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故宮後面的山叫什麼
『貳』 泰陵的後靠山叫什麼名字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8
『叄』 洞庭湖裡的山叫什麼
君山在岳陽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古稱洞庭山、湘山、有緣山,是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個小島,與千古名樓岳陽樓遙遙相對,取意神仙「洞府之庭」。傳說這座「洞庭山浮於水上,其下有金堂數百間,玉女居之,四時聞金石絲竹之聲,徹於山頂」。後因舜帝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葬於此,屈原在《九歌》中稱之為湘君和湘夫人,故後人將此山改名為君山。總面積0.96平方公里,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組成,被「道書」列為天下第十一福地,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區。
『肆』 故宮後門是什麼山
故宮後門是景山。
景山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景山公園地處北京城的中軸線上,佔地32.3公頃,原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
景山高聳峻拔,樹木蓊鬱,風光壯麗,為北京城內登高遠眺,觀覽全城景緻的最佳之處。 在六百多年前的元代,該處是個小山丘,名"青山"。據傳明代興建紫禁城時,曾在此堆放煤炭,故有"煤山"俗稱。
明永樂年間,將開挖護城河的泥土堆積於此,砌成一座高大的土山,叫"萬歲山",又稱大內的"鎮山"。山下遍植花草、果木,有"後果園"之稱。封建帝王常來此賞花,習箭、飲宴,登山觀景,是一座優美的皇家花園。
擴展資料:
景山公園有3座園門。
1、景山門
位於北京故城垣中軸線上,是公園的南門和正門。其南為故宮北門(神武門),其北為園內綺望樓。坐北朝南。黃琉璃筒瓦歇山頂。面闊5間,進深3間。單昂三踩斗拱,旋子彩畫。
2、山左里門
公園的東門,坐西朝東。黃琉璃筒瓦歇山頂。面闊3間,進深1間。單昂三踩斗拱,旋子彩畫。
3、山右里門
公園的西門,坐東朝西。形制與山左里門相同。
『伍』 火爐山山頂叫什麼
火爐山頂又叫白架頂。
火爐山,因狀似從天空俯視其形狀象葫蘆,原名為葫蘆山,因其山上泥土多為紅泥土,空中看上去為火紅色,所以稱火葫蘆,又簡稱「火爐」,因此又名火爐山。另聽聞,以前此山經常打雷,山上大石多是被劈開一半的居多。
交通方面
岑村入口:可以乘坐公交車 78路,78A路,776路,901路,901A路,773路,582路,902路,581路,b10路,b11路,20路均可到達,山下有停車場,也可自行駕車前往。
柯木朗入口:可以乘坐公交車535路,534路,564路,84輔路 到龍發廠站到達,自行駕車前往從龍洞向增城方向10KM在廣州宗遠豐田處向右,進入柯木朗南路到。
『陸』 故宮博物院後面的山是什麼山
叫景山,是人工堆砌的。
座落於北京故宮北面的景山,歷經金、元、明、清四代皇朝,已有八百多年歷史。金朝金章宗皇帝於大定十九年(1179年)在金中都(今北京軍事博物館以南有地名「會城門」,就是金中都的北城門所在地)東北郊外的「海子」營建大寧宮,以供休閑游樂。在開挖瓊華島畔的西華潭時(在今北海公園),挖出的泥土堆成的土山,就是今天最初的景山。
『柒』 有非洲屋脊之稱的高山叫乞什麼山
乞力馬扎羅山(Kilimanjaro)位於坦尚尼亞東北部及東非大裂谷以南約160公里,奈洛比以南約225公里,赤道與南緯3°之間,是坦尚尼亞和肯亞的分水嶺,非洲最高的山脈,也是同時是火山和雪山。該山的主體沿東西向延伸將近80公里,主要由基博、馬溫西和希拉三個死火山構成,面積756平方公里,其中央火山錐呼魯峰,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點。 乞力馬扎羅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稱,而許多地理學家稱它為"非洲之王"。該山的主體以典型火山曲線向下面的平原傾斜,平原的高度約海拔900米,山頂終年滿布冰雪,但冰川消融現象非常嚴重。該山四周都是山林,生活著眾多哺乳動物,其中一些是瀕危物種。 乞力馬扎羅山地區已經於1968年辟為國家公園,生長著熱、溫、寒三帶野生植物和棲息著熱、溫、寒三帶野生動物。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已於1981年將它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名錄》。 更多關於有非洲屋脊之稱的高山叫乞什麼山,進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3a2fc61615831369.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捌』 北山經中第一座山名叫什麼山
單孤山。
原文如下:
北山經之首,曰單孤之山,多機木,其上多華草。漨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泑水,其中多芘石、文石。
譯文:
單孤山是北山最大的山,山上長著很多機木,還有茂密的花草。有條名叫漨水的河流發源於單孤山,該河中有很多紫石和文石。
(8)將樂縣機床廠後山叫什麼山擴展閱讀:
《山海經》全書記載了約40個邦國,550座山,300條水道,100多位歷史人物,400多個神怪畏獸,該書總體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
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大荒經》由東開始,故有學者認為是南、西、北、東的方位順序與遠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經》由東開始,則可能是後人的改動調整),然後向西,再向北,最後到達大陸(九州)中部。
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古代中國也一直把《山海經》作歷史看待,是中國各代史家的必備參考書。
『玖』 三明市有哪些風景區\ 象山是哪裡的風景
三明市區麒麟山公園
編輯
位於三明市區中部,列東大橋東側,海拔261.9米,佔地40公頃。它面臨碧波盪漾的沙溪河,後依高聳入雲的虎頭峰。麒麟山原名「牛籠山」,原為草木稀疏的荒山。1962年綠化植樹後,才形成如今松杉映翠、滿山秀色的景象。1980年地名普查時,在山腰一古墳發現有「孔子戲麒麟」石碑,俗謂麒麟為吉祥珍獸,故將此山
三明市風景名勝區[1]
改名為麒麟山。公園1976年動工,1980年開始全面興建,1981年竣工開放。公園游覽區中有麒麟閣、麒麟索道、麒麟倒影、園中園和曲徑通幽等景點,並依山形建有浩然亭、聚雲亭、三元亭、蓮花亭、飛石亭等涼亭。亭型有三尖、六角、方形等,雕梁畫棟,飛檐翹脊,古色古香,掩映在青松翠柏、名花異木之中。公園道路迂迴曲折,假山異景,錯落有致,具有江南園林風格。園內還有工藝美術店、餐廳、茶館、展覽廳等服務設施。
三元岩前黃楊岩又名麟峰
位於三元區岩前鎮,因岩上多長黃楊樹得名。因其岩形似龜,鄉人以龜享萬壽為名,故又稱萬壽岩。黃楊岩四壁如削,表面似龍片魚鱗。岩中原有3洞:第一洞在淳化院旁(即今船帆洞),曲折縈回約2里,洞中清風徐徐,涼爽宜人,是避暑勝地。相傳有龍居其內,每當雲霧繚繞、煙雲彌漫之際,便有石龍鱗爪出現。第二洞叫碧雲洞,在岩的半中央,洞中怪石多似雄獅。第三洞原名天窗(即今靈峰洞),下透兩深洞,從洞口投石,叮當聲悅耳動聽。宋左正言鄧肅有詩雲「石壁巉岩驚鬼劃,異草幽花銷春色。群山迤邐不能高,突兀獨摩霄漢碧。芒鞋千尺山崔嵬,手摘星辰腳底雷……。靈岩知有老龍潛,挽出人間作霖雨。」
泰寧李家岩
舊名「天台岩」,位於泰寧縣城西10公里的「丹霞岩」背面。洞穴不大,僅20餘平方米,隱匿在石頭中間,名「雪洞」。洞門僅通一人,進出要躬身俯首。穿過雪洞,為昔日和尚的膳宿禪房,兩道山泉注入兩個石窟池中,四時不涸。欲登岩頂,須沿階梯迤邐而上,險要處僅一縫隙小道可通,旁列有一排木樁護欄,狹路懸空,下臨絕壑,游者要彎腰慢步而進。在岩頂遠觀四周石峰,高低錯落,怪石嶙峋,青山拱秀,蒼翠欲滴。
泰寧寶蓋岩
位於泰寧縣朱口鎮之西,距縣城12.5公里。洞穴隱藏在一座石山之中,形如巨鍾覆蓋,故名「寶蓋岩」。洞高5.2米、寬50米、深32米。洞內有一股「漱玉泉」,四時傾瀉如雨,洞前有「放生池」,常年溢水,池旁古木參天。後唐同光元年(923年),蜀僧定慧結茅而居。宋紹興八年(1138年)始建「寶蓋寺」,現佛殿為1980年重建。東側岩壁間有一小洞,名「修仙洞」。西側有兩穴,一名「舍利岩」,為清康熙年間和尚骨灰塔,用赤石板建造的兩層或三層樓閣式的墓塔10餘座;塔座雕刻仙鶴、麒麟、花卉等圖案,素雅大方,並鐫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師傳等簡歷。一名「谷倉岩」,系僧人儲藏穀物之所。下有五代閩王王審知派遣鎮守歸化場(今泰寧)大將鄒勇夫之墓。這里群山環繞,高廣幽邃,僅有沿壁間鑿成的小徑可行,地勢險要。宋慶元二年(1196年)狀元鄒應龍有詩雲:「夙有斯岩約,今晨得踐盟;路從支澗入,人在半空行;六月如霜候,四時長雨聲;願求容膝地,著我過浮生。」
永安甘乳岩
位於永安小陶鎮大陶洋五一村右側大樹坡山腰處。主洞廳面積1150平方米,高14米,能容800多人。據永安舊縣志載:「泉自石中迸出,滴巨石上,如甘乳然。」甘乳岩由此得名。明洪武三十年(1390年)曾在此建一看經亭。明正德三年(1507年)在主洞廳後側建1座2層塔式樓,稱為上殿,內供奉青水禪師等5尊菩薩;此樓於「文化大革命」初被毀。四壁的石凌花瑩潔閃爍,洞頂梳狀溶岩千姿百態,倒懸的鍾乳似宮燈,投石擊之,其聲若鍾。第二層溶洞長3公里,有3層瀑布,最大的高6米,寬15米。還有老壽星、奔獸等景點。出洞口有三:一是逆流而上,通後山銅鑼凹與天星潭;二是順流而下,從山腳出水口匍匐而出;三是從稱為「五通間」的處所走出。
將樂銀華洞
位於將樂縣城東南18公里的漠源鄉地村石灰山中,距玉華洞約13公里,成因與玉華洞相同,屬喀斯特地貌。全洞面積約300平方米。洞內鍾乳石林立,通道縱橫交錯。傳說唐代有一皇帝游此失落還魂帶、金扁擔二寶,因洞中黑暗,照明的松脂木片又將燃盡,只好匆匆離去。其後達官貴人爭相來游此洞尋寶,當地百姓不堪擾累,遂以糯米糍粑砌石,封住洞口,自此銀華洞失傳於世。1980年在地名普查中,於該洞洞口處挖掘到唐天寶銅錢一枚。不久又尋得後洞口,在懸崖峭壁之下,為荊榛蔓草所掩沒。四周竹木蔥郁,岩壑幽奇,須攀樹牽藤而入。洞徑逶迤曲折,或上或下,狹處只可緣壁佝僂而行,而寬處可容千人有餘。洞內乳柱嶙峋,危石兀立,泉露如珠,奇詭多變,有的象揚鬃飛鬣的烈馬,有的似引頸高歌的金雞,栩栩如生。1992年,將樂縣政府對銀華洞進行投資修建,並正式對外開放。
將樂落星穴
又名星窟。位於將樂縣城北蕭公洞( 縣機床廠後山),距縣城3公里。《潛確類書》載:「福建將樂縣北門有落星穴。晉義熙年間(405~418年)有長星墜其處,俄成一穴。」由於落星穴就在宋代哲學家楊時故居附近,所以民間附會「五百年當生大賢」,即楊時的誕生應了隕星之兆。至今民間還流行這種傳說。此穴今尚存原貌,深10餘米,底部直徑9米,頂端直徑20多米。穴內北面陡立,呈斷壁狀,其餘各面均有不同斜度,整個外形如漏斗,既大且深。這是國內有文字記載較早的隕石墜陷地之一。隕石入土深度未探明,因年代久遠,穴坑為塵土所封積。將樂落星穴對隕石和隕石坑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價值。
寧化老虎岩
洞位於寧化縣湖村鄉西北面1公里處,石灰岩結構,高10米,面積1500平方米。洞口朝南,洞外平地略低於洞口;洞內乾燥,有少量蝙蝠棲息。此洞於1981年發現。採集的標本經省地質隊及有關部門初步鑒定屬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1982年,中國科學院古人類和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再次對此洞的形成和穴居動物種類等方面進行考古。該洞內深處有文化層9平方米,堆積層達1米厚。採集化石20多種,屬各類動物牙齒上千枚。其中,可以辨認的有17種:大熊貓、劍齒象、獼猴、犀牛、豪豬、鼠、野兔、熊、鬣狗、野豬、水鹿、野牛等,屬食蟲、翼手、嚙齒、靈長、兔形、食肉和偶蹄等9目,經分析應為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同時,洞中還發現多片動物骨骼化石,上面留有明顯的古人類食用時留下的砍痕。
寧化蛟湖
又名龍王潭,在寧化縣湖村張家灣,距縣城32公里,因傳說古時有僧人見白龍卧湖面而得名。南宋嘉泰年間建龍王廟於湖側,早廢。湖呈橢圓形,面積約1.2萬平方米,最深處達103米;水出湖底,湖面溢平,久晴不旱,久雨不澇,可長年引灌農田。湖水清碧如鏡,天光雲影,倒映湖中,隨波盪漾;人立湖濱,有土動欲陷之感。四周古樹蒼松挺拔,水光山色,蔚為壯觀。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在湖側建有蛟湖草堂(其詩集即名為《蛟湖詩鈔》),今已廢圮。
沙縣洞天岩
位於沙縣鳳崗鎮西2公里處。此處景點有佛雲岩、臨清池、永和洞等,並有古代摩崖石刻10餘處。其中,有一枕流灘,水底石頭上刻有「枕流」兩個大字,水花翻卷,字跡依稀,妙趣橫生。《沙縣縣志》載,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有詠洞天岩詩:「洞入靈岩景倍幽,香林寶地足遨遊。綠溪秋草同僧寂,一路山花散客愁。怪石畫懸蒼樹回,飛泉晴帶白雲流。斜陽未盡登臨興,更欲乘風到上頭。」
沙縣「十里平流」
為古沙陽八景之一。十里平流指沙溪虯江河段即西起大洲,東至琅口約5公里河道。沙溪河自上游而下蜿蜒曲折,灘多流急,至此則河面驟開,水勢平緩。兩岸青山疊翠,樓宇臨江,縈徊十里。這在多礁灘險阻的腹地山區,堪稱閩水一奇。宋李綱在此泛舟題詩曰:「平溪綠凈見游魚,十里無聲若畫圖。但道曾經太史愛,不須淤染自為愚。」十里平流東段有襆頭石,形如冠幘;西段有豬母石,勢極猙獰。而今,古景展新姿,1969年興建的沙縣城西大橋和1989年興建的東門大橋以及1994年建成的府前懸索橋,猶如幾道長龍飛跨沙溪兩岸,雄偉壯觀。
尤溪蓬萊山
又名九仙山,在尤溪坂面鄉,距縣城20公里,海拔1008米。蓬萊山山勢雄壯,怪石嵯峨,山高水秀,古木參天,峰巒峭拔,人跡罕到,上有金鯽池、石棋盤、黑白二石子、煉丹灶、白鶴洞等勝跡。同時,洞窟幽深,岩壑雄峙,峽谷險絕,山泉潺潺,蒼松翠柏,山光水色,景緻獨特。相傳山巔有仙人往來,並可聞鼓樂聲。據《尤溪縣志》載昔人詩雲:「微風輕動霧雲開,日照峰巔香燭台,不為神靈躬朝觀,只緣賞景上蓬萊。」又雲:「雲騰羅漢浮十島,霧涌蓬萊隱萬松。」蓬萊山夏日涼爽宜人,平均氣溫18℃,是理想避暑勝地。
明溪滴水岩
又名玉虛洞,在明溪縣城東北3公里處,為石灰岩溶洞。該洞有明洞和暗洞,暗洞最底層稱來風洞,又稱飛龍洞。盛夏佇立洞口,涼風拂面,沁人心脾,暑氣盡釋。洞內石竹、石筍犬牙交錯,且有流水涓涓的地下暗河。明洞則有仙源洞和桃花洞。仙源洞由來風洞往右拾級登高20餘米處,是滴水岩主體之上洞,寬闊的穴廊洞口有3根碩大天然石柱,分左天柱、中天柱、右天柱。由仙源洞穿過夾在峻峭兩壁間而搖搖欲墜的大黿石,沿著10多級的石階可下到滴水岩主體之下洞——桃花洞。該洞似天然禮堂,洞高20餘米,可容數百人。四周洞壁鍾乳累累,似竹似筍,似魚似鶴,千姿百態。民國時期,該洞曾一度作為紅軍戰地醫院。1982年後,滴水岩修葺一新,洞內裝設彩燈,岩前有花園,岩後有石林拱圍,成為明溪縣旅遊勝地,是三明市「十佳風景區」之一。
清流大豐山
位於距清流縣城45公里的賴坊鄉動員羅村裡東南,最高峰為棋盤山,海拔1705.7米,為清流縣境域最高的山峰。大豐山巉岩峭壁,險峻雄奇,相傳古時歐陽真人在此修煉,道成身化為岩。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鄉人建廟塑像祀之,名曰「順真道院」。大豐山沿途有半山庵、趙公亭、香爐峰、煉丹灶、寄子岩、棋盤石、牛繩路、飯干石等勝跡。站在大豐山的峰巔可觀日出,周圍諸縣山川形勝盡收眼底。山中野生葯材品種甚多,俯拾可得。故有「豐山風景好,滿山都是寶」之諺。
大田空洞山
又名仙人洞,在大田縣上京鎮梅林村空洞山自然村內,因全山空腹得名。仙人洞為石灰岩洞,沿口斜下,洞內共有大小18廳,迂迴曲折,大者可容200餘人,小的則須彎腰側進。自然景物遍布洞內,如龍頭、牛蹄、蜂窩、陡嶺、筍、鼓、灶、鱉等;其中,尤以「仙人蚊帳」和「清水池塘」景點為佳。清水池塘水深及膝,5米見方,小泉順著淺溝流入深隙不知去向,別有風趣。相傳過去遊人可見紅鯉魚游於池中,見人即潛入旁穴,無法捕捉。洞外山坡岩石怪立,花草叢生,為游覽勝地。
建寧金鐃山
又名大歷山、太弋山,位於建寧縣金溪鄉與泰寧縣大布鄉交界處。昔傳閩越王無諸曾校獵於此,遺下金鐃,故名金鐃山。據載「山有八十四峰,周亘三百餘里」。東麓多為懸崖峭壁,曲徑險要,峽谷縱橫;西麓支脈蜿蜒,青峰叢立,翠竹蒼松,銀泉飛瀑,峰奇水秀,景色宜人。主要景點有金鐃寺、白石頂、石燕岩、仙人池、金鐃晴雪、龍潭飛瀑、鐃雲山海、千姿群石等名勝古跡。其中,白石頂是金鐃山的主峰,海拔1857.7米,冠蓋建寧、泰寧兩縣諸峰,登峰遠眺,金湖山水盡收眼底。
『拾』 想問廣東第一峰叫什麼山
廣東第一高峰叫石坑崆。
石坑崆位於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西部70多公里的群山中,是廣東和湖南交界的地方,又名莽山峰,海拔1902米,是廣東第一高峰。石坑崆峰下,是八寶山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
這里動植物種類繁多,珍貴樹種有廣東松、華南鐵杉、珍珠黃楊等。珍貴動物有華南虎、華南元冠鹿、金貓等,還有很多鳥類。
峰頂為一整塊巨型花崗岩,東南邊是近90度的絕壁,西北邊也為近80度的陡坡,即使在山腹中坑道中放千磅炸彈轟炸,該大石也絲毫不動。據說,為在峰頂的花崗岩中炸出現在的坑道群,花費了半年多的時間。現在參觀坑道群,是登峰頂必不可少的探秘項目。在海拔1500米的高山頂上,有一個美麗的天池,湖面平靜,碧水見底,是不可不到的景點。
更多關於廣東第一峰叫什麼山,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8a60e31655788937.html查看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