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診科室的儀器設備應做到四定,不包括
因為你沒有說有哪些選項,所以我就說四定包括哪些。四定:定品種數量、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維修。全院搶救車內用物統一、做到四定、三及時,常規備吸氧、吸痰用品,不得隨意更改。

⑵ 急診科急救站情況匯報
因我院發展需要,我院已申請加入120急救站,根據《河南省衛生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全省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急診科急救服務能力建設的通知》(豫衛醫201729號)有關「凡EICU 不達標的醫院不得承擔院前急救站任務,同時不得申請醫院等級評審」的精神,現就提升我院急診科醫療急救服務能力建設提出以下建議:
一、急診科基礎設施、設備建設
1、急診科必建的功能區中無EICU、急救物品儲備室,治療室、中心監護站等。建議中醫科及內科門診騰出。
建議設立。(文件要求:急診科EICU病房監護床位數:二級綜合醫院≥2張;開放式病床每床使用面積≥15平方米,床間距>1米。)
2、急診科EICU病房必須配置有創呼吸機、輸液泵3台、微量注射泵(要求≥4台/床以上)、攜帶型監護儀、防褥瘡床墊(要求1套/床),建議配置。
二、急診科人員配置及待遇
1、根據急救站及急診科醫護人員配置要求,確保急診科固定的急診醫師和護士不少於在崗醫師和護士人數的70%,EICU醫師與護士配置相對固定,醫師人數:床位數≥0.8:1、護士人數:床位數≥3:1,保證出診組、在院接診觀察組﹙急內外科﹚。目前我院急診科人員配置明顯不足,在檢查考核時是一票否決,且
小班時間有急診出診時科內醫護人員出現空崗的不安全因素,無法保證科內病人診療行為的連續性、有效性進行,若科內有急診病人處理時亦無法滿足出診要求,建議增加人員配置。護士增加3人,醫生增加4人。
2、根據要求急救站工作人員持證上崗,目前我院急診科仍有多個無證人員,為不安全因素,且易造成醫療糾紛,建議調換有證人員,確保我院急救站(急診科)持證上崗率達100%,降低醫療風險。
3、根據《河南省衛生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全省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急診科急救服務能力建設的通知》中「鑒於急診急救工作的特殊性,為保障急診急救工作的可持續性,嚴禁向急診科下達創收指標,妥善解決好急診科獎金待遇問題」的要求及我院實際情況,對於改善急救醫護人員待遇問題建議醫院給予考慮。
三、持續提升急救從業人員服務能力
鑒於目前河南省急診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將定期舉辦河南省急診重症醫學專科崗位培訓班,對全省EICU工作人員進行輪訓,並獲得上崗證才能上崗的要求,希望醫院大力支持送出培訓,使我院急診科急救服務能力跨上一個新的台階。
急診科
2017年6月9日
急診科急救站情況匯報 [篇2]
大悟縣院前急救工作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指導下,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深化「以病人為中心,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為宗旨」,堅持把追求社會效益、維護群眾利益、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放在首位,院前急救工作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維護了暢通的綠色生命通道,有效地保障了全縣人民的生命安全。
一、 大悟縣院前急救工作基本情況
目前,我縣正式開展院前急救工作的單位有:大悟縣人民醫院120急救中心、縣中醫醫院急診科、縣二院院前急救站。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縣人民醫院急救工作建設情況
縣人民醫院院前急救工作於2002年5月啟動,由大悟縣人民醫院急診科協管「120」,承擔全縣60多萬人民的急救任務,急救服務直徑50多公里。平均年出車2000多次,其中轉上級醫院300多人次。科室醫護人員實行24小時值班,2輛救護車24小時在醫院待命,1名醫師、1名護士隨車,保證隨時出診。從2017年4月起,120正式從人民醫院急診科獨立出來,成立120急救中心,新增車輛2輛,定向招聘醫生5名,護士7人,司機5人,擔架員1人,由院醫教科直接管理,負責院前到院內急救的暢通及組織危急重症患者的搶救治療,現有車輛4輛,每天實際運行3輛,1輛車備用,三名司機及醫護人員24小時待命,保證隨時出診,並且一直實行免費接診危急重症患者。
1、人員配備
120急救中心由醫教科直接管理,全科共有19人,設護士長1名,醫護人員13人:其中醫生5人、護士8人,「120司機5人,擔架員1人。
2、 急救設備
現有監護型救護車2台(配有急救包、鏟式擔架、氧氣、心電監護儀、心電圖機、除顫儀、吸痰器、血糖儀、簡易呼吸氣囊等),轉運型救護車2台(配有急救包、擔架、氧氣、心電圖機、簡易呼吸氣囊等),心電監護儀2台,心電圖機3台,吸痰器2台,除顫儀2台,推車4台,擔架4付,氧氣瓶2個、簡易呼吸氣囊4套等。
(二)縣中醫醫院院前急救工作情況
大悟縣中醫醫院院前急救工作開始於2017年7月,院前急救由急診科承擔,急診科面積100平方米,開通急救電話7238120,配合110聯動出力,現備有4輛救護車,開設床位3張,實行24小時應診值班。
⑶ 三級醫院的急診科設置與管理規范
醫院急診科設置與管理規范(徵求意見稿)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規范醫療機構急診科的設置,加強管理,提高急診醫療水平,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根據《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和《護士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范。
第二條 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置急診科,並按照本規范建設和管理。
第三條 醫院急診科是社會急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院內急症救治的首診場所。急診科負責24小時為來院的急診患者進行搶救生命、穩定病情和緩解病痛的處置,為患者及時獲得後續的專科診療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條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加強對醫院急診科的指導和監督,醫院應加強急診科的建設和管理,提高急診救治水平,保障醫療安全。
第二章 設置與運行
第五條 急診科應具備與醫院級別、功能和任務相適應的場所、設施、設備和葯品等條件,以保障急診救治工作及時有效開展。
第六條 急診科應設在醫院內便於患者迅速到達的區域,並臨近各類輔助檢查部門。
急診科入口應通暢,設有無障礙通道,方便輪椅、平車出入,並設有救護車通道和專用停靠處;有條件的可分設急診患者和救護車出入通道。
第七條 急診科應設醫療區和支持區,醫療區包括分診處、就診室、治療室、處置室、搶救室和觀察室,有條件的可設急診手術室和急診監護室;支持區包括掛號、各類輔助檢查部門、葯房、收費和安全保衛等部門。
醫療區和支持區應合理布局,有利於縮短急診檢查和搶救半徑。
第八條 急診科應有明顯的路標和標識,以方便和引導患者就診。院內緊急救治綠色通道標識應清楚明顯,緊急救治相關科室的服務能夠保持連續與暢通。
第九條 急診科應明亮通風,候診區寬敞,就診流程便捷通暢,建築格局和設施應符合醫院感染管理的要求。兒科急診應根據兒童的特點,提供適合患兒的就診環境。
第十條 急診科搶救室應臨近急診入口,設置一定數量的搶救床,每床佔地面積以14-16平方米為宜。搶救室內應備有完好的急救葯品、器械及處於備用狀態的心肺復甦、監護等搶救設備,並應具有必要時施行緊急外科處理的功能。
第十一條 急診科應根據患者流量和專業特點設置觀察床,收住需要留院觀察的患者,觀察床數量以醫院床位數2-3%為宜。患者留觀時間原則上不超過72小時。
第十二條 急診科應設有專門傳呼(電話、傳呼、對講機)裝置。有條件的醫院可建立急診臨床信息系統,為醫療、護理、感染控制、醫技、保障等部門及時提供信息。
第三章 人員配備
第十三條 急診科應配備足夠數量、受過專門訓練、掌握急診醫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備獨立工作能力的醫護人員。
第十四條 急診科應有相對固定的急診醫師,且不少於在崗醫師的75%,醫師結構梯隊合理。
急診醫師應具有2年以上臨床工作經驗,能夠獨立掌握內、外科常見急診處理的基本能力,熟練掌握心肺復甦、氣管插管、深靜脈穿刺、動脈穿刺、電除顫、呼吸機使用及創傷急救等基本技能,並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訓,間期以2年為宜。
第十五條 急診科應有相對固定的急診護士,且不少於在崗護士的75%,護士結構梯隊合理。
急診護士應具有2年以上臨床護理工作經驗,經規范化培訓考核合格,掌握急診、危重症患者的急救護理技能,常見急救操作技術的配合及急診護理工作內涵與流程,並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繼續培訓,間期以2年為宜。
第十六條 急診科以急診醫師及急診護士為主,急診患者較多的醫院,還應安排婦產科、兒科、眼科、耳鼻喉科等醫師、護士參加急診。
第十七條 急診科主任應由具備急診醫學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並應具有5年以上急診臨床工作經歷的醫師擔任;三級醫院急診科主任應由具備急診醫學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並應具有8年以上急診臨床工作經歷的醫師擔任。
急診科主任負責本科的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和行政管理工作,是本科診療質量與病人安全管理和持續改進第一責任人。
第十八條 急診科護士長應由具備護師以上任職資格並至少從事急診臨床護理工作5年以上人員擔任;三級醫院急診科護士長應由具備護師以上任職資格並至少從事急診臨床護理工作8年以上人員擔任。
護士長負責本科的護理管理工作,是本科護理質量的第一責任人。
第十九條 急診科可根據實際需要配置行政管理、保安和其它人員。
第四章 科室管理
第二十條 急診科應當建立健全並嚴格遵守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崗位職責和相關診療技術規范、操作規程,保證醫療服務質量及醫療安全。
第二十一條 急診實行首診負責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或推諉急診患者。
第二十二條 醫院應建立制度,保證相關人員及時參加急診搶救和會診。
第二十三條 急診科應根據急診醫療工作制度與診療規范的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急救診療工作,確保急診救治及時。
第二十四條 急診實行預檢分診制,建立分診程序及分診原則,按症狀鑒別分診,對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患者優先。
(一)需要心肺復甦或生命垂危患者:立即復甦和搶救;
(二)急診危重患者:應在5~10分鍾內接受病情評估和急救;
(三)生命體征相對穩定的急診患者:應在30分鍾至1小時內給予急診處理。
第二十五條 醫院應制定主要常見急危重症的搶救流程和處置預案,做到急診科搶救關鍵措施及相關醫技等科室支持配合有章可循。
第二十六條 急診醫護人員必須應按病歷書寫有關規定書寫急診、留觀患者的醫療文書,確保每一位急診患者都有病歷,記錄診療全過程和患者去向。
第二十七條 醫院應建立制度與機制,保證急診處置後需住院治療的患者,優先及時收入病房,相關臨床科室不得拒絕推諉。
第二十八條 醫院應建立制度與機制,加強對急診科的質量控制和管理,急診科指定專(兼)職人員負責本科醫療質量和安全管理。
第二十九條 急診科在重大搶救時,特別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群體災害事件的重大搶救,應按規定及時報告醫院相關部門,醫院根據情況啟動相應的處置程序。
第三十條 急診科應遵循《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加強醫院感染管理,嚴格執行標准預防及手衛生規范並對特殊感染病人的隔離。
第三十一條 醫院及醫務管理部門應指定專兼職人負責急診科管理,指揮與協調重大搶救和急診患者出口問題。
第五章 監督管理
第三十二條 衛生行政部門可以設置急診醫學質量控制中心或者有關其他組織對轄區內醫療機構的急診科進行質量評估與檢查指導。
第三十三條 醫療機構應當對衛生行政部門及其委託的急診醫學質量控制中心或者其他組織開展的對急診科的檢查和指導予以配合,不得拒絕和阻撓,不得提供虛假材料。
第三十四條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將醫療機構急診科的質量、安全管理等情況進行通報或公告。
第六章 附則
第三十五條 不具備條件的醫療機構可以設置急診室,參照本規范設置和管理。
第三十六條 本規范由衛生部負責解釋。
第三十七條 本規范自發布之日起實行。
附件1
急診科儀器設備及葯品配置標准
一、儀器設備:心電圖機、心臟起搏/除顫器、心臟復甦機;呼吸機、攜帶型超聲儀、心電監護儀、吸引器、給氧設備、洗胃機;床旁X線機等。
二、急救器械:一般急救搬動、轉運器械,各種基本手術器械。
三、急救葯品:中樞神經興奮劑;升壓、降壓葯、強心葯、利尿及脫水葯;抗心律失常葯;血管擴張葯;鎮靜劑;止痛、解熱劑;止血劑;解毒葯、止喘葯、糾正水電解質酸鹼平衡失調類葯、各種靜脈補液液體、局部麻醉葯、抗菌素類葯、激素類葯物,各類敷料、包紮固定用材等。
附件2
急診科醫護人員配置表
急診量(日平均人次) 搶救量(日平均人次) 觀察床位數 日觀察人次 醫師(人) 護士長(人) 護士(人) 護工(人)
≤100 4 10 12 12~14 1 25~30 2
101~200 8 15~20 20 18~21 2 40~50 2
201~300 12 21~30 25 24~26 2 50~60 3
301~400 16 31~40 30 27~28 3 60~70 3
401~500 20 31~40 30 29~30 3 70~80 4
≥500 20 31~40 30 31~40 3 80以上 4
附件3
急診科醫師和護士技術和技能要求
一、 急診科醫師應掌握的急救技術和技能
1.獨立處理各種急症(如高熱、胸痛、呼吸困難、咯血、急腹症、上消化道出血、黃疸、血尿、抽搐、眩暈、頭痛等);
2.掌握通過心電圖判斷室顫、寬QRS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嚴重的心動過緩等;
3.掌握心肺腦復甦術、昏迷、各種休克的搶救治療;
4.掌握創傷的初步診斷和處理原則;
5.掌握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的初步診斷和處理;
6.對暫時未明確診斷的急危重症給予適當的搶救治療;
7.能開展氣道開放技術、電除顫、急診起搏、溶栓術、深靜脈置管、動脈穿刺、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心包穿刺、腰椎穿刺、胸腔閉式引流、導尿、洗胃和放置食道三腔管等;
8.熟練使用輸液泵、呼吸器、多種生理監護儀、血糖儀及分析血氣報告等
二、急診護士應掌握的急救技術和技能
1.掌握急診護理工作內涵及流程,急診分診;
2.掌握急診室的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原則;
3.掌握常見危重症的急救護理;
4.掌握創傷患者的急救護理;
5.掌握急診危重症患者的監護技術及急救護理操作技術;
6.掌握急診各種搶救設備、物品及葯品的管理;
7.掌握急診患者心理護理要點及溝通技巧;
8.掌握突發事件和群傷的急診急救。
⑷ 急診科使用什麼醫療設備
隨著醫療安全意識的強化,作為醫院的重點窗口科室,如何確保急診科設備在搶救過程中的安全運行,成了眾多設備維修人員和醫護人員重點工作之一。由於急診科設備繁多,精密,復雜。如:多參數心電監護儀,除顫儀,呼吸機,洗胃機,纖維支氣管鏡,微量注射泵,急救氣囊等等,如不能正確使用和維護,必將延誤病人的搶救與治療。筆者通過這幾年對急診科設備的維護和管理,總結經驗如下,供同行們參考。1設備的配置和添加,最好和臨床醫護人員溝通,從選型,技術指標,治療效果和售後服務等因素考慮。2急診科的設備應存放在比較乾燥、通風、潔凈度較高的環境中,以保障設備的安全運行。要確保水,電,氣等輔助環節的正常供給,特別是供電系統,必須配備輔助供電(二路供電)。所有的搶救儀器必須有備用機如:監護儀,除顫儀,呼吸機,洗胃機等等。操作說明、應急預案必須上牆。如發生大規模群體需搶救任務時,必須和其他部門組織、協調好,確保病人在第一時間得到救治。3為科室建立准確、清晰的台賬,台賬中必須體現設備的名稱,購入日期,使用日期,價格,產地,經銷商聯系電話等相關資料,以便查詢。4督促並檢查科室儀器使用登記本的記錄情況,使用登記本中必須體現使用日期, 什麼是心電圖機(儀)
心電圖機能將心臟活動時心肌激動產生的生物電信號(心電信號)自動記錄下來,為臨床診斷和科研常用的醫療電子儀器。國內一般按照記錄器輸出道數劃分為:單道、三道、六道和十二道心電圖機等。
組成部分
1、輸入部分
2、放大部分
3、控制電路
4、顯示部分
5、記錄部分
6、電源部分
7、分類
重要參數
1、輸入電阻:即前級放大器的輸入電阻。輸入電阻越大,因電極接觸電阻不同而引起的波形失真越小,共模抑制比越高。一般要求大於2MΩ,國際上大於50MΩ。
2、共模抑制比:心電圖機一般採用差動式放大電路,這種電路對於同相(又稱共模信號,例如周圍的電磁場所產生的干擾信號)有抑製作用,對異相信號(又稱差模信號,需採集的心電信號就是差模信號)有放大作用。共模抑制比(CMRR),指心電圖機的差模信號(心電信號)放大倍數Ad與共模信號(干擾和雜訊)放大倍數Ac之比,表示抗干擾能力的大小。要求大於80dB,國際上大於100dB。
3、抗極化電壓:皮膚和表面電極之間會因極化而產生極化電壓。這主要是由於心動電流流過後形成的電壓滯留現象,極化電壓對心電圖測量的影響很大,會產生基線漂移等現象。極化電壓最高時時可達數十毫伏乃至上百毫伏。處理不好極化電壓,產生的干擾將是很嚴重的。
盡管心電圖機使用的電極已經採用了特殊材料,但是由於溫度的變化以及電場和磁場的影響,電極仍產生極化電壓,一般為200~300mV,這樣就要求心電圖機要有一個耐極化電壓的放大器和記錄裝置。要求大於300mV,國際上大於500mV。
4、靈敏度: 是指輸入1mV標准電壓時,記錄波形的幅度。通常用mm/mV表示,它反映了整機放大器放大倍數的大小。心電圖機標准靈敏度為10mm/mV。規定標准靈敏度的目的是為了便於對各種心電圖進行比較。
5、內部雜訊:是指心電圖機內部元器件工作時,由於電子熱運動產生的雜訊,而不是因使用不當外來干擾形成的雜訊,這種雜訊使心電圖機沒有輸入信號時仍有微小的雜亂波輸出,這種雜訊如果過大,不但影響圖形美觀,而且還影響心電波的正常性,因此要求雜訊越小越好,在描記曲線中應看不到雜訊波形。雜訊大小可以用摺合到輸入端的作用大小來計算,一般要求低於輸入端加入幾微伏至幾十微伏以下信號的作用。國際上規定10≤μV。
6、時間常數:在直流輸入時,心電圖機描記出的信號幅度將隨時間的增加而逐漸減小,輸出幅度自100%下降至37%左右所需的時間。一般要求大於3.2s,若過小,幅值下降的過快,甚至會使輸入的方波信號變成尖波信號,這就不能反映心電波形的真實情況。
7、頻率響應:人體心電波形並不是單一頻率的,而是可以分解成不同頻率、不同比例的正弦波成分,也就是說心電信號含有豐富的高次諧波。若心電圖機對不同頻率的信號有相同的增益,則描記出來的波形就不會失真。但是放大器對不同頻率的信號的放大能力並不一定完全一樣的。心電圖機輸入相同幅值、不同頻率的信號時,其輸出信號幅度隨頻率變化的關系稱為頻率響應特性。心電圖機的頻率響應特性主要取決於放大器和記錄器的頻率響應特性。頻率響應越寬越好,一般心電圖機的放大器比較容易滿足要求,而記錄器是決定頻率響應的主要因素。一般要求在0.05~150Hz(-3dB)。
8、絕緣性:為了保證醫務人員和患者的安全,心電圖機應具有良好的絕緣性。絕緣性常用電源對機殼的電阻來表示,有時也用機殼的漏電流表示。一般要求電源對機殼的絕緣電阻不小於20MΩ,或漏電流應小於100μA。為此,心電圖機通常採用「浮地技術」。
9、安全性:心電圖機是與人體直接連接的電子設備,必須十分注意其對人體的安全性。從安全方面考慮,心電圖機可分屬三型:B型、BF型和CF型(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GB10793-89心電圖機和使用安全要求)。根據國際電工技術委員會(IEC)通則中規定: 醫用電器設備與患者直接連接部分叫"應用部分"。為了進一步保證患者安全,醫用電器設備的應用部分往往也加有隔離措施、光電偶合、電磁波偶合等。根據應用部分的隔離程度,醫用電器設備的應用部分往往也加有隔離措施、光電偶合、電磁波偶合等。
根據應用部分的隔離程度,醫用電器設備分為B、BF、和CF型。
B型: 應用部分沒有隔離。
BF型: 應用部分浮地隔離,可用於體外和體內,但不能直接用於心臟。
CF型: 應用浮地隔離,對電擊有高度防護,可直接用於心臟。
心電圖機分類 心臟是人體血液循環的動力裝置。正是由於心臟自動不斷地進行有節奏的收縮和舒張活動,才使得血液在封閉的循環系統中不停地流動,使生命得以維持。心臟在搏動前後,心肌發生激動。在激動過程中,會產生微弱的生物電流。這樣,心臟的每一個心動周期均伴隨著生物電變化。這種生物電變化可傳達到身體表面的各個部位。由於身體各部分組織不同,距心臟的距離不同,心電信號在身體不同的部位所表現出的電位也不同。對正常心臟來說,這種生物電變化的方向、頻率、強度是有規律的。若通過電極將體表不同部位的電信號檢測出來,再用放大器加以放大,並用記錄器描記下來,就可得到心電圖形。醫生根據所記錄的心電圖波形的形態、波幅大小以及各波之間的相對時間關系,再與正常心電圖相比較,便能診斷出心臟疾病。諸如心電節律不齊、心肌梗塞、期前收縮、高血壓、心臟異位搏動等。
心電圖機就是用來記錄心臟活動時所產生的生理電信號的儀器。由於心電圖機診斷技術成熟、可靠,操作簡便,價格價格適中,對病人無損傷等優點,已成為各級醫院中最普及的醫用電子儀器之一。
一、心電圖機的分類
心電圖機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如:
(一)按機器功能分類
心電圖機按照機器的功能可分為圖形描記普通式心電圖機(模擬式心電圖機)和圖形描記與分析診斷功能心電圖機(數字式智能化心電圖機)。
(二)按記錄器的分類
記錄器是心電圖機的描記元件。對模擬式心電圖機來說,早期使用的記錄器多為盤狀彈簧為回零力矩的動圈式記錄器,九十年代之後多用位置反饋記錄器。對數字式心電圖機來說,記錄器為熱敏式或點陣式列印機。
1、動圈式記錄器:動圈式記錄器的結構原理是由磁鋼組成的固定磁路和可轉動的線圈。心電圖機功率放大器的輸出信號加到記錄器的線圈上,線圈上固定有記錄筆。在有心電信號輸出時,功率放大器向線圈輸出電流,線圈轉動。當線圈的偏轉角度與盤狀彈簧的回零力矩相同時,停上偏轉。這樣,線圈帶動的記錄筆便在記錄紙上描記出心電圖波形。
2、位置反饋記錄器:位置反饋記錄器是一種不用機械回零彈簧的記錄器,特殊的電子電路可起到回零彈簧的作用。機器斷電時,位置反饋記錄器的記錄筆可任意撥動。
3、點陣熱敏式記錄器:熱敏式記錄器是利用加熱燒結在陶瓷基片上的半導體加熱點,在遇熱顯色的熱敏紙上燙出圖形及字元的。
(三)按供電方式分類
按供電方式來分,可分為直流式、交流式和交、直兩用式心電圖機。其中,交、直兩用式居多。直流供電式多使用充電電池進行供電。交流供電式是採用交流-直流轉換電路,先將交流變為直流,再經高穩定的穩壓電路穩定後,供給心電圖機工作。
(四)按一次可記錄的信號導數來分
按一次可記錄的信號導數來分,心電圖分為單導及多導式(如三導、六導、十二導)。單導心電圖機的心電信號放大通道只有一路,各導聯的心電波形要逐個描記。即它不能反映同一時刻各導心電的變化。多導心電圖機的放大通道有多路,如六導心電圖機就有六路放大器,可反映某一時刻六個導聯的心電信號同時變化情況。
⑸ ICU病房的基本設置
ICU是英文Intensive Care Unit 的縮寫,意為重症加強護理病房。
由於ICU病房的病人與普通病房的病人狀況不同,因此,從病房設計,功能要求,周邊設備等都與普通病房不同,病房的設計與設備的配置應滿足需要、便於搶救、減少污染為原則。ICU是把危重病人集中起來,在人力、物力和技術上給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ICU病房基礎設置:主要是
(山東銘泰)
醫療器械和醫療環境兩大部分
1、ICU病床。ICU的設備是圍繞病人設置的,因此對病床的設置顯得尤為重要,要能協助醫生護士對病人進行不同升降,彎曲,傾斜操作;能方便使用呼吸機、監護儀等多種電子設備、搶救設備;同時還要具備移動及固定作用,方便及時搶救,床頭床尾兩側護欄應當可拆卸,床墊要帶波紋的或多孔床墊、充氣式防褥瘡氣墊,防止ICU病人長時間卧床而 發生褥瘡;是ICU病房中最主要的器械之一。
2、ICU吊塔。ICU病人通常需要不同的急救設備,種類眾多,作用不一,位置也需隨時改變,ICU吊塔可在一定范圍隨時變動並可為醫用氣體、真空、電源和通訊(電話、護士呼叫、PC網路),提供各種介質供應終端,充當儀器平台,實現ICU病房中的三維定位。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
3、各類專業監測診治器械。ICU病房要根據病人需要提供有心電、呼吸、血壓、溫度、血氧飽和度等不同功能的監護儀。以及根據病人提供不同的專業儀器。、
4、ICU病房應當以護士站為中心成扇形或環形分布,並配有中央監護系統,每床應當至少配備二到三名醫護人員,
現在各醫院均有設置,能為病人提供更好更優質的護理醫療服務,ICU病房是現代醫學領域的發展方向之一。
⑹ 搶救床擺放的特點,距離搶救室門口的距離,為什麼這么擺放、、、急、、、、、、、
設有分診台、搶救室、診查室、手術室、急診病房、EICU、急診收費、急診化驗、急診葯房、急診B超、急診放射等多個區域,這些區域布局緊湊,流向合理,均有醒目的標志及引導指示標牌,有利於急診病人就診。 1。1 搶救室 有搶救床位5張,面積2。3 m2/床,均為可移動、可升降的搶救床車;多參數監護儀5台,有2台為可移動,可以隨時更換位置或陪送病人檢查、入院;呼吸機2台;除顫起搏儀2台;心電圖機2台;輸液泵4台;推注泵1台;洗胃機2台;同時配有氣管插管器械2套,搶救車以及各種備用搶救葯品幾十種。可升降平車18輛。 1。2 急診手術室 緊鄰搶救室,面積約42 m2,有緩沖間、手術間,並有專門的護士值班,能開展各種清創縫合及急診開腹手術。 1。3 急診病房 有床位32張,設有遙控監護儀4床位,並可同時監測血壓、血氧。病房內設有管道氧,牆壁式負壓吸引裝置,並且床頭配有病人呼叫對講系統,病人可在床頭隨時呼叫醫護人員。配有心電圖機1台,監護除顫儀1台。 1。4 急診ICU 有床位4張,均配有多參數監護儀1台;並有中央站;呼吸機2台;血氣儀1台;除顫起搏儀1台;心電圖機1台;輸液泵1台/床;推注泵1台/床;氣管插管器械1套;搶救車及搶救葯品、空氣消毒機等設備。同時設有專門的醫護人員管理病人。
⑺ 急診通知有一位胃穿孔患者需要進行急診手術,問需要那些物品准備
胃穿孔是急診常見手術、術前准備需要下尿管、胃管、全麻設備、葯物、普通外科手術設備、引流管等
⑻ 一個ICU到底需要有哪些設施
ICU的應用范圍日益擴大,而且在不斷地進步和普及。如何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空間、人力、資金,來配置和管理維護其設備,已成為十分重要的問題。
接下來我們將從ICU的基礎設施配置、設備配置及選購以及設備的安全與維護三個方面來介紹。
1、ICU的基礎設施配置

監護設備是ICU的基礎設備,監護儀能夠實時、動態地監測多導心電、血壓(有創或無創)、呼吸、血氧飽和度、溫度等波形或參數,並能對所測得的參數進行分析處理、數據存貯、波形回放等。
在ICU設計時,要考慮所監護病人的類型,以選用合適的監護儀,如心臟病ICU與嬰幼兒ICU,所需監護儀的功能重點就會不同。
ICU監護設備的配備,又分單床獨立監護系統和中央監護系統兩類。
多參數中央監護系統,是通過網路將各個床位病人的床旁監護儀所得到的各項監護波形和生理參數,同時集中顯示在中央監護的大屏幕監視器上,使醫務人員能對每個病人實施有效的實時監護。
在現代ICU中,普遍建立起了中央監護系統。
不同性質的ICU,除配備常規設備和器械外,有的尚需配備特殊設備。
例如,在心臟外科ICU中,必須配有持續性心排量監測儀、球囊反搏器、血氣分析儀、小型快速生化分析儀、纖維喉鏡、纖維支氣管鏡,以及小型手術設備、手術燈、消毒用品、2套開胸手術器械包、手術器械台等。
3、ICU設備的安全與維護
ICU是大量電器和醫療設備集中使用的地方,有許多大電流和高精度醫療設備,因此,要注意設備的使用安全和運行安全。
為保證醫療設備在良好的環境下工作,首先應保證為設備提供穩定的電源;監護儀的位置,應設在稍高處,既便於觀察,又可遠離其它設備,以避免對監測信號的干擾。
現代ICU配置的設備,技術含量高,操作起來專業要求高。
為保證ICU設備的正常運行使用,大型醫院的ICU病房,應設立專職的維護工程師,以指導醫生、護士正確操作使用設備;協助醫生設定機器參數;平時負責對使用後的設備維護保養,更換損毀的配件;定期對設備進行測試,定期按要求進行計量校正;對故障設備及時進行修理或送修;對設備的使用、修理情況進行登記,建立ICU設備檔案。
⑼ 請問下一級甲等醫院需要哪些設備求各位大大給點意見!
一級醫院是社區服務中心要求不是太高,國家標準是這樣的:
一級一、 床位住院床位總數20至99張。二、 科室設置:(一)臨床科室:至少設急診室、內科、外科、婦(產)科、預防保健科;(二)醫技科室:至少設有葯房、化驗室、X光室、消毒供應室。三、 人員:(一)每床至少配備0.7名衛生技術人員;(二)至少有3名醫師、5名護士和相應的葯劑、檢驗、放射等衛生技術人員;(三)至少有1名具有主治醫師以上職稱的醫師。四、 房屋:每床建築面積不少於45平方米。五、設備:(一)基本設備:心電圖機 洗胃器電動吸引器 呼吸球囊婦科檢查床 沖洗車氣管插管 萬能手術床必要的手術器械 顯微鏡離心機 X光機電冰箱 葯品櫃恆溫培養箱 高壓滅菌設備紫外線燈 洗衣機常水、熱水、蒸餾水、凈化過濾系統(二)病房每床單元設備:床 1張床墊 1至2條被子 1至2條褥子 1至2條被套 2條床單 2條枕芯 2個枕套 4個床頭櫃 1個暖水瓶 1個面盆 2個痰盂或痰杯 1個病員服 2套(三)有與開展的診療科目相應的其他設備。六、制訂各項規章制度、人員崗位責任制,有國家制定或認可的醫療護理技術操作規程,並成冊可用。七、注冊資金到位,數額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確定。請參考。
⑽ 內科ICU需要用到哪些醫療設備
危重病的監護與治療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門臨床學科,宗旨是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病人提供技術和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即對危急重症的病人進行生理機能的監測、生命支持、防治並發症,促進和加快病人的康復過程,這是續復甦後的一種更高層次的醫療服務,是社會現代化和醫學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隨著高新科技的不斷進步,多種檢測和支持設備廣泛應用於臨床,ICU病房的普及與規范,人們對生命生理機能的了解也逐漸完善,因此,提高了對衰竭器官的支持和保護能力,使危急重病的搶救成功率明顯提高,許多危急重症的病人在嚴密監護與精心治療下,度過了生命中最困難的時刻,而逐漸走向康復。同時,也帶動和促進了其他臨床學科的進步和發展。
ICU醫師的基本技術要求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心肺腦復甦的能力;呼吸支持的能力(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等);能持續地心電監測;有識別處理心率失常及有創血流動力學監測的能力;作緊急心臟臨時起搏的能力;對各種化驗結果作出快速反應並立即給予反饋的能力;多個贓器功能支持的能力;進行全腸道外營養的能力;微量輸液的能力;掌握各種監測技術,以及多種操作技術的能力;對輸送病人過程中,生命支持的能力(有吸氧、呼吸機、心電監測的能力);有對各個醫學專業疾病進行緊急處理的能力。
ICU的中文譯名目前尚不統一,內地一般譯作「監護病房」或「加強治療病房」,而在香港則譯為「深切治療病房」。從原文看,Intensive一詞譯為「加強」似無疑義,但Care的含義卻可推敲,它包括了「看護」和「治療」二層含義,「看護」用現代概念解釋不妨譯作「監護」。因此有人認為,ICU譯作「加強監護治療病房」可能更確切。事實上,ICU也正是以實施廣泛和密切的生理功能監測,並據此進行判斷和治療為其特色。不管如何命名,ICU的基本宗旨是為危重病人提供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由於ICU所從事的是最富有活力並居於醫學發展前沿的危重病醫學,因此,具有極大的開拓性,能夠從理論到臨床不斷推陳出新,做出許多普通病房難以做到的事情。但另一方面,無論ICU如何「特殊」,它畢竟是以醫學發展為根基,「加強」之意實際上只是對現存方法和手段進行濃縮,因此它不可能超越時代發展做出迄今醫學尚不能做到的事情。充分理解這點即可規范ICU的行為,同時也可解除某些人的 疑慮和誤解。
ICU是英文Intensive Care Unit 的縮寫,意為重症加強護理病房。重症醫學監護是隨著醫療護理專業的發展、新型醫療設備的誕生和醫院管理體制的改進而出現的一種集現代化醫療護理技術為一體的醫療組織管理形式。中小醫院是一個病房,大醫院是一個特別科室,把危重病人集中起來,在人力、物力和技術上給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
ICU在世界上有30多年的歷史了,現已成為醫院中危重病人的搶救中心。ICU的監護水平如何,設備是否先進,已成為衡量一個醫院水平的重要標志。我國的ICU起步較晚,開始於80年代初期,目前國內設有ICU的醫院還不普遍,但已受到了重視,估計發展很快。ICU又分綜合和ICU專科ICU(如燒傷ICU、心血管外科ICU、新生兒ICU等)。CCU是專科ICU中的一種,第一個C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的縮寫,是專門對重症冠心病而設的。
ICU設有中心監護站,直接觀察所有監護的病床。每個病床佔地面積較寬,床位間用玻璃或布簾相隔。ICU主要收治對象是:①嚴重創傷,大手術後及必須對生命指標進行連續嚴密監測和支持者;②需要心肺復甦者;③某個臟器(包括心、腦、肺、肝、腎)功能衰竭或多臟器衰竭者;④重症休克、敗血症及中毒病人;⑤臟器移植前後需監護和加強治療者。病情好轉後,又轉回普通病房。 ICU的設備必須配有床邊監護儀、中心監護儀、多功能呼吸治療機、麻醉機、心電圖機、除顫儀、起搏器、輸液泵、微量注射器、氣管插管及氣管切開所需急救器材。在條件較好的醫院,還配有血氣分析儀、微型電子計算機、腦電圖機、B超機、床旁調線機、血液透析器、動脈內氣囊反搏器、血尿常規分析儀、血液生化分析儀等。由於ICU是在現代醫療裝備下對病情相當危重的患者進行監護治療,因此,在ICU里工作的人員,必須具備厚實的醫學基礎理論知識,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應變能力強,並能掌握復雜儀器的操作。
ICU能使重危病人得到早期而又准確的診斷,緊急而又恰當的處理。因此, ICU病房對於在死亡線上掙扎的危重病人來說,無疑是戰勝死神的極好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