㈢ 德國化學家凱庫勒認為苯分子的結構中,碳碳間以單、雙鍵交替結合而成環狀.為了評價凱庫勒的觀點,某學生
(1)苯與溴在鐵做催化劑的條件下發生取代反應,化學方程式為:
;取代反應;
(2)苯與溴如果發生加成反應,不會產生溴化氫,不會發生噴泉實驗;如果發生取代反應,則生成溴化氫,溴化氫易溶於水,能夠發生噴泉實驗,所以只要發生噴泉實驗,則證明苯與溴發生的是取代而不是加成反應,證明不含雙鍵,可以證明凱庫勒觀點錯誤,
故答案為:產生噴泉.
㈣ 凱庫勒式的介紹
德國化學家凱庫勒是一位極富想像力的學者,他曾提出了碳四價和碳原子之間可以連接成鏈這一重要假說。對苯結構,他在分析了大量的實驗事實之後認為:這是一個很穩定的「核」,6個碳原子之間的結合非常牢固,而且排列十分緊湊,它可以與其它碳原子相連形成芳香族化合物。

㈤ 證明凱庫勒觀點錯誤的實驗現象是什麼 裝置B的作用是什麼
如果他觀點正確,溴水褪色
㈥ 笨的凱庫勒式為什麼還要繼續使用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任何理論解釋只能服從於實驗事實,尋找一個直觀簡單實用的模型來解釋實驗事實是很自然的。離域式雖然與苯環分子結構的測定符合,但它不能解釋苯環的很多化學性質,因此用於物理或者量子化學領域還是比較合適的,但用於實驗化學領域顯然就不太好用了,而凱庫勒式,只要加上共振論,卻幾乎能直觀地解釋苯環的所有化學性質,在以實驗為基礎的化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自然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其實,如果要准確地說,現在有機化學領域廣泛使用的結構式,即Lewis結構式,以及「八隅體」規律,也只是一種習慣使用的模型,與真正的量子物理或者量子化學相距甚遠,但由於直觀簡單實用,在有機化學領域中仍然占據絕對統治地位。

㈦ 德國化學家凱庫勒認為苯分子的結構中,碳碳間以單、雙鍵交替結合而成環狀.為了評價凱庫勒的觀點,並分離
(1))苯與溴在溴化鐵做催化劑的條件下生成溴苯和溴化氫;苯分子如果是單雙鍵交替,則與液溴發生加成反應,不會發生噴泉現象,如果發生取代反應,生成的溴化氫易溶於水,會發生噴泉現象,
故答案為:取代反應; C中產生「噴泉」現象;
(2)依據相似相溶的原理可知,溴易溶於有機溶劑,溴化氫難溶於有機溶劑,所以可以用四氯化碳除去溴化氫中的溴,
故答案為:除去HBr中的Br2;
(3)苯與液溴在鐵做催化劑條件下發生的化學方程式為:
;
(4)裝置氣密性檢驗的原理是:通過氣體發生器與附設的液體構成封閉體系,依據改變體系內壓強時產生的現象來判斷裝置氣密性的好壞,所以檢查裝置C的氣密性的操作:關閉K1,往分液漏斗中加水,打開分液漏斗活塞,若水不能完全(順利)流下,則裝置的氣密性好;
故答案為:關閉K1,往分液漏斗中加水,打開分液漏斗活塞,若水不能完全(順利)流下,則裝置的氣密性好;
(5)①有機物不溶於水,可以用分液漏斗通過分液操作分離;
故答案為:分液漏斗;
②溴易溶於有機溶劑,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的溴化鈉和次溴酸鈉易溶於水,反應後的溶液可以通過分液的方法分離;
故答案為:NaOH溶液 2OH-+Br2=Br-+BrO-+H2O;
③溴苯與溴相互溶解,沸點不同,可以通過蒸餾的方法分離二者,
故答案為:蒸餾.
㈧ 為了驗證凱庫勒有關苯環結構的觀點 進行了如下方案
解析本題考查苯的有關性質實驗和基本操作。如果苯分子中,碳碳間以單、雙鍵交替結合而成環狀,就應有烯烴的性質,如與溴發生加成反應等,而不會與溴發生取代反應生成HBr。而在甲同學的實驗中,通過在圓底燒瓶C內觀察到噴泉現象,說明了苯與溴發生了取代反應,有HBr生成,從而證明凱庫勒的觀點是錯誤的。燒瓶C中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37.9×2=75.8,利用十字交叉法可求得空氣與HBr氣體的體積之比為1∶9,即HBr的體積為500 mL×=450 mL。
答案(1)取代反應C中產生「噴泉」現象
(2)除去未反應的苯蒸氣和溴蒸氣(3)450
(4)關閉K2,打開K3,將裝置C中導管b下端插入水中,雙手握住燒瓶,若觀察導管口有氣泡產生,則說明裝置C的氣密性良好
㈨ 凱庫勒在根特化學實驗室研究出了什麼
人們可能會惋惜建築界失去了一位優秀的設計師,但是拋開建築學的凱庫勒,要為有機化學結構理論建築一座精美的大廈!
1849年秋天,經過艱辛的努力,凱庫勒終於以優異的成績,跨進了李比希的化學實驗室。在吉森大學,這是一種莫大的榮譽。
凱庫勒投身化學的時期,正是有機化學成為化學研究主流的時期。但在1850~1858年期間,有機化學處在比較混亂的狀態。當時,化學家們發現了有機化合物大量存在的事實,也合成出許多有機化合物。豐富的有機化學知識,為人類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但是,當時有機化學家們基本上是在盲目探索中前進,不像無機化學那樣有道爾頓原子論的理論為指導。
雖然某些化學家已提出一些概念,列出了一些結構式,但多屬不真實的假設。多數化學家不能理解為什麼有機化合物中竟能集合那麼多碳原子。沒有或缺乏理論指導的實踐,必然是盲目、混亂的,凱庫勒看到的有機化學研究正是這樣的情形。為了描述醋酸的結構,人們使用了19種表達方式,各種觀點矛盾對立,奇談怪論到處流傳,有機化學界一片混亂。
經過10年刻苦鑽研的凱庫勒,已經在化學各個領域中頗有建樹,成為一位優秀的化學家了。1859年春,凱庫勒擔任了根特大學的化學教師。他在根特化學實驗室集中研究了有機化合物的主幹——碳鏈問題。人們知道,自然界中的碳原子,不像其他無機元素那樣單個的組成物質分子,而是在碳原子之間形成手拉手似的碳鏈。短的鏈有幾個碳原子,長的鏈有成百上千個碳原子。通過醋酸的氯化研究,凱庫勒認識到,碳鏈的化學反應中是不變的,牢固穩定的。他用醋酸、琥珀酸、富馬酸及順丁烯二酸等有機化合物,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
凱庫勒不僅表述了碳鏈的見解,而且還提出了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理論。他以碳四價為核心,建立起碳鏈結構理論。後來,經過俄國著名化學家布特列洛夫的發展與完善,成為經典的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理論。
㈩ 凱庫勒式的簡介
於是凱庫勒集中精力研究這6個碳原子的「核」。在提出了多種有關苯的開鏈式結構而又因其與實驗結果不符被一一否定之後,1865年,他終於悟出閉合鏈的形式是解決苯分子結構的關鍵,他以苯的(Ⅰ)式表示這一結構。1866年他又提出苯分子是一個由6個碳原子以單、雙鍵相互交替結合而成的環狀鏈(Ⅱ)式,後簡化為(Ⅲ)式,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凱庫勒式。
註:(苯分子的結構式,圖右所示,仍被沿用,但在使用時不能認為苯是單、雙鍵交替組成的環狀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