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含義
唯物主義認識論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於人類的認識來源、認識能力、認識形式、認識過程和認識真理性問題的科學認識理論。
它首先是可知論。認為客觀物質世界是可知的。人們不僅能夠認識物質世界的現象,而且可以透過現象認識其本質。人類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從而與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論。
認為物質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觀意志而獨立存在的,人的意識是物質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唯物主義認識路線,和從思想、感覺到物的唯心主義認識路線劃清了界限。它是實踐論。
在人類認識史上,第一次把科學的實踐觀引入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的目的和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准。它把辯證法應用於認識論,強調人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的能動的辯證發展過程。認識的辯證法,表現在認識和實踐的關繫上,認識來自實踐,又轉過來指導實踐,為實踐服務。表現在認識過程中,人對世界的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個多次反復、無限深化的過程。
唯心主義認識論的
唯心主義認識論則認為意識先天就有,是意識先於物質、先於實踐的先驗論。簡單地說,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來源於實踐,而唯心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先天就有。
唯心主義者把認識看作是精神活動,使認識脫離了客觀現實。例如,認為知識是先天就有的,是上帝賦予的觀點,雖然也承認世界是可知的,但是這種認識是脫離客觀現實的。
唯物主義認識路線認為,外部世界是客觀實在的,先有客觀世界,後有人的認識,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唯物主義認識論都是反映論。反映論是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則,是它的核心唯物主義反映論含有相互聯系的三個基本觀點:它肯定客觀世界是認識的對象,是認識內容的客觀來源;它肯定認識是關於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肯定人的認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世界。
B. 舊唯物主義認識論和機械唯物主義認識論有區別嗎是不是指的就是統一概念
舊唯物主義認識論包括機械唯物主義認識論,它指的是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創立之前的所有唯物主義派別的統稱!
C. 機械唯物主義
機械唯物主義即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與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共同點,都堅持了唯物主義方向,認為物質決定了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三者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系。
(3)機械唯物主義認識論是什麼擴展閱讀:
特徵
A)機械性。就是把世界萬物的運動都理解為或歸結為機械運動。
例如霍布斯就曾經寫道:「運動就是失掉一個位置而獲得另一個位置。」他在《利維坦》一書的序言中把 人的心臟比作鍾表上的發條,把神經和關節比作其中的油絲和齒輪。拉美特利更乾脆地宣布:「人是機器」。認為人歸根結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著爬行的機器而已。
B)片面性。就是說,他們的唯物主義思想都具有極大的片面性,並且善於以孤立、靜止的觀點去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
C)不徹底性。一方面表現為對整個世界認識的不徹底性:「半截子唯物主義」,就是說,他們在自然領域內是唯物主義,而一走進社會歷史領域便陷入了唯心主義。他們不知道社會基本矛盾,更沒有找到社會發展最根本的經濟原因。他們往往把人們的「思想動機」、「理性」看作社會歷史。
參考資料:網路---機械唯物主義
D. 機械唯物主義與機械唯物論一樣嗎
一樣的。
機械唯物論,又稱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與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共同點,都堅持了唯物主義方向,認為物質決定了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三者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系。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機械唯物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用形而上學觀點解釋宇宙的唯物主義哲學;狹義指西方哲學史上第二種唯物主義形態,即16-18世紀的唯物主義哲學。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1] 亦稱機械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發展的第二種形態。以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解釋自然界和認識論問題的哲學學派。以17-18世紀西歐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為典型。它承認世界是物質的,在反對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的斗爭中起過積極作用。例如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霍布斯認為,哲學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物體是不依賴於人們思想的東西,它是世界上一切變化的基礎。世界上除了具有廣延的物體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東西。從這一觀點出發,他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學和笛卡兒(法國物理學家,哲學家)的二元論。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還包含某些辯證法因素。
特徵
A)機械性。就是把世界萬物的運動都理解為或歸結為機械運動。
例如霍布斯就曾經寫道:「運動就是失掉一個位置而獲得另一個位置。」他在《利維坦》一書的序言中把 人的心臟比作鍾表上的發條,把神經和關節比作其中的油絲和齒輪。拉美特利更乾脆地宣布:「人是機器」。認為人歸根結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著爬行的機器而已。
B)形而上學性。就是說,他們的唯物主義思想都具有極大的片面性,並且善於以孤立、靜止的觀點去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
C)不徹底性。一方面表現為對整個世界認識的不徹底性:「半截子唯物主義」,就是說,他們在自然領域內是唯物主義,而一走進社會歷史領域便陷入了唯心主義。他們不知道社會基本矛盾,更沒有找到社會發展最根本的經濟原因。他們往往把人們的「思想動機」、「理性」看作社會歷史。
另一方面,表現為對自然的唯物主義認識的不徹底性。比如,培根提出的「二重真理論」,把人的知識分為神學和哲學兩種:人的知識就如同水一樣,有的是從天上降落的,有的是從地下湧起的;一種是來自人對自然物質世界的感覺經驗,另一種則來自上帝或神的「啟示」。這就為神學信仰留下了一塊地盤。
主要代表人物
17世紀英國的唯物主義者有培根、霍布斯、洛克;18世紀法國的唯物主義者有拉美特利、愛爾維修、狄德羅、霍爾巴赫;19世紀德國的唯物主義者費爾巴哈(近代唯物主義的集大成者)。法國分子生物學家莫諾(J.Monod)還說,生命是架化學機器。
E.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與唯心主義先驗論、不可知論、機械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區別
1不可知論 是形而上學,<br>2可知論 是唯物論的<br>3先驗論 是唯心主義的<br>4能動的反應論 是辯證唯物主義<br>唯物主義 還包括樸素唯物主義等的
F. 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區別是什麼啊
一般來說,唯物主義是反映論,唯心主義是先驗論。
反映論
反映論
fǎnyìnglù專n
[theory of reflection]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屬。認為人的全部感性、理性認識過程都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反映過程是能動積極,辯證發展的,社會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檢驗真理的標准
先驗論
唯心主義認識論的根本特點。它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前提出發,把人的意識說成先天就有的東西,是先於物質、先於實踐的東西,物質世界反而是這種意識的產物。先驗論堅持「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路線」。
G. 什麼是機械唯物主義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又稱機械唯物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用形而上學觀點解釋宇宙的唯物主義哲學;狹義指西方哲學史上第二種唯物主義形態,即16~18世紀的唯物主義哲學。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亦稱機械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發展的第二種形態。以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解釋自然界和認識論問題的哲學學派。以17、18世紀西歐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為典型。它承認世界是物質的,在反對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的斗爭中起過積極作用。例如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霍布斯認為,哲學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物體是不依賴於人們思想的東西,它是世界上一切變化的基礎。世界上除了具有廣延的物體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東西。從這一觀點出發,他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學和笛卡兒的二元論。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還包含某些辯證法因素。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具有四個特性,亦是局限性:第一:機械性,它把一切運動歸結為機械運動,企圖用力學的觀點解釋一切現象,甚至把人和動物都看成受力學規律支配的機器,因此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也稱機械唯物主義;第二:形而上學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質上是不發展變化的;第三:直觀性,它對待世界、認識,都缺乏實踐的觀點;第四:不徹底性:它只在自然觀上堅持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則陷入唯心主義,把精神看成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否認自然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否認事物內部因矛盾而引起的發展變化,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實質上是不變的,即使有變化,也不過是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沒有質變,也沒有飛躍;離開人的社會性,不了解認識對實踐的依賴關系,把認識看作是直觀的、消極的、被動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屬於社會意識的現象當成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伴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而出現的,是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隨著社會歷史和科學的發展,它被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代替。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二元論,既唯物又唯心,所以它存在唯心史觀和二元論的局限。同時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為機械唯物主義,機械性又是它的一個局限。但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是堅持唯物主義的可知論,所以不可知論並不是它的局限。因此,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主要局限有:唯心史觀、機械性、二元論。
H.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什麼
認識論是馬哲辯證唯物主義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它主要講的是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專
第一部分講屬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歸宿)
第二部分說認識的反作用(真理的客觀性,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
原理、方法論:
實踐決定認識,要求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
認識反作用於實踐,正確的認識推動實踐的發展,錯誤碼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要求樹立正確的認識,重視科學理論的重要性
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要求我們與時俱進,開拓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