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機加工過程檢驗方面的資料
機加工的檢驗,一般需要注重兩個方面,第一是檢驗程序,第二是檢驗手段。
一、
檢驗程序包含了檢驗流程、和相關的規定、制度、標准等等。通俗地講,檢驗流程就是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檢驗從何介入,如何介入。比如首檢、自檢、互檢和專職檢等等。當然這和公司的管理制度有關,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檢驗人員要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路,這一點相當重要。
二、
所謂檢驗手段,就是用檢什麼?怎樣檢?有什麼標準的問題。
機加工的檢驗,一般是以機械圖紙為檢驗的依據,通過檢驗儀器、量具來判定產品是否合格。比較傳統的機加工檢驗儀器、量具有:千分尺、百分表、游標卡、平板、直尺、水平儀及各種塞規、環規等等。比較現代化的機加工檢驗儀器、量具有:光學準直儀、投影儀、三維測量儀、經緯儀、鐳射檢測儀等等。
一個合格的機械產品檢驗員,至少要掌握檢驗本單位產品必須掌握的檢驗儀器和量具。
那麼如何對產品的質量進行判別和分類呢?
一般機加工產品可以分為:優質品、合格品、不合格品。其中不合格品又可以分為:合用品和廢品兩種。
優質品——所有尺寸要素、形位公差要素完全符合圖紙要求,不會留有毛刺、鋒口,外表看上去就不一樣。此乃優質品。
合格品——所有尺寸要素、形位公差要素完全符合圖紙要求,但偶爾會有一點毛刺等小毛病,外表沒有優質品漂亮。
不合格品——有一條或一條以上的尺寸要素或形位公差要素不符合圖紙要求。
合用品——有一條或一條以上的尺寸要素或形位公差要素不符合圖紙要求,但經過修改可以滿足使用要求。
廢品——無法修改,或即使修改後也無法使用。
這里的「合用品」可能較難理解,我舉例說明:
例:
某工件,圖紙上有10個孔,某人加工時看錯了鑽了11個孔,但多餘的一個孔不會對工件的強鋼度和功能產生任何影響,也不影響使用。問:它屬於什麼類別?
答:因為它與圖紙不符,所以它是不合格品,但它不影響使用可以申請當合用品處理。
這里要注意一個問題:合用品的判別一般要經過質檢部主管(也有的企業是質量總監、或該項目的項目工程師)認可,不是你說合用就合用的。
檢驗員這個工作很重要,容易得罪人,所以工作時要動一點腦子,祝你成功!
❷ 機械零件 質檢 質量檢查需要哪些常規工具
1、千分尺、游標卡尺、深度尺、百分表、千分表、硬度檢測計等;
2、一般要出具合格證,並且出廠檢驗報告中還要註明產品標准尺寸及產品實際尺寸;
3、有空可加入QQ群:92037339討論;
❸ 機械設備怎麼驗貨,機械設備驗貨標准和流程詳解
一、機械設備驗貨步驟和注意事項
(一)外觀檢驗
1.對設備及外包裝進行拍照記錄,檢查設備的外包裝是否完好,有無破損,浸濕,受潮,變形等情況,對外包裝箱的表面及封裝狀態進行檢查;
2.檢查設備和附件表面有無殘損,銹蝕,碰傷等情況,重點檢查主機,主要配件和主要工作面;
3.若發現包裝有破損,設備和附件有損傷,銹蝕,使用過的跡象等問題,應作詳細記錄,並重點拍照留據,及時向供應商辦理退換,索賠手續.
(二)數量檢驗
1.數量檢查時應以供貨合同和裝箱單為依據,檢查主機,附件等設備規格,型號,配置及數量,並逐件清查核對;
2.認真檢查隨機資料是否齊全,如說明書,產品檢驗合格證書,保修單等,計算機的相關技術資料應包括驅動程序等軟體在內;
3.要注意檢查設備的序列號和出廠編號,必要時可以進行網上核對;
4.認真作好開箱清點記錄,寫明地點,時間,參加人員,箱號,品名,應到和實到數量,如發現短缺,錯發等問題,要及時作好記錄並保留相關材料.
(三)質量檢驗
1.設備加電測試之前,應檢查所接電源,確保和設備電源要求一致;
2.設備應能夠正常啟動,運行期間無故障報錯信息,應對設備進行至少48小時不間斷的加電測試;
3.要嚴格按照合同條款,使用說明書,用戶手冊的規定和程序進行安裝,調試;
4.對照產品說明書,檢查設備的技術指標和硬體配置是否達到要求;
5.設備試運行驗收時要認真作好記錄.若設備出現質量問題,應將詳細情況書面通知供貨單位和負責采購單位.
(四)填寫驗收記錄表
若外觀驗收,數量驗收,質量驗收結束後,發現任何一項不符合合同文件的要求,須得到供貨方代表的認可(簽字,蓋章).
若儀器設備經過測試,其配置和性能達到合同規定的各項指標要求,應填寫設備開箱清點記錄表和設備加電測試記錄表,作為設備驗收文件的一部分.
(五)提交內容
提交設備開箱清點記錄表,設備加電檢測記錄表,設備開箱檢驗報告.序列號,現場照片等資料均作為驗收的附件提交給部里.
❹ 機械產品質量檢測的方法,如一個零件怎麼檢測,合格不格等等,
目前,很多製造業企業都有對產品的缺陷率(壞品率)進行統計和分析,但常是每個產品的負責人單獨進行自己產品的統計分析,或是每天記錄到電子表格里,相應的負責人只是監控每天的產品的合格率,以下要介紹的是一些可以進一步對產品的缺陷進行監控和分析的方法:
1、首先企業要對產品的缺陷進行整理和處理,進行必要的編碼工作,統一各部門對缺陷的描述,以方便在企業內部的交流,缺陷的編碼工作要在各相關的部門先搜集相關的信息,然後建立一套規則進行缺陷的編碼,此項工作一般是由質量部門(QA)負責統籌;
2、 由生產負責部門對各產品進行每天的數據搜集和統計工作,目前大部分企業是做在電子表格中,但也有些公司只是用紙張來記錄,此方法不推薦使用,因為數據的使用價值不大,無法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更復雜的分析,最好是有系統平台對數據進行統一的處理;
3、常用數據分析的方法:
a、每天監控缺陷率的變化,如注意總缺陷率是否上升或是下降;
b、注意前三項缺陷率的變化,當公司正在做質量改善活動時,就很有必要每天監控缺陷率的變化情況;
c、分析缺陷率下降或是上升的原因,一般從5M1E方面去查找原因,一般來說,來料和機器的變化導致缺陷率變化的可能性比較大,也是比較常見的原因;
d、每周要做匯總的報表,此時要比較的是每周的缺陷率變化的情況,因為是一周的數據匯總,所以數據相對來說,能夠比較客觀和准確地反應當前的合格率或是缺陷率變化的情況;
e、要對每一關鍵工序都進行缺陷率的統計,最後可以算出某一產品的一次通過率,即產品的直通率;
f、每月最好也要對產品進行月報表的統計工作,此數據可以用來評估優率改善活動的效果;
g、不同產品之間的分析和比較,如同一系列產品之間缺陷率的比較,如果產品的設計及工序大部分是相同,在缺陷率方面應該是不會有太大的差距,如果差距比較大,此時就需要對工序等進行具體的分析,調查原因;
h、對同一工序,如果是有許多的產品,此時也應該分析不同產品之間的缺陷率的差距,找出其中的原因;
4、對於缺陷控制比較嚴格而且缺陷細分化程度比較高的場合,如何進行缺陷的分析?
要對缺陷進行嚴格的分類控制,首先生產在控制時,就要先對缺陷進行分層統計,如分不同的機器,不同的關鍵物料批次,不同的人員班次,甚至於不同的工裝夾具造成的缺陷都要分類統計,這樣做的優點是查找問題時比較容易,但是在收集數據時比較費時,一般情況下如果有系統來統計就會大大降低工作量,否則工作量會比價大,但是數據分析的效果也較好;
例如:早晚班數據的對比,如下表所示:
合格率分別為93.56%和93.93%,差距比較小,此種情況是正常受控狀態,缺陷方面,A1都是排在第一位,但對於早班的情況A2排在第二位,此時需要進行分析,看有無進一步提高的可能,因為A2在晚班時,其缺陷率比價低;
工序 晚班 1# F001 A 2700 2526 93.56 A1 54 A3 29 A4 27
早班 1# F001 A 3000 2818 93.93 A1 75 A2 25 A3 21
5、如何對重要的控制參數進行日常的監控及進行相關的分析?
在任何產品生產的生產過程中,總是存在一些對產品的質量有非常大影響的工序,我們稱之為關鍵工序或是重要工序,對此類工序,我們必須對其進行重點控制,一般常用的工具是用控制圖進行控制,或是對此工序的產品合格率進行監控,對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的常用方法,一是分析其工序能力,分析工序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觀察數據的離散程度,對不同時段的數據進行比較時,比較SIGMA是比較好的方法,因為工序能力受客戶給定規格的影響,如果規格經常會變化,此時比較CPK就得不到正確的信息,但是如果是比較數據的離散程度,則不受規格的影響,能夠比較好地反應工序是否變化。
❺ 機械產品在什麼機構鑒定
國家機械產品安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簡稱:國家機械中心)
❻ 機加工零件有哪些檢驗標准
1、基本原則:此驗收方法僅接受指定尺寸的驗收工作。 對於具有版匹配要求的工件,尺寸檢查需權要符合泰勒原理,並且孔或軸的工作尺寸不允許超過實際尺寸。
2、最小變形原理:為了保證測量結果的可靠性和准確性,我們應盡量避免各種因素的影響,使變形規劃最小化。
3、最短尺寸鏈原理:為了保證一定的測量精度,測量鏈應盡可能短。
4、閉合原理:當進行測量時,如果滿足閉合條件,則間隔偏差之和為零,這就是所謂的閉合原理。基本同意原則:車輛基準應與設計基準和過程基準一致。
原始資料:
(1)產品裝配圖,零件圖。
(2)產品驗收質量標准。
(3)產品的年生產綱領。
(5)製造廠的生產條件,包括機床設備和工藝設備的規格、性能和現有的狀態、工人的技術水平、工廠自製工藝裝備的能力以及工廠供電、供氣的能力等有關資料。
(6)工藝規程設計、工藝裝備設計所需要的設計手冊和有關標准。
(7)國內外先進製造技術資料等。
❼ 機械產品質量檢測的方法,如一個零件怎麼檢測,合格不格等等
機大裂械產品質量檢測可以參考《2012機械製造質量檢測手冊》,手冊中對一些常規檢測方法進行了描述。如光滑工件尺寸檢測、角度與態銀錐度檢測、表面粗糙度、螺紋、帆仿宴齒輪 、熱處理等檢測方法和檢測儀器及工裝。具體到一個零件如何檢測,這個任何公開出版的書籍是無法介紹,只能介紹一些典型零件的檢測方法,這個要技術部門編制具體的檢測工藝或指導書。
❽ 工程機械的質量檢查驗收方法
焊縫探傷檢測就是探測金屬材料或部件內部的裂紋或缺陷。
常用的探傷方法有:X光射線探傷、超聲波探傷、磁粉探傷、滲透探傷、渦流探傷、γ射線探傷等方法。物理探傷就是不產生化學變化的情況下進行無損探傷。
物理探傷就是不產生化學變化的情況下進行無損探傷。
攜帶型超聲波焊縫缺陷檢測儀,它能夠快速便捷隱差帆、無損傷、精確地進行工件內部多種缺陷(裂紋灶雹、夾雜、氣孔、未焊透、未熔合等)的檢測、定位、評估和診斷。
既用於實驗室,也用於工程現場檢測。廣泛應用在鍋爐壓力容器製造中焊縫檢測、工程機械製造業焊縫質量評估、鋼鐵冶金業、鋼結構製造、船舶製造、石油天然氣裝備製造等需要缺陷檢測和質量控制的領域。
(8)機械產品質量如何檢驗擴展閱讀:
探傷檢查范圍:
1、焊縫表面缺陷檢查。檢查焊縫表面裂紋、未焊透及焊漏等焊接質量。
2、內腔檢查。檢查表面裂紋、起皮、拉線、劃痕、凹坑、凸起、斑點、腐蝕等缺陷。
3、狀態檢查。當某些產品(如蝸輪泵、發動機等)工作後,按技術要求規定的項目進行內窺檢測。
4、裝配檢查。當有要求和需要時,使用亞泰光電工業視頻內窺鏡對裝配質量進行檢查;裝配或某一工序完成後,檢查各零部組件裝配位置是否符合圖樣或技術條件的要求;是否存在裝配缺陷。
5、多餘物檢查。檢查產品內腔殘余內屑,外來物等多餘物。
超聲探傷基本原理:
超聲波探傷是利用超聲能透入金屬材料的深處,並由一截面進入另一截面時,在界面邊緣發生反射的特點來檢查零件缺陷的一種方法,當超聲波束自零件表面由探頭通至金屬內部,遇到缺陷與零件底面時就分別發生反射波來,在螢光屏上形成脈沖慶運波形,根據這些脈沖波形來判斷缺陷位置和大小。
優缺點:
超聲波探傷比X射線探傷具有較高的探傷靈敏度、周期短、成本低、靈活方便、效率高,對人體無害等優點。
缺點是對工作表面要求平滑、要求富有經驗的檢驗人員才能辨別缺陷種類、對缺陷沒有直觀性;超聲波探傷適合於厚度較大的零件檢驗。
❾ 質量檢驗的形式有哪些
全數檢驗、抽樣檢驗、計數檢驗、理化檢驗、破壞性檢驗等。
1、全數檢驗
全數檢驗一般應用於:重要的、關鍵的和貴重的製品;對以後工序加工有決定性影響的項目;質量嚴重不勻的工序和製品;不能互換的裝配件;批量小,不必抽樣檢驗的產品。 例如:適合冰櫃的製冷效果,不適合電視機的壽命試驗,鋼管的強度試驗,大量的螺母的螺紋。
2、抽樣檢驗
抽樣檢驗又稱抽樣檢查,是從一批產品中隨機抽取少量產品(樣本) 進行檢驗,據以判斷該批產品是否合格的統計方法和理論。它與全面檢驗不同之處,在於後者需對整批產品逐個進行檢驗,把其中的不合格品揀出來,而抽樣檢驗則根據樣本中的產品的檢驗結果來推斷整批產品的質量。
如果推斷結果認為該批產品符合預先規定的合格標准,就予以接收,否則就拒收。所以,經過抽樣檢驗認為合格的一批產品中,還可能含有一些不合格品。主要的抽樣方法包括簡單隨機抽樣、系統抽樣和分層抽樣三種。
3、計數檢驗
對抽樣組中的每一個單位產品通過測定檢驗項目僅確定其為合格品或不合格品,從而推斷整批產品的不合格品率,這種檢驗叫計數檢驗。計數檢驗的計數值質量數據不能連續取值,如不合格數、疵點數、缺陷數等。
4、理化檢驗
質量檢驗的方式按檢驗性質劃分,可分為理化檢驗和官能檢驗。理化檢驗又稱"器具檢驗",就是藉助物理、化學的方法,使用某種測量工具或儀器設備,如千分尺、千分表、驗規、顯微鏡等所進行的檢驗。
5、破壞性檢驗
破壞性檢驗是在產品檢驗過程中使得受檢產品的形態發生變化,產品的使用功能或性能遭到一定程度破壞的檢驗形式或者方法。
非破壞性檢驗是產品經過檢驗以後,受檢產品的形態沒有發生變化,產品的性能和使用功能沒有受到影響的檢驗形式或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