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機械唯物主義與機械唯物論一樣嗎
一樣的。
機械唯物論,又稱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與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共同點,都堅持了唯物主義方向,認為物質決定了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三者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系。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機械唯物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用形而上學觀點解釋宇宙的唯物主義哲學;狹義指西方哲學史上第二種唯物主義形態,即16-18世紀的唯物主義哲學。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1] 亦稱機械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發展的第二種形態。以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解釋自然界和認識論問題的哲學學派。以17-18世紀西歐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為典型。它承認世界是物質的,在反對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的斗爭中起過積極作用。例如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霍布斯認為,哲學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物體是不依賴於人們思想的東西,它是世界上一切變化的基礎。世界上除了具有廣延的物體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東西。從這一觀點出發,他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學和笛卡兒(法國物理學家,哲學家)的二元論。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還包含某些辯證法因素。
特徵
A)機械性。就是把世界萬物的運動都理解為或歸結為機械運動。
例如霍布斯就曾經寫道:「運動就是失掉一個位置而獲得另一個位置。」他在《利維坦》一書的序言中把 人的心臟比作鍾表上的發條,把神經和關節比作其中的油絲和齒輪。拉美特利更乾脆地宣布:「人是機器」。認為人歸根結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著爬行的機器而已。
B)形而上學性。就是說,他們的唯物主義思想都具有極大的片面性,並且善於以孤立、靜止的觀點去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
C)不徹底性。一方面表現為對整個世界認識的不徹底性:「半截子唯物主義」,就是說,他們在自然領域內是唯物主義,而一走進社會歷史領域便陷入了唯心主義。他們不知道社會基本矛盾,更沒有找到社會發展最根本的經濟原因。他們往往把人們的「思想動機」、「理性」看作社會歷史。
另一方面,表現為對自然的唯物主義認識的不徹底性。比如,培根提出的「二重真理論」,把人的知識分為神學和哲學兩種:人的知識就如同水一樣,有的是從天上降落的,有的是從地下湧起的;一種是來自人對自然物質世界的感覺經驗,另一種則來自上帝或神的「啟示」。這就為神學信仰留下了一塊地盤。
主要代表人物
17世紀英國的唯物主義者有培根、霍布斯、洛克;18世紀法國的唯物主義者有拉美特利、愛爾維修、狄德羅、霍爾巴赫;19世紀德國的唯物主義者費爾巴哈(近代唯物主義的集大成者)。法國分子生物學家莫諾(J.Monod)還說,生命是架化學機器。
Ⅱ 機械唯物論與樸素唯物論觀
應該是樸素唯物論觀點
機械唯物論指的是形而上學的觀點
這裡面沒有體現。
Ⅲ 什麼是機械唯物主義觀點
什麼是機械唯物主義呢。從哲學史看,機械唯物主義有幾個顯著的特徵:
1、世界的存在就是機械運動。任何的存在物,包括人、動物和其它,其規律就是機械規律。換言之,用十八世紀傑出的機械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拉美特利的說法「人是機械」「動物是機械」。
2、人的個性的不同,是由其身體決定的。
3、獨立的心理實體是不存在的,心靈只是機械運動在人的身體上的一種現象或結果。
證明機械唯物論的前提是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因此,了解物質前一刻的運動狀態,就可以推出下一刻的運動狀態,把整個宇宙的每一個粒子的運動狀態確定以後,就可以推出下一刻的運動狀態,其中一個著名的假設就是拉普拉斯假定:如果有一個智能生物能確定從最大天體到最輕原子的運動的現時狀態,就能按照力學規律推算出整個宇宙的過去狀態和未來狀態。後人把他所假定的智能生物稱為拉普拉斯妖。按照這種假定,宇宙中全部未來的事件都嚴格地取決於全部過去的事件,事件出現的不確定性或偶然性消失了,
因此物質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性質都應是力學的性質,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系統和運動形式都是力學的系統和運動形式,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從於機械因果律。 物質是惰性的,它的運動僅僅是在力的作用下失掉一個位置而獲得另一個位置。而獲得的位置完全可以從前一個位置得出!
Ⅳ 機械唯物主義和樸素唯物主義 有什麼區別啊
1 古代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哲學的最初形態。樸素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徵是:試圖在某些具體的有形物體中,在某些特殊的東西中,尋找具有無限多樣性的自然現象的統一。
2 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本原性和統一性,但是,由於認識水平的限制,它總是把某種或某些具體的物質形態看作是世界的物質本原和統一的物質基礎。如古希臘的泰利斯認為萬物生於水、又復歸於水,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這些都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典型觀點。
3 古代歐洲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原子論,中國古代的氣一元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種或某些具體物質形態的局限性,但仍屬於樸素唯物主義的范疇。
4 機械唯物主義。它承認物質第一性,這是唯物主義的.但認為事物都是孤立的靜止的不變的,這又是機械的或形而上學的.時間和空間不是事物的儲藏所,而是運動著的事物的存在形式.時間和空間同事物是不可分割的,不是儲藏與被儲藏的關系,不是大與小的關系.把它們分割開來,就是把它們當作彼此孤立存在的東西,所以說這是一種機械唯物主義的時空觀. 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的費爾巴哈。
拓展資料: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與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共同點,都堅持了唯物主義方向,認為物質決定了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三者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系。
A)機械性。就是把世界萬物的運動都理解為或歸結為機械運動。
例如霍布斯就曾經寫道:「運動就是失掉一個位置而獲得另一個位置。」他在《利維坦》一書的序言中把 人的心臟比作鍾表上的發條,把神經和關節比作其中的油絲和齒輪。拉美特利更乾脆地宣布:「人是機器」。認為人歸根結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著爬行的機器而已。
B)片面性。就是說,他們的唯物主義思想都具有極大的片面性,並且善於以孤立、靜止的觀點去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
C)不徹底性。一方面表現為對整個世界認識的不徹底性:「半截子唯物主義」,就是說,他們在自然領域內是唯物主義,而一走進社會歷史領域便陷入了唯心主義。他們不知道社會基本矛盾,更沒有找到社會發展最根本的經濟原因。他們往往把人們的「思想動機」、「理性」看作社會歷史。
樸素唯物主義又稱「素樸唯物主義」,也稱自發唯物主義,它是唯物主義三個階段的最初形態。按照恩格斯的說法,樸素唯物主義有以下基本特徵。
試圖在某些具體的有形物體中或某些特殊的東西中,尋找具有無限多樣性的自然現象的統一。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本原性和統一性,由於認識水平的限制,它總是把某種或具體的物質形態看作是世界的物質本原和統一的物質基礎。
Ⅳ 機械唯物主義是什麼
機械唯物主義也叫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的一個階段。即歐洲16—18世紀以專機械性和屬形而上學性為特點的唯物主義哲學。承認世界是物質的,意識是物質的反映;但卻企圖用純粹力學的原理來解釋一切現象,用片面、孤立、靜止的觀點觀察世界,在說明社會歷史現象時陷入唯心史觀。
Ⅵ 什麼是機械唯物主義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又稱機械唯物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用形而上學觀點解釋宇宙的唯物主義哲學;狹義指西方哲學史上第二種唯物主義形態,即16~18世紀的唯物主義哲學。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亦稱機械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發展的第二種形態。以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解釋自然界和認識論問題的哲學學派。以17、18世紀西歐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為典型。它承認世界是物質的,在反對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的斗爭中起過積極作用。例如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霍布斯認為,哲學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物體是不依賴於人們思想的東西,它是世界上一切變化的基礎。世界上除了具有廣延的物體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東西。從這一觀點出發,他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學和笛卡兒的二元論。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還包含某些辯證法因素。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具有四個特性,亦是局限性:第一:機械性,它把一切運動歸結為機械運動,企圖用力學的觀點解釋一切現象,甚至把人和動物都看成受力學規律支配的機器,因此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也稱機械唯物主義;第二:形而上學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質上是不發展變化的;第三:直觀性,它對待世界、認識,都缺乏實踐的觀點;第四:不徹底性:它只在自然觀上堅持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則陷入唯心主義,把精神看成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否認自然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否認事物內部因矛盾而引起的發展變化,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實質上是不變的,即使有變化,也不過是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沒有質變,也沒有飛躍;離開人的社會性,不了解認識對實踐的依賴關系,把認識看作是直觀的、消極的、被動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屬於社會意識的現象當成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伴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而出現的,是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隨著社會歷史和科學的發展,它被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代替。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二元論,既唯物又唯心,所以它存在唯心史觀和二元論的局限。同時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為機械唯物主義,機械性又是它的一個局限。但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是堅持唯物主義的可知論,所以不可知論並不是它的局限。因此,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主要局限有:唯心史觀、機械性、二元論。
Ⅶ 什麼是近代唯物主義的機械性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又稱機械唯物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用形而上學觀點解釋宇宙的唯物主義哲學;狹義指西方哲學史上第二種唯物主義形態,即16~18世紀的唯物主義哲學。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亦稱機械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發展的第二種形態。以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解釋自然界和認識論問題的哲學學派。以17、18世紀西歐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為典型。它承認世界是物質的,在反對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的斗爭中起過積極作用。例如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霍布斯認為,哲學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物體是不依賴於人們思想的東西,它是世界上一切變化的基礎。世界上除了具有廣延的物體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東西。從這一觀點出發,他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學和笛卡兒的二元論。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還包含某些辯證法因素。但是,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而且在歷史領域仍然是唯心主義觀點。它把一切運動歸結為機械運動,用力學的觀點解釋一切現象;否認自然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否認事物內部因矛盾而引起的發展變化,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實質上是不變的,即使有變化,也不過是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沒有質變,也沒有飛躍;離開人的社會性,不了解認識對實踐的依賴關系,把認識看作是直觀的、消極的、被動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屬於社會意識的現象當成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伴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而出現的,是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隨著社會歷史和科學的發展,它被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代替。
狹義的形而上學
與辯證法相對,指的是孤立、靜止、片面的思維方式
廣義的形而上學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周易》之《系辭》
Ⅷ 機械唯物主義指什麼 舉例
唯物主義即唯物論。唯物論有兩大核心:一個是物質,一個是意識;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唯物主義有三大歷史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即機械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
缺陷: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原子的屬性等同於物質的屬性,並把世界的一切運動都歸結為機械運動,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霍布斯:運動就是失掉一個位置而獲得另一個位置。
天不變,道亦不變。
Ⅸ 求給說一下機械唯物論的意思
機械唯物論一般指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cr.
Ⅹ 什麼是唯物論什麼是辯證法什麼是機械唯物論
唯物論
同於唯物主義,是將物質視為世界的本原(第一性),將精神和意識視為人對物質的反應的(第二性)的、與唯心論相對立的世界觀。
①唯物論和辯證法是統一的唯物論與辯證法從不同側面研究同一對象客觀物質世界。唯物論著重說明世界的物質性、客觀性,辯證法著重說明客觀世界是運動的。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離的,唯物論是堅持辯證法的唯物論,辯證法是唯物的辯證法;
②唯物論、辯證法和認識論三者是統一的,唯物論、辯證法反映的是客觀世界的最一般規律,認識論是反映人的認識和思維發展的規律,認識和思維的內容規律都來源於客觀物質世界,客觀世界的規律決定主觀世界的認識規律,客觀決定主觀,主觀反映客觀,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學習唯物論,最重要的是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第一,堅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第二,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第三,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辦事情應當有認真的精神。第四,正確估量和對待自己。
辯證法
開放分類: 文化、哲學、人文社科、哲學思想、思維邏輯
dialectics
與形而上學相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法一詞源於古希臘語,意為談話的藝術。不同時期的哲學家對辯證法有不同的認識,古希臘哲學認為它是論證和分析命題中的矛盾、揭露談話的矛盾及克服矛盾的方法。德國哲學家G.黑格爾認為,辯證法研究對象本質的自身矛盾,不僅是一種思維方法,而且是一種宇宙觀。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的思想,認為辯證法是客觀世界本身固有的規律,思維中的辯證法是客觀規律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系和發展的學說。
辯證法有三大規律,這是黑格爾在《邏輯學》中首先闡述出來的,恩格斯則將它從《邏輯學》中總結和提煉出來,從而使辯證法的規律變得更加清晰了。
如何認識辯證法的三大規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這是衡量一個人哲學思想水平的重要標志,它直接反映出一個人對辯證法的理解和認識深度。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辯證法規律揭示的全是極限本質之間的聯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產物。盡管辯證法的規律都是從概念的推演中抽象出來的,但是這些規律完全與客觀現實的本質運動相一致,因此它們都是具有極限真理的客觀規律。
作為極限真理,它的特點就是純粹的絕對性,沒有任何相對性在其中。當然,不要忘記這種純粹的絕對性也是有前提條件的,它的前提條件就是人的認識領域,或者說,在認識論中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屬於極限真理,它們是不會發生變化的理論觀點。
我們知道,在哲學上,本質內部也是分為兩個不同層次的。對本質的現象直接概括出來的觀點屬於知性層次,對現象的本質進行間接的反映得出的觀點屬於理性層次。知性層次和理性層次,這是上升到本質內部進行的劃分。知性層次的特點是直觀性,它與現象之間保持直接的聯系,具有同一性。在現實中知性層次解釋的辯證法很容易被人理解,因為它具有可以被人們感知到的現象作為實例加以說明。理性層次的特點是間接性,它與現象之間沒有直接性的聯系,二者之間具有對立性。因此,理性層次的辯證法往往不容易被人理解。因為它需要通過反思間接地認識到。
知性辯證法與理性辯證法相比,它的特點是直觀性和通俗性。理性辯證法的特點是間接性和深刻性。知性辯證法屬於初級本質的辯證法,理性辯證法屬於二級本質的辯證法。它們二者共同構成了辯證法內部的兩個環節。如果我們用哲學的語言將二者區分開來的話,那麼,知性辯證法把握的是不同質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理性辯證法把握的是同一質內部的對立統一關系。
不同質,分別體現在外部,如偶數與奇數分別是不同性質的整數,它們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同一質,則進入到內部,如奇數內部分為兩種:一種是不能再分解的奇數,我們稱它為素數,一種是能夠分解成若干個素數因子之積的奇數,我們稱它為積數,即數學上的奇合數。素數與積數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就是理性辯證法把握的同一質內部的矛盾。顯然,理性把握的矛盾從外表看起來,是不存在的,表現形式都是奇數,沒有本質的不同。但是,深入到奇數內部,人們發現,奇數內部也是存在矛盾的,這個矛盾就表現為奇數的存在形式不同,由此構成了素數和積數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以上就是知性辯證法和理性辯證法的本質區別之一。
知性辯證法和理性辯證法的另一個本質區別表現在論述問題的形式上,知性辯證法缺乏辯證邏輯,通常採用的分析方法是外在對比法和現象描述法,而理性辯證法則使用辯證邏輯,通常採用的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法,貫穿邏輯和歷史相統一這一原則。
從認識論的角度進行分析,知性辯證法和理性辯證法的本質區別還表現在認識深度上,對同一個矛盾,它們二者之間在認識深度上存在明顯的差別。如共產黨和國民黨之間的斗爭,從直觀上把握二者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就是知性辯證法的觀點,此時人們得到的結論與現象完全一致,就是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矛盾。從本質高度上把握這一矛盾,人們就會得到這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此時,人們的認識上升了一步,從直接性前進到間接性,從初級本質進到了二級本質的高度。當人們的認識進到二級本質高度之後,就形成了理性辯證法的觀點。由此可見,理性辯證法得出的觀點具有間接性,它不能直觀感覺到,必須通過反思上升到本質高度才能把握住。而知性辯證法把握的觀點與客觀存在直接聯系在一起,它是直觀反映出來的產物。
機械唯物論:對待自然科學上唯物,歷史觀上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