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機械知識 > 機械就是什麼魚什麼的總體

機械就是什麼魚什麼的總體

發布時間:2021-02-12 05:57:21

1. 尼爾機械紀元 每個釣魚點 釣到什麼魚

以下是比較難釣到的魚種,並未按照圖鑒順序,部分雖有多重位置,但我僅列出回最容易釣到的位置。答
抵抗軍營門口
稻田魚(機)
游樂場
淡水魟,淡水魟(機)。
油田
油魚
綠洲
甲蟲魚
森林中央瀑布,森林城堡入口附近
龍魚,巨骨舌魚,巨骨舌魚(機),達摩魚(機),毛鯉。
艾米爾湖
龍魚,雙頭魚,達摩魚。
水沒都市淺灘
聽說在三式戰術長槍寶箱的旁邊釣機率最高。
水蚤,雙面魚,海星,海星(機),竹筴魚,竹筴魚(機),河豚,河豚(機),三棘魚,三棘魚(機)。
水沒都市深水區(飛彈發射器旁邊)
鯛魚,鯛魚(機),旗魚,旗魚(機),象鮫,象鮫(機),腔棘魚,腔棘魚(機)。
谷底(聽說在機器人屍體堆旁邊釣機率比較高)
毛鯉,龍魚(機)
下水道
其實前三種在別的地方也可以,但是這里機率最高,因為這里沒有其它的魚。
輪胎,瓦斯罐,壞掉的槍械,電池,鐵管(武器)。

2. 模擬人生3機械魚在哪兒

在科技中心附近有,釣魚技能達到一定等級後,點擊水面會有查看魚選項,會告訴你那裡有什麼魚,建議用獎勵買個收藏幫手,找魚啊寶石啊種子啊什麼都很方便

3. 做什麼樣的機械設置可以自動把大小不同的魚的魚鱗刮的既干凈還不傷魚鰭!

你用的什麼機器?

4. 什麼是魚

魚類動物 編輯本義項
網路名片

魚類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一般人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蟲類(12%)、哺乳類(9%)、兩生類(8%)五大類。根據Nelson(1994年)統計,全球現生種魚類共有24618種,占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平均每年已約150種計,十多年應已增加超過1500種,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魚種應在26000種以上。

目錄

動物特徵
動物外形
運動能力
皮膚及衍生物
鱗的作用
魚類骨骼
消化
進化
展開
編輯本段
動物特徵

魚類[1]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它們幾乎棲居於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環境━━從淡水的湖泊、河流到鹹水的大海和大洋。
世界上現存已發現的魚類約二萬六千種,海洋中生活著佔三分之二,常見魚類圖片(20張)其餘的生活在淡水中。中國計有二千五百種,其中可供葯用的有百種以上,常見的葯用動物有海馬、海龍、黃鱔、鯉魚、鯽魚、鱘魚(鰾為魚鰾膠)、大黃魚(耳石為魚腦石)、鯊魚等等。另外,還常用作醫葯工業的原料,例如鱈魚、鯊魚或鰩的肝是提取魚肝油(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主要原料。從各種魚肉里可提取水解蛋白、細胞色素C、卵磷脂、腦磷脂等。河豚的肝臟和卵巢里含有大量的河豚毒素,可以提取出來治療神經病、痙攣、腫瘤等病症。大型魚類的膽汁可以提制「膽色素鈣鹽」,為人工製造牛黃的原料。 魚類各綱之間的差異之大就如陸生脊椎動物各綱之間。一般認為,魚類是體滑而形如紡錘、呈流線型、具鰭、用鰓呼吸的水棲動物,但更多的種類不符合此定義。有的魚體極長,有的極短;有的側扁,有的扁平;有的鰭大或形狀復雜,有的退化乃至消化;口、眼、鼻孔、鰓開口形狀位置變化極大;有的魚呼吸空氣,浸入水中反會淹死。魚類是人類的重要食物。過度捕撈、污染和環境變化都會破壞魚類資源。魚類捕食孑孓,有助於控制瘧疾等蚊傳疾病。魚是行為學、生理學、生態學及醫學的重要實驗動物。許多魚飼以觀賞,許多種是游釣魚。魚體長從不足10公釐(0.4吋)至20多公尺,重約1.5克至約4,000公斤。體色多與環境一致而具隱蔽作用。有的魚體色鮮艷,且具斑紋,有辨識意義。有的魚能張縮色素細胞而改變體色,有的魚能發光。

觀賞魚
魚是一種水生的冷血脊椎動物,用鰓呼吸,具有顎和鰭。現存魚類可分為兩個主要族群:軟骨魚類(如鯊魚等)和 硬骨魚類(線狀鰭和波狀鰭的魚類)。這兩種族群的魚類都首先出現在泥盆紀早期。線狀鰭魚中較進階的一群稱為硬骨魚,在侏羅紀時開始進化,到了今日,已變成個體數量最多的魚類。另外也有數種已絕種的魚類。
魚,相伴人類走過了五千多年歷程,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食品與觀賞寵物,但人們對什麼動物是「魚」?魚的定義應如何下,卻知者甚少。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魚所下的定義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近五億年前,地球上生命歷程進程中發生了一次重大的飛躍,出現了最早的魚形動物,揭開了脊椎動物史的序幕,從而導致動物界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真正的魚類最早出現於三億余年前,在整個悠久歷史過程中,曾經生存過大量的魚類,早已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亡絕滅,今天生存在地球上的魚類,僅僅是後來出現、演化而來的極小的一部分種類。

觀賞魚:孔雀魚
人類在很早以前就能識別物種,給以名稱,通常所說的「魚」包括水中的所有動物,因而把許多生活在水中的動物均冠以魚名,把鯨、海豹、大鯢(娃娃魚)、烏賊、魷魚、章魚、海星、海蜇、海綿、文昌魚等與魚類混為一談。到底那些水生動物才是真正的「魚」,對於「魚」的劃分,在不同年代有著不同的定義。
二千幾百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對魚類所下的定義是:「這一類(魚類)是由完全無知無覺的東西造出來的。變形之主以為在這一類中給予純潔的呼吸是不再值得的,因為它們是各種罪惡的後代,而存在著不潔之心。變形之主把它們投入水中,使它們通過深厚的污泥,來呼吸那神妙而純潔的空氣。這就是魚和牡蠣以及其他所有的水生動物,作為有了莫大的無知之罪而得到的處罰,被遙遠地分離開來了」。柏拉圖的觀點充滿了神創論。由於近代科學的發展,早已徹底否定了這種觀點。
我國漢代初期的《爾雅》把動物分為蟲、魚、鳥、獸4類,其中魚包括了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低等脊椎動物及鯨和蝦、蟹、貝類等
18世紀瑞典博物學家林奈創立了現代分類學,他在所著的《自然系統》一書中,他將動物界分為哺乳、鳥、兩棲、魚、昆蟲及蠕蟲等6綱。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誕生了系統分類學。從此,魚類的定義及包含范圍也就確定下來。
究竟那些動物屬於「魚」?現代分類學家給「魚」下的定義是:終生生活在水裡、用鰓呼吸、用鰭游泳的脊椎動物。魚類包括園口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等三大類群、世界上已知魚類約有26000多種,是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大類,約占脊椎動物總數的48.1%.它們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洋里,淡水魚約有8600餘種。我國現有魚類近3千種,其中淡水魚約1000種左右。
編輯本段
動物外形

紡錘形
也稱基本型,是一般魚類的體形,適於在水中游泳,整個身體呈紡錘形而稍扁。在三個體軸中,頭尾軸最長,背腹軸次之,左右軸最短,使整個身體呈流線型或稍側扁,以利於水中運動前進時減少阻力,故這類魚善於游泳。常棲息於水的中、上層。可作長途遷移。例:鯉,鯽 ,鯊。
側扁型
這類魚的三個體軸中,左右軸最短,頭尾軸和背腹軸的比例差不太多,形成左右兩側對稱的扁平形,使整個體型顯及扁寬,因此,游泳的能力較紡錘型差,生活在水的中、下層。很少作長途遷移。如鯧魚、蝴蝶魚、鯿魚、胭脂魚、燕魚等。
平扁型
這類魚的三個體軸中,左右軸特別長,背腹軸很短,使體型呈上下扁平,行動遲緩,不如前兩型靈活,多營底棲生活。例如魟、鰩、鮟鱇和鯰等。
棍棒型
又稱鰻魚型。這類魚頭尾軸特別長,而左右軸和腹軸幾乎相等,都很短,使整個體形呈棍棒狀。其游泳能力較側扁型和平扁型強。適於在水底泥土中穴居和水底砂石中生活。如黃鱔、鰻鱺及多種海鰻。
此外,還有一些魚類由於適應特殊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而呈現出特殊的體型,例如海馬、海龍、翻車魚、河魨、比目魚、箱魚等。無論哪一種體型的魚,均可分為頭、軀乾和尾三部分。無頸為其特點,頭和軀干相互聯結固定不動,是魚類和陸生脊椎動物的區別之一,頭和軀乾的分界線是鰓蓋的後緣(硬骨魚類)或最後一對鰓裂(軟骨魚類)。軀乾和尾部一般以肛門後緣或臀鰭的起點為分界線,准確地講,是以體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尾椎椎體為界。
編輯本段
運動能力

概述
魚類的附肢為鰭,是游泳和維持身體平衡的運動器官。鰭由支鰭擔骨和鰭條組成,鰭條分為兩種類型,一種角鰭條不分節,也不分枝,由表皮發生,見於軟骨魚類;另一種是鱗質鰭條或稱骨質鰭條,由鱗片衍生而來,有分節、分枝或不分枝,見於硬骨魚類,鰭條間以薄的鰭條相聯。骨質鰭條分鰭棘和軟條兩種類型,鰭棘由一種鰭條變形形成,是既不分支也不分節的硬棘,為高等魚類所具有。軟條柔軟有節,其遠端分支(叫分支鰭條)或不分支(叫不分支鰭條),都由左右兩半合並而成。魚鰭分為奇鰭和偶鰭兩類。偶鰭為成對的鰭,包括胸鰭和腹鰭各1對,相當於陸生脊椎動物的前後肢;奇鰭為不成對的鰭,包括背鰭、尾鰭、臀鰭(肛鰭)。背鰭和臀鰭的基本功能是維持身體平衡,防止傾斜搖擺,幫助游泳,尾鰭如船舵一樣,控制方向和推動魚體前進。一般常見的魚類都具有上述的胸、腹、背、臀、尾等五種鰭。但也有少數例外,如黃鱔無偶鰭,奇鰭也退化;鰻鱺無腹鰭;電鰻無背鰭等等。
尾鰭
決定運動方向及運動動力,若失去,魚不會轉彎。依據外形和尾椎骨末端位置的關系,尾鰭可分為四種類型:
圓形尾鰭:尾鰭為1葉,尾椎骨一直伸到尾鰭後端,將鰭分成背腹對稱,尾鰭末端尖,多見於魚類的胚胎期及仔魚期。
歪形尾鰭:尾鰭分上下兩葉,尾椎末端稍曲向上伸展到尾鰭的上葉內。上葉較長,下葉小而略為突出,形成內外上下均不對稱的歪形尾鰭。常見於現代軟骨魚類和少數硬骨魚類。如鯊、鱘等。
正形尾鰭:分為上下對稱的兩葉,尾椎末端僅達尾鰭的基部,而稍上翹,保留有歪形尾椎的痕跡,尾鰭外形完全對稱,下葉由增加的尾下骨片支持著。正形尾鰭是高等魚類的特徵之一。據鰭形的變化,又包括了多種鰭形。
原形尾鰭:尾椎的末端平直伸展至尾的末端呈圓形,不象圓形尾那樣尖,尾鰭上下葉大致相等,這是一種原始的尾型,見於圓口綱,魚綱僅見於幼魚。
胸鰭
保持魚體平衡,若失去,魚體會左右搖擺不定。相當於陸生動物的前肢,著生於鰓蓋後緣的胸部。對魚類具有運動、平衡和掌握運動方向的機能。當魚停止前進時,胸鰭用於控制魚體的平衡;緩慢地游動時,胸鰭又起著船槳的作用;高速行進時,胸鰭緊貼魚體,當它舉起時,則可減速和制動;當胸鰭一側緊貼魚體,一側舉起,則魚體朝舉起的一側拐彎前進,協助尾鰭起舵的作用。
腹鰭
保持魚體平衡,若失去,魚體會左右搖擺不定。相當於陸生動物的後肢,具有協助背鰭、臀鰭維持魚體平衡和輔助魚體升降拐彎。腹鰭著生的位置隨不同的魚類而異,軟骨魚類的腹鰭一般位於泄殖孔的兩側。形狀和胸鰭相似而稍小。硬骨魚的腹鰭位於軀干腹側的叫腹鰭腹位。這是一類較原始的種,如鯉魚,鮭魚、鯰魚、鯡魚等;位於胸鰭前方,在腮蓋之後的胸部者叫腹鰭胸位,如鱸魚、黃魚和鯛魚等;位於兩腮蓋之間的喉部者叫腹鰭喉位,如鯰科和鰧科的魚類。腹鰭胸位和喉位是魚類進化後出現的高級特徵。這些位置各異的腹鰭,在魚類演化史上是一重要的標志,在動物分類學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背鰭
保持魚體側立,對魚體平衡起著關鍵作用,若失去,會失去平衡而側翻。但也有些體形長的魚類,背鰭和臀鰭可以協助身體運動,並推動機體急速前進。如帶魚的背鰭、電鰻的臀鰭、海鰻的背鰭和臀鰭都能推動機體向前運動。又如特殊體形的海馬,也是靠細小的背鰭運動來推動機體前進。鰭式,是表示鰭的組成和鰭條數目的記載形式。各鰭拉丁文的第一個字母代表鰭的類別名稱,如「D」代表背鰭,「A」代表臀鰭(肛鰭),「V」代表腹鰭,「P」代表胸鰭,「C」代表尾鰭。大寫的羅馬數字代表棘的數目。阿拉伯數字代表軟條的數目,棘或軟條的數目范圍以「一」表示,棘與軟條相連時用「一」表示,分離時用「,」隔開。例如鯉魚的鰭式:D..Ⅲ一Ⅳ一17一22;P.Ⅰ一15一16;VⅡ一8一9;A...Ⅲ一5一6;C.20一22。
以上表示鯉魚有一個背鰭,3~4根硬棘和17至22根軟條;胸鰭1根硬棘和15至16根軟條;腹鰭2根硬棘和8至9根軟條;臀鰭3根硬棘和5至6條軟條;尾鰭20至22根軟條。鱸魚的鰭式為D..Ⅻ一Ⅰ一13;A..Ⅲ一7一8;P.15一18;V.Ⅰ一5。表示鱸魚有兩個背鰭,第一背鰭由12根硬棘組成,無軟條;第二背鰭包括1根硬棘和13根軟條;臀鰭3根硬棘和7至8根軟條;胸鰭15至18根軟條;腹鰭1根硬棘和5根軟條。魚類的運動與體形和鰭的變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其游泳的動力主要依靠以下三種方式:
①利用軀幹部和尾部的肌肉收縮波浪式運動。
②依靠鰭的擺動劃水運動。
③利用鰓孔向後噴水引起的反作用力使魚體前進。魚類運動的方式除游泳外,少數魚還具有一種特殊的運動形式,即跳躍或飛翔,如鰱能斜向躍出水面很高,隨後垂直落入水中。飛魚用力跳躍斜出水面後,還能張開寬大的胸鰭,在空中翔達300m左右。鮭魚能反復跳越過河中多種阻障,從海里洄遊到河流的中上游產卵。另外,還有極個別的魚能爬行,如鮟鱇、彈跳塗。
臀鰭
協調其它各鰭,起平衡作用;若失去,則身體會輕微搖晃。
編輯本段
皮膚及衍生物

魚類的皮膚由表皮和真皮組成,表皮甚薄,由數層上皮細胞和生發層組成,表皮中富有單細胞的粘液腺,能不斷分泌粘滑的液體,使體表形成粘液層,潤滑和保護魚體,如減少皮膚的摩擦阻力;提高運動能力;清除附著在魚體的細菌和污物。同時,使體表滑溜易逃脫敵害。所以,表皮對魚類的生活及生存都有著重要意義。表皮下是真皮層,內部除分布有豐富的血管、神經、皮膚感受器和結締組織外,真皮深層和鱗片中還有色素細胞、光彩細胞,以及脂肪細胞。色素細胞有黑、黃、紅三種,黑色素細胞和黃色素細胞存在於普遍魚類的皮膚中,紅色素細胞多見於熱帶奇異的魚類局部皮膚中,光彩細胞中不含色素而含鳥糞素的晶體,有強烈的反光性,使魚類能顯示出銀白色閃光,有些魚類生活在海洋深處或昏暗水層,具有另一種皮膚衍生物—發光器腺細胞,能分泌富含磷的物質,氧化後發熒光,以誘捕趨光性生物,或作同種和異性間的聯系信號,如深海蛇鯔、龍頭魚和角鮟鱇中的一些種類。
在表皮與真皮之間,或者真皮中有很多鱗片,魚鱗是魚類特有的皮膚衍生物,由鈣質組成,被覆在魚類體表全身或部分(一定部位),能保護魚體免受機械損傷和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故有「外骨骼」之稱。也是魚類的主要特徵之一。現存魚類的魚鱗,根據外形,構造和發生特點,可分為三種類型。
(1)楯鱗由真皮和表皮聯合形成,包括真皮演化的基板和板上的齒質部分,即埋藏在真皮中的硬骨質的圓形或菱形基板和突出於表皮以外尖鋒朝向體後而中央隆起的圓錐形的棘(齒質)。齒質的表面有由表皮演化而來的琺琅質被覆著,齒質部分的中央為髓腔,整個髓腔開口於基板的底部,並有血管、神經通到腔內。鯊魚體表的楯鱗與牙齒的發生和構造相同應屬同源器官,故鯊魚的牙齒又叫皮齒。楯鱗的構造較原始,見於軟骨魚類鱗。
(2)硬鱗由真皮演化而來的斜方形骨質板鱗片,表面有一層鈣化的具特殊亮光的硬鱗質,叫做閃光質。硬鱗是硬骨魚中最原始的鱗片,如雀鱔和鱘魚的鱗。
(3)骨鱗由真皮演化而來的骨質結構,類圓形,前端插入鱗襄中,後端露出皮膚外呈游離態,相互排列成復瓦狀。根據游離後緣的形狀不同分為圓鱗和櫛鱗。圓鱗的游離後緣光滑圓鈍,常見於鯉形目、鯡形目等較低級的硬骨魚類。櫛鱗的後緣有鋸齒狀突起,多見於鱸形目等高級魚類。不管圓鱗或櫛鱗,表面均有同心圓的環紋,稱年輪。與植物莖的年輪一樣,可依此推測魚的年齡、生長速度及生殖季節等等。
編輯本段
鱗的作用

①在魚肚部的鱗,能反射和折射亮光,猶如一面鏡子,從而使底下兇猛的水生動物眩目,產生天水一色,不辨物體,成為天然的偽裝。
②為魚體提供了一道保護屏障,使它與周圍的無數微生物隔絕,有效地避免感染和抵抗疾病。
③作為一層外部骨架,鱗既可以使魚體保持一定的外型,又可減少與水的摩擦。此外,生物學家根據鱗片上環生的年輪(每輪表示過一冬),判知魚的年齡;亦可較為正確地掌握其生長、死亡率及健康狀況。
魚類身體兩側大都有一條或數條從單獨小窩演變成為一條管狀的線,稱為側線鱗,每片側線鱗有側線孔,能感受水的低頻率振動。硬骨魚的鱗片通常根據其數目、大小、排列形狀來鑒定魚種,記載鱗片數目的排列方式,常用一個帶分數式來表示,稱為鱗式:例如鯽魚的鱗式為28一30表示鯽魚的側線鱗為28至30片,側線上鱗為5至6片,側線下鱗為5至7片。
編輯本段
魚類骨骼

概述

常見的淡水魚類:鯽魚
魚類的骨骼按性質分軟骨和硬骨兩類。軟骨魚類終生保持軟骨,軟質中因有石灰質的沉澱物,又叫鈣化軟骨。硬骨魚的骨骼主要為硬骨,按照形式不同又分為軟化硬骨和骨膜兩種:在軟骨的原基上骨化形成的硬骨就是軟化硬骨,如脊椎骨、耳骨、枕骨等;由真皮和結締組織直接骨化形成的硬骨叫膜骨,如額骨、頂骨、鰓蓋骨等。魚類的骨骼按部位不同,分中軸骨骼和附肢骨骼兩部分。
中軸骨骼分頭骨和脊椎
1)頭骨數目最多:硬骨魚類的頭骨由130塊左右骨片組成(指現存魚類,古代的原始魚類頭骨可多達180塊),是脊椎動物中腦骨數目最多的一類動物。魚類的頭骨分為腦顱和咽顱兩部分。
①軟骨魚的腦顱為一軟骨腔保護著腦部,構造簡單,無分界和縫合,僅背面留有腦囟由膜覆蓋,這樣的腦顱稱軟顱。有軟骨魚類的軟顱骨骨化成的幾塊枕骨、耳骨、蝶骨、篩骨,還有由膜骨來源的鼻骨、額骨、頂骨、犁骨等膜顱部分,因而結構非常復雜。硬骨魚類的腦顱由許多塊骨片合成,形成頭骨的主要部分。
②脊椎動物自魚類開始,咽弓分化成上、下頜,井形成咽顱,魚類的咽顱最為發達,由7對「>」形的咽弓形成,第一對增大成頜弓,頜弓背段叫齶方軟骨,腹段叫麥克爾氏軟骨。二者構成軟骨魚的上、下頜。上、下頜的出現較圓口綱更先進,能積極主動攝取食物。而硬骨魚類進化為膜性硬骨前頜骨和上頜骨,代替了軟骨上頜(齶方軟骨),麥氏軟骨進化為軟骨性硬骨的關節骨、齒骨和隅骨等,第二對舌弓由兩側舌頜軟骨、角舌軟骨和中央、的基舌軟骨組成,主要為舌的支持物,也協助支持上、下頜,第3~7對為鰓弓,支持鰓和鰓隔,讓鰓裂彼此分開,利於呼吸。
2)脊柱代替了脊索:魚類的脊柱由許多塊椎骨彼此連結成1條柱狀骨,以取代部分或全部的脊索,具支撐身體,保護脊髓和主要血管的功能,較圓口類更為進步。魚類的脊椎骨具有前後兩面都向內凹陷的特點,稱為兩凹椎體或雙凹椎體,為魚類特有,在相鄰的兩個椎體間隙及貫穿椎體中的小管內可見殘存的脊索。脊椎動物從魚類開始,脊椎的基本結構已形成。軟骨魚和硬骨魚的脊椎骨都分為椎體、髓弓、髓棘、脈弓和脈棘。其中椎體為主要部分,肋骨與脊椎骨的橫突相連,硬骨魚類的肋骨大都較發達。
附肢骨為鰭骨骼
附肢骨分奇鰭骨骼和偶鰭骨骼。奇鰭中的背鰭、臀鰭和尾鰭骨骼都由插入肌肉中的支鰭骨(輻鰭骨)支持鰭條,硬骨魚的支鰭骨又叫鰭擔骨。偶鰭骨骼包括帶骨(肩帶和腰骨)和鰭骨(鰭擔骨和鰭條)兩部分。魚類中除硬骨魚的肩帶與頭骨相連以外,所有的附肢骨與脊柱均沒有直接聯系,這也是魚類的特徵之一,這是由於魚類的運動方式是游泳而決定的。
編輯本段
消化

魚類的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消化道己有胃腸的分化,還有明顯的胰腺。魚類由於終生生活在水中,故消化器官和食性都適應水中生活。口位於上、下頜之間,口內無唾液腺,魚類的口咽腔內有真正的牙齒,能積極主動地攝取和捕食,較圓口綱更高級。板鰓魚類頜骨上的牙齒由盾鱗轉化而成,硬骨魚的牙齒因著生部位不同而分為口腔齒和咽喉齒。一般以浮游生物為食的魚類牙齒細弱而呈絨毛狀排列成齒帶;食肉
編輯本段
進化

在脊椎動物5大類中,魚類是最低等的,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也最早。我們對現生魚類都較熟悉,但對地質史上的早期魚類、以及它們如何進化為現生魚類,就比較生疏了。現在讓我們順著時間的長河,向前追溯。
現知最早的魚類化石,發現於距今約5億年前的寒武紀晚期地層中,但只是一些零散的鱗片,未能給我們一個有關魚類身態的輪廓。到距今4億年至3億5千萬年前的志留紀晚期和泥盆紀時,才有大量魚化石被發現。這些魚化石,有的在構造特徵上彼此已很不一樣,說明當時已有多類魚類存在。很可能,在有化石記錄之前,它們業已分道揚鑣,在各自進化途徑上走過了一段相當長的路程。
最早出現的魚類是無頜魚類。顧名思義,它們還沒有上、下頜,只有一個漏斗式的口位於身體前端。這種口,不能主動攝食,只有靠水流把微小生物帶進口內。再者是它們沒有腹鰭,但有膜質的外骨骼,包裹在身體外邊。所以無頜魚類又有甲胄魚類之稱。由於這外骨骼的存在,曾引起有關學者的一番爭論:到底是軟骨在先或硬骨在先?在脊椎動物胚胎發生過程中,總是先出現軟骨,然後由軟骨形成硬骨。一般認為,個體發生反映系統發生。據此,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應該是軟骨在先,硬骨在後,可最早的脊椎動物先出現的卻是硬骨,這怎麼解釋?有人說,還是軟骨在先,只是軟骨不能保存為化石而已。到底怎樣,未有定論。
無頜魚類包括迥然不同兩大類:頭甲類和鰭甲類,每類又各有分支,有不同類型的形形色色代表,也曾繁盛一時。但好景不長,到泥盆紀中期(距今約3億5千萬年前),它們絕大多數絕滅了。只因現生的七鰓鰻和盲鰻的某些特徵與頭甲類的一致,學者揣測,前者有可能是後者的現生代表。按此,頭甲類應還沒最後絕滅。可是,從頭甲類到七鰓鰻和盲鰻之間,從泥盆紀到現代3億多年裡,都沒發現它們的中間環節(圖14)。究竟這些營寄生生活的現代無頜魚類是如何從身披甲胄的祖先進化來的,還是一樁懸案。鰭甲類無現生代表,被認為是一絕滅的類別。但是,由於鰭甲類中的異甲類的某些特徵與後期有頜魚類的近似,有人說,異甲類可能是有頜魚類的遠祖。是否這樣,尚需更多的論證。
最早的有頜魚類是盾皮魚類,它不僅已有上、下頜,並還有了偶鰭。這樣,它便有可能主動攝食了。盾皮魚類通常分節甲類和胴甲類,它們都披有甲,在泥盆紀晚期最為繁盛。前者可以尾骨魚為代表,後者可以溝鱗魚為代表。有人認為,盾皮魚類可能與現代鯊類有親緣關系,但另一些人認為可能與硬骨魚類的關系更密切。
板鰓類也稱軟骨魚類,包括鯊類和全頭類。鯊類常被認為是比較原始的魚類,因為它們具軟骨骨骼。軟骨在先,硬骨在後。但也有人認為鯊類的軟骨是次生性的,是由硬骨「退化」來的,硬骨在先,軟骨在後。甲胄魚類和盾皮魚類不是都具硬骨嗎?最早的硬骨才是真正原始的。
最早的軟骨魚類出現於泥盆紀早期(距今3億8千萬年前),裂口鯊常被視為最原始代表之一,並很可能是所有鯊類的祖先。它是一種近於1米來長的鯊類,有一個典型的鯊類體型——紡錘形,眼大,靠近吻端。兩個背鰭,第一背鰭前有一粗壯的背刺。胸鰭特別大,腹鰭小。尾鰭外形上、下葉對稱,內部構造上脊柱卻一直伸到尾鰭上葉的末端,故仍為歪形尾。偶鰭基部寬,末端尖,為原始類型的鰭。牙齒「筆架」形,中央的齒尖高,兩側的低(圖15)。從裂口鯊這種近似軟骨魚類中心基幹出發,進化出後期的各種鯊類,包括典型的鯊類和身體扁平的鰩類。這些鯊類從中生代到現在一直生活在海洋中,既沒有特別昌盛過,但也沒有被淘汰。
硬骨魚類是最進步的魚類,也是現今世界上水域中的「主人」。一般認為,硬骨魚類是從棘魚進化來的。棘魚是早期有頜魚類,早志留世(距今4億年前)便已出現,一直延續到二疊紀(距今2億5千萬年前)。這是一種小型魚類,曾被認為與盾皮魚類有關,與軟骨魚類有關,近年來通過對新材料的研究,才確定它與硬骨魚類有關。
硬骨魚類分兩大支,一支叫輻鰭魚類,一支叫肉鰭魚類。前者最早出現於距今約3億8千萬年前的泥盆紀中期,經過軟骨硬鱗類(部分軟骨、斜方鱗、明顯歪尾)、全骨魚類(部分軟骨、斜方鱗、輕歪尾)和真骨魚類(硬骨、圓鱗、正尾)三個進化階段而至現代魚類。肉鰭魚類包括總鰭魚和肺魚,而總鰭魚又分空棘魚類和扇鰭魚類。拉蒂邁魚是空棘魚類的唯一的現生代表,而扇鰭魚類則全為化石種類。後者曾被認為是陸生四足動物的祖先,但近年被我國學者所否定。肺魚類從泥盆紀(3億6千萬年前)開始出現,直到現在還有澳洲肺魚、非洲肺魚和南美肺魚為代表。顧名思義,肺魚是可用肺呼吸的,這可是陸生脊椎動物的基本要求,再加上其它一些特徵,肺魚曾被認為可能是陸生四足動物的祖先。後來這「祖先」地位被「具有內鼻孔」的扇鰭魚所取代。 20世紀80年代,隨著扇鰭魚類內鼻孔的被否定,扇鰭魚類祖先說動搖了。於是有關學者又回到肺魚中去尋找陸生四足動物的祖先了。

5. 機械就是什麼與什麼的總體

你好 你要的這些都已經被封了

6. 靜水養魚、(機械化養魚)注意些什麼

本文簡要介紹了靜水高密度養魚的機理、所需機械設備(魚池、排灌、增氧、飼料加工、水質凈化和越冬設備)及養魚工藝特點(如品種、成魚和放養魚規格、放養密度、最大容魚量、養魚周期及飼養管理……)等。實踐證明,這種養魚方式具有佔地少,產量高,耗水、耗能省,經濟效益好等特點。它是工礦企業,城郊土地有限、缺魚少水的地區和單位解決吃魚問題的一種良好途徑。
【作者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
【DOI】:cnki:ISSN:1009-1807.0.1987-05-009
【正文快照】:
機械化養魚又稱靜水高密度養魚,它是8。年代研究成功的一種高密度養魚新模式。在生產上它和流水養魚、循環流水養魚、網箱養魚等形式一樣,成為池塘養魚的延伸、補充和發展,並為我國養魚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成功的實例。 這種形式的主要機理是在水泥池(一級池)中進行高密度養殖。池中安放增氧機械,通過增氧機不停旋轉,使池水中保持較高的溶氧量(4mg/L以上),滿足魚類生長對氧的需要。同時,定時排放部分污水,並相應補充新水(日交換量少於2次),以排除有害物質,保持水質清新,達到密養和高產的目的。污水流人配套池塘(二級池),在池中放養多量的肥水…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JSP198705009.htm這里下載文章觀看。~
相關產品:

物理處理: |蛋白質分離器|高速過濾砂缸|回轉式微濾機|迴流沉降池|沉降填料|流砂過濾桶|迴流集水器|海水凈化機|

生物處理: |滴流式生物過濾器|硝化菌反硝化菌|光合細菌發生器|生物填料|生物球|浸沒式生化槽|滴流式生物塔|硝酸鹽化除器|活性炭吸附罐|

殺菌增氧:|氣液混合泵|霧化曝氣管|射流器|無壓射流器|液氧鋼瓶|制氧機|溶氧控制儀|造浪器|紫外線殺菌器|臭氧發生器|

其他產品: |孵化箱|養殖槽|試驗養殖系統|不銹鋼加熱棒|製冷機組|定時控制器|攜帶型PH測試儀|塑料管材管件快接螺絲|水質監控系統|活魚運輸車|

業務范圍:

工廠化循環水養魚車間的整體工藝設計、設備供應和工程承包

養殖場舊池改造

科研院校試驗室養魚系統

高密度循環水海鮮暫養設備

活魚運輸設備

水產品加工廠廢水排放治理

養殖場水源預處理

技術服務:http://www.jlfish.com

工廠化循環水養魚系統,漁業機械,養魚設備,增氧設備,紫外線殺菌器,過濾沙缸,氣液混合泵,曝氣管,集約化循環水養魚,臭氧發生器,制氧機,射流器,高密度工廠化養魚,生物填料,過濾設備,工廠化全封閉循環水養殖系統,水產養殖設備,工廠化養殖設備,淡水養殖,海水養殖,閉路式循環水養魚,設施漁業,生態養魚,循環水養魚設備,實驗室養魚設備,活魚運輸車
http://www.zgny.com.cn/SupHtml/7/2/2/2278736.html

7. 魚是什麼

魚類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一般人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蟲類(12%)、哺乳類(9%)、兩生類(8%)五大類。根據Nelson(1994年)統計,全球現生種魚類共有24618種,占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平均每年已約150種計,十多年應已增加超過1500種,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魚種應在26000種以上。
動物特徵
魚類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它們幾乎棲居於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環境━━從淡水的湖泊、河流到鹹水的大海和大洋。 世界上現存已發現的魚類約二萬六千種,海洋中生活著佔三分之二,
常見魚類圖片(20張)其餘的生活在淡水中。中國計有二千五百種,其中可供葯用的有百種以上,常見的葯用動物有海馬、海龍、黃鱔、鯉魚、鯽魚、鱘魚(鰾為魚鰾膠)、大黃魚(耳石為魚腦石)和鯊魚等等。另外,還常用作醫葯工業的原料,例如鱈魚、鯊魚或鰩的肝是提取魚肝油(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主要原料。從各種魚肉里可提取水解蛋白、細胞色素C、卵磷脂、腦磷脂等。河豚的肝臟和卵巢里含有大量的河豚毒素,可以提取出來治療神經病、痙攣、腫瘤等病症。大型魚類的膽汁可以提制「膽色素鈣鹽」,為人工製造牛黃的原料。 魚類各綱之間的差異之大就如陸生脊椎動物各綱之間。一般認為,魚類是體滑而形如紡錘、呈流線型、具鰭、用鰓呼吸的水棲動物,但更多的種類不符合此定義。有的魚體極長,有的極短;有的側扁,有的扁平;有的鰭大或形狀復雜,有的退化乃至消化;口、眼、鼻孔、鰓開口形狀位置變化極大;有的魚呼吸空氣,浸入水中反會淹死。魚類是人類的重要食物。過度捕撈、污染和環境變化都會破壞魚類資源。魚類捕食,有助於控制瘧疾等蚊傳疾病。魚是行為學、生理學、生態學及醫學的重要實驗動物。許多魚飼以觀賞,許多種是游釣魚。魚體長從不足10公釐(0.4吋)至20多公尺,重約1.5克至約4,000公斤。體色多與環境一致而具隱蔽作用。有的魚體色鮮豔,且具斑紋,有辨識意義,有的魚能張縮色素細胞而改變體色,有的魚能發光。 觀賞魚
魚是一種水生的冷血脊椎動物,用鰓呼吸,具有顎和鰭。現存魚類可分為兩個主要族群:軟骨魚類(如鯊魚等)和 硬骨魚類(線狀鰭和波狀鰭的魚類)。這兩種族群的魚類都首先出現在泥盆紀早期。線狀鰭魚中較進階的一群稱為硬骨魚,在侏羅紀時開始進化,到了今日,已變成個體數量最多的魚類。另外也有數種已絕種的魚類。 魚,相伴人類走過了五千多年歷程,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食品與觀賞寵物,但人們對什麼動物是「魚」?魚的定義應如何下,卻知者甚少。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魚所下的定義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近五億年前,地球上生命歷程進程中發生了一次重大的飛躍,出現了最早的魚形動物,揭開了脊椎動物史的序幕,從而導致動物界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真正的魚類最早出現於三億余年前,在整個悠久歷史過程中,曾經生存過大量的魚類,早已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亡絕滅,今天生存在地球上的魚類,僅僅是後來出現、演化而來的極小的一部分種類。 觀賞魚:孔雀魚
人類在很早以前就能識別物種,給以名稱,通常所說的「魚」包括水中的所有動物,因而把許多生活在水中的動物均冠以魚名,把鯨、海豹、大鯢(娃娃魚)、烏賊、魷魚、章魚、海星、海蜇、海綿、文昌魚等與魚類混為一談。到底那些水生動物才是真正的「魚」,對於「魚」的劃分,在不同年代有著不同的定義。 二千幾百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對魚類所下的定義是:「這一類(魚類)是由完全無知無覺的東西造出來的。變形之主以為在這一類中給予純潔的呼吸是不再值得的,因為它們是各種罪惡的後代,而存在著不潔之心。變形之主把它們投入水中,使它們通過深厚的污泥,來呼吸那神妙而純潔的空氣。這就是魚和牡蠣以及其他所有的水生動物,作為有了莫大的無知之罪而得到的處罰,被遙遠地分離開來了」。柏拉圖的觀點充滿了神創論。由於近代科學的發展,早已徹底否定了這種觀點。 我國漢代初期的《爾雅》把動物分為蟲、魚、鳥、獸4類,其中魚包括了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低等脊椎動物及鯨和蝦、蟹、貝類等 18世紀瑞典博物學家林奈創立了現代分類學,他在所著的《自然系統》一書中,他將動物界分為哺乳、鳥、兩棲、魚、昆蟲及蠕蟲等6綱。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誕生了系統分類學。從此,魚類的定義及包含范圍也就確定下來。 究竟那些動物屬於「魚」?現代分類學家給「魚」下的定義是:終生生活在水裡、用鰓呼吸、用鰭游泳的脊椎動物。魚類包括園口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等三大類群、世界上已知魚類約有26000多種,是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大類,約占脊椎動物總數的48.1%.它們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洋里,淡水魚約有8600餘種。我國現有魚類近3千種,其中淡水魚約1000種左右。
編輯本段動物外形
紡錘形
也稱基本型,是一般魚類的體形,適於在水中游泳,整個身體呈紡錘形而稍扁。在三個體軸中,頭尾軸最長,背腹軸次之,左右軸最短,使整個身體呈流線型或稍側扁,以利於水中運動前進時減少阻力,故這類魚善於游泳。常棲息於水的中、上層。可作長途遷移。例:鯉,鯽,鯊。
各種形態的魚(18張)側扁型
這類魚的三個體軸中,左右軸最短,頭尾軸和背腹軸的比例差不太多,形成左右兩側對稱的扁平形,使整個體型顯及扁寬,因此,游泳的能力較紡錘型差,生活在水的中、下層。很少作長途遷移。如鯧魚、蝴蝶魚、鯿魚、胭脂魚、燕魚等。
平扁型
這類魚的三個體軸中,左右軸特別長,背腹軸很短,使體型呈上下扁平,行動遲緩,不如前兩型靈活,多營底棲生活。例如魟、鰩、鮟鱇和鯰等。
棍棒型
又稱鰻魚型。這類魚頭尾軸特別長,而左右軸和腹軸幾乎相等,都很短,使整個體形呈棍棒狀。其游泳能力較側扁型和平扁型強。適於在水底泥土中穴居和水底砂石中生活。如黃鱔、鰻鱺及多種海鰻。 此外,還有一些魚類由於適應特殊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而呈現出特殊的體型,例如海馬、海龍、翻車魚、河魨、比目魚、箱魚等。無論哪一種體型的魚,均可分為頭、軀乾和尾三部分。無頸為其特點,頭和軀干相互聯結固定不動,是魚類和陸生脊椎動物的區別之一,頭和軀乾的分界線是鰓蓋的後緣(硬骨魚類)或最後一對鰓裂(軟骨魚類)。軀乾和尾部一般以肛門後緣或臀鰭的起點為分界線,准確地講,是以體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尾椎椎體為界。
編輯本段運動能力
概述
魚類的附肢為鰭,是游泳和維持身體平衡的運動器官。鰭由支鰭擔骨和鰭條組成,鰭條分為兩種類型,一種角鰭條不分節,也不分枝,由表皮發生,見於軟骨魚類;另一種是鱗質鰭條或稱骨質鰭條,由鱗片衍生而來,有分節、分枝或不分枝,見於硬骨魚類,鰭條間以薄的鰭條相聯。骨質鰭條分鰭棘和軟條兩種類型,鰭棘由一種鰭條變形形成,是既不分支也不分節的硬棘,為高等魚類所具有。軟條柔軟有節,其遠端分支(叫分支鰭條)或不分支(叫不分支鰭條),都由左右兩半合並而成。魚鰭分為奇鰭和偶鰭兩類。偶鰭為成對的鰭,包括胸鰭和腹鰭各1對,相當於陸生脊椎動物的前後肢;奇鰭為不成對的鰭,包括背鰭、尾鰭、臀鰭(肛鰭)。背鰭和臀鰭的基本功能是維持身體平衡,防止傾斜搖擺,幫助游泳,尾鰭如船舵一樣,控制方向和推動魚體前進。一般常見的魚類都具有上述的胸、腹、背、臀、尾等五種鰭。但也有少數例外,如黃鱔無偶鰭,奇鰭也退化;鰻鱺無腹鰭;電鰻無背鰭等等。
尾鰭
決定運動方向及運動動力,若失去,魚不會轉彎。依據外形和尾椎骨末端位置的關系,尾鰭可分為四種類型: 圓形尾鰭:尾鰭為1葉,尾椎骨一直伸到尾鰭後端,將鰭分成背腹對稱,尾鰭末端尖,多見於魚類的胚胎期及仔魚期。 歪形尾鰭:尾鰭分上下兩葉,尾椎末端稍曲向上伸展到尾鰭的上葉內。上葉較長,下葉小而略為突出,形成內外上下均不對稱的歪形尾鰭。常見於現代軟骨魚類和少數硬骨魚類。如鯊、鱘等。 正形尾鰭:分為上下對稱的兩葉,尾椎末端僅達尾鰭的基部,而稍上翹,保留有歪形尾椎的痕跡,尾鰭外形完全對稱,下葉由增加的尾下骨片支持著。正形尾鰭是高等魚類的特徵之一。據鰭形的變化,又包括了多種鰭形。 原形尾鰭:尾椎的末端平直伸展至尾的末端呈圓形,不象圓形尾那樣尖,尾鰭上下葉大致相等,這是一種原始的尾型,見於圓口綱,魚綱僅見於幼魚。
胸鰭
保持魚體平衡,若失去,魚體會左右搖擺不定。相當於陸生動物的前肢,著生於鰓蓋後緣的胸部。對魚類具有運動、平衡和掌握運動方向的機能。當魚停止前進時,胸鰭用於控制魚體的平衡;緩慢地游動時,胸鰭又起著船槳的作用;高速行進時,胸鰭緊貼魚體,當它舉起時,則可減速和制動;當胸鰭一側緊貼魚體,一側舉起,則魚體朝舉起的一側拐彎前進,協助尾鰭起舵的作用。
腹鰭
保持魚體平衡,若失去,魚體會左右搖擺不定。相當於陸生動物的後肢,具有協助背鰭、臀鰭維持魚體平衡和輔助魚體升降拐彎。腹鰭著生的位置隨不同的魚類而異,軟骨魚類的腹鰭一般位於泄殖孔的兩側。形狀和胸鰭相似而稍小。硬骨魚的腹鰭位於軀干腹側的叫腹鰭腹位。這是一類較原始的種,如鯉魚,鮭魚、鯰魚、鯡魚等;位於胸鰭前方,在腮蓋之後的胸部者叫腹鰭胸位,如鱸魚、黃魚和鯛魚等;位於兩腮蓋之間的喉部者叫腹鰭喉位,如鯰科和鰧科的魚類。腹鰭胸位和喉位是魚類進化後出現的高級特徵。這些位置各異的腹鰭,在魚類演化史上是一重要的標志,在動物分類學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背鰭
保持魚體側立,對魚體平衡起著關鍵作用,若失去,會失去平衡而側翻。但也有些體形長的魚類,背鰭和臀鰭可以協助身體運動,並推動機體急速前進。如帶魚的背鰭、電鰻的臀鰭、海鰻的背鰭和臀鰭都能推動機體向前運動。又如特殊體形的海馬,也是靠細小的背鰭運動來推動機體前進。鰭式,是表示鰭的組成和鰭條數目的記載形式。各鰭拉丁文的第一個字母代表鰭的類別名稱,如「D」代表背鰭,「A」代表臀鰭(肛鰭),「V」代表腹鰭,「P」代表胸鰭,「C」代表尾鰭。大寫的羅馬數字代表棘的數目。阿拉伯數字代表軟條的數目,棘或軟條的數目范圍以「一」表示,棘與軟條相連時用「一」表示,分離時用「,」隔開。例如鯉魚的鰭式:D..Ⅲ一Ⅳ一17一22;P.Ⅰ一15一16;VⅡ一8一9;A...Ⅲ一5一6;C.20一22。 以上表示鯉魚有一個背鰭,3~4根硬棘和17至22根軟條;胸鰭1根硬棘和15至16根軟條;腹鰭2根硬棘和8至9根軟條;臀鰭3根硬棘和5至6條軟條;尾鰭20至22根軟條。鱸魚的鰭式為D..Ⅻ一Ⅰ一13;A..Ⅲ一7一8;P.15一18;V.Ⅰ一5。表示鱸魚有兩個背鰭,第一背鰭由12根硬棘組成,無軟條;第二背鰭包括1根硬棘和13根軟條;臀鰭3根硬棘和7至8根軟條;胸鰭15至18根軟條;腹鰭1根硬棘和5根軟條。魚類的運動與體形和鰭的變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其游泳的動力主要依靠以下三種方式: ①利用軀幹部和尾部的肌肉收縮波浪式運動。 ②依靠鰭的擺動劃水運動。 ③利用鰓孔向後噴水引起的反作用力使魚體前進。魚類運動的方式除游泳外,少數魚還具有一種特殊的運動形式,即跳躍或飛翔,如鰱能斜向躍出水面很高,隨後垂直落入水中。飛魚用力跳躍斜出水面後,還能張開寬大的胸鰭,在空中翔達300m左右。鮭魚能反復跳越過河中多種阻障,從海里洄遊到河流的中上游產卵。另外,還有極個別的魚能爬行,如鮟鱇、彈跳塗。
臀鰭
協調其它各鰭,起平衡作用;若失去,則身體會輕微搖晃。
編輯本段皮膚及衍生物
魚類的皮膚由表皮和真皮組成,表皮甚薄,由數層上皮細胞和生發層組成,表皮中富有單細胞的粘液腺,能不斷分泌粘滑的液體,使體表形成粘液層,潤滑和保護魚體,如減少皮膚的摩擦阻力;提高運動能力;清除附著在魚體的細菌和污物。同時,使體表滑溜易逃脫敵害。所以,表皮對魚類的生活及生存都有著重要意義。表皮下是真皮層,內部除分布有豐富的血管、神經、皮膚感受器和結締組織外,真皮深層和鱗片中還有色素細胞、光彩細胞,以及脂肪細胞。色素細胞有黑、黃、紅三種,黑色素細胞和黃色素細胞存在於普遍魚類的皮膚中,紅色素細胞多見於熱帶奇異的魚類局部皮膚中,光彩細胞中不含色素而含鳥糞素的晶體,有強烈的反光性,使魚類能顯示出銀白色閃光,有些魚類生活在海洋深處或昏暗水層,具有另一種皮膚衍生物—發光器腺細胞,能分泌富含磷的物質,氧化後發熒光,以誘捕趨光性生物,或作同種和異性間的聯系信號,如深海蛇鯔、龍頭魚和角鮟鱇中的一些種類。 在表皮與真皮之間,或者真皮中有很多鱗片,魚鱗是魚類特有的皮膚衍生物,由鈣質組成,被覆在魚類體表全身或部分(一定部位),能保護魚體免受機械損傷和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故有「外骨骼」之稱。也是魚類的主要特徵之一。現存魚類的魚鱗,根據外形,構造和發生特點,可分為三種類型。 (1)楯鱗由真皮和表皮聯合形成,包括真皮演化的基板和板上的齒質部分,即埋藏在真皮中的硬骨質的圓形或菱形基板和突出於表皮以外尖鋒朝向體後而中央隆起的圓錐形的棘(齒質)。齒質的表面有由表皮演化而來的琺琅質被覆著,齒質部分的中央為髓腔,整個髓腔開口於基板的底部,並有血管、神經通到腔內。鯊魚體表的楯鱗與牙齒的發生和構造相同應屬同源器官,故鯊魚的牙齒又叫皮齒。楯鱗的構造較原始,見於軟骨魚類鱗。 (2)硬鱗由真皮演化而來的斜方形骨質板鱗片,表面有一層鈣化的具特殊亮光的硬鱗質,叫做閃光質。硬鱗是硬骨魚中最原始的鱗片,如雀鱔和鱘魚的鱗。 (3)骨鱗由真皮演化而來的骨質結構,類圓形,前端插入鱗襄中,後端露出皮膚外呈游離態,相互排列成復瓦狀。根據游離後緣的形狀不同分為圓鱗和櫛鱗。圓鱗的游離後緣光滑圓鈍,常見於鯉形目、鯡形目等較低級的硬骨魚類。櫛鱗的後緣有鋸齒狀突起,多見於鱸形目等高級魚類。不管圓鱗或櫛鱗,表面均有同心圓的環紋,稱年輪。與植物莖的年輪一樣,可依此推測魚的年齡、生長速度及生殖季節等等。
編輯本段鱗的作用
①在魚肚部的鱗,能反射和折射亮光,猶如一面鏡子,從而使底下兇猛的水生動物眩目,產生天水一色,不辨物體,成為天然的偽裝。 ②為魚體提供了一道保護屏障,使它與周圍的無數微生物隔絕,有效地避免感染和抵抗疾病。 ③作為一層外部骨架,鱗既可以使魚體保持一定的外型,又可減少與水的摩擦。此外,生物學家根據鱗片上環生的年輪(每輪表示過一冬),判知魚的年齡;亦可較為正確地掌握其生長、死亡率及健康狀況。 魚類身體兩側大都有一條或數條從單獨小窩演變成為一條管狀的線,稱為側線鱗,每片側線鱗有側線孔,能感受水的低頻率振動。硬骨魚的鱗片通常根據其數目、大小、排列形狀來鑒定魚種,記載鱗片數目的排列方式,常用一個帶分數式來表示,稱為鱗式:例如鯽魚的鱗式為28一30表示鯽魚的側線鱗為28至30片,側線上鱗為5至6片,側線下鱗為5至7片。
編輯本段魚類骨骼
概述
常見的淡水魚類:鯽魚
魚類的骨骼按性質分軟骨和硬骨兩類。軟骨魚類終生保持軟骨,軟質中因有石灰質的沉澱物,又叫鈣化軟骨。硬骨魚的骨骼主要為硬骨,按照形式不同又分為軟化硬骨和骨膜兩種:在軟骨的原基上骨化形成的硬骨就是軟化硬骨,如脊椎骨、耳骨、枕骨等;由真皮和結締組織直接骨化形成的硬骨叫膜骨,如額骨、頂骨、鰓蓋骨等。魚類的骨骼按部位不同,分中軸骨骼和附肢骨骼兩部分。
中軸骨骼分頭骨和脊椎
1)頭骨數目最多:硬骨魚類的頭骨由130塊左右骨片組成(指現存魚類,古代的原始魚類頭骨可多達180塊),是脊椎動物中腦骨數目最多的一類動物。魚類的頭骨分為腦顱和咽顱兩部分。 ①軟骨魚的腦顱為一軟骨腔保護著腦部,構造簡單,無分界和縫合,僅背面留有腦囟由膜覆蓋,這樣的腦顱稱軟顱。有軟骨魚類的軟顱骨骨化成的幾塊枕骨、耳骨、蝶骨、篩骨,還有由膜骨來源的鼻骨、額骨、頂骨、犁骨等膜顱部分,因而結構非常復雜。硬骨魚類的腦顱由許多塊骨片合成,形成頭骨的主要部分。 ②脊椎動物自魚類開始,咽弓分化成上、下頜,井形成咽顱,魚類的咽顱最為發達,由7對「>」形的咽弓形成,第一對增大成頜弓,頜弓背段叫齶方軟骨,腹段叫麥克爾氏軟骨。二者構成軟骨魚的上、下頜。上、下頜的出現較圓口綱更先進,能積極主動攝取食物。而硬骨魚類進化為膜性硬骨前頜骨和上頜骨,代替了軟骨上頜(齶方軟骨),麥氏軟骨進化為軟骨性硬骨的關節骨、齒骨和隅骨等,第二對舌弓由兩側舌頜軟骨、角舌軟骨和中央、的基舌軟骨組成,主要為舌的支持物,也協助支持上、下頜,第3~7對為鰓弓,支持鰓和鰓隔,讓鰓裂彼此分開,利於呼吸。 2)脊柱代替了脊索:魚類的脊柱由許多塊椎骨彼此連結成1條柱狀骨,以取代部分或全部的脊索,具支撐身體,保護脊髓和主要血管的功能,較圓口類更為進步。魚類的脊椎骨具有前後兩面都向內凹陷的特點,稱為兩凹椎體或雙凹椎體,為魚類特有,在相鄰的兩個椎體間隙及貫穿椎體中的小管內可見殘存的脊索。脊椎動物從魚類開始,脊椎的基本結構已形成。軟骨魚和硬骨魚的脊椎骨都分為椎體、髓弓、髓棘、脈弓和脈棘。其中椎體為主要部分,肋骨與脊椎骨的橫突相連,硬骨魚類的肋骨大都較發達。
附肢骨為鰭骨骼
附肢骨分奇鰭骨骼和偶鰭骨骼。奇鰭中的背鰭、臀鰭和尾鰭骨骼都由插入肌肉中的支鰭骨(輻鰭骨)支持鰭條,硬骨魚的支鰭骨又叫鰭擔骨。偶鰭骨骼包括帶骨(肩帶和腰骨)和鰭骨(鰭擔骨和鰭條)兩部分。魚類中除硬骨魚的肩帶與頭骨相連以外,所有的附肢骨與脊柱均沒有直接聯系,這也是魚類的特徵之一,這是由於魚類的運動方式是游泳而決定的。
編輯本段消化
魚類的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消化道己有胃腸的分化,還有明顯的胰腺。魚類由於終生生活在水中,故消化器官和食性都適應水中生活。口位於上、下頜之間,口內無唾液腺,魚類的口咽腔內有真正的牙齒,能積極主動地攝取和捕食,較圓口綱更高級。板鰓魚類頜骨上的牙齒由盾鱗轉化而成,硬骨魚的牙齒因著生部位不同而分為口腔齒和咽喉齒。一般以浮游生物為食的魚類牙齒細弱而呈絨毛狀排列成齒帶;食肉
編輯本段進化
在脊椎動物5大類中,魚類是最低等的,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也最早。我們對現生魚類都較熟悉,但對地質史上的早期魚類、以及它們如何進化為現生魚類,就比較生疏了。現在讓我們順著時間的長河,向前追溯。 現知最早的魚類化石,發現於距今約5億年前的寒武紀晚期地層中,但只是一些零散的鱗片,未能給我們一個有關魚類身態的輪廓。到距今4億年至3億5千萬年前的志留紀晚期和泥盆紀時,才有大量魚化石被發現。這些魚化石,有的在構造特徵上彼此已很不一樣,說明當時已有多類魚類存在。很可能,在有化石記錄之前,它們業已分道揚鑣,在各自進化途徑上走過了一段相當長的路程。 最早出現的魚類是無頜魚類。顧名思義,它們還沒有上、下頜,只有一個漏斗式的口位於身體前端。這種口,不能主動攝食,只有靠水流把微小生物帶進口內。再者是它們沒有腹鰭,但有膜質的外骨骼,包裹在身體外邊。所以無頜魚類又有甲胄魚類之稱。由於這外骨骼的存在,曾引起有關學者的一番爭論:到底是軟骨在先或硬骨在先?在脊椎動物胚胎發生過程中,總是先出現軟骨,然後由軟骨形成硬骨。一般認為,個體發生反映系統發生。據此,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應該是軟骨在先,硬骨在後,可最早的脊椎動物先出現的卻是硬骨,這怎麼解釋?有人說,還是軟骨在先,只是軟骨不能保存為化石而已。到底怎樣,未有定論。 無頜魚類包括迥然不同兩大類:頭甲類和鰭甲類,每類又各有分支,有不同類型的形形色色代表,也曾繁盛一時。但好景不長,到泥盆紀中期(距今約3億5千萬年前),它們絕大多數絕滅了。只因現生的七鰓鰻和盲鰻的某些特徵與頭甲類的一致,學者揣測,前者有可能是後者的現生代表。按此,頭甲類應還沒最後絕滅。可是,從頭甲類到七鰓鰻和盲鰻之間,從泥盆紀到現代3億多年裡,都沒發現它們的中間環節(圖14)。究竟這些營寄生生活的現代無頜魚類是如何從身披甲胄的祖先進化來的,還是一樁懸案。鰭甲類無現生代表,被認為是一絕滅的類別。但是,由於鰭甲類中的異甲類的某些特徵與後期有頜魚類的近似,有人說,異甲類可能是有頜魚類的遠祖。是否這樣,尚需更多的論證。 最早的有頜魚類是盾皮魚類,它不僅已有上、下頜,並還有了偶鰭。這樣,它便有可能主動攝食了。盾皮魚類通常分節甲類和胴甲類,它們都披有甲,在泥盆紀晚期最為繁盛。前者可以尾骨魚為代表,後者可以溝鱗魚為代表。有人認為,盾皮魚類可能與現代鯊類有親緣關系,但另一些人認為可能與硬骨魚類的關系更密切。 板鰓類也稱軟骨魚類,包括鯊類和全頭類。鯊類常被認為是比較原始的魚類,因為它們具軟骨骨骼。軟骨在先,硬骨在後。但也有人認為鯊類的軟骨是次生性的,是由硬骨「退化」來的,硬骨在先,軟骨在後。甲胄魚類和盾皮魚類不是都具硬骨嗎?最早的硬骨才是真正原始的。 最早的軟骨魚類出現於泥盆紀早期(距今3億8千萬年前),裂口鯊常被視為最原始代表之一,並很可能是所有鯊類的祖先。它是一種近於1米來長的鯊類,有一個典型的鯊類體型——紡錘形,眼大,靠近吻端。兩個背鰭,第一背鰭前有一粗壯的背刺。胸鰭特別大,腹鰭小。尾鰭外形上、下葉對稱,內部構造上脊柱卻一直伸到尾鰭上葉的末端,故仍為歪形尾。偶鰭基部寬,末端尖,為原始類型的鰭。牙齒「筆架」形,中央的齒尖高,兩側的低(圖15)。從裂口鯊這種近似軟骨魚類中心基幹出發,進化出後期的各種鯊類,包括典型的鯊類和身體扁平的鰩類。這些鯊類從中生代到現在一直生活在海洋中,既沒有特別昌盛過,但也沒有被淘汰。 硬骨魚類是最進步的魚類,也是現今世界上水域中的「主人」。一般認為,硬骨魚類是從棘魚進化來的。棘魚是早期有頜魚類,早志留世(距今4億年前)便已出現,一直延續到二疊紀(距今2億5千萬年前)。這是一種小型魚類,曾被認為與盾皮魚類有關,與軟骨魚類有關,近年來通過對新材料的研究,才確定它與硬骨魚類有關。 硬骨魚類分兩大支,一支叫輻鰭魚類,一支叫肉鰭魚類。前者最早出現於距今約3億8千萬年前的泥盆紀中期,經過軟骨硬鱗類(部分軟骨、斜方鱗、明顯歪尾)、全骨魚類(部分軟骨、斜方鱗、輕歪尾)和真骨魚類(硬骨、圓鱗、正尾)三個進化階段而至現代魚類。肉鰭魚類包括總鰭魚和肺魚,而總鰭魚又分空棘魚類和扇鰭魚類。拉蒂邁魚是空棘魚類的唯一的現生代表,而扇鰭魚類則全為化石種類。後者曾被認為是陸生四足動物的祖先,但近年被我國學者所否定。肺魚類從泥盆紀(3億6千萬年前)開始出現,直到現在還有澳洲肺魚、非洲肺魚和南美肺魚為代表。顧名思義,肺魚是可用肺呼吸的,這可是陸生脊椎動物的基本要求,再加上其它一些特徵,肺魚曾被認為可能是陸生四足動物的祖先。後來這「祖先」地位被「具有內鼻孔」的扇鰭魚所取代。 20世紀80年代,隨著扇鰭魚類內鼻孔的被否定,扇鰭魚類祖先說動搖了。於是有關學者又回到肺魚中去尋找陸生四足動物的祖先了。
編輯本段特異功能
會發聲的魚
康吉鯉會發出「吠」音;電鯰的叫聲猶如貓怒;箱魨能發出犬叫聲;魴鰓的叫聲有時像豬叫,有時像呻吟,有時像鼾聲;海馬會發出打鼓似的單調音。石首魚類以善叫而聞名,其聲音像輾軋聲、打鼓聲、蜂雀的飛翔聲、貓叫聲和呼哨聲,其叫聲在生殖期間特別常見,目的是為了集群。
會發電的魚
會發電的魚 有些魚類的身體都能發電,它們放出的電壓,竟比我們生活用電的電壓大好幾倍。具有發電能力的魚約有500種之多,如電鱔、電鯰、電鰻、電鰩等。 各種發電的魚,它們發出的電流強弱和電壓高低都不同。電鰩身體又扁又園,帶著一條長長的尾巴,活像一把團扇。生活在非洲尼羅河的電鯰,身體只有1米長,卻能發出350伏的高壓電。
會發光的魚

各種會發光的魚(7張)有些魚類發光,例如我國東南沿海的帶魚和龍頭魚是由身上附著的發光細菌所發出的光,而更多的魚類發光則是由魚本身的發光器官所發出的光。 燭光魚其腹部和腹側有多行發光器,猶如一排排的蠟燭,故名燭光魚深海的光頭魚頭部背面扁平,被一對很大的發光器所覆蓋,該大型發光器可能就起視覺的作用。
會爬樹的魚
攀鱸棲息於靜止、水流緩慢、淤泥多的水體。當水體乾涸或環境不適時,常依靠擺動鰓蓋、胸鰭、翻身等辦法爬越堤岸、坡地,移居新的水域,或者潛伏於淤泥中。攀鱸的鰓上器非常發達,能呼吸空氣,故離水較長時間而不死,當水體缺氧、離水、或在稍濕潤的土壤中可以生活較長時間。攀鱸以小魚、小蝦、浮游動物、昆蟲及其幼蟲等為食。為了捕食空中昆蟲,常依靠頭部發達的棘、鰓蓋、胸鰭等器官攀爬上岸邊樹叢。
會飛的魚
燕鰩魚 體長而扁圓、略呈梭形。一般體長20~30厘米,體重400~1500克。背部頗寬,兩側較平至尾部漸變細,腹面甚狹。頭短,吻短,眼大,口小。牙細,上下頜成狹帶狀。背鰭一個於體的後部與臀鰭相對。胸鰭特長且寬大,可達臀鰭末端;腹鰭大,後位,可達臀鰭末端。兩鰭伸展如同蜻蜓翅膀。
溺死在水中的魚

8. 做機械白金魚機硅鋼片鐵心要什麼規格做效果最好的,做到200w 300w 多少規格好用。有誰懂得,告知一點。...

0.25的大小

9. 為估計 魚塘 里 有多少魚該問題 的 總體和樣本 又 分別是什麼

設魚塘里約有來魚條,由於源從魚塘里捕上條魚做上標記,然後放回魚塘里去,待帶標記的魚完全混合於魚群後,再捕第二次樣品魚條,其中百標記的魚有條,由此可以列出方程,解此方程即可求解. 設魚塘里約有魚條,依題意得,,估計魚塘里約有魚條.故答案為:. 此題主要考查了利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首先設魚塘里約有魚條,然後利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即可列出方程解決問題.

閱讀全文

與機械就是什麼魚什麼的總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儀表導壓管安裝前做什麼工作 瀏覽:21
英特ssd工具箱下載 瀏覽:558
公安恆豐鑄造怎麼樣 瀏覽:127
金牛座怎麼用機械鑰匙鎖門 瀏覽:195
冰櫃製冷管用什麼焊接好 瀏覽:267
格力不能製冷是什麼原因 瀏覽:13
博世電動工具官方網店 瀏覽:402
什麼保健器材可以降血脂 瀏覽:648
功率表電力儀表如何選型 瀏覽:585
燃氣管道和閥門多少錢 瀏覽:89
消防器材哪裡能換新 瀏覽:754
管材切割機自動送料裝置 瀏覽:237
軸承編碼是什麼 瀏覽:385
汽車障礙物自動剎車裝置 瀏覽:907
超聲波鋼板板材檢測報告怎麼填寫 瀏覽:967
電箱琴要買哪些設備 瀏覽:806
牡田電動工具 瀏覽:283
閥門指示燈亮什麼意思 瀏覽:45
病房裡儀器怎麼看 瀏覽:268
機械紀元埃米爾是什麼 瀏覽: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