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3.機械化戰爭的主要形態是什麼
機械化戰爭主要使用坦克、飛機等機械化武器裝備進行的戰爭,工業時代戰爭專的基本形態。
第二次世屬界大戰期間,坦克、裝甲戰車、自行火炮及其他機械化裝備不斷涌現並大量裝備部隊,使裝甲兵成為陸軍的主要突擊力量;步兵也大量發展為機械(摩托)化部隊。
海軍裝備了航空母艦和潛艇,成為能在水下、水面、空中進行立體作戰的合成軍種。空軍的發展極為迅速,許多國家陸續建立了空軍聯隊、師、軍和集團軍。
各主要軍事強國將現代化的陸海空軍及其具有高度機動力、突擊力的機械化作戰平台大量運用於戰爭,徒步步兵、騎兵和其他兵種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作戰方式逐步由線式作戰向縱深作戰發展。

(1)機械化戰爭是由什麼戰爭發展來的擴展閱讀:
戰爭中軍隊的進攻能力大大增強,打破了防禦的優勢。由於坦克等裝備的使用,使得依靠戰壕進行堅守防禦的優勢不復存在,極大地改變了軍隊的作戰方式。
戰場范圍擴大,情況變化急劇。機械化裝備的大量運用,軍隊的火力、突擊力、機動力和整體作戰能力空前增強,導致作戰行動由陸地、海洋向空中擴展,前方與後方的界限模糊,戰場情況瞬息萬變,力量對比轉化迅速,攻防轉換頻繁。
㈡ 什麼叫機械化戰爭
主要使用坦克、飛機等機械化武器裝備進行的戰爭。工業時代戰爭的基本形態。
機械化戰爭是在內燃機出現以後,在科學技術和經濟迅速發展的基礎上,機械化戰爭逐漸興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打破長期以來對立雙方在陣地戰中的僵局,自1916年以來,英軍先後在索姆河戰役和坎布雷戰役中使用具有攻擊能力的坦克,並取得了初步成果。
1918年,英國出現了裝甲車,並組建了機械化部隊。隨後,歐洲其他國家的軍隊也相繼建立了機械化步兵團、師、軍。
機械化武器裝備的大量使用,對軍事行動和軍事院校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1918年5月,英國的J.F.C.富勒提出了陸軍以坦克為主體並輔之以飛機即可奪取戰爭勝利的思想。

(2)機械化戰爭是由什麼戰爭發展來的擴展閱讀:
機械化戰爭的特點:
1、具有高速機動能力的飛機、坦克、軍艦成為作戰的主要裝備。
2、戰爭中軍隊的進攻能力大大增強,打破了防禦的優勢。由於坦克等裝備的使用,使得依靠戰壕進行堅守防禦的優勢不復存在,極大地改變了軍隊的作戰方式。
3、戰場范圍擴大,情況變化急劇。機械化裝備的大量運用,軍隊的火力、突擊力、機動力和整體作戰能力空前增強,導致作戰行動由陸地、海洋向空中擴展,前方與後方的界限模糊,戰場情況瞬息萬變,力量對比轉化迅速,攻防轉換頻繁。
4、立體作戰、縱深作戰成為重要作戰方式。作戰行動在多層次、全方位展開。陸空聯合對戰役布勢全縱深的火力突擊、大縱深迂迴穿插和奔襲作戰增多。
㈢ 機械化作戰特點是合圍作戰,反擊作戰還有什麼作戰
1、立體作戰、縱深作戰成為重要作戰方式。
2、協同作戰、聯合作戰發展迅速,破壞力強且消耗巨大。
機械化戰爭對參戰人員人員的素質要求不斷提高,戰場上保障人員大量增加具有高速機動能力的飛機、坦克、軍艦成為作戰的主要裝備。
機械化戰爭是指主要以坦克等機械化武器裝備進行的戰爭,是工業時代戰爭的基本形態。其理論是主張陸軍實行機械化和依靠機械化軍隊取勝的軍事理論,亦稱坦克制勝論。

(3)機械化戰爭是由什麼戰爭發展來的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裝甲戰車、自行火炮及其他機械化裝備不斷涌現並大量裝備部隊,使裝甲兵成為陸軍的主要突擊力量;步兵也大量發展為機械(摩托)化部隊。海軍裝備了航空母艦和潛艇,成為能在水下、水面、空中進行立體作戰的合成軍種。
空軍的發展極為迅速,許多國家陸續建立了空軍聯隊、師、軍和集團軍。各主要軍事強國將現代化的陸海空軍及其具有高度機動力、突擊力的機械化作戰平台大量運用於戰爭,徒步步兵、騎兵和其他兵種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作戰方式逐步由線式作戰向縱深作戰發展。
在作戰理論上,出現了G.杜黑的「空軍制勝論」、富勒的「機械化戰爭論」、E.魯登道夫的「總體戰」等著名的機械化戰爭理論,特別是德國的「閃擊戰」理論,提出了以裝甲部隊在飛機和空降兵的協同下遠程奔襲,實施高速進攻的新的作戰觀念,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作戰的理論基礎。
與之相對應的蘇聯「大縱深戰役」理論,首次提出實施方面軍、集團軍戰役的觀點,強調以殺傷兵器同時壓制敵整個防禦縱深,在選定方向上突破,爾後使用機械化部隊迅速擴張戰果,將戰術勝利發展為戰役勝利,達成預定目的。這些理論均在戰爭中得到充分運用,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㈣ 冷兵器戰爭、熱兵器戰爭、機械化戰爭、信息化戰爭的區別
1、主導兵器
冷兵器戰爭的主導兵器是金屬武器裝備;
熱兵器戰爭的主導兵器是以化學能為基礎的火槍火炮;
機械化戰爭的主導兵器是飛機、坦克、軍艦等機械化武器裝備;
信息化戰爭的主導兵器則是信息化兵器,更准確地說是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武器裝備。
2、出現時間
冷兵器出現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由耕作、狩獵等勞動工具演變而成。
公元10世紀,中國宋代初年火器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戰爭史上使用熱兵器時代的開始。
機械化戰爭是在內燃機出現以後,科學技術和經濟迅速發展的基礎上逐漸產生的。
20世紀70年代以後,以微電子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並在社會各領域廣泛應用,人類社會逐步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

(4)機械化戰爭是由什麼戰爭發展來的擴展閱讀
信息化戰爭所描述的戰爭形態有以下6種表現:
①主要使用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武器裝備系統;
②以信息為主要戰略資源;
③以信息中心戰為基本作戰方式;
④以爭奪信息資源為戰場目標;
⑤以信息化武裝力量為主體;
⑥實行以信息化軍事理論為基礎的戰爭指導。
信息化戰爭與以往戰爭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信息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變化。信息作為一種新型資源,改變了物質和能量的作用方式,進而改變了作戰制勝機理,無可爭議地成為生成戰鬥力的新的主導資源。
㈤ 機械化戰爭形成於什麼世紀末
1840年鴉片戰爭是不對稱戰爭,大清兵丁,用冷兵器,對抗英法聯軍槍炮,熱兵器。更不屬於信息化戰爭。
到了二戰,德國閃電戰,才稱之為機械化戰陪櫻塵爭。
上世紀末,美國利用衛星通信,精確制導炸彈,隱形戰機等先進技術,發動海灣戰爭,才被稱為信息化戰爭。
據說,中美之間爆發的沖突,會有大量無人機,無人頌純坦克,智能機器人,智能化戰爭不是科幻片,馬上蘆禪就要成為現實。准備好了才是上策。
㈥ 機械化戰爭誕生及發展
機械化戰爭是主張陸軍實行機械化和依靠機械化軍隊取勝的軍事理論。亦稱坦克制勝論。
早在1878 年7月,布拉肯布里(C.B.Brackenbury)上校在《十九世紀評論》雜志上發表《裝甲的野戰炮兵》了一篇撰稿的文章,他基於普拉弗里會戰的經驗,認為當炮兵處於近距離最大殺傷效力時,其自身也處於步兵火力的射程內。因此布拉肯布里提議用輕薄的裝甲保護炮手,使步兵的輕火力失效,而炮兵則能達到最大殺傷效果且不需為安全擔心。後來被稱作坦克的現代戰車是防護、火力、運動三位一體的結合,布拉肯布里的建議缺少運動這一的因素,但已將防護和火力合二為一,標志著現代戰車觀念的最初萌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塹壕和鐵絲網加上步槍和機槍便可組成難以突破的防線。火炮密集轟擊固然可使防線出現缺口,但向縱深發展突破、擴張最初的戰果幾乎不可能。面對這一戰場僵局,大戰剛開始不久,英國的斯溫頓(F.D.Suinton)上校,法國的埃蒂安納將軍認為:雖然個別的士兵是無法裝甲的,但他可以象水手一樣,用裝甲車輛來運載。這種車輛須作越野行動,所以應使用履帶,而不是車輪(其中最具遠見卓識的,要算對使用履帶的強調,幾十年後,德軍在莫斯科會戰的失敗,根據利德爾·哈特的看法,德國裝甲部隊嚴重缺乏履帶式坦克是個重要原因)。這種戰車使士兵在動態中得到保護,並能在靜態中戰斗,實際上是把海軍裝甲戰艦作戰原理移植到了陸地上。由於加入了運動這一重要因素,他們的思考遂成為現代戰車觀念誕生的標志。
1914年10月20日,斯溫頓上校從法國前線回到倫敦,向帝國防禦委員會的漢基上校匯報了戰場僵持的特點後建議,以美國人霍爾特發明的履帶式拖拉機為參考,製造一種能夠避彈和越過塹壕的戰車,車上裝有能毀滅機槍的小型速射炮。漢基大為欣賞,倆人作了進一步討論之後,分別向英國遠征軍司令部和陸軍部提出這項建議,均被拒絕考慮。
丘吉爾便在自己的海軍部設立一個部門,專門撥款進行戰車研製,他被迫去職後仍利用自己的影響來繼續這項實驗。也許是戰場久陷僵持的緣故,英國遠征軍司令部接受了斯溫頓的建議,國內新成立的陸海兩軍聯合委員會對此項試驗也很投入。是年7月,斯溫頓被授權協調戰車試驗工作。1916年2月2日,在英國的哈特費爾德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現代戰車的試驗。
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以後,顯示出很強的突擊力。英國坦克軍參謀長J.F.C.富勒首先總結了在這次戰爭中使用坦克的經驗。他在1918年5月擬制的《1919年計劃》中,提出了建立和使用機械化軍隊的新觀點;之後,又在《世界大戰中的坦克》(1920)、《論未來戰爭》(1928,中譯本名為《機械化戰爭論》)等著作中進一步作了闡述,創立了機械化戰爭理論。
富勒認為,坦克出現以後,陸軍機械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戰爭將是一種純粹的機械化活動,戰爭勝負「百分之九十九在於武器」,戰場上坦克數量多的一方勝利的機會亦多。他認為,騎兵將退出戰場,步兵降為輔助兵種,炮兵則需提高機動能力。還主張,作戰時,首先以坦克出敵不意地突向敵人的縱深,摧毀其首腦機關,同時以飛機轟炸其交通樞紐和補給系統,接著使用摩托化步兵和炮兵擴大戰果,追殲逃敵,一次會戰即奪取戰爭的勝利。富勒的理論,雖然指出了軍隊建設和作戰方法發展的某些趨向,但過分誇大了坦克的作用,貶低了人和其他兵種在戰爭中的作用。
繼富勒之後,德國的H.W.古德里安、法國的C.戴高樂、奧地利的L.von艾曼斯貝格爾等人,也從不同角度提倡機械化戰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