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腮腺多發佔位性病變是什麼意思。
腮腺是口腔頜面部三對大涎腺(又稱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對腺體,其佔位性病變在臨床比較多見。以往應用腮腺導管造影等檢查,存在著許多缺陷 [1] 。隨著檢查設備的進步及其應用領域的擴展,CT、MRI檢查在腮腺佔位性病變診斷中的應用日益增多。而MRI在眾多的方法中,優勢更較明顯。特別是高場強MRI應用於涎腺病變的診斷後,使MRI已成為涎腺病變,尤其是對腮腺佔位性病變的診斷及鑒別診斷的主要手段。與此同時,涎腺造影等在診斷腮腺佔位性病變方面已呈現逐漸被B超、CT、MRI取代的趨勢 [2] 。以下是近年來臨床對腮腺佔位性病變,進行CT、MRI等診斷檢查的綜合對比情況。1 腮腺佔位性病變的CT檢查1.1 與傳統腮腺造影比較CT檢查的優勢 (1)方便、迅速,易為患者接受的無創性檢查;圖像清晰,解剖關系明確,能提供沒有組織重疊的橫斷面圖像,並可進行冠狀和矢狀面掃描,其圖像由計算機重建後,可以永久儲存。(2)CT增強掃描,不僅提高了病變的發現率,而且有的能做定性診斷。(3)腮腺CT掃描最突出的優點是能顯示一般腮腺造影不易判定的位於腮腺深葉內或腺外的佔位性病變。CT不僅能顯示該區腫瘤本身的影像,還可通過病變CT值的測定,為判斷病變的性質提供參考數據。(4)腮腺CT掃描尚能觀察到傳統腮腺導管造影不易顯示的腮腺佔位性病變包膜、累及范圍和面神經及其咽旁、翼區擴展的途徑 [3] ,為合理選擇手術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據。1.2 掃描方式的選擇 腮腺以脂性腺組織成分為主,其CT值在-20~10HU之間,而腫塊常似軟組織密度(平掃CT值20~45HU)。因此腺內腫塊一般平掃即能顯示。也有研究認為CT軸位平掃可作為腮腺區腫塊檢查的首選方法 [4] 。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應選擇平掃加增強或直接增強為宜。(1)主要是考慮腮腺的密度高於脂肪而低於肌肉,當有炎症存在時腮腺組織的密度也會增高;(2)此外隨年齡增長腺體減少、脂肪增多,腮腺的密度也會減低;(3)加之腮腺內各類腫塊密度也不盡相同,所以與平掃比較,增強掃描能清晰顯示腫塊的輪廓及內部密度的變化,使腫瘤及周圍某些組織密度不同程度增高,特別是鄰近動、靜脈的位置可清楚顯示。如頸外靜脈及面靜脈強化可間接顯示腫塊與面神經的關系,對手術治療有指導意義,而周圍血管移位方向不同有利於腺內、外腫瘤的鑒別。同時,不同增強程度有利於對腺外頸動脈體瘤與神經鞘瘤的鑒別。但應注意,高密度的造影劑可人為地使正常解剖圖像變得模糊,也可能會給病人帶來一定的痛苦。因此腮腺區腫塊還應首選平掃後,必要時再行增強。如不能區分腺內、 外腫瘤及腫瘤與炎性病灶時可加腮腺的造影CT掃描(CTS)。1.3 定性診斷價值 一般腮腺佔位性病變的CT所見通常有以下三種影像學表現 [5] :(1)良性腫瘤(界限清楚的圓形腫瘤):腮腺內良性腫瘤表現為圓形、類圓形腫塊,邊緣清晰、密度均勻。平掃CT值20~45HU,增強掃描CT值55~88HU之間;CTS表現為腺內圓形、邊緣清晰的低密度腫塊,與高密度的正常組織分界清晰;病灶直徑較大時(通常超過3cm),其內密度不均勻,可見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灶,病灶邊緣清晰,周圍肌肉、血管雖然受壓移位,但脂肪間隙清晰。(2)具侵襲性的良性或低度惡性腫瘤(界限清楚的分葉狀或不規則腫瘤):其影像學表現介於良性腫瘤和侵襲性較強的惡性腫瘤之間。(3)侵襲性較強的惡性腫瘤(彌漫性的不規則腫瘤):表現為分葉狀或不規則形軟組織塊影,邊緣欠清晰,與周圍組織粘連。病灶密度不均勻,其內有低密度區,病理顯示為壞死或囊變;也可見類圓形、邊緣尚清晰的病灶,與正常腮腺組織分界尚清晰,病灶密度均勻或不均勻,一般直徑<3cm。何旭升、王琦 [6,11] 等通過CT掃描對腮腺腫瘤的診斷率與病理對照的研究結果表明,CT的敏感性(82.6%)、特異性(66.7%)較高,而漏診率(17.4%)、誤診率(33.3%)較低。提示CT對確定腮腺是否存在腫瘤樣病變,有較高的價值。而CT在鑒別腮腺良、惡性腫瘤方面的敏感性、特異性、漏診率、誤診率分別為54.5%、68.2%、45.5%和31.8%。說明CT對腮腺腫瘤定性的診斷,不夠理想。1.4 CT對腮腺佔位性病變的定位診斷價值 CT對腮腺佔位性病變不論良、惡性病灶均能顯示其部位。且多數能准確顯示病灶的范圍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如翼內外肌、莖突、咽旁間隙及咬肌有無侵犯,下頜骨及顱底骨質有無破壞),並對區別腺內外病灶有一定的幫助。此外,腮腺深葉的病灶侵犯咽旁間隙時最好加掃CTS。此時,周圍充盈的正常腺體完全或大部分包繞著腫瘤。而腺外腫瘤僅推移正常充盈的腺體,好似部分包繞腫瘤,但是范圍小於病灶弧度的二分之一。注意有少數患者臨床可摸到腫塊,但CT卻不能顯示其病灶范圍,如淋巴上皮病、毛細血管及靜脈畸形等。1.5 鑒別診斷 主要應注意與以下兩類疾病進行鑒別。1.5.1 腮腺炎症 大多數病例表現為腺體增大及彌漫性密度增高,少部分也表現為邊緣清晰或不清晰的軟組織密度腫塊,CT值接近腫瘤密度,依賴CT並結合臨床資料對診斷腮腺炎症狀准確率為75%~90%。但單憑CT難與腫瘤鑒別,這時CTS比單純CT掃描更具有特異性,炎症時腺體組織顯影不全,密度不均勻;腫瘤僅表現為病灶周圍腺體受壓推移。1.5.2 腺外腫瘤 這些腫瘤位於咽旁間隙,包括淋巴結轉移瘤、神經源性腫瘤(如神經鞘瘤)、小涎腺腫瘤、脈管瘤(如頸脈體瘤)等。當這些腫瘤足夠大時,與外側腮腺深葉腫瘤不能區分。一般腺外腫瘤與腺體之間常有薄層脂肪間隙相隔,可以區別。除非互相粘連時,此時加CTS將有利於鑒別診斷。加做CTS後,高密度腮腺與咽旁腫瘤之間,可見一密度明顯減低的透明帶 [7] 。如果腫塊的後外緣和充滿造影劑的腮腺之間存在透明帶,提示腫瘤來自腺外;若腫瘤中心層面未見透明帶,表明腫瘤來自深葉。術前區別腫瘤位於咽旁或腮腺深葉非常重要,是決定手術入路選擇的非常重要的依據。因為,前者可避開腮腺經頜下切口入路,避免分離或牽拉麵神經。綜上所述,腮腺CT掃描特點是CTS不僅可區別腺內、外腫塊,了解腫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而且定位準確,對手術入路確立有幫助。但有時對良、惡性病灶及炎症與腫瘤不易鑒別。1.6 CT掃描對腮腺佔位性病變檢查中的缺陷 CT掃描對發現腮腺佔位性病變的敏感性極高,但在定性診斷上仍有很大的限制。因為診斷CT時,醫生是根據正常組織和異常組織呈現的衰減值差異作為診斷依據的,如果衰減值無差異,再大的腫瘤也無法鑒別。2 腮腺佔位性病變的MRI檢查2.1 與CT比較對腮腺佔位性病變診斷的優勢2.1.1 無電離輻射,軟組織對比解析度優於CT 其高場高分辨薄層掃描,可發現微小病灶及顯示病灶的細微病理變化。快速自旋迴波序列(TSE)的T1W信噪比高,脂肪與病灶間信號差異大,在該序列發現的最小病灶為2mm。因此,根據信號強度可以確定某些組織的類型(如脂肪、血液和水)。2.1.2 可對面神經、血管、主導管顯示及定位 面神經主幹能在T1W上顯示清楚,但因層面關系和層厚關系,顯示率不高(23%~35.3%)。腮腺內面動脈、靜脈及冠狀掃描對下頜靜脈、頸動脈顯示好。MRI水成像技術使腮腺、頜下腺主導管能清楚顯示,但對涎腺結石、鈣化顯示不如CT敏感 [8] 。T1W橫斷面清楚顯示的腮腺深部的脂肪層可幫助判斷腮腺內病變抑或腮腺外病變,腮腺組織外的病變,如深部咽旁組織腫塊,常導致深部腮腺周圍脂肪組織外移,腮腺內的腫瘤使該脂肪層內移。2.1.3 無骨偽影干擾 對齶、頰、唇等處靠近骨組織的病變觀察十分清楚,可以發現常發生在這些部位的小唾液腺黏液表皮樣癌。2.1.4 多方位成像(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和斜面)定位準確 MRI的多序列、多平面掃描,不僅使涎腺佔位病變的定位十分准確,而且對病灶內的組織成分有較好的提示。2.2腮腺佔位病變的MRI影像學2.2.1 MRI對腮腺佔位性病變的定性診斷 腮腺佔位性病變中腫瘤的發病率很高,約佔73%。其中,良性腫瘤佔80%~90%(平增多為82%),良性腫瘤中93%以上為多形性腺瘤(混合瘤) [9] 。惡性腫瘤較少(18%)。從理論上分析,腫瘤生長方式產生的形態學改變,在影像學上的特徵,對良惡性辨別有一定幫助,如包膜完整、邊界清、輪廓光整、圓形等認為是良性徵象,反之認為是惡性。惡性腫瘤在MRI影像學上的特徵之一是有明顯重疊,主要是由於腫瘤壞死、感染而造成邊界模糊、輪廓不清、包膜不完整所致 [10] 。另外,腫瘤病變所在的部位對良、惡性的判斷也極 為重要。2.2.2 腮腺佔位性病變MRI信號的特點 MRI將腫瘤信號與所在腺體組織信號相比較,分別定為低信號、等信號、稍高信號和高亮信號。學者認為一般良惡性腫瘤在T1W上信號相似,均為低信號,T2W上多數良性腫瘤的信號高於腺體,多數惡性腫瘤的信號低於或等於腺體,T2W的信號強度判斷良惡性的特異性為79.5%。但如果單純以信號作為定性的依據須謹慎,因為研究表明良性混合瘤,T1W均為低信號,T2W信號稍高也佔44%
⑵ 腮腺瘤要做CT嗎
檢查部位:鼻竇鼻咽部 平掃 左側腮腺深葉見團塊狀等密度影,邊界清楚,形態規則,大小約2.9*2.8*2.5cm 鄰近骨質未見明顯破壞。左頸部見少許小淋巴結顯示。 意見:左側腮腺深葉佔位,考慮腺淋巴瘤或混合瘤的可能性大。
⑶ 什麼是多形性腮腺瘤腮腺瘤是怎麼生成的手術後注意些什麼
腮腺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本病含有瘤性
上皮,腺樣組織、粘液組織或軟骨樣組織等的多形性
和混合性,因而得名為多形性腺瘤。在涎腺混合瘤
中以腮腺混合瘤最為多見,並以良性佔多數。任何
年齡都可發生,男女無差別。
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
症狀與體征 多發生於腮腺淺葉,早期為無痛性
腫塊,位於耳垂下方及耳屏前方。原發於深部者,則
不易早期發現,往往在具有相當大的體積,甚至引起
口腔功能障礙以後才被發現,發生於深部者則可向咽
旁及軟胯突出。在耳垂下方可們及質地中等較硬之
結節狀腫塊,邊界清楚,腫塊體積大小不一,小者僅為
蠶豆大小,大者可達20—30厘米,重達數千克。
檢查
(1)病理活組織檢查,以明確診斷。
(2)涎腺造影可見佔位性病變。
(3)B超檢查對診斷有幫助。
(4)放射性同位素99鍀掃描。
(5)CT檢查。
腮腺混合瘤是發生於腮腺的良性腫瘤。它與腮腺炎顯然不同,為一側發病。腫塊多在耳垂下方,經過緩慢,表面呈結節狀隆起,沒有觸痛、摸上去軟硬不等;有的部分軟似囊狀,有的部分硬如骨骼,形狀也不規則,可以推動。值得警惕的腮腺混合瘤的惡變,也是有徵兆可知的:
①腫瘤在極短時間內生長加快,忽然增大,就應該提高警惕;
②腫瘤出現持續性疼痛;
③腫瘤與周圍組織粘連一起,固定不活動;
④腫瘤未經外來任何刺激而破潰出血;
⑤腫瘤穿破包膜、引起面神經癱瘓,出現嘴歪眼斜現象。
由於腮腺混合瘤可以演變成腮腺癌。所以對生長較快的腮腺混合瘤更應提高警惕。
【 宜 】�
(1)宜多吃具有抗涎腺腫瘤作用的食物,如文蛤、海蜇、泥鰍、黃顙魚、蛇、貓肉、香椿、 藕、青蛙、蒲筍、蕹菜、芋艿、無花果、甜瓜、獼猴桃、杏仁、烏梅、胡桃、魔芋、蕨菜。 �
(2)宜吃止痛、抗潰瘍的食物:泥鰍、對蝦、海帶、青魚、黃瓜、牛蒡菜、無花果、烏梅、 菱、藕。�
(3)宜多吃增強體質、提高免疫機能的食物,如扁豆、綠豆、小麥、茅根、蘆根、杏仁、薊 菜、百合、香菇、木耳、薺菜、獼猴桃、山楂、鵝血、鯊魚、鱘魚、鮐魚、銀魚、海參、魚 翅。�
【 忌 】�
(1)忌煙、酒、咖啡等。�
(2)忌刺激性食物。�
(3)忌霉變、燒焦食物。�
(4)忌油膩、油煎、煙熏食物。�
(5)忌生硬堅固難咀嚼食物。�
目前的醫學還沒辦法測定如何發病的!其實我也是得的腮腺瘤,沒辦法,留了很大的疤~~~我可想哭!
做手術時還可疼!!!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