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做魚缸(裸缸),請教一下接下來還需要買什麼
一、首先我要說的是燈光:裸缸加燈還是比較費的,因為很多匹配器材還要選購,我建議直接買燈漂浮在水面就可以,或者簡單加以固定就可以了,不必太麻煩,如果你不是養草的情況就可以這樣簡單弄了,如果你是想要做一個簡單的景缸,則你現在的裸缸不適合。燈的顏色根據魚的顏色而選擇,一般選擇白色的居多。
二、其次就是循環器材,在這里說點題外話就是,台灣好像不是一樓說的那樣吧,成為國外啦? 台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而且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循環系統不必要選擇過大功率的,25w的可以了,濾槽選擇要長一點,因為你魚缸是1米的缸,選擇長度在80應該沒有問題。
三、加熱這個很好選擇了,就像二樓朋友說的,只不過是加熱的快慢問題,而且等水溫達到要求之後,加熱棒是自己開關的,所以沒有必要深究這個問題,只是選擇適合魚缸本身大小的就好,建議選擇50w的就ok了。
最後說說品牌問題,我覺得品牌是一個重要的事情,選擇一個良好的品牌,我自己用嘉寶還可以吧,實用,因為初來乍到的沒必要什麼東西都精益求精。你會覺得飼養一段時間之後,魚缸越來越大,而且了解的知識越來越多的時候,飼養的魚的種類也越來越難於飼養,樂趣也是在這里了。
簡單的個人看法,請更有見地的朋友勿拍板磚~
❷ 魚缸生化過濾系統怎麼建
生化過濾 不是用這些就能建立起來的喔!
他可是要有一段過程的!
當然加入菌種(水族館有賣) 會比較快建立的
你參考看看吧
上部過濾器架於魚缸上部的過濾槽(盒),由沉水式水泵或離水式水泵驅動供水,靠瀉流口,使水流回魚缸,維護間格時間較短維護較方便,但不推薦用於加註co2的水草缸
沉水式過濾器
在沉水式水泵下方進水口處直接裝上置有濾棉或深化棉的濾盒(桶)維護間格時間較短,親洗較不便,價格便易
外置式過濾器
一般為桶狀結構,水泵一般直接造於桶蓋中,經由管道從魚缸中抽水,在桶內進行物理及生化過濾後,再經由出水管流回魚缸,濾體較大,維護間格時間較長,清洗較不便,價格貴。
底部式過濾器
利用底砂砂層作為大體積的濾材(滲流濾層),通過鋪設在砂層下的進水管道網,經由沉水水泵抽水,達到物理過濾及生化過濾的目地(原理類似於沉水式過濾器)因濾體(砂)較大,所以維護間格時間較長(半年以上),但維護極為不便(須翻缸)
溢流式過濾器
滴流過濾方式,完全的生物過濾,無物理過濾能力。須DIY,在水族箱中隔出一塊空間,以生化球或陶瓷環為濾材,用溢出的水以淋灌方式進入濾材間隔,(一般還需要在濾材間隔底部接上氣馬達的出氣砂頭打氣)進行好氧細菌的生物過濾,再由濾材間隔底部的水泵通過管道將溢下的水打回入魚缸。一般用於裸缸養大型魚時採用,此種過濾理論上免維護,但仍需要人為手工清理魚缸底部之魚排泄物
外掛式過濾器
扁盒狀,自帶水泵,因體積不大,水流強度也不高,不會大量佔用缸中有限的空間,一般用於中小或小型魚缸,維護間格時間較短,維護較方便
流沙式過濾器
比較有爭議的一種缸外過濾器,本身一般無驅動馬達,靠外接水箱中之沉水水泵供水,水流通過桶狀濾艙使其中的專用石英砂粒翻滾以增大附著其上的消化細菌分解水中有害化學物質的能力,屬純生化是過濾器材,理論上完全免維護,但需定期更換石英砂。
PS:有一點想不通的是,石英砂在從底部射出的水流作用下,在濾桶內上下不斷翻滾摩擦,如何能使消化細菌長期穩固的附著在沙粒上工作??個人完全不能理解)
氣動式過濾
比較有名的是惠宏產的水妖精(已經成了氣動式過濾器的代名詞了)使用氣馬達帶動,利用氣舉原理(流體總壓=動壓+靜壓,由於氣體流動導致動壓增加,所以靜壓就降低了,周圍的水流就有足夠的力量流入,形成流體。詳見伯努利方程)使水流過濾體(生化棉),進行生物過濾。
魚缸的生態系統
前言:
以下是新設缸的時候,一些會重復發生的問題,雖然不是高手,但還是把自己知道的整理一下,提供給各位想設缸又不知從何下手的同好參考,若有任何疑問及不妥,歡迎各位回覆討論。
1.養魚所需的設備:
缸的大小與過濾器的流量是決定魚缸是否乾凈的重要因素,過濾器流量太小,魚缸的水流循環次數不夠,魚缸會臟的很快,若水流過強,不善游泳的魚會因此而破尾或累死。一般而言,八吋缸至少使用60(L/h)的過濾器,若大於一尺缸則選用180(L/h)~240(L/h)的過濾器較佳。
魚缸是需要加溫的,但有一個錯誤的觀念,魚不是因為氣溫太低而冷死的。大多數的家庭,都將魚缸放置在家中,家中的溫度不會低於12度,12度幷不會讓大多數的魚只致死。真正需要加溫的原因是台灣多變的氣候。以三四月的氣溫為例,日夜溫差可以高達10~12度。這樣的劇烈溫差變化會導致魚生病,進而致死。故需加溫來減緩此溫度變化。
基本上,只要有適合的缸與過濾器,就可以養魚了,若定要少其中一樣,去掉加溫器,但春秋就要小心了。過濾器是必要的,因為死水能養的魚類及魚只少的可憐,其相對限制也會很嚴格。其他的東西,都是多的(當然草缸還要燈)。但多的幷不代表沒有用,每種東西在缸中都有其作用,也都是生態平衡中很重要的一環,所以,接下來就草缸的程序做一個說明:
1.先期程序
洗沙:沙子是臟的,內部有微小灰塵,不洗直接丟下去,水會霧霧的。
煮沉木:沉木要煮,將內部的黃色煮出來,不煮直接丟下去,水會黃黃的,而且會維持很久。
2.期間程序省略
期間所經過的放水,造景是比較技術層面的問題,不影響缸子的穩定,只是好不好看而已,所以就不討論啦,有問題的話再提出來。
3.完成
完成之後,惡夢才真正開始,因為有人就開始死魚了,買多少死多少,毫無倖免,然後水草長的很快,看起來綠意盎然,但幾個星期之後,藻類也跟著冒出來了,到底為啥會降子呢?將在接下來中說明(以一尺缸為例):
2.設缸的程序:
[完成0天]
剛完成的缸子,因為裡面什麽都沒有,所以很乾凈。此時如果你使用的是自來水,請先放置打氣兩天,順便做曝氣的工作,你的水草營養劑,黑水,水穩之類的,都不要加,原因之後會再說明,硝化菌先依照劑量加一半。
[完成2天]
水穩定了,水中的氯已經揮發乾凈,可以放活體了,先放老鼠一隻,或黑殼
蝦5~10隻,不放魚,若老鼠死掉,撈起來再曝氣兩天,若黑殼蝦死掉一兩只,擺著不撈起,若黑殼蝦全死,撈起繼續曝氣兩天。
[完成4~7天]
換水1/3,新加入的水什麽都不加,觀察老鼠跟蝦子的情況,若隔天沒死,就可以准備放魚了,依照個人忍耐力,撐到忍不住就可以放魚了^^。
[完成14天]
假設你真的很厲害能撐到14天還不放魚,那可以准備去放了….呵呵。放魚也是一門大學問喔。
3.適合草缸的魚:
大家養的,燈魚,球魚,神仙,孔雀,老鼠等等,除了孔雀適合鹼性水質之外,大都適合酸性水質。草缸也是酸性水質,所以一般水族館賣的魚只,都適合放在草缸裏飼養,只要注意到是否互相攻擊的問題即可。至於孔雀適合嗎?孔雀魚那麽耐,只要pH值沒有過度震盪,都沒有問題,過度震盪會造成溶尾或爛尾,所以在新購孔雀時,適水的動作變的非常重要,不是只適溫就可以的,若缸是以孔雀為主的草缸,可以在水中加入1~2顆咕咾石(珊瑚石),可讓水變成鹼性。
4.營養品,黑水,水穩,硝化菌的使用法
設缸一開始,魚缸不加任何葯劑,只加硝化菌,是因為讓硝化菌繁殖生長,
此時加入水草營養劑,會導致水質的優氧化讓藻類大量生長,劑量減半是對於不知道品牌的做法,對於第一次使用及不知道效果的葯劑,減半使用是較安全的方法。到了15~30天之後,水中微量元素消耗的差不多後(可由水草生長速度及顏色判斷),每星期換1/3水時可加入1/3~1/4劑量的水草營養劑,若因此而使缸中藻類生長過快,可減少用量。水穩及黑水是加在自來水中稀釋之後曝氣1~2天,再加入魚缸中的,不是直接倒進魚缸裏的,直接加入魚缸中也會造成pH震盪使魚只緊迫,尤其是劣質的水穩。
5.完整的生態系統
一個魚缸絕對不是把水跟魚放一起就可以的,當一個擁有完整生態系統的魚
缸成型之後,可以完全不用換水,大型魚缸甚至可以完全不用餵食,只需要打燈即可,但這一個生態系統的成型及維持穩定也是很麻煩的。前文的步驟就是讓每個步驟以正確的順序前進,避免不必要的傷亡。新手的第一個魚缸通常以下列程序來進行:
設缸→放魚→死魚→重復放魚死魚的過程→藻類細菌滋生→倒缸
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只是因為細菌看不到,所以常常會忽略。期間重復放魚死魚的時間,就是前文所提到0~14天時所提到的培養硝化菌的時間,而此時魚所累積的便便,因為沒有硝化菌分解,所以會累積在缸底,其餘的細菌及硝酸鹽大量產生,約至30天之後,即使硝化菌培養完成,水質也已經優氧化,開始滋生大量藻類,而水中除了硝化菌只外,亦有其他的細菌,造成魚只容易生病、死亡,飼主通常會採取大量換水的步驟,在換水的過程中,又加入了一些不必要的葯劑,要成 pH震盪及水質的不穩定,又重復了放魚死魚的步驟,最後導致生態崩潰(大概3~5個月吧),當然只有倒缸。正常的程序應該是:
設缸→培養硝化菌→放魚→藻類產生→穩定
既然是正確的程序,為什麽會有藻類的產生呢?我覺得,一個穩定的缸,有藻類才是正常的,缸中所產生的廢棄物,也就是便便、二氧化碳等。我們不討論詳細的化學式,因為我懶得查,只說明其程序:
魚產生便便(大)→蝦把便便像切臘腸一樣切碎→硝化菌將碎便便分解→便便分解後被水草吸收,水草成長→多的養料被藻類吸收,藻類成長
所以藻類的成長代表意義即是水中已經有多餘的養分可以讓藻類成長了,至於藻類數量的控制,可以使用餵食次數或除藻動物來控制,如果你的段數很高,的確有可能控制到只有微量藻類。至於水草營養劑也可以依此來判斷,但液肥及微量元素是不同的,若藻類過多,好像可以不加液肥,但微量元素仍然要添加,詳細的原因可能要請有研究水草缸的大大說明一下。
6.取代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依照前文所言,魚只、水草、蝦子的量一旦固定,就不能再換了,以免破壞穩定,那多麽無趣啊!其實,當你了解了整個循環過程之後,不管做什麽改變,都不會改變生態平衡。喜歡熱鬧,多買點魚,那就縮短換水時間,加強過濾器的流量;若工作忙,沒時間換水,就只放一隻魚,營造個千山萬水我獨行的氣氛也不錯,方法千變萬化操之在你,哪有什麽固定的方法與公式。養魚是快樂的,別讓魚缸把你弄得焦頭爛額,那就不好玩了。
❸ 過濾棉一天就溢水怎麼辦,過濾設備有哪幾種
過濾棉一天就溢水,說明過水效果不好,或者水體中的雜質過多。這有可能是過濾棉本身的問題,比如質量不行或使用時間太久,需要清洗和更換一下。也有可能是水的問題,比如水中的有機物含量太多,說明平時餵食量大,導致水中有大量的殘餌和糞便堵塞過濾棉,所以需要減少餵食。
過濾棉一天就溢水,說明過水效果不好,或者水體中的雜質過多。這有可能是過濾棉本身的問題,比如質量不行或使用時間太久,需要清洗和更換一下。也有可能是水的問題,比如水中的有機物含量太多,說明平時餵食量大,導致水中有大量的殘餌和糞便堵塞過濾棉,所以需要減少餵食。
1、上濾:上濾是比較方便安裝和管理的一種過濾設備。本身的過濾效果不是很強,但對於小魚缸來說也是綽綽有餘的,只是不適合大魚缸。它利用潛水泵將水抽到上方的濾槽中進行過濾,然後再將其流回缸內。
2、底濾:底濾是大魚缸普遍使用的過濾設備,相較於其它的過濾,它佔用的是底部的空間,所以不會顯得突兀,看上去很美觀,而且濾盒比較多,過濾效果也很強,維持水質的能力一流。
3、濾桶:濾桶是外置的,特別適合給裸缸加一個,由於是放在外面,所以不會佔用魚缸的空間,而且過濾的效果也很不錯。
❹ 裸缸養熱帶魚需要什麼樣的配置
用裸缸飼養熱帶魚是很多熱帶魚愛好者一開始採用的方法。缸內器材只有加熱管和過濾泵,這種飼養方法的好處是投資少、上馬快,缺點是水質易渾濁,觀賞效果差,管理工作比較繁瑣。
魚兒放入水中之前,自來水必須晾曬沉澱4~5天以上,然後加入黑水或草泥丸,使水質軟化並趨於自然,最好將pH和硬度測試一下,如差異過大,應進行調整,這樣魚放進去才不會發生爛鰭等病。每日1次用虹吸管吸除缸底約1/10水量,然後兌人等量恆溫的新水,使缸內保持無糞便狀態。
這樣做的好處:一是氨含量低,水質新鮮,不易缺氧;二是水質澄清,不易白濁,要知道水體混濁,懸浮物增多,觀賞效果會大打折扣。不要只用過濾泵過濾,省去吸污這項工作,也不要先過濾,後吸污、兌水。每次過濾後必須用流水沖洗濾棉,否則污物在水中溶失解體,起不到過濾的效果。
經過如此細致的工作,過一段時間,水體免不了會白濁。為此可以按要求加入凈水葯物,待絮狀沉澱物出現後用吸管將其吸去,水質即可保持澄清數天,但這一方法不可經常使用,不可替代吸污兌水,吸污兌水每日都要進行。有規律地吸污兌水,水質總體上保持著澄清新鮮的狀態,全部換水,刷缸掌握在2個月1次。換水時,如水質尚可,保留上層1/3老水,其餘2/3新水也應沉澱5~6日以上,這樣水質不會有大的變化。
餵食每日1~2次,活餌30分鍾內吃完,人工餌料5分鍾內吃完,定時定量。每日應至少要保持4小時以上的燈光照射。
❺ 魚缸水質不好怎麼處理

魚缸水質
養魚先養水,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這魚兒的生存魚繁殖。在飼養的過程中,如何有效的調節魚缸的水質,下面介紹四種調節水質的方法。
1.曝曬法,主要是針對需要更換新水的魚缸。現在人們更換新水都是選擇的自來水或者是井水,這類水質中有超高的二氧化氯含量,嚴重刺激著魚鰓的呼吸,影響魚兒的成長健康。所以在更換新水之前,都需要將新水暴曬幾天,祛除水中的二氧化氯,然後在進行換水。
2.可以在魚缸中,養殖適量的水草和田螺,是整個魚缸的生態環境更加完整。水草和田螺都有凈化水質的功能,都能較長時間的維護水質。為飼養者省去麻煩,也為魚兒提供一個健康的水質環境。
3.在不影響魚兒生長的前提下,可以在水中加入適量的除青苔素,清除水質中的青苔,還魚兒一個健康的家。
4.魚缸中必備的增氧設備,這是提高水中溶氧量的最好方法,也是保證魚兒生長需要的基本條件。
❻ 裸缸養魚不養草,可以不用缸外過濾器嗎如果需要,要用多大的1.2M的缸需要多大的加熱棒
1.首先你養的魚是否是熱帶魚,如果是普通的紅帽和紅草魚的廉價品種就不需要了。看你說是鸚鵡魚根據這魚的習性常溫水質就可以滿足。不建議添置加熱棒。
2.不建議銀龍混養,銀龍出名的兇狠肉食,隨著增長會對鸚鵡造成傷害。
3.建議增加過濾器,從鸚鵡魚的習性來看,能吃能拉,後期魚缸的清理必須要靠過濾泵來處理魚缸內的環境。
4.如果有頂濾再配置一個制氧的球泵就好了(前提是頂濾滿足魚缸內的環境凈化 )。紫外燈如果想配置的話,建議配置(254nm和185nm的雙波長紫外)一個去處水內細菌,另一個降低水質中的總有機碳含量。
❼ 關於魚缸過濾器的選擇!
有以下幾種建議:
一、上部循環過濾(上濾)
上濾是放置於水族箱上部,通過潛水泵將水抽入上濾槽內,水流通過過濾棉、生化棉、各種濾材後再由底部的出水管流回到水族箱內。
優點:價格低廉、結構簡單、清洗和維護方便。
缺點:佔用水族箱的上部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水族箱的美觀度、內部空間有限放置濾材相對較少從而生化過濾效果一般。另外,由於上濾過水面積大會增加CO2的逃逸,因此不適於種植水草的水族箱。

❽ 家裡有個魚缸90*40*60厘米的裸缸下面有個櫃子,我想加個外置過濾器,不知道要多大的,請高手指點
流量1200L/H到1500L/H的過濾桶,在同樣流量的里邊選W數小的。
❾ 永清過濾及裸缸養魚
裸缸養魚的過濾系統通常是上濾、側濾、濾桶、滴流或底濾.裸缸的好處是清理方便,污物不容易堆積在缸底.但由於缸內缺少硝化菌附生面積,硝化菌數量很少自清能力有限,如果養魚的密度大餵食多,又不能及時吸取魚便的話,水體的氨含量高也很容易混濁.
裸缸的過濾系統是通過缸內的水流抽取到部分魚便、殘食,餘下的魚便及殘食如果能及時用吸管吸出,水體會保持清晰.但水體清晰並不等於無毒,就算每天吸取清理一次餘下魚便,也總會有些魚便會溶解在水裡,而過濾一次整缸水體是需要時間的,過濾水體氨含量是續漸減少的過程,當這水體的氨含量清除後,又會有新的魚便產生新的氨毒,如此反復循環.魚長時間生活在有氨的水體里,體質會慢慢變得虛弱就很容易受到水裡病毒的侵害.就如人類生活的空間里,空氣中總會存在著各種病毒,身體健康的人就不容易受病毒的侵害,而體質弱的人容易有病一樣的道理.所以及時把魚便產生的氨毒清除是魚健康少病的根本保證.而裸缸里硝化菌附生面積是很少的,硝化菌只是附生在缸壁上,這就不會有大量的硝化菌及時分解處理魚便了.裸缸的硝化菌大都附生在過濾體的濾材上,這要把魚便抽取到濾體里才能有效地進行硝化過濾.在淡水缸放鹽只是改變某些淡水病菌的生存環境,並不能殺病菌更不能除氨毒,如果每天都能及時吸出餘下的魚便並換入部分新水會有效地降低水裡的氨含量,使水體保持穩定清晰,只是要操勞點吧.這也是俗話所說的懶人種花,勤人養魚的原故吧.
裸缸養魚配合底部過濾會有較好的過濾效果.主要原因是底缸里放置了數量眾多的生化濾材,同時使用大功率的抽水泵,可以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把整缸水經底缸的生化濾材過濾一遍.只是底部過濾的進水吸力,是依靠缸內的水位差來實現的吸力有限,通過缸內的水流也只能吸取缸底部分的魚便、殘食,由於缸內水流的多向性總有些的魚便及殘食無法被抽到底缸過濾,還是需用吸管把它們吸出.如果不及時吸出清理是會污染水體的.
裸缸養魚如果不想那麼操勞,最好還是稀養小喂養,養在長有青苔、綠藻的缸里.青苔、綠藻會吸收魚便所產生的氨毒,這也是最傳統最環保的方法.只是人們養魚大都是為了方便自己觀賞,並不單是為了魚.
放置了底砂或底石的魚缸水體大都是清晰的,這是因為底砂、底石的表面附生的硝化菌可以及時處理魚便把氨毒清除,只是底砂、底石的里層沒有水流硝化菌並不多,另外底砂、底石里會積累硝化魚便後產生的廢物,這些廢物積累多了也會產生新的毒素,對魚的健康是有危害的,同時會促生青苔、綠藻,這就不便於人們觀賞了.所以這些廢物是需要經常用洗砂器進行清理.
永清過濾系統由造流泵、抽水泵、生化網板、造流水管、過濾槽所組成.過濾原理是在生化網板及底小石上培養繁殖硝化菌及時分解轉化魚便,把魚便產生的氨毒清除.由於網板下是有水流的,這樣就可以帶動缸里的水體流過底石及網板,不斷地給網板及底石上的硝化菌帶來氧份及營養.而造流泵在網板下產生的定向水流將硝化魚便後產生的廢物引導到抽水口,抽出過濾後水流回缸內,廢物則通過清洗濾綿除掉.從而保持缸內水體的無毒穩定和清晰,魚兒健康少病.切實減少換水次數減輕養魚的日常維護、清理工作,使你能輕鬆些享受養魚的樂趣,也為魚類的健康生長創造有利的環境.
❿ 魚缸自帶的過濾槽空間太小怎麼辦
魚缸自帶的過濾槽空間太小解決方式:
一、養殖密度一定不要太大
觀賞魚的養殖密度不要過大,這是魚缸的水質能否保持完好的最基本的保證,魚缸越小飼養密度越不能太大,尤其是一些比較貪吃的小型魚,比如三湖、虎皮,還有極易患病的孔雀、瑪麗、紅箭等等,投喂量一大就容易出問題。
二、魚缸的水流一定不要太大
對於小型魚缸而言,魚缸的水流控制才是重中之重,如果是裸缸飼養,我們寧可選擇水流不大適當的去抽底換水,也不要安裝瓦數過大的過濾器或者三合一水泵,那樣只會吹的魚缸里雜物紛飛根本無法控制,切記切記。

魚缸打理技巧
無論如何魚缸里有點底沙還是會有利於硝化細菌著床的,這一點也毋庸置疑,我是在魚缸里鋪設了厚度為五厘米的陶粒,關於鋪設什麼效果較好,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如果是底泥的話,養魚老道感覺太過於細密,如果是在栽種水草的草缸里,魚兒數量不多倒是可以,但如果以飼養觀賞魚為主的話,相對來講陶粒和白色的普通水族沙就比較的合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