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紅外光通信裝置中繼站設計

紅外光通信裝置中繼站設計

發布時間:2021-11-02 04:01:28

1. 紅外線的作用

紅外線的作用較多,用途很廣,以下通過幾個例子進行說明:

(1)夜視

當可見光不足時,紅外線用於夜視設備。夜視設備通過一個過程來運作,包括將環境光子光子轉換為電子,然後通過化學和電子過程放大,然後轉換回可見光。紅外光源可用於增強夜視設備轉換的可用環境光,增加黑暗中的可見度,而無需使用可見光源。紅外光和夜視設備的使用不應與熱成像混淆,熱成像通過檢測從物體和周圍環境發出的紅外輻射(熱量),根據表面溫度的差異生成圖像。

(2)熱成像

紅外輻射可用於遠程確定物體的溫度(如果發射率已知)。這被稱為溫度記錄法,或者在NIR中非常熱的物體或可見的情況下稱為高溫測定法。熱成像(熱成像)主要用於軍事和工業應用,但由於大量降低生產成本,該技術以汽車紅外相機的形式進入公眾市場。熱像儀可檢測電磁波譜(大約900-14,000納米或0.9-14微米)的紅外范圍內的輻射並生成該輻射的圖像。由於紅外輻射是由所有物體根據其溫度發射的,根據黑體輻射定律,熱像儀可以在有或沒有可見光照的情況下「觀察」人的環境。物體發射的輻射量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加,因此熱成像可以讓人看到溫度的變化(因此名稱)。

(3)加熱

紅外輻射可以用作故意的加熱源。例如,它被用在紅外線桑拿房中以加熱居住者。它也可以用於其他加熱應用,例如去除飛機機翼上的冰(除冰)。紅外線可以用於烹飪和加熱食物,因為它主要加熱不透明的吸收性物體,而不是它們周圍的空氣。紅外加熱在工業製造過程中也變得越來越流行,例如塗層固化,塑料成形,退火,塑料焊接和印刷乾燥。在這些應用中,紅外加熱器取代對流烤箱和接觸加熱。通過將紅外加熱器的波長與材料的吸收特性相匹配來實現效率。

(4)通信

紅外數據傳輸也用於計算機外圍設備和個人數字助理之間的短距離通信。這些設備通常符合紅外數據協會IrDA公布的標准。遙控器和IrDA設備使用紅外發光二極體(LED)發射紅外輻射,通過塑料透鏡聚焦成窄光束。光束被調制,即開啟和關閉,以防止來自其他紅外線源(如日光或人造光線)的干擾。接收器使用硅光電二極體將紅外輻射轉換為電流。它僅響應由發射器產生的快速脈沖信號,並緩慢地從環境光中濾除變化的紅外輻射。紅外通訊適用於人口密度高的地區的室內使用。紅外線不會穿透牆壁,因此不會與相鄰房間中的其他設備發生干擾。紅外線是遙控器控制電器的最常見方式。紅外遙控協議(如RC-5,SIRC)用於與紅外通信。使用紅外激光器進行自由空間光通信可能是一種相對便宜的方式,在工作速度高達4千兆比特/秒的城市地區安裝通信鏈路,相比埋入光纜的成本,輻射損傷除外。「由於眼睛無法檢測紅外,因此可能不會發生眨眼或閉眼以幫助預防或減少損傷。」紅外激光器被用來為光纖通信系統提供光。波長大約為1,330納米(最小色散)或1,550納米(最佳透射率)的紅外光是標准二氧化硅光纖的最佳選擇。通過RIAS(遠程紅外聲頻標識)項目正在研究印刷標志的編碼音頻版本的紅外數據傳輸,以幫助視障人士。將IR數據從一個設備傳輸到另一個設備有時被稱為發光。

(5)天文學

天文學家使用光學元件(包括反射鏡,透鏡和固態數字探測器)觀察電磁波譜中紅外部分的物體。出於這個原因,它被歸類為光學天文學的一部分。為了形成圖像,紅外望遠鏡的組件需要小心屏蔽熱源,探測器使用液氦冷凍。

地基紅外望遠鏡的靈敏度受到大氣中水汽的顯著限制,它吸收了從選定大氣窗口外部空間到達的部分紅外輻射。通過將望遠鏡天文台放置在高海拔處,或者在望遠鏡的高空攜帶氣球或飛機,可以部分緩解這種局限性。太空望遠鏡不會受到這種障礙的困擾,因此外太空被認為是紅外天文學的理想地點。

該光譜的紅外部分對天文學家有幾個有用的好處。我們銀河系中的氣體和塵埃的冷,黑暗的分子雲將在輻射熱量照射下被嵌入恆星照射。在開始發射可見光之前,紅外也可用於檢測原生星。紅外光譜中的恆星會釋放出一小部分能量,因此可以更容易地檢測附近的諸如行星等很酷的物體。(在可見光譜中,來自恆星的眩光將淹沒來自行星的反射光。)

紅外光對於觀察活動星系的核心也很有用,它們通常在氣體和灰塵中隱身。具有高紅移的遙遠星系將使其光譜的峰值部分向較長波長偏移,因此它們在紅外線中更容易觀察到。

擴展閱讀:

紅外輻射(IR)是具有比可見光更長的波長的電磁輻射(EMR),並且因此對於人眼通常是不可見的(盡管來自特定脈沖激光器的波長高達1050nm的IR可以在特定條件下被人看到)。它有時被稱為紅外光。IR波長從700納米(頻率430THz)的可見光譜的標稱紅色邊緣延伸到1毫米(300GHz)室溫附近物體發出的大部分熱輻射都是紅外線。像所有的EMR,IR攜帶輻射能,並且表現都像波浪和類似其量子粒子,所述光子。

紅外線是由天文學家爵士在1800發現了威廉·赫歇爾,誰通過其對溫度計效應來發現一個類型的光譜能量比紅光低,無形的輻射。太陽總能量的一半以上最終被發現以紅外線的形式到達地球。吸收和發射的紅外輻射之間的平衡對地球氣候有重要影響。

紅外輻射在改變其旋轉振動運動時被分子發射或吸收。它通過偶極矩的變化激發分子中的振動模式,使其成為研究適當對稱分子這些能態的有用頻率范圍。紅外光譜檢查紅外范圍內光子的吸收和透射。

紅外輻射用於工業,科學,軍事,執法和醫療應用。使用主動近紅外照明的夜視設備可以在沒有檢測到觀察者的情況下觀察人或動物。紅外天文學使用配有感測器的望遠鏡穿透分子雲等空間中的灰塵區域,檢測諸如行星等物體,並查看宇宙早期高度紅移的物體。[8]紅外熱成像相機被用來檢測熱損失在絕緣系統中,來觀察改變皮膚血流量,並檢測電氣設備的過熱。

軍事和民用應用的廣泛用途包括目標獲取,監視,夜視,歸位和跟蹤。正常人體溫度下的人體主要輻射10微米(微米)左右的波長。非軍事用途包括熱效率分析,環境監測,工業設施檢查,生長檢測,遠程溫度感測,短距離無線通信,光譜學和天氣預報。



2. 深空網的未來發展規劃

2005 年以來,DSN最主要的變化在於26m天線子網的退役和12m天線陣安裝的開始。2005 一2030年,根據深空任務下行數據的傳輸要求,預計傳輸速率增長到10e6量級。為了滿足這種快速增長的需求,必須採用一系列測量方法和新的技術手段。
面臨未來深空任務的挑戰,新一代的DSN建設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建設深空主幹網,包括現有DSN全面升級至Ka頻段,布設由數百副天線組成的天線陣,開展光通信技術研究,開發高效率深空通信設備和建設月球、火星衛星通信網路等;二是研發與這個主幹網相配套的工具和技術,包括提供多任務運行控制的操作系統、軟體和標准,創新的任務操作概念和更高級的深空任務設計、導航技術和用戶工具等。通過二者的結合,最終建設一個行星際的網路。其具體的安排是:在:在2010 年實現大於40Mbi t/s 的高速數據傳輸,開展光通信演示驗證;利用天線陣支持美國2018年重返月球的計劃;應用光通信技術,實現2020年行星自動探測器l000 Mbi t/s 的高速數據傳輸,並在增強光通信性能後支持2030年載人火星探測計劃。
為了滿足 NASA及其他航天局任務迅速增加的需要,JPL制定了一系列發展計劃,其重點放在優化結構,以及在預算不斷削減的情況下降低操作維護費用、提高服務能力。目前,JPL正在實施下述4項主要計劃。 DSN中的TT &C設備正在進行大范圍的升級和技術改造,以提高系統性能,並實現數據存取和交互支持的介面標准化。盡管未來DSN的發展主要依賴新的技術、方法,但仍要立足於現有DSN並充分利用其能力。
首先,延長70m直徑天線的壽命。70m直徑天線是從 64m直徑天線擴展而來的,其關鍵結構部件的承重增加了38 %。目前,它已服役30多年,比正常的設計壽命多出了近20年,設計利用率為25%,但實際達到了8%。為了提高DSN的能力,並對70m直徑天線提供備份,計劃在每個DSS 建造4 個由34m直徑波束波導天線組成的天線陣,共包括12副天線,以提供70m等效直徑及性能。但截至2005年,只建造了6副這樣的天線,其中戈爾德斯敦3副,馬德里2副,堪培拉1 副。JPL的專家建議在堪培拉再建造1 副34m直徑波束波導天線,使每個站至少擁有2 副這樣的天線,以互相提供K a 頻段的備份能力。
其次,高速數據傳輸的需求驅使DSN實施Ka頻段改造計劃。改造34m和70m直徑天線, 使其具備Ka 頻段遙測下行鏈路能力,這樣在不建造新天線的情況下可使下行鏈路能力在原有基礎上增加4倍。 為滿足未來數傳速率不斷增加的要求,一個方案是建造34 m或70 m直徑天線,一種更經濟的方案是利用大量小直徑 ( 10米級)天線組陣。利用後一種方案可以將 DSN下行鏈路能力提高2 ~3個數量級,從而大大提高深空任務返回的科學數據量;可以接收更加微弱的信號,從而降低航天器上通信系統的質量和功率;將單位數據的成本降低2個數量級;與太陽系以外的航天器也可以進行高速數據通信。
NASA計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2個或3 個不同經度位置上布設甚大規模天線陣。每個天線陣由數千副天線組成,設置地點要避免潮濕多雨的氣候對Ka 頻段造成的大氣傳播損耗,同時要提供很長的、相互垂直的基線以產生差分單向測距數據。
該甚大規模天線陣計劃的具體目標是:到2008 年,使天線陣的直徑等效於2 . 8 副 7 0m直徑天線;到2020年,以負擔得起的投人將DSN的信號接收能力提高100 一500倍。 能將數據傳輸速率提高幾個數量級的另一種方法是採用光通信。在光通信中,信息通過激光和望遠鏡傳輸,性能更高,而且能使航天器上的通信設備更輕巧。
光學空一地鏈路的地球端有地基和天基兩種實現方案,但目前更傾向於前者。在地基方案中,採用幾個 10m直徑的望遠鏡接收深空信號。而且,對光通信望遠鏡的性能要求遠比成像望遠鏡的低,因此成本也低得多。由於採用帶脈沖編碼調制的直接探測方法,因此只需要確定光子的到達時間。
在地基方案中,望遠鏡的部署方法有兩種。第一種稱作 「線性分散光學子網」( LDOS ) ,即沿地球一周等間距布設6 ~8個光學望遠鏡,這就需要NASA建立新的測站和基礎設施。第二種方法稱作 「集群配置光學子網」(CDOS),在每個站上布設3 個10m直徑光學望遠鏡,全球共9個。
天基方案是在中、高地球軌道上部署光學望遠鏡。由於空間減少了3dB的大氣信號衰減,因此光學望遠鏡的直徑減至7m左右。但天基站的成本是地基站的8倍,而且只能同時支持一個目標。
目前,光通信方案還處在概念研究階段。JPL已建立了光學通信技術實驗室,並研發出了l m直徑光學望遠鏡樣機進行試驗。從長遠來看,JPL將在大多數深空任務中採用光通信,以支持無法用射頻通信滿足的高速數據傳輸任務。 NASA的火星童子軍計劃 (MSP )正在開發由火星軌道上的通信及導航衛星星座組成的火星網,用來支持未來火星探測中的通信和導航需要。該網路由低成本小衛星及火星中繼衛星組成,也是星際網際網路最先實現的部分。作為DSN的擴展,該網路必須能夠支持各種不同的用戶,包括已規劃的任務和尚未出現的任務概念。火星網對用戶的支持必須是高效的、大量自主的,以滿足用戶數量不斷增加的需要。該網本身的操作也是以一種高效、自主的方式進行。
NASA於2006年3月取消了建造「 火星通信軌道器」 ( MTO)的計劃,這一火星的通信衛星原定繞火星軌道飛行,並可作為未來飛行任務的中繼站。它原計劃安裝專門用於遠程通信的激光裝置,並且將把火地之間的數據傳輸速率提高 1倍。MTO計劃使用紅外激光取代目前使用的無線電波,以極大增強從火星軌道向地球的數據傳輸能力,其通信速率可達1 ~3 Mbit /s 。
測控通信技術還在不斷向前發展,它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走向深空。在測控領域內,深空測控技術一直處於技術發展的最前沿,牽引著測控通信技術的發展。我國探月工程的啟動是深空探索的第一步,標志著我國深空探測的開始。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實力的不斷增強,進一步開展深空探測,開展對火星、小行星和其他太陽系內行星的探測,將成為我國未來深空探測的目標。盡早建成我國的深空測控通信系統,還需要對一系列國內尚未突破的關鍵技術進行科研攻關,並開展一定的國際技術合作,使其在技術性能上基本達到國際水平,實現與國際聯網。.

3. 數據傳輸介質是位於什麼和什麼的物理線路

計算機的網路傳輸介質是指在網路中傳輸信息的載體,常用的傳輸介質分為有線傳輸介質和無線傳輸介質兩大類。不同的傳輸介質,其特性也各不相同,它們不同的特性對網路中數據通信質量和通信速度有較大影響。

有線傳輸介質
有線傳輸介質是指在兩個通信設備之間實現的物理連接部分,它能將信號從一方傳輸到另一方,有線傳輸介質主要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和光纖。雙絞線和同軸電纜傳輸電信號,光纖傳輸光信號。
雙絞線:
由兩條互相絕緣的銅線組成,其典型直徑為1mm。這兩條銅線擰在一起,就可以減少鄰近線對電氣的干擾。雙絞線即能用於傳輸模擬信號,也能用於傳輸數字信號,其帶寬決定於銅線的直徑和傳輸距離。但是許多情況下,幾公里范圍內的傳輸速率可以達到幾Mbit/s.由於其性能較好且價格便宜,雙絞線得到廣泛應用,雙絞線可以分為非屏蔽雙絞線和屏蔽雙絞線兩種,屏蔽雙絞線性能優於非屏蔽雙絞線。雙絞線共有6類,其傳輸速率在4~1000Mbit/s之間。
同軸電纜:
它比雙絞線的屏蔽性要更好,因此在更高速度上可以傳輸得更遠。它以硬銅線為芯(導體),外包一層絕緣材料(絕緣層),這層絕緣材料再用密織的網狀導體環繞構成屏蔽,其外又覆蓋一層保護性材料(護套)。同軸電纜的這種結構使它具有更高的帶寬和極好的雜訊抑制特性。1km的同軸電纜可以達到1~2Gbit/s的數據傳輸速率。
光纖:
它是由純石英玻璃製成的。纖芯外麵包圍著一層折射率比芯纖低的包層,包層外是一塑料護套。光纖通常被紮成束,外面有外殼保護。光纖的傳輸速率可達100Gbit/s.

無線傳輸介質
指我們周圍的自由空間。我們利用無線電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可以實現多種無線通信。在自由空間傳輸的電磁波根據頻譜可將其分為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激光等,信息被載入在電磁波上進行傳輸。
無線傳輸的介質有:無線電波、紅外線、微波、衛星和激光。在區域網中,通常只使用無線電波和紅外線作為傳輸介質。無線傳輸介質通常用於廣域互聯網的廣域鏈路的連接。
無線傳輸的優點在於安裝、移動以及變更都較容易,不會受到環境的限制。但信號在傳輸過程中容易受到干擾和被竊取,且初期的安裝費用較高。
微波傳輸:
微波是頻率在10的8次方~10的10次方Hz之間的電磁波。在100MHz以上,微波就可以沿直線傳播,因此可以集中於一點。通過拋物線狀天線把所有的能量集中於一小束,便可以防止他人竊取信號和減少其他信號對它的干擾,但是發射天線和接收天線必須精確地對准。由於微波沿直線傳播,所以如果微波塔相距太遠,地表就會擋住去路。因此,隔一段距離就需要一個中繼站,微波塔越高,傳的距離越遠。微波通信被廣泛用於長途電話通信、監察電話、電視傳播和其他方面的應用。
紅外線:
紅外線是頻率在10的12次方~10的14次方Hz之間的電磁波。無導向的紅外線被廣泛用於短距離通信。電視、錄像機使用的遙控裝置都利用了紅外線 裝置。紅外線有一個主要缺點:不能穿透堅實的物體。但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一間房屋裡的紅外系統不會對其他房間里的系統產生串擾,所以紅外系統防竊聽的安全性要比無線電系統好。正因為於此應用紅外系統不需要得到政府的許可。
激光傳輸:
通過裝在樓頂的激光裝置來連接兩棟建築物里的LAN。由於激光信號是單向傳輸,因此每棟樓房都得有自己的激光以及測光的裝置。激光傳輸的缺點之一是不能穿透雨和濃霧,但是在晴天里可以工作的很好。

4. 任務:設計並製作一個紅外通信裝置(求大神指點,不能直接用用紅外發收模塊)

在2m的時候,紅外的傳輸效果可能已經比較差了。
首先你要搞清楚一點,紅外,只是一種通信專媒屬介,並非通信手段。
所以,你可以考慮採用紅外加串口的模式來進行通信。
在發送端,先採集語音信號,然後通過串口進行發送
傳統的串口發送需要有線連接,你現在只需把待發信號連接到紅外發射管上即可。
在接收端,將紅外接受管的信號作為輸出。
這樣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免去了通訊協議的設置。
2和3是屬於信號調理和測量部分了,選一個好一點的運放和AD采樣晶元即可滿足要求
如常見的AD7324+OP177A運放即可。

5. 無線傳輸介質有哪幾種,每種傳輸方式主要用途是什麼

無線傳輸的介質有:無線電波、紅外線、微波、衛星和激光。在區域網中,通常只使用無線電波和紅外線作為傳輸介質。無線傳輸介質通常用於廣域互聯網的廣域鏈路的連接。

1、無線電波

在自由空間(包括空氣和真空)傳播的射頻頻段的電磁波。無線電技術為通過無線電波傳播聲音或其他信號的技術。

無線電技術的原理在於,導體中電流強弱的改變會產生無線電波。利用這一現象,通過調制可將信息載入於無線電波之上。當電波通過空間傳播到達收信端,電波引起的電磁場變化又會在導體中產生電流。 通過解調將信息從電流變化中提取出來,就達到了信息傳遞的目的。

2、微波

微波指頻率為300MHz-300GHz的電磁波,是無線電波中一個有限頻帶的簡稱,即波長在1米(不含1米)到1毫米之間的電磁波,是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的統稱。微波頻率比無線電波頻率高,通常也稱為「超高頻電磁波」。

3、紅外線

紅外線可分為三部分,即近紅外線,波長為0.75~1.50μm之間;中紅外線,波長為1.50~6.0μm之間;遠紅外線,波長為6.0~1000μm之間。



(5)紅外光通信裝置中繼站設計擴展閱讀

利用無線電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可以實現多種無線通信。在自由空間傳輸的電磁波根據頻譜可將其分為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激光等,信息被載入在電磁波上進行傳輸。

導向的紅外線被廣泛用於短距離通信。電視、錄像機使用的遙控裝置都利用了紅外線裝置。

通過拋物線狀天線把所有的能量集中於一小束,便可以防止他人竊取信號和減少其他信號對它的干擾,但是發射天線和接收天線必須精確地對准。由於微波沿直線傳播,所以如果微波塔相距太遠,地表就會擋住去路。

因此,隔一段距離就需要一個中繼站,微波塔越高,傳的距離越遠。微波通信被廣泛用於長途電話通信、監察電話、電視傳播和其他方面的應用。

6. 傳輸介質的分類

有線傳輸介質是指在兩個通信設備之間實現的物理連接部分,它能將信號從一方傳輸到另一方,有線傳輸介質主要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和光纖。雙絞線和同軸電纜傳輸電信號,光纖傳輸光信號。
雙絞線:
由兩條互相絕緣的銅線組成,其典型直徑為1mm。這兩條銅線擰在一起,就可以減少鄰近線對電氣的干擾。雙絞線即能用於傳輸模擬信號,也能用於傳輸數字信號,其帶寬決定於銅線的直徑和傳輸距離。但是許多情況下,幾公里范圍內的傳輸速率可以達到幾Mbit/s.由於其性能較好且價格便宜,雙絞線得到廣泛應用,雙絞線可以分為非屏蔽雙絞線和屏蔽雙絞線兩種,屏蔽雙絞線性能優於非屏蔽雙絞線。雙絞線共有6類,其傳輸速率在4~1000Mbit/s之間。
同軸電纜:
它比雙絞線的屏蔽性要更好,因此在更高速度上可以傳輸得更遠。它以硬銅線為芯(導體),外包一層絕緣材料(絕緣層),這層絕緣材料再用密織的網狀導體環繞構成屏蔽,其外又覆蓋一層保護性材料(護套)。同軸電纜的這種結構使它具有更高的帶寬和極好的雜訊抑制特性。1km的同軸電纜可以達到1~2Gbit/s的數據傳輸速率。
光纖:
它是由純石英玻璃製成的。纖芯外麵包圍著一層折射率比芯纖低的包層,包層外是一塑料護套。光纖通常被紮成束,外面有外殼保護。光纖的傳輸速率可達100Gbit/s. 指我們周圍的自由空間。我們利用無線電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可以實現多種無線通信。在自由空間傳輸的電磁波根據頻譜可將其分為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激光等,信息被載入在電磁波上進行傳輸。
無線傳輸的介質有:無線電波、紅外線、微波、衛星和激光。在區域網中,通常只使用無線電波和紅外線作為傳輸介質。無線傳輸介質通常用於廣域互聯網的廣域鏈路的連接。
無線傳輸的優點在於安裝、移動以及變更都較容易,不會受到環境的限制。但信號在傳輸過程中容易受到干擾和被竊取,且初期的安裝費用較高。
微波傳輸:
微波是頻率在10的8次方~10的10次方Hz之間的電磁波。在100MHz以上,微波就可以沿直線傳播,因此可以集中於一點。通過拋物線狀天線把所有的能量集中於一小束,便可以防止他人竊取信號和減少其他信號對它的干擾,但是發射天線和接收天線必須精確地對准。由於微波沿直線傳播,所以如果微波塔相距太遠,地表就會擋住去路。因此,隔一段距離就需要一個中繼站,微波塔越高,傳的距離越遠。微波通信被廣泛用於長途電話通信、監察電話、電視傳播和其他方面的應用。
紅外線:
紅外線是頻率在10的12次方~10的14次方Hz之間的電磁波。無導向的紅外線被廣泛用於短距離通信。電視、錄像機使用的遙控裝置都利用了紅外線 裝置。紅外線有一個主要缺點:不能穿透堅實的物體。但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一間房屋裡的紅外系統不會對其他房間里的系統產生串擾,所以紅外系統防竊聽的安全性要比無線電系統好。正因為於此應用紅外系統不需要得到政府的許可。
激光傳輸:
通過裝在樓頂的激光裝置來連接兩棟建築物里的LAN。由於激光信號是單向傳輸,因此每棟樓房都得有自己的激光以及測光的裝置。激光傳輸的缺點之一是不能穿透雨和濃霧,但是在晴天里可以工作的很好。

7. 中國激光發展

一、中國的激光武器

激光武器是所有新概念武器中最有可能用於實戰的,它在未來戰爭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世界上以中美俄水平最高。中國在六十年代初的時候就開始對它進行重點研究,只可惜從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的這段時間里擱置了,從這以後截止到目前取得了很大進展!因為此類武器的研究屬於國家高度機密,因此到底進展到何種程度我們很難知道。1965年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製成鋁石榴石(Nd:YAG)激光晶體,翌年製成YAG激光器,1972年高重復頻率調QYAG激光器研製成功。用於軍用光纖通信的半導體激光器也在196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20年內中國先後研發出C02激光器、氬離子激光器、環形激光器、穩頻激光器、遠紅外激光等,並於1970年代中期開始量產用於陸軍武器測距、彈道測量、人造衛?星測距、大氣激光通信、光纖通信、海軍武器測距、陸空軍武器導引等方面的系統。1974年王大珩率團出訪美加介紹了大陸國產強激光裝置已打出了中子,令人刮目相看,加國專家表示兩國已處於同一水平。1986年上光所建成尖峰疽功率超過1012瓦的強脈沖激光試驗裝置,張愛萍上將將它命名為「神光」,使中國成為繼美、蘇、法、日之後擁有同類設備的國家。中國新一代飛杪級超短超強激光裝置已在1996年由上海光機所研製成功,並通過驗收,標志著中國的強激光技術又踏上一個新台階。中國將在2000年以後在強激光武器領域有更大的進展,並初步具備量產化能力,屆時中國可能有能力威脅在大陸近岸活動的美國「曙光女神」超高速戰略偵察機。

二、中國空軍CYAL-1A機載激光武器系統

依據發展和完善武裝力量的最新理論,中國國防部現在對開發和裝備新概念武器的重視程度愈發地高漲。這其中最為引入注目的便是大功率機載激光武器系統。目前,該項目由中國空軍部負責全面領導,同時反導彈防禦局和601、603、cheng 等希望獲得軍方訂貨的企業也直接參與了研製工作。
603負責制定建造機載激光武器的總體方案,並研發作戰指揮系統和其他一系列相關的機載系統,安裝激光武器部件,根據軍方需求改裝運輸平台(運輸機),同時還要對各個分系統進行整合。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組件是射擊控制系統。601負責研製合適的光學設備,光束控制系統,一系列的主、被動光電探測和目標跟蹤系統,以及將強激光束准確引向目標的制導裝置。xxx 主要負責研製可批量生產的兆瓦級氧-碘化學脈沖激光發射器。除此之外,該公司還將主持建造強力激光器的地面保障系統。為了實施機載激光武器系統的建造計劃,中國軍方將會組織開展一系列的科研和試驗設計工作,對光電系統進行實驗室和室外測試,並編制用於激光武器自動化控制的系統程序。中國專家認為,機載激光武器系統必須能夠自主地發現、識別並摧毀400公里以內的來襲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和各型戰機。根據中國空軍司令部的計劃,裝備有激光武器的飛機將主要用於在距離前線100公里遠的安全區域執行巡邏任務,在奪取制空權後,其位置還會向更接近前線的地方移動。據中國空軍測算,要保證在導彈威脅區域的24小時巡邏和對敵方實施不間斷的監視,至少需要裝備5架配備有機載激光武器系統的新型飛機。中國現在的目標是,要在2009年組建一個由7架這種飛機組成的飛行中隊。在和平時期,這些裝備有激光武器的飛機將會被部署在中國本土的基地中,為了隨時前往作戰地區執行打擊任務,這些保持飛機均將保持24小時戰備狀態。為了保證機載激光武器系統的作戰效能,在這些常備基地中將會儲存充足的航空油料和產生強激光束所需的化學試劑。據悉,在進行重新部署時,每架作戰飛機有可能會攜帶多達20噸的化學試劑。其他的保障物資將會由軍用運輸機運往臨時基地。每套機載激光武器系統包括:一架由波音Y8-600F改裝而來大型固定翼飛機,一個由14個部件組成的紅外波段強激光發生器,一套作戰指揮系統,一個由多種主、被動光電探測和跟蹤設備構成的射擊控制系統,以及制導系統和一些保障設備。改裝後的Y8-600F安裝有4台CF6-80C2B1F型發動機或是RB 211-524 G(H)發動機。其一次地面加油後的巡航時間約為6小時。為了維持所需的戰斗效能,同一巡邏區域將會部署兩架作戰飛機。除了上述的Y8-600F外,中國還研製了一種代號為YAL-1A的空中平台。與Y8相比,YAL-1A的機翼長度有所增加,貨艙艙門也經過了加固。由於裝備了激光武器系統,新機的外形也非常特別--機頭整流罩被設計成了球形,其下方安裝了發射裝置。據中國空軍介紹,YAL-1A上安裝的用於瞄準聚焦的透鏡直徑到達了1.5米。

三、激光武器的出現對我軍軍事裝備的影響:

1、激光武器將被大量用於各種類型的作戰平台上,以搶占這作戰領域的攻擊制高點。
2、信息戰將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激光武器具有無提前量極高速攻擊能力,具有發現目標即等於擊中目標的能力,一旦被發現,目標根本無法運用自身的機動能力擺脫激光武器的攻擊。因此,一方面要求我方具有先敵發現的卓越偵察能力,另一方面要求自身的軍事裝備不被敵方發現,圍繞這一點,我方的任務是:
A、 建立強大的CI4系統能力並有在敵方干擾、破壞下保持這一能力的能力;
B、 具有干擾、破壞敵方CI4系統的能力,電磁武器、微波武器的地位將大大提高;
C、大力加強自身軍事裝備全面隱形化的能力;
3、新材料的運用舉足輕重,各國將拚命研究抵抗高溫的材料,並將它運用於軍事裝備上。
4、在同等CI4系統能力下,傳統攻擊性武器,尤其是導彈的威力將大減,導彈的速度與激光相比太慢,其紅外特徵太明顯,易為敵方的激光武器摧毀,近距離的、在地平線上(由武器視角看)起作用的、打擊點目標的導彈將被激光取代,導彈的存在價值是A、對超地平線的目標起作用;B、對非點目標(具有相對廣大的面和體目標)起作用。但是導彈必須做到不被敵方發現。電磁炮相比導彈來說速度很快,達到每秒30~50公里,是現有導彈最快速度每秒10公里的3~5倍,敵方的反應速度被大大降低,而且電磁彈頭很小,發射時紅外特徵不明顯,故隱身能力大大超越彈道導彈,一旦電磁炮技術成熟,將立即取代彈道導彈的地位。

――――據外電通訊社引述北京消息人士指出,――――

解放軍最近在西部地區成功地運用激光武器攔截來襲的低空巡航導彈。這項激光防禦技術極可能成為中國發展自己的導彈防禦系統(TMD)的一個組成部分。消息並指出,這次激光實驗是在青海與西藏高原進行,這一技術的成功運用顯示出大陸目前已有能力使用武器攔截低空巡航導彈。過往的反導彈系統通常是以地對空導彈在空中擊落攻擊導彈,而激光系統則是利用激光摧毀導彈的指引系統,使導彈落地而不引起破壞。 此次激光武器試驗是我國廣大國防科研人員經數十年不懈努力取得的一項突破性成果,在試驗過程中,激光發生器的最大瞬時功率達到驚人的XXXXX.XX兆瓦,持續發生功率也有XXXX.XX兆瓦,光束持續照射時間達到XXXX秒,目標跟蹤、調校裝置的精度也完全達到了試驗設計要求,僅用X秒便捕獲了遠在數千公里目標區飛行的導彈,照射0.X秒後直接引爆,試驗結果是振奮人心的!

8. 紅外線可不可以作為光纖通信

紅外線可以作為光纖通信。
3.光纖的種類:
光纖的種類很多,根據用途不同,所需要的功能和性能也有所差異。但對於有線電視和通信用的光纖,其設計和製造的原則基本相同,諸如:
①損耗小;
②有一定帶寬且色散小;
③接線容易;
④易於成統;
⑤可靠性高;
⑥製造比較簡單;
⑦價廉等。
光纖的分類主要是從工作波長、折射率分布、傳輸模式、原材料和製造方法上作一歸納的,茲將各種分類舉例如下。
(1)工作波長:紫外光纖、可見光纖、近紅外光纖、紅外光纖(0.85pm、1.3pm、1.55pm)。
(2)折射率分布:階躍(SI)型光纖、近階躍型光纖、漸變(GI)型光纖、其它(如三角型、W型、凹陷型等)。
(3)傳輸模式:單模光纖(含偏振保持光纖、非偏振保持光纖)、多模光纖。
(4)原材料:石英光纖、多成分玻璃光纖、塑料光纖、復合材料光纖(如塑料包層、液體纖芯等)、紅外材料等。按被覆材料還可分為無機材料(碳等)、金屬材料(銅、鎳等)和塑料等。
(5)製造方法:預塑有汽相軸向沉積(VAD)、化學汽相沉積(CVD)等,拉絲法有管律法(Rod intube)和雙坩鍋法等。

紅外光纖
作為光通信領域所開發的石英系列光纖的工作波長,盡管用在較短的傳輸距離,也只能用於2pm。為此,能在更長的紅外波長領域工作,所開發的光纖稱為紅外光纖。紅外光纖(Infrared Optical Fiber)主要用於光能傳送。例如有:溫度計量、熱圖像傳輸、激光手術刀醫療、熱能加工等等,普及率尚低。
摘自:

9. 各種飛機的簡介

麥道-82飛機簡介

MD82是MD80飛機系列中80型的改進型,是現屬於波音公司的麥道飛機公司DC-9飛機發展來的中短程飛機。與B737、A320屬於同一級別。1985年,中美合作在上海飛機公司生產了25架交付民航使用。它擁有兩台噴氣發動機,客座147-172個,巡航高度11300米,載油17噸,最大航程為4345公里。
麥道-82飛機於1980年8月獲得美國聯邦航空局認證,同年10月投入航空公司運營。MD-82飛機採用了普惠JT8D-200型發動機,加之高效的氣動設計,能夠達到目前所有噪音標准要求,並成為運營費用最低的民用飛機之一。據
無人駕駛飛機簡介
無人機誕生於20世紀20年代,50年代以後有了較大的發展。開始的時候,無人機是作為靶機使用的,後來一些國家又研製起了無人駕駛偵察機。

使人們真正認識到無人權軍事價值的是50年代發生的那場中東戰爭。

當時,敘利亞在貝卡谷地部署了不少SA-6防空導彈陣地,形成了十分密集的防空火力網。以色列人必須弄清敘利亞在貝卡谷地的火力部署,才能有效地發起進攻。情況緊急,派間諜去刺探根本來不及。以色列人想到了無人駕駛偵察機,派無人機會偵察無疑是個好辦法。於是,以色列的無人機披掛出征了。

1982年6月9日,貝卡谷地上空傳來了飛機的轟鳴聲。以色列的飛機大搖大擺地來了。

敘利亞的雷達陣地發現以色列的飛機前來進犯,立即還以顏色,導彈陣地紛紛開火。SA-6導彈是十分先進的導彈,以色列的許多飛機被擊中。可是,敘利亞人很快就發現,這些被擊中的飛機都是一些無人權。原來,這些被擊中的無人機是以色列派出專門引誘敘利亞的導彈陣地雷達開機並發射導彈。因為就在這同時,以色列還派出了「偵察兵」無人機搜集敘利亞雷達的位置信號、頻率等信息,並把這些信息及時傳給地面作戰指揮中心。隨後,以色列派出作戰飛機,輕而易舉地摧毀了敘利亞部署在貝卡谷地的全部導彈陣地(一共19個)。

由於無人機的參戰,使以色列在戰爭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海灣戰爭中,有一次美亞出動無人偵察機,發現了伊拉兄的2個導彈陣地和若干艘巡邏艇,美軍的攻擊機在無人偵察機的指示引導下,很快就摧毀了這些目標。

三代同堂大發展

無人機初露鋒芒備受注目,尤其是美國和以色列特別青睞無人機。以色列在發展近程和中程無人機方面最有經驗,不少國家競相與以色列簽訂合同,共同發展無人機。美國的遠程無人機發展處於領先地位。

如果我們把無人機的發展人為地劃分一下,不妨把世界專用無人機分為三代。在這三代之前,我們稱為早期的無人機。早期的無人機大多用退役的戰斗機改裝,有的雖然是專門研製的無人機,但是並不直接用於戰場環境。

第一代無人機的主要特點是:能在中、低空進行戰場偵察和進行實時數據傳輸。機上可攜帶電視攝像機和長焦距鏡頭,進行空中拍攝。或者安裝紅外成像相機和激光指示/測距儀,進行目標指示。

第二代無人機開始採用先進的復合材料做機身,發動機的馬力增大。使用和維護極為簡便。地面接收站大量採用微處理機。

第三代無人機採用先進的氣動設計,用復合材料製造機體,有隱身能力,電子設備更加完善。目前,這三代無人機分別在各國的部隊中服役。

無人駕駛飛機主要由機體、動力系統、機載飛行控制系統、起飛和回收裝置以及偵察、電子設備等組成。

無人駕駛飛機的飛行方式主要有3種:有線控制、無線遙控和程序控制。

採用有線控制的方法比較簡單,地面站的工作人員通過電纜或光纜將各種遙控信息傳給無人機,操縱無人機進行飛行,無人機也通過電纜或光纜將信息傳回地面。用這種方法飛行的無人機飛行距離不可能太遠。

採用無線電遙控的方法,無人機的活動半徑可以增大,飛行的自由程度也大大增加了。

採用程序控制的無人機活動半徑最大,它們甚至可以在5000千米之外的空中執行偵察任務。起飛之前,地面人員將預定的飛行航線,偵察工作時間等輸入程式控制無人機的控制系統,無人機起飛後,大部分飛行和工作過程都由程序控制裝置通過自動駕駛儀操縱無人機按照預定的航線飛行和工作。程序控制裝置實際上就是一種電腦,它還可以隨時控制機上的其它設備。

多姿多彩的上天之路

我們知道,有人駕駛的飛機都是從跑道上起飛,跑道是飛機的「天梯」。可是,飛行機器人是一種沒有人員駕駛的飛機,那麼它是怎樣飛上天的呢?

a.空中投放。由大型飛機(母機)攜帶到空中,在指定空域起動無人機的發動機,然後投放。
b.彈射起飛。將無人機裝在發射架上,藉助於助推火箭、高壓氣體或橡皮繩彈射器實現零長度發(彈)射起飛。
C.滑跑起飛。無人機上裝有起落架,發動機起動後,由地面操縱員通過遙控設備操縱無人機在跑道上滑跑起飛。
d.滑軌起飛。無人機上裝有滑橇,發動機起動後,無人機沿滑軌方向起飛。
e.藉助起飛車滑跑起飛。無人機裝在起飛車上,發動機起動後,無人機通過推力銷驅動起飛車向前滑行,當達到起飛速度時,鎖定機構自動開鎖,無人機離開起飛車,加速爬高。

別具特色的「回家」辦法

無人駕駛飛機的回收要比起飛困難得多,即使是有飛行員駕駛的飛機也是起飛容易,著陸難,何況是無人機呢?飛行機器人「回家」主要有4種辦法:

a.傘峰迴收。無人機上帶有降落傘,它按照預定程序或在遙控指揮下到達回收區上空,然後自動開傘或根據遙控指令開傘,降落在陸地上或水面上。
b.空中回收。其開傘的程序與傘降回收方式相同,當無人機打開降落傘在空中飄落時,用直升機等回收母機在空中將無人權回收,然後攜帶回場著陸。
C.著陸回收。地面操縱人員一面目視遠方逐漸下降高度的無人機,一面通過遙控裝置控制無人權的飛行姿態,直至無人機接地。
d.攔阻回收。無人機在地面無線電遙控下,降低高度,減小速度,對著攔阻網飛去。攔阻網由彈性材料編織而成,網的兩端還連接有能量吸收器。無人機撞入網中後,速度很快減為零。

獨樹一幟特點鮮明

在軍用偵察衛星、空中預警機大發展的今天,無人機卻能獨樹一幟,爭得一席之地,這是因為它們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性能。那麼,無人機有些什麼恃點呢?

①可用多種方式起飛,還可用機載或航母搭載方式投送部署。
②續航時間長,飛行距離遠。
③一機專用或一批多用,可配套發展,還可為某一軍種研製特殊型號的機型。
④作戰空間遍及低、中和高空。有些無人機兼有低、高空作戰的雙重性能。
⑤生存性高。使用雷達反射特徵小的復合材料和隱身技術,提高了無人機的生存性。
⑥高性能的合成孔徑雷達,電-光學與紅外感測器,提高了監視與偵察的范圍。通過軍事衛星數據傳輸設備的控制,無人權可起到通信中繼站的作用。
⑦在核、生、化環境下也能執行任務,避免了人員傷亡。
⑧無人機的安全性較高。
⑨能對巡航導彈的精確攻擊提供實時的情報。
⑩激光指示目標系統可提供精確的制導。

除了以上10個特點之外,無人機還在朝著更新的方向發展。
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與運用,隨著思想觀念的更新,在無人機上安裝大氣層截擊導彈,可截擊在助推段飛行的彈道導彈。在無人機上安裝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高速火箭導彈或者「不死鳥」式空對空導評,就可以攔射其它的飛行器。無人機攜帶攻擊性武器,還可對縱深之敵和地面目標進行攻擊。特別是「走向天線」II十式無人機,可以在數千里之外的地面控制人員的操作下發射火箭。這就使無人機具有了攻擊性。
隱身技術、激光制導指示目標系統、用於自衛的電子干擾設備、偏轉旋翼技術,這些原本是有人駕駛飛機上成熟的技術與設備,也運用到無人機上,使無人機更多地具備有人駕駛飛機的性能。
運十飛機簡介
Y10飛機的研製始於1970年8月,1980年9月26日首飛上天。Y10飛機的客艙按混合級布置為124座,頭等艙16座,排距1.05米,旅行艙108座,排距0.88米。全經濟級布置149座,排距0.88米;按高密度布置(排距0.7366米)可達179座。

Y10飛機的最大起飛重量110噸,最大商載25噸;最大巡航速度974公里/小時;最大商載航程3150公里,5噸商載航程可達8300公里;最大加油量51噸;實用升限12000米。

Y10飛機共研製兩架,其中01架用於靜力試驗,02架用於飛行試驗。靜力試驗結果表明Y10的靜強度完全符合設計要求。飛行試驗結果充分說明該機具有良好的飛行品質。Y10從1980年9月首飛成功到1984年共飛行了130多個起落、170多個飛行小時。先後飛抵北京、哈爾濱、烏魯木齊、鄭州、合肥、廣州、昆明、成都等國內主要城市,並七次沿「死亡航線」飛抵拉薩,成為首架飛抵拉薩的國產飛機。
西門諾爾飛機簡介
從美國引進的「西門諾爾」教練飛機平穩降落在綿陽機場,這是中國民航飛行學院給綿陽分院配置的新型教練飛機,結束了該分院沒有雙發飛機訓練的歷史。西門諾爾飛機是由美國「派泊」飛機製造公司生產的雙發螺旋槳飛機,最大航程765海里,巡航高度14000英尺。安裝有良好的通信、導航和先進的儀表設備,可在目視、儀表氣象條件下飛行訓練,是較理想的中級教練機。中國民航飛行學院這次共引進6架西門諾爾飛機用於中級教練機使用。其中5架落戶飛行學院綿陽分院。分院目前用於教學的訓練機群種類已達3種。
伊留申-76飛機簡介
伊爾-76是前蘇聯伊留申設計局(現為伊留申航空聯合體股份公司)研製的四發、中遠程重
型運輸機。該型作為軍事運輸機研製項目於60年代末提出並開始設計。由於安-12作為前蘇聯
軍事空運主力已經顯得載重小和航程不足,前蘇聯為了提高其軍事空運能力,急需一種航程
更遠、載重更大、速度更快的新式軍用運輸機,於是決定研製這種在外形和載重能力都類似
於美國C-141重型運輸機的伊爾-76,以彌補前蘇聯軍事空運能力的不足和使其現代化。

第一架原型機於1971年3月首次試飛,試飛持續到1975年結束,隨後投入批生產並交付前
蘇聯空軍航空運輸部隊和民航使用。目前已生產1000架左右,IL76還向阿爾及利亞、伊朗、
英國、敘利亞、印度、伊拉克、利比亞、阿富汗、古巴和中國等國出口。

伊爾-76採用T形尾翼和上單翼布局,考慮到空軍執行任務的要求,採用低壓輪胎和中度
後掠機翼,且輪胎裝有胎壓調節系統,起落架支柱短粗而結實,以保證在短跑道和粗糙跑道
的起降能力。上翹的後機身底部有兩扇蚌殼式艙門,向下開的中間壁板可作為貨橋。軍用型
機尾裝有炮塔。伊爾-76是一種以軍事用途為主的運輸機,翼載低、展弦比大、有完善的增升
裝置,可空中加油,具有全天候的飛行設備,可以不依賴基地的維護支援,獨立在野外執行
任務。

由於該機型使用成本很低,甚至可與水上運輸成本相比,因此在民用運輸中也得到廣泛
應用,隨著前蘇聯解體,大批新出現的商業運營者開始使用伊爾-76執行貨運任務,甚至租用
軍用型伊爾-76。

主要型號:

伊爾-76初始基本生產型。

伊爾-76T生產型。增加了機翼中段內的油箱容量,機身頂部也增設了油箱,無尾炮塔。

伊爾-76M伊爾-76T的改進型。主要用於軍事運輸,在機尾增設了尾炮塔和2門23毫米機
炮。除載貨外,還可運送150名兵員和120名傘兵。

伊爾-76TD伊爾-76T的發展型。最大起飛重量增加,增加10噸燃油,可使飛機在最大燃油
量情況下航程增加1200公里。裝有改進型索洛維耶夫D-30KP-1渦扇發動機。1982年提出改進
方案,1983年7月正式交付使用。該型無尾炮塔,主要用於軍事運輸。

伊爾-76MD軍用型。除機尾裝有機炮外,其它改進與伊爾-76TD相同。

A-50:在伊爾-76基礎上研製的預警機型,是圖-126飛機的後繼機。該機於70年代開始
研製,80年代初開始生產,1984年進入部門服役。A-50在其基礎上加裝了有下視能力的空中
預警雷達,加長了前機身,並在機翼後的機身背部裝有直徑9米的雷達天線罩,估計其雷達作
用距離可達400-600公里。

此外,還有在伊爾-76基礎上研製的伊爾-78T、伊爾-78M空中加油機等型號,服務於空
軍。

IL76的基本數據:

翼展:50.5米

機長: 46.59米

機高:14.76米

空機重量:70噸

最大商載:40噸

最大起飛總重:170噸

最大載重航程:5000公里
ASN-206飛機簡介
學西安愛生技術集團研製的多用途無人駕駛飛機。1994年12月完成研製工作。該機是一種配套完整、功能齊全、性能先進、適合野外條件使用的無人機。可用於晝夜空中偵察、戰場監視、偵察目標定位、校正火炮射擊、戰場毀傷評估、邊境巡邏等軍事領域,也可用於航空攝影、地球物理探礦、災情監測、海岸緝私等民用領域。飛機採用後推式雙尾撐結構形式。ASN-206具有數字式飛行控制與管理系統、綜合無線電系統和先進任務設備。因而該系統可在150千米遠縱深范圍內晝夜執行作戰任務。偵察情報信息可以實時傳輸至地面站,進行觀察和監視。定位校射系統能為打擊武器實時指示地面目標的坐標和校正火炮射擊。飛機利用固體火箭助飛,零長發射,傘降回收,可多次使用,不需要專用起降跑道。1996年在珠海國際航展上展出,現已投入批量生產。 動力裝置1台HS-700型四缸二沖程活塞式發動機,功率為37.3千瓦。 主要機載設備垂直相機和全景相機、紅外探測設備、電視攝像機,定位校射設備等。 尺寸數據翼展6米,機長3.8米,機高1.4米。 重量及載荷最大起飛重量222千克,任務設備重量50千克。 性能數據最大平飛速度210千米/小時,實用升限6000米,航程150千米,續航時間 4~8小時
空客320介紹
A320系列是歐洲空中客車工業公司研製的雙發中短程150座級客機。包括A318、A319、A320及A321四種客機,這四種客機擁有相同的基本座艙配置,飛行員只要接受相同的飛行訓練,就可駕駛以上四種不同的客機。這種共通性設計也降低了維修的成本及備用航材的庫存。A320是一種真正的創新的飛機,為單過道飛機建立了一個新的標准,A320由於較寬的客艙給乘客提供了更大的舒適性,因而可採用更寬的座椅和更寬敞的客艙空間,它比其競爭者飛得更遠、更快,因而具有更好的使用經濟性。接著在此基礎上又發展了較大型和較小型,即186座的A321和124座的A319、107座的A318。
A320系列客機在設計中採用「以新制勝」的方針,採用先進的設計和生產技術以及新的結構材料和先進的數字式機載電子設備。是世界上第一種採用電傳操縱系統的亞音速民航運輸機。其機翼在A310機翼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改進.雙水泡形機身截面大大提高了貨艙中裝運行李和集裝箱的能力。其客艙舒適而寬敞是當前最受歡迎的150座級的中短程客機。

1994年5月,波音公司購買一架二手A320飛機陳列在西雅圖以此來激發波音員工,這可能也是空客公司的最大榮幸。

閱讀全文

與紅外光通信裝置中繼站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儀表盤一直卡頓 瀏覽:925
boot解包工具箱 瀏覽:943
75千瓦電機軸承型號是什麼 瀏覽:930
男機械技能怎麼放 瀏覽:961
預作用空氣維持裝置組成 瀏覽:832
手機設備禁用了怎麼辦 瀏覽:175
工廠儀表工接線一般多少錢 瀏覽:761
超聲波檢測需要一對什麼測試面 瀏覽:661
大型儀器上崗證都有哪些 瀏覽:338
Joule實驗的裝置示意圖 瀏覽:630
嘉興五金機電城 瀏覽:955
木工電動工具連條上法 瀏覽:774
帶座軸承用什麼軸承 瀏覽:499
怎麼查看閥門閥體的材質 瀏覽:906
vs2010工具箱介紹 瀏覽:875
液氮用於製冷是利用其什麼性質 瀏覽:976
大型五金機電市場 瀏覽:350
空調里製冷的東西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959
電動工具20伏電源 瀏覽:982
怎麼查wifi多少連接設備連接wifi 瀏覽: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