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裝置藝術的美學特徵是什麼
美學(希臘語:αισθητική),是德國哲學家鮑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來的。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一門學科,即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人生體驗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
美學屬哲學二級學科,目前國內多所學校設立美學專業碩士點,該專業從屬於哲學。要學好美學需要扎實的哲學功底與藝術涵養。它既是一門思辨的學科,又是一門感性的學科。美學與文藝學、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神話學等有著緊密聯系。
西方美學的歷史是從柏拉圖開始的。盡管在柏拉圖之前,畢達哥拉斯等人已經開始討論美學問題,但柏拉圖是第一個從哲學思辨的高度討論美學問題的哲學家。在中國,先秦是中國古典美學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老子、孔子、《易傳》、莊子的美學奠定了中國古典美學的發展方向。但中國美學的真正起點是老子。老子提出和闡發的一系列概念,「道」、「氣」、「象」、」無「、」虛「、」實「、」虛靜「、」玄鑒「等等,對中國古典美學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中國古典美學的元氣論,中國古典美學的意象說,中國古典美學的意境說,中國古典美學關於審美心胸的理論,等等,都發源於老子的哲學和美學。在當代,美學在人文學科當中地位日益凸顯,審美體驗的意象性特徵被認為在應對現代人類文明的危機當中,具有一定的價值與意義。同時,美學在中國近現代歷次啟蒙運動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覷。
Ⅱ 藝術設計專業都有那些
藝術設計專業是應用性很強的專業。
具體分類有:
視覺傳達設計:需要熟練的掌握設計的工具與技巧。從事的行業有廣告創意設計方面、網路媒體方面、各類印刷品的設計、企業的形象設計、書籍類的裝幀設計等等
環境設計專業:環境設計專業分為室內設計和室外設計,室內設計主要是家居、裝潢方面。室外設計主要是景觀設計方面。從事的行業室內設計有裝飾裝潢類的公司、家居工廠、建築設計等研究部門,室外設計有園林研究部門、各美術院校從事專業研究。
還可以從事室內設計師、軟裝設計師、設計師助理等工作。
也有很多學生在畢業後會選擇從事CAD繪圖,這項工作的待遇很不錯,且在行內也算是緊俏的人才。從事CAD繪圖需要熟練使用CAD、PS等電腦軟體,工作行業非常廣泛。
Ⅲ 環境藝術設計的概念
環境藝術設計的叫法,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當時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室內設計系為仿效日本,而將院系名稱由「室內設計」改成「環境藝術設計」。一時間,全國眾多設計院校步其後塵、紛紛效法。改名稱成了時髦,一陣風似的,很少有人冷靜思考。幾個認為改名不妥的專家出來呼籲也沒人聽,幾年後,連那些當年積極帶頭的人也覺得改的不妥當。 在中國,所謂的「環境藝術設計」就是指室內裝飾、室內外設計、裝修設計、建築裝飾和裝飾裝潢等等。盡管叫法很多,但其內涵相同,都是指圍繞建築所進行的設計和裝飾活動。要說有區別的話,那就是室內裝修和室外裝修的區別。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室內設計的叫法也很不妥,其限定性概念顯然是將室外裝飾設計排斥在外,致使圍繞建築外立面和小環境的裝飾設計,出現建築、室內、園林、景觀等各設計施工行業竟相插足的現象。 另一方面,環境藝術設計就其狹義(圍繞建築的室內外設計)上講,叫法也算貼切。但其廣義的概念和范圍就不得了,環境藝術幾乎涵蓋了地球表面的所有地面環境和與美化裝飾有關的所有設計領域。因而,這就很難怪同學們說這個叫法不準確、太籠統了,有許多同學畢業了出去找工作,人家總要問:你們環境藝術設計學些什麼東西呀?是做什麼的呢? 有的甚至問:你們是搞環保的吧!於是,求職的學生馬上把概念縮小、限定,跟他們說我們是做室內外環境設計的,加了「室內外」三字,所有的人都能聽明白。 正因為如此,我講課的時候,經常給學生說明他們學的專業范圍就是圍繞建築內外所進行的設計和裝飾,並不包括園林、景觀、城市設計、道路橋梁,使他們目標明確,不能誤人子弟嗎!再說了,我國有關園林、園藝和景觀院系,也沒有叫環境藝術設計的,定位不準確嘛!我編書也從來不用「環境藝術」,1994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委託我主編一本環境藝術設計全書,我便將書定名為《裝飾裝修設計全書》。後來又委託我主編一本環境藝術資料集,我又將書名定為《室內外設計資料集》。搞室內外設計並不意味著不需要懂園林與景觀設計,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我十幾年來擠時間研究園林和景觀設計,不僅做了許多工程,還寫了幾本書。由於我經常出國考察,先後跑了二十多個國家,2002年建築工業出版社約我寫一套園林景觀的叢書《世界園林、建築與景觀叢書》。 綜上所述,我認為「室內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在表達「圍繞建築內外進行的裝飾設計」這一原則時,都不準確。實踐證明:室內外裝修設計是最能表達設計內涵和專業范圍的,也是解決目前大專院校專業設置和專業設計施工公司名稱叫法混亂不統一的較好辦法。 環境藝術包括的很廣,包括室內,室外設計,園林設計,傢具設計.建築設計,等等!要學3DMAX,AOTOCAD,LS等,也需要PHOTOSHOP來美化你做出的效果圖. 廣告設計只是平面上的廣告,需要掌握一些矢量軟體,比如CORELDRAW和ILLUSTRATOR,最重要要精通PHOTOSHOP 環境藝術包括的很廣,包括室內,室外設計,園林設計,傢具設計.建築設計,等等!要學3DMAX,AOTOCAD,LS等,也需要PHOTOSHOP來美化你做出的效果圖. 廣告設計只是平面上的廣告,需要掌握一些矢量軟體,比如CORELDRAW和ILLUSTRATOR,最重要要精通PHOTOSHOP 但不僅要懂美術等藝術問題,還要了解許多工程問題,如建築、園藝、傢具,甚至聲、光、電等物理知識;達芬奇就是這樣的一個代表性人物; 平面設計則主要考慮視覺感受和心理學問題,雖然也要知道一些與印刷等有關的工藝知識,但對工程知識的要求很低,有點象畢加索。
Ⅳ 裝置藝術的構成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里,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簡單地講,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
裝置藝術的發展如同其它藝術發展的景況一樣,都是受當下多種單一與復合的觀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發展經驗的積累所促動。裝置藝術日漸在內容關注、題材選擇、文化指向、藝術到位、價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現出多元繁復的狀態。但從其總體來看,裝置藝術的固有特徵並沒有朝令夕改。
裝置藝術簡介
裝置藝術始於60年代,也稱為「環境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它與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藝術」等有聯系。在短短幾十年中,裝置藝術已經成為當代藝術中的時髦,許多畫家、雕塑家都給自己新添了「裝置藝術家」的頭銜。在西方已經有專門的裝置藝術美術館,例如英國倫敦的裝置藝術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由1983年的一棟樓發展到2000年的四棟樓。紐約新興的當代藝術中心,幾乎就是一個裝置藝術展覽館,在它的庭院中,修築了露天裝置藝術的專用隔間。美術院校也開始開設裝置藝術課程。在英國,哈德斯費爾得大學已經設有專門的裝置藝術學士學位。在西方當代美術館的展覽中,裝置藝術也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1969年至1996年期間,就舉辦了67次裝置藝術展覽。近年在美國美術院校畢業的碩士生很多人都成了裝置藝術家。
裝置藝術產生的原因
美國藝術批評家安東尼·強森(Anthony Janson)對後現代主義時期裝置藝術如此引人注目是這樣解釋的,「按照解構主義藝術家的觀點,世界就是『文本』(text),裝置藝術可以被看做是這種觀念的完美宣示,但裝置的意象,就連創作它的藝術家也無法完全把握,因此,『讀者』能自由地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解讀。裝置藝術家創造一個另外的世界,它是一個自我的宇宙,既陌生,又似曾相識。觀眾不得不自己尋找走出這微縮的宇宙的途徑。裝置所創造的新奇的環境,引發觀眾的記憶,產生以記憶形式出現的經驗,觀眾藉助於自己的理解,又進一步強化這種經驗。其結果是,『文本』的寫作,得到了觀眾的幫助。就裝置本身而言,它們僅僅是容器而已,它們能容納任何『作者』和『讀者』希望放入的內容。因此,裝置藝術可以作為最順手的媒介,用來表達社會的、政治的或者個人的內容。」。另一位評論家麥克(Michael Kimmelman)則指出,裝置藝術在當代興起,與它的文獻記錄功能有關。它在這方面的潛能,遠遠超過繪畫、雕塑和攝影等藝術形式。此外,裝置藝術的興起,也可以看作是對「極少主義」美術的反動。如果說「極少主義」幾至虛無的直接和簡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後工業社會對速度、效率的崇拜,那麼,裝置藝術的多多益善,則迫使觀眾放慢節奏。因此,裝置藝術似乎滿足了繁忙的當代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平衡。由於裝置藝術中眾多的藝術門類,以及眾多實物的非邏輯,非再現的陳列,它們之間的張力構成了無窮大的觀念的「排列組合」關系。同時,裝置藝術還充分反映變化中的世界,因為裝置藝術中靜止的物品並不是絕對靜止的,它們所存在的空間環境和社會處於永恆的運動中,因此它們本身的意義也在不斷變化。
後現代社會的另一特徵是摒棄極端,擁抱兼容。地球村的逐漸形成,意識形態的對立被經濟合作所取代。折衷、含糊成為國際的主調。在瞬息萬戀的時代,就像未來主義藝術家在他們的宣言中所說的,「試圖使用邏輯來精微准確地解釋一切,來解釋其因果關系,是一種愚蠢的想法。因為我們周圍的現實,互為牽連的事物向我們劈頭襲來,它們契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混沌無序。」裝置藝術正是這樣一個說不清的世界--雜亂的實物,令人目不暇接的錄像,昏亂怪異的聲響,玄言斷句,雕塑加繪畫。這體現西方當代人迷茫而又無可奈何,不得不以自我為中心,放棄傳統宗教,在神秘中尋求對不可知的答案。裝置藝術解讀的不確定性暗示這種神秘,承認人類的認知是相對的,而無法逾越的不可知才是絕對的。
與傳統藝術的區別
在藝術上,裝置是對傳統藝術分類的挑戰。每個時期的藝術分類是特定的社會和歷史狀態的產物。19世紀,美術家們試圖用各種方式對藝術進行分類,有的以主體的感覺器官如視覺器官或聽覺器官來分類;有的把藝術分為空間藝術或時間藝術,有的把藝術分類成再現藝術或非再現藝術。這種探索藝術分類新方式的努力,首先說明在18世紀法國美術學家阿貝·馬托的分類原則上所建立的藝術分類已不能系統地界定日趨紛繁復雜的藝術現象。人們在不斷從新的角度深究藝術的本質和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的關系,正像朱狄在《當代西方美學》中所指出,現當代藝術「粉碎了每一種藝術已往所具有的,為多數人所認可的那種傳統尺度和界標。這一變化首先帶來的是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在傳統標準的意義上對各種藝術進行分類,而不得不去重新研究各門藝術的特徵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繼續進行對某一種藝術形式的獨特本質進行研究,或在此基礎上轉入對構成各種藝術的最共同的本質加以研究。」裝置藝術自由使用各門類藝術手段,表明人類表達思想觀念的藝術方式是無法用機械的分類來界定的。由於現代藝術表現手段和材料的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化,依靠不斷更新藝術分類原則,把規律化強加給無規律變化的藝術現象,不但無助於認識日日更新的藝術,到頭來只會弄得人們無所適從。不受限制地綜合使用多門類的藝術形式,是現代藝術追求表現廣度,深度和強度的必然產物。
在展覽和收藏方面,裝置藝術藐視美術博物館的權威。很多裝置藝術最初都是在「非正式」的展覽場所,即不是博物館也不是畫廊的地方展出。例如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就是由分散的一棟棟經過翻修的民房組成。在西方,博物館的藝術基本上是中產階級的藝術。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廣大勞動階層,去美術館畫廊的微乎其微。由於裝置藝術把展覽的場所搬到室外,移進翻修過的民居、廢棄的廠房、簡陋的倉庫,以「平民化」的面目出現,實際上具有藝術普及的意味,把藝術帶給那些幾乎不進畫廊、美術博物館的勞動人民。同時,裝置藝術還反對美術博物館用象牙之塔把藝術與生活隔離。它不僅「平民化」,還直接進入生活。有的室外裝置以聲響雕塑組合的形式出現,有的建成奇異的園林,有的又像夢幻世界的建築,有的則用來裝飾大樓外牆,真正成為人們可觀可游,可坐可卧的生活環境。但是裝置藝術進入市民的生活環境,往往不是出於烏托邦式的藝術理想,而是經濟原因。很多美國城市都有公共環境藝術基金,這些基金是裝置藝術家的重要贊助資金來源之一。
裝置藝術的特徵
裝置藝術一般具有以下特徵:
1.裝置藝術首先是一個能使觀眾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間的「環境」,這種「環境」包括室內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內。
2.裝置藝術是藝術家根據特定展覽地點的室內外的地點、空間特地設計和創作的藝術整體。
3.就像在一個電影場里不能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樣,裝置的整體性要求相應獨立的空間,在視覺、聽覺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響和干擾。
4.觀眾介入和參與是裝置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裝置藝術是人們生活經驗的延伸。
5.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促使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這種感受要求觀眾除了積極思維和肢體介入外,還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
6.裝置藝術不受藝術門類的限制,它自由地綜合使用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戲劇、詩歌、散文、電影、電視、錄音、錄像、攝影等任何能夠使用的手段。可以說裝置藝術是一種開放的藝術手段。
7.為了激活觀眾,有時是為了擾亂觀眾的習慣性思維,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經過誇張、強化或異化。
8.一般說來,裝置藝術供短期展覽,不是供收藏的藝術。
9.裝置藝術是可變的藝術。藝術家既可以在展覽期間改變組合,也可在異地展覽時,增減或重新組合。
自然,裝置藝術本身也在變化,例如,當代裝置藝術不再是對傳統的博物館展覽的一種反叛,相反,已經成為博物館的寵兒。最初以反對博物館永久收藏為其宗旨的「環境藝術」(也就是裝置藝術),也被「招安」,進入博物館的永久收藏藏品名單。再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它舉辦的67次裝置藝術展覽中,有58件被博物館收購,成為永久收藏品。
裝置藝術在中國
裝置藝術在中國是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被認識和興起的。因為,美國著名的波普藝術家勞申柏格曾於80年代來中國美術館辦了一次展覽。由此點燃了中國藝術家對裝置藝術形態的興趣火種。以致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實踐發展,裝置藝術越來越不僅為眾多的中國藝術家和民眾所認識、理解、認可與接受。而且,「裝置藝術在90年代前期的中國美術中,已作為極有實力和潛力的藝術形式,積極的、深刻的表現著世界之今日中國之今日以及個人之今日」。裝置藝術在中國的發展,也有其內在的因素。一方面,當代國際藝術的整體性發展對中國藝術家的刺激和推動。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實行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發達、國人生活水平提高、綜合國力增強,社會結構中的某些方面的觀念也呈現出工業或後工業社會的情勢。所以,裝置藝術在中國還是有了長足的發展。這正如張晴所言:中國裝置藝術家在裝置藝術探索中,分別對當下經驗、文化遷徙、觀念派生等方面均作出了較有深度的挖掘與表現。而在藝術形式方面分別對分析的立體主義以來的,特別是針對後現代藝術中多元的形式進行探索,並將中國當代精神注入其中進行有機的媒合與升華。由此可見,在逐漸推進工業化發展的中國,在材料、特質越來越現代化並日趨豐富之同時,人們的觀念變遷、文化取向、生活態度與方式必將日趨現代意義上的多元化。為此,作為進入工業社會的國度里,將藝術「走向物化」對於中國美術而言已不再遙遠。同時,在一個創造物質、追求物質、享用物質的現狀與前景中,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必將越來越快地取代中國探索性藝術中領銜主角之地位。如果是這樣,那麼,待到中國的經濟與歐美的經濟相近之期,首先與世界藝術直接交流與媲美的藝術形式,那亦必推動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因為,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不但對中國美術發展具有前景,對於世界美術發展同樣具有前景。
Ⅳ 藝術設計專業分類主要有哪些
藝術設計專業培養具備藝術設計學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藝術設計教育、研究、設計、出版和文博等單位從事藝術設計學教學、研究、編輯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藝術設計類專業包括:
藝術設計、視覺傳播設計與製作、廣告設計與製作、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產品藝術設計、傢具藝術設計、皮具藝術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室內藝術設計、展示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公共藝術設計、雕刻藝術設計、包裝藝術設計、陶瓷設計與工藝、刺綉設計與工藝、玉器設計與工藝、首飾設計與工藝、工藝美術品設計、動漫設計、游戲設計、人物形象設計、美容美體藝術、攝影與攝像藝術、美術等。
主幹課程是:
設計素描、設計表達技法、平面構成與設計、色彩構成與設計、立體構成與設計、工業設計導論、工業設計史、模型製作、工程制圖、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機械製造基礎;平面設計、產品形態設計、多媒體設計表達、技術美學;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產品計劃與價值分析、產品創新設計、計算機輔助產品設計、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產品設計原理等。
藝術設計專業的基本要求:具有從事藝術設計相關工作的職業道德修養,掌握藝術設計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運用專業知識實際操作的能力。同時,根據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特點,強調實用性,強調考生實際能力的培訓,注重考生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培養考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際操作的能力。
Ⅵ 裝潢設計,環境藝術這兩個專業有什麼分別可不可以詳細解釋下這兩個專業
以前講的裝潢設計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平面設計,比如好多學校有裝潢系,現在平面設計似乎叫起來更加專業,就是指印刷之類的東西的設計,環境藝術就是指包括建築遺跡建築周圍環境的一種綜合設計藝術,當然,他還包括室內設計,和展覽設計等,現在的環藝主要分為三個大方向:室內設計,建築設計和景觀設計!!!
一、專業基礎情況
裝潢藝術設計專業以貼近社會的實際需求、適應藝術設計市場為宗旨。經歷了十多年的教學實踐,形成了以實用為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專業特色。
二、主要課程設置
文字設計、圖形創意、專業計算機、視覺傳達、標志設計、包裝設計、VI設計、廣告設計、素描、色彩。
環境藝術設計
環境藝術設計的叫法,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當時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室內設計系為仿效日本,而將院系名稱由「室內設計」改成「環境藝術設計」。一時間,全國眾多設計院校步其後塵、紛紛效法。改名稱成了時髦,一陣風似的,很少有人冷靜思考。幾個認為改名不妥的專家出來呼籲也沒人聽,幾年後,連那些當年積極帶頭的人也覺得改的不妥當。
在中國,所謂的「環境藝術設計」就是指室內裝飾、室內外設計、裝修設計、建築裝飾和裝飾裝潢等等。盡管叫法很多,但其內涵相同,都是指圍繞建築所進行的設計和裝飾活動。要說有區別的話,那就是室內裝修和室外裝修的區別。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室內設計的叫法也很不妥,其限定性概念顯然是將室外裝飾設計排斥在外,致使圍繞建築外立面和小環境的裝飾設計,出現建築、室內、園林、景觀等各設計施工行業竟相插足的現象。
另一方面,環境藝術設計就其狹義(圍繞建築的室內外設計)上講,叫法也算貼切。但其廣義的概念和范圍就不得了,環境藝術幾乎涵蓋了地球表面的所有地面環境和與美化裝飾有關的所有設計領域。因而,這就很難怪同學們說這個叫法不準確、太籠統了,有許多同學畢業了出去找工作,人家總要問:你們環境藝術設計學些什麼東西呀?是做什麼的呢?
有的甚至問:你們是搞環保的吧!於是,求職的學生馬上把概念縮小、限定,跟他們說我們是做室內外環境設計的,加了「室內外」三字,所有的人都能聽明白。
環境藝術設計:培養從事室內外環境規劃設計、實施和管理,獲得環境藝術設計師的專業系統訓練的應用型人才。主要開設素描、色彩、平面構成、立體構成、透視學、色彩構成、傢具設計、展示設計、室內外裝飾設計、中外建築史、專業設計表現技法、裝修材料工藝與施工管理、工程預決算、工程實際操作和電腦輔助設計等課程。學生畢業後可從事建築、裝潢、城市規劃、室內外裝飾等領域的工作。
Ⅶ 裝置藝術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里,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延異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簡單地講,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
裝置藝術的發展如同其它藝術發展的景況一樣,都是受當下多種單一與復合的觀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發展經驗的積累所促動。裝置藝術日漸在——內容關注、題材選擇、文化指向、藝術到位、價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現出多元繁復的狀態。但從其總體來看,裝置藝術的固有特徵並沒有朝令夕改。
首先是其——環境場性特徵沒有改變,即不論受何種觀念指向和製作方法影響的裝置藝術作品的有效展示,必須依賴於一定有效的時空場所。不僅如此,具體的作品本體與環境場又是和諧同構的整體。如此,其作品才能得以讓觀者從多視點、多層面予以認知和欣賞。如從徐冰於1993年創作的《文化談判》、吳山專於1993年創作的《想念毛竹》等裝置作品可以看到這一特點。其次,存在與過程的共振性。在一件裝置置中,一定完形形態的存在對整個作品的過程展示起著積極的作用。而作品的過程展示意義對完形形態的存在意義又具有升華作用。即,裝置置中的實體存在物象與作品的展示過程是有機同構、互為依託與作用的關系。由此,才促成了裝置藝術在靜態與動態上綜合影響觀者的張力作用的形成以及其強力作用的有效釋發。如,中國廣東陳劭雄在1992年創作裝置的題為《耗電72個半小時》的作品,就是將靜態的彩色日光燈等組合成象徵人「死屍」的符號與通電後不斷閃爍光芒的動態形象互相映襯,從而使特定的「死屍」靜態視覺符號更加突出。其動、靜態的有機同構統一,從而得以進一步地刺激和提醒人們應當關注當下的個體或群體的物質生活慾望正在讓人的生命漸漸消逝的深刻的社會、人生等問題。也就是說,當觀賞者在關注該作品時,能較明快、迅速地認知和讀解飽含創作者深刻警寓的——我們的「生命已成屍骸,可時間卻還在流動」(趙冰)的特有藝術文化語境和意義。再次,非永恆性。或稱「暫時性」、「此在性」。裝置藝術作品的展示,是在特定的場所、預設的有限時間里進行的。一旦作品展示的時間結束,作品的「此在性」意義就消失了。留下的僅是或關於作品展示存在時的圖像資料記載、或是其文字的描述。如,中國廣東徐坦於1993年11月24日創作的裝置與行為共存的《愛的寓言》,作品就是在特定的時空里存在展示的。最後,多樣性。即是說,盡管當下人們對裝置藝術的認識、把握 驗有相似性,但各不相同的個體在聯系主體自身的多元認識基礎上對裝置藝術的理解,把握又是不盡相同的。因而裝置藝術展現的形態、意識指向等都有所不同,呈多元性形態。如,中國廣東的「大尾象工作組」,是「基本以大型裝置為形式主體」開展創作展示活動的。而北京的「新刻度小組」,又是以「解析」方式進行表現與展示傳達的。
裝置藝術在中國是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被認識和興起的。因為,美國著名的波普藝術家勞申柏格曾於80年代來中國美術館辦了一次展覽。由此點燃了中國藝術家對裝置藝術形態的興趣火種。以致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實踐發展,裝置藝術越來越不僅為眾多的中國藝術家和民眾所認識、理解、認可與接受。而且,「裝置藝術在90年代前期的中國美術中,已作為極有實力和潛力的藝術形式,積極的、深刻的表現著世界之今日中國之今日以及個人之今日」。裝置藝術在中國的發展,也有其內在的因素。一方面,當代國際藝術的整體性發展對中國藝術家的刺激和推動。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實行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發達、國人生活水平提高、綜合國力增強,社會結構中的某些方面的觀念也呈現出工業或後工業社會的情勢。所以,裝置藝術在中國還是有了長足的發展。這正如張晴所言:中國裝置藝術家在裝置藝術探索中,分別對當下經驗、文化遷徙、觀念派生等方面均作出了較有深度的挖掘與表現。而在藝術形式方面分別對分析的立體主義以來的,特別是針對後現代藝術中多元的形式進行探索,並將中國當代精神注入其中進行有機的媒合與升華。由此可見,在逐漸推進工業化發展的中國,在材料、特質越來越現代化並日趨豐富之同時,人們的觀念變遷、文化取向、生活態度與方式必將日趨現代意義上的多元化。為此,作為進入工業社會的國度里,將藝術『走向物化』對於中國美術而言已不再遙遠。同時,在一個創造物質、追求物質、享用物質的現狀與前景中,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必將越來越快地取代中國探索性藝術中領銜主角之地位。如果是這樣,那麼,待到中國的經濟與歐美的經濟相近之期,首先與世界藝術直接交流與媲美的藝術形式,那亦必推動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因為,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不但對中國美術發展具有前景,對於世界美術發展同樣具有前景。
Ⅷ 裝置藝術是什麼
裝置藝術是什麼,或者補充一下燈光裝置藝術是什麼?藝術燈光裝置在夜景照明上的體現屬於公共空間藝術的范疇,涵蓋的形式多種多樣,是指設計者在特定的空間范圍內,在展示環境中的特定區域,運用各種燈光、彩光的發光效果及特殊材質對各種燈光的吸附、反射的變化,以特定的展示主題元素為媒介,營造出更新穎、更具特色的燈光裝置設計,白天與夜晚都具有一定藝術性、思想性、景觀性。
藝術燈光裝置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它的發展狀況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燈光自身的革新,或者燈光藝術裝置創作中能運用到的新技術手段的出現,都能使燈光藝術裝置的面貌耳目一新,給觀者愉悅的視覺享受和藝術體驗。
Ⅸ 波普藝術、裝置藝術、大地藝術,三者之間相同和與不同的藝術觀念
波普藝術:是正當抽象表現主義在美國風行之時,有人提出抽象表現主義完全依賴畫布和顏色的革新既是前進的,又是退縮的,因為它逾越傳統純繪畫的程度不夠,於是一部分藝術家從達達主義那裡得到啟示,生活中的實物也是藝術。他們開始大膽的用材料實驗,採用畫面與接拼的方法,或者乾脆用實物集合的辦法達到打破藝術之間各門類,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限,以此替代活力耗盡的抽象表現主義,這便是波普藝術。
1960年前後美國開始盛行的一種藝術,不久英國與歐洲也流行起來,波普(Pop)一詞含通俗,大眾,流行之意,這是由英國藝術評論家阿勞威提出的,他在給利用大眾影像為內容的美術命名時所作的一個統稱,後來被評論界所接受而廣泛採用。60年代初期,先在倫敦後在紐約相繼舉行了大型的波普美展,波普美術最早的作品可能要數英國藝術家漢密爾頓的照片拼貼畫《是什麼使我們今天的家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畫中現代公寓內一個傲慢的裸女和一個作健美姿態的男子正看著畫外,男子手握上面印有Pop的網球拍。波普藝術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但其表現的對象基本可分為兩類:一是以日常生活用具為對象,一類是對畫報,連環畫,影星和名人照片進行復制,廣泛展出與散發。所以波普藝術具有低廉,浮華,短暫,大量生產,很快流行等特點。
裝置藝術: 是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里,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簡單地講,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
裝置藝術的發展如同其它藝術發展的景況一樣,都是受當下多種單一與復合的觀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發展經驗的積累所促動。裝置藝術日漸在內容關注、題材選擇、文化指向、藝術到位、價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現出多元繁復的狀態。
大地藝術20世紀60年代末出現於歐美的美術思潮,由最少派藝術的簡單、無細節形式發展而來。
大地藝術家普遍厭倦現代都市生活和高度標准化的工業文明,主張返回自然,對曾經熱戀過的最少派藝術表示強烈的不滿,以之為現代文明墮落的標志,並認為埃及的金字塔、史前的巨石建築、美洲的古墓、禪宗石寺塔才是人類文明的精華,才具有人與自然親密無間的聯系。大地藝術家們以大地作為藝術創作的對象,如在沙漠上挖坑造型,或移山湮海、壘築堤岸,或潑濺顏料遍染荒山,故又有土方工程、地景藝術之稱。是60年代活躍於美國的現代主義後期的藝術活動,它可說是介於工程與雕塑,建築與風景,藝術與大自然之間的一種邊緣概念,也是一種荒謬的反藝術現象。它除了依仿照概念藝術否棄作品實體外,還不需要購買人而只需要贊助人,且作品尺寸,材料,形態,價值觀早已與傳統觀念決裂,對藝術的界定漠不關心,他們一般以廣闊的大地,田野,海灘,山谷,湖泊,為藝術材料,通過大規模的挖掘,堆疊,染色,包裹,築構等方式,改造自然的某一部分外觀,企圖創造一種體量巨大的,不能為博物館接受的永不被人佔有的環境藝術。
波普藝術不是以「作品」的形式來確證自己的存在的,至少,它不是被審美性地欣賞,它也用不著有以往作為一個藝術家所必需的繪畫或造型技藝,它不可作為某種範本供學習者臨摹,它經過大批量印刷絲毫不會造成效果的衰減,它的原作收藏不具有藝術價值,甚至它作為一種行為瞬間就消逝了,等等。事實上,波普藝術只是一種「現象」,這種現象智慧地向人們傳達了某種意義,而這個意義只是更集中、更強烈地加深了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等各方面已經存在的某種觀念或道理。
裝置藝術似乎滿足了繁忙的當代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平衡。由於裝置藝術中眾多的藝術門類,以及眾多實物的非邏輯,非再現的陳列,它們之間的張力構成了無窮大的觀念的「排列組合」關系。同時,裝置藝術還充分反映變化中的世界,因為裝置藝術中靜止的物品並不是絕對靜止的,它們所存在的空間環境和社會處於永恆的運動中,因此它們本身的意義也在不斷變化。裝置藝術正是這樣一個說不清的世界--雜亂的實物,令人目不暇接的錄像,昏亂怪異的聲響,玄言斷句,雕塑加繪畫。這體現西方當代人迷茫而又無可奈何,不得不以自我為中心,放棄傳統宗教,在神秘中尋求對不可知的答案。裝置藝術解讀的不確定性暗示這種神秘,承認人類的認知是相對的,而無法逾越的不可知才是絕對的。
後期的大地藝術家很少大規模挖掘工程,更多藉助攝影完成。
Ⅹ 分析藝術設計行業
就業方向
1、平面設計
平面設計又稱視覺傳達藝術設計,主要學習內容包括廣告戰略、廣告表現、書籍設計、插圖設計、攝影藝術與技術、新媒體創作與應用等,畢業後可在出版、印刷、廣告、商場、電視台、媒體及裝潢公司等部門工作。
2、廣告設計
主要學習內容包括廣告策劃與創意,文案、廣告經營、媒體研究、攝像與攝影、廣告設計、市場調查等課程,培養能在新聞媒體、廣告公司、市場調查、信息咨詢等行業從事廣告工作方面的專門人才。
3、室內設計
主要學習內容包括室內空間設計、室內陳設設計。要求:全面系統地認識、理解室內設計的特徵和規律,掌握多類型的室內設計要素及表現特點,對室內設計的多個設計環節和表現形式和創意,能夠具備較完備的多角度施工效果圖的繪制及模型製作能力,培養能在建築、房地產開發、展示、裝飾公司等相關企事業單位從事設計、經營和管理工作地專門人才。
4、環境藝術設計
環境藝術設計的叫法,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當時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室內設計系為仿效日本,而將院系名稱由「室內設計」改成「環境藝術設計」。一時間,全國眾多設計院校步其後塵、紛紛效法。
(10)裝置藝術設計與靜展擴展閱讀
藝術設計專業:包括平面設計專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電腦藝術設計專業、裝潢藝術設計專業、工業設計(藝術類)、動畫專業 服裝設計,展示設計等。
網路藝術、三維動畫、視頻設計、音頻藝術、互動媒體設計等。
工業設計是融合了技術、藝術、經濟、文化等多種學科的綜合學科。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經濟文化水平提高,物質生活條件改善,人們對產品和環境的審美需求也逐步提高,產品(環境)除提供實用功能之外,還應美觀大方,適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並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一定的文化品位。
這既是人們的普遍需要,也成為了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的迫切要求。因此,致力於提高產品外觀品質和宜人性的工業設計專業在我國應運而生,並在短短20多年內迅速發展,為眾多企業、公司、科研單位輸送產品設計、包裝、展示和宣傳等方面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