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機械知識 > 在計算機機械硬碟的性能指標有哪些

在計算機機械硬碟的性能指標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5-24 06:04:36

㈠ 磁碟性能指的是什麼

硬碟性能指標是什麼
硬碟性能指標

1.轉速

轉速是硬碟所有指標中除了容量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性能參數,以每分鍾多少轉(RPM)為單位,因為轉速對於硬碟傳輸速度和持續傳輸速度至關重要,轉速越快,硬碟取得及傳送數據的速度也就越快。目前,硬碟轉速主要為5400RPM、7200RPM和10000RPM。

2.容量

硬碟上信息的存儲是以同心圓的形式排列的。每一個圓稱為一個磁軌。半徑方向單握頌位長度內的磁軌數目稱為道密度Dt,沿圓周單位長度上的信息比特數稱為位密度Db,面密度Da為道密度與位密度的乘積,即Da = Dt x Db。Da越大表明一個碟片上能存儲的信息量就越大。

面密度的提高會使相鄰磁軌間的數據干擾加大,磁頭在磁軌上進行數據讀寫時易發生偏離,差錯機率增大。硬碟的容量與碟片數、面密度關系密切,這兩項數值越大則容量越大。但是碟片數的增加會使硬碟體積增厚。單碟容量的大小直接關繫到整個硬碟容量的大小。因為目前的硬碟里一般只能放進4~5張碟片,只有提高每張碟片的容量才可以不斷地增加扒皮枯硬碟的容量。然而隨著磁碟密度的提高,磁頭就必須隨之越來越靈敏。目前,單碟容量超過20GB的硬碟已經全部使用了GMR磁頭。

單碟容量除了對容量大小產生影響之外,還和硬碟的數據傳輸速度有密切的關系。磁軌數的增加對於減少磁頭的尋道時間大有好處,因為磁片的半徑是固定的,磁軌數的增加意味著磁軌間距離的縮短,而磁頭從一個磁軌轉移到另一個磁軌所需的就位時間就會縮短,這將有助於隨機數據傳輸速度的提高。而磁軌內線性磁密度的增長則和硬碟的持續數據傳輸速度有著直接的聯系,新一代GMR磁頭技術確保了這個增長不會因為磁頭的靈敏度的限制而放慢速度。所以在很多時候,更高單碟容量的5400RPM硬碟會比單碟容量較低的7200RPM硬碟速度更加快。

3.平均尋道時間

平均尋道時間指的是磁頭到達目標數據所在磁春洞道的平均時間,它直接影響硬碟的隨機數據傳輸速度。磁頭平均尋道時間除了和單碟容量有關外,最主要的決定因素是磁頭動力臂的運行速度。目前硬碟平均尋道時間大約為7~9毫秒。

4.緩存

緩存也是硬碟相當重要的一個參數,其大小也會直接影響到硬碟的整體性能。在數據的讀取過程中,硬碟里的控制晶元發出指令,將系統指令正在讀取的簇的相鄰的下一個或幾個簇的數據讀入硬碟高速緩存。這樣,當系統指令開始要讀取下一個簇的數據的時候,硬碟便不需要重新開始一個讀取動作,只需要將緩存中的數據傳送到系統主存中去就行了。因此緩存容量的加大可以容納更多的預讀數據。這樣大大縮短系統等待的時間。目前主流硬碟的緩存已達2MB。

5.傳輸速率(transfer rate)

傳輸速率分為內傳輸速率與外傳輸速率。內傳輸速率是從硬碟到緩存的傳輸速度,外傳輸速率是從緩存到通信介面的傳輸速度。內傳輸速率更能反應硬碟的實際表現,通常以每秒MB為單位。目前,最快的傳輸速度已達160MB/s。

除了轉速,容量,緩存大小,尋道時間,還有單碟容量

使用的技術也有關系,比如希捷7200.10的垂直記錄
魯大師的磁碟性能什麼意思啊?低了有什麼影響?
磁碟的性能直接影響電腦的讀寫速度與軟體響應速度。

你這個硬碟該換了。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硬碟的性能指標是什麼
硬碟有一系列基本參數,包括:牌子、型號、容量、柱面數、磁頭數、每磁軌扇區數、系列號、緩存大小、轉速、S.M.A.R.T值等。

以下是主要參數:

轉速:

硬碟通常是按每分鍾轉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計算:該指標代表了硬碟主軸馬達(帶動磁碟)的轉速,比如5400 RPM就代表該硬碟中主軸轉速為每分鍾5400轉。目前主流筆記本硬碟轉速為5400RPM;台式機硬碟則為7200RPM。

單碟容量:

單碟容量是硬碟相當重要的參數之一。硬碟是由多個存儲碟片組合而成,而單碟容量就是指一個存儲碟所能存儲的最大數據量。目前在垂直記錄技術的幫助下,單碟容量從之前80GB升級到250GB或者320GB

平均尋道時間:

平均尋道時間指硬碟在盤面上移動讀寫磁頭到指定磁軌尋找相應目標數據所用的時間,單位為毫秒。當單碟容量增大時,磁頭的尋道動作和移動距離減少,從而使平均尋道時間減少,加快硬碟訪問速度。

緩存:緩存是硬碟與外部交換數據的臨時場所。

內部數據傳輸率:

內部傳輸率是指硬碟磁頭與緩存之間的數據傳輸率,簡單說就是硬碟將數據從碟片上讀取出來,然後存儲在緩存上的速度。內部傳輸率可以明確表現出硬碟的讀寫速度,它的高低才是評價一個硬碟整體性能的決定性因素。目前大多數桌面級硬碟基本都在70-90MB/S之間,筆記本硬碟則在55MB/S左右。
計算機的硬碟的性能指標是什麼?
一般衡量硬碟的性能指標主要是容量、介面類型和數據傳輸速率。

網路嫌我字數不夠
磁碟性能是不是有點小,磁碟性能什麼用
問題不大,磁碟性能,主要是指電腦對於硬碟數據的讀寫速度,這個速度的差別一般都是以毫秒為計算單位的,一般家庭使用的話,基本是感覺不到區別的,你可以放心使用~~~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祝你順利~~~
硬碟和內存的區別是什麼?它們各有什麼性能指標
劃分標准有多種,比如介面、應用范圍、存儲介質等等。

一般來說,硬碟按存儲介質不同,分為機械硬碟、固態硬碟和混合硬碟。主要指標為容量,單位為GB和TB。

內存按介面來劃分,DDR2、DDR3、DDR4。主要指標為容量,單位為GB。將要的指標為頻率,單位為MHZ。
硬碟的主要性能指標有哪幾種
1、硬碟的轉速(Rotationl Speed):也就是硬碟電機主軸的轉速,轉速是決定硬碟內部傳輸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它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硬碟的速度,同時轉速的快慢也是區分硬碟檔次的重要標志之一。

2、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指硬碟在盤面上移動讀寫頭至指定磁軌尋找相應目標數據所用的時間,它描述硬碟讀取數據的能力,單位為毫秒。

3、平均潛伏時間(Average latency time): 指當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磁軌後,然後等待所要的數據塊繼續轉動到磁頭下的時間,一般在2ms-6ms之間。

4、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 指磁頭找到指定數據的平均時間,通常是平均尋道時間和平均潛伏時間之和。平均訪問時間最能夠代表硬碟找到某一數據所用的時間,越短的平均訪問時間越好 。

5、自動檢測分析及報告技術(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 Technology,簡稱S.M.A.R.T): 現在出廠的硬碟基本上都支持S.M.A.R.T技術。這種技術可以對硬碟的磁頭單元、碟片電機驅動系統、硬碟內部電路以及碟片表面媒介材料等進行監測,當S.M.A.R.T監測並分析出硬碟可能出現問題時會及時向用戶報警以避免電腦數據受到損失。

6、緩存:緩存是硬碟與外部匯流排交換數據的場所。硬碟的讀數據的過程是將磁信號轉化為電信號後,通過緩存一次次地填充與清空,再填充,再清空,一步步按照PCI匯流排的周期送出,可見,緩存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

7、連續無故障時間(MTBF):指硬碟從開始運行到出現故障的最長時間。一般硬碟的MTBF至少在30000或40000小時。

8、硬碟表面溫度: 指硬碟工作時產生的溫度使硬碟密封殼溫度上升情況。硬碟工作時產生的溫度過高將影響薄膜式磁頭(包括MR磁頭)的數據讀取靈敏度,因此硬碟工作表面溫度較低的硬碟有更好的數據讀、寫穩定性。

順便在說一下預防性維護和保養;

1、正確安裝

2、保證磁頭在磁頭起停區完成

3、防震。硬碟是十分精密的存儲設備,工作時磁頭在碟片表面的浮動高度只有幾微米。不工作時,磁頭與碟片是接觸的;硬碟在進行讀寫操作時,一旦發生較大的震動,就可能造成磁頭與數據區相撞擊,導致碟片數據區損壞或劃盤,甚至丟失硬碟內的文件信息。

4、防塵。硬碟出現故障時決不允許在普通條件下拆開盤體外殼螺釘。

5、硬碟讀寫時切忌斷電。硬碟進行讀寫時,硬碟處於高速旋轉狀態中,忽然關掉電源,將導致磁頭與碟片猛烈磨擦,從而損壞硬碟 。

6、防病毒。計算機病毒對硬碟中存貯的信息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所以應利用版本較新的抗病毒軟體對硬碟進行定期的病毒檢測,發現病毒,應立即採取辦法去清除 。

7、防高溫。硬碟的主軸電機、步進電機及其驅動電路工作時都要發熱,在使用中要嚴格控制環境溫度,微機操作室內最好配備空調,將溫度調節在20-25℃。

8、防潮:在潮溼的季節里或地域使用電腦,要注意保持環境乾燥或經常給系統加電,靠自身的發熱將機內水汽蒸發掉。

9、防磁場:磁場是損毀硬碟數據的隱形殺手,因此,要盡可能地使硬碟不靠近強磁場,如音箱、喇叭、電機、電台等,以免硬碟里所記錄的數據因磁化而受到破壞。

10、定期整理硬碟:硬碟的整理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根目錄的整理,二是硬碟碎塊的整理。

如果不夠我能給點幻燈片?qq315390207...
性能指標是什麼意思?
計算機方面,CPU主要的性能指標有:主頻,倍頻,外頻

內存匯流排速度

擴展匯流排速度

工作電壓

地址匯流排寬度

數據匯流排寬度

協處理器

超標量

採用回寫(Write Back)結構的高速緩存

動態處理 硬碟的性能指標有:硬碟的轉速硬碟的數據傳輸率硬碟緩存平均尋道時間平均訪問時間等內存條性能的主要技術指標:速度容量奇偶校驗內存電壓顯卡性能指標:顯卡核心型號,核心頻率,頂點陰影和象素陰影數量,渲染管道數量

顯存型號,顯存頻率,顯存位寬,顯存容量

還有介面類型
硬碟的主要性能指標有哪幾種
硬碟性能指標

1、主軸轉速:硬碟的主軸轉速是決定硬碟內部數據傳輸率的決定因素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硬碟的速度,同時也是區別硬碟檔次的重要標志。

2、尋道時間:該指標是指硬碟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磁軌而所用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

3、硬碟表面溫度:該指標表示硬碟工作時產生的溫度使硬碟密封殼溫度上升的情況。

4、道至道時間:該指標表示磁頭從一個磁軌轉移至另一磁軌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

5、高速緩存:該指標指在硬碟內部的高速存儲器。目前硬碟的高速緩存一般為512KB~2MB,SCSI硬碟的更大。購買時應盡量選取緩存為2MB的硬碟。

6、全程訪問時間:該指標指磁頭開始移動直到最後找到所需要的數據塊所用的全部時間,單位為毫秒。

7、最大內部數據傳輸率:該指標名稱也叫持續數據傳輸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單位為MB/s。它是指磁頭至硬碟緩存間的最大數據傳輸率,一般取決於硬碟的碟片轉速和碟片線密度(指同一磁軌上的數據容量)。

8、連續無故障時間(MTBF):該指標是指硬碟從開始運行到出現故障的最長時間,單位是小時。一般硬碟的MTBF至少在30000小時以上。這項指標在一般的產品廣告或常見的技術特性表中並不提供,需要時可專門上網到具體生產該款硬碟的公司網址中查詢。

9、外部數據傳輸率:該指標也稱為突發數據傳輸率,它是指從硬碟緩沖區讀取數據的速率。在廣告或硬碟特性表中常以數據介面速率代替,單位為MB/s。目前主流的硬碟已經全部採用UDMA/ 100技術,外部數據傳輸率可達100MB/s。
硬碟的性能指標
1.硬碟的轉速(Spindle Speed)

硬碟轉速就是指硬碟主軸電機的轉動速度,一般以每分鍾多少轉來表示(rpm),硬碟的主軸馬達帶動碟片高速旋轉,產生浮力使磁頭飄浮在碟片上方。要將所要存取資料的扇區帶到磁頭下方,轉速越快,等待時間也就越短。隨著硬碟容量的不斷增大,硬碟的轉速也在不斷提高。然而,轉速的提高也帶來了磨損加劇、溫度升高、雜訊增大等一系列負面影響。

2.硬碟的數據傳輸率(Data TransferRate) DTR(Data TransferRate):

數據傳輸率,它又包括了外部數據傳輸率(ExternalTransfer Rate,又稱突發傳輸速率)和內部數據傳輸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兩種,我們常常說的ATA100中的100就代表著這塊硬碟的外部數據傳輸率理論值是100MB/s,指的是電腦通過數據匯流排從硬碟內部緩存區中所讀取數據的最高速率。而內部數據傳輸率可能並不被大家所熟知,但它才是一塊硬碟性能好壞的重要指標,它指的是磁頭至硬碟緩存間的數據傳輸率,具體如何分析一個硬碟的DTR曲線我們會在後文的測試過程中進行說明。

註:在一些官方資料中大家常常會發現兩種不同的單位,一種是MB/s,一種是Mbit/s,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不能用一般的MB和Mbit的換算關系(1B=8bit)來進行換算,比如說文檔中說明內部數據傳輸率為570Mbit/s,這里就不能把570簡單的除以8來進行換算,因為這個570Mbit中有很多bit是一些輔助信息,簡單的除以8得出的數值和其真實性能並不能等同。當然,持續數據傳輸率更需要我們去關注,也就是上圖中的「27 to 44」這部分數據,不過並不是每一個硬碟廠家都會給出這項數據,這就需要我們通過測試來分析了。

3.硬碟緩存

緩存是硬碟與外部匯流排交換數據的場所。硬碟讀數據的過程是將要讀取的資料存入緩存,等緩存中填充滿數據或者要讀取的數據全部讀完後再從緩存中以外部傳輸率傳向硬碟外的數據匯流排。可以說它起到了內部和外部數據傳輸的平衡作用。可見,緩存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目前主流硬碟的緩存主要有8MB和2MB兩種。一般以SDRAM為主。根據寫入方式的不同,有寫通式和回寫式兩種。現在的多數硬碟都是採用的回寫式。

4.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

平均尋道時間指的是從硬碟接到相應指令開始到磁頭移到指定磁軌為止所用的平均時間。單位為毫秒(ms),這是硬碟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這個指標和後面要談到的平均訪問時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5.柱面切換時間(也稱磁軌切換時間,Cylinder Switch Time或者Track to Track Time)

它指的是兩個相鄰的柱面進行切換所用的時間,具體到磁軌上是指磁頭從當前磁軌上方移動到相鄰的磁軌上方所用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

6. 全程尋道時間(Full Stroke seek Time) 指的是磁頭從最外圈磁軌上方移動到最內圈磁軌上方(或者從最內圈磁軌上方移動到最外圈磁軌上方)所用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

7. 平均潛伏期(Average Latency Time) 它指的是磁頭移動到指定磁軌後,還需要多少時間指定的(即要讀取或者寫入的)扇區才會轉到磁頭下進行讀取或者寫入的相關操作,很明顯這個時間和碟片的轉速有關,平均潛伏期一般指碟片旋轉一周所用時間的一半,單位為毫秒(ms)。這樣我們就可以很輕......

㈡ 硬碟的主要性能指標有哪幾種

1、硬碟的轉速(Rotationl Speed):也就是硬碟電機主軸的轉速,轉速是決定硬碟內部傳輸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它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硬碟的速度,同時轉速的快慢也是區分硬碟檔次的重要標志之一。
2、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指硬碟在盤面上移動讀寫頭至指定磁軌尋找相應目標數據所用的時間,它描述硬碟讀取數據的能力,單位為毫秒。
3、平均潛伏時間(Average latency time): 指當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磁軌後,然後等待所要的數據塊繼續轉動到磁頭下的時間,一般在2ms-6ms之間。
4、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 指磁頭找到指定數據的平均時間,通常是平均尋道時間和平均潛伏時間之和。平均訪問時間最能夠代表硬碟找到某一數據所用的時間,越短的平均訪問時間越好 。
5、自動檢測分析及報告技術(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 Technology,簡稱S.M.A.R.T): 現在出廠的硬碟基本上都支持S.M.A.R.T技術。這種技術可以對硬碟的磁頭單元、碟片電機驅動系統、硬碟內部電路以及碟片表面媒介材料等進行監測,當S.M.A.R.T監測並分析出硬碟可能出現問題時會及時向用戶報警以避免電腦數據受到損失。
6、緩存:緩存是硬碟與外部匯流排交換數據的場所。硬碟的讀數據的過程是將磁信號轉化為電信號後,通過緩存一次次地填充與清空,再填充,再清空,一步步按照PCI匯流排的周期送出,可見,緩存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
7、連續無故障時間(MTBF):指硬碟從開始運行到出現故障的最長時間。一般硬碟的MTBF至少在30000或40000小時。
8、硬碟表面溫度: 指硬碟工作時產生的溫度使硬碟密封殼溫度上升情況。硬碟工作時產生的溫度過高將影響薄膜式磁頭(包括MR磁頭)的數據讀取靈敏度,因此硬碟工作表面溫度較低的硬碟有更好的數據讀、寫穩定性。
順便在說一下預防性維護和保養;
1、正確安裝
2、保證磁頭在磁頭起停區完成
3、防震。硬碟是十分精密的存儲設備,工作時磁頭在碟片表面的浮動高度只有幾微米。不工作時,磁頭與碟片是接觸的;硬碟在進行讀寫操作時,一旦發生較大的震動,就可能造成磁頭與數據區相撞擊,導致碟片數據區損壞或劃盤,甚至丟失硬碟內的文件信息。
4、防塵。硬碟出現故障時決不允許在普通條件下拆開盤體外殼螺釘。
5、硬碟讀寫時切忌斷電。硬碟進行讀寫時,硬碟處於高速旋轉狀態中,忽然關掉電源,將導致磁頭與碟片猛烈磨擦,從而損壞硬碟 。
6、防病毒。計算機病毒對硬碟中存貯的信息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所以應利用版本較新的抗病毒軟體對硬碟進行定期的病毒檢測,發現病毒,應立即採取辦法去清除 。
7、防高溫。硬碟的主軸電機、步進電機及其驅動電路工作時都要發熱,在使用中要嚴格控制環境溫度,微機操作室內最好配備空調,將溫度調節在20-25℃。
8、防潮:在潮濕的季節里或地域使用電腦,要注意保持環境乾燥或經常給系統加電,靠自身的發熱將機內水汽蒸發掉。
9、防磁場:磁場是損毀硬碟數據的隱形殺手,因此,要盡可能地使硬碟不靠近強磁場,如音箱、喇叭、電機、電台等,以免硬碟里所記錄的數據因磁化而受到破壞。
10、定期整理硬碟:硬碟的整理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根目錄的整理,二是硬碟碎塊的整理。
如果不夠我能給點幻燈片?qq315390207

㈢ 硬碟的性能指標有哪些

硬碟的性能指標:

一、容量

作為計算機系統的數據存儲器,容量是硬碟最主要的參數。

硬碟的容量以兆位元組(MB)或千兆位元組(GB)為單位,1GB=1024MB。但硬碟廠商在標稱硬碟容量時通常取1G=1000MB,因此我們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碟時看到的容量會比廠家的標稱值要小。

硬碟的容量指標還包括硬碟的單碟容量。所謂單碟容量是指硬碟單片碟片的容量,單碟容量越大,單位成本越低,平均訪問時間也越短。

二、轉速

轉速(Rotationl Speed 或Spindle speed),是硬碟內電機主軸的旋轉速度,也就是硬碟碟片在一分鍾內所能完成的最大轉數。轉速的快慢是標示硬碟檔次的重要參數之一,它是決定硬碟內部傳輸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硬碟的速度。

硬碟的轉速越快,硬碟尋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對的硬碟的傳輸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硬碟轉速以每分鍾多少轉來表示,單位表示為RPM,RPM是Revolutions Per minute的縮寫,是轉/每分鍾。RPM值越大,內部傳輸率就越快,訪問時間就越短,硬碟的整體性能也就越好。

三、平均訪問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磁頭從起始位置到達目標磁軌位置,並且從目標磁軌上找到要讀寫的數據扇區所需的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體現了硬碟的讀寫速度,它包括了硬碟的尋道時間和等待時間,即:平均訪問時間=平均尋道時間+平均等待時間。

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是指硬碟的磁頭移動到盤面指定磁軌所需的時間。這個時間當然越小越好,目前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通常在8ms到12ms之間,而SCSI硬碟則應小於或等於8ms。

硬碟的等待時間,又叫潛伏期(Latency),是指磁頭已處於要訪問的磁軌,等待所要訪問的扇區旋轉至磁頭下方的時間。平均等待時間為碟片旋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的一半,一般應在4ms以下。

四、傳輸速率

傳輸速率(Data Transfer Rate) 硬碟的數據傳輸率是指硬碟讀寫數據的速度,單位為兆位元組每秒(MB/s)。硬碟數據傳輸率又包括了內部數據傳輸率和外部數據傳輸率。

內部傳輸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 也稱為持續傳輸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它反映了硬碟緩沖區未用時的性能。內部傳輸率主要依賴於硬碟的旋轉速度。

外部傳輸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也稱為突發數據傳輸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或介面傳輸率,它標稱的是系統匯流排與硬碟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數據傳輸率與硬碟介面類型和硬碟緩存的大小有關。

五、緩存

緩存(Cache memory)是硬碟控制器上的一塊內存晶元,具有極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碟內部存儲和外界介面之間的緩沖器。由於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速度和外界介面傳輸速度不同,緩存在其中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

緩存的大小與速度是直接關繫到硬碟的傳輸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硬碟整體性能。當硬碟存取零碎數據時需要不斷地在硬碟與內存之間交換數據,有大緩存,則可以將那些零碎數據暫存在緩存中,減小外系統的負荷,也提高了數據的傳輸速度。

(3)在計算機機械硬碟的性能指標有哪些擴展閱讀

硬碟保養注意事項

1、讀寫忌斷電

硬碟的轉速大都是5400轉和7200轉,SCSI硬碟更在10000到15000轉,在進行讀寫時,整個碟片處於高速旋轉狀態中,如果忽然切斷電源,將使得磁頭與碟片猛烈磨擦,從而導致硬碟出現壞道甚至損壞,也經常會造成數據流丟失。

所以在關機時,一定要注意機箱面板上的硬碟指示燈是否沒有閃爍,即硬碟已經完成讀寫操作之後才可以按照正常的程序關閉電腦。硬碟指示燈閃爍時,一定不可切斷電源。如果是移動硬碟,最好要先執行硬體安全刪除,成功後方可拔掉。

2、保持良好的環境

硬碟對環境的要求比較高,有時候嚴重集塵或是空氣濕度過大,都會造成電子元件短路或是介面氧化,從而引起硬碟性能的不穩定甚至損壞。

3、防止受震動

硬碟是十分精密的存儲設備,進行讀寫操作時,磁頭在碟片表面的浮動高度只有幾微米;即使在不工作的時候,磁頭與碟片也是接觸的。硬碟在工作時,一旦發生較大的震動,就容易造成磁頭與資料區相撞擊,導致碟片資料區損壞或刮傷磁碟,丟失硬碟內所儲存的文件數據。

因此,在工作時或關機後主軸電機尚未停頓之前,千萬不要搬動電腦或移動硬碟,以免磁頭與碟片產生撞擊而擦傷碟片表面的磁層。此外,在硬碟的安裝、拆卸過程中也要加倍小心,防止過分搖晃或與機箱鐵板劇烈碰撞。

4、減少頻繁操作

如果長時間運行一個程序(如大型軟體或玩游戲),或是長期使用BT等下載軟體,這時就要注意了,這樣磁頭會長時間頻繁讀寫同一個硬碟位置(即程序所在的扇區),而使硬碟產生壞道。

另外,如果長時間使用一個操作系統,也會使系統文件所在的硬碟扇區(不可移動)處於長期讀取狀態,從而加快該扇區的損壞速度。當然,最好是安裝有兩個或以上的操作系統交替使用,以避免對硬碟某個扇區做長期的讀寫操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硬碟的性能指標

㈣ 硬碟的主要技術指標包括哪些

硬碟常見的技術指標有以下幾種:1、
每分鍾轉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這一指標代表了硬碟主軸馬達(帶動磁碟)的轉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該硬碟中的主軸轉速為每分鍾5400轉。 2、
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如果沒有特殊說明一般指讀取時的尋道時間,單位為ms(毫秒)。這一指標的含義是指硬碟接到讀/寫指令後到磁頭移到指定的磁軌(應該是柱面,但對於具體磁頭來說就是磁軌)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時間。除了平均尋道時間外,還有道間尋道時間(Track
to
Track或Cylinder
Switch
Time)與全程尋道時間(Full
Track或Full
Stroke),前者是指磁頭從當前磁軌上方移至相鄰磁軌上方所需的時間,後者是指磁頭從最外(或最內)圈磁軌上方移至最內(或最外)圈磁軌上方所需的時間,基本上比平均尋道時間多一倍。出於實際的工作情況,我們一般只關心平均尋道時間。 3、
平均潛伏期(Average
Latency):這一指標是指當磁頭移動到指定磁軌後,要等多長時間指定的讀/寫扇區會移動到磁頭下方(碟片是旋轉的),碟片轉得越快,潛伏期越短。平均潛伏期是指磁碟轉動半圈所用的時間。顯然,同一轉速的硬碟的平均潛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時約為4.167ms,5400RPM時約為5.556ms。 4、
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又稱平均存取時間,一般在廠商公布的規格中不會提供,這一般是測試成績中的一項,其含義是指從讀/寫指令發出到第一筆數據讀/寫時所用的平均時間,包括了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期與相關的內務操作時間(如指令處理),由於內務操作時間一般很短(一般在0.2ms左右),可忽略不計,所以平均訪問時間可近似等於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期,因而又稱平均定址時間。如果一個5400RPM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是9ms,那麼理論上它的平均訪問時間就是14.556ms。 5、
數據傳輸率(DTR
,Data
Transfer
Rate):單位為MB/s(兆位元組每秒,又稱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稱Mbps)。DTR分為最大(Maximum)與持續(Sustained)兩個指標,根據數據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與內部數據傳輸率。內部DTR是指磁頭與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DTR是指緩沖區與主機(即內存)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DTR上限取決於硬碟的介面,目前流行的Ultra
ATA-100介面即代表外部DTR最高理論值可達100MB/s,持續DTR則要看內部持續DTR的水平。內部DTR則是硬碟的真正數據傳輸能力,為充分發揮內部DTR,外部DTR理論值都會比內部DTR高,但內部DTR決定了外部DTR的實際表現。由於磁碟中最外圈的磁軌最長,可以讓磁頭在單位時間內比內圈的磁軌劃過更多的扇區,所以磁頭在最外圈時內部DTR最大,在最內圈時內部DTR最小。 6、
緩沖區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稱之為緩存(Cache)容量,單位為MB。在一些廠商資料中還被寫作Cache
Buffer。緩沖區的基本要作用是平衡內部與外部的DTR。為了減少主機的等待時間,硬碟會將讀取的資料先存入緩沖區,等全部讀完或緩沖區填滿後再以介面速率快速向主機發送。隨著技術的發展,廠商們後來為SCSI硬碟緩沖區增加了緩存功能(這也是為什麼筆者仍然堅持說其是緩沖區的原因)。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預取(Prefetch),實驗表明在典型情況下,至少50%的讀取操作是連續讀取。預取功能簡單地說就是硬碟「私自」擴大讀取范圍,在緩沖區向主機發送指定扇區數據(即磁頭已經讀完指定扇區)之後,磁頭接著讀取相鄰的若干個扇區數據並送入緩沖區,如果後面的讀操作正好指向已預取的相鄰扇區,即從緩沖區中讀取而不用磁頭再定址,提高了訪問速度。寫緩存(Write
Cache),通常情況下在寫入操作時,也是先將數據寫入緩沖區再發送到磁頭,等磁頭寫入完畢後再報告主機寫入完畢,主機才開始處理下一任務。具備寫緩存的硬碟則在數據寫入緩區後即向主機報告寫入完畢,讓主機提前「解放」處理其他事務(剩下的磁頭寫入操作主機不用等待),提高了整體效率。為了進一步提高效能,現在的廠商基本都應用了分段式緩存技術(Multiple
Segment
Cache),將緩沖區劃分成多個小塊,存儲不同的寫入數據,而不必為小數據浪費整個緩沖區空間,同時還可以等所有段寫滿後統一寫入,性能更好。讀緩存(Read
Cache),將讀取過的數據暫時保存在緩沖區中,如果主機再次需要時可直接從緩沖區提供,加快速度。讀緩存同樣也可以利用分段技術,存儲多個互不相乾的數據塊,緩存多個已讀數據,進一步提高緩存命中率。這是我們經常能看到的硬碟參數指標,正確理解它們的含義無疑對選購是有幫助的 7、
噪音與溫度(Noise
&
Temperature):這兩個屬於非性能指標。對於噪音,以前廠商們並不在意,但從2000年開始,出於市場的需要(比如OEM廠商希望生產更安靜的電腦以增加賣點)廠商通過各種手段來降低硬碟的工作噪音,ATA-5規范第三版也加入了自動聲學(噪音)管理子集(AAM,Automatic
Acoustic
Management),因此目前的所有新硬碟都支持AAM功能。硬碟的噪音主要來源於主軸馬達與音圈馬達,降噪也是從這兩點入手(碟片的增多也會增加噪音,但這沒有辦法)。除了AAM外,廠商的努力在上文的廠商介紹中已經講到,在此就不多說了。至於熱量,其實每個廠商都有自己的標准,並聲稱硬碟的表現是他們預料之中的,完全在安全范圍之內,沒有問題。這一點倒的是不用擔心,不過關鍵在於硬碟是機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高熱會提高機箱的整體溫度,也許硬碟本身沒事,但可能周圍的配件卻經受不了,別的不說,如果是兩個高熱的硬碟安裝得很緊密,那麼它還能承受近乎於雙倍的熱量嗎?所以硬碟的熱量仍需廠商們注意。

㈤ 計算機中機械硬碟的性能指標不包括( );其平均訪問時間等於( )。

【答案】:B
機械硬碟的主要性能指標有磁碟轉速、容量、平均尋道時間等,纖改搭通常所謂的7200轉,2TB的硬碟就是指的其殲知主要性能。
平均訪問時間指磁頭找到指毀拿定數據的平均時間,通常是平均尋道時間和平均等待時間之和

㈥ 計算機中機械硬碟的性能指標不包括( );其平均訪問時間等於( )。

【答案】:D
本題考查計算機性能方面的基礎知識。
硬碟的性能指標主要包括磁碟轉速、容量、平均尋道時間。碟片數及磁軌數不屬於其性能指標。
硬碟平啟孫均訪問時間=平均尋道時間+平均等待時間。其中,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是指硬碟在盤面上移動讀寫頭至指定磁軌尋找相應目標數據所用的時間,它描述硬跡旁埋盤讀取數據的能力,單位姿螞為毫秒;平均等待時間也稱平均潛伏時間 (Average latency time) ,是指當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磁軌後,然後等待所要的數據塊繼續轉動到磁頭下的時間。

㈦ 硬碟的主要技術指標包括

我比較喜歡希捷的,就是價格稍貴,看看下面的介紹自己心裡就有數了。

硬碟性能技術指標

現在常從宣傳廣告或者雜志報刊看到硬碟單碟容量多少多少,介面是ATA100,數據緩存為4MB等等,那這些指標是否影響硬碟的性能呢?影響硬碟性能的技術指標到底有那些呢?筆者作了個統計,現將其列於下面:

1、轉速

毫無疑問,轉速是硬碟的所有指標中除了容量之外最為引人注目的性能參數了。任何一款硬碟的面世時,它的宣傳材料中都會在第一條提到它的轉速。轉速對於硬碟隨即傳輸速度和持續傳輸速度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它的機理我在本刊創刊號上有專題論述,這里就不再重復了。目前,IDE硬碟主要由兩個系列組成:5400RPM和7200RPM。

2、單碟容量

如果說轉速是硬碟性能的第一要素,那麼處於第二位的無疑應該是磁碟表面的磁記錄密度。因為目前桌面IDE硬碟殼子里一般來說最多隻能放進4張碟片,只有IBM可以放5張。顯然,靠增加碟片來擴充容量已滿足不斷增長的存儲容量的需求是不可行的。只有提高每張碟片的容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而桌面IDE硬碟的標准尺寸是3.5英寸(碟片直徑),因此,必須提高磁記錄的密度。然而隨著磁碟密度的提高,磁頭就必須隨之越來越靈敏。傳統的MR磁頭所能承受的最大單碟容量是4.5G左右。目前,單碟容量超過5G的硬碟已經全部使用了GMR磁頭。

除了對於容量增長的貢獻之外,單碟容量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於提升硬碟的數據傳輸速度。單碟容量的提高得益於磁軌數的增加和磁軌內線性磁密度的增加。磁軌數的增加對於減少磁頭的尋道時間大有好處,因為磁片的半徑是固定的,磁軌數的增加意味著磁軌間距離的縮短,而磁頭從一個磁軌轉移到另一個磁軌所需的就位時間就會縮短。這將有助於隨機數據傳輸速度的提高。而磁軌內線性磁密度的增長則和硬碟的持續數據傳輸速度有著直接的聯系。因為現在的IDE硬碟早已不需要交錯因子,磁碟每次從磁頭下經過一圈,磁頭所在磁軌中的目標數據會被讀取一次。而磁軌內線性密度的增加使得每個磁軌內可以存儲更多的數據,從而在碟片的每個圓周運動中有更多的數據被從磁頭讀至硬碟的緩沖區里。而新一代GMR磁頭技術則確保了這個增長不會因為磁頭的靈敏度的限制而放慢速度。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時候,更高單碟容量的5400RPM硬碟有著比單碟容量較低的7200RPM硬碟更高的性能的原因。

因此,磁碟的單碟容量是僅次於轉速的第二大性能參數,他直接的決定了硬碟的持續數據傳輸速度。而5400RPM和7200RPM兩大系列中的不同代產品的最明顯的差距也就是單碟容量了。

3、平均尋道時間

這就是磁頭到達目標數據所在磁軌的平均時間。這個時間和磁頭平均潛伏時間(完全由轉速決定)一起決定了硬碟磁頭找到數據所在的簇的時間。這個時間直接影響著硬碟的隨機數據傳襪拆輸速度。 磁頭平均尋道時間除了和上面講述的單碟容量有關外,最主要的決定因素還是磁頭動力臂的運行速度。目前的主流硬碟中,除了西捷的ATA酷魚稍快為7.6毫秒外。其餘品牌的主流型號基本為8.5~9毫秒。

4、數據緩存

除了上面提到的3個因素以外,鏈春提高硬碟高速緩存的容量也是一條提高硬碟整體性能的捷徑。

由於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速度(數據從碟棚好耐片到高速緩存的速度)和介面傳輸速度(從硬碟高速緩存到系統主存的速度)不同。因此需要緩存來做一個速度適配器。緩存對硬碟性能的促進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在數據的讀取過程中,因此硬碟里的控制晶元便發出指令,將系統指令正在讀取的簇的相鄰的下一個或幾個簇的數據讀入硬碟高速緩存,當系統指令開始要讀取下一個簇的數據的時候,硬碟便不需要重新開始一個讀取動作,只需要將緩存中的數據傳送到系統主存中去就行了。因為從硬碟緩存到系統主存的數據傳輸僅僅是電子運動,所以速度比硬碟做讀取動作所需要的機械動作要快的多。因為數據在磁片上的存儲是相對連續的,所以這個預讀下一個簇的命中率是非常高的。緩存容量的加大可以使得更多的預讀數據被容納。

在數據寫入磁碟的操作中,數據會先被從系統主存寫入緩存,一旦這個操作完成,系統就可以轉向下一個操作指令,而不必等待緩存中的數據寫入碟片的操作的完成。這樣系統等待的時間被大大縮短。緩存容量的加大使得更多的系統等待時間被節約。 因此,緩寸的大小對於硬碟的持續數據傳輸速度也有著極大的影響。所以,目前市面上主流硬碟的緩存幾乎都已經加到了2M。而各個公司新推出的產品則更是通過緩存容量來把產品定位傳達給市場。2M緩存說明是主流型號,512K緩存的則毫無疑問是定位於低端市場的廉價型號。

5、介面類型

介面也是影響硬碟性能得一個重要因素,它直接影響著硬碟所支持得最大外部數據傳輸,現在主流的硬碟介面類型為Ultra ATA/66,而最新的ATA介面則為Ultra ATA/100。自從98年中,這個Ultra ATA/66介面標准被提出以來,現在幾乎所有新推出的IDE硬碟都無一例外地支持DMA66。不過由於硬碟碟片及磁碟技術的限制,目前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率及連續數據傳輸還無法達到66MB/s,現在一般硬碟的傳輸率均在35~45MB/s之間,因此到目前為止還無法充分發揮Ultra ATA/66的全部功效。

6、數據保護機制

隨著硬碟容量和速度的提高,人們對硬碟安全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於是,各個公司都開發了數據保護系統。

其中最有特點的就是西部數據的數據衛士。該技術建立於S.M.A.R.T.的基礎之上,但又獨立於S.M.A.R.T.,而具體的工作過程有些類似於微軟的ScanDisk(「數據衛士」技術與S.M.A.R.T.和ScanDisk完全兼容),只是更為自動化:當硬碟累計加電達到8小時後,一旦系統閑置超過15秒,硬碟即可自動檢測並修復錯誤數據,如果在掃描過程中因系統恢復工作或關機而使掃描過程中斷,硬碟都會在系統再次閑置(或開機後閑置)15秒之後繼續掃描直到任務完成。進行一次全盤掃描,對4.3G硬碟只需8分鍾,13G的硬碟也只要20分鍾,堪稱保護硬碟數據的好助手。

此外,還有IBM的DFT(Drive Fitness Test,驅動器性能檢測)和昆騰的DPS(數據保護系統,Data Protection System),MAXTOR的MaxSafe和西捷的高達300G的防沖撞設計。這些保護機制都大同小異。

㈧ 硬碟的主要參數有哪些我們如何依據這些參數才能選購到一塊心儀的硬碟

硬碟有一系列基本參數,包括:牌子、型號、容量、柱面數、磁頭數、每磁軌扇區數、系列號、緩存大小、轉速、S.M.A.R.T值等。
以下是主要參數:
轉速:
硬碟通常是按每分鍾轉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計算:該指標代表了硬碟主軸馬達(帶動磁碟)的轉速,比如5400 RPM就代表該硬碟中主軸轉速為每分鍾5400轉。目前主流筆記本硬碟轉速為5400RPM;台式機硬碟則為7200RPM。
單碟容量:
單碟容量是硬碟相當重要的參數之一。硬碟是由多個存儲碟片組合而成,而單碟容量就是指一個存儲碟所能存儲的最大數據量。目前在垂直記錄技術的幫助下,單碟容量從之前80GB升級到250GB或者320GB
平均尋道時間:
平均尋道時間指硬碟在盤面上移動讀寫磁頭到指定磁軌尋找相應目標數據所用的時間,單位為毫秒。當單碟容量增大時,磁頭的尋道動作和移動距離減少,從而使平均尋道時間減少,加快硬碟訪問速度。
緩存:緩存是硬碟與外部交換數據的臨時場所。
內部數據傳輸率:
內部傳輸率是指硬碟磁頭與緩存之間的數據傳輸率,簡單說就是硬碟將數據從碟片上讀取出來,然後存儲在緩存上的速度。內部傳輸率可以明確表現出硬碟的讀寫速度,它的高低才是評價一個硬碟整體性能的決定性因素。目前大多數桌面級硬碟基本都在70-90MB/S之間,筆記本硬碟則在55MB/S左右。

㈨ 硬碟的性能好壞主要看什麼方面

1、硬碟單盤容量

硬碟的單盤容量直接決定了硬碟的連續數據傳輸速率。單個磁碟的容量越大,其硬碟的讀寫速度越好。

2、速度

速度是衡量硬碟等級的重要參數之一。硬碟內部傳輸速率是決定硬碟內部傳輸速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著硬碟的速度。硬碟的速度越快,硬碟搜索文件的速度就越快,相對硬碟的傳輸速度也就越快。當計算機的硬碟速度提高時,計算機的讀寫速度也會提高。

3、硬碟緩存

硬碟的緩存容量也是決定硬碟性能的一個參數。普通硬碟緩局攜存是物理緩存。在這種情況下,緩存越大越好。現在,主流1TB普通硬碟擁有64M緩存。這樣,硬碟的性能就相當不錯了

4、平均尋道時間尋道時間是指硬碟在接收到系統指令後,將磁頭從磁軌開始移動到數據所在磁軌的平均時間。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硬碟讀取數據的能力,是影響硬碟內部數據傳輸速率的重要參數。時間越短,產品性能越好。

(9)在計算機機械硬碟的性能指標有哪些擴展閱讀:

目前市場上的硬碟基本上有三種類型,即機械硬碟(HDD傳統硬碟)、固態硬碟(固態硬碟)、混合硬碟(HHD)、基於傳統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疊加的新型硬碟。

1、機械硬碟

機械硬碟在高速運行中的磁頭到達預定位置以讀取和寫入數據。數據信息通過改變磁頭的磁極核臘肢性寫入磁碟,磁頭的直徑離磁表面只有一根頭發,數據信息可以用相反的方式讀取。

2、固態硬碟

固態硬碟和硬碟的功能、規格和用途是一樣的。由於其純晶元結構,固態硬碟的體積和重量遠小於硬碟。

3、混改世合硬碟

混合硬碟是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的結合。它主要用於個人電腦。它的優點是比機械硬碟速度更快,功耗更低。

㈩ 硬碟和內存的區別是什麼它們各有什麼性能指標

內存(Memory)也被稱為內存儲器,其作用是用於暫時存放CPU中的運算數據,以及與硬碟等外部存回儲器交答換的數據。只要計算機在運行中,CPU就會把需要運算的數據調到內存中進行運算,當運算完成後CPU再將結果傳送出來,內存的運行也決定了計算機的穩定運行。 內存是由內存晶元、電路板、金手指等部分組成的。

電腦硬碟是計算機的最主要的存儲設備。硬碟(港台稱之為硬碟,英文名:Hard Disk Drive 簡稱HDD 全名 溫徹斯特式硬碟)由一個或者多個鋁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組成。這些碟片外覆蓋有鐵磁性材料。作為計算機系統的數據存儲器,容量是硬碟最主要的參數。

硬碟的容量以兆位元組(MB)或千兆位元組(GB)為位,1GB=1024MB,1TB=1024GB。但硬碟廠商在標稱硬碟容量時通常取1G=1000MB,因此我們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碟時看到的容量會比廠家的標稱值要小。

硬碟的性能指標,包括硬碟容量、硬碟速度、硬碟轉速、介面、緩存、硬碟單碟容量等。
內存的性能參數:容量、頻率、延遲值。

閱讀全文

與在計算機機械硬碟的性能指標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steam令牌換設備了怎麼辦 瀏覽:246
新生測聽力儀器怎麼看結果 瀏覽:224
化學試驗排水集氣法的實驗裝置 瀏覽:156
家用水泵軸承位置漏水怎麼回事 瀏覽:131
羊水鏡設備多少錢一台 瀏覽:125
機械制圖里型鋼如何表示 瀏覽:19
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瀏覽:718
超聲波換能器等級怎麼分 瀏覽:800
3萬軸承是什麼意思 瀏覽:110
鑫旺五金製品廠 瀏覽:861
蘇州四通閥製冷配件一般加多少 瀏覽:153
江北全套健身器材哪裡有 瀏覽:106
水表閥門不開怎麼辦 瀏覽:109
花冠儀表盤怎麼顯示時速 瀏覽:106
洗砂機多少錢一台18沃力機械 瀏覽:489
超聲波碎石用什麼材料 瀏覽:607
組裝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簡易裝置的方法 瀏覽:165
怎麼知道天然氣充不了閥門關閉 瀏覽:902
公司賣舊設備掛什麼科目 瀏覽:544
尚葉五金機電 瀏覽: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