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交檢合格率(不是一次交檢合格率)怎麼算
(一)質量檢驗的定義
(1)檢驗就是通過觀察和判斷,適當時結合測量、試驗所進行的符合性評價。對產品而言,是指根據產品標准或檢驗規程對原材料、中間產品、成品進行觀察,適當時進行測量或試驗,並把所得到的特性值和規定值作比較,判定出各個物品或成批產品合格與不合格的技術性檢查活動。
(2)質量檢驗就是對產品的一個或多個質量特性進行觀察、測量、試驗,並將結果和規定的質量要求進行比較,以確定每項質量特性合格情況的技術性檢查活動。
(二)質量檢驗的基本要點
(1)一種產品為滿足顧客要求或預期的使用要求和政府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都要對其技術性能、安全性能、互換性能及對環境和人身安全、健康影響的程度等多方面的要求做出規定,這些規定組成對產品相應質量特性的要求。不同的產品會有不同的質量特性要求,同一產品的用途不同,其質量特性要求也會有所不同。
(2)對產品的質量特性要求一般都轉化為具體的技術要求在產品技術標准(國家標准、行業標准、企業標准)和其他相關的產品設計圖樣、作業文件或檢驗規程中明確規定,成為質量檢驗的技術依據和檢驗後比較檢驗結果的基礎。經對照比較,確定每項檢驗的特性是否符合標准和文件規定的要求。
(3)產品質量特性是在產品實現過程形成的,是由產品的原材料、構成產品的各個組成部分(如零、部件)的質量決定的,並與產品實現過程的專業技術、人員水平、設備能力甚至環境條件密切相關。因此,不僅要對過程的作業(操作)人員進行技能培訓、合格上崗,對設備能力進行核定,對環境進行監控,明確規定作業(工藝)方法,必要時對作業(工藝)參數進行監控,而且還要對產品進行質量檢驗,判定產品的質量狀態。
(4)質量檢驗是要對產品的一個或多個質量特性,通過物理的、化學的和其他科學技術手段和方法進行觀察、試驗、測量,取得證實產品質量的客觀證據。因此,需要有適用的檢測手段,包括各種計量檢測器具、儀器儀表、試驗設備等等,並且對其實施有效控制,保持所需的准確度和精密度。
(5)質量檢驗的結果,要依據產品技術標准和相關的產品圖樣、過程(工藝)文件或檢驗規程的規定進行對比,確定每項質量特性是否合格,從而對單件產品或批產品質量進行判定。
(三)質量檢驗的主要功能
(1)鑒別功能
根據技術標准、產品圖樣、作業(工藝)規程或訂貨合同的規定,採用相應的檢測方法觀察、試驗、測量產品的質量特性,判定產品質量是否符合規定的要求,這是質量檢驗的鑒別功能。鑒別是"把關"的前提,通過鑒別才能判斷產品質量是否合格。不進行鑒別就不能確定產品的質量狀況,也就難以實現質量"把關"。鑒別主要由專職檢驗人員完成。
(2)"把關"功能
質量"把關"是質量檢驗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產品實現的過程往往是一個復雜過程,影響質量的各種因素(人、機、料、法、環)都會在這過程中發生變化和波動,各過程(工序)不可能始終處於等同的技術狀態,質量波動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必須通過嚴格的質量檢驗,剔除不合格品並予以"隔離",實現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產,不合格的產品組成部分及中間產品不轉序、不放行,不合格的成品不交付(銷售、使用),嚴把質量關,實現"把關"功能.
(3)預防功能
現代質量檢驗不單純是事後"把關",還同時起到預防的作用。檢驗的預防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通過過程(工序)能力的測定和控制圖的使用起預防作用。無論是測定過程(工序)能力或使用控制圖,都需要通過產品檢驗取得批數據或一組數據,但這種檢驗的目的,不是為了判定這一批或一組產品是否合格,而是為了計算過程(工序)能力的大小和反映過程的狀態是否受控。如發現能力不足,或通過控制圖表明出現了異常因素,需及時調整或採取有效的技術、組織措施,提高過程(工序)能力或消除異常因素,恢復過程(工序)的穩定狀態,以預防不合格品的產生。
②通過過程(工序)作業的首檢與巡檢起預防作用。當一個班次或一批產品開始作業(加工)時,一般應進行首件檢驗,只有當首件檢驗合格並得到認可時,才能正式投產。此外,當設備進行了調整又開始作業(加工)時,也應進行首件檢驗,其目的都是為了預防出現成批不合格品。而正式投產後,為了及時發現作業過程是否發生了變化,還要定時或不定時到作業現場進行巡迴抽查,一旦發現問題,可以及時採取措施予以糾正。
③廣義的預防作用。實際上對原材料和外購件的進貨檢驗,對中間產品轉序或入庫前的檢驗,既起把關作用,又起預防作用。前過程(工序)的把關,對後過程(工序)就是預防,特別是應用現代數理統計方法對檢驗數據進行分析,就能找到或發現質量變異的特徵和規律。利用這些特徵和規律就能改善質量狀況,預防不穩定生產狀態的出現。
(4)報告功能
為了使相關的管理部門及時掌握產品實現過程中的質量狀況,評價和分析質量控制的有效性,把檢驗獲取的數據和信息,經匯總、整理、分析後寫成報告,為質量控制、質量改進、質量考核以及管理層進行質量決策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據。
質量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
①原材料、外購件、外協件進貨驗收的質量情況和合格率;
②過程檢驗、成品檢驗的合格率、返修率、報廢率和等級率,以及相應的廢品損失金額;
③按產品組成部分(如零、部件)或作業單位劃分統計的合格率、返修率、報廢率及相應廢品損失金額;
④產品報廢原因的分析;
⑤重大質量問題的調查、分析和處理意見;
2. 在質量目標統計中製程合格率要怎麼統計是依據QC的檢驗中的合格率統計還是依據生產中的合格品/生產總數呢
下一工序發現的不合格要加入這一工序的不合格數中來算不合格率!
3. 計量器具周檢率怎麼計算
你說的情況在企業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提前送檢在我們單位基本不存在,因為我們是由計量管理部門在計量器具到期前按照周檢計劃同一向使用部門下達送檢通知單,使用部門接到送檢通知單後按照規定的時間送檢,使用部門不會提前送檢的,提前拿到計量部門檢定的一般都是存在問題的計量器具,對於此類計量器具,到期計量管理部門仍要下達送檢通知單的,對送檢率沒有影響。
封存的計量器具要影響送檢率的。
而對於新增的計量器具,我單位採用的是進行使用前的檢定/校準,建立台帳,納入下一年度的周檢計劃,其對本年度的送檢率不產生影響。
我們是這樣管理的,供參考指正。
4. 設備故障率如何計算
設備故障率和設備完好率是一個計算方法,首先要搞清楚哪些設備參與統計內,再弄清故障容的定義(比如停役就算故障),還要知道統計的時間。例如:一年之中三台主變有一台故障停役10天。那麼它的故障率就是:10台天/3*365台天=0.91%。當然還要不同的統計方法。
5. 測試通過率如何計算
測試通過率計算公式:合格人數÷考試總人數×100%=合格率。
例如:
參加考試的有10人,合格人數是5人,那麼合格率為:5÷10×100%=50%
1、如果結果能整除,那就按算出的結果來。
2、如果結果不能整除的話,採用四捨五入的方法,默認保留2位小數。
(5)測量設備受檢率怎麼統計計算擴展閱讀
整數的除法法則
1、從被除數的商位起,先看除數有幾位,再用除數試除被除數的前幾位,如果它比除數小,再試除多一位數;
2、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寫上商;
3、每次除後餘下的數必須比除數小。
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法則:
1、按照整數除法的法則去除,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2、如果除到被除數的末尾仍有餘數,就在余數後面補零,再繼續除。
6. 什麼是統計檢驗怎麼選擇統計檢驗方法
統計檢驗亦稱「假設檢驗」。根據抽樣結果,在一定可靠性程度上對一個或多個總體分布的原假設作出拒絕還是不拒絕(予以接受)結論的程序。決定常取決於樣本統計量的數值與所假設的總體參數是否有顯著差異。這時稱差異顯著性檢驗。檢驗的推理邏輯為具有概率性質的反證法。
選擇
顯著性水平和否定域
有了與問題相關的抽樣分布,我們便可以把所有可能的結果分成兩類:一類是不大可能的結果;另一類人們預料這些結果很可能發生。既然如此,如果我們在一次實際抽樣中得到的結果恰好屬於第一類,我們就有理由對概率分布的前提假設產生懷疑。
在統計檢驗中,這些不大可能的結果稱為否定域。如果這類結果真的發生了,我們將否定假設;反之就不否定假設。概率分布的具體形式是由假設決定的,假設肯定不止一個。在統計檢驗中,通常把被檢驗的那個假設稱為零假設(或稱原假設,用符號H0表示),並用它和其他備擇假設(用符號H1表示)相對比。
值得注意的是,假設只能被檢驗,從來不能加以證明。統計檢驗可以幫助我們否定一個假設,卻不能幫助我們肯定一個假設。為了使檢驗更嚴格、更科學,還需要更多的東西。首先,我們必須確定冒犯第一類和第二類錯誤的風險的程度;其次,要確定否定域是否要包含抽樣分布的兩端。
第一類錯誤是,零假設H0實際上是正確的,卻被否定了。第二類錯誤則是,H0實際上是錯的,卻沒有被否定。第二類錯誤是,零假設H0實際上是錯誤的,卻沒有被否定。遺憾的是,不管我們如何選擇否定域,都不可能完全避免第一類錯誤和第二類錯誤,也不可能同時把犯兩類錯誤的危險壓縮到最小。
對任何一個給定的檢驗而言,第一類錯誤的危險越小,第二類錯誤的概率就越大;反之亦然。一般來講,不可能具體估計出第二類錯誤的概率值。第一類錯誤則不然,犯第一類錯誤的概率是否定域內各種結果的概率之和。
由於犯第一類錯誤的危險和犯第二類錯誤的危險呈相背趨向,所以統計檢驗時,我們必須事先在冒多大第一類錯誤的風險和多大第二類錯誤的風險之間作出權衡。被我們事先選定的可以犯第一類錯誤的概率,叫做檢驗的顯著性水平(用α表示),它決定了否定域的大小。
如果抽樣分布是連續的,否定域可以建立在想要建立的任何水平上,否定域的大小可以和顯著性水平的要求一致起來(後面的正態檢驗就如此)。如果抽樣分布是非連續的,就要用累計概率的方法找出一組構成否定域的結果。
即在已知概率分布表上,從兩端可能性最小的概率開始向中心累計,直至概率之和略小於選定的顯著性水平為止。在許多場合,我們能預測偏差的方向,或只對一個方向的偏差感興趣。每當方向能被預測的時候,在同樣顯著性水平的條件下,單側檢驗比雙側檢驗更合適。
因為否定域被集中到抽樣分布更合適的一側,可以得到一個比較大的尾端。這樣做,可以在犯第一類錯誤的危險不變的情況下,減少了犯第二類錯誤的危險。
(6)測量設備受檢率怎麼統計計算擴展閱讀
選擇統計檢驗程序的方法時需考慮以下條件:
1、看總體分布是否已知。如果已知,看是不是正態分布。如果已知樣本分布為常態分布就可以選擇參數檢驗法,如果總體分布未知就用非參數檢驗法。
2、在參數檢驗中,如果總體分布為正態,總體方差已知,兩樣本獨立或相關都可以採用Z檢驗;如果總體方差未知,根據樣本方差,採取不同的t檢驗。如果總體分布非正態,總體方差已知,根據樣本獨立或相關採取Z』檢驗;如果總體方差未知,根據獨立和相關採取不同的Z『檢驗。
3、根據題目考慮用單側還是雙側檢驗。
4、在非參數檢驗中,按照兩個樣本相關和不相關、精度與容量等,可以採用符號檢驗、秩和檢驗等方法。
7. 凝土外加劑減水率試驗時基準配合比和受檢配合比如何計算特別是受檢混凝土配合比計算謝謝大俠幫忙解決!
基準配合比和試驗室配合比的確定
初步計算配合比是根據經驗公式和經驗圖表估算而得,因此不一定符合實際情況,必經通過試拌驗證。當不符合設計要求時,需通過調整使和易性滿足施工要求,使W/C滿足強度和耐久性要求。
1.和易性調整——確定基準配合比。根據初步計算配合比配成混凝土拌合物,先測定混凝土坍落度,同時觀察粘聚性和保水性。如不符合要求,按下列原則進行調整:
(1)當坍落度小於設計要求時,可在保持水灰比不變的情況下,增加用水量和相應的水泥用量(水泥漿)。
(2)當坍落度大於設計要求時,可在保持砂率不變的情況下,增加砂、石用量(相當於減少水泥漿用量)。
(3)當粘聚性和保水性不良時(通常是砂率不足),可適當增加砂用量,即增大砂率。
(4)當拌合物顯得砂漿量過多時,可單獨加入適量石子,即降低砂率。
在混凝土和易性滿足要求後,測定拌合物的實際表觀密度(),並按下式計算每1m3混凝土的各材料用量——即基準配合比:
令:A=C拌+W拌+S拌+G拌則有:
(4-38)
式中:
A——試拌調整後,各材料的實際總用量(kg);
——混凝土的實測表觀密度(kg/m3);
C拌、W拌、S拌、G拌——試拌調整後,水泥、水、砂子、石子實際拌合用量(kg);
Cj、Wj、Sj、Gj——基準配合比中1m3混凝土的各材料用量(kg)。
如果初步計算配合比和易性完全滿足要求而無需調整,也必須測定實際混凝土拌合物的表觀密度,並利用上式計算Cj、Wj、Sj、Gj。否則將出現「負方」 或「超方」現象。亦即初步計算1m3混凝土,在實際拌制時,少於或多於1m3。當混凝土表觀密度實測值與計算值之差的絕對值不超過計算值的2%時,則初步計算配合比即為基準配合比,無需調整。
2.強度和耐久性復核——確定試驗室配合比。根據和易性滿足要求的基準配合比和水灰比,配製一組混凝土試件;並保持用水量不變,水灰比分別增加和減少0.05再配製二組混凝土試件,用水量應與基準配合比相同,砂率可分別增加和減少1%。製作混凝土強度試件時,應同時檢驗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動性、粘聚性、保水性和表觀密度,並以此結果代表相應配合比的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三組試件經標准養護28天,測定抗壓強度,以三組試件的強度和相應灰水比作圖,確定與配製強度相對應的灰水比,並重新計算水泥和砂石用量。當對混凝土的抗滲、抗凍等耐久性指標有要求時,則製作相應試件進行檢驗。強度和耐久性均合格的水灰比對應的配合比,稱為混凝土試驗室配合比。計作C、W、S、G。
8. 質量管理體系文件受控的完成率KPI怎麼計算最好
1 人力資源工作計
劃按時完成率 月/季/年 ×100%
人力資源部
2 招聘計劃完成率 月/季/年 ×100%
人力資源部
3 培訓計劃完成率 月/季/年 ×100%
人力資源部
4 績效考核計劃
按時完成率 月/季/年 ×100%
人力資源部
5 績效考核申訴
處理及時率 月/季/年 ×100%
9. 設備故障率怎麼統計
出故障的設備台數除以總設備台數就得到設備故障率,該數值是個變化的
10. 設備運轉率的精確計算方法
要計算運轉率,就要知道單位時間內,設備的運轉時間戰單位時間的比率。比如,一小時內運轉6分鍾,那隻有10%了