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封閉避難層,避難走道的機械加送風量應該按什麼來計算
機械加壓送風系統是通過向某區域送風,使該區域形成正壓,防止煙氣進入。除了機械加壓送風設施設置必須按照規范執行,系統的風量也應當按照標准執行,那麼在消防設計時機械加壓送風系統的風量改如何計算呢?下列內容便是四川國晉消防為您分享的相關資料。
式中:A——每個疏散門的有效漏風面積(m2);疏散門的門縫寬度取0.002m〜0.004m。
△P——計算漏風量的平均壓力差(Pa);當開啟門洞處風速為 0.7m/s時,取△P =6.0Pa;
當開啟門洞處風速為1.0m/s時,取△P =12.0Pa;當開啟門洞處風速為1.2m/s時,取△P=17.0Pa。
n——指數(一般取n =2);
1.25——不嚴密處附加系數;
N2——漏風疏散門的數量,樓梯間採用常開風口,取N2=加壓樓梯間的總門數- N1樓層數上的總門數。
3.4.8 未開啟的常閉送風閥的漏風總量應按下式計算:
L3 =0.083×Af N3 (3.4.8)
式中:0.083——閥門單位面積的漏風量 [m3/(s·m2)];
Af——單個送風閥門的面積(m2);
N3——漏風閥門的數量:前室採用常閉風口取N3=樓層數—3。
3.4.9 疏散門的最大允許壓力差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P =2( F′-Fdc )( Wm - dm ) / ( Wm×Am ) (3.4.9-1)
Fdc = M / ( Wm - dm ) (3.4.9-2)
式中:P——疏散門的最大允許壓力差(Pa);
F′——門的總推力(N),一般取110N;
Fdc——門把手處克服閉門器所需的力 (N);
Wm——單扇門的寬度(m);
Am——門的面積(m2);
dm——門的把手到門閂的距離(m);
M——閉門器的開啟力矩(N•m)。
② 送風口知道送風量 如何計算送風面積
樓上兩位的回答都很不錯,但是15次太少可能效果不好,20次太多了高效太多增加預算,一般取18次就可以了。建議樓主按18次的送風量計算。給我加分啊,謝謝!有什麼不清楚可以繼續問!
③ 每層送風閥門的總面積是怎麼知道的
在每個防火分區的配水主管(橫管)和噴淋供水立管之間設置信號蝶閥和水流指示器,關閉信號蝶閥可以關閉整個防火分區的噴淋供水。如果一個樓層劃分為一個防火分區,那麼關閉信號蝶閥後,開啟樓層末端排水裝置,可以排空整層的噴淋水。如果管道坡道施工不規范,個別管段會有少量殘存水,需要拆卸下噴方可排盡。
④ 正壓送風計算,門的面積如何取值
高層建築,用門洞風速法計算正壓送風量,Lv=3600nFv(1+b)/a F—每個門的開啟面積, m2 v—開啟門洞處的平均風速, 取0.6-1.0m/s a—背壓系數,根據加壓間密封程度取0.6-1.0 b—漏風附加率,取0.1-0.2 n—同時開啟門的計算數量。當建築物為20層以下時取2,當建築物為20層及其以上時取3.假設高層30層,如果前室有兩個門開往走道,門尺寸2.1x1.2,公式中F是取一個門的面積,還是兩個門的面積 同時開啟門的計算數量,取3. 即整個計算是考慮6個門同時開啟,還是3個?
⑤ 請問廚房通風開口面積怎麼算
廚房通風開口面積的計算方法:
如果是算面磚的面積的話除了扣除門窗洞口外,門窗側壁的面積是要加進去的。如果門窗是居中立控的話側壁面積就是牆厚剪門窗厚除以二乘以周長就可以了。
廚房的通風開口面積不應小於該房間地板面積的十分之一,並不得小於0.6平方米。
廚房換氣次數要求:
為了保證凈化效果,一般廚房換氣次數按15次左右比較合適。
就是80*3米高(估的)*15次=3600風量左右的風機,一般2.2KW的離心風機就差不多了。
廚房通風一般是部送風加全面通風,叮徹底改善廚房的空氣品和廚師的工作環境。通過這樣的通風方式,工作區域被所送新風覆蓋,廚師吸入的是室外新鮮空氣,而非被油嫻污染的空氣。通過局部送風,可以降低操作。
⑥ 閥門的有效截面積的計算
半徑平方×3.14
⑦ 地下建築加壓送風防煙系統的計算/連公式都沒有,記住是地下,別發高層的
(1)、保持加壓部位規定正壓值所需的送風量
L1=0.827 AΔP1/n×1.25×N1×3600 (3)
A—每層電梯門及疏散門的總有效漏風面積m2.門縫寬度:疏散門,0.002-0.004m; 電梯門0.005-0.006m.ΔP—壓力差(Pa); 樓梯間取40-50Pa,前室取25-30Pan—指數,一般取2. 1.25—不嚴密處附加系數N1—漏風門的數量,當採用常開風口時,取樓層數,當採用常閉風口時,取1.
(2)、開啟時保持門洞處規定風速所需的送風量
L2=FvN2×3600 (4)
F—每層開啟門的總斷面積,m2 v—門洞斷面風速m/s取0.7-1.2m/s N2—開啟門的數量,當採用常開風口時,20層及以下取2,20層以上取3,當採用常閉風口時,取1.
(3)。 採用常閉送風閥門的總漏風量
L3=0.083AFN3×3600 (5)
AF—每層送風閥門的總面積。
0.083—閥門單位面積的漏風量。
N3—漏風閥門的數量,當採用常開風口時,取0,當採用常閉風口時,取樓層數。
所以,加壓送風機的送風量
L=L1+L2+L3 (6)
上海規程制定的理由是:因為門洞開啟時,雖然加壓送風開門區域中的壓力會下降,但遠離門洞開啟樓層的加壓送風區域或管井仍具有一定的壓力,存在著門縫、閥門和管道的滲漏風,使實際開啟門洞風速達不到設計要求。因此,按保持加壓區域內一定正壓值所需送風量、保持該區域門洞風速所需送風量以及採用常閉送風閥門的總漏風量三部分之和計算加壓送風量是較合理、較安全的。
3.3 兩種方法的比較
比較國家規范和上海規程,在計算樓梯間的加壓送風量時,上海規程增加了著火時非開啟門的漏風量,即保持加壓部位規定正壓值所需的送風量L1.而這一點在國家規范中體現在漏風附加率b和背壓系數a上。所以最終的計算值相差不大。
在計算前室或合用前室時,上海規程增加了著火時非開啟閥門的總漏風量L3,但是在計算保持門洞風速所需送風量時,開啟門的數量取1.而國家規范是按照20層及以下取2,20層以上取3.這樣計算後的值相差較大,一般是按照上海規程計算出的加壓送風量小於按照國家規范計算出的加壓送風量。
⑧ 氣體閥門的閥口面積的計算
根據閥門的薄壁節流孔的形狀選取公式代入求最大的過流面積
⑨ 防排煙新規中單個送風閥門的面積可否認定為開風口的面積
高層建築合用前室正壓送風口大小確定根據風口的風速確定。
當建築發生火災時,本層和上下層的送風口打開。所以,風口的風量應為總風量的1/3。送風口面積根據風口的風速確定,風速不宜大於7m/s,如果面積開不出來那麼多,也可控制風速在10m/s以下,注意風口的遮擋系數一般為0.75~0.80,所以風口面積應為計算值/系數。
《高層民用建築防火規范50045-95>>(以下簡稱"高規")中己有明文規定:在不具備自然排煙條件的防煙樓梯間,消防電梯間前室或合用前室以及採用自然排煙措施的防煙樓梯間,其不具備自然排煙條件的前室均應設置獨立的機械加壓送風防煙設施。
⑩ 消防中溫感的符號
消防」即消除防患(即預防和解決人們在生活、工作、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人為與自然、偶然災害的總稱),當然狹義的意思在人們認識初期是:(撲滅)火災的意思。 Fire control;Fire fighting;Fire protection滅火與防火。亦指滅火、防火人員。郭孝成《浙江光復記》:「衛隊及巡警消防,見勢已烈,均袖綴白布,以表輸誠。」如:必須抓好消防工作。例如:消防車、消防技術。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消防歷史,「消防」一詞是二十世紀從日本引進的,是一個外來語。但「消防」的根在中國。日本的文字是從中國的漢字演變而來,漢字早在西晉太康五年(284年)就開始傳入日本。「消防」一詞不僅字形與漢字完全相同,字義也無差別。現代意義的消防可以更深層的理解為消除危險和防止災難。
中文名
消防
外文名
Fire control;Fire fighting;Fire protection
類型
公共事業
概念
預防、撲滅火災
拼音
xiāo fáng
日本語
消防しょうぼう
發展歷程
起源
「消防」一詞,系日本語,在江戶時代開始出現這個詞。最早見於亨保九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武州新倉郡的《王人帳前書》,有「發生火災時,村中的『消防』就趕到」的記載。到明治初期(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消防」一詞開始普及。但「消防」的根在中國。日本的文字是從中國的漢字演變而來,漢字早在西晉太康五年(284年)就開始傳入日本。「消防」一詞不僅字形與漢字完全相同,字義也無差別。「消防」一詞的出現,充分反應了當時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密切。火災與消防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命題。在各類自然災害中,火災是一種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發生頻率很高的災害。這種災害隨著人類用火的歷史而伴生;以防範和治理火災的消防工作(古稱「火政」),也就應運而生。
古代火災
《甲骨文合集》刊載的第583版,第584版兩條塗朱的甲骨卜辭,記錄了公元前1339——1281年商代武丁時期,奴隸夜間放火焚燒奴隸主的三座糧食倉庫。這是有文字以來,最早的火災記錄。 事實上,文字出現之前,先民們早已遭到火災的焚掠。為了生存的需要,我們的祖先早就開始了防範和治理火災的消防工作。當考古工作者,把一座埋藏在地下數千年的人類居住遺址,發掘並展現在世人面前時,我們驚異地發現,這些居住遺址,簡直就是早期建築火災的見證。如果說二千年前西安半坡遺址,那一座半地穴式的方形小屋,因火災毀壞後留下的木炭還清晰可見,足以表明是一座比較原始的早期建築火災現場遺址的話,那麼五千年前甘肅秦安大地灣大型公共建築遺址,就不僅僅是建築火災現場遺址,那此在木柱周圍用泥土構築的的「防火保護層」和殘存的「防火保護層」中、塗抹於木柱上的一層堅固防火塗料(膠結材料),就更能證明我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探索建築防火的技術,其卓越成就,令人驚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