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哪位大牛系統介紹下美國的電影理論
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美國先鋒派電影美學觀念。美國先鋒派電影理論,是歐洲「新左派」哲學及「左的弗洛伊德主義」學說影響下的產物。在此之前,美國先鋒派電影美學就已有了若干理論准備,其中以瑪耶·德連的《藝術形式與電影隨想》(1946)和斯坦·勃拉卡其的《視象的隱喻》(1963)較為知名。繼「地下電影」主將梅卡斯等人發表大量宣言性的文章和書籍之後,20世紀70年代初出版的美國影評家金·揚格布拉德的《開放電影》一書很快就成了先鋒派電影理論「最有權威性」的文件之一。隨後,美國先鋒派活動家阿莫斯·福傑爾發表的大部頭著作《電影作為破壞的藝術》,更被推為先鋒派電影美學理論的「經典」。全書分為四個部分:1「形式的破壞」,作者認為整個世界電影藝術史就是朝「自我破壞」的方向發展;2「內容的破壞」,敘述電影如何「破壞資產階級社會准則、價值觀念及政治、宗教、倫理等模式;3「手段的破壞」,對西方文化中表現在禁忌之列的「犯禁情節」(參見「視覺禁忌」)進行弗洛伊德式的闡釋;4「走向新的意識」,論述抗議的青年和知識分子如何藉助於先鋒派電影(包括「地下電影」)形成新的世界觀。西方理論界認為,美國先鋒主義與現代主義的其他流派相比,更為「政治化」,較諸現代主義的其他形式也更為「開放」,「即能夠吸收新的思想,傾向於理論演繹,並對全世界社會政治情況的變化做出反應」;然而它在「破壞」傳統電影的內容和形式的同時,也否定了世界現實主義藝術的全部傳統。
② 影視研究的三大理論
影視研究的三大理論:悲劇;喜劇;悲喜劇。
這類院校的電影學專業一般開設時間較晚,且碩士學科規模相對較小,研究方向也比較單一。不過這些院校依託地域優勢,社會實踐機會較多。如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在上海電視台、東方電視台、教育電視台、有線電視台等單位建立了實習基地。
此外,這類院校辦學理念靈活,專業設置與人才引進與國際接軌,很多教授都具有跨國家跨文化的學術經歷,具備審視中國影視業的多維視角。如上海大學電影學專業導師陳犀禾教授,是我國第一代電影碩士研究生,在中美兩地進行教學和研究。
影視研究機構:
除了以上幾類院校,國內設置電影學碩士專業的還有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和中國藝術研究院這兩個專門性研究機構。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最早和北京電影學院聯合招生,之後三年一招,11年後改為一年一招。
這類研究機構招生人數少,外界對其了解也相對較少,考研具有難度,且近幾年報考人數逐漸增加。當然,研究機構少了一些「學校學習」的氛圍,在那裡學習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依託中國電影資料館,學生可以看到大量珍貴的國內外影像資料,同時該機構還擁有比較完備的電影資料室,其中解放前的電影歷史資料是全國最完備的,這一優勢是包括北京電影學院在內的任何學校都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