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電解精煉銅(電解池)(2)2H
+ +2e
- = H
2 ↑4AgNO
3 +2H
2 O

4Ag+4HNO
3 +O
2 ↑
(3)C池(4)21.6 6.4
B. 為了測定MgCO3nH2O中的n值。某同學設計如右圖實驗裝置
分液漏斗;
收集從廣口瓶在逸出的氣體;
驅趕廣口瓶中溶液里的CO2氣體;
n=(1-84a)/(18a);
有一些CO2未被完全吸收;
n=[(100-82.3)/18]/(39.5/40)
C. 某同學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蒸騰作用。取三支試管,各注`````````````````
一組是甲和乙,變數時溫度,實驗結果是甲液面下降大;另一組是甲和丙,變數是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實驗結果是甲液面下降大,實驗結論是蒸騰作用與溫度、接觸面積等因素有關。
D. 某同學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裝置來測定鈉的相對原子質量(已知氫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其步驟如下:①
都不是答案
我已經解答了呀
E. 為了探究菜豆種子萌發所需的條件,某同學設計 了如右圖的實驗, (說明:A,B,C三個裝置都放在光照條件下
子葉,胚根
水分和空氣
B,取另一組跟B條件一樣的,用黑布罩住,一星期後觀察.
F. 某同學設計如下實驗裝置探究「分子的性質實驗」圖Ⅰ是按課本進行的一個化學實驗,大燒杯中的實驗現象是__
濃氨水具有揮發性,揮發性氨氣遇到的酚酞試液變紅.圖I是按課本進行的一個化版學實驗權,大燒杯中的實驗現象是甲燒杯中溶液由無色逐漸變紅,丙燒杯內無明顯變化;
甲燒杯中溶液由無色逐漸變紅,丙燒杯內無明顯變化(液面下降也可),此實驗說明分子在不斷運動.
【分析討論】:
(1)E試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與B、C中的酚酞溶液做對照或者對比;
(2)由此可以得到的實驗結論是:①濃氨水顯鹼性②分子在不斷運動,且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
(3)對比改進前的實驗,改進後實驗的優點是能夠防止氨氣擴散到空氣中,污染大氣;能夠得出在不同溫度下分子運動的劇烈程度的差異.
故答案為:(1)與B、C中的酚酞溶液做對照或者對比;
(2)①濃氨水顯鹼性②分子在不斷運動,且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
(3)能夠防止氨氣擴散到空氣中,污染大氣;能夠得出在不同溫度下分子運動的劇烈程度的差異.
G. 為了探究菜豆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某同學設計了如右圖的實驗,(說明:A.B.C三個裝置都放在光照的條
(1)菜豆種子的營養物質儲存在子葉里,在種子萌發時,由子葉將營養物質轉給胚芽、胚軸、胚根利用.由胚根發育成根,胚芽發育成莖和葉,胚軸發育成連接根與莖的部位.
(2)對照組是實驗變數沒有變化的一組B組,實驗組是變數有變化的一組A、C組..因此,如果參照該實驗來探究菜豆種子萌發是否需要光,我們應該選擇B組裝置作為對照,還需要的另一實驗組仿照B組進行,D組是用菜豆種子、濕棉花、在無光的條件下(遮光).如D組也萌發,表明種子的萌發與光無光,如不萌發表明種子的萌發需要光.
故答案為:
(1)子葉;胚根;
(2)B;
.
H. (18分)某同學設計了如下裝置用於製取SO 2 和驗證SO 2 的性質。分流漏斗內裝75%的濃硫酸,錐形瓶內裝固
⑴Na 2 SO 3 +H 2 SO 4 =Na 2 SO 4 +SO 2 ↑+H 2 O(2分) ⑵由紅色變為無色(2分);先由紫色變為紅色,後顏色逐漸褪去(2分);顏色又恢復為原來的紅色(2分)⑶Br 2 +SO 2 +H 2 O=4H + +2Br - +SO 4 2- (3分)⑷平衡分液漏斗和錐形瓶內壓強,使液體能夠順利流下(3分);防止燒杯內液體倒流入左側試劑瓶內 (2分)⑸不能(2分)。
I. 某同學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粗略地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初中化學)
1、劇烈燃燒,產生很濃的白煙。 2、左 3、4;白磷易燃,著火點較低;空氣中氧氣約占總體積的五分之一。
J. 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作用沒有明顯的現象,某同學設計了如右圖所示的實驗裝置(A、B是氣球).(1)若
(1)氫氧化鈉能與二氧化碳反應,導致裝置內的壓強減小,在大氣壓的作用下,B氣球逐漸變大,A氣球逐漸變小,故答案為:現象;A氣球逐漸縮小,B氣球逐漸脹大,原因:CO2氣體與NaOH溶液發生反應被吸收,使錐形瓶內氣壓減小,外界氣體進入氣球B; (2)氯氣可與水反應:C12+H2O=HCl+HClO,氯氣與水反應生成的鹽酸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NaOH+HCl=NaCl+H2O,次氯酸鈉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次氯酸鈉和水,NaOH+HClO=NaClO+H2O,將這三個方程式相加,則會得到:C12+2NaOH=NaClO+NaCl+H2O,故填:C12+2NaOH=NaClO+NaCl+H2O; (3)使裝置中產生的現象與(1)中的現象相反,則膠頭滴管和錐形瓶中應加入能產生氣體的物質,可以是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故填: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
與某同學設計如右圖的裝置相關的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