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機械加工中切削加工順序的安排原則是什麼
1、基面先行作為其它表面加工的精基準一般安排在工藝過程一開始就進行加工
2、先主後次零件的主要工作面、裝配基面應先加工,從而及早發現毛坯中可能出現的缺陷
3、先粗後精一個零件的切削加工過程,總是先進行粗加工,在進行半精加工,最後是精加工和光整加工。
4、先面後孔箱體、支架等類零件上具有輪廓尺寸遠比其他表面尺寸為大的平面,用它作定位基準面穩定可靠,故一般先加工這些平面以作精基準,供加工孔和其他表面時使用。

(1)機械加工工序安排的基本原則是什麼擴展閱讀:
金屬材料的切削加工有許多分類方法。常見的有以下3種。
1、按工藝特徵區分
切削加工的工藝特徵決定於切削工具的結構以及切削工具與工件的相對運動形式。按工藝特徵,切削加工一般可分為:車削、銑削、鑽削、鏜削、鉸削、刨削、插削、拉削、鋸切、磨削、研磨、珩磨、超精加工、拋光、齒輪加工、蝸輪加工、螺紋加工、超精密加工、鉗工和刮削等。
2、按切除率和精度分
可分為:
①粗加工:用大的切削深度,經一次或少數幾次走刀從工件上切去大部分或全部加工餘量,如粗車、粗刨、粗銑、鑽削和鋸切等,粗加工加工效率高而加工精度較低,一般用作預先加工,有時也可作最終加工。
②半精加工:一般作為粗加工與精加工之間的中間工序,但對工件上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不高的部位,也可以作為最終加工。
③精加工:用精細切削的方式使加工表面達到較高的精度和表面質量,如精車、精刨、精鉸、精磨等。精加工一般是最終加工。
④精整加工:在精加工後進行,其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小的表面粗糙度,並稍微提高精度。精整加工的加工餘量小,如珩磨、研磨、超精磨削和超精加工等。
⑤修飾加工:目的是為了減小表面粗糙度,以提高防蝕、防塵性能和改善外觀,而並不要求提高精度,如拋光、砂光等。
⑥超精密加工:航天、激光、電子、核能等尖端技術領域中需要某些特別精密的零件,其精度高達IT4以上,表面粗糙度不大於 Ra 0.01微米。這就需要採取特殊措施進行超精密加工,如鏡面車削、鏡面磨削、軟磨粒機械化學拋光等。
3、按表面形成方法區分
切削加工時,工件的已加工表面是依靠切削工具和工件作相對運動來獲得的。按表面形成方法,切削加工可分為 3類。
①刀尖軌跡法:依靠刀尖相對於工件表面的運動軌跡來獲得工件所要求的表面幾何形狀,如車削外圓、刨削平面、磨削外圓、用靠模車削成形面等。刀尖的運動軌跡取決於機床所提供的切削工具與工件的相對運動。
②成形刀具法:簡稱成形法,用與工件的最終表面輪廓相匹配的成形刀具或成形砂輪等加工出成形面。此時機床的部分成形運動被刀刃的幾何形狀所代替,如成形車削、成形銑削和成形磨削等。由於成形刀具的製造比較困難,機床-夾具-工件-刀具所形成的工藝系統所能承受的切削力有限,成形法一般只用於加工短的成形面。
③展成法:又稱滾切法,加工時切削工具與工件作相對展成運動,刀具(或砂輪)和工件的瞬心線相互作純滾動,兩者之間保持確定的速比關系,所獲得加工表面就是刀刃在這種運動中的包絡面。齒輪加工中的滾齒、插齒、剃齒、珩齒和磨齒(不包括成形磨齒)等均屬展成法加工 。
木材製品的切削加工主要在各種木工機床上進行,其方法主要有:鋸切、刨切、車削、銑削、鑽削和砂光等。
木材的鋸切通常採用木工圓鋸機或木工帶鋸機(見木工鋸機)。兩者都可用不同鋸齒形狀的刀具(鋸片或鋸帶)進行截料、剖料或切榫。帶鋸切的鋸縫較窄,窄帶鋸切還能切割曲面和不規則的形狀。
刨削通常用木工平刨床或木工壓刨床(見木工刨床)。兩者都可用旋轉的刨刀刨削平面或型面,其中壓刨床加工可得到較高的尺寸精度。當表面的光潔程度要求較高時可用木工精光刨。
木料的外圓一般在木工車床上車削。
木料的開榫、開槽、刻模和各種型面的加工,可用成形銑刀在木工銑床上銑削。
鑽孔可用木工鑽頭、麻花鑽頭或扁鑽,在台鑽或木工鑽床上進行。小孔也可用手電筒鑽加工。
木料表面的精整可用木工砂光機。平面砂光可用帶式砂光機;各種型面的砂光可用滾筒式砂光機;端面砂光和邊角倒棱可用盤式砂光機。也可用木工車床或木工鑽床砂光。
木料加工的切削速度比金屬切削高得多,所以刀具的刃口都較薄而鋒利,進給量也較大。如鋸切速度常達40~60米/秒;車削或刨削時,刀具前角常達30°~35°,切削速度達60~100米/秒,故出屑量很大。切削時一般不用切削液,干切下來的大量木屑可用抽風機吸走。高速旋轉的木工機床一般都設有機動進給和安全防護裝置,但不少木材的切削加工仍需用手動進給,因此必須特別注意操作安全。
❷ 機械切削加工順序的安排,應考慮哪幾個原則
應遵循以下原則: 1。能夠就地安排單個工序的處理。圖2。哪個工序可以快速去除餘量,哪個工序可以安排餘量。圖3。哪個工藝的成本最低,在使用哪個工藝的優先權上。
❸ 工序順序的安排原則
(1)上、下道工序的加工、定位與夾緊不能互相影響。
(2)先加工簡單的幾何形狀再加工復雜的幾何形狀。
(3)對精度要求高,粗、精加工需分開進行的要先粗加工後精加工。
(4)先內後外,先加工內腔部分,後加工外輪廓。
(5)盡量減少裝夾次數、換刀次數及空行程時間。
(6)在一次裝夾安裝加工多道工序中,先安排對零件剛性破壞較小的工序。
(7)根據加工精度要求的情況,可將粗、精加工合為一道工序。
❹ 機械加工順序的安排原則
機加工前要劃抄線,對襲毛坯進行測量劃線,確定餘量的是否足夠。然後再進行粗加工,粗加工後根據零件的要求進行適當的熱處理等相關的去應力工藝,再半精加工在重要尺寸或精度要求較高的形位公差的地方重點測量並留出足夠的精加工餘量,最後精加工保證工件的形位公差。對於不同結構不同材料的零件都有不同的工藝要求,需要有針對性的分析。
❺ 機械裝配工序的安排原則有哪些
確定裝配順序時應考慮以下原則 預處理工序先行,如零件倒角、去毛刺與飛邊、清洗、防綉、防腐處理、塗裝、乾燥等。 先進行基礎零部件裝配,使機器裝配過程中重心處於最穩狀態。 先進行復雜件、精密件和難裝配件裝配,因開如裝配時,基準件上有較開闊安裝、調整、檢測空間,有利於較難零、部件裝配 先進行易友壞後續工序裝配質量工序。如沖擊性質裝配、壓力裝配、加熱裝配等,補充加工工序應尺量安排裝配初期進行,以保證整個產品裝配質量。 集中安排使用相同工裝、設備和個有共同特殊環境工序,以減少裝配工裝、設備重復使用,避免產品裝配迂迴。 處於基準件同一方位裝配工序應盡可能集中連續安排,止基準件多次轉位和翻身。 電線、油管路安裝尖與相應工序同時進行,止零、部伯反復拆裝。 易燃、易爆、易碎零部件或有毒物質安裝,盡可能放最後,以減少安全防護工作量,保證裝配工作湎利進行。 清晰表示裝配順序,常裝配系統圖來表示,如圖1 所示,結構比較簡單、組成零部件少產品,可只繪制產品裝配系統圖。結構復雜、組成零、部件多產品、則還需繪制各裝配單位裝配系統圖。 裝配系統圖畫法是:首先畫一條較粗橫線,橫線左端箭頭指向表示裝配單元長方格,橫線左端表示基準件長方格。然後按裝配順序由左向右依次將裝入基準件零件、合件、組件和部件引入。表示零件長方格畫橫線上方;表示合件、組件稅件長方格畫橫線下方。每一長方格內,上方註明裝配單元名稱,左下方填寫單元編號,右下方填寫裝配單元件數。 裝配單元系統圖上加註所需要工藝說明,就形成裝配工藝系統圖。此圖較全面反映所映了裝配單元劃分、裝配和裝配工藝方不法,它是裝配工藝規程中主要文件之一,也是劃分裝配工序依據。如圖表示床身部件裝配工藝系統圖。
❻ 機械加工順序安排的原則有那些
1.基準先行;2.主次分開,劃分加工階段;3.先面後孔;4.次要表面加工穿插進行。
7、機械加工中獲得尺寸精度的方法有哪些?哪種方法是最基本的?
試切法,調整法,尺寸刀具法,主動測量法,自動控製法。試切法則是最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