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計算機基礎知識
學習電腦要從最基礎的開始學。學電腦是在家自學的感覺最好。
最基本的學習步驟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步:學會啟動電腦。
把電腦的各個部分都連接好之後,檢查主機和顯示器的電源線是否已經接好,然後就可以啟動電腦了。
主機的電源開關一般在主機的面板上,上面標有POWER的字樣,按下即可接通主機的電源,然後再打開顯示器的電源開關。接通主機的電源後,電腦首先要進行自我檢測,簡稱自檢。這時,會在顯示器的屏幕上看到一些英文語句,這就是電腦自我檢測情況的顯示,它告訴我們這台電腦都有哪些硬體設備,是些什麼型號的,同時檢查電腦的各個外部設備是不是有故障,接線是不是正確等等。如果電腦安裝的操作系統是Windows10,屏幕上將顯示出一個Windows10的啟動界面,再稍微等候一會兒,屏幕上將出現一個歡迎畫面,之後,屏幕上就會出現Windows10的桌面,表示Windows10系統已經成功啟動了。
通過Power按鈕啟動電腦的方式叫做冷啟動。電腦正常啟動之後,就等候下達工作命令了。
第二步:學會用滑鼠發號施令。
滑鼠是一種目前最流行的指針控制設備,體積很小,適於手握,而且非常容易使用,以致於孩子們也能很快掌握。通過移動滑鼠,可以指向電腦屏幕上的目標,然後按動一下滑鼠按鈕,就可以向電腦發送命令。也可以按住滑鼠按鈕並在屏幕上拖動目標到應該放置的位置,然後放開滑鼠按鈕。當用電腦處理圖形、圖像時,拖動方法是非常簡捷方便的。
在滑鼠墊上移動滑鼠,是讓滑鼠下面的光源發出的光經過滑鼠墊反射後,由滑鼠接收為移動信號,並向電腦發送滑鼠移動的信息,就可以把屏幕上的滑鼠指針移動到對應於滑鼠移動的位置上。
由於滑鼠用起來非常直觀靈便,所以現在大多數軟體都大量運用滑鼠進行操作,包括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等。要讓電腦按你的旨意運行,必須首先學會用滑鼠發號施令。
滑鼠的正確卧放方法是:食指和中指輕輕放在滑鼠的左右鍵上,拇指和無名指、小指放在滑鼠的兩側,手掌心自然正對滑鼠,手腕輕放在桌面上。
用手握住滑鼠在滑鼠墊上輕輕滑動,你會發現屏幕上有一個箭頭也跟著移動,這個箭頭叫做滑鼠指針。
用食指迅速地按下滑鼠左鍵,然後快速釋放,叫做單擊。
平時所說的單擊滑鼠或單擊,一般指的是單擊滑鼠左鍵,其實右鍵也可以有單擊操作。方法是用中指迅速地按下滑鼠右鍵,然後快速釋放。
快速按下滑鼠左鍵,然後迅速松開兩次,叫做雙擊。
把滑鼠指針移動到要拖動的目標上,然後按住滑鼠左鍵不放病移動滑鼠到其它位置,最後松開滑鼠,目標就會移動到當前滑鼠指針所在的位置。這叫做拖拽。
在Word2010中,當滑鼠指針顯示為插入點時,按住滑鼠左鍵不放病移動滑鼠到其它位置,最後松開滑鼠,滑鼠拖動包含的區域就會變成藍底,表示這個區域已經被選中。可以通過軟體很方便、准確地對這個區域進行剪切、復制、刪除等操作。
第三步:學會用鍵盤打字。
除了滑鼠之外,控制電腦的另一種必不可少的方法是使用鍵盤輸入指令或數據。
電腦的大部分輸入是文本數據,鍵盤就是把文本數據輸入電腦最普通、最常用的設備,我們可以藉助鍵盤上的字母鍵和數字鍵輸入文本。
使用鍵盤來輸入命令或數據比使用滑鼠要復雜一些。鍵盤上有一百多個鍵,又不是按字母順序排的,位置很難記,如果每次輸入,都要先低頭盯著鍵盤找到需要按的鍵在什麼位置再輸入,然後再抬頭檢查屏幕上自己輸入的字是否正確,不僅累人,而且效率也不高。鍵盤上有用途各不相同的一些功能鍵。在操作電腦時,可以按這些鍵進行操作,而且還可以把兩個以上的鍵同時按下以實現某種功能,叫做組合鍵。如:Shift+A、Ctrl+C、Ctrl+Alt +F1等。
製表鍵:通常情況下,按這個鍵可以使插入點向右移動幾個字元的位置。
大寫鎖定鍵:用來鎖定字母為大寫狀態。
上檔鍵:在打字鍵區,有30個鍵上有兩個字元,上檔鍵與這些鍵結合,可以鍵入鍵位上部的字元。
控制鍵:與其它鍵結合,形成控制命令。
換檔鍵:與其它鍵結合,組合成各種復合控制鍵。
空格鍵:鍵盤上最長的一個鍵,用來輸入一個空格,使插入點向右移動一個字元的距離。
回車鍵:確認把命令或數據輸入電腦,錄入文字時,按回車鍵可以把插入點產生一個新的段落。
退格鍵:按一次退格鍵,屏幕上的插入點在現有位置退回一格,並刪除退回的那一格內容。
正斜杠:輸入命令參數。
反斜杠:輸入目錄路徑。
Windows鍵:打開【開始】菜單,選擇所需要的菜單命令。
應用程序鍵:相當於單擊滑鼠右鍵,打開當前所選對象的快捷菜單。
取消鍵:撤銷某項操作、退出當前環境或返回到原來的菜單。
屏幕列印鍵:把當前屏幕上的內容復制到剪貼板中,
滾動鎖定鍵:在電子表格軟體中,按一下,鎖定游標移動鍵,使之帶動整個電子表格移動,屏幕停止滾動。
插入鍵:切換插入與改寫狀態。
刪除鍵:刪除當前插入點處的字元,插入點右邊的所有字元會向左移動一個字元的位置。
首鍵:插入點移動到屏幕的左上角。
尾鍵:插入點移動到當前行最後一個字元的右邊。
翻頁鍵:把插入點移到上一頁或下一頁。
游標移動鍵:把插入點向上、下、左、右移動一個字元的位置。
數字鎖定鍵:按一下,數字鎖定指示燈亮,小鍵盤區可以用來輸入數字。
正確的打字姿勢非常重要,否則容易疲勞,影響打字速度,而且時間一長就會形成不良習慣,影響身體健康。其次,必須掌握高效的打字方法,也就是盲打。
正確的打字姿勢,是面向電腦,身體坐正。›當坐在椅子上時,腰要挺直,上身稍向前傾,雙腳自然放平,切不可彎腰駝背,另外,還要注意電腦台和椅子的高度要合適,否則會很不舒服。
其次,擊鍵時手指要保持彎曲,稍微向上拱起,指尖後的第一關節略呈弧形,分別放在八個基準鍵位中央。
第三,擊鍵時手指要垂直擊鍵,不要壓鍵,不要讓手指趴在鍵上,擊鍵時用力部位主要是指關節,而不是用手腕,也就是說要靠手指屈伸完成擊鍵動作。
第四,手指擊鍵時要有彈性,擊鍵時要以指尖垂直向鍵盤按下,並立即反彈,手指在鍵上停留的時間不要太長。
位於大鍵盤中央的A、S、D、F、J、K、L、;八個鍵是按鍵輸入時最基本的鍵位,左右手的食指和小指分別放在這八個基本鍵位上,兩個大拇指放在空格鍵上。然後把鍵盤上的打字鍵區劃分為幾個部分,每個手指負責其中的一部分或幾部分。比如說:左手食指的手指分區為4、5、R、T、F、G、V、B八個鍵位,而右手食指的手指分區為6、7、Y、U、H、J、N、M八個鍵位,左右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一般只負責從上到下斜向排列的四個鍵。
還有一些功能鍵,如換檔鍵、控制鍵、製表鍵、Windows鍵等,按照左右位置,分別由左手和右手的兩個小指負責,最下面一排中最長的那個空格鍵由左手和右手的大拇指負責。
因為小鍵盤區和功能鍵區的鍵位跨度很大,按鍵時手肯定要離開鍵位,就不做特定要求了。學打字要從八個基本鍵位開始練習,每次擊打任何一個鍵的時候,手指要回到八個基本鍵位上來。這八個基本鍵就是打字的根據地。
第四步:現在關機。
在學習了如何啟動電腦,如何通過滑鼠、鍵盤等設備操縱電腦進行工作後,來學習控制電腦的最後一步——關閉電腦。
電腦關機的操作過程與關閉電視機有明顯的不同。Windows10在關閉系統時需要把一些當前狀態、最新設置等信息保存到硬碟中,直接關閉電源將無法保存這些信息,這可能會影響下次的啟動。不正確的關機方式不僅可能丟失自己辛辛苦苦剛剛完成的工作成果或某些重要信息,而且可能造成毀損電腦這樣嚴重的後果。現在這個時代離不開電腦,如果沒有電腦就不能高效地工作了,零五年有位電腦用戶就是因為電腦壞了,著急上火,體溫四十度,好幾天都沒好。所以,對待關機這樣簡單的事情,不能只圖方便,草率行事。
在Windows10操作系統下,正確的關機步驟是這樣的:
單擊(「單擊滑鼠」或「單擊」,一般指的是單擊滑鼠左鍵)桌面左下角的【開始】按鈕,這個按鈕上方的屏幕上將彈出一個菜單,在這個菜單中的最底部可以找到【電源】選項。
把滑鼠指向菜單最下面的【電源】選項,然後單擊滑鼠左鍵。
此時會出現子菜單,在這個子菜單中,用滑鼠單擊【關機】選項,稍微等候一會兒,新的電腦主機上的電源指示燈就會自動熄滅。
在電腦操作中,切勿關機後馬上又開機,這一舉動幾乎與突然斷電又瞬間突然來電帶來的惡果差不多,容易毀壞磁碟、主板和中央處理器。
B. 設備產能如何計算
問題一:標准產能怎麼計算出來的 根據現有最優化工藝流程後得到的最大生產量,是理想狀態,如果你生產一個產品要經過20道工序,在瓶頸消除後,每個工序的時間是10分鍾,那麼你一天正常工作八小時的產能就是:8*60分鍾/10=48件,即單班的標准產能是48件產品。
我就是搞工藝這一塊的 ,對那挺熟悉的,就是沖著分來的,有疑問可以提出來
問題二:怎樣計算設備產能? 點川單生產能力/設備產能,
彈出設備產能計算界面,是以產品-設備為依據的匯總,
填寫入每周工作天數,每天工作時數,
點計算產能按鈕即可.
問題三:設備利用率的計算公式 設備的利用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計算:公式一:設備利用率=每小時實際產量/ 每小時理論產量×100%公式二:設備利用率=每班次(天)實際開機時數/ 每班次(天)應開機時數×100%公式三:設備利用率=某抽樣時刻的開機台數/ 設備總台數×100%
問題四:怎麼算每小時產能多少 把每天八小時計算的總產能除以8,就是每小時的產能了。
問題五:產能的產能計算 產能的計算公式:產能=單位工作時間/周期時間・拉的周期時間是指該拉產出單位產品的時間間隔,它等於該拉的瓶頸時間・單位工作時間是指出勤時間減去相關活動產生的等待時間
問題六:工廠個人產能如何算,是怎樣的一個工式? 產能的計算要先計算1人1小時的產出,1200÷28=42。計算產能用42乘以出勤總工時即可。
問題七:怎樣為公司計算生產能力 如太少的產能又不能滿足顧客的訂單需求,同時也會造成成本浪費。因此,生產能力是需要根據當期現實情況加以分析和平衡的。
筆者(佟天佑)認為:生產能力是把握整個質與量的過程→其趨向分析為基本預計值和標准衡量值。生產能力(產能)包括最大產能和正常產能,其實際衡量和組合則為以下三種狀態:
第一種是滿負產能:這是生產設備在完全發揮的狀態下的最大生產潛力。
第二種是計劃產能:基於每周工作天數和每台機器排定及每班工作時數。
第三訓是有效產能:以計劃產能為基礎減去機器維護及損耗的實際工時。
生產能力衡量,簡單地說是生產設備在一定時間內(通常是每周或月)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正常產能是過往生產設備的平均使用量,最大產能是生產設備所能最大程度產量,這是滿負苻產量。它是一個理論參考值,是作為顫渣計劃產能的參考。而作為計劃產能是未有把相關主客觀因素考慮在內工時計算。因此,標准衡量值也就是有效產能。它是使用機器和設備生產中,把維修、待料和生產過程返修的不良品等因素都考慮在內,從而作為考核生產部門的標准(業績指標)基準。
其生產能力所體現的質與量過程和趨向性,正是不遺餘力地貼近柔性管理,也就是在充分茄迅悄預估人、物、機、法、環各種情況下,獲得生產計劃與實際完成的調節、變通和靈活掌控。
第一點,該企業生產機台的製造流程和承受能力,主要是機台運轉的滿負荷。同時,要預留材料准備的前置時間,即從物控、采購和入倉的時間准備。
第二點,產品的總標准時間,每個製程的標准時間是有效產能標准和人力負荷能力;即依據計劃產量、標准工時計算的總工時和人員數。
第三點,生產配置和環境場地和承載能力,當出現急單沖燈時,應在評估機台承受程度後運用分班制或加班方式,從人力上則考慮增加員工人數來提高機台使用率。
問題八:機械產能計算公式 要回答這個似乎非常簡單:把定理、公式都記住,勤思好問,多做幾道題,不就行了。
事實上並非如此,比如:有的同學把書上的黑體字都能一字不落地背下來,可就是不會用;有的同學不重視知識、方法的產生過程,死記結論,生搬硬套;有的同學眼高手低,「想」和「說」都沒問題,一到「寫」和「算」,就漏洞百出,錯誤連篇;有的同學懶得做題,覺得做題太辛苦,太枯燥,昌散負擔太重;也有的同學題做了不少,輔導書也看了不少,成績就是上不去,還有的同學復習不得力,學一段、丟一段。
問題九:設備運轉率的定義及如何計算、考核 我知道的有兩種方式:1、根據設備的運行時間來定義。
2、根據設備的產能來定義。
C. 工廠設備利用率怎樣計算
設備的利用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計算:
公式一:
設備利用率=每小時實際產量/ 每小時理論產量×100%
公式二:
設備利用率=每班次(天)實際開機時數/ 每班次(天)應開機時數×100%
公式三:
設備利用率=某抽樣時刻的開機台數/ 設備總台數×100%
設備利用率一般包括:設備數量利用指標—實有設備安裝率,已安裝設備利用率;設備時間利用指標—設備制度台時利用率,設備計劃台時利用率;設備能力利用指標—設備負荷率;設備綜合利用指標—設備綜合利用率。過去,設備利用率一般僅指設備制度台時利用率。
進行設備利用率的統計可依據生產報表分析進行,也可以採取實際統計的辦法。對於時產量固定的或產量容易計算的,可採用公式一;對於產量可變或設備較小的,可採用公式二、公式三;統計工作應該認真、嚴肅、長期堅持,只有長期的數據,才是更加准確和實事求是的調查數據。
D. 什麼是車站AFC使用能力
車站AFC設備能力是指車站AFC設備在單位時間內(通常為1分鍾)的出票張數或通過人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