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機械識圖,工件圖紙上的各種符號什麼意思
機械圖紙上的有常見形體的三視圖、剖視圖、剖面圖的識讀,常用零件畫法的訓回讀,零答件圖、裝配圖的識讀以及機械識圖的基礎知識等,各種符號的含義如下圖:

擴展內容:
機械識圖共分9個項目:抄畫平面圖形,三視圖的形成與投影作圖,基本幾何體的視圖,繪制與識讀組合體視圖,識讀視圖、剖視圖和斷面圖,識讀軸套類零件圖,識讀盤蓋輪類零件圖,識讀叉架類和箱殼類零件圖,識讀裝配圖。
『貳』 機械制圖,這個符號什麼意思
在機械制圖中,這個符號是表示孔的符號,其目的為了區分不同孔。
『叄』 機械制圖符號解釋,上面的符號代表的意思
機械制圖中主要用符號表示的有:粗糙度,見下:

還有螺紋、齒輪等方面的符號。當然,液壓也包括在機械裡面,它的符號很多,如要了解請參見液壓方面的資料。焊接符號也點一定侍灶數量,其符號也應參照相關焊接符號的資料。
『肆』 機械制圖中這個符號(√ )代表什麼意思
機械制圖中這個符號(√ )代表:基本符號,表示表面可用任何方法獲得。
表面粗糙度一般是由所採用的加工方法和其他因素所形成的,例如加工過程中刀具與零件表面間的摩擦、切屑分離時表面層金屬的塑性變形以及工藝系統中的高頻振動等。由於加工方法和工件材料的不同,被加工表面留下痕跡的深淺、疏密、形狀和紋理都有差別。

(4)機械制圖出現符號代表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表面粗糙度對零件使用情況有很大影響。一般說來,表面粗糙度數值小,會提高配合質量,減少磨損,延長零件使用壽命,但零件的加工費用會增加。因此,要正確、合理地選用表面粗糙度數值。 在設計零件時,表面粗糙度數值的選擇,是根據零件在機器中的作用決定的。
總的原則是在保證滿足技術要求的前提下,選用較大的表面粗糙度數值。具體選擇時,可以參考下述原則:
(1)工作表面比非工作表面的粗糙度數值小。
(2)摩擦表面比不摩擦表面的粗糙度數值小。摩擦表面的摩擦速度越高,所受的單位壓力越大,則應越高;滾動磨擦表面比滑動磨擦表面要求粗糙度數值小。
(3)對間隙配合,配合間隙越小,粗糙度數值應越小;對過盈配合,為保證連接強度的牢固可靠,載荷越大,要求粗糙度數值越小。一般情況間隙配合比過盈配合粗糙度數值要小。
『伍』 機械制圖中一些符號都表示什麼意思
六邊形那個應該是氣球圖,跟檢驗有關(方便檢驗人員對照圖中位置)
S
根號下面RZ16是粗糙度的一種表示。
後面2個問題不確定答案:
數字下加橫線和W可能分別表示重要尺寸和關鍵尺寸。
『陸』 機加工圖紙上符號的意思
機來械傳動之類的符號:

還有螺紋、齒輪等方面的符號。當然,液壓也包括在機械裡面,它的符號很多,如要了解請參見液壓方面的資料。焊接符號也點一定數量,其符號也應參照相關焊接符號的資料。
『柒』 請問機械制圖中這些符號代表什麼(看圖)
1.位置度
2.同軸度
3.對稱度
4.平行度
5.垂直度6.傾斜度
7.圓柱度
8.平面度
9.圓度
直線度(你把兩個放到一起了吧)10.面輪廓度
11.線輪廓度
12.圓跳動
13.全跳動這些符號都是形位公差(全稱:形狀與位置公差),一共有14個.其中:形狀公差有6個:直線度\圓度\平面度\圓柱度\線輪廓度\面輪廓度,其中線輪廓度與面輪廓度有時也是位置公差.餘下的8個是位置公差.一般位置公差都有基準,而形狀公差不需要基準.
『捌』 機械制圖里 這個符號代表什麼
您好!這個符號是焊接符號,圓圈表示周圍焊接,三角形代表角焊縫,下面的數字代表焊縫的高度。
整個符號的含義是: 此處和頌採用角焊縫,焊縫高度1/4」,周圍焊接。模悉
望采喚碼鄭納!謝謝!
『玖』 機械制圖符號解釋,上面的符號代表的意思
標注符號
直線度(-)——是限制實際直線對理想直線直與不直的一項指標。
平面度——符號為一平行四邊形,是限制實際平面對理想平面變動量的一項指標。它是針對平面發生不平而提出的要求。
圓度(○)——是限制實際圓對理想圓變動量的一項指標。它是對具有圓柱面(包括圓錐面、球面)的零件,在一正截面(與軸線垂直的面)內的圓形輪廓要求。
圓柱度(/○/)——是限制實際圓柱面對理想圓柱面變動量的一項指標。它控制了圓柱體橫截面和軸截面內的各項形狀誤差,如圓度、素線直線度、軸線直線度等。圓柱度是圓柱體各項形狀誤差的綜合指標。
線輪廓度(⌒)——是限制實際曲線對理想曲線變動量的一項指標。它是對非圓曲線的形狀精度要求。
面輪廓度——符號是用一短線將線輪廓度的符號下面封閉,是限制實際曲面對理想曲面變動量的一項指標。它是對曲面的形狀精度要求。
定向公差——關聯實際要素對基準在方向上允許的變動全量。
定向公差包括平行度、垂直度、傾斜度。
平行度(‖)——用來控制零件上被測要素(平面或直線)相對於基準要素(平面或直線)的方向偏離0°的要求,即要求被測要素對基準等距。
垂直度(⊥)——用來控制零件上被測要素(平面或直線)相對於基準要素(平面或直線)的方向偏離90°的要求,即要求被測要素對基準成90°。
傾斜度(∠)——用來控制零件上被測要素(平面或直線)相對於基準要素(平面或直線)的方向偏離某一給定角度(0°~90°)的程度,即要求被測要素對基準成一定角度(除90°外)。
定位公差——關聯實際要素對基準在位置上允許的變動全量。
定位公差包括同軸度、對稱度和位置度。
同軸度(◎)——用來控制理論上應該同軸的被測軸線與基準軸線的不同軸程度。
對稱度——符號是中間一橫長的三條橫線,一般用來控制理論上要求共面的被測要素(中心平面、中心線或軸線)與基準要素(中心平面、中心線或軸線)的不重合程度。
位置度——符號是帶互相垂直的兩直線的圓,用來控制被測實際要素相對於其理想位置的變動量,其理想位置由基準和理論正確尺寸確定。
跳動公差——關聯實際要素繞基準軸線回轉一周或連續回轉時所允許的最大跳動量。
跳動公差包括圓跳動和全跳動。
圓跳動——符號為一帶箭頭的斜線,圓跳動是被測實際要素繞基準軸線作無軸向移動、回轉一周中,由位置固定的指示器在給定方向上測得的最大與最小讀數之差。
全跳動——符號為兩帶箭頭的斜線,全跳動是被測實際要素繞基準軸線作無軸向移動的連續回轉,同時指示器沿理想素線連續移動,由指示器在給定方向上測得的最大與最小讀數之差
1. 主參數在圖樣上的表達方法
內容 表達方法控制方法
形狀 一組視圖形狀公差
大小 線性尺寸線性尺寸公差
方西 線性尺寸及角度線性尺寸公差、角度公差、定向公差
位置 線性尺寸線性尺寸公差、定位公差
2. 形狀與位置公差的分類
形狀公差:直線度、平面度、圓度、圓柱度?? ——形狀
?? ?? 線輪廓度、面輪廓度 ?? ——輪廓
位置公差:平行度、垂直度、傾斜度?? ——定向
位置度、同軸度、對稱度??——定位
圓跳動、全跳動 ?? ??——跳動
3. 標注中的規定
1) 是否標注基準:形狀公差,一般無標注基準;而位置公差,一般都有。
2) 指引線(含基準代號連線)是否與尺寸線相連:當被測要素為圓柱或圓錐的軸線時,指引線與尺寸線相連;否則一般不相連。
3) 如果允許一次標注多個被測要素時,帶箭頭的指引線必須必須都從框格同一端引出。
4) 圓錐的圓柱度注法必須使指引線與軸線垂直。
5) 在標注中,如果需要,可以在框格的上面或下面加註文字說明,比如可以對公差檢測的儀器或標准進行要求,或者對公差的范圍進行解釋性說明。
6) 當螺紋軸線為被測要素或基準要素時,如果框格下方無任何說明,則指的是螺紋中徑;如果有字母「MD」,則是螺紋大徑;如果是「LD」,則是螺紋小徑。
7) 如僅要求要素某一部份的公差值或作為基準時,則用粗點劃線表示其范圍,粗點劃線離開要素一定距離,並對范圍加註尺寸。
8) 為不致引起誤解,基準字母中不用E、F、I、J、M、L、O、P、R等字母。
4. 公差帶形狀說明:
1) 直線度:寬度為t的兩平行直線之間的區域。——給定平面內
寬度為t的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區域。——給定方向上
直徑為Фt的圓柱面內區域。 ?? ——給定區域內
2) 平面度:寬度為t的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區域。
3) 圓度:在同一正截面上,半徑差為t的兩同心圓之間的區域。
4) 圓柱度:半徑差為t的兩同軸圓柱面之間的區域。
5) 線輪廓度(無基準要求):包絡一系列直徑為公差值t的圓的兩包絡線之間的區域,諸圓的圓心位於具有理論正確幾何形狀的線上。
線輪廓度(有基準要求):公差帶與基準具有理論正確位置(由線性尺寸控制),且包絡一系列直徑公差值t的圓的兩包絡線之間的區域,諸圓的圓心位於具有理論正確幾何形狀的線上。
6) 面輪廓度(無基準要求):包絡一系列直徑為公差值t的球的兩包絡面之間的區域,諸球的球心位於具有理論正確幾何形狀的面上。
面輪廓度(有基準要求):公差帶與基準具有理論正確位置(由線性尺寸控制),且包絡一系列直徑公差值t的球的兩包絡面之間的區域,諸球的球心位於具有理論正確幾何形狀的線上。
7) 平行度(基準和被測要素都是直線):距離為公差值t,且平行於基準線,並位於給定方向上的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區域。當t前加Ф時,公差帶為一圓柱面。
平行度(基準為軸線或平面,被測要素為平面或軸線):平行於基準,寬度為t的兩個平行平面之間的區域。
8) 垂直度(基準和被測要素都是直線):距離為公差值t,且垂直於基準線的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區域。
垂直度(基準為平面,被測要素為軸線):垂直於基準,距離為t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區域。當t前加Ф時,公差帶為一圓柱面。
垂直度(基準為軸線,被測要素為平面):垂直於基準,寬度為t的兩個平行平面之間的區域。
9) 傾斜度(基準和被測要素都是直線):距離為公差值t,且與基準線成一給定角度的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區域。
傾斜度(基準為平面或直線,被測要素為軸線或平面):與基準成一定給定角度,寬度為t的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區域。當t前加Ф時,公差帶為一圓柱面。
10) 位置度(相對於兩平面或三平面,點的位置度公差帶):以公差值t為直徑的圓內(或球內)區域。
位置度(相對於直線或平面,線的位置度公差帶):距離為公差值t,且以線的理想位置為中心線對稱配置的兩平行直線之間的區域。
11) 同軸度(基準與被測要素均為軸線):與基準同軸,直徑為公差值t的圓柱面內區域。
12) 對稱度(基準為軸線或平面,被測要素為兩平面):距離為公差值t,且相對基準的中心平面對稱配置的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區域。
13) 圓跳動公差是被測要素繞基準軸線旋轉一周過程中,相對於某一固定點允許的最大變動量t。圓跳動誤差可能包括圓度、同軸度、垂直度或平面度誤差,這些誤差的總值不能超過給定的圓跳動公差。
徑向圓跳動(基準為軸線,被測要素為圓柱面):任一垂直於基準且半徑差為t的兩個同心圓。
端面圓跳動(基準為軸線,被測要素為平面):在與基準同軸的任一半徑位置的測量圓柱面上距離為t的兩圓之間的區域。
斜向圓跳動(基準為軸線,被測要素為錐面):在與基準同軸的任一測量圓錐面上,距離為t的兩圓之間的區域。除另有規定,其測量方向(即標注箭頭方向)與被測面垂直。
14) 徑向全跳動(基準為軸線,被測要素為圓柱面):半徑差為公差值t,且與基準同軸的兩圓柱面之間的區域。
端面全跳動(基準為軸線,被測要素為平面):距離為公差值t,且與基準垂直的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區域。
5. 形位公差帶的四參數:公差帶大小、形狀、方向、位置
形狀公差(直線度、平面度、圓度、圓柱度)只要求確定公差帶大小、形狀,其方向、位置不予控制。
定向公差(平行度、垂直度、傾斜度)只要求確定公差帶大小、形狀和方向,其位置將不予控制。
定位公差要求確定公差帶大小、形狀、方向和位置。
6. 最小條件原則:基準實際要素對基準的最大距離為最小。
7. 基準的體現方法:模擬法、直接法、分析法和目標法。
模擬法:通常是採用具有足夠精確形狀的表面來體現基準平面、基準軸線和基準點。基準實際要素與模擬基準接觸時,應形成「穩定接觸」。一般在加工和檢驗時用得較多。
直接法:當基準實際要素具有足夠的形狀精度時,可直接作基準。應用較少。
分析法:對基準實際表面進行測量,經過計算或者圖解求出符合最小條件的理想平面,以此作為基準平面。
目標法:由基準目標建立基準時,基準「點目標」可用球端支承體現;基準「線目標」可用刃口狀支承或由圓棒素線來體現;基準「面目標」根據圖樣上規定的形狀,用具有相應形狀的平面支承來體現。
8. 在圖樣上標注以基準框格中基準字母代號的先後順序來表示設計所規定的基準順序。
9. 理論正確尺寸符號,是一些尺寸上帶有方框的尺寸,是不附帶公差的理論上的正確尺寸,它是用來確定被測要素的理想形狀、理想方向和理想位置的尺寸,是形位公差中引入的一種新的符號。
10. 局部實際尺寸:存在測量誤差和形狀公差
11. 作用尺寸:
由於形狀誤差的存在,這相當於使軸的有效尺寸增大或孔的有效尺寸減小,對此就需要考慮對實際孔軸的配合性質或裝配狀態起作用的局部實際尺寸和形狀誤差兩者的綜合效應。這類綜合效應可用假想與實際孔體外相接的最大理想圓柱或與實際軸體外相接的最小理想圓柱來表示,該理想圓柱的直徑稱為作用尺寸。根據這種作用尺寸的大小,就能正確判斷不同零件上實際孔軸之間的配合性質或裝配狀態。
由於位置誤差的存在,這相當於使軸的有效尺寸減小或孔的有效尺寸增大,對此就需要考慮對相鄰要素之間的最小壁厚或最大距離起作用的局部實際尺寸和位置誤差兩者的綜合效應。這類綜合效應可用假想與實際孔體內相接的最小理想圓柱或與實際軸體內相接的最大理想圓柱來表示,該理想圓柱的直徑稱為作用尺寸。根據這種作用尺寸的大小,就能正確判斷同一零件上相鄰要素之間的最小壁厚或最大距離。
12. 狀態的表述
1) 最大實體狀態(MMC):是指實際要素在給定長度上,處處位於尺寸極限之內並具有實體最大時的狀態。
2) 最小實體狀態(LMC):是指實際要素在給定長度上,處處位於尺寸極限之內並具有實體最小時的狀態。
3) 最大實體實效狀態(MMVC):是指在給定長度上,實際要素處於最大實體狀態且其中心要素的形狀或位置誤差等於給出公差值時的綜合極限狀態。
4) 最大實體實效狀態(LMVC):是指在給定長度上,實際要素處於最小實體狀態且其中心要素的位置誤差等於給出公差值時的綜合極限狀態。
5) 極限作用狀態(LFC):是指在給定長度上,實際要素處於最大實體狀態,且其輪廓要素和中心要素的各項形位誤差都等於給出公差值(包括單獨注出公差和未注公差)時的綜合極限狀態。
13. 各狀態要求的范圍
1) MMC和LMC僅對尺寸進行了要求,而對形位誤差不作考慮。
2) MMVC則對尺寸和形狀或尺寸和位置進行了要求。
3) LMVC則對尺寸和位置進行了要求。
4) LFC則涉及了實際要素上的全部形位公差。
14. 各狀態之間的相互關系
MMVS=MMS+t○M
15. 各狀態的適用范圍
1) MMC和LMC僅適用於單一要素。
2) MMVC和LFC均可適用於單一要素和關聯要素。
3) LMVC主要適用於關聯要素。
16. 邊界和邊界尺寸
1) 邊界是指設計給定的具有理想形狀的極限包容面。
邊界的尺寸指極限包容面的直徑或寬度,稱為邊界尺寸(BS)。
2) 最大實體邊界或最大實體實效邊界可用綜合量規(亦稱功能量規或位置量規)、透明輪廓樣板(與投影儀一起使用)或其他檢測裝置來體現。
最小實體邊界或最小實體實效邊界可通過使用通用量儀,極限量規止規等控制最小壁厚或最大距離加以間接體現,如果形狀誤差可以忽略不計的話。
17. 獨立原則
獨立原則是圖樣上公差標注的基本原則,未標注公差總是遵守獨立原則的。
獨立原則適用於零件上的一切要素。
獨立公差原則:公差原則按GB/T4249
18. 相關要求
包容要求、最大實體要求、最小實體要求和可逆要求,統稱為相關要求。相關要求是指尺寸公差與形位公差相互有關的公差要求。
19. 包容要求
包容要求是指實際要素應遵守其最大實體邊界,其局部實際尺寸應不超過最小實體尺寸。
包容要求僅適用於圓柱面或兩平行平面這類的單一要素。採用包容要求時,應在線性尺寸的極限偏差或公差代號之後加註符號○E。
20. 最大實體要求
所謂最大實體要求,是指被測實際要素應遵守其最大實體實效邊界。
最大實體要求適用於中心要素(軸線或中心平面),它考慮尺寸公差和有關形位公差的相互關系。標注○M時,即可在加註在公差值後,也可加註在基準字母代號後。
圖樣上給出的形位公差,是在達到最大實體要求時的形位公差,而在最小實體要求時,其公差=形位公差+極限偏差。
也就是說,在最大實體要求時,不僅要滿足局部實際尺寸公差(即一般所說的上下偏差),也要滿足最大實體實效狀態,還要使被測要素在最大實體要求和最小實體要求兩種情況下,分別滿足公差要求(最大時的公差為標注公差,最小時的公差=形位公差+極限偏差)。
如果對形位公差值的最大值有要求,則在最小實體要求時的公差,就不等於形位公差+極限偏差,而是等於給出值。
如果沒有最大實體要求,則只需滿足局部實際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即可(兩者是相互對立的)。
21. 最小實體要求
最小實體要求適用於中心要素(軸線或中心平面),它考慮尺寸公差和有關形位公差的相互關系。
當在公差值後加註符號○L時,這表示圖樣上單獨注出的這項形位公差值是在被測要素處於最小實體狀態下給出的,並與局部實際尺寸有關。這也就是說,當局部實際尺寸向最大實體尺寸偏離時,形位公差值也將相應的變化(增大)。
22. 不同零件間的配合通常取決於相配要素的局部實際尺寸和形位誤差的體外綜合效應;
同一零件上相鄰要素間的臨界距離通常取決於它們的局部實際尺寸和形位誤差的體內綜合效應。
23. 在應用了最大或最小實體要求時,對於標注了○M、○L的那項形位公差,是一種公差數值可以變化的動態公差。也就是說,圖樣給出的形位公差值不是像傳統公差概念那樣的固定數值,而是與局部實際尺寸有關,可以水局部實際尺寸變化的動態公差。
24. 可逆要求
所謂可逆要求,是指在不影響零件功能的前提下,當被測軸線或中心平面的形位誤差值小於給出的形位公差值時,允許相應的尺寸公差增大。它通常與最大實體要求或最小實體要求一起應用。
『拾』 機械制圖符號是什麼
機械制圖符號是用圖樣確切表示機械的結構形狀、尺寸大小、工作原理和技術要求的學科。圖樣由圖形、符號、文字和數字等組成,是表達設計意圖和製造要求以及交流經驗的技術文件,常被稱為工程界的語言,另外機械制圖也是大多高等院校機械類及相關專業開設的一門基本必修課程之一。

機械制圖的定義
用圖來狀物紀事的起源很早,如中國宋代蘇頌和趙公廉所著《新儀象法要》中已附有天文報時儀器的圖樣,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中也有大量的機械圖樣,但尚不嚴謹,1799年,法國學者蒙日發表《畫法幾何》著作,自此機械圖樣中的圖形開始嚴格按照畫法幾何的投影理論繪制。
為使人們對圖樣中涉及到的格式、文字、圖線、圖形簡化和符號含義有一致的理解,後來逐漸制定出統一的規格,並發展成為機械制圖標准,各國一般都有自己的國家標准,國際上有國際標准化組織制定的標准,中國的機械制圖國家標准制定於1959年,後在1974年和1984年修訂過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