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知道哪些在古代航海中所用到的儀器和技術
天文航海技術
天文航海技術主要是指在海上觀測天體來決定船舶位置的各種方法。我國古代出航海上,很早就知道觀看天體來辨明方向。西漢時代《淮南子》就說過,如在大海中乘船而不知東方或西方,那觀看北極星便明白了。(《齊俗訓》:「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斗極則悟矣。」)晉代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嘉遯》上也說,如在雲夢(古地名)中迷失了方向,必須靠指南車來引路;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必須觀看北極星來辨明航向。(「夫群迷乎雲夢者,必須指南以知道;並乎滄海者,必仰辰極以得反。」)東晉法顯從印度搭船回國的時候說,當時在海上見「大海彌漫,無邊無際,不知東西,只有觀看太陽、月亮和星辰而進。」一直到北宋以前,航海中還是「夜間看星星,白天看太陽」。只是到北宋才加了一條「在陰天看指南針」。
明茅元儀輯《武備志》二百四十卷,卷末附有「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這就是著名的「鄭和航海圖」。圖上的航程地理,和明代祝允明(1460—1526)《前聞記》所記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鄭和末一次下「西洋」相合,推測這圖大概是十五世紀中葉的作品。「鄭和航海圖」已蜚聲中外,研究十五世紀中外交通史和航海技術史,都把這幅海圖作為重要的依據。
明末有些古籍記有「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礁石之圖」,「靈山往爪哇山形水勢法圖」,「新村爪哇至瞞剌加山形水勢之圖」,「彭坑山形水勢之圖」等,這些圖都只保留了文字記載,原圖都失傳了。從這些海圖的文字說明看,當時海圖上都註明海上危險物(比如「有草嶼」、「有蘆荻」等),淺灘(比如「灣內淺可防」、「有泥淺」等),暗礁(比如「有沉礁在港口不可近」、「有沉礁打浪」等),沙州(比如「有沙礁」)以及岩石(比如「有老古石」、「有古老石岸」等)。這些和近代海圖上的要求大致符合。
清代前期保存下來的海圖,有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一幅,彩繪紙本,時代大約在康熙五十年到五十四年(公元1711年到1715年)間;有東洋南洋海道圖一幅,也是彩繪紙本,時代大約在康熙五十一年到六十一年(公元1712年到1722年)間。這兩幅海圖現在都保存在北京故宮。
㈡ 內河船舶助航設備有哪些
內河航行的輪船相對簡單,通常有油量表,電壓表,水溫表(很多連這個都省略,直接從船外取水冷卻);遠洋海輪的就復雜得多了,經緯儀、六分儀、氣壓計、溫度計(不但要測油溫水溫,還要測氣溫,記錄航海日誌要用到)、電壓表、電流表、風速計、陀螺儀(用於監控船舶的傾側程度),還有那些專業專用的設備就更多了。
㈢ 哥倫布時期的航海工具有什麼
羅盤,指南針,單筒望遠鏡,船隊,火炮,火槍,西洋劍,淡水,補給,魚竿,漁網,掛鉤,撞角,繩索。。。
㈣ 天文航海的儀器和系統
航空常用的天文導航儀器有星體跟蹤器、天文羅盤和六分儀等。自動星體跟蹤器自動星體跟蹤器(星敏感器)能從天空背景中搜索、識別和跟蹤星體,並測出跟蹤器瞄準線相對於參考坐標系的角度。天文羅盤通過測量太陽或星體方向來指示飛行器的航向。六分儀通過對恆星或行星的測量而指示出飛行器的位置和距離。天文導航系統通常由星體跟蹤器、慣性平台、計算機、信息處理電子設備和標准時間發生器等組成。星體跟蹤器是天文導航系統的主要設備,一般由光學望遠鏡系統、星體掃描裝置、星體輻射探測器、星體跟蹤器信號處理電路和驅動機構等組成(圖3)。它通過掃描對星體進行搜索,搜索到星體之後立即轉入跟蹤狀態,同時測出星體的高度角和方位角。星體跟蹤器的輻射探測器在飛機上較多採用光電倍增管和光導攝像管,在航天器上較多採用光導攝像管和析像管。電荷耦合器件是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探測器,它體積小、靈敏度高、壽命長,不用高壓供電,能直接獲得精確的空間信息,近年來在飛機、導彈、太空梭和衛星上得到廣泛應用,並為星體跟蹤器小型化創造了條件。
㈤ 用於航空與航海方面的儀器有哪些
航空:大氣機,高度表,氣壓表,空速M數表,雷達,慣導,塔康,無線電台
航海:六分儀,指南針,羅盤,電台,雷達
兩者都用GPS,
㈥ 中國古代發明了哪些航海儀器
指南針
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被應用到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地形測量等方面,特別是航海上。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有一個逐漸發展過程。成書年代略晚於《夢溪筆談》的《萍洲可談》中記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針的記載。文中指出,當時只在日月星辰見不到的時候才使用指南針,可見指南針剛開始使用時,使用還不熟練。二十幾年後,許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也有類似的記載:「惟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針一躍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儀器了。不論晝夜晴陰都用指南針導航了。而且還編制出使用羅盤導航,在不同航行地點指南針針位的連線圖,叫做「針路」。船行到某處,採用何針位方向,一路航線都一一標識明白,作為航行的依據。
㈦ 航海儀器中的六分儀是什麼它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六分儀是用來測量遠方兩個目標之間夾角的光學儀器,通常用它測量某一時刻太陽或其他天體與海平線或地平線的夾角,測量後就清楚他所在位置的准確經緯度。哈德利和戈德弗里是在1730年的時候,發明了導航用的六分儀,這個六分儀並不是牛頓發明的,這個大家要搞清楚,當然,最初的發明其實只是因為仰角不能做大,實際上剛開始是叫做八分儀的。
像望遠鏡一樣的東西眾所周知,以前的時代,根本就沒有導航可言,那麼以前的人,到底是怎麼識別方向的呢?事實上,我只能說,古代的人並不傻,他們在出航的時候,都會准備好,或者了解好清楚在行動,我們都知道指南針對於航海的重要性,但實際上單靠指南針在千里之外的海中,想要尋找一個小島還是非常困難的。
以上的問題,是我個人的想法,如果各位還有其他的想法,都可以在下方評論或者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