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機械知識 > 機械工藝往什麼方向發展

機械工藝往什麼方向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03 12:04:38

1. 機械製造工藝未來發展方向

就業方抄向各有側重機械類專業滲透到很多行業,就業方向多種多樣,除了教學、營銷外,常見的有生產總監、物流管理、設備管理、質量管理、項目管理、機電產品開發、機械產品開發、液壓產品開發、儀器儀表開發、武器開發、汽車工業、環保設備開發、礦業設備設計、模具設計製造、機械製造工藝師、CNC工程師等。Z4J'iC T0機械專業剛畢業生,一般行情是2500~5000元/月。其中有很多行業,外人看起來不夠體面,但一旦達到專家水準,待遇相當誘人。比如設備維護、數控維修、環保設備的設計等,這些方面的工程師收入非常高,有些年薪甚至超過30萬。還有一些行業,涉及到學科交叉,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待遇也很不錯。

2. 機械專業哪個方向前景比較好

如果你愛好機械,不抄要因為自己是女孩子而放棄這個行業,說女生不適合搞機械是完全錯誤的,如果一個女生比男生更細心,而且大部分機械師傅中都是男的,忽然有個女孩子來了,都搶著教你知識呢,還怕學不好?加油!女孩子還是建議往設計,還有工藝那方面發展吧。

3. 機械專業往什麼方向

機械類專業的就業方向,除了教學、營銷等等外,常見的有:生產總監(生產主管)、物流管回理、設答備管理、質量管理、項目管理、機電產品開發、機械產品開發、液壓產品開發、儀器儀表開發、武器開發、汽車工業、環保設備開發、礦業設備設計、模具設計製造、機械製造工藝師、CNC工程師等。

4. 機械專業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機械專業很寬,因來此只能從一源般角度談這個問題。也許你的問題是做好機械設計所應具備的一些特質。就中國人的特性而言,具以如下幾條
1)當學習階段多動手試驗,把物理課中比較簡單的結論做一試驗驗證一下。在此過程中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2)不用鑽太難的物理題目,把身邊的遇到的機械想一想它的原理是什麼。當然多數不知道,哪你就去看一些書,找答案,這比老師上課重要的多。如果你想明白了,以後肯定用的上,老師講的可能一生都是用不上。
3)做一個好的機械設計應跨行業工作,最後定在一個行業。
4)機械行業是越老越有價值,堅持就是成功。
5)把原來所學的條條框框甩了,當一個無知的人開始。

5. 機械發展方向

樓主,你好!
最近很忙,只能簡單回復下。

首先樓上的意見你都可以參考下,除了二樓在胡說八道以外,理由不解釋了,他根本沒有在外資待過,更不知道什麼是生產管理。
其次,可以明明白白告訴你,以富士康為代表的台資,韓資和部分日資公司都是上了我們職業黑名單的公司,簡單的說,就是打死我都不去!詳細理由請你參考招聘網的BBS社區之類的地方,大家的苦水和口水絕對可以淹死人。去都不會去的地方,還談什麼發展?

對於你的問題:
1. 這是一家很沒有人性的公司,以純粹壓榨和剝削出名,而且一旦企業運營有問題,就毫不猶豫的裁員。你在網路上查一下富士康+裁員的相關信息,你再問一下這兩年他們一共招了多少人,裁了多少人。你想成為這其中的一員嗎?
2. 機械出身的人可以做技術相關類的所有工作。機械廠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你可以從事的行業有很多,機械研發,產品工程,生產計劃,物流,技術培訓,產線二次開發,質量管理,品質控制,測試組裝,客戶服務(技術服務),技術采購,專業銷售等等,其中很多都不是在機械廠的工作內容。富士康=簡單勞動力,沒有前途。
3. 對於你說的語言能力有些質疑。英語6級,那和老外溝通應該沒有任何問題了,這在外資發展是必須的。我可以告訴你,我現在在公司使用的操作系統都是英語的,系統里連中文輸入法都沒有,每天要回的英語郵件不少於30封。也就是為了上,我才要求IS幫我裝了中文的輸入法。另,日語2級和3級是有重大差別的,3級只是說日語才入門,但是如果達到2級,那麼在日本生活都足夠用了。去日本工作簽證的要求就是日語2級。語言能力不僅僅是你工作上的巨大籌碼,也是個人素養的基本需求,不要放棄。
4. IT產品的結構設計多數比較簡單,以考慮布局為主,基本對機械本身的技能要求都不高,至於要什麼技能實在太籠統,無法回答,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另,機器人是機械行業非常特殊的一個分類,目前依然是高端科技的研發領域,沒有雄厚的資金是玩不起的,而且短期內沒有市場回報。一般目前只
有與大學合作的少數公司在從事這個分類,像清華,上海交大,同濟等等都有專門的機器人研究團隊。這只是理想,離我們還太遙遠了。

時間太緊張,先這樣吧,建議你能換個公司就換個公司,不然,就只能進富士康學學流程類空泛的東西,然後尋找更多的機會,謝謝!

6. 學機械的往哪個方向發展好

學機械要看自己的定位,如果專研技術就往設計發展。如果想自己開公司,就多學些人際交往和管理知識。

7. 機械製造研究方向前景

根據我幾十年從事機械工業的體會,先進機械製造無非是計算機控制系統與傳統機械設備版的相接合,權而機械大類是相似或相通的。無論是重工業還是輕工業。特別是,機械工業各個門類都一定會均衡、同時發展,所以,不要太局限於某個特定的小領域。例如3D列印與快速模具技術,當然有光明的發展前途,但只能在小型、微型機械范疇內發揮有限作用,在多數所謂「大國重器」的領域中都無法擔當重任。例如巨型機床、發動機、水輪機、大型電站設備、核電站、飛機、巨艦等許多領域,3D列印是沒有多少位置的。
而且,咱們機械專業要學習、掌握的知識實在是太多,恕我直言,沒有十年以上的積累,是根本無法成為有作為的機械工程師的。所以,考研,選擇專業只要是大眾化的就可以了,打一些專業基礎,等你3年畢業出來進入某個企業或研究院以後,再慢慢學習這個特定企業的技術、工藝、生產特點,爭取再用3年左右成為技術骨幹,就已經很不錯了。
我自己曾經以為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很強,但也是經過多年實踐並最終成為總工程師以後,才認識到逐步積累的重要性,因此建議你只要腳踏實地,持續努力,大量下廠實踐,10年後必成大器。

8. 學機械的應該往哪個方向發展

看自己的定位,如果專研技術就往設計發展。如果想自己開公司,多學些人際交往和管路比較重要。

9. 中國機械加工的發展方向

文章主要針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機械製造業取得的進步和存在的問題,通過我國大型企業合資改制的案例,揭示了我國機械製造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面臨的挑戰。同時,概括了先進製造技術的特點。展望了機械製造業的發展前景。 一機械製造業現狀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中國製造業有了顯著的發展,無論製造業總量還是製造業技術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機械製造業從產品研發、技術裝備和加工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卻不多。例如:海爾、海信、TCL等企業的品牌雖然已經「國產化」,但去商場買空調時,導購會告訴你壓縮機來自日本,去買冰箱時,導購還是會告訴你壓縮機也是來自日本。通過對我國機械製造業現狀的分析和研究,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的機械製造比歐美發達國家落後了將近30年。面對21世紀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挑戰,機械製造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合資帶來的憂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量引進技術和技術裝備使機械製造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也給人們帶來了許多擔憂。2006年4月,執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之牛耳的徐工集團與美國凱雷投資公司的並購計劃基本敲定。美國凱雷亞洲投資公司以3.75億美元收購了徐工集團下屬企業——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85%的股份。雖然6月份由於三一重工的介入使得控股過程出現波折,但這宣告我國很多經濟學家所擔心的「卡特彼勒通吃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計劃暫告一段落。 2005年3月,全球最大的機械設備製造商——美國卡特彼勒公司以低得「令人意外」的價格收購了山東重工的40%的股份,此後工程機械業中傳出,強硬的卡特比勒已制定了龐大的收購計劃,目的是「蠶食中國工程機械」。工程機械業中穩居「老大」多年的徐工集團當然是它的既定目標之一。 2007年卡特彼勒公司在徐州成立卡特彼勒路面機械徐州工廠,主導產品:壓路機、冷銑刨機、瀝青混凝土攤鋪機、路面冷再生設備/穩定土拌和機等。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型跨國公司紛紛進軍殺入國內機械工業市場,主要集中在汽車、電工電器、文化辦公設備、儀器儀表、通用機械和工程機械等領域,這幾個行業約占機械工業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的80%。 外國投資者的經營策略是:「基本前提是對華投資活動中必須保持其控制權」,當前跨國企業特別熱衷於並購我國高成長性行業中的優勢企業。目前已經能看到的懸油嘴油泵行業、軸承行業等。 2存在著許多技術黑洞 中國的機械製造業除了面臨「外敵」之外,自身也存在著諸多問題。曾幾何時,企業的進口機械成了宣傳的噱頭。廣東一家食品企業這樣炫耀自己:「公司引進多台日本、台灣自動化生產設備,工藝精湛,優異的產品質量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國人也都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這一現實:只有外國進口的生產線和生產設備是可靠的,是產品的保證。 「振興民族」產業的口號興起之後,國內逐漸打造出一些著名品牌,例如家電里有海爾、海信、TCL等。品牌雖然已經「國產化」,但說到產品的核心部件,卻大都來自國外。 業內人士認為,我國機械行業存在一個巨大的技術「黑洞」,最突出的表現是對外技術依存度高。近幾年來,中國每年用於固定資產的上萬億元設備投資中,60%以上是引進的。作為窗口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有57%的技術源自國外。 在冶金機械中,最近幾年我國板、帶材生產線上了三、四十條,型材線就更多了,總投入大得驚人,但是這些設備和系統幾乎全部來自德國、日本及義大利。例如河北一家大型鋼鐵(邯鄲)廠,冷軋設備來自德國西馬克公司,鍍鋅設備來自義大利達涅利公司。 據機械工業聯合會的統計,目前工業發達國家新產品貢獻率為52%,我國僅為5.9%。在「核心技術方面」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較少,克隆產品較多。這樣的結果除了自主創新能力削弱之外,還容易遭到侵權指控。即使出現了自行研製的技術,也很容易被指責為「剽竊」。中國不久前自行研製的「CMl海豚」磁懸浮列車還沒有試運行,就被德國一些媒體和企業指責為「抄襲了德國磁懸浮技術」。 整個工業製造設備的骨幹都是外國產品,這暴露了我國工業化的虛弱性。機械製造業是一個國家的脊椎和脊柱,中國今後如果不把腰桿鍛煉硬了,挺直了,那麼整個經濟和國防都是虛弱的。 3機械製造業落後近30年 有人在網上發起「中國的機械製造業落後歐美發達國家多少年」的討論,很多人認為「至少30年的差距」。這種差距尤其表現在發動機上。發動機作為機械的「心臟」,怎麼評價它在機械中的重要性都不過分,尤其是對於我國正在大力倡導的汽車製造業而言。 我國的汽車製造業發展了多年,直到現在使用上自己設計的「心臟」的卻很少,這讓很多汽車業內人士都為之傷神。不過現在已經有幾家汽車製造企業開始關注設計自己的發動機。奇瑞是其中之一,它研發成功的ACTECO發動機讓中國的汽車也開始賺技術錢了。奇瑞研製的ACTECO發動機獲得「2005中國創造獎」。 為何市場沒有換來必要的技術?專家認為,並不是拿來了車型就等於轉讓了技術,一些關鍵的地方還需要學習,還需要有人點撥。但是相當多企業只關注合資,引進等等形式上的東西。仿製而不消化吸收是機械工業步入歧途。除了消化不到位之外,技術壁壘也是中國引進技術的巨大障礙。目前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保持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差距的一種武器。「歐美發達國家在小心翼翼地保持著與中國技術水平幾十年的差距。」 4國家扶持的支點偏離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技術黑洞的形成與國家的重視程度、投入密切相關。國家在過失的二十多年來忽視了發展機械行業,在政策、資金等方面都出現了偏差。 產權激勵制度是創新和研發產品的重要保障。國有企業對創新人才的產權激勵基本上沒有實行。一方面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另一方面,創新者的貢獻沒有得到產權確認。企業研發的技術和產品,要麼被國家無償拿走,要麼被其他的企業無償抄襲。

閱讀全文

與機械工藝往什麼方向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簡單繪制拉瓦錫燃燒實驗裝置 瀏覽:15
長治液壓傳動裝置價格 瀏覽:248
蘇州神州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3
汽車排氣閥門拆卸視頻教程 瀏覽:938
哪些機械用了凸輪 瀏覽:816
多級起重裝置設計新穎 瀏覽:29
家裡空氣閥門推上去跳下來 瀏覽:337
刻木頭葫蘆電動工具 瀏覽:941
機械手臂和晶圓承載裝置 瀏覽:754
衛生局抓到店裡有脫毛儀器怎麼辦 瀏覽:959
一種純機械調平裝置 瀏覽:793
家用消防器材怎麼做推廣 瀏覽:422
做軸承的原材料是什麼 瀏覽:198
醫學有什麼檢查肺儀器 瀏覽:80
單級傳動裝置 瀏覽:604
什麼是大型機械設備 瀏覽:740
崑山友達光電的設備工程師怎麼樣 瀏覽:828
閥門符號大全長方形裡面一個箭頭是什麼 瀏覽:773
蝙蝠發生的超聲波是什麼 瀏覽:110
工業冷凍機不製冷怎麼辦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