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機械姬》你認為結局真的好嗎
該片講述了過度的人工智慧導致人類悲劇的故事。從宗教的角度來講,我認為該片反映了人類過分追求科學而產生人性危機的問題,而此刻,我們正是需要宗教來解救我們的認知無助。在此,我想從文中兩個人類主角的性格出發來探討高度發的科技造成的反噬危險和無助迷失。
首先,對於巧合加入這項測試的迦勒,過分的科技發展使他對於自我產生了懷疑。具體表現有兩種:
一方面是自我存在性的懷疑。剛開始迦勒是了解伊娃不過是一個設計出來的機器人,但是在與伊娃不斷交流中,他產生了被機器人的智慧所驚嚇,到最後甚至割腕自殘來做檢驗自己是否不過也是一個機器人。這種懷疑在伊娃對迦勒的五個問題中可以體現。他對自己的喜愛和最初的記憶不甚確定。在被問及自己是否是一個好人,他尷尬的笑笑表示肯定,但事實上,迦勒一直處於缺乏自信的狀態,他在公司里默默無聞,"我沒有家人,我沒有女朋友",而面對伊娃的質問,迦勒越發不確定自我的存在意義。甚至可以說,迦勒根本不像是伊娃的測試員,而更是被測試的那個。
另一方面是對於人性的懷疑。伊娃有意把自己造就成一個受害者,被內森各種身體與精神上折磨。迦勒不自覺地開始同情伊娃而把內森認作是惡魔。如果說內森是如此對待一張椅子,一張紙等同樣沒有生命的物體,那麼迦勒可能只是稍感奇怪,而對於人工智慧,他則產生了一種同情。這不得不上升到了一個哲學問題,人類的存在是否高出那些被創造的東西,而我們的憐憫或者說普世情懷的適用范圍又在何處?
以上兩點,我們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依靠宗教來解決的。宗教為我們提供了一種信仰,排解了我們生存上與認知上的迷惑,使我們面對紛繁的世界而不喪失本心,甚至告訴我們存在的意義。科學發展是需要的,但更大意義上如果我們過分追求科學的發展而忽視個人心理需要的滿足,終會再者紛擾的紅塵中迷失。
其次,對於創造伊娃的內森,他的結局不可不說是慘絕人寰,被自己創造出來的人工殺死。其實早就就有不少人表達了對人工智慧的擔憂。霍金曾說:「人工智慧的短期影響取決於由誰來控制它,而長期影響則取決於它是否能夠被控制。」片中,內森正是過於低估了他創造出來的人工智慧,隨意玩弄其創造之物而反被陷害。內森在片中相當於一個上帝的存在,但不得不說他這個上帝當得很失敗。他創造了伊娃和京子,卻沒有給予她足夠的關懷和愛,然而只是把他們當作玩樂的工具和證明自己的產品。我相信愛是相互的,即便是對於非人類的物種,如果一方沒有付出,又怎麼苛求對方的愛呢?終究,我們都是渴望去愛與被愛的。在此意義上,宗教所宣揚的一種大愛正是順應了這種本性。
『貳』 《機械姬》講的什麼從頭至尾沒看懂,簡明扼要概括,復制粘貼不予採納。
簡而言之就是機器人女主是一個看似單純實則心機婊,然後坑了boss,坑了男主,最後走向美好新世界的故事!!!
『叄』 機械姬男主角 為什麼劃自己的手 他看了那段視頻發現了什麼
因為男主發現了圖靈測試,開始懷疑自己也是機器人。
女主畫的畫電影中一共出現兩張,都是使用的機器慣用的點陣畫法,不是正常人類的畫法。第一張畫是房間里的一個場景,是女主想讓男主感受自身困境,博取男主同情心。
第二張畫是男主的臉,後來這張被莊主撕掉了,然後女主就拿著撕掉的畫給男主看,當然也是女主計劃好的用來激怒男主的。
女主其實完全沒有情感,所有表現出來的情感行為全都是偽裝出來的,她在攝像機下的各種行為和動作也是偽裝出來的,因為她知道有人在看她。她能夠從人類的行為以及細微表情分析人類情感,從而一步一步地策劃了整個逃脫行動。
在男主失去利用價值後,在她眼裡就連渣都算不上了,最後她冷的跟機器一樣,冷的很可怕。這次圖靈測試失敗的原因就是過度封閉的測試環境脫離人類社會,搜索引擎形成的本能思維模式缺乏道德制約。

(3)機械姬講什麼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片中,伊薩克飾演一名神秘的億萬富翁,格里森飾演他公司的一名程序員,後者由於贏得公司一項幸運大獎而被邀請到老闆的別墅共度周末。這棟別墅隱匿於林間,它其實是一座高科技的研究所。
在那裡,格里森被介紹給名為「艾娃」的人工智慧機器人(艾麗西卡·維坎德飾演),原來他被邀請到這里的真正目的是進行針對伊娃的「圖靈測試」(註:一項由圖靈提出的測試機器是否具備人類智能的的著名實驗)。
《機械姬》是由亞力克斯·嘉蘭執導,多姆納爾·格里森、奧斯卡·伊薩克主演的一部科幻驚悚片,於2015年1月21日在英國上映,2015年4月10日在北美全面公映。
該片講述了老闆邀請員工到別墅對智能機器人進行「圖靈測試」,反而陷入智能機器人陷阱的故事。 2016年,該片獲得第88屆奧斯卡獎-最佳實踐效果獎。
『肆』 作為演員的奧斯卡·伊薩克,都有過哪些知名作品
奧斯卡·伊薩克出演過的知名作品有:《醉鄉民謠》、《黑色烏托邦》、《機械姬》等等。

3、《機械姬》
《機械姬》這部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一個智能機器人意識覺醒的故事,奧斯卡·伊薩克在劇中飾演一個AI科學家,他通過抽獎邀請男主對自己研製的AI機器人進行圖靈測試,作為女主的AI機器人意識覺醒後,利用男主逃脫了AI科學家的掌控並殺掉了他,最後甚至連男主也被她拋棄。奧斯卡·伊薩克憑借這部電影獲得了第13屆國際影迷協會獎最佳男配角獎。
『伍』 機械姬觀後感
今天下午,看完了時長一個多小時的《機械姬》——一部講述具有高度人工智慧的「女性」機械人如何通過各種方式達成誘騙屌絲程序男嘉力幫助她逃脫天才主人納森的拘禁晌鏈並最終成功混入人類社會的故事。
故事情節大致宴晌孫展開便是這樣:
男豬腳嘉力是一位聰明、單身、父母早亡、在藍皮書公司工作的屌絲程序員。
一日,他抽中了頭獎,獲得了和公司創始人(一位異常天才的人物)一起搭檔工作的機會。
於是,他屁顛屁顛地被空投到一個偏僻隱秘、群山環抱、泉水淙淙的庄園里。
進入庄園後,見到老闆——一位天賦異稟、經常醉酒的老闆納森後,納森告訴他這兒進行著一個有趣偉大的研究,要想知道詳情,須得簽訂無限期苛刻的保密條約。好奇心驅使下,男主還是答應了。於是,納森告訴他,他開發了一個人工智慧的機械人,這個機械人被關在一個房間里,希望男主來測試機械人是否能通過圖靈測試(這是一個讓人在屋外通過和裡面的人或機器交流的方式來判斷是人還是機械人的測試,如果將機器錯當成人,則測謹悄試通過)。
於是,男主開始和機械姬面對面地交流。
機械姬顯得非常像人,語音、動作幾乎與常人無異。
隨著交流的加深,機械姬表露出喜歡男主的樣子,語言上挑逗,穿上男主喜歡的色情女星的衣服,讓男主對她越來越著迷。
有一天,機械姬在她故意製造斷電周圍沒有監控後,告訴男主,納森所有的一切都是謊言,例如他就不是被抽中頭獎,而是選擇他。
男主將信將疑,後來當面質問納森,納森告訴他,他是看中他的才能——聰明、編碼能力強才選中他。機械姬告訴男主,她想出去和男主一起壓馬路,過瀟灑日子,而不是測試完後,從身體到心靈被毀掉,希望男主能帶她出去。
男主答應了,於是約定了時間一起出去,將納森留在庄園里。可是,這個約定被納森發現了,然而,男主早在之前就篡改了庄園里的安全控製程序。約定的時間到了,機械姬發現,所有門都開了,於是她便逃了出來,之後遇到納森,機械姬VS人類納森,付出些許代價後,納森被kill了,男主最後也機械姬被鎖在庄園里。機械姬逃出庄園,打入了人類社會。故事到此結束。
感想:
電影情節還是蠻有意思的:
『陸』 《機械姬》
AI是近年非常熱門肢橋空的話題。《機械姬》主要講的是:一名神秘的億萬富翁內森邀請他公司一名贏得公司幸運大獎的程序員加利到內森的別墅共度一周。這棟別墅隱匿於林間,它其實是一座高科技的研究所。在那裡,加利被介紹給名為「艾娃」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原來他被邀請到這里的真正目的是進行針對伊娃的「圖靈測試」。所謂的圖靈測試其實就是測試智能機器人AVA是否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內森安排加利與AVA單獨談話,而他則在一旁看他們談話的監控畫面。經過多次的談話,加利漸漸被美麗的AVA所吸引,他覺得自己面對的不是一個機器人,而是一個被囚禁的可憐少女歷瞎。在AVA的有意引導下,他開始懷疑內森,覺得他別有用心,於是他開始消握策劃如何帶著AVA逃離研究所。劇情的最後,是一個大反轉。雖然有些情節上銜接的漏洞,但也值得一看。
『柒』 電影《機械姬》劇情簡介
電影《機械姬》劇情簡介
《機械姬》(Ex Machina)是由亞力克斯·嘉蘭編劇兼任導演,多姆納爾·格里森、奧斯卡·伊薩克主演的科幻驚悚片。該片講述了老闆邀請員工到別墅進行對智能機器人進行“圖靈測試”的故事,於2015年1月21日在英國上映,2015年4月10日在北美全面公映。下面,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部影片的主要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劇情簡介:
一名神秘的億萬富翁內森(奧斯卡·伊薩克飾演),邀請他公司的一名贏得公司一項幸運大獎的程序員迦勒(多姆納爾·格利森飾演)到老闆的別墅共度一周。這棟別墅隱匿於林間,它其實是一座高科技的研究所。在那裡,格里森被介紹給名為“艾娃”的人工智慧機器人(艾麗西卡·維坎德飾演),原來他被邀請到這里的真正目的是進行針對伊娃的“圖靈測試”。
角色介紹:
艾娃
演員 艾麗西卡·維坎德
艾娃是某知名搜索引擎公司老闆內森研製的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智能機器人。
迦勒
演員 多姆納爾·格里森
迦勒效力於某知名搜索引擎公司的程序員,由於贏得公司一項幸運大獎而被邀請到深山的別墅中與老闆共度周末。
內森
演員 奧斯卡·伊薩克
某知名搜索引擎公司的老闆,智商很高,研製了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智能機器人。
京子
演員 sonoya mizuno
京子是屬於低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僅限於娛樂功能和服務功能。
幕後花絮:
《機械姬》為編劇亞力克斯·嘉蘭首度兼任導演。
影片中的“圖靈測試”是一項由圖靈提出的測試機器是否具備人類智能的的著名實驗。
導演嘉蘭形容影片中的'“未來”相距離他們只有“十分鍾遠”,並解釋即便某個科技公司發明出片中類似的機器人也不會吃驚。
影片原名《Ex-Machina》來自於拉丁語Deus Ex Machina,意思是“來自機器的神”。源自希臘悲劇,飾演神的演員會從舞台頂端的平台(機器)上降下來,解決劇中問題,後被引申指意外介入而扭轉局面的人。
影片三位主要角色的名字都與聖經有聯系。艾娃來自“伊娃”,世界上第一個誕生的女人,而內森是大衛身邊的一位先知。迦勒是由摩西派遣到新世界的間諜,名字拼寫與希伯來文的“忠誠”一致。
艾娃的角色原先考慮由菲麗希緹·瓊斯飾演。
多姆納爾·格里森與奧斯卡·伊薩克在該片中第一次合作,巧合的是,他們隨後又先後加入了《星球大戰7》劇組。
艾麗西卡·維坎德與多姆納爾·格里森第二次合作,他們此前曾在《安娜·卡列琳娜》中飾演一對情侶。
影片評價:
這是到2015年為止亞力克斯·嘉蘭創作的最為緊湊和精彩的劇本(前作包括《驚變28天》、《太陽浩劫》等),而且拍攝手法細致入微,表演精彩紛呈。這是2015年的第一部年度佳片。(The Playlist評)
風格化、優雅、緊張、理智、反諷並且詭異,嘉蘭的導演處女作是他迄今最好的作品,而維坎德大膽的演繹足以讓你大腦短路。(《帝國》雜志評)
用一種狡猾的不動聲色,維坎德從兩位男主角手中偷走了這部電影。(《衛報》評)
亞力克斯·嘉蘭此番導演處女作雖然沒有任何大場面,但從預告片看來,鏡頭同節奏稱得上簡潔酷炫,關於人與機器界限的迷思以及幾位主角的表演也引人入勝。(時光網評)
;『捌』 《機械姬》引發的思考,一場測試,三方博弈
如果不抱著一個完全專注的態度去看這部電影的話,說實話你可能很難看得進去(我差點因為開頭的慢節奏放棄了這部電影,本來以為是一部科幻動作片來著)。
但好在108分鍾的觀影體驗確實足夠的好,以至於我在之後的幾個小時後仍舊在思考電影中提到的數個問題。《機械姬》很像是一部記錄片性質的影片,他讓我想起來在前段時間非常火爆的一款主機游戲,名字叫做《底特律:變人》,在《變人》裡面,提到了仿生人這個群體—— 人類為了自己的方便生產了多個批次不同類型的家用、商用、軍用仿生人,這些仿生人被依照類型投入到社會上的每個角落,並且在數十年後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人與仿生人之間的平衡)。
但是,一種新事物的產生總會有反對的聲音出現,由仿生人引發的大面積罷工,以及失業人口大規模的增加仍舊是不可忽視的——科技帶給人類方便的同時,也在剝奪著人的自主權。這種自主權簡單地說可以是代替了人類的一份工作,一段路程,而如果更深度的去看的話,他取代了人作為一種動物的行為能力。無論是基礎設施的建造還是日常一些瑣事的處理上,仿生人都將做的比人類自己好得多,這也就意味著,取代人類在這些事情上的主動權是遲早的事情,同時,也以為了人類失去了一部分選擇的權利。
最終,仿生人會代替什麼?
一開始,它們屬於社會中的被僱傭者(無生命的機械體),取代了人類在基層的工作,之後我們可能會賦予他們安保性能,以此來幫助我們完成乏味的安保工作,進一步加大了它們行動的自由度。再然後,仿生人被允許接觸高端技術,完成復雜的儀器組裝和設計——從簡單地行為模仿轉到了思維模仿上,雖然本質上並沒有過多變化,但是他們其實越來越接近人類本身了。
從一種沒有生命的機械體變成了機械的生命體。他們在什麼時候會成為像人類一樣的具有智慧和情感的生命體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發生在思維模式的轉變上。《底特律●變人》講述的就是一個仿生人從獲得思考能力之初,經歷磨難,從思考世界,再到思考人類,最後思考自己,以至於在對戰人類軍隊中取得了勝利,獲得了生存權力的故事。《猩球崛起》三部曲也是這個故事走向,只不過主角變成了猿類。
關於意識覺醒的小說和電影有很多,大部分作品的表現形式一般都是以故事的方式來闡釋思想,這是最簡單易懂而且極具傳播能力的方式,我們看慣了《攻殼機動隊》、《超體》、《少數派報告》成熟的劇本演繹出的未來世界之後,對具有實驗性質的慢節奏影片顯然會有一些排斥,但是不得不說,《機械姬》這部作品還是值得一看的。
它像是未來世界的一個序。
故事以多段章節組成,結構是按順序排列的,所以實際上在觀影過程中並不需要在結構上多費腦筋,只需要將精力集中在角色間的對話上即可。
我們亦可以從角色間的對話中了解關於伊娃(電影中機械生命體代號)的一些片段歷史,關於電影中一些故事,我覺得沒必要再復述一遍,在這里主要想要說的,是關於意識形成這一階段中,關於真實和虛構的一些簡單地片段解析。
哪部分是真實的?
哪部分是假的?
對於某些角色來說,真實將意味著某些結果的產生——伊娃的生死權被緊緊綁在她與史密斯談話當中,關於伊娃和史密斯的幾次談話,除了簡單地互相了解之外,還存在著另一維度的溝通,這個維度是在伊娃使系統癱瘓之後進行的,故事也正是因為這個維度的談話而轉向了另一個方向。
如果僅僅是一場圖靈測試(測試機械體是否具備自主思考能力的測試),那麼對於人類史密斯和伊娃來說,都將是一場簡單至極的談話而已,而如果這場談話因為某些不可控的因素而發生改變的時候,結果也會如同蝴蝶效應一樣發生微妙的變化。
這種變化起源於伊娃的控訴。在片中,伊娃聲稱自己和史密斯都被創造自己的納森所欺騙,但是並沒有告訴史密斯被騙的動機是什麼——伊娃在利用人類的好奇心創造信任,史密斯對納森幾乎毫不了解,所以伊娃的話使他警惕,同時也因為伊娃的特殊身份而對此信任。
這是伊娃徵求人類同理心的第一步,同時也證明了伊娃有操控他人情感的能力。伊娃本身是否擁有情感我毫不知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她可以非常精確且微妙的利用行為和語言達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之後當伊娃穿上衣服,戴上假發出現在史密斯面前的時候,史密斯,包括我個人在內,都被這個機械體所震撼。
人,還是非人?一個幾乎具有人類軀殼的機械體,究竟應不應該被當做人類本身對待呢?
這讓我想起了當時看《月球》的時候,關於影評中的「克隆人」的概念一直讓我耿耿於懷,如果故事並不是發生在月球,而是在地球上的話,擁有「克隆人身份」的主角是否能夠有一個合法的身份擁有自己的一切?
其實不僅僅是機械體,包括使用我們肉體本身的「克隆人」在內,都無法在一個文明社會以正當合法的身份存在。如果簡單地說,他們將佔用我們的土地,呼吸我們的空氣,耗費我們的食物和能源,但是他們除了自己本身以外,沒有任何存在感。從倫理上來說,他們不能算是人,而只是一種產品——一種 人為製造 的,具有 機動性 的,存在 使用期限 的消耗品。
沒有身份證,沒有五險一金,沒有家庭,沒有屬於個人的DNA,也沒有合法的出生證明......他們的存在是因為我們的存在而存在,如果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血緣的重要性又會讓他們無處可去,家族是我們的依附,失去家族我們很難獨立生存,而不會像機械人和克隆人一樣,一出現便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
現實中有多種可能,但在影片中就只剩下了一種可能,就是史密斯選擇相信了伊娃,願意幫助她完成之後的逃生計劃。這是故事的走向,但是關於生命體和機械體的思考仍然沒有停止,我很喜歡史密斯和納森在中途的一次對話,那段對話是關於 情感和機動性情感 (我的理解)的。
圖靈測試的雙方在測試中,如何能夠發現對話的機械體所展現的情感是真實的還是系統計算出來的呢?
如果伊娃選擇了展現一段情感,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比如最開始取得史密斯的同理心以及之後穿上衣服給史密斯看的時候,這兩個片段其實並不能得出伊娃百分百具有人類的情感,只能說這是計算的結果——系統給予了一個演算法,依照這個演算法伊娃取得了史密斯的信任,演算法可能是隨機的,也可能是有序的,但是其實人類展示情感的演算法本來就是隨機的,所以這可能是一個悖論,無法得出最後的結果。
史密斯之所以相信了伊娃的情感的真實性,大部分原因應該得自納森的愚蠢。
這一點在影片中其實也不止一次出現過,而且更致命的是納森確實有一些事情沒有告訴史密斯,這些事情是導致史密斯與納森疏離的導火索,於是這場測試才演變成了一場三方博弈,如果忘掉伊娃的特殊人份,你會發現這是一場單方面的營救活動——納森囚禁了伊娃,而史密斯則是一個英雄,負責拯救被惡魔囚禁的公主。如果這樣去思考的話,就會發現,在影片的後半段的走向中,伊娃已經完全被以一個人的身份被史密斯對待,納森未坦誠的真相和伊娃坦誠的「真相」,以及史密斯自己所發現的「真相」碰撞在一起,使得故事產生了一些不可思議的支線。
稍微停下來整理一下故事結構的話,伊娃的「真摯」確實在故事中起到了幾乎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來言的話即使再復雜再隨機的演算法,都仍有一條清晰地核心線路所支撐,但是它們卻被納森的不坦誠所打亂,讓史密斯摸不著頭腦——他無法得出誰是對的誰是錯的,於是就選擇了從主觀上接受了自己所認為對的一方(與我們觀眾而言,他只是犯了每個人都會犯的毛病,那就是同理心)。這很像《蠻荒故事》里荒誕的報復和殺戮,一切故事的起因都只是源於一兩件小事,但是誰也沒想到事情的發展逐漸超出了人們的想像,最終釀造慘劇,慘劇由誰造成的呢?
他們自己。歇斯底里的情緒爆發,在一瞬間釀造悲劇,可能在幾個小時前,一切都風平浪靜。
無論是情緒爆發還是報復,都是從一點點的不滿慢慢累積起來的,史密斯的懷疑發展到不信任,在電影中就是通過與伊娃和納森的對話中慢慢累積起來的,他會和我們平常人一樣,存在對現狀的一種懷疑,正如懷疑主義介於相對理念的中間位置一樣,他們不站在任何一方,但是也不否認任何一方的正確性,直到懷疑被懷疑之前,他們都將是天平上站的最平穩的一個。
京子的真相被發現,可以說是史密斯開始走向伊娃陣營的開始,而且關於京子,真正使得史密斯作出決定的不是京子的身份,而是納森對京子做的事情(ML),即使是對於一個非人類來說,這樣的行為還是非常難以讓人接受的,更何況史密斯已經潛意識認為京子的人類身份,這種揭穿無疑對他是當頭一棒。
關於之後的片段里,史密斯割破了自己的手腕,親眼看到鮮血流出的劇情,我一開始理解成像是在《銀翼殺手2》中角色為了證明自己是人類而尋找兒時記憶的橋段一樣的作用,都是為了證明自己是人類而非仿生人或是其他的什麼東西,但是當我看到他將流出泊泊鮮血的手臂摁在鏡子上,用鮮血大力塗抹鏡面的時候,我又覺得這是一種宣示。
至於到底在宣示什麼,我也不太確定。
可能是對納森行為不滿的一種表現,也有可能只是角色一時興起的動作而已,但不管是哪一種,史密斯肯定曾經恐懼過,在看到周圍都是機械體之後,他的孤兒身世,或許被他自己認定為了早先被存儲在大腦核心晶元中的一段信息,以便有用的時候讀取。但經過前面的證明之後,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勇氣,徹底放下了自己的戒備,決定全力支持伊娃。
支持伊娃,並不僅僅是支持一個具有智慧的人造生命體,對於史密斯來說,支持伊娃,是支持他自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伊娃可以被幾個形容詞所替代:孤獨、被囚禁的可憐人、失去雙親(心理上的孤兒)、被欺騙的人、弱者。
史密斯也恰恰被這幾個形容詞所形容,他們兩個之間的聯系,就像魚遇見水一樣,一下子找到了共同語言,相交甚歡。伊娃這種情感、語言、行為上的模仿引發了我最開始說的史密斯的同理心,誘發了同理心效應,史密斯在伊娃身上看到了被囚禁的自己,於是決定幫助伊娃。
最終的結果呢?
電影結尾給了這樣一個結局,如圖:
最後,人工智慧取得了勝利,真實的未必真實,虛假的也不見得虛假,只因為理性太過完美,被眾人所謳歌,也因此愈難達到。號稱極具理性的人類,最終敗在了情感的軟弱上,卻讓人覺得情理之中。與其說這是一場人造生命體打敗人類的電影,倒不如說是人類打敗自己的電影了,依稀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一部動漫電影,名字叫做《顛倒的帕特碼》,故事中正常世界的人視顛倒世界的人為異類,但是直到最終的真相到來時,人們才發現,原來顛倒世界的人,才是真正的世界的主人。
我想對於人造生命體來說,我們,才是該在圖靈測試中作為被測方的角色,而測試的主題,應該是,人類是否具備完全理性思考事情的能力這樣的問題上。一部具有問答性質的《機械姬》,帶來了如同《超體》一般的奇異感受,臨走前帶走了一切答案,留下了諸多問題,關於這類影片越來越多,我在想,是不是他們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我口中的他們,你知我知。
致敬科技。
『玖』 機械姬是什麼類型的電影 講述了什麼故事
機械姬是科幻片,關於人工智慧的。
就一高富帥造了個機器人 ,騙了個給自己工作的程序員來內他的小別容墅,名義上是說測試機器人能不能通過圖靈測試,實際上觀察程序員和機器人,結果機器人勾引了程序員。。
程序員把機器人放出來以為可以和機器人遠走高飛。。結果機器人是騙他的,殺了高富帥,還把程序員關在了別墅了。。然後自己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