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製冷設備 > 超聲波怎麼控制猴子

超聲波怎麼控制猴子

發布時間:2022-04-18 07:39:18

A. 長頸鹿是怎麼傳遞信息的

長頸鹿和一般的動物傳遞信息的方法都是一樣的。如鳴叫,彼此間互相的觸摸,甚至一些化學物質的釋放,使得它們聲息相通,行動一致,無論是在捕食活動中,還是在對配偶的爭奪上都井然有序。這些都是與動物之間存在的通訊行為分不開的。

所謂通訊,就是指個體通過釋放一種或是幾種刺激性信號,引起接受個體產生行為反應。信號本身並無意義,但它能被快速識別,更重要的是它代表著一系列復雜的生物屬性,如性別、年齡、大小、敵對性或友好性等等。

視覺通訊

在動物園里常會看見遊客向孔雀園中的雄孔雀鼓掌拍手,孔雀聽到掌聲,會為遊客表演孔雀開屏。然而,孔雀向人們豎起美麗的羽毛,可能是在向雌孔雀示愛,或者是在向同種雄孔雀示威,也許是在向人們發出警告。它那五顏六色的羽毛其實就是它展示自己,嚇唬敵人的武器。孔雀是在通過展示尾羽傳播某種視覺信息,可惜,在場的遊客卻錯誤地接受並傳遞了另一種含義的信息。

視覺通訊的形式是比較廣泛的,雄性馴鹿頭上碩大的犄角,草原上雄性獅子頸部漂亮的長鬃毛,這些動物的外表特徵都是向雌性同類發出的視覺信號。青蛙在草叢中呈現碧綠的體色,而潮一、的保護色往往是通過散布錯誤的視覺信息來迷惑天敵或獵物的。

視覺通訊的形式還包括動物的肢體語言。擬態使得落葉蝶化作一片枯葉,欺騙了鳥類的雙眼。獵狗面對對手時,頭部前伸、前肢前趴、身體下伏、後肢蹬地、露出牙齒、兩耳豎起以示對對方的威嚇。而在主人面前,獵狗便會俯首貼耳、搖動尾巴,一副順從的模樣。雄蜂源在向雌蜂蝶求愛時,會表現出一個相當復雜的儀式:將最漂亮的體色顯現出來,向著雌妹飯的方向用尾巴撥動水流,並且水中帶著雄峰燃身上一種特殊的氣味。雌蛾螺便同時獲得了視覺、嗅覺和觸覺三方面的刺激。視覺通訊對於人類來講也是最為簡單和直接的聯系方式。無論是楊貴妃的回眸一笑,還是張翼德的吹鬍子瞪眼,戀人之間含情脈脈的對視以及反目成仇的怒視……所有這些都體現了視覺通訊的作用。

視覺通訊在動物界是十分普遍的一種通訊方式,具有簡單、准確、迅速等優點。但是這種通訊方式也有很多的局限性。在自然界僅僅以視覺通訊作為主要通訊手段的動物是很少的,它們往往以視覺通訊方式和其他通訊方式共同使用,發送或獲取准確的信息。

聽覺通訊

鳥類為吸引異性排斥同性,宣告領地佔有的歌聲以及警告捕食者來到的尖叫聲都是聽覺通訊。法 德、的住物學家記錄下烏鴉的種種叫聲集」。他們開著放音車在村子周圍移動,通過播放其中一種烏鴉的叫聲,終於解決了該村長期困擾村民的烏鴉問題。這其中就巧妙的運用了聽覺通訊的原理。

由於動物的發音機制不同,產生的種種奇妙的聲音也大相徑庭。哺乳動物依靠喉管,鳥類依靠鳴管,昆蟲往往依靠翅膀的振動,而青蛙卻依賴於聲囊發聲。因為聲波可以繞過障礙物傳播,發聲的頻率多樣組合又為各種信息的傳遞奠定了基礎。同樣的發聲器官只要做出略微的調整就能產生一系列的聲音,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所以聲音的傳播不受白天黑夜的限制。然而,聲音的傳播又具有瞬間性,稍縱即逝。

當然,在動物世界裡有一些動物是依靠超聲波來進行通訊與捕食的,如人們熟悉的編幅和海豚,就是利用超聲波通訊的。

化學通訊

俗語有「鼠目寸光」的說法。這是由於老鼠的視覺能力很低,只能達到12厘米的距離。而老鼠的聽覺也僅70千赫左右,一張報紙就足以阻礙聽覺信號的接收。老鼠的活動環境十分復雜,很容易阻礙它那本來就不出色的視力月D么老鼠是通過什麼來進行交流呢?這就是另外一種通訊方式:化學通訊。

化學通訊就是動物通過釋放一些化學物質來影響或控制其他動物的行為。化學通訊有時會影響整個動物群體的活動甚至調節整個種群。這些化學物質稱為外激素。有文獻報道,外激素可能是最為原始的通訊信號,在藍藻、細菌和其他原核生物之間是惟一的通訊方式。動物釋放化學物質,不僅影響其他個體的行為,還能影響到生理。如蜂後會分泌一種稱為「蜂王漿」物質的化合物,能抑制工蜂卵巢的發育。另外,化學通訊還是維持群體秩序的重要手段。在螞蟻群中,蟻後不能養活自己,但它可以分泌一種外激素,來引誘工蟻,使工蟻積極喂養蟻後。螞蟻的卵和幼蟲也能分泌一種物質。螞蟻幼蟲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條件,當濕度變小,它們便停止分泌外激素,而工蟻會很快的將其轉移到潮濕的地方,這樣幼蟲便能重新分泌對工蟻來說堪稱「美味佳餚」的化學物質了。

談到化學通訊,似乎我們應該為狗隨地小便的不文明行為進行一下辯解。其實這並非狗的不文明表現,而是它在行使自己的化學通訊手段。狗往往並不是由於膀眈充盈而到處排泄,實際上它只是在向別的同類宣布:這里已經是我的地盤了。這是一種依靠化學物質搶佔領地的做法,當一條狗三條腿著地,一條後腿提起對著馬路上的消防龍頭排尿時,說明它已經用尿液的氣味將消防龍頭劃為己有了。而狗真正的排尿姿勢是四肢平鋪蹲在地上的。

觸覺通訊

觸覺通訊也是一種相當普遍的通訊方式。對於視覺能力有限或者生活在無法利用視覺通訊環境中的動物來說,觸覺通訊往往是一種重要的傳遞信息的方式。

某些生活在深海區域中的魚類,由於光線很弱,視力退化了,但它們往往具有非常發達的鰭刺和觸須,上面布滿了敏感的神經,在水中游動時,它們可以感知水流的變化,尋覓與捕捉獵物和接收性信號。

觸覺通訊也可以通過其他物體作為媒介,以振動或者波動的形式來傳播信息。雄蜘蛛想要進行交配必須到網上尋找對象,上網前雄蜘蛛會做出一種類似「撥弦」的動作,撥動網絲發出一定的振動,據此雌蜘蛛可以判斷出是獵物,還是求愛對象。

不僅低等動物依靠觸覺作為通訊方式,在高等動物中觸覺通訊也相當普遍與重要。在猴子的社會群體中,猴兒們常會彼此相互梳理毛發,這其中既有母猴出於對幼猴的憐愛,又有出於對猴王的奉承,當然還有猴王囂張的戲弄。這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如果將剛剛出生的小猴從它的母親身邊抱走,由專門的機器人來撫養,那麼即便身體健康,它的反應能力和智力與正常的小猴相比,也顯得比較低下。如果人們經常撫摸或者抱抱它,情況則會有很大的改觀。從這里不難看出,幼年時,對小猴的經常撫摸、摟抱,可以使它的反應提高,更具有生氣。對於人類來說,父母們在孩子幼年時多給一些愛撫,比起成天以嬰兒車和玩具熊來應付孩子,更有益於孩子的生長發育。

電通訊

在發現美洲大陸後,許多冒險家都前往那裡尋找他們夢寐以求的黃金。有一個西班牙探險隊伍,在當地印第安人帶領下,進人了亞馬孫河上游的一個低窪地,這裡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水塘。印第安人止步了,白人不理解,這里不可能有食人魚,當然也不可能有鱷魚和大蟒蛇。一個白人挺身而出,要給印第安人作榜樣,可是沒走多遠,就大叫一聲,直挺挺地仰面倒下,幾個同伴上前去救他,也跌倒在水塘里。過了好一會兒,其餘的同伴才將他們救出來。幾個小時後,這些人才從僵直的狀態下恢復。

到底是什麼襲擊了他們?原來在熱帶混濁的水塘中,生活著依靠體表放電來進行彼此交流和捕食的特殊魚類——電鰻。那幾個探險家就是被水塘中電鰻施放的電流所擊倒的。它們施放出的電壓往往可以達到600伏特。自然界中不僅有電鰻、電路利用身體發電器官產生很強的電流獵取食物,深水中的鯰魚、鱷魚也可以依靠體表電感器進行個體之間的信息交流。

動物的通訊行為是通過自然選擇演化而來的,每一類通訊行為往往有著特殊的功能與進化過程。這一過程歷經了許多艱辛,在不同的環境下,因物制宜,形成了適應自己的交流方式。

可以說通訊方式、環境以及某些器官之間是一個相互影響、共同促進的關聯網,相互作用下,使得彼此達到協調的狀態。往往越是高等的動物,越具有較多的通訊方式,這樣就可以在環境發生劇烈變化時,仍可以交流信息,與同伴共同渡過難關。而那些依靠單一通訊行為進行交流的生物,此時則會與外界完全失去聯系,等待它們的只有死亡。

通訊行為不僅是發生在個體之間或群體之間的事,細胞之間也具有相互通訊的方式,化學通訊與觸覺通訊可能是其中最主要的兩種。在細胞的不斷分裂過程中,當彼此相互接觸時,正常的細胞將會停止分裂,即所謂的接觸抑制,這其中好像完成了某種信息的傳達。癌細胞似乎不受這種通訊的影響,仍然不斷地瘋長,對於它的控制及其通訊行為有待深入研究。當然,細胞之間的通訊行為屬於細胞社會學研究的范疇,這正是當前細胞生物學領域的研究熱點。樓主,覺得好就頂一下,我可是忙了半天了。

B. 一些科學知識

有關動物的科學知識

· 動物的構造
自然界大約有150多萬種動物,從肉眼看不到的原生物到龐然大物的藍 鯨,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動物體最基本的結構單位。
有的動物只有一個細胞,就能完成全部生命活動,這種動物叫單細胞 動物,是最低等的動物。絕大多數動物是由多細胞構成的。
由細胞形成組織;由組織構成器官;再由器官組成系統,才能完成整 個動物的生命活動。
動物體內的細胞,總是與形態、結構相同的同伴組合在一起,擔負著 共同的機能,就形成了組織。高等動物體(如人體)一般由四大組織構成, 即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神經組織。上皮組織主要起保護、分 泌、吸收和排泄作用;結締組織具有支持、連接和提供營養等多種作用; 肌肉組織主要由收縮性很強的肌細胞組成,它的主要作用是運動;神經組 織是組成腦、脊髓的基本成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並使動物各部 分的活動協調起來。
一種組織還需要與其他組織聯合起來,才能產生一定的生命活動。不 同類型的組織聯合起來,具有一定形態特徵和一定生理機能的結構,叫做器官。器官具有一定的形態,並且可以相對獨立地從事某種活動。
單獨的器官仍然不能構成動物體,它們需要排列起來,完成相同的生 理活動,這樣就形成了系統。動物的口、食道、胃、腸等器官以及各種消 化腺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消化系統,才能共同完成消化食物的工作。高 等動物體有許多系統,如運動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 經系統等,這些系統互相聯系,相互制約,各自執行不同的生理機能,並在神經系統的統一指揮、協調下,完成整個生命活動。

· 動物的體溫
當你用手摸雞或哺乳動物的身體時,會感到熱乎乎的;可是摸到魚類、 青蛙等兩棲類、爬行類動物的身體時,卻感到冷冰冰的。前一類動物的體 溫因具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能在環境溫度變化的情況下,保持體溫的相對穩定,所以稱恆溫動物或溫血動物。後一類動物的體溫隨著環境溫度 的改變而變化,所以叫變溫動物或冷血動物。
除鳥類、哺乳類動物以外,其他動物都是變溫動物,它們的體溫能隨 著外界生活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夏天,蛇的體溫清晨是25℃,可是到了烈日炎炎的中午卻猛升到40℃。變溫動物體內雖則沒有完善的體溫調節 機制,但有辦法對付過低或過高的氣溫。在氣溫變化劇烈的環境中,它們 會把自己隱藏起來,以減少溫度的影響。如昆蟲、爬行動物等,在氣溫較低的清晨往往不大活動,要到陽光充足的地方曬熱身體,才能恢復活力。 魚類、兩棲類動物到了冬天,可以不吃不喝進行冬眠,以躲過寒冷環境的 影響。像海參、蝸牛等變溫動物,總是通過夏眠來躲避高溫環境的影響。
恆溫動物的身體保持著一定的溫度。鳥類體溫一般在37.0—44.6℃范 圍內,哺乳類動物一般約為25—37℃,從而減少了對環境的依賴性。恆溫 動物體內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如發達的呼吸循環系統,厚厚的皮毛, 發達的汗腺等,而且每種動物又都有各自獨特的保持恆定體溫的巧妙方法。如生活在嚴寒南極的企鵝、海豹,有濃密而厚實的羽毛和厚厚的脂肪能抵 御嚴寒;生活在熱帶的大象卻早、晚活動,中午「避暑」,通過皮膚輻射散熱,也通過皮膚滲透水分和四隻大腳掌與溫度較低的地面接觸來散發熱 量,同時大象非常愛洗澡,用鼻子向身上噴水,巧妙降溫。生活在熱帶的 猴子,會利用長長的尾巴來增大與空氣的接觸面積而散熱,冷天又能用它 的尾巴來減少體內熱量的散失。人們常常看見在炎熱的夏日狗伸著長舌喘 氣,因為狗的汗腺長在舌頭上,只能通過長長的舌頭散發體內熱量。
恆溫動物為了保持體溫,需要通過消耗體內的能量物質來維持,所以 恆溫動物的食量比冷血動物多。鳥類每天要吃下和自己體重相等的食物, 才能保持恆溫。重量相等的豬與大蟒蛇,如果豬每天消耗150份重量的能源 物質的話,蛇只要一份就夠了。

· 動物的血液
一般動物的血液都是紅的,是因為血液中紅細胞的主要成分是含有鐵 元素的血紅蛋白,鐵元素與其他化合物形成復合物呈現紅色。但是,並非 所有動物的血液都是紅色的。一些低等動物,如軟體動物中的河蚌、田螺。 節肢動物中的對蝦、沼蝦等的血液中含血青素,血液是無色透明的,節肢 動物中的鱟的血液中含有銅元素,因此它的血液是藍色的。這些動物的血 液中都沒有血紅蛋白。
高等動物的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漿是微黃色的液體,血細胞 懸浮在血漿中 。血細胞又分為紅細胞、白細胞和凝血細胞(哺乳動物的凝 血細胞又叫血小板)。
紅細胞內含血紅蛋白,在血液中執行運送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機能。血 紅蛋白很容易和氧結合,形成氧合血紅蛋白。它又很容易分解,當紅細胞 隨血液流到各組織中時,把各種營養物質,如氧氣、蛋白質、糖、脂肪運 送到全身各個組織細胞中,同時把全身各部分組織細胞代謝的廢物,送到 肺、腎、皮膚然後排出體外,使動物能及時地吸收營養和排泄廢物。
血液還有防禦和保護作用。如白細胞是防護衛士,能把外來微生物和 體內壞死組織吞噬分解掉,以保護機體。血小板參與血液的凝固,當動物 體某處受傷出血時,在血小板參與下傷口很快凝固。

· 動物的耳朵
耳朵是聽覺器官。動物都有聽覺器官,但長的形狀和位置不同。
水母,又叫海蜇,能聽到人聽不到的次聲波 。它的傘形邊緣長著像 「耳朵」似的感受球,感受球里含有鈣質的平衡小石。當風暴來臨時,會產生一種次聲波,水母靠這塊小石早就聽到了,於是趕緊逃之夭夭。
許多昆蟲的「耳朵」生長的位置都很奇特。蒼蠅的聽覺器官長在翅膀 基部的後面;蟈蟈和蟋蟀的「耳朵」長在前足的小腿節上;而蟬的「耳朵」 卻長在肚子下面 。昆蟲中只有蟋蟀、蚱蜢、蝗蟲、蟬和大部分蛾類才有 「鼓膜」那樣的聽覺器,可是它們並不是長在頭上,而是長在腿上或身軀兩側。
魚類有較好的聽覺,也能利用聲音來傳遞消息。魚只有內耳,藏在頭 骨裡面。魚的側線也有「聽覺」作用,是魚類的特殊聽覺器官。兩棲類的青蛙,耳朵已經分化成鼓膜、中耳、內耳等,因此聽覺較為靈敏。蛇的耳朵和魚類相似,只有聽骨和內耳,所以蛇不能聽到空氣傳播的聲音,只能 聽到地面振動的聲音,「打草驚蛇」就是這個道理。
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有耳廓,能各自接收通過空氣、地面或水裡等 傳來的聲波振動。蝙蝠、耳狐、土狼的耳廓很大,能夠收聽到極輕微的聲 音。貓的耳朵也很靈敏,當它打盹時,總愛把耳朵貼在前肢下方的地面, 一旦有老鼠走動,它就會立即驚醒。空中飛行的蝙蝠,也是一種哺乳動物。 它在夜晚捕捉昆蟲,不靠眼睛,而是靠一雙能「看見」東西的耳朵。科學 家經過研究才明白:蝙蝠是利用超聲波來「看」東西的。然而大自然是奇 異的,盡管蝙蝠具有高超的辨聲能力,但是有些昆蟲,如夜蛾仍然能逃避 它的追捕。夜蛾依靠胸腹間的一種奇妙「耳朵」——鼓膜器,能在30米外 「聽」到蝙蝠發出的超聲波,並且迅速作出判斷而從容逃走。如果把蝙蝠 稱為「活雷達」的話,那麼夜蛾具有高超的「反雷達」裝置。
高等動物的耳朵,如家兔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 廓與外耳道,能夠集音;中耳包括鼓室、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和鐙骨), 可把鼓膜接收的聲波加以擴大和傳播到內耳。內耳有三個半規管和一個耳 蝸管,起到感音與平衡的作用。耳蝸管接受聲波,由聽神經傳導至大腦皮 層,引起聽覺。

· 動物的鼻子
動物的鼻子不僅是呼吸道的一部分,也是嗅覺器官。警犬所以能跟蹤罪犯,就是靠一個對氣味非常敏感的鼻子。
一般說來,嗅覺靈敏的動物,鼻子往往長而突出,鼻孔大而潮潤,表 面密布嗅覺細胞。如生活在美洲中部的巨型三趾食蟻獸,鼻子僅次於大象, 嗅覺特別靈敏,平時善於在土堆瓦礫中尋找螞蟻為食。相反,嗅覺不靈敏的動物,鼻子小而乾燥,嗅覺細胞少,靈敏度差,捕食主要靠眼、耳幫忙, 鳥類就是這樣。
不同的動物,嗅覺的靈敏程度差別很大。魚的鼻子是兩個凹陷的孔, 嗅覺細胞主要集中在鼻腔里,在黑夜裡尋找食物主要靠嗅覺。鯊魚的嗅覺 極其靈敏,可以在幾千米外嗅到血腥味並立即趕往有血的地方。狗的嗅覺 特別靈敏,能夠辨別1千多種不同物質的氣味。
動物的鼻子構造不同,功能也不一樣。鯊魚的鼻子通過靈敏的嗅覺, 可以作為捕食器官。水獺兩個鼻孔具有蓋子的作用,可以開關,使氣體自 由進出,又不至於嗆水。大象的鼻子有堅韌的肌肉可以隨意伸縮,成為戰 斗的武器。水牛的鼻子在炎熱天氣會滲出汗滴,起著散發熱量的調溫作用。 狗的鼻子可以作為探測器。蝙蝠的鼻子可發出兩萬赫茲以上的聲波,好像雷達一樣。海鳥的鼻子是海水的淡化器,可以長期生活在海上,不為淡水 水源所煩惱。
有些低等動物,如昆蟲,雖然沒有鼻子,卻有靈敏的嗅覺。如蜜蜂可 以聞到距離遙遠的花香,趕去采蜜。

· 動物的四肢
低等無脊椎動物沒有四肢,或只有很簡單的附肢;高等脊椎動物的四 肢堅強,運動非常有力。
魚的四肢是鰭狀的,前肢是一對胸鰭,後肢是一對腹鰭;胸鰭主要起 轉換方向的作用,腹鰭主要輔助背、臀鰭保持身體平衡。
兩棲動物有強有力的五趾型附肢。青蛙的前肢短,後肢粗而長,趾間 有肉膜叫蹼。這些特點,使它既能在水中游泳,又能在陸地爬行、跳躍。
鳥類的兩條腿是一對後肢,它的前肢演變成為翅膀,能在天空翱翔。 世界上最大的鳥——鴕鳥,雙腿強健有力;而耐寒冷的鳥——南極企鵝, 雙翅已轉化成鰭狀而失去了飛行能力,後肢也變成了適於冰川上行走和水 中游泳的兩只腳。
哺乳動物大多具有典型的、發育完備的四肢,能靈巧自由地運動,快 速地奔跑。跑得最快的獵豹,百米速度僅為3.2秒。
哺乳動物的四肢變化很大。澳大利亞的袋鼠後肢非常強壯,長度約為 前肢的五六倍;蝙蝠的前肢變成皮膜狀的翼,能適應空中飛行。生活在海 洋中的鯨類,前肢變成鰭狀,後肢基本消失。而海豹四肢卻變成了槳狀的 鰭腳,後鰭腳朝後,不能彎曲向前,成了主要的游泳器官。

· 動物的爪
爪,是動物進化到一定的時候,才由皮膚的表皮角質層演變而來的。 爪的出現,對動物的生存和御敵都有一定作用。
爬行動物中的避役,生活在茂密的叢林中。它所以能在樹幹上爬行, 除了尾巴的幫助外,指(趾)端的銳爪起著重要作用。還有蜥蜴、龜、鱉等 爬行動物的爪,都是對爬行生活的適應。
鳥的種類繁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環境,使它們的腳和爪也變得 多種多樣。猛禽類的貓頭鷹、禿鷲等,腳強壯而有力,趾端有銳而鉤曲的爪,利於捕殺動物。攀禽類的啄木鳥、杜鵑等腳很強壯,趾端有銳利的爪, 能穩當地抓住樹干。
最復雜而多樣的爪,是哺乳動物的獸類。穿山甲的爪是向後彎的,像 一把鋤頭,善於挖掘。樹懶的爪呈鉤狀,適於鉤住樹枝。貓和狗等動物的 爪既銳利又能屈伸,運用自如。牛、羊、馬等獸類的爪變成了蹄,供運動 之用。所以長著蹄的動物一定是食草動物,沒有像食肉動物的利爪。老虎、 獅子等猛獸的爪主要用來捕捉食物和防禦敵害,所以特別銳利。

· 動物的生存競爭
同種動物或異種動物,往往為了爭奪食物、空間、配偶或其他需要而 發生激烈的競爭,結果總是優者生存,劣者淘汰。 動物之間的生存競爭,在捕食動物和被食動物之間表現得非常明顯。 豹子的主要食物之一是羚羊。身強體壯、善於奔跑的豹子捕食的機會多, 食物也就豐富;而體力差、奔跑慢的豹子常常因得不到食物而挨餓,甚至 餓死。同樣,反應靈敏又善於奔跑的羚羊,被捕食的機會就少,生存下來 的希望就大;而體弱多病又不善於奔跑的羚羊,自然就成了豹子的食物。 這樣,留下來的必然身強力壯,這叫「適者生存」。 很多弱小的動物為了生存,不被其他動物吃掉,逐漸進化形成許多防 御本能。甲殼動物的堅硬甲殼,刺蝟身上的利刺,以及有些動物身上的毒 毛、毒腺、臭液等都是很好的防禦武器。當然,有些動物的防禦武器同時 也是捕食的工具。 在動物的生存競爭中,保護色的擬態對它們躲避敵害,保護自身安全, 維持種族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許多動物的體色和環境很接近。生活在沙 漠中的沙雞、沙狐、沙蜥的體色,幾乎都是沙土色;竹葉青蛇的體色和竹 葉子的顏色十分接近;樹蛙、鸚鵡和許多昆蟲的體色幾乎都是綠色,很難 發現它們。 擬態中最著名的例子要數竹節蟲了。它好像樹枝,不易察覺。還有尺 蠖,它的體態和顏色與真正的樹枝相差無幾;更有趣的是,尺蠖靜止在樹 上不動時,常擺出樹枝的姿態,以假亂真。 動物的生存競爭使它們之間保持著自然的動態平衡,這對於生物的進 化和物種的延續都具有重要意義。

· 動物的行為進化
動物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指的是形態結構方面的進化。實際上動物的進化還應該包括行為方面的進化, 只是對這方面研究較少。 哺乳動物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胎生、哺乳,但並非所有哺乳動物全是 這樣。最原始的哺乳動物具有接近爬行動物而又不同於高等哺乳動物的特 征。最典型的就是鴨嘴獸。鴨嘴獸的生殖方式很特殊,不是胎生,而是卵 生。剛孵出的幼獸,全身無毛,由母獸用乳汁來哺育。 生活在澳大利亞的有袋類動物,比起鴨嘴獸來要進步得多。它們不再 是卵生,而是胎生了。但是,由於幼仔在母體中發育不完整,只好出生後 在母親的育兒袋中再哺育一段時間。雖然有袋類表現出一定的高等哺乳動 物特徵,相比之下還是比較原始的。 高等哺乳動物由於具備了完整的養育後代的條件,胎兒在母體中發育 完全後再出生,有真正的胎盤,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幼仔的成活率。 由此可知,哺乳動物的生殖方式和哺乳 行為是不斷進化的 。在結構 的進化中伴隨著行為的進化。 人們常見到鴨有用嘴梳理羽毛的習慣動作。但不同的鴨類,梳理的作 用是不同的。比較冠鴨、野鴨、水鴨、鴛鴦等四種雄鴨,就會發現冠鴨梳 理動作緩慢有力,起到清潔身體的作用;野鴨常常梳理翅下的那塊鮮明的 羽毛,梳理作用已經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水鴨的動作更為簡單,只在 翅上的明亮地方略為梳理一下;動作最簡單的是鴛鴦,它只是象徵性地碰 一碰翅上鮮明的長羽。從四種鴨梳理羽毛的行為可以看出,梳理已由清潔 身體向炫耀自己的方向發展了。 動物形態結構的進化是動物行為進化的基礎,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 割。進化的結果總是有利於動物與所處的環境相適應,有利於動物種族的發展。

· 動物的相關相剋
生物學家發現,鼠害嚴重的地方,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蛇類被大量捕 殺。在大自然中各種生物之間有一種自然的平衡關系,它們彼此既相關又 相剋。如果人為地打破生物之間的這種平衡,必定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白蟻和黑蟻是一對冤家,一旦相遇就會大動干戈,往往出現大兵團作 戰的場面。結果常常是黑蟻戰勝白蟻,白蟻損兵折將,活著的只好紛紛撤 離逃命。這就啟發人們用黑蟻來防治毀壞建築物的白蟻。山雀和啄木鳥是 一對好夥伴。山雀喜歡飛到啄木鳥那兒,在地上吃食啄木鳥啄出的蟲子; 啄木鳥由於專心敲啄樹皮,很容易遭老鷹偷襲,而山雀只要看到老鷹一出 現,就會突然安靜下來,這等於給啄木鳥發出信號,讓它趕快躲起來,以 防老鷹的襲擊。 在整個生態系統中,一切食物的循環都是通過一系列「吃」與「被吃」 來完成的。圖中表示各種動物之間的關系,可以清楚看出動物彼此既相剋 又相關。狐狸是令人討厭的動物,但倘若沒有狐狸,兔子、田鼠、刺蝟的 數量必然劇增;而這些動物所食用的田間植物和果實必然大量減少,甚至 有被吃光的可能。這樣,整個生態環境就被破壞了。反過來,如果狐狸的 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兔子、田鼠、刺蝟就會減少,而那些田間植物等就 會越來越茂盛,生態平衡也難以維持。 在自然界中,動物之間的相關相剋是很微妙的。人們研究它,掌握其 中的奧秘,可以更好地利用動物為人類服務。

· 動物的通訊聯絡
世界上沒有一種動物能夠真正單獨地生活。它們相互之間的聯系各有 自己的方式。螞蟻的集體生活,靠特殊的「化學語言」保持聯系。 螞蟻的「化學語言」稱為激素,它是由螞蟻某一器官或組織分泌到體 外的一類化學物質。螞蟻在覓食時,把激素散布在來回的路上,同伴根據 激素的氣味,就知道到哪裡去覓食。一同前去的螞蟻都散發出氣味,使來 往的路上成了「氣味長廊」,成群螞蟻就是沿著這條長廊而忙碌地搬運著 食物。螞蟻還能利用氣味辨別誰是同族,誰是異族。如果誤入異族巢穴被 發覺,它的命運就悲慘了。 猩猩靠聲音互相聯絡,它看到樹上結有果子時,便大聲呼嘯,告知同 伴前來分享;當它遇到敵害時,也會發出號叫,請同伴前來救援助戰。 昆蟲的鳴叫是為了吸引異性同類,或對其他動物進行警告。蟬的腹部 有氣室,氣室的一邊是鼓膜,氣室中空氣的流動使鼓膜發生振動而吱吱不 停地叫。蝗蟲用後肢摩擦翅膀發音,蟋蟀又用雙翅相互擦擊發出叫聲。 動物接受信息靠眼睛,而比較容易被眼睛接收的是色彩和動作。雄孔 雀開屏的色彩鮮艷,往往是作為信息引起雌性的注意,同時也是對其他雄 性的一種警告。 蜜蜂以「跳舞」為信號,告訴同伴一塊去采蜜。奧地利生物學家弗里 茨經過細心的研究,發現了蜜蜂「舞蹈」的秘密。蜜蜂的舞蹈主要有「圓 舞」和「鐮舞」兩種形式。工蜂回來後,常做一種有規律的飛舞。如果工 蜂跳圓舞,就是告訴同伴蜜源與蜂房相距不遠,約在100米左右 。工蜂如 果跳鐮舞,則是通知同伴蜜源離蜂房較遠。路程越遠,工蜂跳的圈數越多, 頻率也越快。

· 動物的聰明才智
動物在進化過程中,隨著身體結構的不斷完善,大腦的重量也在不斷 增加,智能也在不斷發展。尤其是一些高等哺乳動物,常常有一些令人費 解的奇妙行為。 在動物界中,最聰明的要數黑猩猩了。人們在一間空屋的天花板上懸 掛著一串香蕉,地上放有幾只空木箱。黑猩猩想吃掛得高高的香蕉,但又 拿不到。於是它會把木箱疊起來,然後爬上木箱取下香蕉。這種行為和思 維在動物界是高級別的。 黑猩猩還會利用簡單的工具。為了防止手伸入蟻穴被咬傷,它會用細 長的草棒去釣蟻穴里的白蟻吃;還能用棍棒作杠桿擴大土蟻群的入口。有 人還見到過一隻母黑猩猩用小樹枝剔牙。 海豚也很聰明,它的智能與黑猩猩不相上下。有些技藝,猴子要訓練 幾百次才能學會,而海豚只要20次就能學會。經過特殊訓練的海豚,還可 以幫助人們打撈沉海的遺物,給水下作業人員傳遞信息和工具,甚至攜帶 炸葯炸毀敵人軍艦。如果按照腦占身體重量的百分比來衡量動物智能的高 低,那麼海豚僅次於人,而猴子名列第三。 有些動物的智能是與動物的記憶力聯系在一起的。大象是一種智慧動 物,並有一定的記憶力。在印度,曾有一婦女正在屋中縫衣服,忽然發現 一隻大象將長鼻子伸進了窗口。這位婦女很害怕,隨手用針刺了一下象鼻 子。大象痛跑了。過了很久,這只大象又回來了,並足足吸了一鼻子水, 還是從窗口伸進去,把水噴在那個婦女身上。似乎大象對過去的事還念念 不忘,尋找機會報復。 在動物中,狗、海獅、熊等都很聰明,通過人們的精心訓練,它們的 智能可以不斷提高,可以做各種雜技表演。但是,就像動物種類之間有差 異一樣,不同種動物的智能也有差異。

· 動物的疆域領地
很多動物都有自己的領地,安居樂業,不讓別的動物入侵。 鳥類對自己的領地特別重視,尤其是在繁殖季節,幾乎每隻雄鳥都要 佔有地盤,確立自己的地位。如有其他鳥類偶然進入它的領土,雄鳥先是 警告、恐嚇,隨後就是一場激烈的格鬥,直至有一方退讓為止。當一隻鳥 被敵害殺死,它所空出的領地很快會被附近流浪的另一隻鳥所佔據。 魚類、哺乳類也常佔有領地。有一種淡水魚,雄魚在繁殖季節,總是 圍著淡水貽貝游動。雄魚常把貽貝厚厚的外殼看成是自己繁殖後代的理想 場所,貽貝移動到哪裡,雄魚就跟到哪裡。當同種雌魚將卵產在貽貝的外 套膜腔內,雄魚立即前去授精。授精以後,雄魚繼續承擔保衛任務,直到 受精卵發育成小魚,離開貽貝為止。在這個過程中,倘若有條雄魚企圖占 領這個貽貝,那麼,這個貽貝的佔領者便會發出強烈的警告,迫使入侵者 退讓。 雌雄老虎各自都佔有一定的領地,平時互不往來,只有在繁殖季節才 住在一起。交配後又分手,各自重返「家園」。雄虎保衛自己的領地是極 其認真的,若發現其他雄虎擅自侵入,必將拚個你死我活,所謂「兩虎相 爭,必有一死」,就是這個道理。 動物佔有一定的領域,與動物之間爭奪配偶和食物有著密切聯系。動 物因配偶捍衛領域是為了繁殖,因食物而佔領一定的區域也是為了繁殖, 所以,延續種族是動物佔有一定地盤的根本原因。

· 動物的耐飢渴力
行走在沙漠中的駱駝,能在缺水情況下行走45天之久。這是因為它在 適宜的時候吃了大量的食物,並能把駝峰內所貯存的脂肪進行分解,利用 代謝中產生的水來滿足體內對正常水分的需要。生活在沙漠中的沙蜥,是 通過改變體色來控制體溫,從而減少水分的蒸發的。清晨,它的膚色開始 是黑的,當氣溫上升時,皮膚變成沙土色,來反射過多的熱量,減少水分 蒸發;到了黃昏,皮膚再度變色來適應身體內對水分的需要。因此,沙蜥 的耐渴本領也是很強的。 耐飢的動物很多。蝙蝠的耐飢本領在獸類中是有名的,食量同樣也很 大。林中益獸棕山蝠能連續捕食30隻金龜子,一次吃下的食物竟達體重的 1/3;熱帶的大蝙蝠卻能連續餓48天,在餓到35天時,仍能疾飛如初。 冷血動物的耐飢本領更強。鱷魚數月不食幾乎沒有什麼影響,龜、鱉 餓上一年多也無關緊要。人們曾做了一個實驗:一條蟒蛇整整餓了兩年零 九個月才死去。不給食,又不喂水的蝮蛇平均能活78天,個別能活到107天。 冬眠的動物同樣貪食耐餓。在冬眠前,它們都要進行一番緊張的准備工作。 從夏天開始,就大吃大喝,以擴充體內的能量庫存,特別是皮下脂肪的積 累,為它們度過不吃不喝漫長的冬天作好准備。 臭蟲所以不容易被滅絕,與它的耐餓能力大有關系。臭蟲的壽命一般 不到兩年,但它空腹一年多也不會餓死。即使餓得像枯葉一樣薄的臭蟲, 一旦有吸血的機會,一口氣可以吸血7毫克。 動物有了這種忍飢耐渴的能力,就可以在食物不足或乾旱等惡劣環境 條件下生存。同時,動物還能將這種能力遺傳給後代,使它們的子孫後代 也具備這種特性。這對於動物自身的發展和種族的延續有著重要的意義。

· 動物的壽命長短
各種動物的壽命不同,即使同一種動物,它們個體之間的壽命也有很 大差異。如生活在波羅的海的鯡魚,最長壽命只有10年,而生活在挪威沿 海的鯡魚,壽命可達25年。 人們公認動物中壽命最長的要數海龜,在我國民間也流傳有「千年龜」 的說法。沿海漁民視它為吉祥之物,常把捕獲的海龜送回大海。在英國的 倫敦動物園里,飼養著一隻至今已活了300多年的海龜 。在爬行動物中, 鱷魚的壽命也較長,一般能活60年左右。 在哺乳動物中,壽命最長的要算大象,大約能活70多年。黑猩猩和類 人猿能活50—60年。家畜中最長壽的是驢,它能活到50歲。而有些小型哺 乳動物卻是短命的,如嚙齒類中的小動物最多隻能活3年左右。 魚類也有老壽星。據有關文獻記載,狗魚可活200多年;鯉魚的最高年 齡可達300歲;有一種白鱘可活100年以上。壽命最短的魚要數透明的鰕虎 魚,它從出生到死亡,只能活一年。還有我國出產的銀魚、玉筋魚也只能 活一年。 在現存的動物中,壽命最短的要算一些原生動物了,它們往往只能活 幾天,甚至幾小時。如草履蟲、纖毛蟲、變形蟲等等。 動物的壽命受氣候、溫度及天敵等許多因素的影響,並不是很有規律 的。動物壽命的長短依不同種類而異,並與個體大小有關。同時,動物的 壽命也與動物的生活環境狀況有關,即使是同種動物,生活在不同的環境 中,它們的壽命也是不一樣的。

C. 美洲南部漆黑山洞的油烏

生活在南部美洲漆黑山洞的油烏竟能使用超聲波進行聯絡,彷彿人類使用電台一樣。

動物學家發現,猴子會使用不同的聲音來報告各種各樣的敵人的來臨。如遇見豹子,它們會發出狗叫一樣的「汪汪」聲;瞧見禿鷲,則發出一種低沉的喉音;碰上逼近的毒蛇,便一連串地吐出急促的「嘶嘶」聲。
大雁的語言變化主要表現在音調的強弱上。當雁群在茫茫月光下沉睡時,擔任哨兵的大雁卻睜大了眼睛,不時地從喉管中發出遲鈍的「嗒嗒」聲,這是告訴同伴:平安無事,安心睡吧。要是發現
了不祥之物,哨兵便馬上發出尖銳的「嘰嘰」聲,喚醒群雁,時刻准備轉移。∥
最為奇妙的是,動物也有人類一樣的「方言土語」。從事鳥類研究的專家通過觀察發現:美國密執安湖畔的烏鴉無論如何也不能與義大利佛羅倫薩郊區的烏鴉通話,城市的烏鴉與農村的烏鴉相互之間都不能理解對方的「語言」。
動物的語言是非常有趣的。蜜蜂以其辛勤勞作的特性精熟於舞蹈語言;螢火蟲則以光色、光頻、閃光時間來通話;生活在南部美洲漆黑山洞的油烏竟能使用超聲波進行聯絡,彷彿人類使用電台一樣。//
掌握動物語言在科學技術的許多研究領域中都是大有可為的。蘇聯的鳥類學家在大森林中用廣播播放表示歡迎的鳥類語言,吸引了大批的益鳥在林中定居,有效地保護了森林資源;當成群結隊的被法令規定禁捕殺的大海豚在漁輪周圍調皮搗蛋,從而影響作業時,一陣陣表示危險的「嘟嘟」的魚類語言傳入水中,頃刻之間,搗蛋魚似的大海豚便統統逃之天天了。∥

D. 長頸鹿是怎樣傳遞信息

長頸鹿和一般的動物傳遞信息的方法都是一樣的。如鳴叫,彼此間互相的觸摸,甚至一些化學物質的釋放,使得它們聲息相通,行動一致,無論是在捕食活動中,還是在對配偶的爭奪上都井然有序。這些都是與動物之間存在的通訊行為分不開的。

所謂通訊,就是指個體通過釋放一種或是幾種刺激性信號,引起接受個體產生行為反應。信號本身並無意義,但它能被快速識別,更重要的是它代表著一系列復雜的生物屬性,如性別、年齡、大小、敵對性或友好性等等。

視覺通訊

在動物園里常會看見遊客向孔雀園中的雄孔雀鼓掌拍手,孔雀聽到掌聲,會為遊客表演孔雀開屏。然而,孔雀向人們豎起美麗的羽毛,可能是在向雌孔雀示愛,或者是在向同種雄孔雀示威,也許是在向人們發出警告。它那五顏六色的羽毛其實就是它展示自己,嚇唬敵人的武器。孔雀是在通過展示尾羽傳播某種視覺信息,可惜,在場的遊客卻錯誤地接受並傳遞了另一種含義的信息。

視覺通訊的形式是比較廣泛的,雄性馴鹿頭上碩大的犄角,草原上雄性獅子頸部漂亮的長鬃毛,這些動物的外表特徵都是向雌性同類發出的視覺信號。青蛙在草叢中呈現碧綠的體色,而潮一、的保護色往往是通過散布錯誤的視覺信息來迷惑天敵或獵物的。

視覺通訊的形式還包括動物的肢體語言。擬態使得落葉蝶化作一片枯葉,欺騙了鳥類的雙眼。獵狗面對對手時,頭部前伸、前肢前趴、身體下伏、後肢蹬地、露出牙齒、兩耳豎起以示對對方的威嚇。而在主人面前,獵狗便會俯首貼耳、搖動尾巴,一副順從的模樣。雄蜂源在向雌蜂蝶求愛時,會表現出一個相當復雜的儀式:將最漂亮的體色顯現出來,向著雌妹飯的方向用尾巴撥動水流,並且水中帶著雄峰燃身上一種特殊的氣味。雌蛾螺便同時獲得了視覺、嗅覺和觸覺三方面的刺激。視覺通訊對於人類來講也是最為簡單和直接的聯系方式。無論是楊貴妃的回眸一笑,還是張翼德的吹鬍子瞪眼,戀人之間含情脈脈的對視以及反目成仇的怒視……所有這些都體現了視覺通訊的作用。

視覺通訊在動物界是十分普遍的一種通訊方式,具有簡單、准確、迅速等優點。但是這種通訊方式也有很多的局限性。在自然界僅僅以視覺通訊作為主要通訊手段的動物是很少的,它們往往以視覺通訊方式和其他通訊方式共同使用,發送或獲取准確的信息。

聽覺通訊

鳥類為吸引異性排斥同性,宣告領地佔有的歌聲以及警告捕食者來到的尖叫聲都是聽覺通訊。法 德、的住物學家記錄下烏鴉的種種叫聲集」。他們開著放音車在村子周圍移動,通過播放其中一種烏鴉的叫聲,終於解決了該村長期困擾村民的烏鴉問題。這其中就巧妙的運用了聽覺通訊的原理。

由於動物的發音機制不同,產生的種種奇妙的聲音也大相徑庭。哺乳動物依靠喉管,鳥類依靠鳴管,昆蟲往往依靠翅膀的振動,而青蛙卻依賴於聲囊發聲。因為聲波可以繞過障礙物傳播,發聲的頻率多樣組合又為各種信息的傳遞奠定了基礎。同樣的發聲器官只要做出略微的調整就能產生一系列的聲音,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所以聲音的傳播不受白天黑夜的限制。然而,聲音的傳播又具有瞬間性,稍縱即逝。

當然,在動物世界裡有一些動物是依靠超聲波來進行通訊與捕食的,如人們熟悉的編幅和海豚,就是利用超聲波通訊的。

化學通訊

俗語有「鼠目寸光」的說法。這是由於老鼠的視覺能力很低,只能達到12厘米的距離。而老鼠的聽覺也僅70千赫左右,一張報紙就足以阻礙聽覺信號的接收。老鼠的活動環境十分復雜,很容易阻礙它那本來就不出色的視力月D么老鼠是通過什麼來進行交流呢?這就是另外一種通訊方式:化學通訊。

化學通訊就是動物通過釋放一些化學物質來影響或控制其他動物的行為。化學通訊有時會影響整個動物群體的活動甚至調節整個種群。這些化學物質稱為外激素。有文獻報道,外激素可能是最為原始的通訊信號,在藍藻、細菌和其他原核生物之間是惟一的通訊方式。動物釋放化學物質,不僅影響其他個體的行為,還能影響到生理。如蜂後會分泌一種稱為「蜂王漿」物質的化合物,能抑制工蜂卵巢的發育。另外,化學通訊還是維持群體秩序的重要手段。在螞蟻群中,蟻後不能養活自己,但它可以分泌一種外激素,來引誘工蟻,使工蟻積極喂養蟻後。螞蟻的卵和幼蟲也能分泌一種物質。螞蟻幼蟲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條件,當濕度變小,它們便停止分泌外激素,而工蟻會很快的將其轉移到潮濕的地方,這樣幼蟲便能重新分泌對工蟻來說堪稱「美味佳餚」的化學物質了。

談到化學通訊,似乎我們應該為狗隨地小便的不文明行為進行一下辯解。其實這並非狗的不文明表現,而是它在行使自己的化學通訊手段。狗往往並不是由於膀眈充盈而到處排泄,實際上它只是在向別的同類宣布:這里已經是我的地盤了。這是一種依靠化學物質搶佔領地的做法,當一條狗三條腿著地,一條後腿提起對著馬路上的消防龍頭排尿時,說明它已經用尿液的氣味將消防龍頭劃為己有了。而狗真正的排尿姿勢是四肢平鋪蹲在地上的。

觸覺通訊

觸覺通訊也是一種相當普遍的通訊方式。對於視覺能力有限或者生活在無法利用視覺通訊環境中的動物來說,觸覺通訊往往是一種重要的傳遞信息的方式。

某些生活在深海區域中的魚類,由於光線很弱,視力退化了,但它們往往具有非常發達的鰭刺和觸須,上面布滿了敏感的神經,在水中游動時,它們可以感知水流的變化,尋覓與捕捉獵物和接收性信號。

觸覺通訊也可以通過其他物體作為媒介,以振動或者波動的形式來傳播信息。雄蜘蛛想要進行交配必須到網上尋找對象,上網前雄蜘蛛會做出一種類似「撥弦」的動作,撥動網絲發出一定的振動,據此雌蜘蛛可以判斷出是獵物,還是求愛對象。

不僅低等動物依靠觸覺作為通訊方式,在高等動物中觸覺通訊也相當普遍與重要。在猴子的社會群體中,猴兒們常會彼此相互梳理毛發,這其中既有母猴出於對幼猴的憐愛,又有出於對猴王的奉承,當然還有猴王囂張的戲弄。這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如果將剛剛出生的小猴從它的母親身邊抱走,由專門的機器人來撫養,那麼即便身體健康,它的反應能力和智力與正常的小猴相比,也顯得比較低下。如果人們經常撫摸或者抱抱它,情況則會有很大的改觀。從這里不難看出,幼年時,對小猴的經常撫摸、摟抱,可以使它的反應提高,更具有生氣。對於人類來說,父母們在孩子幼年時多給一些愛撫,比起成天以嬰兒車和玩具熊來應付孩子,更有益於孩子的生長發育。

電通訊

在發現美洲大陸後,許多冒險家都前往那裡尋找他們夢寐以求的黃金。有一個西班牙探險隊伍,在當地印第安人帶領下,進人了亞馬孫河上游的一個低窪地,這裡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水塘。印第安人止步了,白人不理解,這里不可能有食人魚,當然也不可能有鱷魚和大蟒蛇。一個白人挺身而出,要給印第安人作榜樣,可是沒走多遠,就大叫一聲,直挺挺地仰面倒下,幾個同伴上前去救他,也跌倒在水塘里。過了好一會兒,其餘的同伴才將他們救出來。幾個小時後,這些人才從僵直的狀態下恢復。

到底是什麼襲擊了他們?原來在熱帶混濁的水塘中,生活著依靠體表放電來進行彼此交流和捕食的特殊魚類——電鰻。那幾個探險家就是被水塘中電鰻施放的電流所擊倒的。它們施放出的電壓往往可以達到600伏特。自然界中不僅有電鰻、電路利用身體發電器官產生很強的電流獵取食物,深水中的鯰魚、鱷魚也可以依靠體表電感器進行個體之間的信息交流。

動物的通訊行為是通過自然選擇演化而來的,每一類通訊行為往往有著特殊的功能與進化過程。這一過程歷經了許多艱辛,在不同的環境下,因物制宜,形成了適應自己的交流方式。

可以說通訊方式、環境以及某些器官之間是一個相互影響、共同促進的關聯網,相互作用下,使得彼此達到協調的狀態。往往越是高等的動物,越具有較多的通訊方式,這樣就可以在環境發生劇烈變化時,仍可以交流信息,與同伴共同渡過難關。而那些依靠單一通訊行為進行交流的生物,此時則會與外界完全失去聯系,等待它們的只有死亡。

通訊行為不僅是發生在個體之間或群體之間的事,細胞之間也具有相互通訊的方式,化學通訊與觸覺通訊可能是其中最主要的兩種。在細胞的不斷分裂過程中,當彼此相互接觸時,正常的細胞將會停止分裂,即所謂的接觸抑制,這其中好像完成了某種信息的傳達。癌細胞似乎不受這種通訊的影響,仍然不斷地瘋長,對於它的控制及其通訊行為有待深入研究。當然,細胞之間的通訊行為屬於細胞社會學研究的范疇,這正是當前細胞生物學領域的研究熱點。

樓主,覺得好就頂一下,我可是忙了半天了。

E. 超聲波是否會對人體造成影響

安全風險——過度使用或影響胎兒發育

關於風險問題,中國超聲醫學工程學會會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超聲科主任李建國明確表示,常規的產前超聲檢查對排畸非常有必要也應該提倡,但過度使用,聲功率過高,時間過長,次數過多,就可能對胎兒發育造成潛在影響。而這種影響也許是緩慢的,要經過幾代人才能夠被發現。

2014年12月,美國FDA發出聲明,強烈反對給胎兒拍照片,生物醫學工程學Shahram博士說:超聲波可以使人體組織升溫,某些情況下還可產生非常小的氣泡。而這種升溫和小氣泡,可能會影響胚胎的正常發育。

(5)超聲波怎麼控制猴子擴展閱讀:

低劑量超聲是潛在的致癌與致畸形因素,而且不同頻率、不同聲強對不同個體有一定危害。因為超聲波對固體和液體都有很強的穿透本領,能量較大時可以使物質微粒作高頻振動,部分能量還可以轉變為熱能,使局部溫度升高。

高強度的脈沖超聲波在含有微米級小氣泡的液體中傳播時,可導致氣泡收縮、膨脹以至猛烈爆炸,這種現象稱為「空化現象」。

美國著名超生物物理專家卡斯坦森指出,某些臨床使用的超聲圖像診斷儀的最大輸出強度已達1千瓦/平方厘米,這個強度足以使生物體產生瞬態空化現象。對生物體來說,瞬態空化作用時,靠近爆炸氣泡附近的細胞會受到損傷,一般說來,在人體內大多數器官和生物流體中,損傷少量細胞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F. 有哪些動物是色盲為什麼會這樣

環境造就。有的以「聲吶」為主;有的以「超聲波」取代;有的以「熱感應」為優勢;有的以「順風耳」獨行。人類辨別可見光譜中60種左右的顏色。猩猩和猴子跟人一樣,色覺十分靈敏。但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是色盲,這是因為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是在夜間捕食,顏色在它們的生活中並不佔重要地位。昆蟲的色覺雖好些,但大都只能看見黃色、藍綠色、藍色這和人們看不見的紫外線色。蜂蜜也只能辨別這四種顏色,只有蝴蝶還能辨別紅色。


狗狗應該是色盲。具體到眼睛與人類的區別自然是祖先把狼性的陰狠馴服成了溫順。狗狗再怎麼抓狂,它的眼睛,眼神你如果認真仔細觀察,它至始至終透露出的目光都是屬於防禦性的而並非野性的、原始的、獸性的進攻型的冷酷、兇殘。

G. 動物是如何聯絡的

1、視覺通訊

視覺通訊的形式是比較廣泛的,雄性馴鹿頭上碩大的犄角,草原上雄性獅子頸部漂亮的長鬃毛,這些動物的外表特徵都是向雌性同類發出的視覺信號。視覺通訊的形式還包括動物的肢體語言。視覺通訊在動物界是十分普遍的一種通訊方式,具有簡單、准確、迅速等優點。但是這種通訊方式也有很多的局限性。

2、聽覺通訊

由於動物的發音機制不同,產生的種種奇妙的聲音也大相徑庭。哺乳動物依靠喉管,鳥類依靠鳴管,昆蟲往往依靠翅膀的振動,而青蛙卻依賴於聲囊發聲。然而,聲音的傳播又具有瞬間性,稍縱即逝。

當然,在動物世界裡有一些動物是依靠超聲波來進行通訊與捕食的,如人們熟悉的編幅和海豚,就是利用超聲波通訊的。

3、化學通訊

化學通訊就是動物通過釋放一些化學物質來影響或控制其他動物的行為。化學通訊有時會影響整個動物群體的活動甚至調節整個種群。這些化學物質稱為外激素。動物釋放化學物質,不僅影響其他個體的行為,還能影響到生理。化學通訊還是維持群體秩序的重要手段。

4、觸覺通訊

觸覺通訊也是一種相當普遍的通訊方式。對於視覺能力有限或者生活在無法利用視覺通訊環境中的動物來說,觸覺通訊往往是一種重要的傳遞信息的方式。

觸覺通訊也可以通過其他物體作為媒介,以振動或者波動的形式來傳播信息。不僅低等動物依靠觸覺作為通訊方式,在高等動物中觸覺通訊也相當普遍與重要。

5、電通訊

在熱帶混濁的水塘中,生活著依靠體表放電來進行彼此交流和捕食的特殊魚類——電鰻。自然界中不僅有電鰻、電路利用身體發電器官產生很強的電流獵取食物,深水中的鯰魚、鱷魚也可以依靠體表電感器進行個體之間的信息交流。

(7)超聲波怎麼控制猴子擴展閱讀

動物通信語言(animal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在同一種類動物之間相互聯絡的信號;主要有聲音語言、氣味語言、姿勢語言、光語言、觸碰語言等,方式很多。

研究動物的通信語言,不但能更深入地了解各種動物,還可以利用來為科研、生產服務,例如用人工合成一些害蟲的性外激素,把周圍的雄蟲引來殺滅,取得生物防治的效果。

H. 海豚能感應的超音波嗎

海豚 Delphinidae;dolphin
海豚屬於哺乳綱、鯨目、齒鯨亞目,海豚科,通稱海豚,是體型較小的鯨類,共有近62種,分布於世界各大洋。體長1.2~4.2米,體重23~225千克。海豚一般嘴尖,上下頜各有約101顆尖細的牙齒,主要以小魚、烏賊、蝦、蟹為食。 海豚喜歡過「集體」生活,少則幾頭,多則幾百頭。海豚是一種本領超群、聰明伶俐的海中哺乳動物。經過訓練,就能打乒乓球、跳火圈等。除人以外,海豚的大腦是動物中最發達的。人的大腦占本人體重的百分之二點一,海豚的大腦占它體重的1.7‰。海豚的大腦由完全隔開的兩部分組成,當其中一部分工作時,另一部分充分休息,因此,海豚可終生不眠。 海豚是靠回聲定位來判斷目標的海豚的演化海豚,還有鯨與鼠海豚,是由陸生哺乳類演化而成的。據信應為類似偶蹄目的種類。現在的海豚骨骼中,位於骨盆處有兩只棒狀的骨頭被認為是退化的後肢。它們約在5000萬年前回到海中生活。詳見鯨類的演化一條。
遠近、方向、位置、形狀、甚至物體的性質。有人做試驗,把海豚的眼睛蒙上,把水攪渾,它們也能迅速、准確地追到扔給它的食物。 海豚不但有驚人的聽覺,還有高超的游泳和異乎尋常的潛水本領。據有人測驗,海豚的潛水記錄是300米深,而人不穿潛水衣,只能下潛20米。至於它的游泳速度,更是人類比不上的。海豚的速度可達每小時40公里,相當於魚雷快艇的中等速度。
在鯨類王國里,要數海豚家族——海豚科的種類最多了,全世界已知共有30多種。有的種類雖名叫「鯨」,如虎鯨、偽虎鯨,其實也是海豚家族中的成員。
海豚是一類智力發達、非常聰明的動物,它們既不像森林中膽小的動物那樣見人就逃,也不像深山老林中的猛獸那樣遇人就張牙舞爪,海豚總是表現出十分溫順可親的樣子與人接近,比起狗和馬來,它們對待人類有時甚至更為友好。
海豚救落水的人的故事,我們聽了很多很多,海豚與人玩耍、嬉戲的報道也常有所聞,有的故事甚至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經過學習訓練的海豚,甚至能模仿某些人的話音。70年代,美國的三位科學家,讓兩頭海豚學會了25個單詞。新近,太平洋海洋基金會的歐文斯博士等4位科學家,對兩頭海豚進行訓練,花了3年時間,教會它們700個英文詞彙。不過有些科學家認為,不能把動物的「語言」或「方言」描繪得太離奇。
不過海豚確實具有與眾不同的智力。它的大腦體積、質量也是動物界中數一數二的。目前,科學家對動物的智力有兩種不同的見解:一種認為黑猩猩是一切動物中最進化、最能乾的;另一種卻認為海豚的智力和學習能力與猿差不多,甚至還要高一些。因而有人稱海豚為「海中智臾」。
為了證實海豚有學習能力,早在1959年,一位名叫利利的人就對一頭海豚做過試驗。他把電極插入海豚的快感中樞和痛感中樞,當電流通過電極刺激海豚的快感中樞神經或者痛感中樞神經時,會產生快感或痛感。然後訓練海豚觸及其頭上的金屬小片,控制電流的通斷。如果電極插在海豚的痛感中樞,海豚只要訓練20次就會選擇切斷電源的金屬小片,使痛感消失。而換作猴子的話,則需要數百次訓練才能學會控制開關。這說明在某些方面海豚是有更強的學習能力。
海豚是人類的朋友,它們十分樂意與人交往親近。澳大利亞蒙凱米海灘的海豚們已經與人類建立了友誼,給人們帶來了莫大的歡樂和驚奇。也許將來有更多的海豚,在更多的地方與人類建立聯系,這種願望並不是什麼幻想:隨著人們對海豚研究的深入,我們會揭開更多的關於海豚的秘密,那時我們與海豚交往會更加容易,更加親密,更加友好!
提起海豚,人們都聽說它擁有超常的智慧和能力。在水族館里,海豚能夠按照訓練師的指示,表演各種美妙的跳躍動作,似乎能了解人類所傳遞的信息,並採取行動,人們不禁驚嘆這美麗的海洋動物如此地聰明。那麼,海豚的智慧和能力究竟高到什麼程度?它們和人類之間的相互溝通有沒有日益增進的可能?這里從海豚腦部的構造及生態特性入手,對它的智慧進行一番探討。
海豚一般指鯨目齒鯨亞目海豚科成員,白鰭豚是河豚科的,嚴格來說不是海豚。
海豚科Delphinidae是鯨目中種類最多也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科,其成員的體型和習性有一定的差異,可以分成幾個不同的亞科,也有人分出不同的科。海豚科成員多數體型較小,包括體型最小的鯨類,以魚或軟體動物為食,也有些體型較大,可以捕食其它海獸。海豚科從外形上可以區分稱長喙、短喙和無喙的,背上多數有背鰭,也有少數無背鰭。海豚科成員以在熱帶沿海最為豐富,但是其它各海域也能見到,有些則可深入河流中。海豚科中最著名的成員當屬寬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即常在海洋館進行表演的海豚。寬吻海豚分布廣泛,各大海洋的沿海和遠洋均有分布,不同成員彼此有一定區別,有人將其分成幾個不同的種類,其中有些寬吻海豚體型較大,是體型最大的有喙海豚。海豚科另一個著名的成員是逆戟鯨Orcinus orca,逆戟鯨又稱虎鯨、殺人鯨,是海豚科體型最大的種類,也是所有海獸中最兇猛的。逆戟鯨和寬吻海豚一樣分布廣泛,也被用來馴化表演,逆戟鯨中不同的群體食性不很相同,除了著名的以其它海獸為食的種群外,還有一些以魚和烏賊等為食。海豚科中進入淡水生活的成員以亞馬孫白海豚Sotalia fluviatilis為代表。亞馬孫白海豚體型很小,是最小的長喙海豚,外形似較小型的亞馬孫河豚,但是更喜歡比較開闊的水域,不像亞馬孫河豚那樣會進入水淹森林中。
海豚的生活習性,海豚是在水面換氣的海洋動物,每一次換氣可在水下維持二三十分鍾,當人們在海上看到海豚從水面上躍出時,這是海豚在換氣。同時,海豚的棲息地多為淺海,很少游出深海。它們會在不同的地方進行不同的活動,休息或遊玩時,會聚集在靠近沙灘的海灣,捕食時則出現在淺水及多岩石的地

I. 農作物被猴子破壞嚴重,用超聲波驅趕猴子有效嗎

沒用 你應該投喂一些慢性毒葯浸泡過的食物 比如乙酸鉛 溴化乙錠 黃麴黴素等
臭猴子吃了不會死 但會慢性中毒
我一直主張 見到獼猴這種不要臉的禍害 就毫不猶豫地滅殺 把這種禍害滅殺干凈為止

J. 人類的正常生活為什麼會離不開蝙蝠呢

為什麼有人說蝙蝠的存在對人類有益,消滅反而不好?蝙蝠攜帶了一百多種病毒,而其中的60多種都有可能會感染人類,從駭人聽聞的埃博拉病毒,到曾經的SARS冠狀病毒爆發,這些病毒都指向了一般只在夜晚出沒的蝙蝠。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簡單粗暴地認為,我們就應該將這些病毒“蓄水池”徹底消滅。然而,蝙蝠滅絕是否能徹底隔離病毒,人類的正常生活又能夠離開蝙蝠的存在嗎?

或許很多人都有所不知,蝙蝠也同其他物種一樣擁有不同的種類。盡管蝙蝠超強的環境適應能力使其廣泛的分布在世界各地,但主要還是集中在陸地生態環境中,像南北極和偏遠小島這樣的地形則不見它們的蹤影。作為翼手目動物的蝙蝠,又被細分為大、小蝙蝠亞目兩個類別,主要以水果為食物的前者,會比主要以蟲子、血和肉為食物的後者體型更龐大。

閱讀全文

與超聲波怎麼控制猴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路由器上有unknown連接是什麼設備 瀏覽:525
啟辰D50分離軸承多少錢 瀏覽:386
牙機雕刻機與電動工具 瀏覽:208
外匯期貨交易實驗裝置 瀏覽:791
設備投資怎麼算 瀏覽:95
好的攝影器材有哪些 瀏覽:463
溫州新五金製品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93
錦州五金機電城出租出售 瀏覽:417
卡爾蔡司公司有哪些醫學器材 瀏覽:261
重慶市機械鑿打岩石套什麼定額 瀏覽:557
閥門外面加個框是什麼意思 瀏覽:756
會議設備系統哪裡有 瀏覽:340
列印室需要哪些設備多少錢 瀏覽:577
通用型機床設備加工用於什麼 瀏覽:290
書畫工具箱套裝 瀏覽:772
燃燒固體需要哪些儀器 瀏覽:969
2213ktn1是什麼軸承 瀏覽:640
電腦固體硬碟怎麼加機械硬碟 瀏覽:197
崑山汽車門板超聲波焊接機怎麼樣 瀏覽:787
發說說怎麼隱藏設備 瀏覽: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