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機械知識 > 12G速度SAS機械硬碟什麼速度

12G速度SAS機械硬碟什麼速度

發布時間:2021-10-10 10:02:08

① SAS硬碟和固態硬碟 讀寫速度那個快

當然是固態硬碟快的。
第一名:SAS,即串口SCSI。
優點:①速度稍快②穩定性高
缺點:①價格貴一些
第二名:SATA
優點:①價格低廉。
缺點:①速度一般②穩定一般,
第三名:固態
優點:①速度超快②穩定超高。
缺點:①讀寫次數少。只有1~100萬次。

② 同樣7200轉6Gb速率的SAS介面機械硬碟跟SATA介面機械硬碟在性能上有多少差別

SATA 3介面在機械硬碟上,優勢體現並不明顯。雖然性能提升還不至於為零,但僅僅是在PCMark Vantage硬碟性能得分上有一些提高;至於突發傳輸速率的明顯提高,我們都知道這個參數對日常應用的影響非常小,並不能真正影響硬碟整體性能。從Barracuda XT的表現,我們可以延伸到其他機械硬碟,可以預見,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SATA 3介面並不能為機械硬碟帶來速度的提升。所以,難怪希捷的最大競爭對手——西部數據對旗下產品線升級到SATA 3並不感冒,短期內也沒有退出相關產品的打算。

光碟機目前還沒有SATA3介面的產品。

③ sas硬碟讀寫速度一般是多少

sas硬碟讀寫速度可以達到300MB/sec,實際使用的速度跟硬碟的轉速、單碟容量有關。

和傳統並行SCSI介面比較起來,SAS不僅在介面速度上得到顯著提升(主流Ultra 320 SCSI速度為320MB/sec,而SAS才剛起步速度就達到300MB/sec,未來會達到600MB/sec甚至更多)。

而且由於採用了串列線纜,不僅可以實現更長的連接距離,還能夠提高抗干擾能力,並且這種細細的線纜還可以顯著改善機箱內部的散熱情況。

(3)12G速度SAS機械硬碟什麼速度擴展閱讀

在系統中,每一個SAS埠可以最多可以連接16256個外部設備,並且SAS採取直接的點到點的串列傳輸方式,傳輸的速率高達3Gbps,估計以後會有6Gbps乃至12Gbps的高速介面出現。

SAS的介面也做了較大的改進,同時提供了3.5英寸和2.5英寸的介面,因此能夠適合不同伺服器環境的需求。SAS依靠SAS擴展器來連接更多的設備,的擴展器以12埠居多。

SAS系統的背板既可以連接具有雙埠、高性能的SAS驅動器,也可以連接高容量、低成本的SATA驅動器。所以SAS驅動器和SATA驅動器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存儲系統之中。

但需要注意的是,SATA系統並不兼容SAS,所以SAS驅動器不能連接到SATA背板上。由於SAS系統的兼容性,使用戶能夠運用不同介面的硬碟來滿足各類應用在容量上或效能上的需求。

④ sas硬碟讀取速度,硬碟的容量和速度有什麼嗎

SAS是為存儲伺服器所設計的硬碟,在讀寫速度(一般SAS盤都是一萬五千轉,而SATA盤最高為7200轉),使用時間上都遠勝於普通SATA硬碟,而且SAS硬碟對於RAID陣列的支持更好。
硬碟容量的話,SAS盤每個G都要比SATA盤貴不少,常見的SAS有160G和320G(因為貴,所以大容量的SAS盤在一般存儲伺服器中很少見)在大型的容災備份中心,有達到20T的SAS硬碟。

⑤ SAS比SCSI硬碟傳輸速度快多少

S現在的技術發展實在太快,很多人還沒弄清SATA到底有什麼好,SATA II又來了。在傳統的IDE、潮流的SATA與前衛的SATA II硬碟之間,到底有著什麼樣的區別?幾種不同的硬碟各自價格等方面又是怎麼樣?相信很多朋友都想知道。

在深入了解新標准之前,有必要回顧一下原有的技術。長期以來,硬碟技術的進步,都著重於傳輸速度和容量兩個方面。基本上認識電腦以來,大家就一直在使用Ultra ATA。這種延用已久的介面技術,有好些方面都顯得過時而需要改進了:
大家都知道,數據線太粗,安裝不方便,嚴重影響機箱內空氣流通,不利於機箱散熱,是傳統IDE介面即Ultra ATA硬碟的至命缺點。不過,IDE硬碟還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局限性,大概就不是很多人都清楚了。
主從盤相互影響
普遍情況下,一塊主板只有兩個IDE介面,每個介面可以掛兩個IDE設備。但同一個介面的兩個設備是共用帶寬的,對速度的影響非常大。所以稍有常識的人,都會把硬碟和光碟機分開兩條IDE線連接到主板上
這樣,IDE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雖然一塊主板可以連接4個設備,但事實上只要超過兩個,速度就大大下降。
更大的問題是,同一條線上兩個設備要嚴格按主/從設置才能正常運行。象圖中這種西數WD400 JB,主硬碟還有兩種不同設置,一條IDE線只接這塊硬碟的時候按右邊的設置,帶從盤的時候則要按中間的設置方式。據親身經驗,如果沒帶從盤而按中間的方式設了,會出現五花八門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有時可以啟動,有時報告找不到硬碟,有時啟動過程中報告硬碟錯誤之類——每次啟動可能出現不同的問題。
不支持熱拔插
並行ATA在支持設備熱插拔方面能力有限,這一點對伺服器方面的應用非常重要。因為伺服器通常採用RAID的方式,任何一塊硬碟壞了都可以熱拔插更換,而不影響數據的完整性,確保伺服器任何情況下都正常開著。具有熱插拔支持功能的SCSI和光纖通道占據了企業級應用的幾乎全部市場,並行ATA空有價格優勢而不能獲得一席之地,主要原因就是它不支持熱拔插。
不夠完善的錯誤檢驗技術
Ultra DMA引入了基於CRC的數據包出錯檢測,該技術是ATA-3標準的組成部分。但是,沒有任何一種並行ATA標准提供命令和狀態包的出錯檢測。盡管命令和狀態包出錯的范圍和幾率都小,但它們出錯的可能性也不容忽略。
使用過時的5伏電壓
處理器核心從幾個方面要求向低電壓過渡。較低電壓允許更快的信號陡變,這對提高速度、降低熱耗至關重要。現在的CPU核心電壓基本上都小於2伏,為保持與系統主板上其它晶元的互操作性,通常使用3.3伏的外部電壓分離出來,5伏電壓成為過時的標准。雖然大部分目前的 ATA/ATAPI-6標准為並行ATA設備指定的直流電壓供應為3.3V (± 8%),但一些模式的接收器大於4伏,所以要使用過時的5伏電壓。
介面速度的可升級性差
另外,Ultra ATA是受並行匯流排特性的限制,帶寬容易受到限制,經過多次升級,目前最高傳輸率也只是133M位元組/秒。
SATA比IDE優越在哪些地方?
SATA不再使用過時的並行匯流排介面,轉用串列匯流排,整個風格完全改變。
SATA與原來的IDE相比有很多優越性,最明顯的就是數據線從80 pin變成了7 pin,而且IDE線的長度不能超過0.4米,而SATA線可以長達1米,安裝更方便,利於機箱散熱。除此之外,它還有很多優點:
一對一連接,沒有主從盤的煩惱
每個設備都直接與主板相連,獨享150M位元組/秒帶寬,設備間的速度不會互相影響。
支持熱拔插
熱拔插對於普通家庭用戶來說可能作用不大,但對於伺服器卻是至關重要。事實上,SATA在低端伺服器應用上取得的成功,遠比在普通家庭應用中的影響力大。
數據傳輸更加可靠
SATA提高了錯誤檢查的能力,除了對CRC對數據檢錯之外,還會對命令和狀態包進行檢錯,因此和並行ATA相比提高了接入的整體精確度,使串列ATA在企業RAID和外部存儲應用中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低電壓信號
SATA的信號電壓最高只有0.5伏,低電壓一方面能更好地適應新平台強調3.3伏的電源趨勢,另一方面有利於速度的提高。
帶寬升級潛力大
SATA不依賴於系統匯流排的帶寬,而是內置時鍾。剛推出的這一代SATA內置1500MHz時鍾,可以達到150M位元組/秒的介面帶寬。由於不再依賴系統匯流排頻率,每一代SATA升級帶寬的增加都是成倍的:下一代300M位元組/秒,再下一代可以達到600M位元組/秒
SATA仍然存在的幾點不足
在國內,現在買IDE的人恐怕比買SATA的人多很多。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SATA的諸多先進性總體上對個人電腦用戶意義不是太大,它最大的意義的反而是適應了入門級企業應用的需要。
其次,nForce4、915之前的那些主板使用SATA硬碟,在安裝操作系統的時候需要用到軟盤,就象SCSI硬碟那樣,增添了用戶的麻煩。
另外,國內用戶的電腦配置相對落後,很多人都是舊電腦升級大容量硬碟,稍老點的主板還不支持SATA硬碟。
所以,SATA最大的成功在於吸引了很多低端入門級伺服器的用戶。但在企業級應用方面,它又仍然在很多方面有待改進:
單線程的機械底盤
SATA畢竟只是ATA,它的機械底盤是為8x5線程設計的,而SCSI的機械底盤是24x7多線程設計,能更好地滿足伺服器多任務的需要。所以SATA雖然在單任務的測試中不比SCSI差,但面對大數據吞吐量的伺服器,還是有差距的。除了速度之外,面對多任務數據讀取,硬碟磁頭頻繁地來回擺動,使硬碟過熱是SATA最大的問題。
形同虛設的熱拔插功能
在實際應用中,RAID硬碟陣列是由多個硬碟組成的,必須知道具體哪一塊硬碟壞了,熱拔插更換才有意義。SATA硬碟雖然可以熱拔插,但SATA組成的陣列在某塊硬碟損壞的時候,不能象SCSI、FC和SAS那樣,具有SAF-TE機制用指示燈顯示,知道具體壞的是哪一塊,熱拔插替換的時候,如果取下的是好硬碟,就容易使數據出錯。所以在實際應用中,SATA的熱拔插功能有點形同虛設的味道。
速度慢
SATA相對於SCSI和FC速度慢,主要原因是機械底盤不同,不適應伺服器應用程序大量非線性的讀取請求。所以SATA硬碟用來做視頻下載伺服器還不錯,用在網上交易平台則力不從心。
SATA 1.0控制器的傳輸速度效率不高,雖然標稱具有150MB/s的峰值速度,事實上最快的SATA硬碟速度也只有60MB/s。
整個解決方案價格不
雖然SATA硬碟相對於SCSI硬碟來說很便宜,但整個的SATA方案並不便宜。主要原因是SATA 1.0控制器的每個介面只能連接一個硬碟,8個硬碟組成的陣列需要8個介面,把每個介面300多元的花費算進去,就不便宜了。
SATA II與准SATA II
很多人到現在都還不是太清楚SATA與Ultra ATA相比有什麼區別與好處,這也難怪。因為連Intel剛推出SATA的時候,也沒想到這個為個人用戶而改進的方案,結果會在入門級伺服器和工作站等企業應用的前前景更為廣大——也正因為這樣,2004年才專門成立了SATA IO(SATA國際組織)。
前面那麼多介紹,是結合現實情況與SATA官方白皮書整理的,從中已經可以發現,說到SATA優缺點,更多的是從企業應用而不是個人與家庭應用的角度考慮的。
現在經常聽到「NCQ硬碟」和「SATA II硬碟」這兩個名詞,它們是SATA向下一代——SATA II發展的兩個不同階段的產品:
第一階段是在SATA的基礎上加入NCQ原生指令排序、存儲設備管理(Enclosure Management)、底板互連、數據分散/集中這四項新特性。
第二階段是在第一階段的基出上作進一步改進,加入了雙宿主主動式故障替換、與多個硬碟高效連接、3.0Gb(即300MB/s)介面帶寬等特性。
「NCQ硬碟」的改進:不僅僅是NCQ這么簡單
由於SATA II的第一階段幾項改進中,NCQ原生指令排序技術對個人用戶意義比較大,所以也只有這一項技術比較多人了解。其實SATA II第一階段加入的技術包括如下幾項:
NCQ原生指令排序
Native command queuing:什麼是NCQ呢?這是SCSI早就使用的一種技術,只是最近才應用於SATA硬碟。
傳統台式機硬碟都用線性形式處理請求,這種方式潛在很不好的方面,要理解其中原理,必須對硬碟物理結構有個基本了解。硬碟裡面是圓盤狀的,很象CD光碟。每一個圓盤由許多同心圓劃分為一條條磁軌,磁軌又分出扇區。每個圓盤由一個或多個磁頭負責讀取。如果數據分布在同一磁軌,尋找數據的速度是最快的。在不同磁軌之間移動則消耗很多時間。假設要讀取三塊數據,其中一塊在圓盤最外邊的磁軌上,一塊在圓盤最裡面的磁軌上,還有一塊在圓盤最外邊的磁軌上。傳統的硬碟,會依次先讀取圓盤最外面的數據,然後讀取最裡面的數據,最後再回頭讀取最外面的數據。這樣一來,磁頭移來移動消耗的尋道時間多,效率就低了。如果把磁頭移動減到最少,尋道時間就會相應減少。這就是NCQ的目的所在——NCQ可以重新編排指令,不讓磁頭從外移到內再移到外,而是在移向圓盤內圈之前就讀取外圈的兩塊數據。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了,CPU的速度對硬碟性能影響微乎其微,但NCQ技術則可以明顯改善硬碟性能,特別是對前面提到的SATA多線程性能差、容易磁頭頻繁來回擺動、硬碟容易過熱這些方面有很大改善。
機架管理(Enclosure Management)
前面提到SATA的熱拔插技術,由於陣列中有一塊硬碟出現故障的時候,不知道具體壞的是哪一塊而形同虛設。SATA II第一階段即擁有NCQ技術的SATA硬碟,加入了機架管理技術,正是用來解決這一問題的。
背板互連(Backplane Interconnect)
SATA用於數據發送的導線數量很小,因而出現了為外部RAID使用而部署的底板。
該底板是一塊物理線路板,通常集成到機架的後面板上,上面嵌入了通過刻在線路板上的導線連接到中心控制器插件的多個設備接頭。值得注意的是,中心控制器與主機的介面可以按任意一種協議來設計,可以是SCSI、光纖通道或iSCSI。底板的使用可使設備咬住接頭並緊密結合。
當然,受到FR4材質信號衰減的限制,中心控制器和SATA設備接頭之間蝕刻線路的最大長度必須限制在18英寸以內。雖然這種限製表面上局限了底板端子和SATA機架的設計,而事實上,標准機架為19英寸寬,因此,在一個1U到3U的機架內,為SATA而蝕刻的最大導線長度足以從一個位置適中的中心控制器連接到所有設備接頭。
SATA II不等於300MB/s
首先,是介面帶寬從原來的150MB/s擴展到了300MB/s。但SATA II不能與300MB/s劃等號,因為它包含了SATA II第一階段的NCQ等技術,以及更多的其它技術:
其次,SATA II可以通過Port Multiplier,讓每一個SATA介面可以連接4-8個硬碟,即主板有4個SATA介面,可以連接最多32個硬碟。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技術,叫Dual host active fail over。它可以通過Port Selector介面選擇器,讓兩台主機同時接一個硬碟。這樣,當一台主機出現故障的時候,另一台備用機可以接管尚為完好的硬碟陣列和數據,這就確保伺服器不管在某塊硬碟損壞,或是某壞CPU之類的其它配件損壞的情況下,仍能正常運作。
結語:給個人電腦用戶的特別提示
最後,相信大家對IDE、SATA、NCQ、SATA II已經有了比較整體的認識。或許很多關於伺服器方面的技術還不太明白,其實這沒關系,最重要的是獲得這樣一個概念:SATA、SATA II的改進,大多數不是為個人電腦用戶而設的。
SATA對個人電腦用戶真正有意義的地方,也就是讓機箱散熱更加良好。但與此同時,如果你的主板不支持SATA II,在獲得這樣一個好處的同時,安裝windows操作系統會比較麻煩——需要插入SATA的驅動軟盤。所以IDE用戶千萬別以為SATA更先進,改用更先進的SATA硬碟會有多大的性能提升。
使用支持NCQ技術的硬碟,對喜歡同時運行很多個程序的用戶可能會有速度上的改進,而且由於磁頭比較少來回擺動,硬碟會比較長壽,溫度也會比較低。但前面沒有提到的一個必要前提是,必須主板和硬碟都支持NCQ技術才起作用。
至於SATA II,唯一對個人電腦用戶有意義的就是300MB/s的帶寬——當然,SATA II全都是支持NCQ的。不過千萬別指望帶寬比原來增加了一倍,就可以獲得接近於SATA兩倍的速度,因為目前硬碟的速度主要是受硬碟內部數據傳輸率的限制,而不在於介面帶寬,介面帶寬的增加對個人用戶帶來的速度改善,是微乎其微的。同樣,SATA II的好處——支持NCQ和300MB/s的帶寬,必須要主板支持,在只支持SATA I的主板上使用SATA II硬碟,就連「微乎其微」的改善也不會有。
總體來說,SATA、NCQ以至完整的SATA II,對一般個人電腦用戶的意義不是非常大,它們最大的意義在於為企業應用提供了SCSI、FC之外的廉價存儲解決方案——當然如果幾種硬碟的價格相差很小的話,盡可能選最先進的SATA II是沒錯的。如果擔心新技術會不成熟存在某些未知缺陷,繼續選擇SATA I硬碟甚至是IDE硬碟,也是相當不錯的方案。
SATA規范將硬碟的外部傳輸速率理論值提高到了150MB/s,比PATA標准ATA/100高出50%,比ATA/133也要高出約13%,而且其它技術特點也很明顯它支持熱插拔、傳輸速度快、執行效率高等諸多特點。正在大家對SATA硬碟方興未艾之時,SATA2硬碟不知不覺也已經在市場中嶄露頭角,雖然相對於PATA規范來說,Serial ATA 1.0的標準的技術整體性不錯,不過它還是缺乏對於伺服器和網路存儲應用所需的一些先進特性的支持,而SATA2在這方面卻得到了很好的補充,SATA2主要特點在於,傳輸速率更快可以達到3Gbit/s;Native Command Queuing(NCQ)本地指令列隊;Enclosure Management;Port Multiplier埠倍增器;可升級到SAS,其實嚴格說來,SATA2硬碟主要是為了更好的滿足那些對成本比較敏感的伺服器和網路存儲市場的需要而蘊育而生的。

SATA2主要技術特點具有以下幾方面:

1、包括了改進性能的技術、改進可維護性的舉措以及引進背板互連等多項技術。改進性能的技術:比如NCQ,亂序執行,數據的分散和集合。這是關於性能提高的改進,而新推出的標榜SATAII的硬碟都採用了這些新技術;改進可維護性的舉措,稱為EnclosureManagement:比如風扇控制,溫度控制,新硬碟指示,壞硬碟指示,硬碟狀態指示等等;引進背板互連(BackplaneInterconnect)。什麼叫做背板互連?這來自SCSI,就是把很多硬碟連到一個背板匯流排上面,而不用每一個分別連到自己的埠,這樣一來可以節省你買很多連接線的錢,更重要的是方便了熱插拔,在RAID環境下甚至硬碟壞了也可以不斷電更換。

2、可以完全有效地滿足網路存儲和伺服器存儲對更快速度的追求,並且可以進行大量硬碟的連接,提高速率到3Gbs,這樣的傳輸速率對於伺服器上數據交換無疑將可加迅速、安全。但值得注意的是,現在進入市場的SATA2硬碟產品並非都擁有3.0Gbit/s的傳輸速度,因為現在SATA2目前區分為兩種版本,一種是傳輸帶寬仍為1.5Gbit/s, 但具備了NCQ的功能的產品,而另一種才是擁有真正的3.0Gbit/s傳輸速率並且具有NCQ功能的產品。

3、SATA2硬碟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就是本機命令隊列(Native Command Queuing),命令隊列是一行到來的命令,它們被按照順序分析並重新進行排列以優化執行序列。通過命令隊列,可以為硬碟提供一種辦法,以更高效地實時分析命令。

4、埠選擇器(PS)也是SATA2的一個具備的特性之一,PS機制允許不同的兩個主機埠連接到一個硬碟之上,從而為該硬碟設立一條路徑。而另外一項技術是埠倍增器(Port Multiplier),PM機制可以使一個處於活動狀態的主機與多個硬碟互通信息。

⑥ 7200轉的硬碟代表讀取速度是多少MB/S

7200轉的台式機硬碟:90-190MB每秒。硬碟的讀寫速度主要由轉速決定的轉速:筆記本硬碟5400轉,台式機硬碟7200轉。對應的硬碟的讀寫速度通常是5400轉的筆記本硬碟:50-90MB每秒。

轉速和讀取速度有一定的關系,但不是確定的,同樣的兩塊硬碟速度可能也會有差別的,只能測試過才知道7200轉的2.5寸和3.5寸速度也是不同的,同樣牌子不同也不一樣 ,西數的黑盤和藍盤又不一樣 ,這個沒法說的,傳統硬碟最高也就150M的速度。

拓展資料

硬碟有機械硬碟(HDD)和固態硬碟(SSD)之分。機械硬碟即是傳統普通硬碟,主要由:碟片,磁頭,碟片轉軸及控制電機,磁頭控制器,數據轉換器,介面,緩存等幾個部分組成。

磁頭可沿碟片的半徑方向運動,加上碟片每分鍾幾千轉的高速旋轉,磁頭就可以定位在碟片的指定位置上進行數據的讀寫操作。

⑦ sas硬碟比sata硬碟快 多少

首先,SAS介面將延續SCSI硬碟上諸如命令排序之類的功能,這個功能讓硬碟控制器能夠按照最有效率的順序執行命令,從而提高性能。而相同的功能若要在SATA硬碟中實現的話,在很大程度上將依賴於處理器的計算。簡單的來說,如果SAS能夠對一些硬碟加速命令進行硬體解碼的話,那麼SATA硬碟就需要軟解碼了
其次,SAS是一個完全的雙向系統,而SATA則繼承了IDE的特性,是半雙向通信的系統。因此SAS的數據吞吐量可以是SATA系統的兩倍
此外目前的SATA硬碟基本上還是只能做到7200轉/分鍾的轉速,反之SAS硬碟則是繼承了SCSI硬碟的機械性能,基本上很容易就能做到10000轉/分鍾,相對更快的轉速可以進一步提升SAS介面硬碟的性能

⑧ 傳統機械硬碟中PATA、SATA、SCSI、SAS介面的最大數據傳輸率和最大數據讀取、寫入速度是多少

PATA最新的介面標准最大為133MB/s

SATA一代最大為150MB/s
SATA二代最大為300MB/s

SCSI最大為320MB/s

SAS起步值為300MB/s,不過600MB/s的介面標准應該也有了,但其設備少且貴,

最大值只能說是理論峰值速度,
一般的硬碟內部速度也根本達不到介面速度,
除非多硬碟組的是RAID,才有可能接近其介面速度

⑨ 同樣7200轉的sas硬碟比sata硬碟性能有多少提高

即串列連接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術,和現在流行的Serial ATA(SATA)硬碟相同,都是採用串列技術以獲得更高的傳輸速度,並通過縮短連結線改善內部空間等。SAS是並行SCSI介面之後開發出的全新介面。此介面的設計是為了改善存儲系統的效能、可用性和擴充性,並且提供與SATA硬碟的兼容性。

工作原理
SAS的介面技術可以向下兼容SATA。具體來說,二者的兼容性主要體現在物理層和協議層的兼容。在物理層,SAS介面和SATA介面完全兼容,SATA 硬碟可以直接使用在SAS的環境中,從介面標准上而言,SATA是SAS的一個子標准,因此SAS控制器可以直接操控SATA硬碟,但是SAS卻不能直接使用在SATA的環境中,因為SATA控制器並不能對SAS硬碟進行控制;在協議層,SAS由3種類型協議組成,根據連接的不同設備使用相應的協議進行數據傳輸。其中串列SCSI協議(SSP)用於傳輸SCSI命令;SCSI管理協議(SMP)用於對連接設備的維護和管理;SATA通道協議(STP)用於 SAS和SATA之間數據的傳輸。因此在這3種協議的配合下,SAS可以和SATA以及部分SCSI設備無縫結合。 SAS系統的背板(Backplane)既可以連接具有雙埠、高性能的SAS驅動器,也可以連接高容量、低成本的SATA驅動器。所以SAS驅動器和 SATA驅動器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存儲系統之中。但需要注意的是,SATA系統並不兼容SAS,所以SAS驅動器不能連接到SATA背板上。由於SAS系統的兼容性,使用戶能夠運用不同介面的硬碟來滿足各類應用在容量上或效能上的需求,因此在擴充存儲系統時擁有更多的彈性,讓存儲設備發揮最大的投資效益。 在系統中,每一個SAS埠可以最多可以連接16256個外部設備,並且SAS採取直接的點到點的串列傳輸方式,傳輸的速率高達3Gbps,估計以後會有 6Gbps乃至12Gbps的高速介面出現。SAS的介面也做了較大的改進,它同時提供了3.5英寸和2.5英寸的介面,因此能夠適合不同伺服器環境的需求。SAS依靠SAS擴展器來連接�嗟納璞福�殼暗睦┱蠱饕?2埠居多,不過根據板卡廠商產品研發計劃顯示,未來會有28、36埠的擴展器引入,來連接SAS設備、主機設備或者其他的SAS擴展器。

技術特色
和傳統並行SCSI介面比較起來,SAS不僅在介面速度上得到顯著提升(現在主流Ultra 320 SCSI速度為320MB/sec,而SAS才剛起步速度就達到300MB/sec,未來會達到600MB/sec甚至更多),而且由於採用了串列線纜,不僅可以實現更長的連接距離,還能夠提高抗干擾能力,並且這種細細的線纜還可以顯著改善機箱內部的散熱情況。SAS目前的不足主要有以下方面: 1)硬碟、控制晶元種類少:只有希捷、邁拓以及富士通等為數不多的硬碟廠商推出了SAS介面硬碟,品種太少,其他廠商的SAS硬碟多數處在產品內部測試階段。此外周邊的SAS控制器晶元或者一些SAS轉接卡的種類更是不多,多數集中在LSI以及Adaptec公司手中。 2)硬碟價格太貴:比起同容量的Ultra 320 SCSI硬碟,SAS硬碟要貴了一倍還多。一直居高不下的價格直接影響了用戶的采購數量和渠道的消化數量,而無法形成大批量生產的SAS 硬碟,其成本的壓力又會反過來促使價格無法下降。如果用戶想要做個簡單的RAID級別,那麼不僅需要購買多塊SAS硬碟,還要購買昂貴的RAID卡,價格基本上和硬碟相當。 3)實際傳輸速度變化不大:SAS硬碟的介面速度並不代表數據傳輸速度,受到硬碟機械結構限制,現在SAS硬碟的機械結構和SCSI硬碟幾乎一樣。目前數據傳輸的瓶頸集中在由硬碟內部機械機構和硬碟存儲技術、磁碟轉速所決定的硬碟內部數據傳輸速度,也就是80MBsec左右,SAS硬碟的性能提升不明顯。 4)用戶追求成熟、穩定的產品:從現在已經推出的產品來看,SAS硬碟更多的被應用在高端4路伺服器上,而4路以上伺服器用戶並非一味追求高速度的硬碟介面技術,最吸引他們的應該是成熟、穩定的硬體產品,雖然SAS介面伺服器和SCSI介面產品在速度、穩定性上差不多,但目前的技術和產品都還不夠成熟。 不過隨著英特爾等主板晶元組製造商、希捷等硬碟製造商以及眾多的伺服器製造商的大力推動,SAS的相關產品技術會逐步成熟,價格也會逐步滑落,早晚都會成為伺服器硬碟的主流介面。

閱讀全文

與12G速度SAS機械硬碟什麼速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路由器上有unknown連接是什麼設備 瀏覽:525
啟辰D50分離軸承多少錢 瀏覽:386
牙機雕刻機與電動工具 瀏覽:208
外匯期貨交易實驗裝置 瀏覽:791
設備投資怎麼算 瀏覽:95
好的攝影器材有哪些 瀏覽:463
溫州新五金製品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93
錦州五金機電城出租出售 瀏覽:417
卡爾蔡司公司有哪些醫學器材 瀏覽:261
重慶市機械鑿打岩石套什麼定額 瀏覽:557
閥門外面加個框是什麼意思 瀏覽:756
會議設備系統哪裡有 瀏覽:340
列印室需要哪些設備多少錢 瀏覽:577
通用型機床設備加工用於什麼 瀏覽:290
書畫工具箱套裝 瀏覽:772
燃燒固體需要哪些儀器 瀏覽:969
2213ktn1是什麼軸承 瀏覽:640
電腦固體硬碟怎麼加機械硬碟 瀏覽:197
崑山汽車門板超聲波焊接機怎麼樣 瀏覽:787
發說說怎麼隱藏設備 瀏覽: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