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推薦影片《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
劃重點:陸川的電影母題
從《尋槍》開始,陸川的影像游移在現實與藝術創作的偶然性和沖突性之間,力圖在尋找的過程中建構意向空間。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可可西里》(2004年)延續了其在處女作便確立的追尋母題,不同地是從一個人變成一群人,從普通人變身為民間英雄……,簡單聊聊。
英雄。英雄是古今中外藝術創作的母題之源,在這條路上,英雄可在落寞中崛起,也可在崛起中落寞,當然還有第三種可能,一路崎嶇仍在堅守,就像凡人英雄日泰。他和他的隊員們沒有編制,經費緊缺,冒著生命危險深入無人區保護藏羚羊,靠信念與盜獵者鬥智斗勇。當堅毅的日泰追到了獵手和老闆,雙方力量懸殊,日泰慘死。陸川塑造了一個不一樣英雄,註定顛簸勞碌,可依然無怨無悔。
追尋。影片以進山的天數作為追尋路上的時間坐標,對巡山隊來說,人一天比一天人少,困難一天比一天多;而存在於意向空間的老闆和槍手卻每次都能逃走。那麼這場註定悲劇的追尋,其意義不在結果,而是過程,著力展現生態保護和人居生活之間的矛盾,比如馬占林和他三個兒子,1張皮子5元的誘惑對他們來說太大了,甚至可能比做醫生掙的還多。對不同的人來說,追尋的意義是多意的,對日泰來說,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追尋是踐行信仰,而對觀眾來說獲得不一樣的生活體驗,以及對現實的反思。
紀實。所謂紀實就是客觀記錄,沒有炫目的視聽,沒有曲折的情節,只靠故事裡的人和事打動觀眾。比如不善言辭的日泰,卻果敢剛毅。他的隊員每一個都可能不盡完美,但他們寧願犧牲自己也要保護其他種群,而不是像盜獵者犧牲其他種群為自己牟利。在保持紀實風格的同時,還融入了新現實主義的特點,比如長鏡頭和象徵,劉棟的死亡直播是悲痛而無解的,由遠及近的景別置換讓長鏡頭像放大鏡一樣,剖析著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的無情,而最後的空境可變換出千萬種意向,亦可理解為無言的悲痛。
影片從一場葬禮開始,又在葬禮中落幕,在傳達敬畏生命的同時,也昭示著對人生的悲憫思考。不批判,也不歌頌,卻亮出了人性的底色和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