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子干擾是怎麼回事你知道的電子戰還有那些
電子干擾是利用電子干擾裝備,在敵方電子設備和系統工作的頻譜范圍內採取的電磁波擾亂措施。電子干擾是常用的、行之有效的電子對抗措施。干擾對象是敵方的雷達、無線電通信、無線電導航、無線電遙測、敵我識別、武器制導等設備和系統,也包括各種光電設備。有效的電子干擾會使敵方電子裝備不能正常工作,造成通信中斷、指揮癱瘓、雷達迷盲、武器失控,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同時為己方隱蔽行動意圖,提高飛機、艦艇等重要武器系統的生存能力,保證戰役戰斗的勝利創造有利條件。
Ⅱ 光電干擾設備主要有哪幾種
有源干擾也稱積極干擾,即有意識地利用光電設備和器材,發射高能脈沖激光束,使對方光電設備的感測器變盲、阻塞、甚至燒毀;發射各種紅外、激光誘餌,誘騙對方光電跟蹤系統。前者稱為壓制式干擾,後者稱為欺騙式干擾。
無源干擾也稱消極干擾,利用本身並不產生光頻輻射的干擾物,反射或吸收對方光波的一種干擾方法。無源干擾技術的效果好,方法簡單,技術上容易實現。
紅外干擾
Ⅲ 光電對抗的光電偵察
採用現代計算技術的光電偵察設備,可以自動截獲、定向、分析和儲存各種偵察到的信號,以便詳細、快速查明對方光電輻射源的性質和位置,並選擇最佳干擾方式,引導施放干擾。 紅外誘餌干擾技術是紅外干擾技術的一種典型應用。紅外誘餌可看作是灰體輻射。灰體輻射的光譜分布相似於同一溫度的黑體輻射的光譜分布。
有些輻射源,如噴氣機尾噴管、氣動加熱表面、無動力空間飛行器、人、大地和空間背景等都可以視為灰體。選擇性輻射體在有限的光譜區間有時也可看成是灰體。
為使紅外誘餌能夠形成欺騙式假目標,必須滿足下列條件 K=I1/I2>3
式中K為壓制系數;I1為紅外誘餌輻射強度;I2為紅外目標輻射強度。
壓制系數表明,當紅外誘餌的輻射強度大於紅外目標某種程度時,就能使紅外跟蹤器從跟蹤紅外目標過渡到跟蹤紅外誘餌,達到欺騙的目的。壓制系數大於3是試驗數值。根據干擾要求,K至少等於1才有意義。為使干擾效果顯著,要求K值大於1,以便誘惑紅外跟蹤器盡快向紅外誘餌尋的。
利用這種原理研製的紅外誘餌,也稱紅外干擾彈、紅外閃光彈或紅外曳光彈等。它通常用氧化鎂和四氟乙烯的混合物製成。燃燒溫度可達5000°F,輻射強度約為1000瓦/球面度。當紅外跟蹤器已經跟蹤目標時,把紅外誘餌投放於其視界內形成假目標。

Ⅳ 什麼設備能幹擾電子產品,比如錄像機,手機。
干擾電子產品的肯定還是電子產品或者電器設備。
一個是功率比較大的電子設備或者電器設備會干擾附近的電子產品。
一個是工作頻率相接近的電子設備或者電器設備會相互干擾。
Ⅳ 光電有源干擾和無源干擾
有源干擾:熱繞制、紅外干擾機、激光干擾機、紅外誘餌
無源干擾:煙幕或水幕遮障、塗料偽裝、投擲光電干擾箔條
Ⅵ 家裡哪些屬於電子干擾設備
大部分是有電感線圈的或能高頻振盪的,如充電器,手機,電風扇,吹風機等…
電腦出現條紋不一定是電磁干擾,如果出現電磁干擾,首先為音響出現雜音,音響一般不會音響電腦的,可以查一下電源是否穩定,以及信號源是否有接觸不良。
Ⅶ 什麼無人機干擾系統好
無人機反制系統
反無人飛行器系統由搜索系統、光電跟蹤系統、射頻干擾系統及顯控單元四個主要分系統及模塊構成。
1)搜索系統
A.無線電頻譜監測系統(頻率掃描)
無線電頻譜監測系統被動截獲無人機與遙控器之間的圖傳信號和遙控信號,實現對無人機的被動探測、側向、識別與定位
B.搜索雷達
雷達採用C波段,相控陣+收發全數字DBF技術體制,具有數據率高、重量輕、體積小、功耗低等優點,產品如圖2
雷達工作在C波段,採用全數字有源相控陣的技術體制,通過模塊化、精細化設計,綜合運用自適應動目標檢測、數字T/R(發射/接收)、DBF(數字波束形成)、模擬數字一體化設計等技術手段,具有低空探測性能好、機動跟蹤能力強、測量精度高和成本低等特點,是一部探測無人機性能優異的相控陣雷達,可以實現重點監控區域無人機的探測、警戒和目標指示,為監控系統提供實時、准確、連續的空情和目標信息。
2)光電跟蹤系統
光電跟蹤系統由跟蹤轉台和光電艙構成,光電艙中裝有非製冷紅外焦平面探測器、高清可見光相機及圖像處理板。光電跟蹤系統根據搜索系統提供的目標位置信息,完成對目標的初始對准,隨後在初始對准區域附近搜索目標,搜索過程中可通過自動識別或人工指定兩種方式確認可疑目標,隨後轉入目標自動跟蹤工作模式,使得光電感測器視軸以及安裝於跟蹤轉台上的射頻干擾天線能夠實時對准目標。
3)射頻干擾系統
無人機精確定向射頻干擾系統採用光電識別與自動跟蹤技術、精密伺服控制技術及高增益定向射頻干擾技術實現對無人機搜索系統(包括無源探測與定位設備、主動雷達及光電搜索設備等)探測到的可疑目標的二次搜索、精確定位及自動跟蹤功能,並發射定向射頻干擾信號,癱瘓無人機的衛星導航、無線遙控及無線圖傳鏈路,使得無人機失去按照預定航路繼續飛行的能力,達到迫降或驅離無人機的目的。
4)顯控終端
反無人機系統顯控端軟體在設計上分為界面顯示前端與後台控制處理計算模塊,界面顯示前端負責顯示搜索系統、光電跟蹤系統、射頻干擾系統的信息及狀態,並集成常用的操作界面;後台控制處理計算模塊是界面顯示前端與前端產品的信息處理中樞,將搜索系統、光電跟蹤系統、射頻干擾系統的原始數據處理後,傳遞至界面顯示前端,將操作指令綜合處理後,發送至前端產品各分系統。
其實無人機反制系統,主要就是看雷達。
雷達:(探測)
電掃雷達:特別貴一面可能上千萬,預算少的朋友不要考慮了
機掃雷達:左右掃,6s一圈,雷達需要掃描到物體3次才能確定,也就是說6*3=18s 才能確定物體,會給一些無人機有可乘之機。
相控陣雷達:4-5面,面與面夾角90°,1.5秒確一個點,1.5*3=4.5s 就能確定物體,讓無人機沒有可乘之機。是市面上所有無人機反制使用量最多的雷達
但是實際中你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無人機看到有雷達之後,尋找障礙物進行躲藏,比如樹後,或者其他障礙物之後,雷達就無法發現這個無人機了。
Ⅷ 光電設備有哪些
光電設備:
光電探測設備是艦船電子信息系統的重要感測器之-一,作為雷達探測手段之外的光學探測手段,適用於對海面光學目標進行探測、跟蹤,也特別適用於艦上雷達靜默時或雷達受干擾時對近距離的海面光學目標和紅外熱源目標進行被動警戒、搜索、跟蹤;在對掠海面飛行的反艦導彈目標進行搜索和跟蹤時,艦載雷達由於受海面雜波的干擾,檢索出小目標非常困難,光電探測設備可以作為另一種效果較佳的探測跟蹤手段。
光電探測設備主要由紅外警戒探測設備、光電跟蹤設備(含紅外熱像跟蹤設備、電視跟蹤設備、激光測距設備)組成。常規大、中型水面艦船通常配置一部紅外警 戒探測設備和多部光電跟蹤設備。
潛艇使用的光電設備主要是潛艇潛望鏡,用於指揮、搜索觀察、導航及魚雷攻擊探測瞄準。它既是一種搜索觀察儀器、又是魚雷射擊瞄準具、測距儀、照相錄像機和天文導航儀,同時還可起多種電子天線桅桿作用。
Ⅸ 電子干擾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電子干擾的發展趨勢是:不斷探索新的電子干擾技術,發展新型電子干擾設備和器材,擴展干擾的電磁頻譜范圍和增大幹擾有效性,提高幹擾過程的自動化程度和對復雜的新型電子設備的干擾能力,以及廣泛採用模擬設備研究發展電子干擾戰術。
光電子干擾技術
光電子干擾武器是指專門用於破壞和干擾敵方的光電子武器裝備、並使之失效的一種武器裝備。
世界上第一種光電子武器裝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與德國幾乎同時發明的主動式紅外夜視儀。20世紀50年代,許多國家都研製和裝備了運用紅外製導技術的空空導彈和反坦克導彈。進入60年代後,激光技術剛剛問世不久,就被廣泛應用於軍事,激光測距儀、激光制導的炸彈和導彈迅速研製成功並裝備部隊。在現代軍隊中,運用光電子信息技術的偵察設備與制導武器已相當普遍,比如主動與波動式的紅外夜視儀、微光夜視儀、激光測距儀、紅外線制導導彈、激光制導導彈、電視制導導彈和制導炸彈等。光電子武器裝備在現代作戰中已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針對這些光電子武器裝備的光電子干擾武器也隨誕生,並成為現代軍隊進行自身防衛和對敵實施軟殺傷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光電子武器之間干擾與反干擾的激烈對抗和斗爭,已成為信息戰爭的重要內容。光電子武器的核心在於信息感測、處理和制導等系統中的光電子信息技術。光電子干擾也有有源性干擾與無源性干擾、壓制性干擾與欺騙性干擾之分。從光電子干擾武器本身及其對象所應用的信息技術領域來分類的話,則可分為紅外線干擾。激光干擾和可見光干擾。
光電干擾的實質就是使用各種光電對抗設備利用干擾和反干擾手段保證己方的光電設備能正常探測和偵察。分析與研究水面艦艇的光電對抗主要是針對空中目標和對精確制導武器所採取的光電干擾和光電防禦,以及用硬殺傷武器等反擊措施。目前對艦艇威脅最大的是空中光電制導武器的攻擊"如激光制導導彈,炸彈,電視制導導彈、紅外成像制導導彈、雷達制導導彈等。根據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的戰例分析,從戰術上講"可採用分層對抗方法"來對付這些精確制導武器的攻擊。第1層高度為20km以上,為遠方偵察、接收上級及友鄰情報和雷達信息及衛星信息層,此層稱為光電干擾戰術應用的預備層,第2層高度為20~10km,為偵察、告警、識別和導彈反擊層。第3層高度為10~5km,為施放有源干擾,實施密集炮火反擊層,對精確制導武器實施攔截或使其脫離目標。第4層高度為5~0.3km,為施放無源干擾、機動轉移、光電干擾、水霧干擾和氣球雲干擾層。進一步干擾和誘偏精導武器,使其丟失目標。第5層高度為300m以下,為偽裝隱身層,是最後的光電干擾防禦措施,其中第1,2,3層方法就是戰術主動的手段;而4,5層則是採用被動的手段,採取戰術上的光電欺騙干擾,對目標進行光電偽裝、隱蔽和欺騙干擾等方法,使敵方光電武器目標搜索捕獲和跟蹤系統得不到必要的信息,或者為其提供虛假的數據誘敵上當。被動方法的范圍包括許多提高目標生存力的措施,在戰術應用中,它是光電對抗最有效、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法。光電干擾戰術應用主要是第3層實施激光有源干擾,將敵光電制導的導彈吸引到假目標上。第4層採用多種干擾手段,它可以根據上層來的威脅等級類型發射各種煙幕彈、消光彈、紅外彈、光箔條彈、箔條彈,發射的數量要根據敵情而定,其干擾面積要大於保護目標的2倍以上。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要大於3倍,還可以採用氣球雲干擾和激光半球干擾機等。與此同時水面艦艇可以實施有效機動進行對抗。
感測器組件
Ⅹ 光電干擾技術主要包括哪些技術
光電干擾技術是削弱或破壞敵方光電探測、制導設備的使用效能所採用的光電對抗技術。主要包括光電有源干擾技術和光電無源干擾技術。
光電有源干擾技術通過發射或輻射與敵方光電設備工作波段相應的光波,或轉發敵方發射的光波,對敵方光電探測、制導設備實施欺騙、壓制,甚至破壞或摧毀的技術。主要包括強激光干擾技術、激光欺騙干擾技術、紅外干擾技術和紅外誘餌技術等。
①強激光干擾技術。將大功率激光脈沖或連續激光投射到敵方光電探測、制導設備的光電感測器上,使光電探測器飽和、致盲或燒壞的技術。
②激光欺騙干擾技術。發射與敵方激光信號特徵相近或相關的激光干擾信號,使敵方激光探測、制導設備受騙的技術。一是發射高重復頻率的激光脈沖,使激光測距機誤將激光千擾脈沖當成己方發射激光的回波而導致測距錯誤,或使激光制導武器系統不能正確識碼,從而無法攻擊目標。二是發射與敵方指示目標的激光信號同步的編碼激光脈沖,並照射到假目標上,使激光制導武器在尋的過程中接收到假目標反射的激光信號而攻擊假目標。
③紅外干擾技術。使用強光燈、激光源等紅外輻射源,經過幅度或頻率調制,產生紅外干擾信號干擾紅外製導導彈的技術。按干擾機理,可分為欺騙式紅外干擾技術和壓制式紅外干擾技術。欺騙式紅外干擾技術通過發射經調制的紅外干擾信號,使紅外製導導彈尋的器的跟蹤迴路產生擾動,得出錯誤的目標方位,進行錯誤跟蹤,導致脫靶量增大或者完全丟失目標。壓制式紅外干擾技術是發射大功率的紅外干擾信號,使紅外製導導彈尋的器電路雜訊增大或使其飽和,不能產生正確的制導信號。當紅外輻射足夠強時,會對尋的器的敏感部件(包括探測器、調制盤、濾光片、整流罩等)造成物理損傷。定向紅外干擾技術是發射一個寬度很窄的紅外干擾光束,以產生更高的輻射強度來壓制或欺騙紅外製導導彈尋的器的工作。
④紅外誘餌技術。通過誘餌材料的燃燒產生具有一定光譜特性、運動特性和輻射強度的紅外輻射,使紅外製導導彈產生錯誤跟蹤的技術。主要包括煙火劑型紅外誘餌技術、伴飛式紅外誘餌技術、拖曳式紅外誘餌技術、紅外復合箔條技術、面源型紅外誘餌技術,以及誘餌發射(投放)技術等。
光電無源干擾技術通過吸收、散射或反射光波等手段干擾敵方光電探測、制導設備工作的技術。主要包括氣溶膠技術、物理假目標技術、光電隱身技術和防光電偽裝技術等。
①氣溶膠技術。在空氣中生成呈懸浮狀態的固體或液體微粒雲,散射和吸收光波,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遮蔽被保護目標,降低目標與背景的對比度,使對方光電探測、制導設備和光學觀瞄器材無法探測和識別目標的技術。如煙幕干擾技術、水霧技術等。
②物理假目標技術。利用廉價的材料製成具有一定光譜特性的假裝備、假設施,迷惑和誘騙敵方光電探測、制導設備和光學觀瞄器材的技術。
③光電隱身技術。通過改變和抑制目標的紅外輻射特徵,使目標的可探測性降低的技術。紅外隱身技術主要有非常規外形技術、熱屏蔽技術、冷卻技術等。
④防光電偽裝技術。減少被保護目標與背景的輻射反差,或改變被保護目標的輻射圖像,使敵方光電探測、制導設備無法發現和識別的技術。主要有塗料技術、偽裝網技術和遮障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