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儀器儀表 > 校對時間的儀器叫什麼

校對時間的儀器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3-10-10 18:40:01

1. 測量時間古代的儀器叫日什麼

叫「日晷(gui,讀音三聲)」,古代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

2. 計時精確度最高的計時工具是什麼

地球上計時精確度最高的計時工具是「原子鍾」。

既然名叫原子鍾,它當然是靠原子計時,精度可以達到每2000萬年才誤差1秒,它最初本是由物理學家創造出來用於探索宇宙本質的。原子鍾是利用原子吸收或釋放能量時發出的電磁波來計時的。由於這種電磁波非常穩定,再加上利用一系列精密的儀器進行控制,原子鍾的計時就可以非常准確了。現在用在原子鍾里的元素有氫(Hydrogen)、銫(Cesium)、銣(rubidium)等。原子鍾的精度可以達到每2000萬年才誤差1秒。這為天文、航海、宇宙航行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校對時間的儀器叫什麼擴展閱讀:

相關新聞:冷原子鍾中國造 3億年誤差一秒鍾

沒有鍾擺,也沒有秒針走動的滴答聲,一隻「長相」完全不符合人們對鍾的預期的黑色圓柱體搭乘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來到太空,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台在軌進行科學試驗的空間冷原子鍾。這只鍾對時間的測量基於原子物理,而又跟大部分的原子鍾不同,這只鍾應用的是更為先進的冷原子物理技術。

據上海光機所中科院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劉亮介紹,如果說機械表1天差不多有1秒誤差,石英錶10天大概有1秒誤差,氫原子鍾數百萬年有1秒誤差,那麼冷原子鍾甚至可以做到3億年誤差1秒。

空間冷原子鍾精確計時秘訣在於「高、冷」二字:一方面得益於太空中「天宮二號」的「微重力」環境,另一方面則因為鍾自身的「冷」。

在微重力環境下,原子團可以做超慢速勻速直線運動,基於對這種運動的精細測量可以獲得較地面上更加精密的原子譜線信息,從而可以獲得更高精度的原子鍾信號,實現在地面上無法實現的性能。

此外,利用激光冷卻技術,原子氣體被冷卻至極低的溫度,這極大地消除了原子熱運動對原子鍾性能的影響。

3. 古時候計量時間的工具是什麼

遠古時候日晷,發明人已經不祥,日晷樣子就好像是陀螺那樣,上面插一根鐵或者石頭,通過石頭指示輪盤上的刻度從而知道時間。

然後是利用銅壺計時,最早的銅壺,聽說產生在周朝,青銅器時期,銅壺裡面裝有水,通過滴水,計時,銅壺上有一浮標作用的標尺,水位下降,木頭下降並指示出相應的時辰。

PS以下是計時工具的發展過程

從日晷到銫原子鍾

在古代,人們沒有計量時間的工具,只是以太陽升降來判斷時間的早晚,因此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語。但是,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民族,早在周漢時期,就有了計量時間的儀器。最早的計時器是一種水時計——漏壺,據《隋志》記載:「漏刻之制,蓋始於黃帝。」足見其出現之早。

漏壺 日晷

另一種計時器叫做日晷,它是在圓形的石板中間豎立一根鐵針,石板周圍刻著時辰標記,隨太陽的東升西落,鐵針的影子就能指示出時間來。元代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立的觀星台,表高40尺,圭長128尺,重18噸,使日影長度讀數可准到0.1毫米。至今,北京故宮博物院還存有日晷這一古老的優秀文化遺產。

十六世紀中葉,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從教堂中的吊燈中受到啟示,發明了擺鍾,從此鍾表就誕生了。不過,當時鍾表極其簡陋,只有一根指示「小時」的時針,只有到了十八世紀才出現了分針,秒針是在十九世紀才出現的。人們將一天分為24小時,1小時60分鍾,1分鍾60秒。一秒鍾就是一個平均太陽日的1/86400。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鍾表業也在飛速發展。從機械擺鍾到電子手錶,各種鍾表,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對於我們日常中的計時,這些鍾表就已足夠了。

但是,地球的自轉並不是一天 24小時絲毫不差,它在10年左右就會相差一秒。例如1992年就要潤一秒鍾。因此,更精確的計時標准勢在必行。1967年第十三屆國際權度會議通過了新的時間標准:

1秒鍾=銫原子振動9192631770次所經歷的時間。

這種銫原子鍾即使用三十萬年,誤差僅一秒!1992年的潤秒就是由這一銫原子鍾所確定的。目前,科學家們又在探索更高標準的計時系統,理論上預言用激光所建立起來的時間標準的精度還可以提高一萬倍!

4. 古代人測量時間的儀器是什麼!急急急

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鍾表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5. 古代測量時間的工具儀器

1、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2、漏壺,又名「漏刻」是以漏壺滴水在刻箭上表示出時刻的記時器。漏壺一般由銅製成,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夏、商時期。 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
3、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4、龍舟香漏是利用燒香來計時的儀器,但它還具備響鬧的功能。一艘龍舟形的盛器上放著一根點燃著的香,香上每隔一段放著一根兩頭掛著金屬球的線,每隔一段時間,香便會燒斷一根線,使金屬球掉進下面的盛器,發出響聲,報告時間。用龍舟香漏計時雖然精度不高,但簡單易行,極其適合民間使用,所以曾經十分流行。
其他還有、火龍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經緯儀、

6. 什麼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

古代測量時間的儀器是日晷。
日晷,是指日影,是使用太陽的位置來測量時間的一種設備,主要由一根投射太陽陰影的指標、承受指標投影的投影面即晷面和晷面上的刻度線組成。日晷有兩層含義,一般指的是第2個含義:
1、「日」指「太陽」,「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為「太陽的影子」。
2、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又稱「日規」。
3、日晷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銅制的指針叫「晷針」晷面兩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每個時辰又等分為「時初」、「時正」,這正是一日24小時。絕大部分的日晷顯示的都是視太陽時,有些在設計上作了變更,可以顯示標准時或是日光節約時間。
4、這項發明被人類所用達幾千年之久,然日晷有一個致命弱點是陰雨天和夜裡是沒法使用的,直至127年在義大利和德國才出現早期的機械鍾,而中國則在161年明代萬曆皇帝才得到二架外國的自鳴鍾,清代時雖有很多進口和自製的鍾表,但都為王宮貴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還是看天曉時。

閱讀全文

與校對時間的儀器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介質硫化氫閥門生產要注意什麼 瀏覽:748
軸承軸粗如何計算 瀏覽:403
為什麼汽車儀表盤擋位閃動 瀏覽:616
特種設備買什麼保險 瀏覽:592
買軸承如何鑒別好壞 瀏覽:734
為什麼要罵機械法 瀏覽:712
最簡單的製冷機由什麼部分組成 瀏覽:518
不一樣大的軸承怎麼同步 瀏覽:379
電腦機械硬碟怎麼帶走 瀏覽:800
軸承內圈毛坯偏差多少正常 瀏覽:914
軸承該怎麼去銹 瀏覽:317
燕秀工具箱怎樣安裝到天正裡面 瀏覽:682
街頭彈唱用什麼設備 瀏覽:705
陝西安檢設備廠家哪個比較好 瀏覽:640
機械王座明什麼屬性 瀏覽:335
空調外機連接管子的兩個閥門是什麼意思 瀏覽:589
車間關重設備是什麼意思 瀏覽:396
機械師鍵盤怎麼樣 瀏覽:648
機床夾具中什麼是不定度 瀏覽:820
cdr中工具箱在哪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