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農業機械事故處理辦法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規范農業機械事故處理工作,維護農業機械安全生產秩序,保護農業機械事故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農業機械事故(以下簡稱農機事故),是指農業機械在作業或轉移等過程中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事件。
農機事故分為特別重大農機事故、重大農機事故、較大農機事故和一般農機事故:
(一)特別重大農機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傷的事故,或者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二)重大農機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的事故,或者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三)較大農機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的事故,或者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四)一般農機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第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機械化主管部門負責農業機械事故責任的認定和調解處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機械化主管部門所屬的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機構(以下簡稱農機安全監理機構)承擔本轄區農機事故處理的具體工作。
法律、行政法規對農機事故的處理部門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四條對特別重大、重大、較大農機事故,農業部、省級人民政府農業機械化主管部門和地(市)級人民政府農業機械化主管部門應當分別派員參與調查處理。第五條農機事故處理應當遵循公正、公開、便民、效率的原則。第六條農機安全監理機構應當按照農機事故處理規范化建設要求,配備必需的人員和事故勘查車輛、現場勘查設備、警示標志、取像設備、現場標劃用具等裝備。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機械化主管部門應當將農機事故處理裝備建設和工作經費納入本部門財政預算。第七條農機安全監理機構應當建立24小時值班制度,向社會公布值班電話,保持通訊暢通。第八條農機安全監理機構應當做好本轄區農機事故的報告工作,將農機事故情況及時、准確、完整地報送同級農業機械化主管部門和上級農機安全監理機構。
農業機械化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將農業機械事故統計情況及說明材料報送上級農業機械化主管部門,並抄送同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遲報、漏報、謊報或者瞞報農機事故。第九條農機安全監理機構應當建立纖橋春健全農機事故檔案管理制度,指定專人負責農機事故檔案管理。第二章報案和受理第十條發生農機事故後,農機操作人員和現場其他人員應當立即停止農業機械作業或轉移,保護現場,並向事故發生地縣級農機安全監理機構報案;造成人毀耐身傷害的,還應當立即採取措施,搶救受傷人員;造成人員死亡的,還應當向事故發生地公安機關報案。因搶救受傷人員變動現場的,應當標明事故發生時機具和人員的位置。
發生農機事故,未造成人身傷亡,當事人對事實及成因無爭議的,可以在就有關事項達成協議後即行撤離現場。第十一條發生農機事故後當事人逃逸的,農機事故現場目擊者和其他知情人應當向事故發生地縣級農機安全監理機構或公安機關舉報。接到舉報的農機安全監理機構應當協助公安機關開展追查工作。第十二條農機安全監理機構接到事故報案,應當記錄下列內容:
(一)報案方式、報案時間、報案人姓名、聯系方式,電話報案的還應當記錄報案電話;
(二)農機事故發生消陵的時間、地點;
(三)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情況;
(四)農業機械類型、號牌號碼、裝載物品等情況;
(五)是否存在肇事嫌疑人逃逸等情況。第十三條接到事故現場報案的,縣級農機安全監理機構應當立即派人勘查現場,並自勘查現場之時起24小時內決定是否立案。
當事人未在事故現場報案,事故發生後請求農機安全監理機構處理的,農機安全監理機構應當按照本辦法第十二條的規定予以記錄,並在3日內作出是否立案的決定。第十四條經核查農機事故事實存在且在管轄范圍內的,農機安全監理機構應當立案,並告知當事人。經核查無法證明農機事故事實存在,或不在管轄范圍內的,不予立案,書面告知當事人並說明理由。
② 針對機械傷害應如何處理
(1)發生機械傷害事故後, 為了保障傷者的生命安全,減輕傷員的痛苦,現場人員應立即撥打120後,立即進行現場施救,出血者迅速包紮止血;
(2) 發生斷指立即止血,盡可能做到將斷指沖洗干凈,用消毒敷料袋包好,放入裝有冷飲的塑料袋內,將斷指與傷者立即送往醫院;
(3)肢體骨折,應先固定傷肢,避免不正確的抬運,等待救護人員到場,送往醫院就醫;
(4)肢體捲入設備內,立即切斷電源,如果肢體仍被卡在設備內,不可用倒轉設備的方法取出肢體,妥善的方法是拆除設備部件,無法拆除撥打120等待救援;
(5)受傷人員呼吸、心跳停止,立即進行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10分鍾前的搶救是最有效的;
(6)發生頭皮撕裂時要及時對傷者採取止血、止痛及其他急救措施;用生理鹽水沖洗受傷部位,塗紅汞後用消毒大紗布、消毒棉緊緊包紮,壓迫止血;立即送醫院進行治療;
(7) 對有骨折或出血的受傷人員,首先應做相應的包紮,固定處理, 搬運傷員時應以不觸碰受傷部位和不引起呼吸困難為原則;
(8)如發現傷者的心跳、呼吸驟停應馬上讓懂急救知識的同事進行心肺復甦,人工呼吸,胸部外傷者可不能用心臟按壓術搶救;
③ 如何處理機械設備故障
機械設備故障產生的原因
編輯本段
1.帶傳動出現故障原因是帶作用在軸上的力較大,實現遠距離傳動,長時間工作皮帶磨損,撕裂甚至拉斷,對軸承的影響也較大.
2.齒輪傳動故障原因主要有潤滑不良工作環境造成齒磨損,點蝕.齒面嚙合不到位造成齒根折斷,塑性變形等等.太多了.
3.鏈傳動,主要有潤滑不良工作環境造成鏈條套筒磨損,太多了,你能問有針對性的問題嗎
防範機械故障方法
編輯本段
如果能夠正確地分析各種故障原因,採取有效的、針對性強的防範措施,是可以有效地防止機械故障,延長機械使用壽命的。
一、保證正常的工作載荷:
要注意不能在超過機械所能承受的最大負荷下進行工作,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使用機械。要盡量保證機械負荷的均勻加減,使機械處於較為平緩的負荷變動,具體地說,就是要較為均勻地加減油門,防止發動機、工作裝置動作的大起大落。
二、保證對機械的合理潤滑:
正常合理的潤滑是減少機械故障的有效措施之一。為此,要合理選用潤滑劑,要根據機械的種類和應用結構的不同選用正常的潤滑劑類別,根據機械的要求選用合適的質量等組,根據機械的要求選用合適的質量等級,根據機械的工作環境和不同的季節選擇合適的潤滑劑牌號。使用中,既不可使用低等級的潤滑劑,也不可用其他種類的潤滑劑代替,更不可使用劣質產品。
三、適時維修:
機械在使用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故障。在這些故障中,有些故障對機械設備的影響可能是很微小的,有些是比較嚴重的,甚至會造成機毀人亡的大事故。對出現的故障要及時進行處理,所謂適時進行處理就是要按照維修保養規程,對機械進行定期的保養與修理,各種等組的保養與修理必須按要求進行;在使用過程中要加強對工程機械的定期與不定期檢查,及時了解機械的運行情況,對臨時出現的故障,要及時進行處理,不要因故障小、不影響使用而延誤維修時機,釀成更大故障。
四、採取正確的技術措施和組織管理措施:
作為工程機械的組織管理人員及操作人員要做到:注意保證機械在運輸及保管過程中防止機械的損傷、變形、腐蝕等;嚴格機械的日常維護工作,使機械處於良好的技術狀態;要教育操作人員正確的使用和操作各種工程機械,減少和防止人為失誤引起的機械故障;要精心保養機械,要做到正確合理地進行定期與不定期保養,保持機械的清潔、干凈,定期檢查機械的技術狀態,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對於松動和失調的零部件及時緊固和調整,對一些易損件進行預防性的更換等。
④ 機械傷害應急處置措施
機械傷害應急處置措施有下面這些:
(一)緊急停止機器運轉
1.事故機器附近人員按停機器上的「緊急停車按鈕」;
2.臨近電源總開關的人員跑步前往,將電源總開關刀閘拉下。

6.如啟握鋒受傷人員有骨折、休克或昏迷狀況,應皮宏採取臨時包紮止血措施,進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臟擠壓,盡量努力搶救傷員。
7.如遇人員被機械、牆壁等設備設施卡住的情況,可直接撥打119火警,由消防隊員實施解救。
⑤ 機械傷害應急處置措施
發生機械傷害後,現場施工負責人應立即報告項目部應急救援小組(工地現場指揮部)及局應急救援指揮部,應急指揮部應立即撥打120救護中心與醫院取得聯系(醫院在附後的直接送往醫院),應詳細說明事故地點、嚴重程度,並派人到路口接應。在醫護人員沒有來到之前,應檢查受傷者的傷勢,心跳及呼吸情況,視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急救措施。
一、機械傷害事故預防措施
特種作業操作人員需體檢合格(即無妨礙作業的疾病和生理缺陷),同時經過專業培訓並取得主管部門頒發的操作證方可上崗。操作人員進入作業地點前,施工技術人員應向操作人員進行施工任務和安全技術措施交底,操作人員應熟悉作業環境和施工條件,聽從指揮、遵守現場安全規章制度。
操作人員應遵守機械有關保養規定,認真及時做好各級的保養工作,保持機械完好。在工作中操作人員和配合作業人員必須按規定穿戴勞動保護用品。如長發應束緊不得外露,高處作業必須系安全帶等。
二、機械傷害事故應急救援猜伏雹措施
(1)當事故發生後現場有關人員應立即報告現場負責人及事故應急救援組組長,由救援組長指揮對事故現場實施警戒,採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擴大和保護現場,同時迅速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對被困人員或傷員組織搶救。按照有關規定,立即報告企業安全管理部門和本企業安全生產負責人,並酌情決定是否請示上級救援。救援的要點是動作迅速、救護得當。
(2)當發生機械傷害事故應立即切斷動力電源,首先搶救傷員,根據傷員的傷害情況,採取相應的急救辦法:
如遇有創傷性出血的傷員,應迅速包紮止血,使傷員保持在頭低腳高的卧位,並注意保暖。當手前臂、小腿以下位置出血,應選用橡膠帶或布帶或止血紗布等進行綁扎止血。
傷員遇呼吸、心跳停止者,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擠壓。處於休克狀態的傷員可用拇指壓人中、內關、足三里等,以提升血壓穩定病情,讓其安靜、保暖、平卧、少動,並將下肢抬高約20度左右,盡快送醫院進行搶救治療。
出現顱腦損傷,必須保持呼吸道暢通。昏迷者應平卧,面部轉向一側,以防舌根下墜或分泌物瘀血、嘔吐物吸入,發生喉阻塞。如有異物可用手指從口角一邊插入摸至另一邊將異物勾出。遇有凹陷骨折及嚴重的腦損傷症狀出現,創傷處用消毒的紗布或清潔布等覆蓋傷口,用綳帶或布條包紮後,及時送鄰近的醫院治療。
發現脊椎受傷者,創傷處用消毒的紗布或清潔布等覆蓋傷口,用綳帶或布條包紮。移動時,將傷者平卧放在帆布擔架或硬板上,以免受傷的脊椎移位、斷裂造穗帆成截癱,導致死亡。搶救脊椎受傷者,移動過程中,嚴禁只抬傷者的兩肩與兩腿或單肩背運。
發現傷者手足骨折,不要盲目搬動傷者,應在骨折部位用夾板把受傷位置臨時固定,使斷端不再移位或刺傷肌肉,神經或血管。固定方法:以固定骨折處上下關節為原則,可就地取材,用木板、竹片等,在無材料的情況下,上肢可固定在身側,下肢與健側下肢縛在一起。
如機械對人體的切割傷害,當手指被切離身體時,一定要保護好斷端和傷員一起送到醫院進行接肢治療。
動用最快的交通工具或其他措施,及時把傷者送往鄰近醫院搶救,運送途中應盡量減少顛簸。同時密切注意傷者的呼吸、脈搏、血壓及傷口的情況。
當發生有人觸電,首先要盡快使觸電者脫離電源,按觸電事故救援程序進入施救。
1、對被機械傷害的傷員,應迅速小心地使傷員脫離傷源,必要時,拆卸機器,移出受傷的肢體。
2、對發生休克的傷員,應首廳肢先進行搶救。遇有呼吸、心跳停止者,可採取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臟擠壓法,使其恢復正常。
3、對骨折的傷員,應利用木板、竹片和繩布等捆綁骨折處的上下關節,固定骨折部位:也可將其上肢固定在身側,下肢與下肢縛在一起。
4、對傷口出血的傷員,應讓其以頭低腳高的姿勢躺卧,使用消毒紗布或清潔織物覆蓋傷口上,用綳帶較緊地包紮,以壓迫止血,或者選擇彈性好的橡皮管、橡皮帶或三角巾、毛巾、帶狀布巾等。對上肢出血者,捆綁在其上臂1/2處,對下肢出血者,捆綁在其在腿上2/3處,並每隔25-40分鍾放鬆一次, 每次放鬆0.5-1分鍾。
5、對劇痛難忍者,應讓其服用止痛劑和鎮痛劑。
採取上述急救措施之後,要根據病情輕重,及時把傷員送往醫院治療。在職轉達送醫院的途中,應盡量減少顛篇並密切注意傷員的呼吸、脈搏及傷口的等情況。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第七十九條:國家加強生產安全事故應急能力建設,在重點行業、領域建立應急救援基地和應急救援隊伍,並由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機構統一協調指揮;鼓勵生產經營單位和其他社會力量建立應急救援隊伍,配備相應的應急救援裝備和物資,提高應急救援的專業化水平。
國務院應急管理部門牽頭建立全國統一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信息系統,國務院交通運輸、住房和城鄉建設、水利、民航等有關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相關行業、領域、地區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信息系統,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通過推行網上安全信息採集、安全監管和監測預警,提升監管的精準化、智能化水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第四十八條:突發事件發生後,履行統一領導職責或者組織處置突發事件的人民政府應當針對其性質、特點和危害程度,立即組織有關部門,調動應急救援隊伍和社會力量,依照本章的規定和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採取應急處置措施。
⑥ 農業機械事故發生後,處理程序是什麼
在人身傷害領域監理人接到報告後,必須立即趕赴現場搶救受傷人員,保護現場。現場調查必須及時拍照、錄像、測量、現場繪制草圖、監督當事人、尋找目擊者和肇事車輛,技術檢查應對與農業機械事故有關的機械、工具和物體進行技術評估。發生致命事故或殘疾事故時,應為下列人員配備專用設施:被害人的屍檢和傷殘鑒定。根據事故現場的調查、檢查和調查以及相關的檢查和評估結論,及時進行責任認定。

⑦ 發生機械傷害後,如何自救
發生機械傷害後,如何自救
1、保持冷靜,後檢查
發生機械傷害事故後,現場人員不要害怕和慌亂,要保持冷靜,迅速對受傷人員進行檢查。急救檢查應先看神志、呼吸,接著摸脈搏、聽心跳,再查瞳孔,有條件者測血壓。
2、有效防止損傷加劇
檢查局部有無創傷、出血、骨折、畸形等變化,根據傷者的情況,有針對性地採取人工呼吸、心臟擠壓、止血、包紮、固定等臨時應急措施。
3、撥打120急救電話
同時還要讓人迅速撥打急救電話,向醫療救護單位求援。醫療急救電話為120,在發生傷害事故後,要迅速及時撥打急救電話,撥打急救電話時,要注意以下問題:在電話中應向醫生講清傷員的確切地點,聯系方法(如電話號碼)、行駛路線;簡要說明傷員的受傷情況、症狀等,並詢問清楚在救護車到來之前,應該做些什麼;派人到路口准備迎候救護人員。
⑧ 機械傷害事故的應急處置措施有哪些
首先要 大致根據企業實際情況,找出可能存在的危險源,並進行監控
常見的危險源有
(1)高處墜落及物體打擊事故預防監控措施:
(2)機械傷害事故預防監控措施:
(3)火災事故預防監控措施:
(4)觸電預防措施
(5)中毒預防措施
(6)易燃、易爆危險品引起火災、爆炸事故預防監控措施:
其次 是在發生危險源時的緊急預警行動
接警人員接到報警後,應迅速向指揮部負責人報告,報告的內容包括發生事故的單位、時間、地點、性質、類型、受傷人員情況、事故損失情況、需要的急救措施及到達現場的路線方式,指揮部啟動應急預案,通知相關專業組趕赴現場,實施救援,並視情況向街道(地區)辦事處上級管理部門報告。
第三 是 信息報告與處置
(1)信息報告與通知
(2)信息上報
(3)信息傳遞
第四 應急響應
單位應急響應的過程為接警、應急啟動、控制及應急行動、擴大應急、應急終止、和後期處置。
第五 後期處置
事故處理完成後,主管部門寫出報告(總結):事故經過、事故發生原因、處理過程、經驗教訓、人員傷亡、損失大小情況、事故直接損失、間接經濟損失、獎罰人員名單等上報上級有關部門,並在廠辦公室存檔備案。
經事故調查報告批復後,應根據事故調查報告對事故責任人的處理和事故防範措施積極落實,立即進行生產秩序恢復前的污染物處理、必要設備設施的搶修、人員情緒的安撫及搶險過程應急搶救能力評估和應急預案的修訂工作。
第六 保障措施
通信與信息保障
應急工作相關聯的單位、人員通信聯系電話:
應急隊伍保障
搶險、搶修組由設備科全體人員組成。由設備科負責人負責領導。
義務消防救援隊由單位保安人員組成,由安全保衛部負責領導。搶險、搶修組和義務消防隊定期進行培訓和演練。
應急物資裝備保障等....
⑨ 機械廠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
一、事故類型分析
1.倒塔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起重作業中超載、斜吊、拆卸安裝過程中鋼絲繩等連接件拉斷、地錨拉脫,靜置重大風貨軌基地形陷變形等。
2.折塔事故大多發生在傾倒過程中,塔身於建築物相撞,另外,當塔機遇鋼軌用卡軌鉗卡牢而嚴重超載時,由於塔機整體不能傾覆,載荷重力產生的彎矩大於塔身金屬結構的剛度,使塔身屈服變形,於是造成折塔。
3.塔機背桿主要是由於過卷楊或過傾角等運行失誤,導致起重暫被主卷揚機或變幅卷揚機拉起到垂直狀態,然後越過塔頂砸落在塔身後面。
4.折臂主要是由於起重臂、平衡臂在外力作用下嚴重彎扭變形甚至折斷,原因為背桿倒塔等意外事故,由於製造質量,安裝不合標准如臂桿前端滑輪中心與塔身中心線偏移過大,吊載受力後偏移過大,吊載受力後偏扭折斷。
5.塔機重物墜落事故是塔機吊載自空中墜落,其原因較多,如鋼絲繩拉斷,過卷楊造成吊鉤撞翻,起重鋼絲繩接頭固定卡扣拉脫,卷樣機制動器突然失靈以及三相動力突然缺一相等電氣故障均可造成重物墜落。
二、事故發生所存在主要因素
1.超載、斜吊、過卷陽、國慶郊、過行程是人為原因,是違章操作或操作失誤的直接結果,並且都以安全裝置的失效為前提條件。
2.機件過度磨損和隱傷,是操作者檢查保養不周所致。
3.自然環境影響大風刮跑屬意外因素。
三、認真處理好人為因素所存在三個障礙。
1.施工管理人員包括行政領導人員的安全技術障礙。施工管理人員和企業領導要把塔機安全工作當做大事來抓,要迅速提高塔機安全技術知識,充分發揮設備管理人員的作用。
2.塔吊司機的安全心理障礙,其實質是技術障礙在塔吊司機心理的反映,存在僥幸心理,過於自信,不按操作規程操作。
3.機械專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職責方面的障礙,設備管理人員即要懂技術,又要有實踐經驗並保持穩定。
四、加強對施工現場的大型機械設備管理(包括安裝拆>使用維修與保養)
1.對於起重機拆裝的工人必須經過專門培訓並取得作業證。
2.在作業前要了解起重機的性能,嚴格按照說明書所規定的安裝及拆卸的程序進行作業,嚴禁對產品說明書中規定的拆裝程序做好任何改動。
3.熟知起重機拼裝活結體格拆裝部件相連接處所採用的連接形式和所使用的聯接件尺寸、規定及要求。
4.了解每個拆裝部件的重量和吊點位置。
5.在安裝或拆卸帶輕重閉合平衡臂的起重機時,嚴禁只拆裝一個臂就中斷作業。
6.在緊固要求有預緊力的螺栓時,必須使用專門的可讀數工具,將螺栓准確地緊固到規定的預緊力值。
7.拆裝起重機的電氣國家規定的部門部分,必須按照國家勞動人事部門的規定,由持有國家規定的部門發給的電工操作證的正式電工或由他帶領的電氣徒工進行,嚴禁其他人拆裝。
8.起重機作業中,司機除了對臨時出現的故障進行排除和修理外,每天必須停機對機械認真地做一次例行保養,並按使用說明規定的部位、周期和潤滑劑做好潤滑。
9.起重機發生故障後,必須及時排除與維修。
10.在安裝好的起重機的各部金屬結構上安裝或懸掛標語牌、廣告牌等擋風物件。
11.做好其它設備的地錨或牽繩等的固定裝置。
12.將起重機的和部分或電焊機地線相連。
13.將起重機的工作機構、金屬結構、電氣系統作為其他設備的附屬裝置等。
14.起重機上所使用的安全裝置及各種儀表按有關規定,定期標定、維修、報廢更新,不受起重機大修間隔時間的限制。
15.在安裝(拆除)使用過程中需要由經過培訓的人員,進行監控,並做好監控記錄,發現問題及時反饋與上級部門。
為有效防止突發性機械設備、機械傷害事故的發生,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傷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結合本項目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本項目可能發生的機械設備、機械傷害事故
1、機械設備性能發生故障,造成某些部件脫落、斷裂,造成本身或吊件墜落傷人、傷物。
2、機械設備性能發生故障,造成漏電、制動失靈,操作人員觸電,車輛沖出路面傾翻。
3、操作人員不按規程操作,造成周邊人員、車輛、物器傷害。
4、施工人員不按施工安全規程施工,不注意自己衣著穿戴,造成自身傷害。
二、預防機械設備、機械傷害事故的措施
1、各單位要加強對機械設備安全工作的領導,經常性地組織操作人員學習機械原理及操作規程,提高安全生產意識,排查設備故障,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消除隱患。
2、各單位機械設備操作人員必須持有有關部門頒發的操作證,並熟悉設備的構造、原理、性能及安全技術要求,嚴禁操作人員違規操作,機械設備帶「病」作業。
3、教育機械設備操作人員嚴格按操作規程操作,注意周圍環境,保護自己,不傷害他人。教育其他員工按項目施工安全要求施工,與施工機械保持安全距離;注意自己衣著穿戴,防止被機械捲入,造成人身傷害。
三、應急救援救援准配
1、成立應急救援領導組。經理部、分經理部突發事件應對領導組即就是經理部、分經理部坍塌事故應急救援領導組。
2、經理部、分經理部有關職能部門平時要做好應急救援的物資、技術准備。
四、響應與應急救援
1、事故呈報流程按項目部《突發事件預案》規定執行。
2、事故一旦發生,事故現場成立應急救援指揮部,按照項目部《突發事件預案》領導組、部門分工,調動人、機、物、器,首先搶救受害人,疏散危險區域內人、機、物、器,切斷事故蔓延鏈條,控制現場。事故現場應急指揮部應根據規程和現場情況提供技術支持,防止二次事故的發生。受害人經臨時處置後,需緊急救治的應立即送往醫院治療。如需要外部支援,指揮部應及時通知地方相關部門,請求援助。指揮人員應利用一切資源盡快消除事故隱患。
3、事故發生地的.有關單位必須嚴格保護事故現場,確因搶險需要移動現場物件時,必須做出標志、拍照、詳細記錄和繪制現場圖,並妥善保存現場主要痕跡、物證等。
五、應急救援技術措施
1、漏電觸電。若機械設備出現漏電觸電現象,當事人應及時向工區負責人或應急救援領導組報告,採取有效的搶救措施。若操作人員觸電,應盡快使觸電者脫離電源,實施搶救。
2、剎車失靈。上坡時出現剎車失靈,不能脫檔,鬆掉油門,靠邊行駛,將發動機熄火,利用手制動將車停住,然後找人處置。下坡時出現剎車失靈,掛低速檔行駛,不能將發動機熄火,靠邊行駛,行駛至平坦的地方將發動機熄火,利用手制動將車停住,然後找人處置。
3、提升設備事故。當提升設備出現事故時,立即將現場人員迅速撤離,通知應急救援小組,組織人員對井架、電動葫蘆(卷揚機)、聯接件的安全隱患進行處理。
六、善後處置
應急響應結束後,經理部、分經理部和相關部門,應做好善後處置,對突發事件中的傷亡人員、應急處置人員以及緊急調集、徵用的有關單位及個人物資,按照有關規定,給予撫恤、補助或補償,並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做好生產恢復工作。
七、事故調查處理
應急救援結束後,經理部、分經理部要組織有關部門或協助上級調查組,對突發事件的起因、性質、影響、責任、經驗教訓進行調查評估,並按照「四不放過」的原則對突發事件做出處理。
1.總則
(1)目的
為及時、有效、迅速地處理由於機械傷害造成的人身傷亡事件,避免和減輕因機械傷害造成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特製定此預案。
(2)依據
本預案按照「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方針,以「保人身、保電網、保設備」為原則,以《電力安全工作規程》有關內容為指導,根據電力生產的特點,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進行制定。
(3)工作原則
項目部在機械設備現場事故預防與應急處理工作中,應遵循「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方針,貫徹「集中領導、分級負責、統一指揮、運行高效」的原則。
2.重要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
(1)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為機械設備安全事故,發生的地點為項目部所屬各涉及機械設備作業現場。
(2)可能影響的范圍:機械設備作業場所;可能影響的人員:現場施工和管理人員。
(3)發生事故可能造成1人或數人傷亡或機械設備損壞,構成重大安全事故、事件。
3.組織機構與職責
(1)本預案應急指揮部設置在技術組,人員集合地點在辦公樓前,集合方法為電話通知。
(2)項目部防機械設備現場事故管理領導小組:
施工現場責任人:
組長:
副組長:
成員:XXX
預定急救中心:XXX醫院電話:XXX
(3)各級人員職責
a.組長:負責全面組織指揮事故的應急救援工作,協調應急工作,做好事故現場應急措施,並將應急事故發展情況匯報有關領導、部門。
b.副組長:負責在緊急情況發生時協助組長做好應變的各項組織工作。
c.成員:負責做好本預案的各項應急准備與響應工作。
4.危急事件的應對及預案的啟動
(1)必要物資准備
工作服及手套、安全帶、安全帽、工具包、安全隔板、臨時遮欄、警示牌。
(2)危急事件應急預案的啟動
(a)當發生機械傷害事故後,現場作業人員應及時匯報機械傷害人身傷亡事件應急日常管理辦公室,同時根據現場實際情況,迅速大致判明受傷者的部位,聯系廠醫院和打120急救電話,必要時可對受傷者進行臨時簡單急救。
(b)日常管理辦公室人員接到通知後,迅速趕到事故現場,組織處理事故,並宣布啟動事故應急預案,並通知相關人員要求保持通訊隨時暢通。
(c)日常管理辦公室人員判明情況後及時匯報機械傷害人身傷亡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成員接到通知後迅速趕赴事故現場,組織協調處理事故,並根據情況向公司、分公司匯報。
5.應急結束
危急狀態消除,由日常管理人員宣布應急行動結束。應急救援結束後,有關部門要組織協助調查,對突發事件的起因、性質、影響、責任、經驗教訓進行調查評估,並按照四「四不放過」的原則對突發事件做出處理。
針對施工現場施工活動頻繁,人員活動區域廣,機械設備使用量大等情況,項目部除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嚴格按《環境安全手冊》、《程序文件》要去開展施工活動和加強動態控制之外,為防患未然,使在發生起重機械事故的情況下,應急小組能夠及時有效的處理險情,最大限度的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特製定以下應急措施:
1、施工現場發生起重機械事故後,發現人員應立即到項目部值班室或撥打項目部應急小組組長或副組長電話,詳細報告事故發生地點、目前狀況及周圍作業人員傷亡等情況.
2、項目部人員接到險情報告後,應急小組應立即趕赴現場組織人員疏散和採取有效措施進行財產搶救工作,避免造成更大損失。項目經理總體協調指揮,施工員組織人員疏散和人員清點工作,安全員、設備員對事故進行評估並組織急救.
3、現場如有人員傷亡情況,項目部急救員應及時進行傷員搶救工作,具體可自行組織就近送往醫院進行搶救或撥打120電話請求救援。
4、應急小組在組織排除險情同時,應及時上報設備物資部,由設備物資部進行現場組織處理相關事宜。現場如有人員傷亡的情況,項目部還應立即上報生產安全部,並確保在移動現場物料時,先做出標志,繪出事故現場平面圖或進行攝影、錄像,並附詳細說明。
5、現場險情排除後,應及時填寫《應急情況處理表》,並按《工程建設重大事故報告和調查情況程》的規定,寫出書面報告,詳細記錄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范圍、人員傷亡情況及組織處理相關事項報分公司。
一、危險特徵:
1.違章操作包裝機、機械手;
2.開關不靈活
二、目前控制情況:
1.操作人員對操作規程不熟悉
2.加防護照
三、情景假設:
將手伸到包裝機內送摸,不慎將手指割傷。
四、應急:
1.立即發出應急呼救,應急組員迅速進入值班主任室拿醫療器械、包紮傷口。
2.通知各部門主管組織應急人員送醫院處理傷口。
3.車間主管填寫事故發生(年、月、日、班次)經過。
4.上報總經辦。
5.查找事故發生根源。
6.對生產不安全行為的典型因素作出分析。
7.針對安全生產注意事項在班前班後會上進行強調,加強員工的意識。
在生產過程中,機械設備的應用,在生產作業過程中,為了減輕員工勞動強度,大量使用機械設備,以提高工作效率。建材機械主要為中小型設備。建材機械的工作特點,構築物構成不同,造型不同,機械設備隨著變化。雨天、露天和高處作業多,生產條件較差,危險因素多。機械傷害要作為企業問題抓緊工作。避免發生機械傷害事故。對職工進行必要的機械設備的安全生產技術教育,使員工熟悉操作時必須注意使用安全和穿著必要的勞保防護用品。在思想上樹立安全生產知識,同時在管理上加強監控,在技術上採取有效的安全防範措施,避免發生機械事故。
一、防止機械事故傷害的基本安全技術要求
以預防機械傷害事故為目標,對於可能發生機械傷害事故的特定危險性生產作業,在生產作業前,制定安全防範技術措施,進行技術交底教育,防止員工違章作業。對機械設備進場安裝生產前要進行檢查驗收工作。防止因機械設備損壞或安全防護裝置損壞不符合安全要求和缺陷發生事故。在日常工作中應經常進行安全檢查,對有缺陷不符合安全生產要求的安全防護裝置等進行及時維修或更換。
1、熟悉並執行安全操作規程,杜絕違章作業。
2、操作機器前,應進行例行檢查,確認安全裝置性能良好方可進行操作。
3、開機前請先揚聲提醒在場員工。在確認無人清理或檢修機器時方可開機操作。
4、機器檢修或排除故障時一定要停機。
5、機械設備的安全防護裝置,不得自行拆卸。
6、遇有機械安全防護裝置失靈,應立即報告有關人員進行修理。
7、禁止打開機械設備的安全防護裝置進行操作。
8、凡易造成傷害的運動部件均應封閉或屏蔽,或採取其他避免操作人員接觸的措施。梵谷度在2米以內的各種傳動裝置必須設置防護裝置。高度2米以上物料傳輸裝置和傳動裝置應設置防護裝置。
9、凡加工區易發生傷害事故的設備,應採取有效的防護裝置。
10、機械加工設備應設有安全電壓的局部照明裝置。
11、機械設備應設有緊急停車裝置。
12、機械設備容易發生危險的部位應設有安全標志或塗有安全色,提示操作人員注意。
二、當發生機械傷害事故應急預案
當發生機械傷害事故後,搶救的重點放在對休克,骨折和出血上馬上進行處理。
1、發生機械傷害事故,應馬上組織搶救傷者,首先觀察傷者的受傷情況,部位、傷害性質;如傷員發生休克,應先處理休克。遇呼吸、心跳停止者,應立刻進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擠壓,處於休克狀態的傷員要讓其安靜、保曖、平卧、少動,並將下肢抬高約20度左右,盡量快送醫院進行搶救治療。
2、出現顱腦損傷,必須維持呼吸道通暢,昏迷者應平卧,面部轉向一側,以防舌根下墜呀分泌物,嘔吐物吸入,發生喉阻塞,有骨折者,應初步固定後再搬運。遇有凹陷骨折,嚴重的顱底骨折及嚴重腦損傷症狀出現,創傷處用消毒的紗布或清潔布等覆蓋傷口,用綳帶或布條包紮好,及時送就近的醫院治療。
3、發現脊椎受傷者,創傷處用消毒的紗布或清潔布等覆蓋傷口,用綳帶或布條包紮後。在搬運過程中,應將傷者平卧放在帆布擔架或硬板上,以免受傷的脊椎移位、斷裂造成截癱,招致死亡。搶救脊椎受傷者,搬運過程中,嚴禁只抬傷者的兩肩與兩腳或單肩背運。
4、發現傷者手足骨折,不要盲目搬動傷者。應在骨折部位用夾板把受傷位置臨時固定,使斷端不再移位或刺傷肌肉、神經或血管。固定方法:以固定骨折處上下關節為原則,可就地取材,用木板、竹桿等材料包紮固定。在無材料的情況下,上肢可固定在身側,下肢與腳側下肢縛在一起。
5、遇有創傷性出血的傷員,應迅速包紮止血,使傷員在頭低腳高的卧位,並注意保曖,迅速在現場止血處理措施後送醫院治療。
6、在現場急救方法止血處理措施:
⑴一般傷口小的止血法:先用生理鹽小(0.9%NacI溶液)沖洗傷口,塗上紅汞水,然後蓋上消毒紗布,用綳帶較緊地包紮。
⑵加壓包紮止血法:選擇彈性好的橡皮管,橡皮帶或三角巾、毛巾、帶狀布條等,上肢出血時結扎在上臂上1/2處(靠近心臟位置),下肢出血時結扎在大腿上1/3處(靠近心臟位置)。結扎時,在止血帶與皮膚之間墊上消毒布棉墊,每隔25—40分鍾放鬆一次,每次放鬆0.5—1分鍾。
⑶動用最快的交通工具或其他措施,及時把傷員送往鄰近的醫院搶救。同時,密切注意傷員的呼吸,脈搏、血壓及傷口的情況。
1、目的
在撫順伊科思新材料有限公司施工現場,一旦發生施工人員起重機械、索具傷害的情況下,為了能夠快速有序進行應急處理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護傷員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地減少國家財產的損失,把事故的危害減少到最低程度,特製定本應急預案。
2、適用范圍
本預案規定了起重機械、索具傷害事故應急預案的程序和要求。
本預案應用於施工現場起重機械、索具事故發生時的應急響應管理。
3、起重機械、索具傷害事故的應急實施程序
(1)發現人員起重機械、索具傷害後,最先發現的人員應大聲呼救,同時發出急救信號通知現場應急搶險小組。
(2)現場應急小組立即趕赴事故現場,組織周圍員工保護好現場。
(3)現場應急搶險小組根據受傷情況採取必要的救護,同時作出決定採取那種應急急救措施。
(4)現場應急搶險小組立即聯系就近的醫院,通報傷者情況和發生時間,醫院做好急救准備及派遣救護車。
(5)現場應急搶險小組向項目部應急領導小組匯報情況,必要時請求援助。
(6)醫生和現場應急搶險小組成員隨車輛送傷者前往醫院急救,途中不得放棄救治。項目部應急領導小組和現場搶險小組時刻保持聯系同時項目應急領導小組還要向高一級醫院聯系,以便在當地醫院無法處理時及時轉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