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機械行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政策推動煤機智能化發展
近年來,我國煤礦機械行業發展迅速,但整體技術實力和產品質量較國外先進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國家通過產業、稅收等多方面的優惠政策對本行業進行大力扶持,以促進煤礦向智能化建設發展。2018年以來的發展政策如下表所示:

——以上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煤礦機械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Ⅱ 機械行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機械行業長期增長趨勢不變
2020年以來,為緩解疫情對企業生產經營帶來的困難,國家和地方有關政府部門集中發布了多項扶持與救助政策,涉及市場保障、財稅支持、金融支持、職工返崗等諸多方面,為提振市場與企業信心發揮積極作用。疫情過後開展的恢復性建設與投資,為機械行業釋放出潛在的市場,為機械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帶來了新的機遇,行業整體發展前景廣闊。
整體來看,2020年受疫情影響,預計行業營業收入與2019年相比增幅較小,2020年收入約22萬億元。隨著行業的持續發展,預計到2025年將達24.7萬億元。

——以上數據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塑料機械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Ⅲ 機械製造業的發展優勢
發展低成本自動化技術,潛力大,前景廣,投資省,見效快,提高自動化程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經濟效果,適合我國現階段的發展需要和國情。20 世紀下半頁,日本豐田汽車集團首創的精節生產LP( Lean Proction) 模式, 就是以最小的投入, 取得最大的產量的具體表現。借鑒國外發展機械製造業低成本自動化技術的經驗是有益的。我國機械製造業各企業有大量的通用設備, 在發展現代機械自動化技術時, 應以原有的設備為主, 合理調整機床布局, 添加少量的數控設備, 引入CAD/CAM技術, 充分發揮計算機自動化管理的優勢和人的創造性, 共同構成一個以人為中心, 以信息自動化為先導、樹立自主的單元化生產系統, 為我國機械製造業自動化技術發展應用提供了一條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符合我國國情的機械自動化技術發展應用新途徑。從長遠看,在發展中循序漸進的搞好製造業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是需要每一個企業家和國家共同努力完成。

Ⅳ 工程機械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產能過剩、新型城鎮化、投資兼並、國際化戰略是過去一年工程機械行業的主題詞。我國城鎮化率從1993年的27.99%上升到2012年的52.27%,給工程機械行業帶來了旺盛的需求,是工程機械行業黃金10年的時代背景。雖然新一屆領導班子對新型城鎮化給予了無限厚望,但由投資拉動經濟轉為內需驅動已是大勢所趨,加之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保有量也已達到了一定規模,城鎮化率對行業銷量的邊際貢獻效應也在遞減
前瞻網發布的《中國建築工程機械製造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在4萬億基建投資驅動下,2010年工程機械行業的相對估值也達到了頂峰。依據新上任領導班子的風格,未來類似4萬億的政策紅利應該難再有。2011年甬溫鐵路事故、日本核危機、高通脹、房地產泡沫,2012年整個宏觀經濟投資環境放緩,使得工程機械行業景氣度在2012年經歷了嚴重下滑,時間和幅度大大超過市場預期,整個市場哀鴻遍野都認為工程機械業進入了長久的隆冬。
工程機械行業的下游需求跌到低谷,產能嚴重過剩,在工程機械行業的產能利用率持續走低。社會保有量巨大、需求透支、經濟和基建投資放緩、信用銷售風險嚴重,連行業內的龍頭企業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的矛盾也公開化、激烈化。
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時代背景下,依賴投資獲得高速增長的行業將難以維系,包括工程機械在內的投資驅動行業都面臨增長曲線的拐點。國內需求下滑,謀求海外發展成為不少企業的轉型思路。
從中長期來看,未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將由過去的"高速增長"轉變為"穩定增長"。全民分食的時代過去了,以後的發展才是真正考驗工程機械企業家的創新能力、應變力與趨勢前瞻能力。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您。
Ⅳ 你認為機械工程和機械製造業的發展趨勢有哪些方面
機械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它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也影響到國計民生和國防力量的加強,因此,各國都把機械製造業的發展放在首要位置。隨著機械產品國際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各大公司都把高新技術注入機械產品的開發中,作為競爭取勝的重要手段。本文就目前機械製造業高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作一綜述,以引起各方面的關注。1;機械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國民經濟中的任何行業的發展,必須依靠機械製造業的支持並提供裝備;在國民經濟生產力構成中,製造技術的作用佔60%以上。美國認為社會財富的來源機械製造業佔68%;當今製造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生物科學等四大支柱科學相互依存,但後三種科學必須依靠製造科學才能形成產業和創造社會物質財富。而製造科學的發展也必須依靠信息、材料和生物科學的發展,機械製造業是任何其他高新技術實現工業價值的最佳集合點。例如,快速原型成型機、虛擬軸機床、智能結構與系統等,已經遠遠超出了純機械的范疇,而是集機械、電子、控制、計算機、材料等眾多技術於一體的現代機械設備,並且體現了人文科學和個性化發展的內涵。;從美國來看,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對機械製造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從50年代以來,在美國大學中設置工業工程專業,培養機械製造系統人才,著眼於世界市場競爭,企圖霸佔國際製造業市場。50年代初,當第一台數控機床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誕生以後,美國在機械製造業中採取的主導政策是走數控和計算機群控,實現機械製造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中小批量生產自動化的道路,以提高生產效率。但實踐證明這一策略未能秦效,在機械製造業的國際競爭中,德國和日本是勝利者。70年代轉向吸取德、日經驗,使中、小批量生產通過成組技術(GT)實現生產系統柔性化和自動化。1979年美國國會通過議案撥款發展柔性化製造系統,並於80年代末完成了高度柔性化的全自動化小型工廠(small;work)標准化工作,並向中小型企業推廣。但由於忽略了市場的多變性和人因的作用,在與德、日的競爭中未能占上風,而使機械製造業每況愈下,一度認為機械製造業已成「夕陽工業」。通過10年論證,從概念上實現了從柔性製造到敏捷製造的轉化,把宏觀的國際市場需求與具體的公司生產密切結合,充分發揮人的因素,形成對市場的快速反映,提出了敏捷製造的新概念。2;敏捷製造(Agilenbsp;Manufacturing)——21世紀機械製造業的發展趨勢nbsp;nbsp;機械製造業在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美國屢屢受挫。70年代後,機械製造業被看成是「夕陽工業」。產業衰退,巨額貿易赤字,經濟空前滑坡,有關工業競爭「關鍵問題」討論將近10年。1986年在美國科學技術基金會(NSF)支持下,麻省理工學院(MIT)深入研究衰退原因和振興對策,認為產品在上市的時間(T)、質量(Q)、成本?和服務(S)等產品競爭四大關鍵因素中,質量已不再是市場競爭的最大優勢。創新周期縮短和全球化市場的形成,企業面臨著不可預測和不斷變化的市場,只有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提供滿足用戶個性需求的產品,才能在競爭中取勝。1988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GM)與李海大學(Lehighnbsp;University)工業工程系共同提出一種新的製造企業戰略——敏捷製造(Agilenbsp;Manufacturing),並成立了國家製造科學中心(NCMS)和製造信息資源中心(MIRC),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國防部、商業部和眾多公司支持,經國會聽證後向聯邦政府提出建議。現在由政府部門主持、企業與大學共同參與研究、開發和應用,稱為21世紀製造企業的戰略。nbsp;nbsp;2.1nbsp;敏捷製造的思路nbsp;nbsp;敏捷性體現在:持續變化性(產品、技術、管理模式)、快速反應性(以適應市場的變化)、質量高標准、低費用;實現敏捷製造條件:設備高度柔性,可編程性和模式化;信息系統標准化和可維護性;人的因素和管理機構;nbsp;實施方式:虛擬公司、競爭—合作,用戶參與設計與製造,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增加信息服務和系統管理功能。nbsp;nbsp;nbsp;2.2nbsp;敏捷製造特色革新製造企業的組織機構、管理策略與制度,建立社會化的虛擬公司;nbsp;提高從產品設計、製造、銷售全過程的整體柔性;nbsp;在政府部門協調下,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結合;nbsp;用戶參與設計與製造;nbsp;發揮人因(知識、技藝和創造性)和信
Ⅵ 機械行業的發展與哪些行業有關聯
冶金業和鑄造業是機械行業的源頭,困為機械需要的原材料是這兩個行業生產出來的。
我國的機械比日本、美國、德國的差就是因為國產原材料未達到人家的水平。其次就是電器行業,機械都要電路、電器來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