀梯形犁鏵,還有大型的犁鏵。從山西平陸等地漢墓中出土的幾幅犁耕圖中,可以看出漢代耕犁的構造形式。當時的耕犁是鐵制的犁鏵,已經有犁壁的裝置。山東安丘、河南中牟和陝西西安、咸陽、禮泉等地都有漢代鐵犁壁出土。犁壁的發明是耕犁的一個重大發展。沒有犁壁的耕犁達不到碎土鬆土起壠作畝的目的,還必須靠鋤類和鏟類農具的幫助才行;有了犁壁就能翻土碎土,犁壁有一定的方向,向一側翻轉土垡,把雜草埋在下面作肥料,同時還有殺蟲的作用。歐洲的耕犁直到公元十一世紀才有犁壁的記載,我國至遲到漢代就有了犁壁的裝置,比歐洲要早近一千年。漢代耕犁的木質部分由犁轅、犁梢(犁柄)、犁底(犁床)、犁箭、犁橫等部件組成。由此可以看出,漢代的耕犁已經基本定型,它除了有先進的犁壁裝置外,還有能調節耕地深淺的犁箭的裝置。漢代的犁有雙轅和單轅的,基本上是二牛抬扛式的。由於是直轅長轅犁,耕地的時候,回頭轉彎都不夠靈活,起土費力,效率也不很高。盡管這樣,它比戰國時期的耕犁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唐代,陸龜蒙的《耒耜經》詳細記述了當時耕犁的部件、尺寸和作用。這種犁的構造是由金屬製造的犁鑱和犁壁,以及由木材製造的犁底、壓鑱、策(é)、犁箭、犁轅、犁梢、犁評、犁建、犁槃等十一個部件組成。這些部件都各有特殊的功能和合理的形式。犁壁在犁鑱之上,它們是成一個曲面的復合裝置,用來起土翻土的;犁底和壓鑱把犁頭緊緊地固定下來,增強犁的穩定性;策是捍衛犁壁的;犁箭和犁評是調節犁地深淺的裝置,通過調整犁評和犁箭,使犁轅和犁床之間的夾角張大或縮小,這樣就使犁頭深入或淺出;還可以通過犁梢來掌握耕地的寬窄;它的犁轅是短轅曲轅,轅頭又有可以轉動的犁槃,牲畜是用套耕索來挽犁的。整個耕犁是相當完備、相當先進的,也很輕巧,耕地的時候回頭轉彎都很靈便,而且入土深淺容易控制,起土省力,效率比較高。
陸龜蒙所敘述的耕犁是中國耕犁發展到比較完備階段的典型,它的構造要比秦漢時期的犁完備和復雜得多,和現代的耕犁基本相同。這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斗爭實踐中不斷摸索創造的成果,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宋元以後,耕犁的形式更加多樣化,各地創造了很多新式的耕犁。南方水田用犁鑱,北方旱地用犁鏵,耕種草莽用犁鎊,開墾蘆葦蒿萊等荒地用犁刀,耕種海堧地用耬鋤。
根據史料記載,在整個古代社會,我國耕犁的發展水平一直處於世界農業技術發展的前列。
二、漢代的播種機——三腳耬
我國在戰國時期就有了播種機械。漢武帝的時候,趙過在一腳耬和二腳耬的基礎上,創造發明了能同時播種三行的三腳耬。一頭牛拉著,一人牽牛,一人扶耬,一天就能播種一頃地,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漢武帝曾經下令在全國范圍里推廣這種先進的播種機。
漢代三腳耬復原模型,現在陳列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里。它的構造是這樣的:下面三個小的鐵鏵是開溝用的,叫做耬腳,後部中間是空的,兩腳之間的距離是一壠。三根木製的中空的耬腿,下端嵌入耬鏵的銎里,上端和子粒槽相通。子粒槽下部前面由一個長方形的開口和前面的耬斗相通。耬斗的後部下方有一個開口,活裝著一塊閘板,用一個楔子管緊。為了防止種子在開口處阻塞,在耬柄的一個支柱上懸掛一根竹簽,竹簽前端伸入耬斗下部系牢,中間縛上一塊鐵塊。耬兩邊有兩轅,相距可容一牛。後面有耬柄。
播種前,要根據種子的種類、子粒的大小、土壤的干濕等情況,調節好耬斗開口的閘板,使種子在一定的時間流出的多少剛好合適。然後把要播種的種子放入耬斗里,用牛拉著,一人牽牛,一人扶耬。扶耬人控制耬柄的高低,來調節耬腳入土的深淺,同時也就調整了播種的深淺,一邊走一邊搖,種子自動地從耬斗中流出,分三股經耬腿再經耬鏵的下方播入土壤。在耬後邊的木框上,用兩股繩子懸掛一根方形木棒,橫放在播種的壠上,隨著耬前進,自動把土耙平,把種子覆蓋在土下,這樣一次就把開溝、下種、覆蓋的任務完成了。再另外用砘子壓實,使種子和土緊密地附在一起,發芽生長。
現代最新式的播種機的全部功能也不過把開溝、下種、覆蓋、壓實四道工序接連完成,而我國兩千多年前的三腳耬早已把前三道工序連在一起由同一機械來完成。在當時能夠創造出這樣先進的播種機,確實是一項很重大的成就。這是我國古代在農業機械方面的重大發明之一。
三、灌溉機械——龍骨水車
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龍骨車,古書上都叫翻車,據《後漢書》記載,這一灌溉機械是東漢末年發明的。最初是利用人力轉動輪軸灌水,後來由於輪軸的發展和機械製造技術的進步,發明了以畜力、風力和水力作為動力的龍骨水車,並且在全國各地廣泛使用。根據動力的不同,龍骨水車有下列幾種。
人力龍骨水車是以人力做動力,多用腳踏,也有用手搖的。元代《王禎農書》和清代麟慶的《河工器具圖說》中關於龍骨車的敘述比較詳細。它的構造除壓欄和列檻樁外,車身用木板作槽,長二丈,寬四寸到七寸不等,高約一尺,槽中架設行道板一條,和槽的寬窄一樣,比槽板兩端各短一尺,用來安置大小輪軸。在行道板上下,通周由一節一節的龍骨板葉用木銷子連結起來,很像龍的骨架一樣,所以名叫龍骨車。在上端的大軸的兩端,各帶四根拐木,作腳踏用,放在岸上的木架之間,人扶著木架,用腳踩動拐木,就帶動下邊的龍骨板葉沿木槽往上移動,把水刮上岸來,流入田間。龍骨板葉繞過上端大軸,又在行道板上邊往下移動,繞過下端的軸,重新刮水。這樣循環不已,水從低處源源不斷地被車上岸來。這就是龍骨車的構造和工作過程。
人力龍骨水車因為用人力,它的汲水量不夠大,但是凡臨水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可以兩個人同踏或搖,也可以只一個人踏或搖,很方便,深受人們的歡迎,是應用很廣的農業灌溉機械。
大約在南宋初年,龍骨水車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用畜力做動力的龍骨水車,這是龍骨水車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它的水車部分的構造和前面講的相同,只是動力機械方面有了新的改進。在水車上端的橫軸上裝有一個豎齒輪,旁邊立一根大立軸,立軸的中部裝上一個大的卧齒輪,讓卧齒輪和豎齒輪的齒相銜接。立軸上裝一根大橫桿,讓牛拉著橫桿轉動,經過兩個齒輪的傳動,帶動水車轉動,把水刮上來。因為畜力比較大,能把水車上比較大的高度,汲水量也比較大。
在元代《王禎農書》上還有水轉龍骨水車的記載,可知這一機械的發明應該在《農書》成書之前,大約在元初,也有近七百年的歷史了。它的裝置,水車部分完全和以前的各種水車相同。它的動力機械裝在水流湍急的河邊,先樹立一個大木架,大木架中央豎立一根轉軸,軸上裝有上、下兩個大卧輪。下卧輪是水輪,在水輪上裝有若干板葉,以便借水的沖擊使水輪轉動。上卧輪是一個大齒輪,和水車上端軸上的豎齒輪相銜接。把水車裝在河岸邊挖的一條深溝里,流水沖擊水輪轉動,卧齒輪帶動水車軸上的豎齒輪轉動,也就帶動水車轉動,把水從河中深溝里車上岸來,流入田間,灌溉莊稼。
如果水源比較高,可以作大的立式水輪,直接安裝在水車的轉軸上,帶動水車轉動,這樣可以省去兩個大齒輪。
在利用流水作動力的灌溉機械上應用了一對大的木齒輪,把水輪的轉動傳遞到水車的軸上,來帶動水車把水刮上來,進行灌溉,這是元代機械製造方面的一個巨大的進步,也是人們利用自然力造福於人類的一項重大成就。
四、先進的糧食加工機械——水碓和水磨
穀物收獲脫粒以後,要加工成米或面才能食用。我國古代在糧食加工方面發明了不少機械,如磨、碾、碓、扇車、羅等,後來又發明了用水力做動力的水碓和水磨,這些機械效率高,應用廣,是農業機械方面的重要發明。
水碓是利用水力舂米的機械,在西漢末年就出現了,漢代桓譚(約前23—後50)的《桓子新論》里有關於水碓的記載。
水碓的動力機械是一個大的立式水輪,輪上裝有若干板葉,輪軸長短不一,看帶動的碓的多少而定。轉軸上裝有一些彼此錯開的撥板,一個碓有四塊撥板,四個碓就要十六塊撥板。撥板是用來撥動碓桿的。每個碓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桿,桿的一端裝一塊圓錐形石頭。下面的石臼里放上准備要加工的稻穀。流水沖擊水輪使它轉動,軸上的撥板就撥動碓桿的梢,使碓頭一起一落地進行舂米。利用水碓,可以日夜加工。
凡在溪流江河的岸邊都可以設置水碓。根據水勢的高低大小,人們採取一些不同的措施。如果水勢比較小,可以用木板擋水,使水從旁邊流經水輪,這樣可以加大水流的速度,增強沖動力。帶動碓的多少可以按水力的大小來定,水力大的地方可以多裝幾個,水力小的地方就少裝幾個。設置兩個碓以上的叫做連機碓,常用的都是連機碓,一般都是四個碓。
磨,最初叫磑,漢代才叫做磨,是把米、麥、豆等加工成面的機械。磨用兩塊有一定厚度的扁圓柱形的石頭製成,這兩塊石頭叫做磨扇。下扇中間裝有一個短的立軸,用鐵製成,上扇中間有一個相應的空套,兩扇相合以後,下扇固定,上扇可以繞軸轉動。兩扇相對的一面,留有一個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製成一起一伏的磨齒。上扇有磨眼。磨面的時候,穀物通過磨眼流入磨膛,均勻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從夾縫中流到磨盤上,過羅篩去麩皮等就得到麵粉。磨有用人力的、畜力的和水力的。用水力作為動力的磨,大約在晉代就發明了。水磨的動力部分是一個卧式水輪,在輪的立軸上安裝磨的上扇,流水沖動水輪帶動磨轉動,這種磨適合於安裝在水的沖動力比較大的地方。假如水的沖動力比較小,但是水量比較大,可以安裝另外一種形式的水磨:動力機械是一個立輪,在輪軸上安裝一個齒輪,和磨軸下部平裝的一個齒輪相銜接。水輪的轉動是通過齒輪使磨轉動的。這兩種形式的水磨,構造比較簡單,應用很廣。
隨著機械製造技術的進步,後來人們發明一種構造比較復雜的水磨,一個水輪能帶動幾個磨同時轉動,這種水磨叫做水轉連機磨。《王禎農書》上有關於水轉連機磨的記載。這種水力加工機械的水輪又高又寬,是立輪,須用急流大水,沖動水輪。輪軸很粗,長度要適中。在軸上相隔一定的距離,安裝三個齒輪,每個齒輪又和一個磨上的齒輪相銜接,中間的三個磨又和各自旁邊的兩個磨的木齒相接。水輪轉動通過齒輪帶動中間的磨,中間的磨一轉,又通過磨上的木齒帶動旁邊的磨。這樣,一個水輪能帶動九個磨同時工作。
⑽ 機械加工高大上的叫法
計算機數字控制機岩局大床是一臘和種裝有程序控制系統的自動化機床。該控制系統能夠邏輯地處理具有控制編碼或其他符號指令規定的程序,並將其解碼,從而使機床動作並加工零件。英文簡稱CNC,粗豎又稱數控機床、數控車床,香港和廣東珠三角一帶稱為電腦鑼。CNC又叫做電腦鑼、CNCCH或數控機床其實是香港那邊的一種叫法,後來傳入大陸珠三角,其實就是數控銑床,在廣、江浙滬一帶有人叫"CNC加工中心"。
一般CNC加工通常是指精密機械加工、CNC加工車床、CNC加工銑床、CNC加工鏜銑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