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ide介面主要用於什麼與主機的連接
用於硬碟與主機的連接。現行PC機中,IDE介面標准不用於列印機與主機的連接和顯示器與主機的連接以及圖形卡與主機的連接。而是用於硬碟與主機的連接。
B. IDE介面接的是什麼設備
平常所說的IDE介面,也稱之為ATA介面。ATA的英文拼寫為「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含義是「高級技術附加裝置」。ATA介面最早是在1986年由康柏、西部數據等幾家公司共同開發的,在九十年代初開始應用於台式機系統。它使用一個40芯電纜與主板進行連接,最初的設計只能支持兩個硬碟,最大容量也被限制在504 MB之內。
ATA介面從誕生至今,共推出了7個不同的版本,分別是:ATA-1(IDE)、ATA-2(EIDEEnhanced IDE/Fast ATA)、ATA-3(FastATA-2)、ATA-4(ATA33)、ATA-5(ATA66)、ATA-6(ATA100)、ATA-7(ATA 133)。各種IDE標准都能很好的向下兼容,例如ATA 133兼容ATA 66/100和Ultra DMA33,而ATA 100也兼容Ultra DMA 33/66。要特別注意的是,對ATA 66以及以上的IDE介面傳輸標准而言,必須使用專門的80芯IDE排線,其與普通的40芯IDE排線相比,增加了40條地線以提高信號的穩定性。 IDE代表著硬碟的一種類型,但在實際的應用中,人們也習慣用IDE來稱呼最早出現IDE類型硬碟ATA-1,這種類型的介面隨著介面技術的發展已經被淘汰了,而其後發展分支出更多類型的硬碟介面,比如ATA、Ultra ATA、DMA、Ultra DMA等介面都屬於IDE硬碟。目前硬體介面已經向SATA轉移,IDE介面遲早會退出舞台。
優缺點
IDE介面優點:價格低廉、兼容性強、性價比高。IDE介面缺點:數據傳輸速度慢、線纜長度過短、連接設備少
面臨問題
目前新出貨的主板已經很少還有IDE介面,而新出的存儲設備也沒有IDE介面類型的。最後一批出廠的IDE介面主板和IDE介面設備,也已經過了保修期,面臨壽命終結;所以,如果從購買角度來說,完全可以把IDE這個介面拋之腦後了。
如果手頭還有一些IDE設備需要應用,可以考慮第三方晶元的處理方案,市場上現在有很多轉接卡,支持直接將IDE和SATA介面互轉,這種轉接卡體積很小,只有半包煙的面積,可以直接插在設備介面處,裝在機箱內。轉接卡的速度不是很快,但完全能達到IDE的最高速度(133MB/s),轉成SATA的介面是一代,也就是1.5Gb(150MB/s),價格也不高,才幾十元。這種轉接卡的方案,比usb轉接方案性能上要強,不損耗系統資源,因為是在機箱內部使用,壽命也很長,可以長期使用免插拔。
C. 現行pc機中,IDE介面標准主要用於什麼與什麼的連接
現行pc機中,IDE介面標准主要用於40芯電纜與主板的連接。
ATA介面最早是在1986年由康柏、西部數據等幾家公司共同開發的,在九十年代初開始應用於台式機系統。它使用一個40芯電纜與主板進行連接,最初的設計只能支持兩個硬碟,之後拓展到四個硬碟。數據傳輸率從3.3MB/s提升至133 MB/s。
(3)與IDE插槽相連接的設備是什麼擴展閱讀:
IDE介面版本從誕生至今,共推出了7個不同的版本,分別是:ATA-1(IDE)、ATA-2(EIDE Enhanced IDE/Fast ATA)、ATA-3(FastATA-2)、ATA-4(ATA33)、ATA-5(ATA66)、ATA-6(ATA100)、ATA-7(ATA 133)。
各種IDE標准都能很好的向下兼容,例如ATA 133兼容ATA 66/100和Ultra DMA33,而ATA 100也兼容Ultra DMA 33/66。要特別注意的是,對ATA 66以及以上的IDE介面傳輸標准而言,必須使用專門的80芯IDE排線,其與普通的40芯IDE排線相比,增加了40條地線以提高信號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