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機械設計時如何設計尺寸的精度
公差配合的選用
1、一般情況下選用基孔制
這是因為加工孔用的道具多是定製的專,選屬用基孔制便於減少孔用定值刀具和量具的數目。而加工軸的刀具大都不是定製的,因此,改變軸的尺寸不會增加刀具和量具的數目。
2、下列情況選用基軸制
1)直接使用按基準軸的公差帶製造的有一定公差等級而不再進行機械加工的冷拔鋼材做軸。(農用機械和紡織機械多用)
2)加工尺寸小於1mm的精密軸要比加工同級的孔困難得多,這時選用基軸制配合要比基孔制經濟效益好。
3)從結構上考慮,同一根軸在不同部位與幾個孔相配合,並且各自有不同的配合要求,這時應考慮採用基軸制配合。(如發動機活塞銷軸與連桿銅套孔以及活塞孔之間的配合)
3、與標准件配合
若與標准件配合,應以標准件為基準件確定配合制。(如滾動軸承)
4、特殊要求
為滿足配合的特殊要求,允許選用非基準制的配合。(往往發生在一個孔與多個軸配合或一個軸與多個空配合且配合要求又各不相同的情況)
如還有什麼問題可以郵件問我[email protected]
② 機械設計時使用的是名義尺寸還是最大實體尺寸
機械設計時使用的是最大實體尺寸。
機械設計(machine design),根據使用要求對機版械的工作原理、結構、運動權方式、力和能量的傳遞方式、各個零件的材料和形狀尺寸、潤滑方法等進行構思、分析和計算並將其轉化為具體的描述以作為製造依據的工作過程。
機械設計是機械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機械生產的第一步,是決定機械性能的最主要的因素。機械設計的努力目標是:在各種限定的條件(如材料、加工能力、理論知識和計算手段等)下設計出最好的機械,即做出優化設計。優化設計需要綜合地考慮許多要求,一般有:最好工作性能、最低製造成本、最小尺寸和重量、使用中最可靠性、最低消耗和最少環境污染。這些要求常是互相矛盾的,而且它們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因機械種類和用途的不同而異。設計者的任務是按具體情況權衡輕重,統籌兼顧,使設計的機械有最優的綜合技術經濟效果。過去,設計的優化主要依靠設計者的知識、經驗和遠見。隨著機械工程基礎理論和價值工程、系統分析等新學科的發展,製造和使用的技術經濟數據資料的積累,以及計算機的推廣應用,優化逐漸舍棄主觀判斷而依靠科學計算。
③ 機械設計製造需要哪些量具
1、基本量具
游標卡尺、深度尺、螺紋規、角度尺、千分尺、半徑規、內(外)專卡鉗,屬捲尺,高度規等
2、補充說明
在機械設計製造方麵包括很多行業和領域,不同的行業和領域的機械設計和製造著重的量測具自然也不同啦:比如精密模具行業對標卡尺、千分尺、高度規、孔規、光學投影儀、三坐標等精密量測具需求較多,而機械設備、汽車工程機械配件的結構件設計加工多用游標卡尺、深度尺、角度尺、千分尺、捲尺等,精加工機械多用 游標卡尺、深度尺、螺紋規、角度尺、千分尺、半徑規、內(外)卡鉗,千分表等等;甚至都需要天平、顯微鏡等特殊測量工具。
④ 機械設計有什麼測量工具啊
游標卡尺,百分表,千分尺,深度尺,角度尺,杠桿百分表 ,鋼板尺,等等
⑤ 機械設計手冊上的標准尺寸怎麼用,求具體解釋,最好帶個例子
不是很明白你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就我理解:如果你說得是手冊上所列舉的標准尺寸應該怎麼運用到實際工作或學習中,那就要根據你個人的工作經驗或者實際的生產操作中去觀察效果,然後選舉最適合的尺寸公差!
⑥ 機械設計尺寸標注
兩種標注方法:一個是在圖紙中,明確標注出各尺寸;另一個是集中標注方式,孔的深度是從大平面算起,大沉孔註明「鍃平Φ30 深2」(舉例),即可。
歡迎追問。
⑦ 機械設計:孔與軸配合時候需要怎麼畫什麼尺寸。
配合的前提是孔、軸的基本尺寸相同。你的孔的基本尺寸為Φ20而軸為Φ19,基本專尺寸不同,它們之間不屬存在配合關系,所以不必標注H7、g6之類的基本偏差與公差等級,都按自由公差就行了。
你畫的圖中,下面一個是對的,別忘了軸線哦。
⑧ 機械設計中材料的尺寸標准有哪些
是指材料規格嗎?手冊上有不過實際上要根據當地鋼材市場來定。
⑨ 機械設計的次要細微尺寸怎麼確定啊
機械設計大賽的作品都是定性的,即原理性的東西,沒有那個比賽作品被用於實際專使用,因為在獲得屬實用價值之前不會有人給你生產的。
實際生產的設計時,運動的規律必須明確,即構件的軌跡必須明確,構件的強度必須滿足,這些條件就決定了構件的尺寸。有時用計算,但大多數情況下用實驗加計算。
沒有那個尺寸是無關緊要的,即便是不重要的尺寸也要符合經濟性原則。外形尺寸在滿足強度要求下,最重要的是要滿足經濟性要求,能少則少能小則小。
機械設計遵循的一般原則:實用,簡潔,先進,經濟、可持續。
⑩ 機械設計請教大家一個尺寸的問題
L4應該不用控制的很嚴格 在2的旁邊還有一個工件來控制位置的應該1或者2可以放開尺寸 不然就會出現尺寸封閉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