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工業制硝酸的裝置簡圖。
② 硝酸罐區需要設置二氧化氮報警器嗎在設計規范上有強制要求嗎
應該需要的吧,因為濃硝酸遇空氣是可分解的,有NO2、ON2等。設計規范上應該是有的,因為NO2、ON、ON2這些都是有毒的。
③ 硝酸鋁的消防措施
危險特性: 無機氧化劑。與可燃物的混合物易於著火,並會猛烈燃燒。高溫時分解,釋出劇毒的氮氧化物氣體。
有害燃燒產物: 氧化氮、氧化鋁。
滅火方法: 消防人員必須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離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風向滅火。切勿將水流直接射至熔融物,以免引起嚴重的流淌火災或引起劇烈的沸濺。滅火劑:霧狀水、砂土。
④ 化工硝酸裝置設備有幾種類型
發生故障可能導致危抄險的泵,應有備用。對事故後果嚴重的生產過程,應按冗餘原則,設計備用裝置或備用系統,並能保證在出現危險時能自動轉換到備用裝置或備用系統。常見的是泵,還有備用風機,安全閥等,另外就是容易跳閘引起的設備等備用發電機
⑤ 急急急。。。跪求:GB50016-2006-建築設計防火規范甲類/乙類、丙類危險化學品清單 (中英版也可) 多謝!
您好
《建築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是分:生產的火災危險性分類和儲存物品的火災危險性分類,列出了生產的火災危險性特徵和儲存物品的火災危險性特徵,因為危險性分類有不確定因素和品名很多。
例如:你要建一生產廠房或儲存場所,你只要知道某物品的品名,了解其火災危險性特徵,對照《建築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按其要求進行設計建設。
詳細一點見附圖。
⑥ 合成氨和硝酸製造是怎麼來的
到19世紀中期,人們對植物生長的機理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越來越注意到氨對生物的作用。氟是一切生物蛋白質組成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因而它在自然界中對人類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有很重要的意義。自然界中氮的總含量約佔地殼全部質量的0.04%,大部分以單質狀態存在於大氣中。空氣中含有約78%的氮氣,是空氣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不論是人或其他生物(除少數生物外),都不能從空氣中直接吸收這種游離狀態的氮作為自己的養料。植物只能靠根部從土壤中吸收含氮的化合物轉變成蛋白質。人和其他動物只能攝食各種植物和動物體內已經制好了的蛋白質來補充自己的需要。因此生物從自然界索取氮作為自身營養的問題最終歸結為植物由土壤吸收含氮化合物的問題。
土壤中含氧化合物的主要來源是:動物的排泄物或動植物的屍體進入土壤後轉變形成;雷雨放電時在大氣中形成氮的氧化物溶於雨水被帶入土壤;某些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吸收空氣中的氯氣生成一些氟的化合物。但是這些來源遠遠不能補償大規模農業生產的需要。於是如何使大氣中游離的氟氣轉變成能為植物吸收的氮的化合物,也就是氨的固定,成為化學家們探索的課題。
這個課題在20世紀初取得突破。首先是在1898年德國化學教授弗蘭克和他的助手羅特與卡羅博士發現,碳化鋇在氮氣中加熱後有氰化鋇和氰氨基鋇生成,接著發現碳化鈣在氮氣中加熱到1000℃以上,也能生成氰氨基鈣,並發現氰氨基鈣水解後產生氨,於是首先建議將氰氨基鈣用做肥料。1904年在德國建立了第一個工業生產裝置。1905年在義大利也建立工廠,隨後在美國、加拿大相繼建廠。到1921年氰氨基鈣在世界產量達每年50萬噸,但從此以後新工廠建造漸漸停止,因為由氫和氮直接合成氨的工業在悄然興起。
隨後,開始利用電力使氮氣和氧氣直接化合,生成氯的氧化物,溶於水生成硝酸和亞硝酸。
要使這個方法在工業生產中實現,需要強大的電力、穩定的電弧。1904年這個實驗由挪威物理學教授伯克蘭德和工程師艾德設計完成。他們用通有冷卻水的銅管作為電極,通入交流電。對生成的電弧加上一具強磁場,使電弧形成一個振盪的圓盤狀,火焰的面積因此增加很大,溫度可達3300℃。此裝置於1905年在挪威諾托登投入運轉。挪威具有強大的水力發電裝置,能夠利用這一方法製取硝酸。但是這種製取硝酸的方法在氧的氧化法制硝酸出現後,很快就失去了工業價值。
氨的氧化是先從合成氨開始。合成氧的發明是第三個氮的化學固定方法。
氨又稱阿摩尼亞氣。這個詞來自古埃及的司生命和生殖的神。這是由於在古埃及司生命和生殖神神殿旁堆集著來朝拜人騎的駱駝糞和剩餘的供品,逐漸形成氯化銨。含氮的有機物、動植物的屍體和排泄物在細菌的作用下均能生成氨。
1774年普利斯特里加熱氯化銨和氫氧化鈣的混合物,利用排汞取氣法,首先收集到氨。1784年貝托萊分析確定氨是由氮和氫組成。19世紀很多化學家們試圖從氯氣和氫氣合成氧,採用催化劑、電弧、高溫、高壓等手段進行試驗,一直未能獲得成功,以致有人認為氮和氫合成氨是不可能實現的。
直到19世紀,在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和催化劑等這些新學科研究領域取得一定進展後,才使一些化學家在正確理論指導下,對合成氨的反應進行了有效的研究而取得成功。
1904年,德國化學家哈伯利用陶瓷管,內充填鐵催化劑,進行合成試驗。測定出在常壓下和高溫1020℃反應達到平衡時,氣體混合物中存在有0.012%體積的氨。在1904~1911年,他先後進行了兩萬多次試驗,根據試驗的數據,他認為使反應氣體在高壓下循環加工,並從這個循環中不斷將反應生成的氨分離出來,可使這個工藝過程實現。1909年,他申請了用鋨和鈾、碳化鈾的混合物作催化劑的專利。1910年5月終於在實驗室取得可喜成果。
哈伯把成功的實驗運用到工業生產,得到德國巴迪希苯胺和純鹼公司工程師博施、拉普、米塔赫等人的合作。1910年7月博施製成合成氨工業必需的高壓設備;拉普解決了高溫、高壓下機械方面一系列難題;米塔赫研製成功用於工業合成氨的含少量三氧化二鋁和鉀鹼助催化劑的鐵催化劑。他們於1911年在奧堡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合成氨的工業裝置,設置氨的生產能力為年產9000噸,在1913年9月9日開工。從此完成了氮的人工固定。
氫的合成不僅僅是合成了氨,更創造了高壓下促進化學反應的先例。隨後德國化學家貝吉烏斯將高壓法用於多種化工產品的生產,1920年用高壓法實現了煤的液化,合成人造汽油成功。
由此,哈伯獲得了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博施和貝吉烏斯共同獲得了1931年諾貝爾化學獎。
但是,哈伯雖然創造了挽救千百萬飢餓生靈的方法,卻又設計一種致人於死地的可怕手段。
1915年4月22日下午5時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將裝有氯氣的近6000個鋼瓶約180多噸氯氣打開散向守衛在比利時伊普爾城防線的加拿大盟軍和法裔阿爾及利亞軍隊,造成1.5萬人傷亡,其中5000人死亡,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把化學武器用於軍事進攻中。這是哈伯策劃的。他的妻子是一位化學博士,曾懇求他放棄這項工作,遭到丈夫拒絕後用哈伯的手槍自殺。對此,哈伯遭到後人的譴責和唾罵。
合成氨中的氫氣來自水,氨氣來自空氣。向裝有煤的煤氣發生爐的爐底鼓入空氣,使煤燃燒。當爐溫達到1000℃左右時,通入水蒸氣,產生一氧化碳和氫氣,同時吸收熱量。為了維持爐中溫度,在實際操作中,是將空氣和水蒸氣交替鼓入,這樣得到的氣體叫半水煤氣。它的組成大致如下:
H2:38%~42%N2:21%~23%CO:30%~32%CO2:8%~9%H2S:0.2%~0.5%半水煤氣中氫氣和氯氣是合成氨所需的,其他氣體需要除去。
硫化氫(H2S)是利用氨水吸收。
一氧化碳是在催化劑存在下加熱與水反應變換成二氧化碳和氫氣,經過變換的氣體叫變換氣。
變換氣中的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顯著大於變換氣中其他組分,所以用水就可除去,也可以用鹼液、氨水吸收。
生成的碳酸氫銨(NH4HCO3)正是我國農村使用的小化肥。
少量一氧化碳是通過醋酸銅氨液吸收來除凈的。
得到純凈的氫氣和氮氣的混合物經壓縮進入合成塔,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通過催化劑,部分合成氨。由於氨氣易液化,在常壓和-33.4℃即轉變成液體,從合成塔中出來的氮氣、氫氣和氨氣進入冷卻器,氨氣被液化,而氮和氫仍是氣體。再通過分離器,氨氣就與氮氣、氫氣兩種氣體分離。未反應的氮氣、氫氣兩種氣體用循環壓縮機送入合成塔循環使用。
氨的合成也為製取硝酸開辟了一條途徑。8世紀阿拉伯煉金術士賈伯的著作里講述到硝酸的製取:蒸餾1磅綠礬和半磅硝石得到一種酸,很好地溶解一些金屬。如果添加1/4磅氯化銨,效果更好。
綠礬蒸餾後得到硫酸,與硝石作用,得到硝酸,添加氯化銨,就得到鹽酸。
3份鹽酸和1份硝酸的混合液就是王水。
從8世紀開始,歐洲人利用硝石與綠礬製取硝酸。在硫酸擴大生產後,逐漸利用硝酸鈉與硫酸作用製取硝酸。
前面曾提到20世紀初利用一氧化氮氧化製取硝酸的方法,不過那種方法要消耗大量電力。
早在1830年法國化學品製造商人庫爾曼就提出氨在鉑的催化下與氧氣結合,形成硝酸和水。
1906年,拉脫維亞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將這一方法工業化,1918年引進英國。
隨後催化劑不斷更換。俄羅斯化學家安德列夫在1914年改用鉑銥合金;弗蘭克和卡羅研究用氧化鈰和氧化釷的混合物,催化作用遜於鉑,但價低廉;現在使用的多是鉑銠合金,並在高溫下,氨先被氧化成一氧化氮,然後是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於水成硝酸。
⑦ 硝酸存儲區要張貼什麼應急處置措施
無色透明發煙液體。為氟化氫氣體的水溶液。呈弱酸性。有刺激性氣味。與硅和硅化合物反應生成氣態的四氟化硅,但對塑料、石蠟、鉛、金、鉑不起腐蝕作用。能與水和乙醇混溶。相對密度1.298。38.2%的氫氟酸為共沸混合物,共沸點112.2℃。劇毒,最小致死量(大鼠,腹腔)25mG/kG。有腐蝕性,能強烈地腐蝕金屬、玻璃和含硅的物體。如吸入蒸氣或接觸皮膚能形成較難癒合的潰瘍。安全措施泄漏: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安全區,並進行隔離,嚴格限制出入。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防酸鹼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盡可能切斷泄漏源,防止進入下水道、排洪溝等限制性空間。小量泄露:用砂土、乾燥石灰或蘇打灰混合。也可用大量水沖洗,洗水稀釋後放入廢水系統。大量泄露:構築圍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轉移至槽車或專用收集器內,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滅火方法燃燒性:不燃滅火劑:霧狀水、泡沫。滅火注意事項:消防人員必須佩戴氧氣呼吸器、穿全身防護服。緊急處理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新鮮空氣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食入:誤服者用水漱口,給飲牛奶或蛋清。就醫。皮膚接觸:立即脫去被污染衣著,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至少15分鍾。就醫。或者,立即脫去被污染衣著,用敵腐特靈沖洗,如果是含氟的酸,用六氟靈沖洗。就醫。眼睛接觸:立即提起眼瞼,用大量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徹底沖洗至少15分鍾。或者用敵腐特靈洗眼器(如果是含氟的酸,用六氟靈沖洗)就醫。
⑧ 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備案表 火災危險性類別怎麼填
3.1.3本條規定了儲存物品的火災危險性分類原則。1本規范將生產和儲存物品的火災危險性分類分別列出,是因為生產和儲存物品的火災危險性既有相同之處,又有所區別。如甲、乙、丙類液體在高溫、高壓生產過程中,其溫度往往超過液體本身的自燃點,當其設備或管道損壞時,液體噴出就會起火。有些生產的原料、成品的火災危險性較低,但當生產條件發生變化或經化學反應後產生了中間產物則可能增加其火災危險性。例如,可燃粉塵靜止時的火災危險性較小,但在生產過程中,粉塵懸浮在空氣中並與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則可能爆炸起火,而這類物品在儲存時就不存在這種情況。與此相反,桐油織物及其製品,如堆放在通風不良地點,受到一定溫度作用時,則會緩慢氧化、積熱不散而自燃起火,因而在儲存時其火災危險性較大,而在生產過程中則不存在此種情形。儲存物品的分類方法主要依據物品本身的火災危險性,參照本規范生產的火災危險性分類,並吸收倉庫儲存管理經驗和參考《危險貨物運輸規則》劃分的。
1)甲類儲存物品的劃分,主要依據《危險貨物運輸規則》中I級易燃固體、I級易燃液體、I級氧化劑、I級自燃物品、I級遇水燃燒物品和可燃氣體的特性確定。這類物品易燃、易爆,燃燒時還放出大量有害氣體。有的遇水發生劇烈反應,產生氫氣或其他可燃氣體,遇火燃燒爆炸;有的具有強烈的氧化性能,遇有機物或無機物極易燃燒爆炸;有的因受熱、撞擊、催化或氣體膨脹而可能發生爆炸,或與空氣混合容易達到爆炸濃度,遇火而發生爆炸。
2)乙類儲存物品的劃分,主要依據《危險貨物運輸規則》中Ⅱ級易燃固體、Ⅱ級易燃燒體、Ⅱ級氧化劑、助燃氣體、Ⅱ級自燃物品的特性確定。這類物品的火災危險性僅次於甲類。
3)丙、丁、戊類儲存物品的劃分,主要依據實際倉庫調查和儲存管理情況確定。丙類儲存物品包括可燃固體物質和閃點大於等於60℃的可燃液體,其特性是液體閃點較高、不易揮發,火災危險性比甲、乙類液體要小些。可燃固體在空氣中受到火焰和高溫作用時能發生燃燒,即使火源拿走,仍能繼續燃燒。丁類儲存物品指難燃燒物品,其特性是在空氣中受到火焰或高溫作用時,難起火、難燃或微燃,將火源拿走,燃燒即可停止。戊類儲,存物品指不燃燒物品,其特性是在空氣中受到火焰或高溫作用時,不起火、不微燃、不碳化。
2表3列舉了一些常見儲存物品的火災危險性分類,供設計時參考。
表3 儲存物品的火災危險性分類舉例
火災危險
性類別 舉例
甲 1.己烷,戊烷,環戊烷,石腦油,二硫化碳,苯、甲苯,甲醇、乙醇,乙醚,
蟻酸甲酯、醋酸甲酯、硝酸乙酯,汽油,丙酮,丙烯,60度及以上的白酒;
2.乙炔,氫,甲烷,環氧乙烷,水煤氣,液化石油氣,乙烯、丙烯、丁二烯,
硫化氫,氯乙烯,電石,碳化鋁;
3.硝化棉,硝化纖維膠片,噴漆棉,火膠棉,賽璐珞棉,黃磷;
4.金屬鉀、鈉、鋰、鈣、鍶,氫化鋰、氫化鈉,四氫化鋰鋁;
5.氯酸鉀、氯酸鈉,過氧化鉀、過氧化鈉,硝酸銨;
6.赤磷,五硫化磷,三硫化磷
乙 1.煤油,松節油,丁烯醇、異戊醇,丁醚,醋酸丁酯、硝酸戊酯,乙醯丙
酮,環己胺,溶劑油,冰醋酸,樟腦油,蟻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