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機器的功能與性能指什麼
任何一種產品的出現總是以社會需要為前提。無需要就無市場,產品也就喪失了存在的價值。所謂需要即是功能的需要,1947年美國工程師lD.麥爾斯(Miles)在他的《價值工程》一書中首先明確指出:「顧客購買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所具有的功能」。說明了「功能」是產品的核心和本質。這句話在美國技術界經過了足足30多年才被人們完全理解和接受。盡管如此,在20世紀60年代,歐、美各國先後開展的設計學研究中,仍把「功能」這一概念明確地作為設計學的一個基本概念。人們開始意識到,設計的最主要工作並不只是選用某種機械或設計某種結構,更重要的是要進行功能原理的構思。
功能的分類大致如下:
圖3-3攪拌反應器1—電動機;2—帶輪;3—傳動帶;4—攪拌軸;5—葉輪;6—反應罐
❷ 設備的技術性能指標是指什麼
技術性能指標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
1、技術參數包括:尺寸參數、運動參數與動力參數。
2、技術參數是其中的一部分,還包括結構、工藝適應性、精度、使用可靠性和宜人性等方面。
通俗地說:性能指標就是硬體參數是衡量這個硬體好壞的指標。
(2)設備基準性能是指什麼擴展閱讀:
外存儲器的容量
外存儲器容量通常是指硬碟容量(包括內置硬碟和移動硬碟)。外存儲器容量越大,可存儲的信息就越多,可安裝的應用軟體就越豐富。硬碟容量一般為10G至60G,有的甚至已達到120G[2]。
I/O的速度
主機I/O的速度,取決於I/O匯流排的設計。這對於慢速設備(例如鍵盤、列印機)關系不大,但對於高速設備則效果十分明顯。例如對於當前的硬碟,它的外部傳輸率已可達20MB/S、4OMB/S以上。
❸ 到底什麼是機械加工的裝配基準
裝配基準是指裝配時用以確定零件或部件在產品中的相對位置所採用的基準。 測量基準是指測量工件加工表面的尺寸及位置精度所採用的基準。 定位基準是指加工中用作定位的基準。包括用於找正的基準和在夾具中定位的基準。 工序基準是在工序圖上用來確定本工序所加工表面加工後的尺寸、形狀、位置的基準。
(1)、為了保證加工精度,粗、精加工最好分開進行。因為粗加工時,切削量大,工件所受切削力、夾緊力大,發熱量多,以及加工表面有較顯著的加工硬化現象,工件內部存在著較大的內應力,如果粗、粗加工連續進行,則精加工後的零件精度會因為應力的重新分布而很快喪失。對於某些加工精度要求高的零件。在粗加工之後和精加工之前,還應安排低溫退火或時效處理工序來消除內應力。
(2)、合理地選用設備。粗加工主要是切掉大部分加工餘量,並不要求有較高的加工精度,所以粗加工應在功率較大、精度不太高的機床上進行,精加工工序則要求用較高精度的機床加工。粗、精加工分別在不同的機床上加工,既能充分發揮設備能力,又能延長精密機床的使用壽命。
(3)、在機械加工工藝路線中,常安排有熱處理工序。熱處理工序位置的安排如下:為改善金屬的切削加工性能,如退火、正火、調質等,一般安排在機械加工前進行。為消除內應力,如時效處理、調質處理等,一般安排在粗加工之後,精加工之前進行。為了提高零件的機械性能,如滲碳、淬火、回火等,一般安排在機械加工之後進行。如熱處理後有較大的變形,還須安排最終加工工序。
❹ 作為一個設備所謂的電氣性能和機械性能到底指的是什麼。
電氣性能是指其所有的電氣設施的可控性、靈敏度等指標。而說機械性能是指其所有機械部件的可控性、精確度、操作靈敏度等,是兩個系統,但是最終同時作用到一個設備上
❺ 什麼叫設備的生產性能
設備性能劣化 degradaion (of equipment performance)
設備性能劣化是指設備在使用過程中,由於零部件磨損、疲勞或環境造成的變形、腐蝕、老化等原因,使原有性能逐漸降低的現象。通常這是正常磨損到急劇磨損的臨界過程。
設備性能劣化分析
對於具備維修條件和維修技術較高的企業,可以在設備更新期到來時通過維修恢復設備性能,或通過技術改造提高設備性能,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這樣,企業可以在較高技術經濟約束的情況下,有效地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提高經濟效益。據調查,大、中型機械加工企業大都規定設備在其使用期內要進行三次大修:第一次大修其技術性能接近出廠的要求,第二次大修滿足企業生產工藝的要求,第三次大修滿足降級使用的要求。在考慮大修的情況下,設備運行的性能劣化情況如圖所示。圖中AB1、BC1、CD1線分別是第一、二、三次維修前繼續使用的設備性能劣化線;ABCD線為維修後的設備性能劣化線;BB1、CC1、DD1線分別是第一、二、三次維修後的設備性能恢復線;A1B、A2C、A3D線分別是第一、二、三次維修不可修復的設備性能線;OM1、M1M2、M2M3線分別是第一、二、三次維修周期;OR線是設備完全更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