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正常的呼吸運動受哪些因素的調節,缺氧對呼吸效應的影響機制是什麼
缺氧的話會導致呼吸困難,全身暈。
A-Vd O2為CaO2 減去CvO2 的差值,差值的變化主要反映組織從單位容積血液內攝取氧的多少和組織對氧利用的能力。正常動脈血與混合靜脈血的氧差為 2.68-3.57mmol/L(6ml%-8ml%)。當血液流經組織的速度明顯減慢時,組織從血液攝取的氧可增多。
迴流的靜脈血中氧含量減少,A-Vd O2 增大;反之組織利用氧的能力明顯降低、 Hb 與氧的親和力異常增強等迴流的靜脈血中氧含量增高,A-Vd O2 減小。Hb 含量減少也可以引起 A-Vd O2 減小。
(1)呼吸調節實驗缺氧裝置擴展閱讀:
血氧變化的特點:
①由於彌散入動脈血中的氧壓力過低使PaO2降低,過低的PaO2可直接導致CaO2和SaO2降低;
②如果Hb無質和量的異常變化,CO2max 正常;
③由於PaO2降低時,紅細胞內2,3-DPG增多,故血SaO2 降低;
④低張性缺氧時, PaO2 和血SaO2 降低使CaO2降低;
⑤動-靜脈氧差減小或變化不大。通常 100ml 血液流經組織時約有 5ml 氧被利用,即 A-V d O2 約為 2.23mmol/L(5ml/dl)。氧從血液向組織彌散的動力是二者之間的氧分壓差,當低張性缺氧時, Pa O2 明顯降低和CaO2明顯減少。
『貳』 幾種類型缺氧實驗結果
實驗十六 幾種類型的缺氧及影響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一、幾種類型的缺氧
【實驗目的】
1.在動物身上復制低張性、血液性缺氧,並了解缺氧的分類。
2.觀察缺氧對呼吸的影響和血液顏色的變化。
【實驗原理】
氧為生命活動所必須。當組織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時,組織的代謝、功能,甚至形態結構都可發生異常變化,這一病理過程稱為缺氧。本實驗將小白鼠放入密閉的缺氧瓶內,小白鼠不斷消耗氧氣,瓶內氧分壓不斷下降,復制低張性缺氧。CO與Hb結合形成HbCO,使血紅蛋白失去攜帶氧的能力,本實驗將CO通入缺氧瓶內,復制CO中毒性缺氧。亞硝酸鈉可使二價鐵的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高鐵血紅蛋白與羥基牢固結合而失去攜帶氧的能力,本實驗將亞硝酸鈉注射入小白鼠腹腔,復制亞硝酸鈉中毒性缺氧。
【材料與方法】
一、實驗對象:小白鼠
二、葯品和器械:缺氧瓶、注射器、天平、剪刀、鈉石灰、5%亞硝酸鈉、1%美蘭、生理鹽水。
三、觀察指標:觀察動物的一般情況,呼吸頻率(次/10秒)及深度,皮膚和口唇的顏色。
四、方法與步驟
(一)低張性缺氧
1.取鈉石灰少許(約5克)及小白鼠一隻放入缺氧瓶內。觀察動物的一般情況,呼吸頻率(次/10秒),深度,皮膚和口唇的顏色,然後塞緊瓶塞,記錄時間,然後每3分鍾重復觀察上述指標一次(如有其他變化則隨時記錄)直到動物死亡為止。
2.動物屍體留待2、3實驗做完後,再依次打開腹腔,比較血液或肝臟顏色。
(二)CO中毒性缺氧
1.取小白鼠一隻放入缺氧瓶中,觀察其正常表現。
2.用注射器抽CO 2~4ml,緩慢注入瓶中。
3.觀察指標與方法同(一)。
(三)亞硝酸鈉中毒性缺氧
1.取體重相近的兩只小白鼠,觀察正常表現後,分別向腹腔注入5%亞硝酸鈉0.3ml,其中一隻注入亞硝酸鈉後,立即再向腹腔內注入1%美蘭0.3ml,另一隻再注入生理鹽水0.3ml。
2.觀察指標與方法同(一)。
【注意事項】:
1.低張性缺氧實驗,缺氧瓶一定要密閉。
2.小白鼠腹腔注射,應稍靠左下腹,勿損傷肝臟,但也應避免將葯物注入腸腔或膀胱。
3.CO已於實驗前置備完畢,裝於貯氣袋。
二、影響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實驗目的】
了解條件因素在缺氧發生中的重要性和臨床應用冬眠和低溫治療的實用意義。
【實驗原理】
病因為疾病發生所必須並決定疾病的特異性的因素。疾病發生還取決於機體所處的內部與外部條件,條件可通過增強或削弱病因的致病性,改變機體對疾病病因的耐受性,促進或延緩疾病的發生。本實驗通過改變機體的內部與外部條件,觀察小白鼠對缺氧耐受性的變化。
【材料與方法】
一、實驗對象:小白鼠
二、器械和葯品:缺氧瓶、測氧儀、天平、注射器、溫度計、燒杯、鈉石灰、1%咖啡因、0.25%氯丙嗪、生理鹽水。
三、觀察指標:存活時間、耗氧量、耗氧率。
四、方法與步驟
(一)環境溫度變化對缺氧耐受性的影響
1.取缺氧瓶三隻,各放入鈉石灰少許。
2.取500毫升燒杯兩只,一隻加入碎冰塊和冷水,將杯內水溫調到0~4℃,另一隻加入熱水,將溫度調到40~42℃。
3.取體重相近的小白鼠三隻,稱重後分別裝入缺氧瓶中,其中的兩只分別放於盛有冰水或熱水的燒杯內,另一隻置於室溫中,塞緊瓶塞後開始計時。
4.持續觀察各鼠在瓶中的活動情況,待小白鼠死亡後,計算存活時間,並立即從燒杯內取出缺氧瓶,置於室溫中平衡15分鍾。
5.用測氧儀測定瓶內空氣的剩餘氧濃度,方法見附錄1。或用測耗氧量裝置測定總耗氧量(A),方法見附錄2。然後再用測瓶內氣體容積裝置測出瓶內空氣的容積(,方法見附錄3。
6.如有血氣分析儀,可直接測定瓶內空氣的氧含量。
7.根據小白鼠體重(W),存活時間,總耗氧量 ,計算小白鼠耗氧率(R)ml/g/min。
計算方法:
(1)由測氧儀測得瓶內空氣的剩餘氧濃度(C)和用測瓶內氣體容積裝置測出瓶內空氣的容積(,求總耗氧量(A)
A(ml)=(20.94%-C)× B
(2)小白鼠耗氧率(R) R(ml/g/min)=A÷體重(克)÷存活時間(分)
(二)機體狀況不同對缺氧耐受性的影響
1.取體重相近的小白鼠 三隻,分別作如下處理:
甲鼠,腹腔注射1%咖啡因0.1ml/10g體重。
乙鼠,腹腔注射0.25%氯丙嗪0.1ml/10g體重,待動物安靜後,全身浸入冰水5-10分鍾。
丙鼠,腹腔注射生理鹽水0.1ml/10g體重
2.約15-20分鍾後,將三隻小白鼠分別放入有鈉石灰的缺氧瓶內,密閉後開始計時
3.以下步驟同一的5、6、7步驟。
【實驗結果】
繪制三線表填入所觀察各項指標的數據。
【注意事項】:
1.必須保證缺氧瓶完全密閉。
2.測剩餘氧濃度前,作高、低溫實驗的兩只缺氧瓶必須放在室溫平衡15分鍾左右。
【要求與思考】
學生課前應復習《病理生理學》「缺氧」的內容,依據缺氧的理論和實驗內容,聯系實際討論第十章病例一、病例二,各實驗組推薦一名學生代表作課堂發言。
【作業題】
1.低張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對呼吸有何影響?為什麼?
2.低張性缺氧、CO中毒性缺氧、亞硝酸鈉中毒性缺氧血液顏色有何不同?為什麼?
3.美蘭為什麼使亞硝酸鈉中毒小白鼠存活時間延長?
4.當外界環境溫度逐漸降低時,小白鼠對缺氧的耐受性有何變化?為什麼?
5.神經系統處於興奮或抑制狀態對小白鼠的缺氧耐受性產生何種影響?為什麼?
附錄1 氧電極法測定瓶內空氣氧濃度(%)的方法
1.原理
氧電極法測定的原理是利用溶解的氧分子在一定的極化電壓下,被還原而產生電流。
O2+2H++2e- H20
當測定系統將電極與被測溶液用僅能通過氣體分子的聚乙烯薄膜隔開時,在一定極化電壓下,電極中測出的電流量將只反映被測系統中彌散過來的氧分子,並與被測溶液中的氧分壓成正比。
2.方法與步驟
(1)按測氧儀說明書安裝電極,檢查電池電壓,調整極化電壓和調節零點。
(2)將已裝好的氧電極插入儀器的「輸入」孔,進行電極的靈敏度調節;先用新鮮配製的無氧水,以緩慢的速度從電極進樣管,注入樣品池內,校正零點。然後用已知氧濃度的混合氣體,調節靈敏度至刻度。重復以上操作1~2次,使重現性誤差小於讀數誤差的2.5% 。
(3)將缺氧瓶塞上的一個橡皮管同測瓶內空氣容積裝置相接,裝置內的水即因負壓而進入缺氧瓶內。然後將另一橡皮管同測氧儀的電極進樣管相連,並從電極出樣管緩慢抽氣,使缺氧瓶內氣體緩慢進入測氧儀的測量池。待測氧儀的表頭指針穩定後,直接讀出瓶內空氣剩餘氧濃度(C)。
附錄2 用測耗氧量裝置測定小白鼠的總耗氧量
1.原理
小白鼠在密閉的缺氧瓶內,不斷消耗氧氣,而產生的CO2又被鈉石灰吸收,瓶內氧分壓逐漸降低而產生負壓,當缺氧瓶與測耗氧量裝置相連時,裝置的移液管內液面因瓶內負壓而上升,量筒內液面下降的毫升數即為消耗氧的總量。
2.方法與步驟
(1)向量筒內充水至刻度,然後將玻璃管接頭與缺氧瓶塞上的一個橡皮管相連。
(2)打開上述橡皮管上的螺旋夾,待移液管內水平面上升穩定後,從量筒上讀出液面下降的毫升數,即為小白鼠的總耗氧量(A)。
附錄3 測缺氧瓶內空氣容積的方法
(1)將測瓶內空氣容積裝置的全部系統內充滿水,並向量筒內加水至刻度。
(2)將缺氧瓶塞上的兩橡皮管全部打開,其中之一與裝置相連。
(3)裝置內水因虹吸作用進入缺氧瓶內,待瓶內全部充滿水時立即夾緊裝置上的彈簧夾。
(4)讀出量筒上液面下降的毫升數,即為缺氧瓶內空氣的容積。
『叄』 小動物缺氧實驗可以自動測量耗氧量和呼吸頻率嗎
呼吸頻率的測量原來全是人工用秒錶估算,誤差很大!耗氧量也是很麻煩,瓶瓶罐罐一大堆。現在市面上有全自動「小動物缺氧檢測系統」,很方便的。
『肆』 小鼠低張性缺氧實驗中不同類型缺氧對呼吸功能的影響有什麼異同
小鼠低張性缺氧實驗中不同類型缺氧對呼吸功能的影響有:
缺氧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供氧不足或利用氧障礙引起組織細胞發生功能代謝和形態 結構異常變化的病理過程。根據不同的病因,可以把缺氧分為四種類型:低張性缺氧、 血液性缺氧、循環性缺氧、組織性缺氧。不同類型的缺氧具有不同的病因以及不同的 血液顏色和血氧變化特點。
導致低張性缺氧最常見的原因包括吸入氣氧分壓過低和外呼吸功能障礙。本實驗將小鼠放置於加入鈉石灰的密閉廣口瓶內,隨著小鼠的呼吸消耗,廣口瓶中氧氣含量逐漸降低,模擬外環境氧分壓過低引起的低張性缺氧。觀察低張性缺氧時機體的變化(活動狀況、呼吸、粘膜及肝臟的顏色)及存活時間。
影響機體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很多,除缺氧時間、速度、類型和程度外,還與缺氧時中樞功能狀態和年齡等因素有關。本實驗通過應用葯物改變小鼠的中樞興奮狀態及選擇不同年齡的小鼠,觀察不同條件下低張性缺氧小鼠的活動狀況和存活時間。
血液性缺氧是由於血紅蛋白的數量減少或性質改變從而降低血液攜氧能力或血紅蛋白結合的氧不易釋出所引起的缺氧。本實驗將復制兩種常見血液性缺氧模型:一氧化碳中毒和亞硝酸鹽中毒引起的血液性缺氧。一氧化碳可與血紅蛋白結合,形成碳氧血紅蛋白而失去結合氧的能力,從而導致血液攜氧能力降低而引起機體缺氧。亞硝酸鈉是強氧化劑,可使血紅蛋白分子內二價Fe2+氧化成為三價Fe3+而形成高鐵血紅蛋白,高鐵血紅蛋白同樣失去攜氧能力而引起血液性缺氧。
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抑制和低溫對缺氧的影響 氯丙嗪組小鼠體重與生理鹽水組小
鼠體重無顯著性差異(p>0.05);氯丙嗪組小鼠的耗氧量為12.7±5.02 ml,生理鹽水組
小鼠的耗氧量為16.0±3.01 ml,兩者無明顯差異(p>0.05);氯丙嗪組小鼠耐缺氧存活
時間為44.7±17.21 min,生理鹽水組小鼠耐缺氧時間為21.0±3.61,兩者相比有高度顯著
性差異 (p<0.01);氯丙嗪組小鼠的耗氧率為0.013±0.005 (ml/g/min),生理鹽水組小鼠
的耗氧率0.03±0.002 (ml/g/min),兩者相比有高度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1。 表1. 氯丙嗪、冰浴對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響實驗結果統計表 小鼠體重(g)
樣本 1 2 3 4 5 6 7 8 9對照 23 19
實驗 22 25 22 25 24 22 23 22 22 23.0±1.32& 總耗氧量(ml)對照19.5 14.0 16.014.017.417.011.521.013.5 16.0± 3.01 實驗
存活時間(min)總耗氧率((ml/g/min)對照 實驗 47
52 35 23 24 59 31 60 71 44.7±17.21* 對照0.0340.035
0.033 0.035 0.033 0.034 0.031 0.037 0.029 0.03± 0.002實驗 0.01 0.011 0.013 0.014 0.016 0.015 0.024 0.005 0.012 0.013±0.005# 10.5 25 14.3 21 10.0 8.0 9.5 19.9 17.0 6.0 19.0 12.7±5.02$ 22 16 21 22 15 26 21 21.0± 3.61 22 25 25 23 25 22 22 22.9±x?s
1.96
註:*p<0.01 vs對照組 ;p<0.01 vs對照組;&p>0.05 vs對照
組,$p>0.05 vs 對照組 3.2不同原因造成的缺氧由表2可知,亞硝酸鈉中毒小鼠的存
活時間最短,其次為co中毒組。存活時間最長的是亞硝酸鈉+美蘭組,可見美蘭具有抗亞硝
酸鈉中毒的作用。
表2. 乏氧、co中毒、亞硝酸鈉中毒小鼠的呼吸頻率(次/10秒) 缺氧類型 乏氧 co中毒 亞硝酸鈉 亞硝酸鈉+美蘭
0min 29.7±4.90 29.7±5.90 29.7±3.54 29.7± 5.685min 31.2±6.96 24.7±8.72 26.1±7.13 25.9± 4.9910min 30.4±7.52 26.8±9.31 28.7± 8.3815min 25.0±8.97
28.5± 6.02
20min 30.1±6.8325min 29.5±6.0730min 28.9±6.24
3.3亞硝酸鈉中毒與亞硝酸鈉+美蘭的兩組小鼠的存活時間有顯著性差異,美蘭組存活時
間顯著延長(p<0.01)。見表3。表3. 亞硝酸鹽中毒及其美蘭的治療效果 缺氧類型
亞硝酸鹽中毒性缺氧 亞硝酸鹽中毒性+美蘭 存活時間 9.56±1.59 48.67±14.23* 註:p<0.01
3.4 分別觀察乏氧性缺氧組、一氧化碳中毒組、亞硝酸納組和亞硝酸納治療組的小鼠肝臟組織顏色,如表3。
表4. 乏氧、co中毒、亞硝酸鈉中毒的小鼠存活時間和肝血、耳尾唇顏色比較 類別 乏氧
體重(g) 19
存活時間(min)18
肝血顏色 暗紅色
耳尾唇顏色 青紫色(紫紺)co nano2 nano2+mb
22 18 18.5
7 12 30
櫻桃紅色 深咖啡色 淺咖啡色櫻桃紅色 青石板色 青石板色,稍淺
4.
4.1 實驗結果顯示氯丙嗪組的存活時間顯著長於生理鹽水組,耗氧率也顯著低於生理鹽水組。氯丙嗪為吩噻嗪類抗精神病葯物,主要阻斷腦內多巴胺受體和α腎上腺素受體和m膽鹼受體,具有神經安定作用,它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較強的抑製作用。小鼠注射氯丙嗪後,置於低溫使其進入假冬眠狀態。小鼠外界活動停止,新陳代謝率降至最低,因此能量利用減少,單位時間的耗氧量減少,即耗氧率減小。在氧總量相等的情況下,存活時間就比生理鹽水組長。
4.2 乏氧性缺氧,主要表現為動脈血氧分壓降低,氧含量減少,組織供養不足。正常毛細血管的血液中氧離血紅蛋白濃度約為26g/l。乏氧性缺氧時,動靜脈血中的氧離血紅蛋白濃度增高。當毛細血管血液中氧離血紅蛋白濃度達到或超過50 g/l時,可使皮膚和粘膜呈青紫色。
co與hb的親和力比o2大210倍,hb與co結合形成碳氫hb,從而失去運氧功能。co同時還能抑制紅細胞內糖酵解,使其2,3-dpg生成減少,氧離曲線左移,妨礙hbo2中的氧解離,從而造成組織嚴重缺氧。此時外呼吸功能正常,故動脈血氧分壓及血氧飽和度正常,但hb數量減少或性質改變,使血氧容量降低。組織中hbco增多,故皮膚、粘膜呈櫻桃紅色。 亞硝酸鹽可使hb中二價鐵氧化成三價鐵,形成高鐵hb(hbfe3+oh),三價鐵因與羥基牢固結合而喪失攜氧能力,加上hb四個二價鐵中有一部分氧化為三價鐵後使剩餘的fe2+與氧親和力增高,導致氧離曲線左移,使組織缺氧。高鐵hb呈咖啡色或青石板色,因而使皮膚和粘膜呈現相同顏色。低濃度美蘭為還原劑,抑制了氧化劑(亞硝酸鈉)的中毒反應,中毒後即刻肌注可有效使小鼠存活時間延長2倍以上。本實驗結果也顯示,亞硝酸鈉+美蘭組小鼠的存活時間明顯長於亞硝酸鈉中毒小鼠的存活時間(表3),說明美蘭具有較好的拮抗作用。
4.3 鈉石灰的作用:鈉石灰在兩個實驗中的用途也有很大區別:實驗一中缺氧瓶內鈉石灰吸收小鼠呼吸產生的co2造成負壓,利於正確地測出耗氧量;實驗二中加入鈉石灰是為了排除高碳酸血症對缺氧實驗的影響。鼠缺氧模型及其分析缺氧的類型及影響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一、實驗目的:
1.觀察原因和條件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
2.復制幾種類型缺氧的模型,觀察血液顏色的特點,分析其機制 根據大綱要求:
掌握概念:缺氧、低張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環性缺氧和組織性缺氧,紫紺、腸源性紫紺。熟悉並理解原因和條件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 熟悉反映血氧情況的一些指標(氧分壓、氧含量、氧容量、氧飽和度,動靜脈血氧含量差)。掌握各型缺氧發生的原因及主要發病機制,掌握各型缺氧的特徵(血氧變化的特點和皮膚黏膜顏色變化)。
『伍』 幾種常用的缺氧動物模型的復制及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抑制和低溫對缺氧的影響的實驗報告
幾種常見的缺氧動物模型及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和低溫對缺氧的影響
目的 缺氧是多種疾病共有的病理過程。許多原因都能使機體發生缺氧。不同類型的缺氧,其機體的代償適應性反應和症狀表現有所不同。本實驗學習復制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的動物模型方法,觀察缺氧過程中呼吸的反應及血液色澤和全身一般情況的變化,並了解溫度和中樞神經系統機能狀態對缺氧耐受的影響以及對照實驗和控制實驗條件重要性;初步掌握計量資料的常用統計指標的應用。
材料 小白鼠;100、500ml廣口瓶和測耗氧裝置;1、2、10ml注射器;50g/L(5g/dl)亞硝酸鈉溶液、10g/L(1g/dl)美蘭溶液、2.5g/L(0.25g/dl)氯丙嗪溶液(新鮮配製)、生理鹽水;CO氣體(甲酸加濃硫酸製取);冰浴、鈉石灰、彈簧夾、剪刀、鑷子。
方法和步驟
(一)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狀態和溫度對動物耐受缺氧的影響
用氯丙嗪和冰浴處理使動物中樞神經系統功能處於抑制,代謝率降低,為實驗組;以生理鹽水,室溫下處理為對照組。按以下操作步驟進行:
1.取性別相同,體重相近的小白鼠2隻,並准確稱取體重。按隨機分配的原則,將其中1隻鼠作為實驗組,另一隻作為對照組。向實驗組鼠按0.1ml/10g體重,腹腔內注射2.5g/L(0.25g/dl)氯丙嗪,(參見常用注射方法腹腔注射法節)安放在冰浴的沙布上10~15分鍾,使呼吸頻率降為70~80次/分;向對照組鼠腹腔注射生理鹽水(0.1ml/10g體重),放置室溫10~15分鍾。
2.將2隻鼠分別放入100ml的廣口瓶內,按圖10-11-1和附錄連接測耗氧裝置。
3.待鼠死亡後,記錄存活時間,按附錄用測耗氧裝置測定總耗氧量。根據總耗氧量A(ml),存活時間T(min),鼠體量W(g)三項指標,求出總耗氧率R(ml/g/min)。
公式:R(ml/g/min)=A(ml)÷W(g)÷T(min)
4.數據統計處理。在老師指導下,收集各組各項指標的原始數據,列表並進行統計處理:求出各項指標的均數(`x)及標准差(S),並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存活時間(T)和總耗氧率(R)的均數差異作顯著性測驗(t測驗)(參見統計分析簡介)。
(二)不同原因造成不同的缺氧類型
1.密閉瓶中呼吸
(1)取小鼠一隻,數正常呼吸頻率(次/10秒),並注意深度。觀察活動一般情況及耳、尾、口唇的顏色。
圖10-11-1 缺氧瓶和測耗氧裝置
(2)將鼠放入含鈉石灰(約5g)的100ml廣口瓶內,待安靜後塞緊瓶塞,開始記錄時間,以每隔5分鍾間隔數呼吸頻率(次/10秒)一次,並觀察行為(如掙扎、痙攣等)和耳、尾、口唇的顏色變化,直至動物死亡,屍體留待打開腹腔觀察。
2.吸入CO
(1)取小鼠一隻,數正常呼吸頻率(次/10秒),並注意深度。觀察活動一般情況及耳、尾、口唇的顏色。
(2)將鼠放入500ml廣口瓶內,塞緊瓶塞,用10ml針筒抽取CO氣體10ml,注入剛密閉的廣口瓶內,形成2%CO之空間環境,開始記錄時間,觀察方法與指標同1之(2)項。
3.輸入亞硝酸鹽
(1)取體重相近的鼠2隻,數呼吸頻率和觀察皮膚粘膜色澤。向腹腔內各注射50g/L(5g/dl)亞硝酸鈉0.2ml後,立即向其中一隻腹腔內再注射10g/L(1g/dl)美蘭溶液0.2ml,另一隻注射生理鹽水0.2ml。
(2)觀察方法與指標同1之(2)項,並觀察兩鼠表現及死亡時間有無差異。
將以上4隻死鼠的腹腔打開,取下小塊肝組織置濾紙片上一起進行血液或肝臟顏色比較。
注意點
1.缺氧瓶和測耗氧量裝置必須完全密閉不漏氣。
2.小鼠腹腔注射部位應稍靠左下腹,勿損及肝臟。還應避免將葯液注入腸腔或膀胱。
3.實驗組鼠應在氯丙嗪注射後稍平靜時放在冰浴的紗布上,放留時間的長短,以呼吸頻率降為70-80次/分為宜。隨時觀察鼠,以防溺水死亡。
結果 記錄各項實驗結果的數據,原始數據列表,進行統計處理,主觀指標用文字記錄。分析和探討各處理因素的作用及機制。
思考題
1.密閉瓶內鼠,一氧化碳中毒鼠及亞硝酸鈉中毒鼠各屬何種類型缺氧?其發生機制有何不同?
2.不同類型缺氧對呼吸和血液顏色的改變是否相同?為什麼?
3.低溫和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為何能增強對缺氧的耐受?
4.為什麼要在缺氧瓶內放入鈉石灰?這對缺氧機制的分析有何意義?
5.為什麼不能只憑實驗組和對照組的T、R均數差異來得出缺氧耐受改變的結論?應作何統計處理?
附錄 測定小白鼠總耗氧量的測耗氧裝置
原理 小白鼠在密閉的缺氧瓶中,不斷消耗氧氣,而產生的CO2 又被鈉石灰吸收,瓶內氧分壓逐漸降低而產生負壓,當缺氧瓶與測耗氧裝置相連時,裝置的移液管內液面因瓶內負壓而上升,量筒內液面下降的毫升數即為消耗氧的總量。
方法與步驟
1.向量筒內充水至刻度,然後將玻璃管接頭與缺氧瓶塞上的一個橡皮管相連。
2.待鼠死後從量筒上讀出液面下降的毫升數,即為小白鼠的總耗氧量(A)。
『陸』 機體缺氧時呼吸運動的變化及其作用機制
變化:呼吸運動加深加快。
機制:輕度缺氧時血液中氧分壓降低,刺激頸動脈體和主動脈體化學感受器興奮,通過竇神經和迷走神經傳入延髓呼吸中樞,引起中樞興奮,呼吸加深加快。雖然缺氧時對呼吸中樞有一定抑製作用,但由於對外周化學感受器的興奮作用大於氧分壓降低的抑製作用,故應該是呼吸中樞興奮。
(6)呼吸調節實驗缺氧裝置擴展閱讀:
機體缺氧的形成原因:
1、病理性缺氧
病理性缺氧多指患呼吸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的病人,由於從外界攝取氧和通過血液輸送氧的能力下降,造成機體缺氧。如冠心病、心肌梗塞、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等。
2、生理性缺氧
生理性缺氧人到中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各器官生理性老化,直接造成人體攝入氧量降低,利用氧的效率降低,身體處於程度不同的慢性缺氧狀態。人到老年,與年輕人相比血管腔狹窄,血管彈性降低,血流量減少,肺活量下降,運氣功能大大下降。老年人攝入氧量減少,運送氧的能力降低,利用氧的效率下降,整個身體組織處於不同程度的缺氧狀態,缺氧正是老年人容易發生腦、心、肝、腎功能降低的病理基礎。
3、運動性缺氧
運動性缺氧緊張的體力和腦力活動會造成機體耗氧量增加,這樣,由於體內耗氧量急劇增加,單純地通過肺呼吸,不足以彌補體內的氧耗量,使細胞處於缺氧環境中,同時伴隨大量乳酸產生,這就是為什麼大量體力運動或緊張的腦力勞動後容易腰酸背痛的原因。
4、環境性缺氧
環境性缺氧正常情況下,大氣中的氧含量是20.9%。如果處在一個氧含量低於18%的環境中,人體攝入的氧氣不足,血液中的氧分壓過低,血紅蛋白處於不飽和狀態,各部分組織的細胞就會由於供氧不足出現一定的變化,表現出相應的缺氧症狀。一般說來,凡是氧含量低於20.9%的環境,都是缺氧環境。即便是輕度缺氧的環境,長期在其中生活、工作,也會對身體健康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傷。
『柒』 家兔呼吸運動的調節實驗結果及分析是什麼
家兔呼吸運動的調節實驗報告結果是兔子的正常呼吸曲線的上升階段是吸氣,下降階段是呼氣。
分析:將一支二十ml的注射器與氣管插管的側管一起吸入二十ml的空氣,在呼吸運動平穩後,徐徐向肺內注入20ml,同時夾閉另一側管。關注呼吸節律的變化和運動狀態。
試驗結束後,立即開啟夾側管,呼吸恢復正常。同樣的方法是在呼氣結束時,使用注射器抽取肺內氣體,觀察呼吸狀態的區別。
輕度缺氧實驗分析:
吸入氣中Po2降低,肺泡氣和動脈血Po2也隨之降低,因而呼吸運動加深、加快。肺通氣量增加。缺O2對呼吸中樞的直接效應是抑制並隨缺O2程度的加深而逐漸加強。所以缺O2程度不同,其表現也不一樣。
在輕度缺O2,通過頸動脈體等的外周化學感受器的傳人沖動對呼吸中樞起興奮作用大於缺O2對呼吸中樞的直接抑製作用而表現為呼吸增強。
『捌』 有誰寫過家兔呼吸運動的調節的報告,求其討論部分,要詳細!!
(1)增加家兔吸入氣中的CO2濃度:CO2濃度的增高能使呼吸運動加強。CO2是調節呼吸運動最重要的生理性因素,它不但對呼吸有很強的刺激作用,並且是維持延髓呼吸中樞正常興奮活動所必須的。吸入氣中的CO2增加時,肺泡氣Pco2升高,動脈血Pco2升高,因而呼吸加深、加快,肺通量增加。若吸入氣中CO2含量超過一定水平時,肺通量不能相應增加,使肺泡氣和動脈血Pco2升高,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包括呼吸中樞的活動,引起呼吸困難、頭痛、頭昏,甚至昏迷。動脈血Pco2在一定范圍內升高,可加強對呼吸的刺激作用,但超過一定限度有抑制和麻醉作用。CO2刺激呼吸運動有兩條途徑,一是通過刺激中樞化學感受器再興奮呼吸中樞;二是刺激外周化學感受器,沖動經竇神經和迷走神經傳入延髓,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量增加。
(2)輕度缺氧實驗:吸入氣中Po2降低,肺泡氣和動脈血Po2也隨之降低,因而呼吸運動加深、加快。肺通氣量增加。缺O2對呼吸中樞的直接效應是抑制並隨缺O2程度的加深而逐漸加強。所以缺O2程度不同,其表現也不一樣。在輕度缺O2,通過頸動脈體等的外周化學感受器的傳人沖動對呼吸中樞起興奮作用大於缺O2對呼吸中樞的直接抑製作用而表現為呼吸增強。若是嚴重缺氧,如果外周化學感受器的反射效應不足以克服低氧的直接抑製作用,將導致呼吸運動的抑制。
(3)增加無效腔(長管呼吸)實驗:增加氣道長度後家兔呼吸張力增加 ,呼吸頻率增加 。增加氣道長度等於增加無效腔,增加無效腔使肺泡氣體更新率下降,引起血中Po2、Pco2下降,刺激中樞和外周化學感受器引起呼吸運動會加深加快;另外,氣道加長使呼吸氣道阻力增大,減少了肺泡通氣量,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增加家兔氣道長度可使家兔通氣量增加,呼吸頻率加快。
(4)iV3%乳酸2ml(15S快速注射)實驗:從耳緣靜脈注人乳酸後,呼吸運動加深、加快。因為乳酸改變了血液PH,提高了動脈血中H+濃度。H+是化學感受器的有效刺激物,H+可通過刺激外周化學感受器來調節呼吸運動,也可直接刺激中樞化學感受器,但因血中H+不容易透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於中樞化學感受器,因此,血中H+主要通過刺激外周化學感受器而起作用,腦脊液中的H+是中樞化學感受器的有效刺激物。
(5)剪斷一側迷走神經實驗:切斷一側迷走神經後,由於這一側迷走神經的神經沖動傳遞受阻,使得呼吸運動的調節受阻;隨後由於迷走神經為混合神經,另一側迷走神經將起到呼吸調節作用,此時發揮負反饋調節作用,加速吸氣和呼氣活動的交替。
(6)剪斷雙側迷走神經實驗:切斷雙側頸迷走神經後,動物的呼吸運動呈慢而深的變化。迷走神經中含有肺牽張反射的傳入纖維。肺牽張反射中的肺擴張反射(亦稱吸氣抑制反射)的生理作用。在於阻止吸氣過長過深,促使吸氣及時轉為呼氣,從而加速了吸氣和呼氣動作的交替,調節呼吸的頻率和深度。當切斷兩側頸迷走神經後,中斷了肺牽張反射的傳入通路,肺牽張反射的生理作用被消除,因此呈現出慢而深的呼吸運動,使吸氣延長。
『玖』 在呼吸運動調節實驗中,低氧裝置中鈉石灰是什麼作用
吸入二氧化碳,造成瓶內負壓,可以清楚測量消耗氧氣量
『拾』 家兔呼吸運動調節實驗討論
方法】
1.實驗系統連接及參數設置
(1)家兔呼吸運動(氣道壓力法)記錄裝置見圖7-17-1。將呼吸換能器固定於鐵支柱上。
(2)呼吸換能器輸出線接微機生物信號處理系統第4通道(亦可選擇其它通道)。
(3)微機生物信號處理系統參數設置。
① RM6240系統:點擊「實驗」菜單,選擇「呼吸」或「自定義實驗項目」菜單中的「呼吸運動調節」。系統進入該實驗信號記錄狀態。儀器參數:通道時間常數為直流,濾波頻率30Hz,靈敏度10cmH2O(或12.5ml),采樣頻率800Hz,掃描速度 1s/div。連續單激激方式,刺激強度5~10V,刺激波寬2ms,刺激頻率30 Hz。
② PcLab和MedLab系統:點擊「實驗」菜單,選擇「常用生理學實驗」或「文件」
菜單「打開配置」中的「呼吸記錄」項目。系統進入該實驗信號記錄狀態。儀器參數:通道放大倍數1000,直流耦合(下限頻率DC),上限頻率40Hz,采樣間隔1ms;串刺激方式,波寬2ms,刺激強度5~10V,時程1s,頻率30 Hz。
③ 呼吸換能器定標 在實驗前,實驗室已將呼吸換能器與微機生物信號採集處理系統組成的記錄測量系統進行了定標,如果沒有定標,請按下列步驟對系統進行定標:吸換能器與微機生物信號處理系統連接,時間常數直流耦合方式,換能器的測壓口用膠管與水檢壓計連接,用注射器從水檢壓計排氣口向檢壓計水內注入空氣,使水檢壓計的水柱上升至10cm水柱,用微機生物信號處理系統記錄壓力線,調節靈敏度(或放大倍數),使信號有合適的幅度,在記錄界面上選擇壓力線,打開定標(或單位修正)對話框,輸入與壓力線對應的壓力數值,選擇「單位」cmH2O,在「確定」後,系統的定標就完成了,在記錄界面可通過測量工具直接讀出記錄的壓力數據。流量定標(略)。
2.手術准備(參見第四章第一節 動物實驗的基本操作、第四節 實驗動物手術)
(1)麻醉固定 家兔稱重後,200g/L氨基甲酸乙酯按1g/kg體重,耳緣靜脈注射麻醉。待兔麻醉後,將其仰卧,先後固定四肢及兔頭。
(2)手術 用粗剪刀去頸前部兔毛於水盆中,頸前正中切開皮膚6~8cm,直至下頜角上1.5~2cm,用止血鉗鈍性分離軟組織及頸部肌肉,暴露氣管及與氣管平行的左、右血管神經鞘,細心分離兩側鞘膜內的頸總動脈和迷走神經,在迷走神經下穿線備用。用止血鉗分離氣管,在氣管下穿兩根粗棉線備用。
(3)氣管插管 在環狀軟骨下約1cm處,做「⊥」形剪口,用棉簽將氣管切口及氣管里的血液和分泌物擦凈,氣管插管由剪口處向肺端插入,插時應動作輕巧,避免損傷氣管粘膜引起出血,用一粗棉線將插管口結扎固定,另一棉線在切口的頭端結扎止血。用溫熱生理鹽水紗布覆蓋手術野。
【模擬實驗操作方法】
1.模擬實驗窗口(圖6-2-10) 家兔:家兔頸部氣管插管,一通氣口用膠管連接呼吸換能器,家兔呼吸運動用模擬記錄儀顯示。
2.手術刀 滑鼠點擊手術刀並拖動至家兔頸部釋放,啟動氣管插管錄像,錄像結束,記錄儀描記家兔氣道壓力變化曲線。
3.模擬二道記錄儀 第一道記錄家兔氣道壓力變化曲線,第二道記錄實驗項目標記。模擬記錄儀面板設靈敏度、位移、紙速調節按鈕,面板設數字顯示框,分別顯示記錄儀第一道靈敏度、氣道壓力、呼吸頻率、實驗項目標記。
4.注射器 滑鼠器點擊注射器拖動至家兔耳部上方釋放,向輸入框輸入葯品劑量,點擊確定,葯品從家兔耳緣靜脈注入。呼吸運動因葯物作用而發生變化。葯品劑量:2%乳酸 2ml。
5.CO2氣球、N2氣球、膠管拖動至氣管插管圖氣管插管開口處釋放,呼吸運動發生變化。
6.滑鼠點擊手術刀並拖動至家兔頸部神經解剖圖的神經上方釋放,可先後切斷二側迷走神經,呼吸運動發生變化。
7.測量按鈕 按測量按鈕,模擬記錄儀顯示所做實驗項目的實驗曲線,模擬記錄儀面板按鈕變為圖標按鈕,有放大、縮小、壓縮、擴展、定位五個圖標按鈕,分別可使模擬記錄儀內的實驗曲線縱向放大或縮小,橫向壓縮或擴展,定點陣圖標按鈕可使所選記錄曲線處的位置移到模擬記錄儀左邊框位置。
8.測量狀態 在測量狀態下,滑鼠器在模擬記錄儀內移動,可對實驗曲線進行測量,並從模擬記錄儀的面板數字顯示框「壓力」和「Time」中讀出氣道壓力和呼吸周期時間。在曲線上點擊,可測量相對值。拖動模擬記錄儀面板上的滾動條,可使實驗曲線左右滾動,顯示前後實驗數據曲線。
9.窗口內容和可操作控制項均有提示。窗口提示欄右設置「返回」按鈕,滑鼠點擊「返回」按鈕,程序返回到模擬實驗窗口。
圖6-2-10 呼吸運動調節模擬實驗窗口
【觀察項目】
1.描記正常呼吸曲線:記錄一段正常呼吸運動曲線作為對照。辨認曲線上吸氣、呼氣的波形方向(注意:下列每一實驗項目前必須先等待呼吸曲線恢復正常)。
2.觀察增大無效腔對呼吸運動的影響:將長膠管接至氣管插管開口處使家兔無效腔增大,觀察與記錄呼吸運動的變化。
3.觀察缺O2對呼吸運動的影響:使用N2氣囊,給動物吸入含有較高濃度N2氣的空氣以造成部分缺O2,觀察與記錄呼吸運動的變化。
4.觀察吸入氣中CO2 含量增加對呼吸運動的影響:同上法用CO2氣囊,使吸入的空氣中含有較多的CO2,觀察與記錄呼吸運動。
5.耳緣靜脈緩慢注入2% 乳酸溶液2ml,使血液中[H+]增加,觀察血液酸鹼度改變對呼吸運動的影響。
6.觀察迷走神經在呼吸運動調節中的作用:分別觀察和記錄切斷一側迷走神經和切斷兩側迷走神經以後呼吸運動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