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機械唯物主義觀點
什麼是機械唯物主義呢。從哲學史看,機械唯物主義有幾個顯著的特徵:
1、世界的存在就是機械運動。任何的存在物,包括人、動物和其它,其規律就是機械規律。換言之,用十八世紀傑出的機械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拉美特利的說法「人是機械」「動物是機械」。
2、人的個性的不同,是由其身體決定的。
3、獨立的心理實體是不存在的,心靈只是機械運動在人的身體上的一種現象或結果。
證明機械唯物論的前提是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因此,了解物質前一刻的運動狀態,就可以推出下一刻的運動狀態,把整個宇宙的每一個粒子的運動狀態確定以後,就可以推出下一刻的運動狀態,其中一個著名的假設就是拉普拉斯假定:如果有一個智能生物能確定從最大天體到最輕原子的運動的現時狀態,就能按照力學規律推算出整個宇宙的過去狀態和未來狀態。後人把他所假定的智能生物稱為拉普拉斯妖。按照這種假定,宇宙中全部未來的事件都嚴格地取決於全部過去的事件,事件出現的不確定性或偶然性消失了,
因此物質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性質都應是力學的性質,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系統和運動形式都是力學的系統和運動形式,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從於機械因果律。 物質是惰性的,它的運動僅僅是在力的作用下失掉一個位置而獲得另一個位置。而獲得的位置完全可以從前一個位置得出!
㈡ 機械論提出的原理是什麼
用機抄械的(力學的、物理的)觀點去說明客觀世界和主觀認識種種問題的唯物主義。機械論認為,生命完全是物質的,根本不存在什麼神秘的「活力」,但卻把生命看作是一架復雜的機器。17世紀法國科學家笛卡兒(1596-1650)首先提出「動物是機器」;18世紀法國醫生拉美特利(1709-0751)進一步提出「人也不過是一架直立行走的機械」。那時,人們常將身體的器官比作不同的機械:心臟是唧筒,肺和膈肌是風箱,牙齒和胃是磨盤,骨骼和關節是杠桿,等等。這種機械的生命觀認為,生命與非生命之間並無本質的區別,把生命現象也看成是機械的、完全可用力學和物理學定律來解釋的現象。隨著現代自然科學的進步,人們發現許多生命的基本特徵,如新陳代謝、遺傳變異等等,似乎都可用物理、化學的規律來說明,於是機械論又發展為還原論。還原論認為,生命運動規律可以還原為物理、化學規律,有的目前不能還原,那是因為研究得還不夠深入,將來隨著科學的進步,終究是可以還原的。當前由於分子生物學的飛速發展,有些自然科學家比較相信還原論。但是,還原論的觀點是不全面的,它把物質運動的低級形式和高級形式完全等同起來了。
㈢ 機械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有什麼區別舉個例子
沒有區別。
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即機械唯物主義。比如說動和靜,辯證法認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而形而上學則認為靜就是靜,動就是動。
機械唯物主義就是過於肯定物質的作用而否認思維的作用它承認世界的物質性,但卻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解釋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現象之間的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或者只是承認機械的聯系和機械的運動,因而表現出機械的、形而上學的特徵。
十八世紀中葉,自然科學主要是處於搜集材料的階段,對自然界的各種事物進行分門別類的靜態的研究,形成了一種孤立的、靜止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被哲學家提升為世界觀和方法論,就使這一時期的唯物主義具有了形而上學的性質。

在馬哲中,機械唯物主義就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與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家族的三個成員.近代機械唯物主義即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以德國古典哲學家費爾巴哈為代表,在本體論上也認為物質決定意識,但看不到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在狀態論上看不到事物的普遍聯系與發展,否認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用孤立,靜止,片面的方法看問題。
機械唯物主義派的哲學來源是本土的笛卡爾哲學。在笛卡爾哲學中,物質的本性是廣延,運動的特徵是位移。笛卡爾正是依靠這種抽象的物質和抽象的運動「構造出整個物理世界」,並一直主張用機械論的術語去解釋自然現象。實際上,笛卡爾是以力學運動規律為基礎,把由地上獲得的力學原則應用於天體現象以至整個世界,從而構造了一個具有反宗教神學意義的機械唯物主義世界圖景。
㈣ 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是什麼意思
看你問來的這三個詞,自你應該是想知道近代機械論唯物主義吧。
唯物主義分了三種,一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二是近代機械論唯物主義,三是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
按照高中的知識,機械性是決定論的特徵,就是又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而且同因同果。
近代機械唯物主義也稱為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你可以想想想而上學和機械性有什麼關系。
近代機械論唯物主義雖然在本源上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但是在歷史觀上,是唯心主義的。因此這也是馬克思批判近代機械論唯物主義的一個方面,馬克思是要建立一個真正的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堅持了徹底的唯物論。
PS。掃盲。 此非高中知識,只是看了1樓的回答,覺得有必要說一下。
形而上學問題,形而上學有兩個意思,一個它就是指哲學,是對世界本原的一種追求。
另一個是與辯證法對立的方法,孤立,靜止,片面。(高中知識)
因此,不要片面的認識形而上學。
㈤ 哲學上的機械論是什麼意思
機械論,Mechanism,一種在近代科學發展中有著高度影響的自然哲學。在它最早和最簡單的階段,這個理論使自然完全類似於一台機器——甚至基本上就是一部像齒輪或 滑輪一樣的裝置。盡管這一點從某種意義上說確實鼓勵了人們把世界當作一個有著內在聯系的整體來看待,但卻證明不適於用以說明活著的 有機物及其關系。機械論的一個較為復雜和持久的形式是,它把整個自然都解釋成一個在運動中的、完全受制於物理學和化學規律的 客觀存在的體系。很多 哲學家和生態學家認為,這種推理是過分「簡化」了,盡管那些被省去的部分經常也難以說得清楚。
馬克思主義中的機械論又叫 機械唯物主義。是一種 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因通常以「機械」比喻固執死板的公式,故稱。表現為否認事物的特點和發展,把不同時間、地點和性質的事物混為一談,用一種自以為不可改變的公式到處硬套。 毛澤東談到戰爭時說:「我們研究在各個不同歷史階段的指導規律,應該著眼其特點和著眼其發展,反對戰爭問題上的機械論。」(《 毛澤東選集》合訂一卷本第166頁)機械論又表現為片面地把事物的某一側面誇大為全體,例如只看到武器、不看到人力的唯武器論,也是戰爭問題上的機械論。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的引論中批判「機械論」時說:「把自然的事物和過程孤立起來,撇開廣泛的總的聯系去進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們看作運動的東西,而是看作靜止的東西;不是看做本質上變化著的東西,而是看作永恆不變的東西;不是看做活的東西,而是看作死的東西。這種考察事物的方法被 培根和洛克從自然科學中移到 哲學中以後,就成了最近幾個世紀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雖然在相當廣泛的、各依對象的性質而大小不同的領域中是正當的,甚至是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遲早要達到一個界限,一超過這個界限,它就要變成片面的、狹隘的、抽象的,並且陷入不可解決的矛盾,因為它看到一個一個的事物,忘了它們互相間的聯系;看到它們的存在,忘了它們的產生和消失;看到它們的靜止,忘了它們的運動;因為它們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㈥ 什麼是機械論
又稱機械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哲學的第二種形態是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即機械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徵是:承認世界的物質性,但卻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解釋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現象之間的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或者只是承認機械的聯系和機械的運動,因而表現出機械的、形而上學 的特徵。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產生和形成,同這個時期自然科學的發展的特點是密切相關的。這個時期的自然科學還處於分門別類的收集、整理、分析經驗材料的階段,只有力學發展到了比較完整的形態。這種狀況反映到哲學中來,這一時期占統治地位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機械的觀點觀察和解釋世界的思維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所特有的、在當時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另一個局限性是它的不徹底性,這主要表現在它在自然觀方面是唯物主義的,而在社會歷史觀方面則是唯心主義的。17世紀的英國唯物主義,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19 世紀40年代德國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就是近代唯物主義的幾個主要流派。
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
一種單純用古典力學解釋一切自然現象的觀點。它把物質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性質都歸結為力學的性質,把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系統和運動形式都歸結為力學的系統和運動形式,認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從於機械因果律。
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在16世紀興起,並在17、18世紀的西方哲學中占居支配地位。在這個時期,從神學解放出來的自然科學對自然界進行著分門別類的研究,力學以及為它服務的數學取得了巨大成就。17世紀上半期,R.笛卡爾根據力學的成就,建立了一個機械的宇宙演化模型,並對物理現象和生物現象作了機械的解釋。17世紀下半期,I.牛頓在J.開普勒和G.伽利略工作的基礎上建立起超出其他自然科學部門研究水平的嚴密力學體系,不僅能正確描述地上物體的機械運動,而且能算出天體的軌道,並確定地預言其運動。於是,古典力學就變成了整個自然科學的典範,同時也為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奠定了基礎。在這個時期,那些試圖以自然原因解釋自然現象的哲學家們往往用力學規律去說明自然,認為物體的基本屬性只是廣延,色、聲、香、味等感覺性質不過是一些主觀的幻影。在他們看來,物質是惰性的,它的運動僅僅是在外力推動下失掉一個位置而獲得另一個位置。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從笛卡爾的物理學出發,應用當時發達的力學成就,貫徹了機械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並對神學自然觀進行了不調和的斗爭。他們與17世紀的機械唯物主義者不同,肯定物質自身能夠運動並具有多種多樣的性質,但卻進一步發揮了機械決定論的觀點。按照這種決定論,自然界被看作是一個不間斷的因果鏈條,原因和結果具有嚴格確定的、不可移易的必然聯系,認為所見的一切都是必然的。這種機械唯物主義觀點在自然科學中的突出表現是拉普拉斯決定論。P.-S.拉普拉斯假定,如果有一個智能生物能確定從最大天體到最輕原子的運動的現時狀態,就能按照力學規律推算出整個宇宙的過去狀態和未來狀態。後人把他所假定的智能生物稱為拉普拉斯妖。按照這種假定,宇宙中全部未來的事件都嚴格地取決於全部過去的事件,事件出現的不確定性或偶然性消失了,不但偶然性並未從必然性中得到說明,反而使必然性成了純粹偶然的產物。
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在歷史上所起的進步作用在於,它與當時最發達的自然科學相結合,堅持從自然本身說明自然,證實了以往被視為根本不同的領域,如地上的運動和天上的運動,都服從於同樣的力學規律,從而有力地打擊了神學自然觀,維護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則。
在19世紀,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局限性逐漸暴露出來,並受到德國自然哲學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完整的自然觀(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中才得到真正的揚棄。自然科學的發展也逐步突破了機械唯物主義的束縛。19世紀以來先後出現的能量守恆定律、達爾文進化論和細胞學說以及熱力學統計理論和電磁場理論,真正勾畫出了一幅自然界辯證發展的圖景。
㈦ 財政學中 有機論和機械論的區別是什麼
有機論和機械論的區別是:有機論認為社會實際上也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而機械論認為處於社會中心地位的是個人,而非群體;
有機論認為每個人、家庭和企業都是這個有機體的一個部分, 而機械論認為政府是公眾為了更好實現各自價值目標共同創立的一個部門或組織。公眾通過授權方式將自己的一部分私人權利委託給政府;
有機論認為政府則是這個有機體的心臟,而機械論認為作為受託人的政府行為必須有利於公眾利益的實現。
有機論認為在這樣的社會中,個人、家庭和企業只有作為這個有機體的一部分才有意義,所以在這個有機體中,社會實際上是凌駕於個體之上,個體利益必須服從整體利益,機械論則相反;
有機論認為社會目標由政府確定,並引導社會去實現,而機械論認為社會目標由個人來確定,並引導社會去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