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注塑機的機械手使用方法
大型橫走機
配置和用途:
1.大型橫走械手系列適用於350~4000頓的各型卧式射出成型機的成品及水口取出.
2.手臂形式有單截式和雙截式;上下行程從1200~3000mm.可增加副臂用於三片模,同時夾成品與水口.
3.橫行軸標准為變頻馬達驅動(也可根據實際需要來選購AC伺服馬達驅動).
4.上下,引拔為氣缸驅動,節省成本.成品臂上下軸可根據需要選購AC伺服馬達驅動,增加模內的取出效率.
5.安裝機械手可以提高產能(20~30%),降低產品的不良率和精準的控制生產量.
6.可保障操作人員的安全性,減少浪費.
機體結構:
1.橫行軸標准採用變頻馬達驅動,也可以選購AC伺服馬達驅動,定位精度可達±0.1mm.
2.上下及引拔軸標准使用氣缸驅動,正臂上下可選購AC伺服馬達驅動,橫行\引拔\上下均使用精密直線高剛性線性滑軌,耐磨耗壽命長.
3.上下手臂使用質量輕高剛性的鋁合金擠型結構梁,可達到取出速度快,震動小,高效能及使用壽命長的要求.模組化設計大量生產,零件互換性強.
側姿倒角機構
可配合公模或母模取出,固定倒角90°.
雙截式手臂
採用高剛性線性滑軌及鋁合金結構梁,特殊設計的皮帶倍速機構,大幅度的縮短上下手臂的結構
高度,上下氣缸只需一半的行程即可達到全行程.除了可以增加上下行的速度及穩定性,並且可配合
廠房高度低的場所.
選購功能:
1.引拔電動調整:引拔位置,行程電動遙控調整,節省調整時間增加操作的安全性.
2.上下電動調整行程:上下行程電動遙控調整,即可節省調整時間又可增加操作的安全性.
3.橫行軸數位控制:數位設定橫行行程,可多點及循環置放成品,最多可放99點,用於排列成品.
4.橫行伺服馬達驅動:橫行軸可選用AC伺服馬達驅動,並採用精密級行星減速機以皮帶傳動,速度
快定位精準;定位精度達±0.1mm,可應用於需定位精準之取出.
5.噴離型劑組:可以設定幾模噴/每次噴多久/噴頭可以裝在手臂或模具上,最多可以設定兩組.
6.中板檢測:應用於三板模時確認中板位置,避免副臂撞到模具.
7.成品光電檢測:放置成品於輸送帶上防止成品互撞.
8.空壓剪裝置:可以安裝於手臂上或橫行端剪料頭.
9.模外置物慢速下行:可以避免撞傷操作人員.
備注:此系列機型橫行軸數位控制,橫行伺服馬達驅動,上下軸伺服馬達驅動三種選購功能只能三選一.
機體結構
中型橫走機械手:
配置和用途:
1. 中型橫走機械手系列適用於80-600T的各型卧式射出成型機的成品及水口取出。
2. 手臂型式為雙截式;可增加副臂用於三片模,同時夾成品與水口;上下行程從800-1200mm為氣缸驅動。
3. 橫行驅動方式:標准為變頻馬達驅動(可選購AC伺服馬達驅動)。
4. 成品臂上下軸可依需要選購AC伺服馬達驅動,增加模內的取出效率。
5. 機械手可以提高產能、降低產品的不良率和精準的控制生產量。
6. 保障操作人員的安全性、減少人工和浪費。
結構和功能:
1. 橫行軸採用變頻馬達驅動(也可以選購AC伺服馬達驅動),上下及引拔使用氣缸驅動。
2. 橫行、上下手臂均採用進口的高剛性鋁合金擠型梁配合高剛性精密線性滑軌,能達到取出速度快、高效能、高精度、使用壽命長的要求。
3. 雙截式手臂採用特殊設計的皮帶倍速機構,可縮短上下手臂的結構高度,上下氣缸只需一半的行程即可達到全行程和配合廠房較低之場所。
4. 側姿倒角機構 可配合動模或定模取出和固定倒角90度。
5. 治具預留氣壓管路與檢測訊號,預留一吸一抱兩個迴路,可供吸夾抱等治具的取出應用,可應用於各種成品多樣化的取出。
6. 變頻馬達驅動橫行軸採用進口高剛性精密線性滑軌,動作平穩.順暢.耐磨和使用壽命長。
人性化設計:
1. 控制系統對話式操作,可以切換中文或英文頁面,操作簡單和容易學習
2. 8組內建標准程式和20組的模具記憶,可隨意搭配使用,具備L/U型取出功能,並可搭配置物方式、側姿選擇和頂針設定等功能.
3. 自動檢測故障情況並自動記錄.
4. 可在定模方向取出,搭配各項側姿動作,也可選擇不同的置料方式(橫出置料、橫入置料和外側同時置料)。
5. 所有的計時、計數均可在自動運轉模式中修改。
6. 模組化的控制板設計,更換維修方便;重視與射出機的連結安全規范,所有與成型機的輸入輸出訊號都使用干接點訊號,以防止相互干擾。
7. 備用輸出點可以連接其他自動化設備,如輸送帶和承接台等。
8. 可選購CE機型,符合EUROMAP 12 or 67與SPI的標准,並附有標准介面。
9. 可選購中板檢測和置物安全檢測等,避免副臂撞模,搭配全廠自動化使用。
10. 橫行軸可選購AC伺服馬達驅動,並採用精密級行星減速機和齒輪. 齒條傳動,速度快.定位精準,定位精度高達±0.1mm。
選購配置:
A.引撥行程和上下行程電動遙控調整,節省調整時間和增加操作的安全性。
B.成品臂上下軸由AC伺服馬達驅動,可快速的上下行動作,節省模內取出時間,增加效率,並可在模外設置不同的置物高度,定位精度為±0.2mm。
C.模外置物慢速下行,可避免撞傷操作人員。
D.橫行伺服馬達、上下軸伺服馬達驅動二種選購功能只能二選一。
輕型橫走機械手
配置和用途:
1.輕型橫走機械手系列適用於50~300T的各型卧式射出成型機的成品及水口取出。
2.單截式型號有LPL-Q550/Q650,雙截式型號有LPL-Q750/Q850,上下行程從550~850mm,可用於三片模同時夾成品與水口。
3.橫行驅動方式:氣壓驅動和變頻馬達驅動(可選購AC伺服馬達驅動)。
4.機械手可以提高產能、降低產品的不良率和精準的控制生產量。
5.保障操作人員的安全性、減少人工和浪費。
結構和功能:
1.橫行軸採用無桿缸驅動或變頻馬達驅動(也可以選購AC伺服馬達驅動),上下及引拔軸使用氣缸驅動。
2.橫行、上下手臂均採用進口的高剛性鋁合金擠型梁與線性滑軌.配合高剛性軸承鋼,能達到取出速度快、高效能、高精度、使用壽命長的要求。
3.雙截式手臂採用特殊設計的皮帶倍速機構,可縮短上下手臂的結構高度,上下氣缸只需一半的行程即可達到全行程和配合廠房較低之場所。
4.側姿倒角機構 可配合動模或定模取出和固定倒角90度。
5.治具預留氣壓管路與檢測訊號,預留一吸一抱兩個迴路,可供吸夾抱等治具的取出應用,可應用各種成品多樣化的取出。
6.無桿缸驅動 LPL-Q550/Q650橫行軸採用進口無桿缸驅動,配合高剛性精密線性滑軌,動作平穩.順暢.耐磨和使用壽命長,兩端均採用氣壓緩行及油壓緩行器,停止平穩。
人性化設計:
1. 控制系統對話式操作,可以切換中文或英文頁面,操作簡單和容易學習
2. 8組內建標准程式和20組的模具記憶,可隨意搭配使用,具備L/U型取出功能,並可搭配置物方式、側姿選擇和頂針設定等功能.
3. 自動檢測故障情況並自動記錄
.4. 可在定模方向取出,搭配各項側姿動作,也可選擇不同的置料方式(橫出置料、橫入置料和外側同時置料)。
5. 所有的計時、計數均可在自動運轉模式中修改。
6. 模組化的控制板設計,更換維修方便;重視與射出機的連結安全規范,所有與成型機的輸入輸出訊號都使用干接點訊號,以防止相互干擾。
7. 備用輸出點可以連接其他自動化設備,如輸送帶和承接台等。
8. 可選購CE機型,符合EUROMAP 12 or 67與SPI的標准,並附有標准介面。
9. 可選購中板檢測和置物安全檢測等,搭配全廠自動化使用。
10.橫行軸可選購AC伺服馬達驅動,並採用精密級行星減速機和齒輪. 齒條傳動,速度快.定位精準;定位精
斜臂式機械手
配置和用途
1. 斜臂式機械手系列適用於15~280頓的各型卧式射出成型機,用於取出兩板模的成品及水口。
2. 型號有LPL~X450/X550/X650/X750/X850, 手臂形式有單截式和雙截式;上下行程從450~850mm,專用於兩板模具。
3. 單功能用於夾水口,全功能可以夾水口或同時夾水口與吸成品。
4. 機械手可以提高產能、降低產品的不良率和精準的控制生產量。
5. 保障操作人員的安全性、減少浪費。
結構和功能
1.雙截式手臂採用特殊設計的皮帶倍速機構,可縮短上下手臂的結構高度,上下氣缸只需一半的行程即可達到全行程,並且可配合廠房高度較低之場所。
2.左右旋轉結構,方便調整置物方向,不需更換氣管及磁簧開關。
3.夾具旋轉機構,可以旋轉90°放置成品及水口。
4.換模調整機構,換模時僅需將固定把手鬆開,全機可旋轉90°,提升換模效率。
5.全機採用鋁合金精密鑄造,搭配精密加工,整機穩固可以承受高速運動,耐久使用。
6.上下手臂採用進口的高剛性線性滑軌,引拔採用質量輕高剛性鋁合金擠型梁配合線性軸承及高剛性軸承鋼,能達到取出速度快、高效能、高精度、使用壽命長的要求。
人性化設計
1. 控制系統對話式操作,可以切換中文或英文頁面,操作簡單和容易學習。
2. 8組內建標准程式,可儲存12組教導程式,完全滿足生產各種產品的需求及形式。
3. 50組模具記憶功能,可以節省換模的設定調整。
4. 自動檢測故障並自動記錄,方便故障排除。
5. 手動操作時,可以顯示所有的輸出與輸入接點於操作介面上,維修方便快速。
6. LED顯示重要訊號,如安全門、開模完、允許關模、頂針和成品檢測。
7. 備用輸出點可以連接其他自動化設備,如輸送帶和承接台等。
8. 自動運轉下可以修改各項延遲時間與計數,操作簡單方便。
9. 可選購CE機型,符合EUROMAP與SPI的標准。
立式機械手:
配置和用途:
1.立式機械手適用於50~180噸的各型立式射出成型機,用於取出成品及水口.
2.型號有LPL-V550/LPL-V650,手臂形式有單截式;上下行程從550~650mm,專用於兩板模具.
3.機械手可以提高產能,降低產品的不良率和精準的控制生產量.
4.保障操作人員的安全性,減少浪費.
結構和功能:
1.左右旋轉結構,方便調整置物方向,不需更換氣管及磁簧開關.
2.夾具旋轉機構,可以旋轉180°放置成品及水口.全機可旋轉45°,90°.
3.上下手臂採用進口的高鋼性線性滑軌,引拔採用質量輕高鋼性鋁合金擠型梁配合線性軸承及高鋼性軸承鋼,可達到取出速度快,高效能,高精度,使用壽命長的要求.
人性化設計:
1.控制系統採用對話式操作,可以切換中英文頁面,操作簡單和容易學習.
2.8組內建標准程式,可儲存12組教導程式,完全滿足生產各種產品的需求及形式.
3.50組模具記憶功能,可以節省換模後的設定調整.
4.自動偵測故障並記錄,方便故障排除.
5.手動操作時,可顯示所有輸入,輸出接點於操作界面上,維修方便快速.
6.LED顯示重要信號,如安全門,開模完,允許關模,允許托進和成品檢測.
7.備用輸出點可以連接其它的自動化設備,如輸送帶和承接台等.
8.自動運轉下可修改各項動作的延遲時間與記數,操作簡單方便.
9.可以選購CE機型,符合EUROMAP與SPI的標准.
縱走機械手:
配置及用途:
1.縱走系列機械手適用於50~450頓的各型卧式射出成型機的成品及水口取出.
2.手臂形式有單截式和雙截式;上下行程從600~1000mm.可增加副臂用於三片模,同時夾成品與水口.
3.橫行軸標准為AC伺服馬達驅動.
4.安裝方向與傳統的橫走式不同,是將成品與料頭取出放置於射出機尾端,可以節省射出機的放置空間.上下,引拔為氣缸驅動,節省成本.增加模內的取出效率.
5.安裝機械手可以提高產能(20~30%),降低產品的不良率和精準的控制生產量.可保障操作人員的安全性,減少浪費.
機體結構:
1.橫行軸標准採用變頻馬達驅動,也可以選購AC伺服馬達驅動,定位精度可達±0.1mm.
2.上下及引拔軸標准使用氣缸驅動,橫行\引拔\上下均使用精密直線高剛性線性滑軌,耐磨 耗壽命長.
3.上下手臂使用質量輕高剛性的鋁合金擠型結構梁,可達到取出速度快,震動小,高效能.
4.使用壽命長的要求.模組化設計大量生產,零件互換性強.
5.雙截式手臂,採用高剛性線性滑軌及鋁合金結構梁,特殊設計的皮帶倍速機構,大幅度的
縮短上下手臂的結構高度,上下氣缸只需一半的行程即可達到全行程.除了可以增加上 下行的速度及穩定性,並且可配合廠房高度低的場所.
人性化設計:
1.控制櫃與機體結構合於一體,節省空間,模組化的控制板設計,更換維修非常方便.
2.控制面板採用對話式操作,可以切換中文或英文頁面,操作簡單易學.
3.內建標准程式,可以隨心所欲的搭配使用,具L/U型取出功能,並可搭配置物方式,側姿選擇,頂針設定,不良品警報等功能,完全滿足生產各種產品的需求及形式.
4.20組模具記憶功能,可以節省換模後的設定調整.
5.可自動檢測故障情況顯示於幕面並自動記錄,方便故障排除.
6.手動操作時,可以顯示所有的輸入,輸出接點於操作界面上,維修方便快速.
7.備用輸出點可以連接如輸送帶和承接台等.
8.自動運轉下可以修改各項動作的延遲時間與記數,操作簡單方便.
9.特別重視與射出機的連接安全規范,所有與成型機的輸入輸出信號都使用干接點信號,以防止相互干擾.
10.可以選購CE機型,符合EUROMAP與SPI的標准,並附有標 准介面.
Ⅱ 關於廣西梧州市的寶石加工
寶石加工要分好幾個步驟:
一.購原材料(就是去石料店買相應的石料):
1.選料,石材料分好幾種:常用的就是AB料,B料,C料,還有D料。其中AB料石料塊頭大一點是用來切割成大一點石胚的,B料,C料都是用來切適中的石胚,而D料石料塊頭小是用來切割成小一點石胚。選好相對應型號的石料就可以對顏色了。
2.對顏色,根據寶石所需要的顏色確認好顏色,確認顏色是非常復雜,也是非常關鍵的!深淺都要自己把握好···對好顏色就接下里石料就可以切片切粒了。
二,切割,所謂的切割就是先確認好尺寸的長短大小把石料先切成一片一片的,再把一片片的石料分粒切!當讓尺寸是要把握好的!)
三,造形。告告1,先把相應的寶石模型做出來,就是大概的一個輪廓的模型,模型做好之後,裝入造型機。然後把切割好的一粒粒石胚放入造型機里,造型機的砂輪就會把石胚打磨得跟做出的模型一樣的輪廓···
四,拋光,分拋普通光合拋亮光,拋普通光說和物明需要寶石質量的要求不怎麼高,拋亮光的話就說明寶石質量要求有點高了,所謂的拋光就是把造好形狀的石配跟一些大小不等的碎料(碎砂)一起混到一個攪拌鍋里(攪拌鍋大小也就跟小店電飯煲差不多··)再放點拋光用的拋光粉,一般普通光要拋1天的樣子···亮光的話要拋2-3天。拋好光再就可以拿去加工了!
五,磨石頭,先把配料一粒粒的粘在一根根的鐵棍上粘好,(鐵棍也就是跟筷子那麼粗,長度也就10幾厘米吧)!然後把鐵棍插在一種叫八角版(六角版)的磨石工具上,當然我這里說的是用八角機磨的···還有好多人用機器手,台灣機磨的,我這里就不具體說明了!插進八角版後,就開始調機器的位置了···磨石頭都是先磨寶石的面先的,調位置就是在機器上把需要磨寶石面部的高度版位層數調出來,調好之後就可以開始磨了。然後裝上沙盤,開始打磨,就是拿著插好石頭的八角版在沙盤上磨···因為寶石的面部有好幾層位置多版位,我們先要在沙盤上把它的版位打磨出來,(通常叫刻面)面刻出來了就可以換光碟了···換了光碟接下來就開始拋光···也就是跟刻面一樣拿著插好石頭的八角版主光碟上面一個版位一個版位的拋,就這樣,當然拋光還是需要東西來輔助的···一開始就要在拋光碟上用細沙紙抹上拋光油和拋光粉···再進行拋光···要不然拋光這一程序是進行不下去的。
寶石面部拋好之後就要換一面了···把石頭重鐵棍上取下換一面又粘在鐵棍上,然後接著前面的步驟做···不過這次是打磨底部,跟打磨面部的不同的喔···只要把機器的位置重新按照打磨底部調好就OK了···按照不同的層數版位繼續開始打磨拋光····一粒寶石就會這樣誕生!全部工序搞定後····把石頭從鐵棍上取下···然後清洗干凈(可以用低溶度的硫酸清洗,也可以用酒精清洗···建議還是用低溶度硫酸,因為硫酸清洗要干凈很多···而且很快就會清洗干凈···用其他的都喚友液比不上硫酸···不過要是很少用硫酸的人還是喲娜其他東西清洗好了···因為用硫酸清洗不怎麼保險!用硫酸洗不小心的話會把辛辛苦苦磨出來到寶石全部洗壞···
清洗好之後就可以拿去質檢咯!
(我這里也是粗略的說一說···其實磨寶石這一塊很復雜很復雜)
Ⅲ 刻面型寶石的琢磨
刻面型琢型是較新的加工工藝。這種加工工藝開始於14世紀。它是由具有對稱的幾何形態拋光小面聚合而成的。這種琢型款式用於所有的無色和有色透明的寶石。
1.刻面角度的選擇
當光線以一定角度穿過寶石拋光小面而在體內反射時,如反射角大於寶石固有的臨界角時,則使入射晶體內的光線,可以全部折射返回,使寶石光彩奪目。
正確的刻面角度,可使大量的光束發生全反射,如果刻面角度選擇不合理,過大或過小的角度,都會造成光的反射不完全,而導致漏光(圖11-1-3)。鑽石對於刻面角度要求尤其嚴格。
圖11-1-3
刻面型寶石角度的精確確定很重要,同時也要根據不同寶石固有的折射率而定。J.Siukankas擬定了寶石折射率與其冠部角、亭部角的經驗數據范圍,每種寶石刻面角度見表11-1。這些角度的正確性,已被理汪胡論和實踐所證實。如鑽石,冠部角控制冠高,冠高控制著鑽石檯面大小,檯面越大,寬度越好,檯面越小,火彩越強。亭部角度控制亭深,正確亭部能使進入鑽石內部的光,發生鈉反射,而使鑽石產生最好的明亮度。
折射率冠部角亭部角
1.40~1.6040°~50°43°
1.60~2.0040°40°
2.00~2.5030°~40°37°~41°
表11-1 寶石的刻面角度
續表
2.顏色的利用
對於有色透明寶石,除選擇正確的刻面角度外,還必須將寶石最好的顏色,通過頂刻面表現出來。頂刻面的正確定位,使旋轉寶石出現最理想的顏色,用防水墨水標出其位置。如寶石的顏色具有明顯的分帶時,加工時,將寶石的顏色條帶平行放置,與頂刻面平行,從頂刻面上見不到顏色分帶為佳。對顏色太濃的寶石,可利用減少角度以增加顏色的鮮明感;對顏色淺淡的寶石,可加大角度使寶石產生較濃的顏色。
3.刻面型寶石的款式
刻面型最早的琢型是以八面體鑽石晶體為基礎;琢磨成「桌型」(圖11-1-4)。
(1)玫瑰花型:這種琢型起源於16世紀前的某個時期,上部為對稱排列的刻面聚成的錐形(24個三角刻面),下部為一平底。這種琢型過去曾用於大顆粒的鑽石及其他許多寶石,現代僅用於小顆粒鑽石、鋯石和鎂鋁榴石中(圖11-1-5)。
(2)圓多面型:這種琢型也稱「鑽石型」,它起源於 17 世紀由威尼斯寶石工匠(Vi-cenzio Perugzi)發展,至今仍不斷改進。圓多面型可使一些刻面反射光線獲得異彩,使另一些刻面的折射光線增加火彩。是因為產生最大全反射的角度,不能同時產生最大的火彩,因而理想比例的設計需要不斷的修改。
圖11-1-4 現代刻面型寶石琢型的起源
圖11-1-5 典型的荷蘭玫瑰花形(24個三角刻面)
i.標准圓多面型及鑽石的理想比例
標准圓多面型是鑽石的理想琢型。其外形為圓形,冠部有33個刻面,亭部有24個刻面,共計57個刻面,如存在底刻面,共計58刻面。各刻面名稱如圖11-1-6所示。
圖11-1-6 圓多面型刻面各部位名稱
標准圓多面型、亭部刻面和腰棱之間的夾角非常重要。鑽石亭部刻面角度約為 40°,其他寶石這個角度根據折射率而定。這種琢型的優點在於最充分地利用了鑽石的高色散,從而產生高度的異彩。在不同國家,鑽石的所謂「理想」角度和比例總是在變化。在歐洲最廣泛接受的圓多面型建立在 W·F艾普洛博士的計算(1940)基礎之上。我國鑽石琢型分「上海工」和「新式工」,其中以「新式工」色散最好(圖11-1-7)。
ii.變形
圓多面型有許多變形,如梨形、橢圓形、橄欖形(圖11-1-8)。變形(鬧物改進形)的比例由原石的形態和性質所決定。原石的形態不規則,當有突出包體存在時,琢型的形態和理想比例要有所變化。原則是以保持最大重量和最高價值為目的來進行各種寶石琢磨形態的選擇。
(3)階梯型:也稱祖母綠型,因更多地用於祖母綠寶石的琢型而得名。這種琢型由一個大的頂刻面,四周擁有成排平行梯形小面組合在一起,四角常被截斷,目的是易鑲嵌,對寶石的損壞可能性最小(圖11-1-9)。
圖11-1-7 圓多面型的不同比例示意圖
圖11-1-8 圓鑽型的變形款式
階梯型常用於許液陵液多透明有色寶石的琢型,如紅寶石、藍寶石、紅柱石、金綠寶石、堇青石、鋰輝石、碧璽等。大的頂刻面能充分顯示出寶石的顏色。琢型的比例,形態通常由顏色的濃度和原石晶體的形狀決定。階梯型按外形形態有長方形、拱心石形、三角形、菱形、風箏形、五角形(圖11-1-10)。
(4)剪刀型:為階梯型的改進型,呈長方形狀,四周每一個梯形面由四個三角形所替代(圖11-1-11)。這種琢型的優點是廣泛用於有色合成尖晶石和其他低檔寶石的加工,可採取機械琢磨,因眼睛不易察覺三角形刻面的不準確,缺點是亭部的底端有些光的散失。
圖11-1-9 祖母綠型
圖11-1-10 階梯型的款式
圖11-1-11 剪刀型琢型
(5)混合琢型:這種琢型有一個圓多面型的冠部和一個階梯狀的亭部。階梯狀亭部通常琢磨得比較深。寶石光學效應欠佳,而且鑲嵌困難。斯里蘭卡的寶石工匠常採用這種琢型。
Ⅳ 刻面型寶石的加工
刻面型又稱棱面型、翻光面型和小面型。它的特點是寶石由許許多多具一定幾何形狀的小面組成,形成一個規則的立體圖案。
(一)刻面型寶石的琢型
刻面型寶石的琢型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有圓多面型、玫瑰型、階梯型和混合型四大類。根據這四大基本琢型演化出的款式有上百種之多。由於這四類基本琢型是借鑒鑽石的琢型而來的,與鑽石的琢型完全相同,僅根據寶石的品種不同在加工過程中其角度有所變化而已,因此刻面型寶石的琢型參閱本章第一節中鑽石的琢型即可。
需要說明的是:
1)玫瑰型琢型雖然有著優美的幾何形狀,但對於寶石的火彩和亮度都不利,因此現已少用,只偶見於小顆粒的扁平形鑽石、鋯石和石榴石切磨中。
2)階梯型琢型中的祖母綠型主要用於祖母綠的切磨,也適合於所有透明的寶石,尤其是顏色美的有色寶石。在這種琢型中小面的數目和階梯數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顏色美放在了首要位置,而火彩則居於次要位置。所以除了用於鑽石加工的階梯型琢型,要求有嚴格的刻面大小、比例、冠角和亭角大小外,一般寶石的檯面較大,冠部較薄,亭部較厚。
3)混合型琢型可使寶石的火彩、顏色和重量達到最佳效果,但由於加工復雜,不利於大批量生產,因此只局限於高檔寶石的設計與琢磨。常見的款式是冠部為圓多面型、亭部為階梯型。
4)近年來市場上流行的彩色寶石「千禧工」(圖5-1-32(a)和「格仔工」(圖5-1-32(b),也是由四大基本琢型演化而來的。它們在加工設備和比例上有所變化,款式較為新穎。其中「千禧工」的每個面是內凹的,具聚光作用,增強了寶石表面的明亮程度;「格仔工」有單面和雙面之分,每個面為方形或菱形,簡潔明快,富於現代氣息。
圖5-1-32 千禧工首飾(a)與格仔工首飾(b)
(二)刻面型寶石的設計
刻面型適用於所有無色和有色的透明寶石。刻面型寶石的設計與弧面型寶石的設計一樣,需要完成對原石定名、了解寶石的內外部特徵、分析原石和選擇設計方案等步驟。針對具體刻面型寶石的設計可主要從顏色、重量、瑕疵和比例四個方面著手進行。
1.顏色的設計
寶石的顏色與厚度和粒度宏大有關,因此在設計中可將色淺的原石設計為厚度大的琢型,如海藍寶石多設計成祖母綠型,以增強色度。同樣,將色深的原石設計為厚度小的琢型,如山東藍寶石,若設計為階梯式方片(冠部為祖母綠式,底為平面),則厚度較薄,色度就可以減弱。
另外,使用改進型的款式也可改善寶石的顏色。對於顏色較淺、折射率又低的寶石,如淺色的黃玉、水晶等,多選用垂直分主小面的改良圓鑽型款式,利用亭部更多的小面同時反光來增強其光澤效果。對於色淺的紫晶、茶晶等,除選用階梯型款式外,還可選用水平分主面的改良圓鑽型款式或選用雜石型款式以增加寶石高度來達到加深顏色的效果(見圖5-1-33)。對於深色寶石,如暗紅色石榴石、山東藍寶石等,選用圓鑽型的改進型(即亭部高度適當減小),讓其漏光以降低寶石顏色的槐閉濃度,從而使寶石顏色得以改善。
圖5-1-33 顏色設計過程中的琢型處理
2.重量的設計
從原材料上切磨寶石,材料損失很大,如鑽石,損失重量常在50%以上。有資料表明,山東藍寶石的出成率僅為30%左右。重量的損失直接關繫到商品的價值。因此,在體現寶石整體美的情況下,保重已成為寶石工匠的一個重要課題。
重量包括兩方面含義,即單粒寶石的成品盡可能大和一塊原料經加工後總出成率要高。以哪個為主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對於低檔寶石,一般以出成率為主。因為這時寶石的價格與重量成正比,蔽明豎而在原料加工過程中出成率越高則價格越高。對於高檔寶石,單粒寶石的價格更大些。因為這類寶石的價格與重量不是成簡單的正比關系,有時成指數關系,至於大的名貴寶石品種價格更是不可估量。
增加單粒寶石的重量有以下四種方法:
(1)增加腰部直徑
(2)增加腰部厚度
(3)增加亭部深度
(4)改進原有寶石的款式
前三種方法如圖5-1-34所示。第四種方法常為改寶石的檯面平面為弧面,接受光線多,使寶石顯得明亮,如「千禧工」和「格仔工」,但這類磨工的損耗較大,成本較高。
圖5-1-34 增加寶石重量的三種途徑
3.瑕疵和包體的設計
瑕疵、包體是影響寶石凈度的主要因素。在寶石加工過程中,對包體和內部瑕疵要考慮六個因素:大小、數量、位置、顏色、輪廓和透明度。
在對瑕疵和包體的設計中,我們應採取以下措施:
1)對有顏色的包體和大的裂隙應在原石切割時去掉,方法是沿裂隙面將原石剖開。
2)在原石設計時,盡量了解瑕疵和包體的位置,並標記。
3)本著先去除大的瑕疵或包體、再去小的原則,對有隱患的裂隙,寧可減少款式尺寸,也要去除。
4)對實在無法去除的瑕疵或包體應盡量把它設計到不影響寶石美觀的位置上,即在腰部附近不顯眼的地方(見圖5-1-35)。這里要注意的是:①寶石檯面下的包體易被發現;②亭部的包體易被反射成多個影像,形成「滿天星」;③祖母綠型款式任何位置的包體都易被發現,包括腰部,因此設計這種琢型應使用干凈的原料。
圖5-1-35 包體的處理位置
5)對於顏色鮮艷、形體規整、輪廓清晰、易於觀察的包體可充分利用,如琥珀中的昆蟲、水膽瑪瑙、發晶等。
4.比例的設計
在刻面型琢型的設計中,要充分考慮檯面大小、冠部角度、腰面厚度和亭部深度,才能使寶石切磨後的體色、亮度、火彩和閃耀程度達到最佳效果。
(1)檯面大小的設計
檯面大小是相對寶石的腰徑而言的。對於有色寶石,檯面大小影響著寶石的顏色、火彩、閃耀程度和重量。這里要強調的是,顏色包括色相、明度、彩度(飽和度)三個因素。其中顏色中的明度又稱為「亮度」、「色耀度」,它與色散有關的「火彩」在設計中是一對矛盾,因為亮度是各色反射光和透射光線的總量,亮度強代表各單色光在寶石內的全反射都比較強,任何一種單色光的反射光量減少,都會使亮度減弱。而火彩的要求正好相反,它要求各單色光的反射不一致,某些單色光反射量要大些,某些要小些,這樣才能顯示出色散,即火彩。正是由於這種原因,亮度和火彩不可能同時達到最佳狀態。因此我們在寶石比例設計中,追求的是它們的綜合效果,是二者的一種折中,這種折中通常被稱為閃耀程度。搞清上述關系後,對我們的比例設計是很有幫助的。
對於色散效應強的寶石,如鑽石、鋯石等,設計時應使檯面相應減小,因色散區主要集中在冠部的斜面區域。檯面減小,會使冠部的斜面區域增大,光線將以不同的折射角從亭部反射。但無限度的減小,色散雖有所增強,寶石的亮度卻會大打折扣,而且這樣做對寶石的重量也沒有好處。對寶石顏色較暗的可使檯面增大得到改善,因為這樣可以透過更多的光,但檯面超過腰部直徑的2/3時,從檯面反射的光線將會抑制斜面區的光線,產生「暈」反射效應,寶石顯得呆板。
(2)冠部角度的設計
冠部角度是指冠部主刻面與腰平面所夾的銳角。在腰徑一定時,其大小由檯面和冠高來決定。
在腰徑和冠高不變的情況下,冠部角度的變化效果是一樣的,冠部角度增大,檯面增大,冠部角度減小,檯面減小。
根據寶石的折射率計算或從《寶石折光率同臨界角相關曲線圖》上可查得刻面寶石冠部的角度,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β=8×(45°-a)
式中:β—冠角,單位:度;α—亭角,單位:度。
冠部角度確定後,星刻面和上腰面的角度根據下列關系求得:
星刻面角度=冠部角度-(12°~7°)
上腰面角度=冠部角度+(5°~9°)
(3)腰部厚度的設計
腰部是寶石的鑲嵌邊,其厚度直接影響著寶石的重量和完美。太薄易導致腰部破損,太厚會產生模糊的灰色反射。就標准圓鑽型的款式來說,腰邊由16段厚薄相間的曲線組成,其腰部厚度按下式變化:
{δ}mm={a}+{b}mm2/{D}mm
式中:δ—腰部厚度;D—腰面直徑;a—經驗系數,為0.017mm;b—經驗系數,為0.05~0.08mm2。
(4)亭部角度的設計
亭部角度是指亭部主刻面與腰平面所夾的銳角,其大小由腰徑和亭深來決定。
亭角對寶石閃耀的影響是很大的,因為正確的亭角,可將盡可能多的光線從亭部小面反射出來,以產生最大的亮度(如圖5-1-36(a)。
如果寶石的亭角小於正常變化范圍,則亭部深度減小,進入寶石的光線會從亭部漏失,從檯面向下觀察,中心會出現「窗」,即魚眼效應(如圖5-1-36(b)。
如果寶石的亭角大於正常變化范圍,則亭部深度加大,進入寶石的光線,同樣從亭部漏失,從檯面向下觀察,中心處變暗,產生「釘頭」效應或黑底效應(如圖5-1-36(c)。
圖5-1-36 寶石的光路示意圖
(a)理想加工;(b)厚度偏小(魚眼效應);(c)厚度偏大(黑底效應)
美國寶石學家E.S.Love描述的二維石亭角的計算公式如下:
若
若
式中:a—亭部主角,φ—介質的臨界角,單位均為度。
對鑽石而言,亭角約為40°,但對於其他寶石,這個角度根據折射率而變化。一般說來,折射率越低,寶石的亭角就應越大,也就是亭部越深,以便產生內反射,增大閃耀度。
常見寶石的臨界角、冠角、亭角見表5-1-4。
表5-1-4 常見寶石的冠角和亭角
續表
(三)刻面型琢型的定位和定向
刻面型寶石雖然沒有弧面型寶石的貓眼效應和星光效應,但為了更好地體現透明寶石的體色、亮度、火彩及閃耀程度,也需要對它進行定位。刻面型寶石的定位主要是對檯面的定位,方法如下。
1.多色性明顯的寶石
非均質寶石具有多色性,大部分寶石的多色性並不明顯,因而在設計定位時可不予考慮。多色性明顯的寶石,常見的有紅寶石、藍寶石、碧璽和坦桑石等,在設計中有一個定向定位的問題。定向和定位對不同寶石是不同的,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如藍寶石,一般從平行結晶軸(Z軸)方向上觀察顏色為藍色,而從垂直Z軸的方向上觀察常顯示出一定的黃綠色,設計時通常把琢型的檯面選在與晶體Z軸垂直的方向,這樣可獲得較柔和的藍色。又如綠色碧璽,一般從垂直Z軸的方向上觀察顏色為鮮明的綠色或藍綠色,而從平行Z軸的方向上觀察常顯示深棕綠色或深橄欖綠色,設計時通常把琢型的檯面選在與晶體Z軸平行的方向(見圖5-1-37)。但是,如果碧璽的顏色極淺,有時又不得不選用垂直Z軸的方向為檯面,這樣可增加顏色的深度。
圖5-1-37 藍寶石檯面的定位(a)和綠色碧璽檯面的定位(b)
2.無多色性或多色性不明顯的寶石
由於這類寶石在各個方向上顏色無變化或變化極小,因此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最大限度地利用寶石。保證成品大的一個方法是,檯面平行於對角線平面(見圖5-1-38)。常用這種方法確定檯面位置的寶石有石榴石、尖晶石、水晶等。
圖5-1-38 無多色性或多色性不明顯的寶石的檯面定位
3.具有色帶、色區、色團和色斑現象的寶石
有些寶石,常見晶體中顏色分布不均勻,如藍寶石中的色帶、紫晶中的色斑、碧璽中的色區等。如果檯面方向確定不當,就可能造成其成品從檯面觀察時顏色分布不勻的現象,從而影響其商品價值。
對於藍寶石的色帶,通常把它放在靠近寶石腰部且平行於檯面的位置,這樣,色帶的顏色通過寶石內光線的多次反射、折射,在頂面可展現均、正、濃的藍色。
對於紫晶的色團、色斑,通常把它放在寶石檯面正下方的中央區域,即放在冠部、腰部或亭部,使之從頂面觀察顏色較均勻。如果色斑很小,最好把它放在亭部的尖角處,通過光線的反射、折射,使原本無色的折射光變成有色光,達到增色的效果(見圖5-1-39)。
圖5-1-39 色團和色斑的處理
對於碧璽的色區應酌情處理,如果色區無規律,採用上述兩種方法放置色區,如色區排列有序且顏色鮮艷,可採用如圖5-1-40的方法定位檯面。
4.具解理的寶石
對解理發育的寶石來說,在原料切割上非常方便,但對於寶石加工的拋光工序來說,就較困難,而且易產生熱使檯面破裂,因此在原石定位上應避免檯面平行於解理面,可使檯面與解理面成5°~10°(或80°~85°)的角度或與縱軸平行來定向。如果原石的解理數較多,其走向原則上應避免檯面平行於解理最發育的一組(見圖5-1-41)。
圖5-1-40 多色碧璽檯面的定位
圖5-1-41 具解理寶石的檯面定位
(四)刻面型寶石的選料
習慣上把透明度作為是否採用刻面型琢型的重要尺度,對於比較透明的寶石多採用刻面型琢型,對不透明的寶石多採用弧面型琢型或其他琢型。對刻面型寶石原料的選擇要比弧面型嚴格得多,因刻面型的原料價格較高,如果選擇不當,損失會很大。根據外表很難推斷寶石質量如何,寶石的價值常不僅在於外表美觀,更須內部質地良好。
首先要檢查原料的色彩性質及其分布狀況。許多寶石有極明顯的多色性、色區或色帶,如果將其合理地進行定位,則可使寶石身價倍增。
其次要檢查原料的形狀。許多原料是很薄的片狀或多鋸齒狀,這不利於原料的利用,對出成率影響很大。形狀規則的寶石晶體,是寶石工匠樂於接受的。如電氣石常呈細長鉛筆狀,斷口似三角形。這很接近於祖母綠式的切割款式,因此切磨時極少損失。石榴石晶體常呈渾圓球狀,這有利於加工成圓鑽型款式。
再次要檢查原料內部的瑕疵、綹裂的多少及分布。選料時,應從各個角度加以檢查,想像出沿裂痕切割後的原料形狀及大小。若估計損失量可能超過60%以上,則在選料時要慎重。另外還要對裂痕的性質加以了解。天然裂痕常因鐵質污染外觀呈暗褐色或黑色的細絲,而因錘擊損傷留下的許多小裂痕,含有空氣而顯白色,對於這類料的選擇更要慎重。因為其中可能還會暗藏許多裂痕。所以在寶石加工行業中害怕小裂,不怕大裂。
最後要檢查原料的重量,寶石原料不能太小,太小不利於加工和鑲嵌,對不同寶石的重量要求不同。一般要求在0.6ct以上,對於群鑲的寶石可降至0.1ct以上。對於寶石晶體而言,要求粒徑大於5mm,珍貴者可在3mm以上。
適用於刻面型寶石材料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鑽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海藍寶石、變石、碧璽、長石、水晶、黃玉、橄欖石、尖晶石、石榴石等。
(五)刻面型寶石的加工工藝流程
刻面型寶石的加工工藝要比弧面型寶石復雜得多,分為九道工序:出坯、上桿、圈形、冠部研磨、冠部拋光、(翻轉寶石)上桿、亭部研磨、亭部拋光、後期處理。
1.出坯
出坯是指把原料切割成小塊料,然後用修理鋸切割出寶石款式的雛形。切割所用的鋸片為薄鐵板製成,直徑為100~150mm,厚度為0.3~0.5mm,其外緣刻有300多條小溝槽,小溝槽內嵌入100~120目金剛石粉末。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清理載石台,打開切割機和冷卻水。
2)切除原料的外皮(無外皮的可直接進入下一步驟)。手持原料,用力均衡地把原料推入鋸片,剛進料時,速度要慢,中途在進料暢通時加快速度,當料快切完時,放慢速度,以免崩口。
3)沿較深的裂紋切割原料。這樣可得到大大小小不等的毛坯。
4)仔細觀察毛坯,對不易觀察到的綿裂用墨線標記位置,避免設計到寶石款式的輪廓線內。
5)若感粒度仍很大,則需進一步分料,要求切出的毛坯大粒多,小粒少,切除邊角廢料少,而且毛坯大小是可以被寶石款式接受的。
6)寶石毛坯分為規則形和不規則形。規則形毛坯(立方體、四方稜柱體)可用切割機沿對面一分為二,或平行對角面分為一大一小兩部分。所得截面為正方形或長方形。正方形適合於加工成圓形、六邊形、八邊形及方形的琢型。長方形適合於加工成橢圓形、階梯形、橄欖形等琢型。
不規則形毛坯應多切割成倒錐體,且錐體的高度應大於頂面長邊的一半,這有利於款式設計。若錐體頂面為近正多邊形,則毛坯可設計成圓形、方形等琢型;若錐體為近船體的形狀,則毛坯可設計成橢圓形、階梯形等琢型;若錐體頂面為一頭大、一頭小,則毛坯可設計成水滴形或心形等琢型;若錐體頂面長遠遠大於寬,則毛坯可設計成橄欖形等琢型。
以上是中低檔寶石的出坯過程,對於較高檔的寶石是不宜切割成小塊的,除非寶石原料有嚴重的綿、裂等瑕疵。對高檔寶石應本著簡單去除邊角料,達到初步出坯的結果。
2.上桿
上桿是指用膠把毛坯和粘桿粘結在一起。刻面型寶石的上桿,要比凸面型寶石復雜得多,這是因為刻面型寶石在磨製過程中需要更精確的角度。
粘桿主要用黃銅材料製成,也有用鐵質材料的,長度一般為100~150mm,粘桿的粘結端有多種形狀,以便粘結不同琢型的寶石(見圖5-1-42)。膠一般用黑火漆膠或紅火漆膠。
圖5-1-42 粘桿
上桿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將粘桿和寶石毛坯的表面洗凈。
2)把膠弄碎,放於火燒杯中,用酒精燈加熱至熔融。
3)把粘桿的粘結端加熱,再加熱毛坯,受熱要均勻,如果毛坯怕熱,則用石棉網隔開加熱。
4)用膠把粘桿和毛坯粘結在一起,趁膠未完全凝固時,糾正角度。要求毛坯的中心線與粘桿軸線重合,頂面與粘桿重合,待自然冷卻。
以上所介紹的上桿過程是對有經驗的寶石工匠而言的,對於初學者來說,為了能使毛坯的角度達到精確,應藉助桿粘接架。其結構和方法在此不再贅述。
3.圈形(後面的工序都以黃玉的標准圓鑽型為例)
圈形是指圈磨出寶石的腰部形狀和冠部的基本弧面,圈形時所用的磨具粒度為180#~220#。在圈腰部形狀時,要確保粘桿軸線與磨盤面平行,這樣才能使毛坯的頂面垂直於腰面。在圈冠部的基本弧面時,弧度要小,即弧面與粘桿的夾角要小。弧面的曲率要一致,否則會影響到冠部的刻面研磨。磨製方法見圖5-1-43。
圖5-1-43 寶石冠部的圈形
4.冠部的研磨
冠部研磨是指用寶石刻磨機帶動毛坯在磨盤上磨出不同角度的小面,寶石刻磨機一般使用八角手刻磨機和機械手刻磨機。磨盤一般為150mm直徑的金剛石磨盤,磨粒的粒度一般為600目。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打開研磨機和冷卻水。
2)把帶毛坯的粘桿安裝到45°塊上,再把45。塊安裝到寶石刻磨機上,使檯面朝下,平行於磨盤,然後將寶石的檯面磨平(見圖5-1-44)。
圖5-1-44 用45°塊研磨冠部檯面
3)卸下45°塊,把帶有毛坯的粘桿直接安裝到寶石刻模機上(以八角手刻磨機為例),調節主機平台,使寶石與磨盤呈40°接觸,並調節「八角手」到l孔位,通過八角手八條邊在平台上的轉動,可磨出冠部的八個主面。此時主面大小要一樣,檯面直徑要達到腰直徑的50%~60%。
4)提升主機平台,使毛坯與磨盤成23°,調節「八角手」到2孔位,通過八邊的轉動可磨出冠部的八個星小面。此時星小面與主面剛好構成兩個正方形。
5)下降主機平台,使毛坯與磨盤成46°,調節「八角手」到3孔位,通過八邊的轉動,可磨出冠部左邊的八個腰面。
6)保持平台不動,調節「八角手」到4孔位,通過八邊的轉動,可磨出冠部右邊的八個腰面。此時冠部研磨完畢,這里要注意的是在研磨過程中,寶石與磨盤的接觸要輕,用力適當,並不斷觀察磨削進度。
5.冠部的拋光
拋光所用的拋光碟一般為紫銅盤,拋光劑為鑽石粉。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將磨盤取下,換上拋光碟,開機,塗上少量拋光劑。
2)用粘油法找到合適的角度,此角度要與研磨時的角度絕對吻合,否則會有多餘小面出現。拋光順序為先拋光星小面,然後拋光主面,最後拋光腰小面。
3)換上45。塊,用上述粘油法,拋光寶石檯面。
6.上桿
冠部研磨和拋光完畢後,將寶石坯料在酒精燈上加熱,然後取下寶石坯料,掉轉方向,將冠部粘結於一平頭粘桿上。方法參見第2個工序。
7.亭部的研磨
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將粘桿安裝到八角手上。
2)調節主機平台,使毛坯與磨盤成40°,選用八角手的1孔位,通過八邊的轉動,可磨出亭部的八個主面。
3)下降主機平台,使毛坯與磨盤成43°,選用八角手的3孔位,通過八邊的轉動,可磨出亭部左邊的八個腰小面。腰小面的長度應為亭部主面長度的2/3。
4)保持平台不動,選用八角手的4孔位,同理,可磨出亭部右邊的八個腰小面。
8.亭部的拋光
亭部拋光的方法與冠部拋光一樣。順序是先拋8個亭部主面,再拋16個腰小面。
9.後期處理
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若怕亭部的底尖破損,可在亭部底尖處磨一個小平面,研磨與拋光的方法同前。
2)腰部拋光為了寶石的整體美,可對腰部進行拋光。
3)拆膠處理把寶石和粘桿用酒精燈加熱,使膠融化,擰下寶石。
4)清洗處理把帶有膠的寶石和粘桿分別放入酒精中,待膠溶解後,把寶石和粘桿取出,用清水洗凈。
至此,刻面型寶石的加工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