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機械設備的處理,可以根據新舊程度和技術狀況,按質論價。機械設備變價處理收入與賬面發生價差時應按財務規定處理。變價處理收入應全部留做更新改造資金。
2.由於機械設備使用年久,磨損嚴重;或因意外事故使機械設備受到嚴重損壞,無法修復又無改造價值;或因技術壽命或經濟壽命到期者;可按報廢處理。
3.機械設備報廢條件:
(1)磨損嚴重,基礎件已損壞,再進行大修理已經不能達到使用和安全要求者。
(2)技術性能落後,耗能高,無改造價值者;
(3)修理費用高,在經濟上不如更新合算者;
(4)屬於淘汰機型,配件無供應者;
4.凡符合以上條件者,由機械使用單位組織技術鑒定組,對申請報廢的機械設備進行技術鑒定,填寫設備申請報廢申請表。
5.公司機械管理部門根據使用單位申請報廢鑒定表組織有關人員進行檢查,如確認符合報廢條件的由公司主管部門審批並報財務部門銷賬。
6.申請報廢的機械設備,如折舊尚未提足,應按財務規定將折舊提足。
7.已批准報廢的機械設備,不得轉讓或繼續使用,並做好殘值回收,除汽車鍋爐外,其他報廢機械設備,應集中保管並進行解體,對尚能利用的零部件,總成要盡量利用並估價,作為殘值變價收入。對尚未批准帶報廢的機械設備,不得任意拆卸零部件。
8.機械設備不論變價處理或報廢,在辦完實物清理或交接手續後,應及時辦理財務事宜。
9.機械設備因遭自然災害或其他非人力能挽回等原因丟失,應由使用單位認真清查,情況屬實者應報財政部門,設備主管部門按規定處理,屬於保管不善而丟失者,應由責任者負責賠償部分或全部損失,不得按報廢處理。
❷ 廢舊醫療設備的回收
關於國內醫療垃圾的回收和處理現狀,題主在問題描述里提到的幾個問題跟醫療垃圾現狀一點關系都沒有,題主的問題描述把醫療垃圾和普通生活垃圾混了。至於有幾個回答里提到的醫療垃圾倒賣、做成一次性餐具、兒童玩具的醫廢黑色產業鏈問題,我也會在後面細說。固廢行業一般稱醫療垃圾為醫療廢物,簡稱醫廢。2003年出台過《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之後的醫廢就按照這兩部法律走的。至於2003年之前是怎麼處置的,抱歉我還沒深入研究過。醫療廢物在《國家危險廢物名錄》里屬於頭號危險廢物,按《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必須做嚴格的消毒毀形處理。跟普通的生活垃圾危險性完全不是一個等級,處理方式自然也跟生活垃圾不一樣,醫療垃圾不能混入生活垃圾,跟環衛無關。如果真的發生了醫療垃圾混入生活垃圾扎傷環衛工人,甚至發生感染之類的情況,政府或者醫療機構怎麼賠償的我不確定,但是醫療機構一定會被罰款。現在國內的醫療廢物都是醫院承包給第三方來處理,醫院每年支付給第三方大筆的處理費。這個第三方叫醫廢處置中心,醫廢處理資質由國家統一發放。處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幾步,醫院先分類暫存,第三方派醫廢轉運車來收集,運輸到醫廢集中處置中心,醫廢中心再把這些垃圾處置掉。如果嚴格按照法定程序走的話,根本不會出現題主說到的扎傷環衛工之類的問題。醫療廢物處理流程的第一步是醫院對它們進行分類,感染性廢物、病理性廢物、損傷性廢物、葯物性廢物、化學性廢物一共5類。像圖片中醬紫,不同種類的醫廢分類放在這種黃色收集箱里,或者黃色的醫療垃圾袋裡,然後堆放在暫存間,等待醫廢集中處置中心的人來運走。當然,根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規定,醫療廢物在醫療機構暫存的時間最長不得超過48小時。然後醫廢處置中心派轉運車來收集這些醫廢,轉運車車身必須有醒目文字和標志。轉運到集中處置中心之後,扔進機器處理就行了。當然處理完之後的飛灰二惡英啊仍然是有毒的,集中處置中心還得對這些二次污染物再處理。然後焚燒後剩下的殘渣,再進入危險廢物填埋場。以上這些是按照法律走的正常流程。以下內容是關於國內醫廢現狀的一些文字:在說現狀之前想插入的是我看到的最近一條關於醫廢的新聞:人民網暗訪快遞袋生產:多用醫療和化工垃圾作來源What??快遞袋,又一次增加了我的見識。盤點了一下,除了快遞袋,醫療廢物可以加工成的東西,已經包括了兒童玩具、一次性餐具、口杯、一次性塑料杯(一次性塑料水杯、奶茶杯、果凍杯等)、食品袋、保鮮膜和黑心棉等等。140多噸醫療垃圾流入市場!起底醫療廢物跨省「黑金鏈」湖南首例非法處置醫療廢物案背後:醫療垃圾產業鏈乍看可能會有點覺得聳人聽聞的感覺,但兩則新聞的最初出處是《瞭望》和《南方周末》。網上可以找到出處鏈接,我懶得找了。對了,關於醫療廢物最刷新我三觀的是一條醫療廢物做成校服的新聞,雖然最後的調查結果大致是使用的材料是未經病人血液體液等污染過的材料,但我覺得那些學生娃子穿著那校服還是心裡膈應的吧。關於回收方面的問題樓上答主答得挺多了,我行外人也不多說。只提一點,2017年衛計委有過相關文件《關於在醫療機構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通知》,關於哪些部分可回收哪些不可以規定得很清楚。嚴格來說未經病人血液體液等污染的輸液袋、輸液管(需去除針頭)等不屬於醫療廢物,這部分屬於生活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但一旦被污染了或者混入了病認污染物,或者沒去除針頭,就歸為醫療廢物了。醫療廢物是不可以回收利用的,即使是那部分可回收利用的輸液管,輸液袋等,因為很多葯水有毒性,也不能用來製作成能跟人體跟食物直接接觸的東西,具體能做成啥我有點忘了,反正絕對不能是玩具被子一次性餐具水杯之類的。新聞里曝光的那些醫療廢物,一般就是被病人體液血液污染過的或者是混入了針頭的輸液管輸液袋。這條黑色產業鏈的最大誘因自然是利益。這些輸液袋和輸液管是上等的塑料原料,又比正規塑料原料的價錢便宜不少。而且經過二次加工成塑料顆粒之後根本看不出來源於醫療廢物,廠家即使知道也心照不宣。但是除了利益這一誘因外,跟國內的醫廢大現狀也有脫不了的干係。國內醫療廢物行業現狀我國現在通用的醫廢處置模式依舊沿用2003年推出的集中處置模式。現階段的醫廢處置力量,主要依靠的也是2005年前後建成的醫廢集中處置中心。這些醫廢集中處置中心多分布在比較發達的中心城市,在從2005年到現在十多年的時間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成為世界第一輸液大國的中國,醫院產生的醫療廢物數量每年都在劇增。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的數據,在2016年,中國全年的醫廢重量達到了196.74萬噸。與之相對的是,在環保部2017年12月6 日發布的《2017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中,2016年全國持有醫廢經營許可證的醫廢集中處置中心數量為322個。322個醫廢處置中心的醫廢處理量為83萬噸,醫廢處理量與產生總量佔比僅為42%。2014年和2015年的佔比分別為38%和41%,我國現階段醫廢處理能力嚴重不足。一邊是現有處置力量處理不完,另一邊是按法律規定必須處理,加上一筆可觀的經濟利益,長此以往,在利益的驅動下,一條醫廢黑色產業鏈就衍生出來。怎麼改變這種現狀?常規思維是繼續增建擴建集中處置中心。然而一個醫廢處置項目,需要經過征地、審批建廠等流程,花費個三五年很正常,而且牽涉到的資金動輒過億。投資大,收益時間長,一般很少有資本入局。而且建醫廢中心還面臨著另一個最大的風險,畢竟這呼呼燒垃圾的大廠子也是個污染源。花幾年幾億建完之後很可能因為當地民眾的抗議而無法點火。投資需謹慎,幻想著通過擴建增建集中處置中心肯定不是長久之計。國外一些發達國家是怎麼處理醫療廢物的?一些發達國家,比如英國、法國,處理醫療廢物是很靈活的,他們也有類似中國這種第三方的集中處置商,也有自己選擇購買一些小型醫廢處理機器直接在醫院自己處理的,機器利用的技術是微波,因為體積小,直接放在醫院醫廢暫存間就能工作。技術經過五六年的實踐和改進,處理效果應該是很不錯的,世界衛生組織還捐贈過一台給越南。有一個網站曾經翻譯過一個相關的新品發布新聞,貌似法國研發這種小型機器的公司還因此獲過一個環保獎。其實國內也出過相關法律鼓勵過使用微波、高溫、化學之類無二次污染的技術來處理醫廢,但都是基於大型項目的方式,也要經過審批建廠等流程,還是要花大把時間金錢。所以這些醫無二次污染的廢處置技術在國內依舊使用寥寥,國內通用的仍舊是集中焚燒。稍微借鑒一些國外的模式和技術,國內的醫廢現狀可能就大有改觀吧。量太大處理不完的地方可以分擔集中處置中心的壓力,體積小也可以直接運送安裝到集中處置中心沒覆蓋到的量少地方。所以………最後也沒啥總結的,還是少點外賣少用一次性杯子吧,給孩子買玩具啥的挑著貴的不刺鼻的買,之前知道這些東西不健康不幹凈但不知道為啥,看完都大概知道了。可是,減少快遞袋這個,不買買買臣妾真的做不到啊…………7月22更不一定常來,如有需要直接轉載註明來處。
❸ 醫院x光機報廢怎麼處理
因為醫用X光機沒有放射性物質,報廢後和普通電氣設備一樣。如果整機或者部分重要配件還有利用價值,有些做二手醫療設備的公司會回收再利用。如果沒有了利用價值,直接叫收廢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