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核磁共振是什麼意思
磁共振指的是自旋磁共振(spinmagneticresonance)現象。其意義上較廣,包含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e,NMR)、電子順磁共振(electronparamagneticresonance,EPR)或稱電子自旋共振(electronspinresonance,ESR)。
此外,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磁共振,是指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其是利用核磁共振現象製成的一類用於醫學檢查的成像設備。
/iknow-pic.cdn.bcebos.com/77094b36acaf2edd99a652fb821001e939019348"target="_blank"title="點擊查看大圖"class="illustration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77094b36acaf2edd99a652fb821001e939019348?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www.fbslhl.com/fang_77094b36acaf2edd99a652fb821001e939019348"/>
(1)核磁是什麼設備擴展閱讀:
磁共振成像技術由於其無輻射、解析度高等優點被廣泛的應用於臨床醫學與醫學研究。一些先進的設備製造商與研究人員一起,不斷優化磁共振掃描儀的性能、開發新的組件。例如:德國西門子公司的1.5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具有神經成像組件、血管成像組件、心臟成像組件、體部成像組件、腫瘤程序組件、骨關節及兒童成像組件等。其具有高解析度、磁場均勻、掃描速度快、雜訊相對較小、多方位成像等優點。
❷ 核磁是什麼
核磁共振是磁矩不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場作用下自旋能級發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頻率的射頻輻射的物理過程。核磁共振波譜學是光譜學的一個分支,其共振頻率在射頻波段,相應的躍遷是核自旋在核塞曼能級上的躍遷。
核磁共振應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影像檢查方式,核磁共振成像作為一種新型的影像檢查技術,不會對人體健康有影響,但六類人群不適宜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即使安裝心臟起搏器的人、有或疑有眼球內金屬異物的人、動脈瘤銀夾結扎術的人、體內金屬異物存留或金屬假體的人、有生命危險的危重病人、幽閉恐懼症患者等。不能把監護儀器、搶救器材等帶進核磁共振檢查室。另外,懷孕不到3個月的孕婦,最好也不要做核磁共振檢查。
中文名
核磁共振
外文名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應 用
醫學檢查
類 屬
物理學
❸ 核磁共振是什麼意思
核磁共振 (NMR) 儀器可以直接控制並探測原子核的運動。核磁共振——一種眾所周知的響亮名字!但這是科學,名稱不是為了聽起來悅耳。請看以下詞彙:原子核 - 指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原子核,或僅有一個質子的氫核。 磁性 - 受磁場控制的核子運動。共振 - 我們利用共振來有效地操縱磁場內的原子核。地球和其它旋轉磁體許多原子核(並非全部)可被視為很小的條形磁鐵,都有磁北極和磁南極。原子核以南北磁極連線為軸,以恆定速率旋轉。旋轉條形磁鐵在自然界中相當普遍。單個的鐵原子、地球、太陽、多個行星和中子星等都屬於旋轉條形磁鐵。與原子核相比,地球的地理北極(旋轉軸)與北磁極並不完全重合,所以它是比較復雜的旋轉條形磁鐵。原子核的運轉情況要好得多:它們的磁極與地理磁極恰好重合。由單個質子組成的氫核具有磁性,而且它還是水、天然氣和石油的重要組成成分。由於人類正在尋找碳氫化合物,所以對這些原子核尤為關注。 排列原子核磁體通常,原子核的北極可以指向任意方向,如無外界干涉,它們的指向則沒有限制。核磁共振測量法的第一步是通過放置一塊大型磁鐵來形成一個強磁場,然後將原子核磁體置於其中,使其按一定方式排列。這將使原子核排列成行,北極指向外部磁體的南極。磁性原子核很樂於被磁場重新排列。這會使它們處於一種舒適的狀態,物理學家稱之為平衡或低能。這就象是一個小孩懶洋洋地坐在操場的鞦韆上,哪兒也不想去。這兒就是他最開心的地方。 家庭實驗:排列手掌上的原子核。所需材料:(1) 一個吸在冰箱上的磁性物件;(2)您的手掌。操作步驟:將磁鐵置於手上。大功告成!操作實在是太簡單不過了。干擾磁體 核磁共振測量法的第二步是讓物體移動。這是通過另一磁場來完成的,而不是與原子核運動產生共振的那個磁場。名為 B1 的振盪磁場垂直於永磁體 B0 的磁場。 片刻以後,原子核開始傾斜並在垂直於 B0 磁場的平面內旋轉。 這就象是前面說的那個盪鞦韆的懶小孩一樣,推動著他,但不必太用力。每次他接近弧頂並向前盪時,輕輕地推一下。這種被稱為共振的輕輕推動可以增強規律性的往復運動。原子核的運動亦是如此。為使它們不指向大磁體,必須對其施加外力。由於原子核是旋轉的,所以其運動方式很象陀螺儀或玩具陀螺。當陀螺儀或玩具陀螺筆直指向地球的重力場時,它只是旋轉。如果它與重力場呈某一角度,就會做一種稱為「旋進」的軌道運動。旋進速度(遠低於旋轉速度)取決於陀螺儀的大小和形狀,它的旋轉速度及重力。當原子核偏離強磁場的方向時,它也做「旋進」運動。旋進速度取決於原子核的屬性(旋轉速率等)以及磁場強度 — 這與陀螺儀很類似。這些屬性是保持不變的,所以只需知道磁場強度就可以准確得出旋進頻率。也就是必須施加給原子核的推動頻率,以使其偏離主磁場,產生旋進運動。推力來自第二個磁場,該磁場的時間變化率與旋進速率相等 – 即可以與原子核運動產生共振。(核 . . . 磁 . . . 共振 — 是不是初具雛形了?) 在前面那個盪鞦韆示例中,停止施加外力後,鞦韆在一段時間內仍將繼續擺動。原子核也一樣。它們所需要的只是一次持續 10 微秒(沒錯,是微秒)的快速無線電脈沖,即可使其維持長達數秒(沒錯,是秒)的運動。您是否知道...哪種周期性變化的磁場可以在相等的時間間隔內對原子核施加外力?無線電傳輸。因為核磁共振設備具有與無線電台同樣的電路板。某些核磁共振設備甚至使用與 FM 無線廣播相同的頻率,在 88 至 108 兆赫之間(每秒循環 88 至 108 兆次)。監視原子核運動即使您閉上眼睛,也能知道鞦韆還在擺盪。為什麼?原來鞦韆上的小孩在大聲喊叫個不停。 這一次,磁性原子核的情形仍與此非常類似。只要它們脫離大磁場中的隊列,或者說,不再保持平衡狀態,它們會輻射出無線電波。每個原子核都象一個很小的無線電台。並且毫無疑問,核磁共振設備的一部分是一個無線電接收器,在原子核移動時,可以捕捉到它們發出的信號。最早的核磁共振設備是二戰時與雷達站一同建造的,在一套設備里,既有無線電發射機,又有接收機。馳豫 在前面那個盪鞦韆示例中,停止施加外力後,鞦韆在一段時間內仍將繼續擺動。但鞦韆上的小孩很不舒服。他不再保持平衡,而處於一種高能狀態。這不是他的本性。由於各方面原因(與空氣的摩擦,鞦韆與支撐結構連接處的摩擦),一段時間後鞦韆會逐漸慢下來。但鞦韆上的小孩想盡快進入馳豫狀態,於是他稍微收腿,讓自己減速,直至他再次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那裡。原子核非常象這個小孩。通過無線電波可以讓它運動,在無線電發射機停止發射後的一段時間內,它仍可繼續運動,但不是最佳狀態。在核磁共振設備中,它會在永久磁場的導向下,找到一種方法逐漸回到平衡狀態。但還有一個問題。原子核並沒有腳。它們如何減速?有多種方法可使原子核失去能量返回平衡狀態。對於原子核處於液體分子(如水)的情況,一種途徑就是撞擊固體表面。每次分子撞擊固體表面時,原子核都有機會返回到沿強磁場方向的平衡排列狀態。這就是…馳豫。您看,即便是原子核也喜歡馳豫。在較大的孔隙里,液體分子有更多的空間移動而不會撞上孔壁,所以碰撞頻率非常小。在岩石里,核磁共振馳豫取決於孔隙的尺寸:孔隙越大,核磁共振馳豫的時間越長。 核磁共振對孔隙尺寸的靈敏度有兩項簡單但功能強大的應用。第一就是由孔隙尺寸決定的滲透性。更確切地說,滲透性與孔隙直徑的平方成正比,所以人們希望它與核磁共振馳豫的平方也成正比。通過對數百種不同的岩石進行實驗室測試,證明確實存在這種關系。 核磁共振數據的第二項應用是確定孔隙尺寸的分布。由於在單個岩石內孔隙的尺寸變化很大,因此分布范圍很廣。通過孔隙尺寸分布,地質學者可以得出大量有關岩石的信息——遠勝於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參考資料 http://www.seed.slb.com/zh/scictr/watch/nmr/how.htm
❹ 核磁共振檢查的設備簡介
MRI是利用人體內所含質子[ ]在磁場內發生的核磁共振現象,收集MR信號,再通過空間編碼技術構成圖像,供醫生來做診斷。MR掃描設備:根據磁體的形成可分為永磁型(天然磁石構成)、電磁型及超導型三種,根據磁場的強度可分為高場、中場及低場,高場是指1.0T(Tesla 1T=10000高斯)以上的,低場是指0.3T以下的,其餘為中場的。目前高場和低場的使用最為普遍。低場主要用天然磁石(釹鐵硼)做成,而高場則用鈮鈦線圈浸在密閉的液氮中做成,由於液氮的消耗要定期補充,所以成本和維持費用皆較高。
MRI設備基本要素:
1.磁體:除上述幾種分型,尚有桶狀閉合型及開放型,後者可行介入治療。
2.梯度磁場:為空間編碼而設計的,軟體功能取決於它的強度和變化速率。
3.射頻線圈:多種類型,發射和接收射頻脈沖。
4.採集系統:程序和成像。
5.計算機:要求容量大、運算快、功能齊全,易操作。

❺ 什麼是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是一項先進的醫學影像技術,應用十分廣泛,對於疾病的診斷具有很大的潛在優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不會產生CT檢測中的偽影;不需注射造影劑;無電離輻射,對機體沒有不良影響。 專家介紹,核磁共振設備也有好壞之分,「場強」越高,效果最好。因此,核磁共振的價格首先是按照磁場強度來分的,一般0.35T,0.5T,1.5T的價格不同。你所在的醫院如果只有一台核磁共振那就是可能要讓你做加強掃描,以使病灶更加清楚,這個時候增強是必要的。 贛州市人民醫院最新引進的3.0T高分辨18通道全景磁共振成像系統,我市第一台超高場磁共振成像系統。具有掃描速度較快、圖像清晰度好;無電離輻射,無X線損傷,尤其適合兒童和老年人檢查。 專家介紹,核磁共振的成像原理不同於CT和X光,它是利用人體組織吸收射頻信號,在外部射頻信號停止作用下,人體組織向外釋放能量,被線圈接收到後,再經過處理得到圖像。所以人體要呆在磁場和射頻場中,目前沒有報告顯示磁場對人體有損害,射頻場類似手機的輻射,但是比手機頻率低很多。 不過,做核磁共振檢查在進入核磁共振掃描室之前必須對患者或者工作人員進行徹底檢查。確認身上無任何金屬物品後方可進入。
❻ 核磁共振那設備叫什麼
MRI也就是磁共振復成像,英文全稱是:制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在這項技術誕生之初曾被稱為核磁共振成像,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作為醫學新技術的NMR成像(NMR imaging)一詞越來越為公眾所熟悉。隨著大磁體的安裝,有人開始擔心字母「N」可能會對磁共振成像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另外,「nuclear」一詞還容易使醫院工作人員對磁共振室產生另一個核醫學科的聯想。因此,為了突出這一檢查技術不產生電離輻射的優點,同時與使用放射性元素的核醫學相區別,放射學家和設備製造商均同意把「核磁共振成像術」簡稱為「磁共振成像(MRI)」。
❼ 核磁共振是不是放射設備
廣義上來說,應該算一種放射設備,因為它是屬於磁輻射設備
❽ 磁共振是什麼
磁共振又稱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結合現代計算機處理獲得圖像的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其具有良好的軟組織解析度,無電離輻射風險。通過多序列、多參數、多方位的成像特點,一次磁共振檢查即可獲得豐富的診斷信息。與其他成像檢查比較,其具有如下優勢:
1、對病變檢出更為敏感,且可較早發現病變;
2、對病變診斷更為准確;
3、能提高對病變診斷和鑒別診斷能力。
❾ 什麼是核磁共振為什麼「磁共振」盡量不要做有哪些原因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核磁共振,但是很多人對此並不了解,看了我的這篇文章,相信大家對核磁共振會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
首先,核磁共振是磁矩不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場作用下自旋能級發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頻率的射頻輻射的物理過程。
核磁共振波譜學是光譜學的一個分支,其共振頻率在射頻波段,相應的躍遷是核自旋在核塞曼能級上的躍遷。

一般有六類人群不適宜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即使安裝心臟起搏器的人、有或疑有眼球內金屬異物的人、動脈瘤銀夾結扎術的人、體內金屬異物存留或金屬假體的人、有生命危險的危重病人、幽閉恐懼症患者等。
❿ 核磁是什麼
核磁共振是磁矩不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場作用下自旋能級發生蔡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頻率的射頻輻射的物理過程。並不是是所有原子核都能產生這種現象,原子核能產生核磁共振現象是因為具有核自旋。原子核自旋產生磁矩,當核磁矩處於靜止外磁場中時產生進動核和能級分裂。在交變磁場作用下,自旋核會吸收特定頻率的電磁波,從較低的能級躍遷到較高能級。這種過程就是核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