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
解:(1)由表中數據可見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有四個:物塊的重力、專沿斜面的拉屬力、物塊上升的高度、物塊移動的距離,其中前兩個由彈簧測力計完成,後兩個由刻度尺來完成測量,因此還需要補充的器材是:刻度尺.
(2)①分析實驗1、2,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物塊重相同,斜面的傾斜程度不同,機械效率不同,研究的是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傾斜程度的關系(有關);
分析實驗2、3,斜面的傾斜程度、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物塊重不同,機械效率相同,研究的是斜面的機械效率與物塊重的關系(無關);
分析實驗3、4,斜面的傾斜程度、物塊重相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機械效率不同,研究的是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
由此可見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物塊重斜面、傾斜程度的關系.
故答案為:(1)刻度尺;(2)①接觸面粗糙程度;物塊重斜面;傾斜程度;②71%.
點評:
本題為斜面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考查了測量工具的選擇、機械效率的計算、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利用好控制變數法分析是本題的關鍵.
B. 下圖是小明同學斜面機械效率跟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裝置
Ⅰ(1)表格中三次實驗斜面的長都是1m,而斜面的高度在變化,說明研究的是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第1次實驗中,斜面的機械效率為
η= W有/W總=Gh/FS=10*0.1/(5*1)=1/5=20%
計算過程也說明,在5J的總功中,只有1J是有用功,而另外4J則在克服摩擦的過程中由機械能轉化成了物塊與斜面的內能;即
物塊和斜面的內能增加了約5-1=4J.
(2)從第1次實驗到第3次實驗,斜面越來越陡,但斜面的機械效率卻由20%升高到60%,變得越來越高.根據控制變數法,若要探究斜面機械效率跟斜面粗糙程度的關系,就應保持斜面的傾斜程度不變;
Ⅱ將相關數據帶入公式就可以算出斜面的機械效率,這里還要注意一下長度單位的統一.
η= W有/W總=Gh/FS=25*0.1/(20*0.2)=2.5/4=62.5%.
C. 如圖是小明同學做「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的實驗裝置.(1)請計算斜面坡度為60°時的機械效率.(2)請你
(1)W有=Gh=0.5N×0.28m=0.14J;
W總=Fs=0.45N×0.4m=0.18J;
η=
W有 |
W總 |
0.14J |
0.18J |
D. 如圖是測量斜面機械效率的實驗裝置,已知物重G為8N,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如圖所示,下列有關實驗過程的說法
(1)實驗過程中要求沿斜面向上勻速直線拉動彈簧測力計,故B正確;
(2)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2N,所以拉力的大小為4.8N,
拉力做的總功W總=Fs=4.8N×(0.64m+0.08m)=3.456J,
因△ABC∽△ADE,如圖所示:
所以物體上升的高度h=
AB×DE |
AD |
72cm×30cm |
80cm |
W有用 |
W總 |
2.16J |
3.456J |
W額 |
s |
1.296J |
0.64+0.08m |
E. 如圖是某一學習小組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實驗裝置及實驗數據記錄表:斜面的傾斜程度物塊重(N)斜面高
(1)沿斜面拉動木塊時,為使測力計的示數穩定,應盡量使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
(2)比較表中「物塊重」和「沿斜面的拉力」兩欄對應的數據,由實驗數據可知,在同一次實驗中,拉力總是小於重力,由此可知斜面是一種省力的簡單機械.
(3)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實驗控制了斜面長度不變而高度不斷變化,斜面的傾斜程度不斷變化,實驗研究的是斜面傾斜程度對斜面機械效率的影響,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斜面長度不變時,斜面越高,斜面的效率越大;
(4)第1次實驗的數據可知,斜面的有用功為:W有=Gh=10N×0.1m=1J;W總=Fs=5.0N×1m=5J;
則額外功W外=W總-W有=5J-1J=4J,因此摩擦力f=
W外 |
s |
4J |
1m |
F. 回顧實驗和探究:測量斜面機械效率的實驗裝置如圖(1)實驗所用的測量工具______和______.(2)下表為某
(1)實驗所用的測量工具彈簧測力計和刻度尺.
(2)①由表中第三組實驗數據可知,有用功W=Gh=3N×0.1m=0.3J,
總功W總=Fs=2.5N×0.2m=0.5J;斜面的機械效率η=
W |
W總 |
0.3J |
0.5J |
接觸面 | 粗糙程度 | 物重/N | 斜面高度/m | 斜面長/m | 拉力/N | 機械效率 |
木板面 | 光滑 | 6 | 0.1 | 0.2 | 4 | 75% |
木板面 | 光滑 | 3 | 0.1 | 0.2 | 2 | 75% |
毛巾面 | 粗糙 | 3 | 0.1 | 0.2 | 2.5 | 60% |
G. 如圖是小明同學測量斜面機械效率的實驗裝置.實驗時用彈簧測力計拉著重為8N的木塊沿斜面向上做勻速直線運
(1)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2N,所以拉力的大小為4.8N,
拉力做的總功W總=Fs=4.8N×(0.64m+0.08m)=3.456J,
因△版ABC∽△ADE,如圖所示:權
H. 如圖所示是某同學探究「斜面的機械率」實驗裝置圖.實驗前他做了如下猜想:A、斜面的機械效率可能與斜面
(1)第四次實驗的機械效率:η=
W有 |
W總 |
Gh |
Fs |
5N×0.7m |
5.2N×1m |
I. 如圖是小明「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實驗裝置,他在實驗時用彈簧測力計拉著重為6N的木塊分別沿傾斜程度不同
(1)①比較數據中的物重和拉力可知藉助斜面是否省力,根據數據中物體上升高度和沿斜面移動距離可知斜面是否費距離;
②在第2次實驗中:
總功:W總=Fs=3N×0.5m=1.5J,
有用功:W有=Gh=6N×0.2m=1.2J,
拉力所做的額外功W額=W總-W有=1.5J-1.2J=0.3J;
(2)明完成兩次實驗後得出的結論具有偶然性,為得到普遍成立的結論應多次實驗、找規律;
(3)實際生活生產中應用斜面工作原理的實例有盤山公路,螺絲釘等.
故答案為:
(1)①拉力;沿斜面移動距離;②0.3;
(2)不可靠;實驗次數太少,結論不具有普遍性;
(3)盤山公路.
J. 橡皮筋鐵罐爬斜面實驗
(1)鐵罐不太陡的斜面上滾下,是從最高處滾下時,鐵罐先由慢到快、後由快到慢滾到最低點,上一段滾動主要是重力勢能減小,鐵罐的動能和橡皮筋的彈性勢能增加;下一段滾動主要是重力勢能和鐵罐的動能減小,橡皮筋的彈性勢能增加;最終是鐵罐在斜面上從最高處滾到最低處,主要是重力勢能轉化為彈性勢能.
(2)鐵罐由斜面底部自動滾上去,是從最低處滾下時,鐵罐先由慢到快、後由快到慢滾到最高點,下一段向上滾動主要是橡皮筋的彈性勢能減小,鐵罐的動能和重力勢能增加;上一段滾動主要是橡皮筋的彈性勢能和鐵罐的動能減小,重力勢能增加;鐵罐在斜面上從最低處滾到最高處,主要是彈性勢能轉化為重力勢能.
故選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